第一篇:农村小学教学课堂中说思训练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摘要: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教师长期指导训练。从有声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对于低年级学生,要加强操作,促进思维活动,三者相辅相承,互为表里。
关键词: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的理性思维。”在小学教学目标里也明确指出:“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基础在于语言。”而小学数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变革,除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大纲已规定为教学主要任务之一。农村小学同样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同样要为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服务,农村孩子同样会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当课程改革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的中心时,新型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便应运而生,课堂中说思训练的研究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切合我们当前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宗旨,即要我们重过程也要重结果。在我们农村小学,就整体而言,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老师讲授为主,很少同学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活动语言来表述出来,甚至有的学生在老师问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回答:“就这样做的啊,没有为什么。”言语表达能力极差,让人哭笑不得。加上农村家长素质差,家庭教育不容乐观。还有不少教师、家长从各种渠道收集各类题目让孩子们进题海“遨游”,而没有重视让学生弄懂为什么。更有的老师认为语言能力的训练是语文课中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课更离不开语言训练这个环节。相对城市小学来讲,农村小学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模糊一些,实施起来要困难一些。农村小学实质上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而数学课堂中说思训练的研究是农村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
我们知道,数学语言交际运用能力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碰到的问题,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训练学生表达的应付的能力,使学生能就数学术语转化成数学能力。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必须把数学语言有机地揉合进语文语言中,达到准确的效果。让死的数学课变成活的课,最终达学生自己内化、掌握。培养学生智力素质,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数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组织能力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因此面对学校的现状,我们开展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说思训练的研究,旨在找出影响学生说思能力的内在原因,并寻求有效对策、提高学生的说思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下述遐说:
通过语言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将思维的内容能够准确、简洁、严谨的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很大帮助。
二、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2、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例研究法,辅以经验总结法、调查分析法、理论学习法。这几种方法相互渗透,互相交替使用,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根据实践的需要随时选择。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此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工作实践,研究制定数学实践活动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框架。
②、行动研究法。依据本校的地域、资源条件及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学习条件,组织课题组成员了解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区内外研究的现状,学习相关的理论,认识本课题的价值,提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增强科研意识,鼓励教师以自己了解的现状为研究背景,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进行研究,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提高。
③、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既深化教学改革,又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④、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研究过程的记载、成果的积累都是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一线的亲身经历,施教的方法、过程,以及学生的发展、变化、结果,进行收集、整理、积累材料,撰写《小学教学中说思训练》的案例及经验论文。
三、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导向”上。一是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达成学习目标;二是以能力、情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为教学活动的根本,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
质,为培养新时代的新人服务。
2、主体性原则。数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把活动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树立创新
意识,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全面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面向全体,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另一个是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注意学生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又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目标和任务
1、学科目标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数学课程标准》为目标采取稳步扎实地训练措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以此切实推动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2、育人目标 ①、引导学生因疑生问,初步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学生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的旧知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知识点叙述出来,为进一步探讨新知确定思维的方向。如学生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时,发现与前面学到的“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不同的地方,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说清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思维的误区。②、挖掘教材语言因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新知产生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说清分析的过程,就能把旧知识再次抽象概括,使之成为包容
新旧知识的共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③、拓宽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有理的说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④、运用数学语言,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表达其思维效果。针对同学的说思提出自己的评语,甚至进行辩论,各持己见,互相交流看法、信息,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达到相互启发的激励口头表达欲的效果,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
3、科研目标
①、探索出各年段学生应具备哪些相应说思品质,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应如何进行说思训练。②、通过研训,构建“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方法、措施,并形成体系和教学模
式。
4、研究的任务
