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校本研修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艺术?诸家学说对峙,观点纷呈,见仁见智,研究者留下了他们探讨的脚印。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
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
以上从教学的吸引性、效用性、表演性等不同侧面揭示了教学艺术的内涵。我国近年来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十分热烈,研究逐步深入,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种:
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教学的合规律性与合个性的统一。
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
以上从规律性个性、审美性和效果性等方面来阐释教学艺术的含义,界定简洁明了,具有启迪心智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学艺术的内涵是复杂的具有多元的含义。但透过种种现象,深入谷底,我们发现教学艺术的内涵具有如下要素:
第一,教学艺术具有向生性(诱导性)。教学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一般艺术是“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作家、艺术家只要构成某种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就能形成艺术。可见,一般艺术是作家、艺术家个体的创造性劳动,而且可以先行成型,文学作品,作家写成就行了,乐曲,音乐家谱完曲子就行了,雕塑艺术,只求把对象加工完毕就行了……所有这些作品的“艺术”,就包含在作品之中。教学艺术则不同,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艺术离开了学生就不存在了。所以,教学艺术具有明显的向生性,它要面向学生、诱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艺术是为学生学习而施展的,教师具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就是教学艺术。
第二,教学艺术具有吸引性。凡是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总是能“迷人”的。艺术能产生一种魅力,吸引人的心灵,招惹人驻足,给人愉悦的美的享受。所以社会上就有“小说迷”、“电影迷”、“歌迷”、“舞迷”等。教学艺术也一样,它经老师攻璞琢玉,形成一种“教学美”,吸引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感到越学越甜,越学越美,如坐春风,乐此不疲,获得学习的成功感、胜利感。学习“入迷”了,知识的泉水流进了学生的心田,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训练,听着、学着、口诵心惟,手脑并用,不知铃声之既响。所谓教学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愉快”的艺术。
第三,教学艺术具有综合性。教学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是时间的艺术——一堂课40分钟;也是空间的艺术——教室空间;是听觉的艺术——教师讲授;也是视觉的艺术——教师表演、板书;同时还是想象的艺术,教师依据教材启迪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判断、推理、概括。教师为了追求美妙的教学境界,要创造条件,调动种种教学手段,选用教学方法,显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转移的立体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启发思考的哲理美,等等,没有这些巧妙地完美地综合,就没有教学艺术。
第四,教学艺术具有独特性。教学艺术是属于个人的,属于教学造诣独特的教师。教学劳动是一种神圣的、创造的劳动,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只能由教师个体去自由创造。“千个师傅千个法”,千个教师有千种教学艺术。
第五,教学艺术具有效果性。上课具有教学艺术,必然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紧紧相连,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肯定没有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教学运用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学生就乐学上进,大敞心扉,思维活跃,或浮想联翩,或低首心折,或畅所欲言,或流连教境,学生开窍,闪烁着他们聪明睿智的火花,教学顺水推舟,将出现教学的最佳境界,师生合作共同收获教学效益的硕果。
总之,教学艺术的含义中必须具有向生性、吸引性、综合性、独特性和效果性等因子,缺一不可。所以教学艺术的含义应该是;教师激励学生乐学,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技术,富有个性形象的完美综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原理
数学是小学一门主要的基础课,数学课堂教学既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小学数学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巧,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心灵达到最佳效果并体现教师个性特色的创造性活动。课堂乃是教学艺术的实验室,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精华。
(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自觉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习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觉创造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使教学活动充满创造性,具有艺术魅力。
所谓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单项方法运用的创造性,例如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组合等。二是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的创造性。三是个人教学风格的反映。
2、表演性。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口头表述、行为动作和面部语言等途径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渗透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所以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说“教学之所以称为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就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毫无疑问,掌握较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性。数学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校本研修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铜冶小学 刘媛媛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32 7.8+6.5+2.2
