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作者: 李营利(初中化学洛阳市初中化学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62发表日期: 2013-12-31
21:39:37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课堂教学艺术
要有效调控课堂,精心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精心准备课,精心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效调控课堂的基础。一堂课,设计教学环节张弛有度,起伏错落,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教师讲得顺心,学生学的舒心,教师运筹帷幄,课上起来得心应手。故要有效调控课堂,先把课备好。
好课常常有,但不会节节是。有些时候,调控课堂,教师也要耍点手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如通过设置悬念、问题讨论、谜语、故事、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产生学习的欲望或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知
合理把握课堂节奏,有效调控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的课会上的精彩、有效。
第二篇: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一生都要面临的工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上好课。今天,我想就课堂教学艺术这方面的内容同大家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好课的标准有哪些;二是好课的艺术是什么;三是怎样才能上出好课?
一、是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1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有收获,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授课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能按节奏接受当堂内容。二是看效率的高低。一堂课要力争让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不能说上课时明白,课后很快混淆不清,或者连一些简单概念、公式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课效率短暂,也是不够完美的。所以一堂内容充实、学生接受效果高的课,才称得上是高效的课。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老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诵一遍,表演一下。因此,要淡化公开课,不图热闹,多上研讨课,注重实效,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5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是错误的。一堂好课慨括起来起来就是八个字,教师的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主动积极”。当然还需要:内容丰富,慨念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楚,语言生动,板书得当,学时准确,着装典雅。
二、好课的艺术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那些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有广泛口碑的、深受下级拥护的领导称之为懂领导艺术。有些人话说得很动听,处处讨人喜欢称之为懂语言艺术,还有些人在公开场会如鱼得水我们称之为懂公关艺术。生活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一)课堂教学艺术的特点
1.形象性.教学艺术注重形象性,它运用语言、表情、图像、音响等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和解释知识。教师教学,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以及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学生来说,教学必须具有形象性。
2.情感性.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接受双方都具有感情色彩,这种感情交流赋予教学以明快、深沉的基调。
3.审美性.艺术追求美,美是其真谛。教学也同样追求美、创造美。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学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板书的美等方面。教学艺术必须遵循美的尺度,没有教学的美,则不会有教学艺术。
4.独创性.独创性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是教学艺术最本质的特点,没有创造便谈不上教学艺术。教学虽然有共同的规律、原则、方法可寻,但教学的共性又寓于具体教学的个性与创造性之中。无论是教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等,都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是示范性.教学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如有必要,都要先做示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示范性,特别是在课文朗读、例题分析、实验操作以及音、体、美和劳动技术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显得更加重要。此外,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等等,无形当中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另外,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
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独创性和示范性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艺术特点,形成了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四个关键环节
1、教学导入艺术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小提琴上弦、***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导课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好这一节课。要引出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然后才对章节内容展开分析讨论。因此导入的目的性要强,不能离题太远,要有助于学生明白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
(2)导入要有概括性。导入要精心设计,做到短小精练、简洁有趣,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两三至五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不能给课堂留下更多的宝贵时间。如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就明确规定了一堂课“启”(即启发诱导、引入新课)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五分钟,这是很有道理的。切忌词不达意,南腔北调,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罗嗦不止。
(3)导入要有关联性。讲新课之前,提出一些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并顺理成章导入新内容。要善于以旧拓新,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语言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所提问题要有思考的余地,要有助于启迪学生自行类比,自行探讨,自觉去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2)导入要有启发性。恰当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探讨。课堂引导需要在一个恰当的“度”上,要求导入不要设臵太难、太偏、太学术化,否则会难倒学生,产生畏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想一想,确实如此”,逐渐把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这也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5)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很难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导入艺术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要做到引人入胜,趣味无穷,形成悬念,激发兴趣,教师不能“一本书、一支笔”上讲台,要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正理解本课特点性质,积极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导课艺术的方法:
以实物和图片导入