①、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使教师正确使用数学语言。
②、通过调查课堂说思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说思训练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说思
训练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③、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
④、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五、研究过程
实验时间为一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基础研究阶段(年 月至 年 月)主要是确立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步骤,这阶段主要全面分析有关同类课题的参考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学理论,了解国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成果,制定研究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第二阶段:理论、实践研究阶段(年 月至 年 月),进行分析、提炼、筛选、收集、学习与该课题有关的教改经验,充实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不定期的组织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设计内容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定好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年 月至 年 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确定一、二学段培养学生说思训练的具体目标
1、第一学段(一、二、三年级)主要培养:(1)能把一句话说完整。(2)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口算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自学性、思维的敏捷性。(4)借助电教画面,用语言来激活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5)通过自我评价,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2、第二学段(四、五、六年级)主要培养:(1)运用定理、定义、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4)充分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一错多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如何让小学生学会说思的训练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基本模式框架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我们将师生之间的课堂教学活动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五阶段五环节”
进行尝试研究。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活动: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诱导——组织交流汇报——设计内化练习——课堂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反思评价
一、从有声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
(一)有声言语阶段,这是指不依赖实物,而借助出声言语进行心智活动的阶段。
1、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使学生“敢说”。
罗杰期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要
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在彼此的交往中,不仅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要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怀性的接触方式进行鼓励。比如,摸摸头、拉拉手等一系列动作都能把你和学生的距离拉近,消除学生心理的障碍,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说”的契机,放大胆的去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学习。例如,在讲“一位数除三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题:428÷2,教师说:“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同学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学生也会感知“老师对我们真好!”“我可喜欢学数学
了。”“我非常愿意学数学。”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名学生正确的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把问题回答正确,教师会说:“同学们,鼓励他!”全班同学会热烈的、带有节奏的鼓掌:有的老师还会用亲切的语调说:“回答的非常好!”“李聪,今天表现得真好!”“我想:就这样一句话,会使这名同学全天都能愉快地学习,甚至,从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欢数学了。
教育家赫洛克作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学习同一难度的内容。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经常受表扬,成绩扶摇直上。第二组为受谴责组,责备经常不断,这些责备,开始起点作用,后来就“疲”了,成绩就持续下降。第三组为被忽视组,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与谴责,自己既得不到直接表扬,也不遭受直接的谴责,学习成绩比前两组都差。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任何表扬与谴责,也不让他们听到对前两组的表扬与谴责,学习成绩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结论说“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惩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
2、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爱说”。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透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一开始先跟学生做个“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有的学生就不懂拍了,有的就轻轻地拍了一下,这时就让学生思考提问,此时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就来了: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去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学《纳税》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收税的各种场面,介绍一下税收的意义,让学生亲眼目睹税收人员工作辛苦,并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了真实的镜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既然税收这么重要,那是怎样收税的呢?从而一个个问题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式了,课堂也活跃了……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对他们进行了爱国注意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3、潜移默化,让学生养成“说”的习惯。
苏霍姆林期基认为: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工作细心的一种素养。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时,教师要各方面入手,用多种方法,潜移默化,让学生慢慢地养成问问题的习惯。《课标》高扬以人为本、着眼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具体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评价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主人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结合。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学生可以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实现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与重组。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以求学习创
新潜能的开发和独立个性得到升华。
在教学常用的面积: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和土地面积单位:公顷等单位时,我组织学生经历过这样一些活动。我带领学生来到平时活动的大操场,让学生分组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那么满不满一公顷呢?我把两个班80个学生排到操场上,让他们排成一个边长为20个学生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才10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学生列式计算:10×10=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满1公顷?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要100个。这时学生对平方米、公顷的大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的面积差不多是一平方米、1公顷呢?我接着问学生。学生开始讨论、交流,在小组之间对此问题评价。当天的课外作业,我布置了学生回家估算一下自己住的房间面积是多少,并在家长的指导下,求出它的实际面积,学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任务。