15×(4-0.5)2:100-63 48+39 17×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 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到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的教学行为,是值提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铜冶小学 刘媛媛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你瞧,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并进行启发:“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第三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源潭镇林场小学
陈带群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教育几千年,中国现代的教育近百年,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社会不是一样发展,人才不是一样层出不穷吗?何必变什么花样,搞什么教学艺术呢?有这样想法的人,主要是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不甚了解,未能认识教师在当今世界中的历史重任。
知识的激增,必定促使学校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新、增多。面对日益增多、日新月异的知识,教学方法还能墨守成规吗?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学方法就要改革,掌握和运用教学的艺术是当今社会的迫切要求。因此我认为教师不论在教什么科目都有要变着花样去设计课堂教学艺术,都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教学的艺术。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堂上是如何掌握和运用教学艺术的。
一、语言的艺术。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的水平与能力,显示着教师的形象,更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数学课虽说是思维训练能力的课,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也很重要。如果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的语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思维就会被“点”出来。例如:某班原有人数20人,新学期开学班级人数增加到28人。某班增加了多少人?“增加到”和“增加了”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可能一下子转不过弯来,认为都是一个意思。这时,教师就要运用语言的艺术点拔学生的思维。“增加到”是由原来到最后的,原来有20人,最后有28人。“增加了”是由最后的比原来的多了多少。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就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又如: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这样说:“别着急,你再想一想。”这样,教师用宽容和充满爱的语言会使学生紧张的心理缓和下来,思维立刻活跃起来,问题就可能会较快地得到解答。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语言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关系,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二、演示、实验的艺术。
“演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陈示有关的实物及其他直观教具,或者在堂上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或现象的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几何知识方面我们教师必须作许多演示。例如,作平行线、垂线、画等腰三角形,还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等,这些都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给学生看,这也要讲究一定的艺术。例如教学这一题时:1.6米长的长方体木料,锯成相等的4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1200平方厘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多少?在理解这一题的基础上,我先拿一个大西瓜演给学生看,大西瓜在未切开时表面积是墨绿色的表皮,切开两半时,表面积增加了哪两部分?学生一看演示就明白表面积是增加了两个红色的面。然后我也拿出一个泡沫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都涂上红色。然后指导学生上讲台演示,先把它锯成两段,让学生看过明白,锯成两段后的泡沫长方体增加了2个面,都是白色的。再继续锯成三段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个面?又是什么颜色的?(增加了4个面,都是白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去完成黑板这条题目。学生通过如此逼真的演示实验,很容易理解锯成4段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6个面,增加的表面积就是6个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一个底面积,用底面积乘以长就是它的体积。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操作多让学生自己动手,问题多让学生自己解答,演示和实验也多让学生参与,这就是艺术。
三、提问的艺术。
数学课上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问方式和艺术也占着主要的地位。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给学生如何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式,大多数学生列出数量关系式来,因此,我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明白如何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8000米的山路,做了4个月,还剩下1200米未完成,平均每个月修路多少米?
