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边形的面积》重难点突破
《多边形的面积》重难点突破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杨 帆(初稿)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教研室 李文华(修改)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青山(统稿)
一、渗透“转化”思想,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掌握面积计算的方法 突破建议: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要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1.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应体会情境中“我只会算长方形的„„”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它既反映了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又表明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思维方法(比较、转化),还指引了转化的方向。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原来图形和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2.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情境中“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这句话再次指明了探究方向,因为学生刚研究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转化”的方法,所以自然就能够想到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所积累的活动经验为基础,通过动手实践和探索,将三角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可以引导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进行割补转化,也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转化(分层处理);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转化时,应指导学生先在其中一个三角形上标明底和高,再动手进行拼摆和探索,从而突破三角形面积推导的难点。
3.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教学中分层处理),但同样要提出操作和探究的要求:转化后是什么图形?转化后图形的面积会不会计算?转化后图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转化方法交流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拼摆的方法为重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二、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发展空间观念 突破建议: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1.在“数”与“比”中发展数学思维。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数方格”环节后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表格对比,在数一数、比一比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为后面的一系列转化奠定基础。这一过程应让学生独立完成,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2.在“剪”“拼”“摆”“画”等活动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例如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是通过动手剪、平移、旋转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得到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则是让学生在“画”“拼”中发现原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从而得出面积关系;在将梯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时,更要放手让学生用拼、剪等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揭示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位置关系,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突破建议: 1.强化对组合图形的认识,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教师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一些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找找这些图形的特点,建立组合图形的表象;接着对这些图形进行具体分析,着重引导学生意识到组合图形不仅仅可以看成是简单图形“拼组”而成,还可以看成是从一个图形中“剪去”另一个图形;同样的简单图形,可以组成不同形状的组合图形;同一个组合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在这个环节,学生对组合图形的认识越深刻,对后面理解和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越有帮助。
2.分析图形的组合方式,找准计算面积需要的数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步骤:第一步是把组合图形进行分解,即将“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为“简单图形面积之和或差”;第二步是找计算面积时需要的条件。教学中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分解方法”与“寻找数据”两方面的指导:指导“分解方法”时,应使学生意识到分解要尽量简单,即分的图形越少,计算越简便;同时配合“寻找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分解方法虽然可行、简便,但在已知条件中却找不到计算时需要的数据,从而淘汰不合理的分解方法。
四、形成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策略 突破建议:
1.准确理解面积的本质,正确估算图形的面积。学生在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往往受图形“形状不规则”这一表征的影响,忽视了面积计算的本质理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求什么图形的面积,其实质就是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即面积的本质,从而顺利想到求面积的第一种基本方法──数方格。此外,也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会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将已有图形近似看成某个规则图形,用面积计算公式予以解决。
2.体会方法多样,感悟估算价值。在对“数方格”的估算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时,要注意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方法一,数出图形内包含的完整方格数,估计这个图形的面积;方法二,在完整方格数的基础上,再加上不完整的方格数,估计这个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比实际面积小,第二种方法估计的比实际面积大,实际面积应在这两个估计值之间;方法三,将不满一格的都算半格,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估计值。
此外,学生获得的估算策略、估算方法,并不是对每个图形都适用的,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估算策略各有其优劣。如用“数方格”的方法,不仅可以估计图形的面积,还可以确定面积范围,但当图形过大时,这种方法就显得比较麻烦了,这时转化成近似的规则图形、用公式计算面积就比较方便。此外,教材还通过提问“你是怎样估的?”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开动脑筋,想出更多巧妙的估算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估算策略的对比,体会不同估算策略的价值。
第二篇: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列东中学
所谓教学重点,即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下面就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突出重点?
1.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突出重点。
学生对自己亲自动手做的活动印象会格外深刻,动手有利于加深对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记忆。例如,填表、收集资料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重点知识。
2.板书突出法。
一般说来,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板书,能让人一目了然。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学会记笔记,或利用板书小结本课重点,都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
3.练习法。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选题很重要,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重点。
二、如何讲清难点?