第二天的数学课上,我进行了师生间的对话活动。有的学生说:他在爸爸的帮助下,测量了自己家的阳台的面积,知道了应用平方米作单位;有的说:和妈妈上街买了一块花布,知道了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还有的学生买了新房,正在装修,他看到漆匠在粉刷墙壁,忽然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粉刷的面积不是整个房间的总面积,因为房间里有窗、还有家具,他带着这个问题问父母,又问老师自己的判断对不对……。这堂课,我觉得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我把更多的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除了老师的评价、还有他们自己的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评价等等。学生在接受一种与自己观点相饽的观点时,他也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纠正不正确的思维方向,在数
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内部言语阶段,即心智活动的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参与而进行的心智活动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结构内化为认识结构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发挥认识结构的“同化”和“调整”两种功能的作用,就需要把操作思维、语言结合起来,达到同步发展。比如学完了《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出了“甲数为20,乙数为30”这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再解答,因为比较简单,学生就可以提很多问题:“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提问兴趣,还拓展了学生思维。这样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同学的提问,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愿学、乐学到会学,真正为学习的小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如教学“两数相差“简单应用题例题:”张某养了15只白兔,8只黑兔,白比黑兔多几只“,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教师带领学生用出声语言说明教师演示过程:先摆15只白兔,再摆8只黑兔,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要把15只白兔分成两部分,从15只白兔中去掉和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然后,要求学生用出声语言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可以自己说,也可以给同桌说,)这就是把操作,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这是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基础,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在头脑中默默地思考,逐步简化思维层次和步骤,这样既形成了解题技能,又使学生能用内部的言语进行分析推理。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
1、巧妙地点拨,培养学生说思的敏捷性。
古人云: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同样的道理,教师的教学设问也不过使学生处于迫切解决问题的心态,通过学生积极思维、周密地思考、正确地判断从而迅速地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巧妙点拨。为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给学生创设说思遐想的空间,从而找到既新颖又简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李丽华老师在教学行程问题应用题时的片段:甲乙两车同时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20千米,乙每小时行10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问A、B两站相距多少千米?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20×3+100×3或者(120+100)×3。这时,老师巧妙地设疑,进行改编:如果A、B两站之间的路程只由甲车行驶呢?学生恍然大悟,分析得出甲车行驶6小时要超出B站,每小时超出(120-100)千米,3小时就超出3个(120-100)千米),则用120×6-(120-100)×3即是A、B两站之间的路程。老师的话音刚落,便有学生提出如果甲乙两站的路程只有乙车行驶,那么就应用90×6+(120-90)×3。此时,老师继续诱发学生思维,再把题改编为“3小时后还相距60千米”,学生说出了多种解题思路,但120×6的题却出乎意料这外,老师立刻提出如果3小时相遇后又相距60千米呢?学生不约而同的回答100×6。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的每节课里都相应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
捷性。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说思的创造性。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得到提高。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8岁,我妈妈今年34岁。”老师把8和34写到黑板上,“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8比34小,34比8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得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的小多了”,“妈妈比孩子大26岁,孩子比妈妈小26见效又问:”你们想不想猜猜我今年几岁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35岁;37岁……”我提示:“我的孩子今年17岁,给你们三个答案:32、37、42。我今年可能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42岁”。准确地猜中了老师的年龄,全班学生欢呼雀跃。再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我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厘米、1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创高数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借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的品质,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发散和聚合练习,不墨守成规,勇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善于想象、假设,使解题过程富有技巧性。不断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猜想、探索、验证中不断创新。比如在《在圆的认识》前,我就布置了一篇日记,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找“圆”。很多同学都写得很好,找到了各个地方的圆,如圆桌、圆球、轮胎等等,并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在《在利息》之前,我又布置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去解“利息”,很多学生跑去银行去了解,也有的学生向家长了解,还有的在网上查询,并在日记中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使他们慢慢养成提问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多家长反映: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多问题呀?走在街上,他会问:“什么叫7.5折?”回到家,他会拿着尺子到处去量一量,“这房间有多大?”还会问:“妈妈,我们今天支出了多少钱?”“我们家这个月的水电费是多少?”“我们家每个月有节余吗?”……
3、一错多义,培养学生说思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生考试、作业或课堂答问中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去为存真,提高思维的批判性程度。如:长方形的纸板,长11厘米,宽8厘米,现在要剪成直角边分别为4厘米、2厘米的三角形,能剪几块?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向的影响,有很多学生错误列式为11×8÷(4×2÷2)=22(块)。我将这种错误解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找病根,开处方,分小组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误的原因,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这样列式是符合常理的,怎么会错呢?”则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长是11厘米,而要剪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是4厘米和2厘米,它们之间不是倍数关系,所以材料不可能全部用上。”有、还有的学生说“这样的题目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剪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经过一番的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弄清了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是20块。由一道错题,引发了学生对所深知识的争论,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自己的分析
