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薇教案
采 薇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诗经》早已在我们心中扎根。关于《诗经》的介绍,在老师印发的资料中有详细内容。今天学到的这一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 请同学记齐读。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如何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朗 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 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评语: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采薇》预习资料: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二、译文参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⑹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三、拓展阅读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自我检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玁狁()不遑()孔疚()靡盬()象弭()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载渴载饥()2.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通假字
岁亦莫止()维常之华()玁狁孔棘()彼路斯何()
彼尔维何()象弭鱼服()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4
第二篇:《采 薇》教案
《采 薇》教案
采
薇
教学目标
.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
背景知识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2.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4、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
4、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第三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感受戍边者内心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理解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旧知导入
1.请回顾《蒹葭》,初步感知《诗经》中常见的艺术形式 蒹葭
(1)思考:此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青年男子对意中人追求不得的痛楚与怅惘之情。
诗歌通过描绘芦苇的生长过程,秋霜的变化形态,在时间的推移里,在男子反复追寻的过程里细致入微的抒发情感。
(2)从这首诗中,说说《诗经》的抒情方式、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往往运用比兴使情感含蓄委婉。
在叙事时常常用到铺陈,描写细致具体。
语言方面多用重章叠句,反复吟诵,情感低徊。二.初读诗歌,初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 1.自读、正音
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3.诗歌的情感基调怎样,能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 4.思考体会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可以视为全诗的感情基调。使整首诗笼罩着戍边者深深的悲伤之情,表达了戍边者渴望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1.朗读1-3节,思考作者是怎样逐步写出戍边者思乡之苦的? 提示:(1)理解“采薇”比兴作用
豆苗从刚刚初生细小的秧苗,渐渐成长,最终长成坚硬的枝干,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在季节的变换中,在时间的流逝里,戍边者不能归家的痛苦一天天加深。
(2)体会直接抒情的语句
解读戍边者因战乱不断、关山阻隔,音讯全无而内心焦虑、愁苦及及对入侵者强烈不满的情感。
2.对这场持续经年的战争,戍边者的态度是什么?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结合后三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明确:矛盾。既有因为战争而使自己不得归家的强烈不满,也有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3.戍边者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然而踏上归途的他却依然“行道迟迟”“我心伤悲”,你能理解这种矛盾吗? 提示:自圆其说即可。四.再读,品味其意境
1.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艺术效果。五.小结此诗的艺术特色:
比兴、铺陈、情景交融、重章叠句
第四篇:《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句式特点;(4)能够熟读全诗,并能够背诵末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相信各位同学已不是第一次翻阅《诗经》了,从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到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再到淇水河畔的伤心女子,《诗经》早已在我们心中扎根。今天学到的这一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分析思考
1、本诗的主人公是什么身份呢?
2、朗读全诗,找出能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
明确: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忧”
3、再读诗歌,讨论诗歌中主人公忧愁的原因以及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忧愁的。明确:
久役在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岁亦莫止、岁亦阳止)
寝食难安(猃狁孔棘、载饥载渴)他们疲于奔命,时时处于戒备状态,无暇休息,身体与精神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战斗惨烈(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当时士兵的装束、武器、作战方式等词中可以想见他们进行了怎样残酷地拼杀)
音讯隔绝(从军在外,没有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信回家。与家人音讯阻隔,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其悲苦之状可见一斑)
归乡路遥(九死一生的战争幸存者们,历经磨难后,内心深处依旧凄凉,悲伤。因为归乡的路依旧那么艰难,家中可否还有人倚门相望)
4、起兴手法 明确:“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5、4-5写什么内容呢?与前三章有何关联呢?