学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讲授《少年闰土》时,先出示挂图,讲解题目: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大西瓜,其间有一个戴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少年,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这样导入,形象直观,易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歌曲导入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教《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当教室里响起优美的歌声时,学生仿佛已经臵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很自然地就进入到学习状态。
温故导入
以学过的知识作铺垫,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先让学生说出古代描写春天的诗句。当谈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指出这句话里包含着朱自清的两篇散文的篇名,让学生找。学生找出来后,我就擦掉诗中的其他五个字,只剩下“春”字和“绿”字。我说,《绿》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了,《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用一句诗引出作者的两篇散文,引出新的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颖。
故事导入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天上的街市》导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设疑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臵相宜问题导入,能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惟。如在讲《听潮》时,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而导入鲁彦的《听潮》。
除了上面谈到的课堂导入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用谜语法、举例法、典故法、名人轶事、情景导入、举例法等导入新课。究竟该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虽然“教无定法”,但是如果我们积极钻研,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得到逐步完善。
2、教学艺术高潮
课堂中的高潮部分是整堂课最精彩的段落,是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大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①突出学生主体,提高教师主导能力。
a.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被激活的思维和教师的顺势利导显得水乳交融。b.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能导能演,在设计上要动脑子,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要在时间上把握,给高潮的到来留有一定的余地。
②通过一些具体办法把握课堂教学高潮。
从艺术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像一部影片,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等过程,酝酿高潮就必须从导课开始,好的导课就象文章或影片的开始,看能不能抓住观众(学生)的心,抓住了观众的心,它就精力集中劲往一处使。通过各种形式的导课创设问题的主题,再展开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在快要到达高潮时设臵悬念,通过情绪的感染,循循善诱的启导,紧张活跃的竞赛,出奇制胜的应变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感的表演等等手段,从而达到高潮,当然,一堂课可能有多重高潮,所谓高潮迭起就是这类课的体现。
③从教学评价上去把握课堂教学高潮。
教学评价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面,而且这种评价不是点状的,是网状的,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教学评价也是衡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通过自评,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则体现是学生共同劳动的成果,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在讲述时常有创造性表现,给整堂课带来惊喜而形成无数个小高潮,学生的互评体现同学之间的包容、团结协作。老师的评价提炼整堂课的质量,延伸教学内涵,此时的师生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富于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体验溢于言表。这样,教学的高潮便达到了。
3、教学结课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结课的特点:
①画龙点睛,趣味无穷; ②首尾呼应,相对完整;③干净利索,适可而止。常见的结束艺术表现方法有
1、归纳式小结:归纳式是课堂小结最常用的方法。在一节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常把本课所学内容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小结,打通学生知识形成的通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也起到巩固、加深、强化的作用。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零碎、分散变为集中,使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对学生总结概括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问题式小结 :一堂课结束,要想知道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解决。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
3、悬念式小结 :对于前后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课,一节课又不能解释清楚的知识点,小结时有意创设悬念来结尾,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欲停不止,有一种非弄懂不可的心理状态。来个“课尽而意未尽”就更能激起学生课外探索的兴趣,开拓其思路,扩展学习内容。学生为了探根究底,会提前预习,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4、课外延伸法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就只有在课前或课后联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学好学科的知识,以便为将来探求本学科领域中的奥秘打好基础,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其方法:一是利用课堂小结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二是利用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
5、设臵情境法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灵,振奋学生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也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下课。
6、幽默风趣法 :课堂小结用幽默风趣的方式结尾,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消除疲劳,从愉快中悟出道理,从兴奋中走出课堂,因而更具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同时也是教师为上好下次课的一种良好动员。
四、教学艺术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优秀教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艺术节奏的作用。“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很低沉。”甚至认为:“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瞌睡。” 这都是我们教学当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艺术节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快慢相宜。(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二是动静相生。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三是疏密相间。疏密相间,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四是起伏有致。教学过程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五是抑扬顿挫。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刘欢演唱的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古功罪,任凭说海雨天空,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重青史,却不料身后学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
六是整体和谐。课堂教学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犹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三、怎样才能上出好课?