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和结论
(一)提高警惕本校的教育教学成绩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步中,领导带头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大胆改革、尝试,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发掘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推动课改逐步完善,鼓励教师在教学前沿进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关注、了解和研究的对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了本校教学质量。学生掌握了基础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自信心,有了“成功感”,自主上进,努力进取,老师在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也体验到了教育科研带来的“甜头”。
(二)学生的说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
学生通过看图编应用题,开展自我评价,使语言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进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的目的。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教学方式和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做一做等“动”中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发展。通过理清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弄清算理,理解知识的生成地程,“放任”学生思维的翅膀,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思维的创作性得到了培养。通过估算、辨析、改编、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为增强。总之,通过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主、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立足本校实际,借助课堂活动边学习,边探索,边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学生
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外,伴随着课题研究的的深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威力”,提高了全体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及新课程的实施,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课题研究,学生的学习负担“轻松了,”家长不在为孩子的作业“头疼”了,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
与各种社会活动,重塑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教学思想丰富了教学水平提高了。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教学风格,“先慢后快,加速运动”。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反应快、思维广,而且方法多,他们的表现有时出乎老师的意料,有些方法优于老师的想法,这与教师注重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分不开的。
八、讨论和反思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思训练虽然在我校取得理想的效果,但鉴于国内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思训练研究与实验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们的时间、精力、财力及学识的有限,因此,仍存
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1、教师缺乏说思教学的能力和技巧。虽然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但是往往还发现我们的有些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说思训练也不能为学生的说思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更何况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这说明我们教师说思教学的能力和技巧没有得到充分培养。于是为教师提供具有操作性反馈性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的转变正如学生的学习一样,从认识观念到认同观念,再落实到具体行为要经历反复的波动和调整,研究必须正视、尊重并引导教师真实的发展过程,提供情境化、程序化、开放性的指导。
2、如何提高说思训练的有效性。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我们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内,确保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感悟,同时有能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
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挖掘课堂中学生说的训练素材,“说的训练”,看作是一项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始终是困扰我们课题组一个难题。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庄河昌盛街道中心小学逄洪文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通过合作,可以弥补个人思维方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研究过程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动手实践等活动,研究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情感,强化合作行为。
三、研究成果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分享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当别人的见解和我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他的方法比我还要好的时候,我就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就分享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成果。这正如肖伯纳说:“如果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是一人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一人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则变成了一人两种思想。”平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如《圆的面积 》教学,让学生分别准备硬质卡、绳子、记录本等。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来发现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结果是什么。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
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小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同时,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
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 “ 小组讨论 ” 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对照,更为恰当的作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时才依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并以此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和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进行及时调控。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时,出示:从家到中心公园有2条路可以走,从中心公园到学校有4条路可以走,从家到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答出1种或者2种之后就没事可做了,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继续思考,能否把几条路线一个不漏的、有次序的说出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这样孩子好奇好胜的特点被激发出来,合作的欲望和效果就不用再说了。
四、问题思考
当然,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其他的误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对这些误区亮起红灯。使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个体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
