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糖果的新衣》教学反思
美术《糖果的新衣》教学反思
美术《糖果的新衣》教学反思
活动前,我请幼儿收集各种糖纸带到幼儿园来。我还准备了一些操作需要的材料,如双面胶、卡纸、有关糖纸制作的图片等。如何使每个幼儿都能方便地取用,成了我伤脑经的事。双面胶只够一组一到两个,担心孩子们会抢,但过程中发现我的担心多余了,孩子们有序的在操作,看见自己同伴在用时自己就等一等。他们学会了耐心的等待。
活动第一环节是折糖纸。我直接引出活动主题,出示糖纸说:“今天糖纸要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可是没有新衣服,这可怎么办呀?”。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办法,大胆去想像。小女生大部分都想制作蝴蝶结裙子,小男孩倒是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想变成菱形的衣服、长方形的衣服。孩子们开始自己想象设计了,时不时的你一言我一语,跟同伴介绍着自己设计的衣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当提交作品时,我发现了唯一一副不同的作品,原来是丁铭轩小朋友制作的,我就问他制作的是什么,他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我制作的是汽车。”虽然他的作品和今天的主题完全不同。但仔细看他的糖纸本身就比其他糖纸硬,不好折,又是长方形的,他用双面胶做了轮子。当然,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也很重要,尽可给每个幼儿表现与表达机允许他们之间存在不同之这对增强幼儿自信是非常重要和关键活动中、活动评价的方是多种多样鼓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活动。在评价中,我对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兴趣等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肯定,不管美术活动结果怎样,只要幼儿能认真对待并付出努力,那么他们的作品就应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每个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
本来想着活动前准备两个范例,让幼儿的作品变得更丰富。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这两个设想忘了,还有一点就是糖纸种类和有特别图案的比较少,导致活动最后,幼儿呈现的作品不够丰富。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所以老师的每个提醒,幼儿听得很认真,如:这糖纸的时候要轻轻地、贴的时候也要小心双面胶不要露出来。
第二篇:美术:糖果的新衣
活动:糖果的新衣(重点领域:美术)
一备:中4 活动目标: 1.欣赏糖纸,感受糖纸的线条,图案与色彩传递的美感.2.通过观察比较迁移经验,了解左右对称的装饰方法,尝试设计糖纸。3.能大胆表述自己在欣赏活动中的发现和想法。4.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糖纸。
2.用糖纸做的“蝴蝶”范例,细铁丝。3.幼儿用书:《糖果的新衣》。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用糖纸做的“蝴蝶”范例,引起幼儿兴趣。1.教师:你们看,是谁来了?
2.教师:你知道这只蝴蝶是用什么做的吗?
(二)师幼一起欣赏糖纸上的线条,图案和色彩,感受糖纸传递的美感。1.教师展示收集的糖纸,和幼儿一起欣赏。
2.教师:你最喜欢哪张糖纸?你觉得这张糖纸哪里漂亮?
3.选择不同的且有代表性的线条图案和色彩的糖纸,引导幼儿观察欣赏。
教师:仔细看看这张糖纸上有哪些颜色线条和图案?
4.请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糖纸上线条和色彩的特点。(幼儿在讲述时,教师应及将幼儿讲述的线条画出来)
5.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糖纸图案左右对称的装饰方法。
6.教师:糖纸上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三)集体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糖纸,并尝试设计糖纸。
1.教师: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糖纸,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的新发现。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提供的范例,围绕相应的内容设计糖纸。3.教师指导幼儿注意用左右对称的方法表现糖纸上的图案。4.幼儿相互欣赏设计的糖纸。
5.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介绍自己设计的糖纸图案和装饰方法。
活动:糖果的新衣(重点领域:美术)
一备:中4 二备:中班组集体修改
活动目标: 1.欣赏糖纸,感受糖纸的线条,图案与色彩传递的美感.(指南指出: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2.通过观察比较迁移经验,了解左右对称的装饰方法,尝试设计糖纸。(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和创造)
3.能大胆表述自己在欣赏活动中的发现和想法。(能大胆表述自己在欣赏活动中的发现和想法,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糖纸。
2.用糖纸做的“蝴蝶”范例,细铁丝。3.幼儿用书:《糖果的新衣》。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用糖纸做的“蝴蝶”范例,引起幼儿兴趣。1.教师:你们看,是谁来了?