构成一堂好课的因素是复杂的,这当中既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主要因素,也包括了其他一些次要但不能忽视的因素;既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相对稳定的因素,也有许多时时变化的即时性因素。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做到:教师您在课堂上要震住您的学生,而要震住学生不是要教师去吓唬学生,而是要时刻注意组织教学,同时更主要的是要做到
1、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拥有自己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要这样做,或者说能这样做的教师,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好课。
2、让个性飞扬在你的课堂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
可能我们很多老师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她语言能力非常强讲课时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老师讲的《正说清朝二十四臣》,他评书相声式的讲课方式, 诙谐幽默,感动人心。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老师讲的《武则天》,她的语言风格极具现代化,能淋漓尽致地剖析各种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人性的分析和把握,超出了她的年龄和阅历。他们的讲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完他们讲的每一讲又盼着听下一讲,这是他们的讲课富有自己的个性,并且他们在自己的课中都体现出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
3、使课堂充满诗意与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你这位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您所教的学科。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您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4、深情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教师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身上的优点或优势。教师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机,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特别是对基础差没有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这就更要求我们老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上出自己有特色的课,吸引学生愿学、爱学您所教的课,师生配合默契,只有这样也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总之,课堂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对其探讨永无止境。我想,只要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精益求精地追求教学艺术,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
第三篇:课堂教学艺术
好书《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邵清艳编著的《上好课的教学艺术》充实了我的署假生活。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使我获益良多: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等八位名师的教学艺术,有先进教学理念的个人独白,有他人对名师成功奥秘的恰当解读,有名师个人课堂教学艺术特色的详尽介绍,更有课改里程碑式的经典课例。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从他们身上,我领会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真谛。
收获一:备课比上课重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法那法,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备课是处理教材,就是用认真的态度,像学生一样对待每一篇课文,做到“先学后教”。于永正老师说,高明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来自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对于备课,名师们提倡教师先读课文很关键。于老师说:“任何一篇课文,只读一两遍是很难找到好的教法的,但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以后,读出味来了,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产生了。我对此深有体会,对自己先朗读多遍的课文,在课堂上就敢于范读,学生一般会报以钦佩的深情。如果发挥到极致,一阵热烈的掌声是免不了的。当然,先读课文的好处不止如此,读熟读透课文会让老师上课时成竹在胸,从容不迫。
收获二:巧妙引导,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感悟。用孙双金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但这种隐藏并不意味着老师退出课堂活动,相反地,却是更好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如孙老师一次借班上《落花生》一课,请
学生先读书,然后找出不理解的问题。没想到,开始竟无一人举手。孙老师就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进一步提高要求:找出不理解的句子,由句子学生提出:“在我家,父亲和我们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却很难得呢?”正是由于不断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一节课下来,孙老师并没有提多少问题,而是让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摸索研究。
收获三:听说读写的训练实新活。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是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赵景瑞老师做得就很巧妙。如赵老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错把两角钱当作一角钱找给了他。归途中他才发现多了一角钱……讲到这里不讲了,问学生:“假如是你发现多找了一角钱,你会怎样做?会有什么行动?请写出来。”学生进入角色后,亮出了许多有差别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水平,从中评出最佳做法,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充当卖菜的阿姨,全班观察他的表演,然后写出一个小片断。将真知化为行动,又化为作文,知行合一,人文一致,一举两得。总之,名师们能钻透用透教材,能尊重理解学生,能关注教学细节,能不断掀起教学高潮,这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学习,边学边用,一边用一边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度和风格。
第四篇: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心得体会
以前我总是认为,课堂上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什么教学艺术、提问技巧等。听了杨玉栋老师的讲座后,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艺术的基础与定位,它是在人身上显示出人的美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中,就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艺术。比如教师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都会给整个课堂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艺术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创新有赖于常规教学。
教师的教育教学功底,也就是素养,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学观念--思想;教学原理--知性;教学技能--操作。杨老师重点讲了思想,它来自于实践的反思,来自人生经验的沉淀和升华,来自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
要做到课堂教学艺术,首先要知道教育是什么?这是关于教育功能和宗旨的思考,每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都必须首先思考和认识,教育是“干什么的”,它有“什么作用”。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育心,教育是于心而成于灵,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塑造工程。这恰恰符合了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本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说法。关于教师角色的隐喻有很多种,比如:“园丁”、“春蚕”、“蜡烛”、“梯子”、“渡船”、“人类工程师”等等。而亚里士多德却说“教师是助产婆”。有很多人听了都很好笑,但又有点不理解。这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理是相同的的,都属于启发式原则。总之告诉了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鼓励、引导学生学习,在于释放。还有人说教师是“服务员”!因为教育是公益服务事业,教师是提供这种公益教育的服务员!在许多学校的标语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更加说明了学生是上帝,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而教师是服务员。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求:求知、求乐、求成。围绕这三点去做也是达到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求乐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对兴趣的满足和快乐的享受;求知表现为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好奇、探究和占有;求成表现为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最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需要。