第三篇:农村中学音乐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音乐高效课堂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育现状离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音乐在艺术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人类生活的亲密伴侣。随着社会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普遍认识到音乐学习在提高少年儿童的听觉能力,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及促进智力开发等诸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音乐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地区差异,音乐教学发展存在着极不均衡的情况。1.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农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道“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另外,农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上一位思想活跃,又有音乐爱好和音乐素养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音乐课;反之,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也就几乎与音乐断绝了缘分。这对于无数渴望美、向往美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2.家庭教育支持率不高
在“五育”中“德育”居首位,由此可见,“德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的途径很多,音乐教学中也贯穿着“德育”。但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
音乐对孩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家研究发现:语言、音乐是由左、右脑分管的,“念”的词只被一侧大脑接受,而“唱”的歌则因为有词有曲,就能同时作用于两侧大脑,使孩子能合理、全面地使用左、右两侧大脑的功能,促进两侧半球功能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城市里的大多数家庭都领悟到了这点,他们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让他们参加学习,如钢琴、古筝、二胡、小提琴等,孩子们也从中感受到音乐中的情趣。而在农村,家长却认为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家长们不知音乐中的韵律、节奏、乐曲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3.学校对音乐教学管理不力
不少农村教师,尤其是音乐、美术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的、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音乐课上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为对音乐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音乐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也没有,更谈不上手风琴、钢琴、电子琴、音响、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甚至有的农村小学根本就没有设置音乐课程。
针对我国农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 1.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面对农村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紧缺的现状,如果只靠分配一两个专职音乐教师,也只能说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要为此付出对音乐一无所知的沉痛代价。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培训。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基本上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代,不少学校在排课表的时候也考虑到将音乐课排给有一点这方面兴趣爱好和基础的教师,这个做法就很实在。更重要的还要对这些教师进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训。外请专家讲座、音乐教学交流等等都是很好的解决途径。如果每个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这门紧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并且想办法去提高教师的素质,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教师中就会涌现不少优秀的专、兼职音乐教师。2.重视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教唱几首流行歌曲,那种让流行歌曲牵着鼻子走,追逐“排行榜”“金曲榜”的做法是极其幼稚的。音乐课堂应该严格按照课本进行,因为它是一套比较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材。教材中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智力、兴趣和知识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当然除此之外,新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抒情歌曲和影视插曲,只要是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心理、生理和中小学课堂的,也未尝不可,教师应当有所选择。主要应以课本为核心,紧抓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个部分的教学,其中唱歌和欣赏是主要内容,唱游教学和器乐教学是今后音乐教学中应逐渐充实和完善的内容。唱歌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唱歌的基本技能,即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结合歌曲采用导入新课、范唱、简短讨论、学习歌词、学习歌曲、巩固新歌的教学法,同时加强二声部合唱歌曲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觉和形象思维。适当向学生介绍变声期与嗓音的保护知识,使他们不至于乱喊乱叫,掌握唱歌的基本技能。课堂力争运用电子琴、手风琴或风琴为学生伴奏,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购置简单的节奏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响板、双响筒、锣、钹、碰铃、木鱼、沙球、大鼓、小鼓等。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节奏乐器为学生敲出节奏,让学生一边听节奏,一边看谱唱曲填词。引导学生用手划拍子或击掌拍出节奏,或按课本中的图示要求用手势做出2/
4、3/
4、4/4等拍子。课堂采取多种形式:如集体与个别、小组与小组争夺小红旗(或小红花)、男生与女生、上台表演与评论相结合的演唱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音乐,如果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师利用琴法中的“刮奏”奏出C大调音阶 “1 2 3 4 5 6 7 i”,这时学生即作伏桌休息状态,此时让学生仔细听两遍音乐,听完又用刮奏“i 7 6 5 4 3 2 1”,学生立即恢复成听讲状态,这样就比直接让学生听音乐印象更深,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多。当然,方法还有多种,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了。
3.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不可轻视
培养学生听唱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音乐的表现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关的音乐知识。常用的直观教具有:①卡片(音乐知识卡片、单音小插袋等);②挂图(音乐家肖像、唱歌时各韵母口形图等);③运用录音机、录像机、VCD、投影仪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感知、提高感性认识。此外,还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在教学中制作更多的直观教具(如人物、动物头饰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乐理部分也可以采取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使学生得以掌握和巩固。4.把握欣赏教学的内容
许多老师认为这方面的内容无足轻重,其实它也是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它的基本组织形式可分为课内欣赏和课外欣赏。课内欣赏的方法有:教师演唱、演奏或听录音和唱片,或观看录像。教师通过有表情的演唱或演奏,可以为学生创造直接模仿的条件,还可以即兴设计一些舞蹈动作,师生共同表演,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歌、乐曲的感受和理解。运用唱片或录音、录像进行欣赏,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使学生经常欣赏音乐。5.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都把课外活动视为正课,记入工作量,称之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摇篮”。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农村,在课外活动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它需要我们音乐教师的辛勤努力,密切配合课堂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成为一个整体,美育教育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①合唱队②器乐队③舞蹈队④学校中的大型音乐活动(如红五月歌会等)。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地理环境,制定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具体措施。
