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编花篮
“ 以学文本”《编花篮》美术教学案例
美术教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下面我就以《编花篮》为例进行分析。
(一)强调美术学习的个性化 强调美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美术术课程中的体现。<<编花篮>>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美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教学学习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对手工艺的学习,对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解,老师用简单的讲解是无法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在学习《编花篮》这节课,对花篮形状的理解、图案的排列规律、它的审美特点,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第一、在激趣导入时,带领学生一起打节拍,从音乐中体验“编花篮”的乐趣。然后,对花篮的特点,让学生自主理解、分析的体验方式,但是由于学生感受能力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还是难以做到两者完美的过渡和融合;第二,在进一步认识时,设计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每学到一定程度顺利过关就可以获得升级机会。
⑴ .开始的级别为杂工。编织篮筐从哪一部分开始 ?(底面)各组欣赏自己带来的筐篮的底面。底面编织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 它与侧面编织有什么关联吗 ? 试试看,还有没有新的编织方法。全体编织完篮底,过第一关。
⑵ .升级为制造工人,回主菜单——花篮。接下来我们要进入侧面编织。你们先用 2 分钟时间试试编侧面。有什么问题吗 ? 如何才能让侧面竖立 ? 说说你们各自的方法。教师小结:底面剩余材料弯折缩编、纬线圈按从小到大顺序套起„„欣赏各种造型的花篮。怎样才能做出特别的造型来 ? 教师小结:纬线圈的形状变化、借助外物造型„„修改你的设计。
⑶ .升级为设计助手。回主菜单——花篮。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光要了解制作方法,还应该掌握多种可用材料及其用法,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篮筐。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编织篮筐 ? 教师小结:纸条、纸藤、枝条、软铁丝、软家用电线、细麻绳、彩泥„„这些材料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 怎样更好利用 ? 师生交流、讨论。师:非常棒。祝贺你们再次升级——设计师。
2、新课程体现人文精神,从生活美术的视角实施美术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编花篮>>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设计”和“课堂小结”这两个环节中力求体现这些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懂得了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聆听和反思,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使他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但要真正体现二方连续纹样“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新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美术学习不仅仅是独立的美术学习了,在美术教学中,要牵涉到另外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需要教师更多、更广博的知识。<<编花篮>>这一课中,我应用了节奏、旋律这些音乐的基础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对于美术老师并不是那么的熟悉,因此引导时只能做初步、表面的联系,没办法做深入的融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学生是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未来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创造的意识,主动创造的态度和善于创造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将创新精神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读后感: 以上这堂课,整个课堂在趣味无穷的情景体验和浓厚的情境氛围中达到高潮,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既张扬了个性,又轻轻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通过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欲望、个性化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
第二篇:编花篮教学反思
编花篮教学反思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所以最初设计本课时,我的想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我要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以游戏的方式来贯穿整节课。
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在牡丹花的海洋里畅游,让孩子在了解牡丹的同事就感受到了这节音乐课的乐趣,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编花篮的游戏,我是通过三次做游戏来让孩子们体验这首歌曲,第一遍我让孩子边做边拍手,第二遍我们是说着编花篮的儿歌来做游戏,第三遍我们边说儿歌边听音乐来进行游戏,让孩子们在感受了三次的游戏后,体会到音乐与游戏的密切关系,有了音乐的游戏会让人们更能尽兴的进行游戏,同时我们也在游戏中更加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旋律。这时引入到这首歌曲的歌词,让孩子们在静静聆听歌曲的演唱中,了解了歌词的内含,其实是在歌唱牡丹花,这时适时的引入本课的欣赏歌曲《牡丹之歌》,这样的设计很好的将孩子们带入到了欣赏牡丹的情境中,并在欣赏花的同时,聆听了本课的歌曲《牡丹之歌》,并了解的牡丹花,对歌曲就表
现得更加的喜爱。
在歌曲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荗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韵味表现了出来,让孩子觉得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的。这时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点,通过一个趣味化的动画片片断《猫和老鼠》,让孩子对河南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那通过用方言来跟节奏读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熟悉歌词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说方言的乐趣。并能很自然的演唱了歌曲,在学唱的同时,我也是让孩子自己来找必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句,通过孩子的发现,我们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难点就是装饰音中的前倚音,那么我通过让孩子来听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无装饰音的不同变化,并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了这两种声音,接着通过孩子们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区的演唱风格。我们看了一首河南豫剧《花木兰》先选段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从中我们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从河南豫剧中演变过来的,让孩子更加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点。