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可能并不能把它全部掌握,但我通过学习明白了如何去做,怎样去把握课堂教学艺术。我想更多地还需要在今后地工作中去实践和体会,相信我一定会做得更好!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本课程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教育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现代课堂教学艺术。本书从教学艺术到课堂教学设计艺术、导入与结束艺术、讲授艺术、举例和提示艺术、提问艺术等等,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阐述了教学中的不同侧面的教学艺术性和具体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感触到课堂是教学艺术尽情渲染、挥洒的载体,是教学艺术奇葩绽放的园地.阅读此书,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它的突出的“新课程”性。新课程改革涉及面广泛,牵动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行为方式、教材运用、评价方法等特点明显,课堂教学呼唤生机与活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体现出种思维过程,重学习方法变革,重能力的塑造;体现出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出课程教学评价新理念。
其次,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适用性”。教学艺术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理解、感悟和运用,才能运用恰当,挥洒自如,发挥效益。本书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尤其是丰富的案例中,采撷精华,在理论阐述的同时,透彻分析时间案例,让我不仅仅体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新异之处,更能学会并掌握、运用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就能运用自如地把备课中丰富的教学在课堂这个艺术舞台上传授给学生,尽管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他们总有共性的东西,掌握了共性,也就掌握了规律。在规律指导下进行教学,问题就容易解决。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学生的注意之门——学习兴趣。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结束时,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
三、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艺术卓有成效的主要条件。
教学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类型的独特处,在于教学艺术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要求教学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和教师本人的实际出发,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方法。一般说来,几乎每个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的绝技。如上海嘉宾县中学语文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李传成老师的讨论式教学法,还有情境教学法、点拨式、阶梯式、研究式教学法及洪镇涛的“拈、讲、点、拔、逗、引、会、读”八字教学法。
长南路小学贺雄指导青年教师上课采取学—研—讲—评—改五步法获广泛好评。
四、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在于形成鲜明而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有经验的老教师总有他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样的教材内容,有的可以这样讲授,有的可以那样讲解,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激情型的老师,注意以自己的激情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反应快的老师习惯于对话式教学和变式教学,将个体思维与群体思维辨证地结合起来,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提高思维的灵敏度。也有的老师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课堂上,紧张、活泼、高效率,课堂下,独立、自由、减负担,他们教学也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
五、教学艺术的根本追求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什么是不需要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多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就用不着教了。
如江西特级教师潘凤湘老师从教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力,去猎取知识,在猎取知识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思考力。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除了第四步为了信息正常流通和传输,教师进行必要解答外,其余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人地位,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说我是把学生的要求和我的想法统一以后,规定出若干规矩和制度,变成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坚持按这些规矩、制度去作,久而久之,学习质量就提高了,也学会学习了。
六、教学艺术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和情感的共鸣,心灵和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还可以使他们从自己所感受的爱护中陶冶良好的情感,使他们从中学会应怎样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深有体会地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以成效。”
学以致用,读了此书,并灵活的运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中,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适时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迅速理解老师的意图,激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双方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主动去求索知识的真谛。在我能够灵活运用书中所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我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学科的特点,实施的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使之更加人本化、人性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优化我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篇: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文字正确、流利、响亮、有感情地读出来,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艺术,指导朗读更是一门艺术。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随着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朗读教学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讲究朗读训练的技巧和方法,使朗读训练艺术化,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从而爱语文、学语文。
一、重视朗读的基础性
朗读的训练要体现一个“熟”字。朗读的程度深,课文就能琅琅上口,自然成诵。只有多读,才能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更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那么这个“熟”字,需要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重视朗读,教师首先也要重视起来。每天都要布置朗读的作业,借助家长的力量,对口头作业也要经常检查反馈。同时,晨读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让对所学的课文读熟、读精。教师要好好的利用,不要两手反握在背后,去做一个旁观者,实践证明,如果和学生一起去读,效果会更好。
二、注重评价,鼓励学生朗读
学生由于年龄、性格、兴趣、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领悟快,有的学生领悟慢;有的学生读得响,有的学生读得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就要将因人施教落到了实处,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提高整体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需制定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响亮,要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特别是个别读的时候,更要勇敢,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哪怕学生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让每一个学生对朗读都充满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创造和谐融洽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自己去评价。在朗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或是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小朋友做评委,看看谁读得最好。每位小朋友的情绪都很高,个个竖起小耳朵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热烈,把参赛小朋友的不足都指能一一指出,连很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通过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很好的掌握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当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那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整个心理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 要有“心灵的感受”,要有“内心的激动”,就要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能力在朗读表达中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表现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利用已有的资源,培养语感。课文插图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直观,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对朗读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仔细看图,就能理解“停机坪”,就能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活泼可爱,在这个基础上,在配上优美的音乐,就能把课文读得更生动。