6.创造条件、改变模式,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利用音乐对学生加强美德教育,自然是学校和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所以作为学校的校长:①要懂得艺术教育,重视音乐教育,常抓不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成为抓艺术教育的“内行”,不当门外汉。如果校长能带头(包括教师)在每周升国旗时,高唱《国歌》,那么对学生的歌唱热情和爱国主义将是一个无形的感染与鼓舞。②要有长远的艺术教育规划,又有短期的活动安排。把学校的音乐教学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既要搞得扎扎实实,又要生机勃勃。③要关心音乐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支持他们开展工作,为他们创造条件,力所能及地购置一些乐器和教学设备,如电子琴、风琴、口风琴、铝板琴、竖笛和简单的节奏性乐器。要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的业务进修,合理利用现有电教设备,为音乐教学及活动服务。
教师方面:①应经常坚持不懈地进行业务自修、函授,力争专业进修和短期培训的机会,保证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②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教学方法,紧抓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课外活动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试验;订阅音乐报刊,吸收外地、外校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法,如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势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水平。③教师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创编一些“乡土音乐”教材,作为补充。如将课本中部分外国、外地的民歌和民乐换上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值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大好气候中,又何尝不可?教师创编一些优秀儿歌、民间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结合当地曲艺音乐、风土人情、婚丧、喜庆、祭祀音乐中的健康成分,整理成册,真可谓“民间风味”,它能使学生热爱家乡,也能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
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法国作家雨果也曾指出:“开启人类的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老一辈音乐家贺绿汀同志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总之,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经常地研究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问题,改进和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经验,改变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音乐教学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第四篇: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庆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或教学理念。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呼吁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
2、现实状况:我们铜梁一中是一所重点中学,在铜梁区排位第二,由于有铜梁中学强大的压力,我校学生生源不是很理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我组教师4人,两位老教师两位新教师。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互动不强,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五、合作流于形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促进历史教学改进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主动、探究、批判、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高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高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言设计的研究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了基础。
2、板书设计的研究
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教学语言的研究
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指导练习的研究,精心设计练习题,试题必须有针对性,题量适中,难度适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四、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本组全体成员:陈升槐、代升智、周雨、刘旭辉;全体高一学生。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实验时间:2014年9月——2016年6月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开研究课、研讨会),撰写案例和论文。
3、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由郑春萍及全组成员负责。阶段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实验报告。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做好课题实施准备:2014年9月我们正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对各项工作实行分工,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专家咨询、请教。
(二)开展历史高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的“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这是区别于以往“高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促进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历史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心得、案例等。
七、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2、形成了课题组优秀教案集、学习笔记集、优秀论文集等,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因为课题组成员课务重,课件的制作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研究课、公开课能注意到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但平时的课随意性较大,课题组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骨干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历史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2016年5月31日
第五篇:说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肥城市安庄镇东江小学课题组
2010.10
2006年九月承担课题以来,我们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下认真组织,精心实施,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说”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各项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名称:《“说”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二、单位及主持人:肥城市安庄镇东江小学
课题主要负责人肖云龙。
三、课题研究时间和安排步骤:
1、课题研究总体时间:2006年9月——2009年11月
2、根据教科所安排,课题立项后,及时成立学校课题工作组,制定研究实施方案,确定实验班级与研究队伍,明确分工。(2006年9月——2006年10月)。
3、理论学习阶段。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系统学习,采取集中和分散学习办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素养提高。按照课题分工,并整理统计好实验前的各种数据和学生常用的学习训练方法,教师常用的指导方法。(2006、11——2007、1)。
4、开题实验。运用学习研讨法、调查法、多层次实践训练法、课堂探究法、总结经验法,按不同领域和分工开展研究,并积累资料,归纳总结经验,搜集征集案例和相关资料进行汇集,由实验教师在各班实验验证,并征求教师学生家长意见,反馈分析后加以完善。2007、3——2009、6)
5、上报资料,在校推广。(2009、9——2010)。
6、结题:申请县级验收。(2010、10)。
四、课题研究主要结论、观点及成果形式:
(一)主要结论、观点