2.教师:你知道这只蝴蝶是用什么做的吗?(1.出示范例。教师:你们看,是谁来了?你知道这只蝴蝶是用什么做的吗?)
(二)师幼一起欣赏糖纸上的线条,图案和色彩,感受糖纸传递的美感。1.教师展示收集的糖纸,和幼儿一起欣赏。教师:你最喜欢哪张糖纸?你觉得这张糖纸哪里漂亮?
2.选择不同的且有代表性的线条图案和色彩的糖纸,引导幼儿观察欣赏。
教师:仔细看看这张糖纸上有哪些颜色线条和图案?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糖纸上线条和色彩的特点。(幼儿在讲述时,教师应及将幼儿讲述的线条画出来)
4.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糖纸图案左右对称的装饰方法。
教师:糖纸上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三)集体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糖纸,并尝试设计糖纸。
1.教师: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糖纸,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的新发现。
2.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提供的范例,围绕相应的内容设计糖纸。(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提供的范例,围绕相应的内容设计糖纸。教师:欣赏幼儿用书上的糖纸,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看一看说一说你的新发现。)2.教师指导幼儿注意用左右对称的方法表现糖纸上的图案。3.幼儿相互欣赏设计的糖纸。
4.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介绍自己设计的糖纸图案和装饰方法。((四)作品展览,幼儿互相欣赏交流。1.幼儿相互欣赏设计的糖纸。
2.鼓励幼儿相互欣赏,介绍自己设计的糖纸图案和装饰方法。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自己的糖纸,再看看好朋友的糖纸吧!(幼儿自由欣赏,交流各自的观点。))(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提供收集的糖纸,让幼儿在游戏中继续摆弄、欣赏、制作糖纸“蝴蝶”,将幼儿制作的糖纸“蝴蝶”布置成墙饰。)
第三篇:分糖果教学反思
《分糖果》教学反思
《分糖果》这节课是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先用PPT展示主题图,并让全班齐读题目,让学生思考2分钟。
我拿出20个糖果,请5个学生到台上来,再叫一学生分,这位学生便一人分4块,没有猜也没有试,理由:四五二十,我心喜:学生能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真不错。但一回想,20数目不大,四五二十的口诀又是学生学过的,如何引导策略的多样性,我转念一问:“很多同学能用乘法口诀来平均分,真聪明,可对于还不懂口诀或没想到口诀的同学,你又怎么建议他来完成这题的呢?生纷纷举手,于是我便依次另请5位学生上台,另请一位学生来分,呈现了每次分一块,共分4次;每次分2块,分2次;第一次分3块,第二次分1块这三种方法,我依次板书在黑板的表格里,通过实物演示,演示与表格对应,学生一时间体验了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感受了分法的多样性。有了上面的师生合作,接下来的小组活动,我放手让小组合作完成。
题目: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1)说一说可能怎么分
(2)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每个小朋友分到()根,还剩()根。
由于我班共31人,分组中有的小组5人,有的小组6人。通过小组讨论,有的小组很快有了答案,我下去巡视,惊喜地发现学生合作能力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虽然每组人数不尽相同,但同学并没有因此混乱。我发现学生合作很有步骤,在组长的组织下,他们先写姓名,然后数出50根小棒,便开始平均分给组员,分完后再填表,每个小组的分法各不相同,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已慢慢学会了试商,由于小组活动后,学生对用表格记录平均分有了切身体验,因而本课的练习做得不错,对于用表格来记录平均分的过程掌握不错。
深刻体会:往往我们会认为小组合作太浪费时间,有时为了节省时间,总省了小组活动,而用师问生答来代替,这样表面看起来是节省了时间,但其实之后我们老师要花更多倍的时间来无休止地重复,学生还未必掌握得好,而让学生通过自身操作、小组合作将事半功倍。
因此提高课堂实效,小组活动必不可少。
第四篇:分糖果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1 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 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最后有些匆忙。在分5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真希望听过此节课的同仁们,给我一些意见。
《分糖果》教学反思
陈影
第五篇:分糖果教学反思
分糖果教学反思
德惠市惠发街道中心小学 李兵兵 这是本单元的第三个分一分的活动。这次分的数量比较多,要求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分法多样化。但是,单纯的分一分学生已经分得太多了,觉得很没意思。因此,本节课创设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日Party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参加到为生日Party分糖果这一活动,唤起学生“主角”意识。
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分糖果”的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将不同数量的物品平均分,亲身经历和体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