2、进入角色,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情感是朗读培养语感的重点,用声音形象来感受作品,尽可能理解作品深层的涵义。虽然语言文字本身,不管从文字形式还是以语流形式读,都不可能具备形象性特征,教学中,教师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要从语言反映的事实中诱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去感受。这就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只有通过想象,再现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现在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朗读教学中,有时非常需要教师的范读和讲解,特别是长句或古诗词。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就会少走歪路,就越能把握文章的情感,摸着朗读的门路。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教学被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朗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意义大的工作,相信朗读教学会更加辉煌,我们的课堂会更加有语文味。
朗读训练的评价艺术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朗读训练中的评价同其它教学评价一样,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更应追求艺术性。具有艺术性的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促进整个训练向纵深发展。朗读训
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应凸现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首先,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
正确 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词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唱读、指读。流利 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
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
有感情 朗读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要读得有轻重缓急,情感表露要朴实自然,用声音的本色表情达意。同时,还应注意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美读”方法。“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经过,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叶圣陶语)“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我们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一方面,就“面”上而言,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段,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段,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 “美读”的标准。另一方面,从“点”上来看,教学一篇文章,我们又可以按“初读──正确、流利”、“精读──正
确、流利、有感情”的标准进行评价。
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最后,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读后主动征求别人意见:“大家觉得我读得怎样?”最后,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
善自我。
二、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他的一个精彩教例,领略一下激
励性评价的魅力。
于老师在丹阳师范附小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一教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倘若教师在学生第一遍读错时就当头棒喝:“你坐下,别浪费时间了。”那将会给这位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当时有几百人听课),也许这孩子一辈子也不
敢当众发言了。
朗读评价突出激励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二是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应该杜绝“你比××好多了”之类的评价。三是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我们在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
三、评价要体现指导性
评价是对前一阶段训练的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它既是前期活动的终结,又是新的活动的开端,评价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评价要体现指导性。一方面,通过评价对前期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改进和完善”,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朗读中的缺点,知道今后在朗读中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今后怎么办。例如,某学生读得不行,我们就不能在评价后简单了事,结束该生本次朗读训练,而让其他学生继续读。这种二元结构模式(“朗读──评价”)的评价,只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能体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评价对该生的朗读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然后让他加以运用,再次朗读,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样,形成“评价──指导──练习──提高”、“再评价──再指导──再练习──再提高”良性循环,有效地促
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四、评价要注意教育性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诚如加里宁指出的那样,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书”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就朗读评价环节而言,我们同样应高擎“教书育人”的大旗,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注意其教育性。例如在互评过程中,学生站起来,往往是指出别人的缺点,这儿不好,那儿不行。诸如“声音不够响亮”、“缺少表情”、“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有的学生简直就是挑剔,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大家主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优点(即使该生读得不到位,但能当众发言,本身就是件值得肯定的事),其次才是不足。同时,教育学生在指出对方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得体。多说“我觉得他在××地方再加上点感情就更好了”、“ ××读得很好,不过,我对他还有个小建议„„”之类的话。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也能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
短,不断进步。
五、评价要张扬学生个性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发展个性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当然也不例外。在朗读评价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我们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朗读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表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同样的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的人从中领略到盎然的春色,读起来是欢快明朗的;有的人则从中感悟到人生沉浮,沧海桑田,“坎坷知多少”,读起来是苍凉悲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不能搞标准化,不能把感情朗读变性为“感情+朗读”,即统一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感情或用什么语气去读课文。更不能搞“家长制”,把教师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那样做只能是把学生变成“人形鹦鹉”,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毫无裨益的。
其次,朗读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词,简单划一”,避免因评价而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差、胆子小的学生,我们在评价时就要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是比以前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评价时则应更加讲究,如用“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谁愿意和他比一比”之类的话,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总之,我们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