难点有两种情况:一是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大;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决定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讲清难点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从教学难点出发,以生活为源泉,善于创设情景。
首先要寻找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的话题作为难点的切入点。然后采用阶梯设疑法,即设计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分解整合法,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讲,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2.利用游戏活动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地尝试与创造,才能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模仿力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好、表现欲和创造力强等特点,围绕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生动活泼、有趣多样的学习活动,寓教于乐。竞赛性活动也是学生乐此不疲的形式,可以让重难点操练变得非常有趣。在游戏竞赛中,学生乐学乐记,积极性浓厚,参与面也广。
3.合理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具有画面清晰、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是消化吸收知识的最佳选择。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循环往复,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
4.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
初中教材中的难点很多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造成的。因此,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应做好充分准备,备学生、备问题、备错误等,将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5.针对难点,预设错误,设计练习。
教材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在学完知识后的针对练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能预设学生将要发生的错误而进行重点准备。但仅仅靠反复强调、讲解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可能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专门进行“尝试错误”的活动,引导他们比较、思辨。从而在“错误”中寻找真理。有的课文,重点和难点是同一的,所以以上所说的方法又可以交叉使用或综合使用。如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第三篇: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如何突破语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关键作用、主要作用并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内容,从教材体系看,它占有重要地位;从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看,它是不容忽视的。
1.在预习时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重点,这种浅层次的了解,对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
2.教师备课时要抓住重点,围绕它来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提纲,重点备方法,如采用疑问式、反诘式、辩论式,或运用串讲法、讨论法、图示法、阅读法、以旧启新法,等等,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
此外,在备课的小结部分应重复加以强调。
3.在授课时要突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并运用它去分析和认识实际问题。授课时突出重点是主要环节,为了做好这一环节,一是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要充分。二是板书时重点内容要放在显眼的地方。还要用具体、生动、贴切的事例来说明重点内容,对非重点内容可以少举例。三是要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四是教学语言艺术要特别讲究,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集中注意、认真听讲和做好课堂笔记。
教师在课尾小结时要以突出重点为立足点;编制练习题、测验题、考试卷以及题型设计上也要突出重点内容,做到题要小,面要宽,量要大。
第四篇:《平行与垂直》重难点突破
平行与垂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直线的相关知识,那谁能说一说直线都有哪些特征? 生: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师: 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直线的知识——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
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生交流汇报
(2)师: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板书:平面)
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
(3)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这时平面上又出现了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2.学生尝试
要求:把你想象的情况画在白纸上,注意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想到几种就画几种,相同类型的不画。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互相看一看,你们的想法一样吗?老师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如果你画的和这几种情况不一样,可以补充到黑板上。
不管哪种情况,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因为我们把白纸的面看作了一个平面,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板书:同一平面)
2、分类讨论
师:现在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先给作品标上序号,可以怎样分类?按什么标准分?
(1)先独立思考:我打算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分几类?(2)再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师:哪一组愿意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类的结果是什么?
各个小组交流分类情况。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在数学上把这种交叉的关系叫作相交。(板书:相交)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能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
学情预设:
(1)分两类: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2)分三类: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
(3)分四类: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相交成直角的一类。4.达成共识
教师:同学们现在出现了不同的分法,这些分法,你更赞同哪一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将两条直线再延长,.然后逐一讨论、分析,再次进行分类。教师:通过再次操作与讨论,对于第一次分类的结果,你们现在有什么想说的? 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教师:他的讲解能让你们信服吗?还有什么补充或建议吗?
学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后实际上是相交的,而出现相交成直角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也是相交。对于第三种分类,前面是按照两条直线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来分类的,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一标准,所以这种分法是不正确的。从而达成分类的统一,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板书:相交,不相交)
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但在判断时我们不能光看表面,而要看他们的本质,也就是两条直线延长后是否相交。
(二)自主探究,揭示概念
1、揭示平行的概念(1)感知平行的特点
师:这两条直线真的不相交吗?怎样验证?
结合学生回答用课件演示两条直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的动态过程。(2)揭示平行的定义
师:像屏幕上这样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呢?(平行线)谁恩那个说一说什么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
师:这里的“互相”是什么意思? 生举例说明
教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个词应重点强调?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举例: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体会“同一平面”和“互相平行”的含义。(3)介绍平行符号。
课件分别呈现3组不同位置的平行线
教师:这3幅图中的直线a与直线b都互相平行,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平行,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a平行于b,你们觉得怎么样?是呀,像这样来表示两直线互相平行,既形象又方便。(4)体验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适时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2.认识垂直(1)感知垂直的特点。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还画了相交的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相交的情况。(课件或实物投影呈现几组典型的作品)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都形成了四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还有的比较特殊,四个角都是直角……)你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的角是直角呢?请同学们量一量,刚才所画的两条相交直线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通过测量,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通过测量能够发现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所形成的四个角,每个角都是90°)(2)认识垂直的定义
师: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课件呈现三组垂线
师:观察这里的三幅图,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刚才的比较,能尝试总结你的发现吗?(垂直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是否成直角,而与怎样摆放无关)(3)介绍垂直符号
师:垂直和平行一样,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就是“⊥”(板书“⊥”)。这里的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4)感受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师: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垂直的现象,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垂直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补充一些实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5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平行与垂直的特征快速判断,然后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十第1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找一找,集体交流后,使学生体验到几何图形中也有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现象,并借助课件用不同颜色的线来分别呈现图形中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