1、在新课程倡导的创新理念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科研立校成为重要途径。《“说”在教育教学 1
中的实践研究》,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要求,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可以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有的放矢的移植推广。
2、“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可否认,它的形式简单,运用方便、适用面积广泛的特点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但是它所起到的作用不能孤立,正像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不能分割一样,素质教学中不能片面夸大某一元素而忽视其余,要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成果呈现形式
1、研究报告3份,实验研究论文12篇,实验个案分析6篇。
2、调查问卷3份,征文稿件若干。
3、图片或照片20幅,视频录音若干。
五、实验研究的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试验中着重研究“说”(也即口语表达)在教育生活,特别是在教学生活中运用的实践,同时侧重说的理论建设和说与其它表达方式的密切联系,使研究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口语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在动口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根据上级科研部门的总体要求和课题组的实施方案,突出进行了以下方法的研究:
1、学习研讨法。学习的内容包括新课标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说”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实践尝试行为。主要目的是倡树正确的育人观念和理论构建。
2、课堂探究法。这是实施该课题最主要的方法,为保证课题的实施,我们制定了《口语课堂教学评价及实施细则》、《学生口语锻炼指津》等从制度上保证课题的进行,课堂探究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师对口语课堂教学的宏观运用,包括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效果的研究;二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口与锻炼中学习方法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三年中共出版教学研究集三期,收录教师教学心得20多篇作为内部交流;通过黑板报、广播等展出学生口语锻炼和学习方法方面的体会150篇。
3、多层次实践训练法。教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题组通过学生课余生活和课外生活两个层面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创造性研究,在校内主要有举办诗歌朗诵会、广播演讲、即兴诵读等实战口语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同时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展示自我、情景模拟加强口语实效。多层次时间训练的另一个特点是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尽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说这一方面有提高。
4、社会问卷调查法。调查的对象有教师家长,调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办法。三年中共发放问卷300多份,收回268份;调查的内容有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课堂教学和课外生活中口语锻炼的途
径、方法和效果。
六、实验研究的成效进展:课题立项以来,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们在学校三四两个年级中进行跟踪试验。三年中共有二十一名骨干教师,近二百名学生参与。通过与其他班级和学校学生的比对我们发现:实施实验的教师和学生在口语表达以及性格重塑方面均有了显著变化。首先是学生口语表达更加条理清晰,富有层次,而且在语言表达中,适当融合思想感情,从而带动学习的巨大进步;其次学生的性格发生明显嬗变。三年级学生孔金刚原先是一位性格腼腆、不爱说话、非常内向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实验就已经成长为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学生,而且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多次获得学校的朗诵标兵。
七、课题应用价值的自我评价
1、该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自信心,丰富了学生参与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加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朗诵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舞台表演活动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学生能够比较自如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等新的未知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说”作为学生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尤其显得不可或缺,该课题重点从实践的层面促进学生的表达,有利于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接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口语锻炼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弥足珍贵。
2、试验中让学生通过接触各种情感的口头表达方式,启迪了心智,形成了健全人格和拥有了丰富感情以及内心世界,培养了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敢说、爱说、能说、会说”的良好素养习惯。“说”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实验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新人,未来新人的整体素养不仅仅包括知识,能力,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后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显得更加重要。课题组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培训和培养,在课题实践中,努力将训练形式和学生情感研究有机交融,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3、“说”也在教师教研活动中成为一种重要交际教研形式,成为教师专业成材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平台。本课题实践性非常强,在实际运用中,课题组制定了合理的方案,程序简明操作性强,各个层次的教师用它来组织自己的口语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由于课题的参与,学校的科研氛围和科研水平都有了整体提高,在课题研究中,不少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心得,集体参与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从而使学校的整体的教学水平长足发展。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有14人次教师获得市镇教研部门
颁发的说课以及诗文朗诵等方面的奖励,有十余件口语方面的教学论文被评为省市级科研成果。
八、成果的社会和校级影响:实验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受到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好评。学校连续三年获得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十一五课题先进单位。学校在全镇范围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逐步增强,口语教研取得的成果在全镇推广。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课题研究的实践行为,在课题研究实施的三年中,由于对该课题的人士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课题的精神缺乏深入的了解,致使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的不是很到位。
2、“ 说”的实践行为在开展上需要进一步开拓和细化,力争在效果上有更大的突破,切实起到课题应有的作用。
3、实验研究要顺利进行,组织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急需加强,从制度上说要保证试验队伍和费来源的的相对稳定;从环境建设说,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利于课题的学校内部和社会环境双重平台。
十、今后实验的主要设想:
1、需要进一步加强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体系建设,用强有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课题实践,实验理论的学习应该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始终。
2、运行机制需要继续完善。课题设计的学科多,涵盖的层面广,实施的时间长,因此必须充分考虑课题实践中各因素、环节的高度协调,否则将会导致课题研究在低层次低效益上徘徊。
3、研究成果的推广与深化。实验研究取得的成果不是终极目的,课题研究成果只有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并不断完善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课题完成以后能否及时推广并取得进一步的效果是今后的一项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