明确: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附板书
第一章:写离家远戍在外的原因¬¬——总写:回忆倒叙
第二、三章:写戍卒守无定所及种种饥渴劳苦之状
详写戍卒
第四、五章:写戍卒紧张劳苦的生活
种种情形
追叙
第六章:写士卒归途抚今追昔————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回到现实
6、小结:试着概括本诗主题(表达何人因何事表现出的何种心情)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是一首描写久戍边防的士兵生活及其归途中感悟伤时的诗。全诗采用倒叙的写法,既通过戍卒的回忆和追述,来刻画戍卒急欲回家和继续在外抗敌的矛盾心。一边是温暖的家,一边是受外族入侵的国家,家难以舍弃,国也要保卫,战士的心理就是这么矛盾。家当然要,但国也要,两者都要,这样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战士心上。《采薇》就把战士们的这种辛苦和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诗中也流露出了对统治者愤怒不平的情绪和士卒不可言喻的伤感。最后一章,把一个戍卒久役归来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盘托出,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四、鉴赏探究
1本诗与《诗经》中其它篇章《关雎》《蒹葭》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 明确:1-3段
重章叠句
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2字词赏析:“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中的“捷”,有的解释为胜利,有的解释为接战、交战,则“三捷”或指多次胜利,或指多次行军,即不敢定居的意思,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前一种能表现战士的自豪之情,让诗歌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后一种则间接描写出战事之频繁,表明生活之艰苦。
3文句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同意他的评价么?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此时之所以充满了哀伤,还因为在他刚得以摆脱战争的苦难,从战场上回来之后,另一个根本无法回避的问题又凸现在他眼前,这就是对家人命运或者自己前景的极为沉重乃至不祥的预感。
因此仍旧是对主题“忧”的诠释。
五、迁移训练
导学案中让大家就诗歌中某一章节描写主人公形象,如果将此诗扩写为一篇记叙性散文,你将如何安排记叙的顺序?(先写什么?从何处起笔?怎样才能更好的凸显主题?)附、课文检查重点(串讲课文时,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
(一)重点词句
1.通假字
(1)岁亦莫止()(2)彼尔维何()(3)维常之华()(4)彼路斯何()(5)象弭鱼服()(6)(xian)狁孔棘()2.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词多义
(1)作:①薇亦作止: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②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开始。
③常作二铁板,一板已自布字: 创作,撰写。
④其中往来种作:劳动,劳作。
⑤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⑥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2)曰:①曰归曰归:动词词头,无实意。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做,称作。
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3)止:①岁亦莫止:语尾助词。
②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脚:足。
③止子路宿:使动用法,停止,停留。
④残贼公行,莫或止之:制止,阻止。
⑤人而无止,不死何候:容止,礼貌。
⑥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副词,仅,止。(4)载:①史载田横事:记录,记载。
②自去舟职,五载复还:年。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装载。
④直上载公子车:乘坐,乘车。
⑤载欣载奔:祝词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译为“且”“又”。
⑥春日载阳,有名仓庚:副词,开始。
(5)靡:①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无,没有。
③左右皆靡: 倒下,后退。
④天高地迥,号呼靡穷:引申为不。(6)烈:①夫火烈,民望而畏之:火势猛。
②君有烈名:光明,显赫。
③奋六世之余烈:事业,功业。
④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厉害,严重。
⑤益烈山泽而焚之:引申为放火烧。
⑥穷冬烈风:又引申为猛烈。(7)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③春日载阳:温暖。
④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表面上,假装。
(8)孔:①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
②孔武有力:很,甚。
③孔道之夷,何不遵乎:大。
(9)华:①桃之夭夭,烁烁其华:同“花”。
②始雨水,桃李华:开花。
③华服丽人:美丽有光彩。
④其街市之繁华:繁华。
⑤物华天宝:精华。
⑥华诞,华居:敬辞。
(10)思: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
②已行,弗不思也:思念,挂念。
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心情,情思。
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祝词,无义。(11)戒:①既和既戒,既备万事:防备,警戒。
②观往事以自戒:告诫,警告。
③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戒除。(12)雨:①齐子归止,其从如雨:众多。
②一别如雨:离散:
③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动词,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
④水能自雨田:灌溉。
⑤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润泽。
第五篇:采薇教案
采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C)漂泊、远游、战争。(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