提问:“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题目?”学生就纷纷举手争读题。再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题目中的三种量(或三个数字的量)?”提问降低要求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和参与能力,学生找出三种量后,教给学生分析讨论三种量间的相互联系,然后一针见血地问:“这三种量中,哪两种量结合等于第三种量?”经这么一问,学生就容易找出:
已修的米数
+ 未修的米数
= 要修的米数。这就是三种量中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根据这种关系式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在问题迎刃而解后,还可以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异种思维。可以继续问:“这三种量中还有别的等量关系吗?”再一次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认为问题要小而具体,问题要新而有趣,要有启发性。
四、其它艺术。
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今天的学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从才也增添了不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来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上公开课,上一节优秀的课例会使人感动,使人难以忘怀,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这就是艺术。我校暂时没有什么先进的教学设备,所以这一点我想象不到什么教学艺术,还待别的教师来谈谈。总之,我认为客观条件正在不断改善,如何跟上社会发展,适应时代的要求,全赖于施教者的主观努力,努力探索如何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的重担就落在我们教师身上。
第四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分册。
“学科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丛书,目的是给已在中小学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和即将踏上这一岗位的“准教师”提供一本有关如何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如何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参考书。这套丛书紧扣各个学科新的课程标准,紧密联系各科新教材,体现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如愉快教学,“教”要积极地适应“学”,提倡精讲精练等等);该丛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遇到问题时,大多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备课是连续性的细致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必须准备足够的时间并付出足够的精力。一般情况下,讲授一次课(两节)内容应准备12至14小时作为备课时间。
在实际备课活动中,一般分“六步走”。这些步骤往往是同步或交叉进行的,但每一个步骤教师应掌握关键要领。
第一步:总体安排
接受教学任务关键要明确任务性质,总学时、周学时安排,考核方式,教学对象(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单班还是合班、专业年级等。关键是了解学生群体的基础情况(如个人、学风、班风、学习态度、习惯、水平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二步:阅读教学文件
首先阅读专业教学计划即专业设计,了解所讲授课程在专业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所讲授课程的结构体系,知识点之间内在关系,初步了解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法上的要求。
第三步:钻研教材
对于新开课的教师,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前期基本工作。先略读,再细读,最后精读。通过钻研教材要把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要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找准教材的难点;掌握教材内在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思维逻辑关系;同时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从优取舍教学要点、方法和案例、例题等。另外,还要注意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专业课),及时纠正删除过时或有错的内容,增补最新的信息。
第四步:编写教案
这是备课的具体过程,是教师深入具体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的细致过程,也是教师个人思维活动的深化和具体化。首先,在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出全学期的教学安排,即填好教学日历。安排好整个学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分配,讲授方式、作业布置等。再进行具体章节单元和课时备课。通过具体编写讲稿,促使教师深入细致地构思每一次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选用,重点、难点的确定,板书结构设计等。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按照自己逻辑思维路线,通过自己的认识来阐述、说明、推导、论证、演算,用自己的语言写。讲稿要强调问题的引出、过程分析、逻辑的推理和展开。讲稿同教材基本体系相同,重要原理、公式一样,但表述方式,内容体系与组织逻辑关系应有所区别,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翻版。
教案不是上课的备忘录,更不是要求教师课堂上照着念。因此,教案要能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思想水平。青年教师教案要详细、具体、层次清晰、标注明确。老教师讲稿应简练,彰显特色。
第五步:教学法准备
一节的写好了,还要进行教学法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课堂讲授的组织和设计,如什么时间引出问题、什么时候引导启发思考、什么时候互动及方式,板书、板图的位置及粉笔颜色选用,课件与板书结合的方式,课件画面切换的时间和方式,拟布置课外作业等。
第六步:课前准备
临上课前(一般第二天上午有课,第一天晚上要准备)还要进行课前准备。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再熟悉一遍,将自己即将讲授的思维活动再重现一遍,做好充分的心理和体力准备,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上述步骤只是一种推荐,至于具体的步骤方法,中青年教师可通过自身实践去总结,去创新。
在数学特级老师中,黄爱华是我的偶像,黄老师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新课导入、新授的展开,还是巩固练习,无不精雕细琢,黄老师用自己的智慧,使数学课堂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也许是因为对黄爱华数学课的喜欢,因此对他的书情有独钟,在寒假重读黄爱华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再次接受特级教师精湛教学艺术的洗礼,让我很期待从寒假的慵懒中投身于自己的数学课堂。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研究;第二部分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例说;第三部分是数学课例精选与点评。
理论总是让人头疼,但边看着枯燥的理论,边回忆黄老师的数学课,感觉这些理论的每字每句都源于黄老师的教学实践,他的每一堂精彩数学课的诞生也是基于这些理论的,读来受益我也欣然接受了。我们经常说数学孩子们很难,为什么难呢?因为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它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它被发现的曲折过程。学生看到的只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演绎体系,而看不到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有了这样的认识,让我想到我们数学老师要如何为孩子们解决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呢?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自己要了解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其次我们要把这些数学知识被发现的曲折过程进行很好的重组和演化,尽可能的让孩子们体验数学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品质。
在第二部分中,一个小标题吸引了我“引导学生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如何唤起学生思维的欲望呢?黄老师用一个片段进行了诠释,“约数和倍数”中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这个小环节的设计,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了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这节课很多老师都听过,学生在课堂上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这让我想到平时我们的课堂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而不是空口说教,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孩子们参与课堂。
第三部分全都是黄老师历年来的优质教案,每一篇教案,每一堂课的背后都是黄老师的心血,细细读来,每一篇教案都有精彩之处,巧妙之处,让我充分感受到特级老师的厉害,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这么细致的去读一本书,但黄爱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既有理论的引导,又有实际的操作,三个部分看下来,让我更爱我的数学教学,更有信心来年好好的教好自己的孩子们!读书让人进步!