3、完成练习十第2题
课件出示游戏的操作规则和提示,学生全员参与游戏。让学生先按照操作提示摆一摆,接着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把小棒看作直线的画,会有多少条直线跟他们平行或垂直。然后让学生结合观察、想象,尝试总结发现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在生活中找一找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成直角 互相垂直
相交
不成直角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
直线的位置关系
不相交 互相平行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
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一、合理设置导课情景,突破知识难点本课的一个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和不同平面的区别。不同于以往是教学设计,我把这部分用生活中的例子不同的路面不同的平面来导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一个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为后面平行和垂直的判断扫清了障碍。
二、整体呈现、逐步建构。新知的探究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活动。首先让学生画图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观察分类,通过操作、验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而相交中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最后,顺水推舟揭示概念。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测量角的度数、发现在相交的两条直线中有不同的情况,然后引入垂直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里有平行和垂直及出示校园图找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将学生放置于生活情节中,进行相应方面的教学,并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五篇: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时间:2014.11.27 铁河中心小学----胡由辉
21世纪是开放的、信息的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已渗透、影响各行各业。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非常普遍了,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应抓住信息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机遇,努力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天地。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功能,推动教改的深入发展。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的处理不仅关系一节课的成败,而且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要求和对象,会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效的一种方法是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突破重难点。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我们的教学应把知识融入情境,融入生活、回归生活。《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新课程提倡的是“将新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自主选择”。也只有如此,才可真正体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内在的而非外界强制的。当前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形式下,要想达此目的,就需借助信息技术只管生动的信息展示方式,创设条件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场景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确实,让学生置身于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得到情感的升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教师如果照本宣科,仍然按照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讲课,学生只会觉得枯燥无聊,昏昏欲睡,课堂缺乏活力,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解决十分不利。因此,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例如《经济生活》在讲:“学会合理消费”时,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为线索,贯穿重难点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把这一课的重点“合理消费与健康的消费心理”讲的清晰、透彻。情景一:开学初,小明看到同学穿新鞋,要妈妈买名牌运动鞋。
情境二:小明的爸爸是机关工作人员,妈妈开小店,准备贷款买一处商品房。
情景三:小明妈妈的小店打算买一冰柜,如果买无氟的有氟贵400多元,家人拿不定主意,假如你是小明,如何建议爸妈?
这三个情境都配以动画和人物对话,而且源于生活,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的情境中理解了应该客服四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做到合理消费,顺利突破重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以情感突破重点。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实质是关注人,是三维目标中根本。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也是教学中一对重要的关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深入钻研教材,探幽索隐,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好情感气氛,洞察社会现实深化道德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思想政治课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很多重难点问题正是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学问明智,意在导行,在政治课中知识目标和情感问题,依次作为突破重难点的切口,而信息技术正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帮助。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重点内容,如果单纯给学生讲解理论,将依法纳税有多重要就显得的苍白无力。运用信息技术,先举出两则违反税法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然后播放法院案件审理违反税法的案例的录像片段,再举出一些明显偷税、漏税受到法律制裁的资料,使学生结合材料和录像清楚的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是要受到法律制裁。接着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我们中学生还没有参加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多做宣传,对于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举报。通过学生的讨论,结合前面的教学,使他们深深体会到了作为公民,应该自觉维护国家的税收制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纳税人“意识,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政治生活》中讲到“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时,播放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的视频资料,邓小平说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谈论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坚定信念。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残疾女孩金晶奋力保护火炬的视频自恋是同学们为之感动。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教师单靠讲述时间就可以达到,而是信息技术的魅力使然。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情感氛围,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能产生强烈的感情效应,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于信息技术,以时政突破重难点。
任何知识只有运用才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程只有结合时代,放眼全球、关注时事、联系生活,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价值,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政治课的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更要突出它的时政特点,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信息量要丰富紧扣时代脉搏。在教学中以鲜活的时政资料突破重难点不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经济生活》中“加强宏观调控”这个问题,看是去理论性特强,学生很难理解把握它的定义和必要性,而教材中的资料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说服力不够强。通过选取三峡工程、京津城际铁路的画面,以及国家发行特别国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一些资料,通过国家为解决金融危机投入资金救市的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些资料、图像分析、理解、讨论,学生更好的体会了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再如《政治生活》中“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正值金融危机20国峰会召开,以时政新闻为资料,让学生探究峰会召开的背景、原因,进而思考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思,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研究表明,主体加工信息时受信息特点和主体经验及需求等因素有关,教学信息新颖有趣必然容易形成独立而清晰的记忆痕迹。运用时政资料突破重难点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四、运用信息技术,以练习法突破重难点
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展,这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精讲精练,把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多做多练,达到学以致用。尤其是对于一个学期下来经常是紧赶慢追课时,联系的时间非常少。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课时少的缺憾,增大课程容量。写板书、抄题米的时间节省出来就可以多做习题。而且有些典型的题目直接以幻灯片显示。也没必要全班复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一来,几乎每节课都可以找到代表性强的题目大家一起做,选择题的思路更清晰了,材料分析得更透彻了,同学们在练习中还掌握了很多做题技巧,可谓收获颇丰。
五、运用信息技术,以活动方式突破重难点。
学习不仅是是一种个体获得的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人正是在交往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着生存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地人生观和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
每一单元都设置活动课,实质是单元的总结、提升,也恰恰是重难点的知识的再现、归纳、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将单元知识构建网络体系,以立体、直观、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共同体验。单元活动设置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准备呈现,也可将教师准备的相关材料呈现交给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种交往,交往的内容不再仅仅是知识,它已包含了知识的运用的技能培养、合作的能力,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的情感体验和自我的态度,从而实现重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