第一章备课艺术 第一节备教材 第二节备学生 第三节备方法 第四节备问题 第五节预设与生成
第二章讲课艺术 第一节导人和收尾 第二节节奏和过渡 第三节举例和提示 第四节练习指导
第三章组织调控艺术 第一节组织课堂讨论 第二节表扬和批评 第三节自学课指导 第四节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章教学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教态 第二节教学语言 第三节教学演示 第四节板书 第五节提问和作答
第五章多媒体教学的艺术 第一节多媒体简介
第二节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第六章师生交流艺术 第一节向学生学习第二节师生交流方法 第三节在互动中师生相长
第七章思维方法指导艺术 第一节系统思维方法指导 第二节创新创造思维方法指导
第八章教学评价艺术 第一节听课与评课 第二节教学评价
第九章教师教学科研指导艺术 第一节教学经验 第二节教学随笔 第三节教学论文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艺术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艺术
【内容摘要】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许多老师都十分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复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但对结尾却很少讲究,往往只是通过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等单调的形式结束教学。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需要注重总结艺术,否则就只能算是虎头蛇尾的教学败笔了,至少不能算是一节十分成功的教学课。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总结艺术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这时候,若是一成不变的作业、预习等内容,学生常常无心去听,有的甚至极为厌烦。下课了,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悄悄地向同学打听作业内容。如此等等,都是因为课堂结尾太单
一、太枯燥乏味造成的。相反,我们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试着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总结预习式。
这种结尾方式是绝大多数教育者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思维、加深理解、巩固新知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和帮助预习:
1.什么样的图形叫梯形?
2.什么是梯形的底边(上底、下底)、腰和高? 3.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不能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进入到下一节课“梯形的面积”新课之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过渡和铺垫。
二、延伸拓展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把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尾:
教师边出示用纸板做成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总结和提问:
“我们通过学习和证明,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
“计算和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们采用了‘拼图法’;对于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采用类似的方法呢?比如是否可以用‘分图法’,把它们分解成几个三角形,再计算它们的内角和呢?”
这时学生猛然醒悟,很快顺次把这些图形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四边形内角和是180°×3五边形内角和是180°×4。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问:
“照这样看,七边形、八边形、九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又拓宽了思路,扩大了认知的领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三、趣味游戏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
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 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 生答:“1。”
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四、问题启发式。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
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
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正值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我就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留给学生思考:
在下边算式的括号中,任意填上“+”、“-”、“×”、“÷”等运算符号,使2组8个数的计算结果都等于2008:
5()8()25()20()5()10()2()4=2008 50()4()5()2()2()10()25()8=2008 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音乐赏析式。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如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小括号”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结尾: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呢?” 生答:“小括号。”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儿歌。”接着播放录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听到童声演唱: “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睁大眼睛看清楚,可别马虎忘了它;我们从小不马虎,人人顶呱呱。
孩子们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跟着学唱,在愉快地歌声中明确了小括号的作用,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真正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了新知识。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掷地有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