课堂的最后,我是以前后呼应的方式来结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来创编歌词,我们分成了几个大组,孩子们在老师给出的游戏项目中进行小组间的配合,有负责写歌词的,有负责编动作的,有负责演唱的,并且每个组在最后时,都很圆满的完成了本组创作的歌曲并进行了综合性的表演。
喀拉布拉镇中学音体美组
王海燕
六月教学反思
《编
花
篮》
教
学
反
思
音体美组 王海燕
第三篇:编花篮反思
编花篮课堂反思2013、5、4韩丹丹
今天上了上了三节五年级的音乐课。总体来说三个半学的还是不错的,一节课把所应该完成的任务都完成了,今天学的是《编花篮》这是一首河南的民歌,在岗让同学们听了一步安之后,孩子们就已经听出来这首歌曲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歌曲的风格不太一样,因为这首歌曲是河南的一首地方民歌。
这首歌曲比较短小,地方色彩性强所以孩子们学起来没有什么很大的难度,但是整首歌当中有几个节奏是孩子们比较难把握的,分别是十六分音符、附点、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上课之前我先给孩子们分别讲了这几个节奏,孩子们在接下来的学习歌谱时就显得不是那么难了。
五年级二班三班四班在学习这首歌的时候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都是把附点音符唱混了,四班的孩子比较严重一点,但是经过改正之后孩子们还是改正过来了,下课前还是唱的不错的,其他两个班的错误不是很明显。最后还是都改整了。这首歌曲比较短小所以孩子们常会之后我就接着让孩子们把这首歌曲的歌词背过,然后让孩子们自己上台展示背唱,整节课下来三个班的孩子大部分孩子 把两段歌词背过,每个班都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背熟,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还会在对整本书所学的歌曲进行习,争取在最后期末考试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能够被背唱并表演歌曲。
第四篇:编花篮教学反思
编花篮教学反思
篇一:编花篮>教学反思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所以最初设计本课时,我的想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我要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以游戏的方式来贯穿整节课。
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全班做跳大绳的游戏进教室,让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就感受到了这节音乐课的乐趣,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编花篮的游戏,我是通过三次做游戏来让孩子们体验这首歌曲,第一遍我让孩子边做边拍手,第二遍我们是说着编花篮的儿歌来做游戏,第三遍我们边说儿歌边听音乐来进行游戏,让孩子们在感受了三次的游戏后,体会到音乐与游戏的密切关系,有了音乐的游戏会让人们更能尽兴的进行游戏,同时我们也在游戏中更加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旋律。这时引入到这首歌曲的歌词,让孩子们在静静聆听歌曲的演唱中,了解了歌词的内含,其实是在歌唱牡丹花,这时适时的引入本课的欣赏歌曲《牡丹之歌》,这样的设计很好的将孩子们带入到了欣赏牡丹的情境中,并在欣赏花的同时,聆听了本课的歌曲《牡丹之歌》,并了解的牡丹花,对歌曲就表现得更加的喜爱。
在歌曲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荗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韵味表现了出来,让孩子觉得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的。这时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点,通过一个趣味化的动画片片断《猫和老鼠》,让孩子对河南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那通过用方言来跟节奏读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熟悉歌词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说方言的乐趣。并能很自然的演唱了歌曲,在学唱的同时,我也是让孩子自己来找必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句,通过孩子的发现,我们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难点就是装饰音中的前倚音,那么我通过让孩子来听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无装饰音的不同变化,并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了这两种声音,接着通过孩子们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区的演唱风格。我们看了一首河南豫剧《花木兰》先选段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从中我们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从河南豫剧中演变过来的,让孩子更加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点。
课堂的最后,我是以前后呼应的方式来结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来创编歌词,我们分成了几个大组,孩子们在老师给出的游戏项目中进行小组间的配合,有负责写歌词的,有负责编动作的,有负责演唱的,并且每个组在最后时,都很圆满的完成了本组创作的歌曲并进行了综合性的表演。
篇二:编花篮教学反思
前者是编织立体形态作品的训练,这是一次设计制作编花篮并加以应用的完整体验,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享受制作成功的愉悦。
用各种材料编织而成的花篮因其取材天然、造价低廉、可随意造型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编花篮编织这门古老的手工艺历经上千年的演进,不仅工艺与造型日趋完整、精美,材料加工也日益改进,新材料不断涌现,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编织机器,甚至可由电脑设计与控制生产程序。不过,手工操作仍然不可缺少,因为它是先进手段的本源。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手段。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问题导入,尝试体验,探索创新,评价拓展等教学环节,一步步逐步深入,由提出问题,演示解决或由学生解决编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再进行新课学习,从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精神。学习中学生编织方法掌握有些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出不同目标,以使他们在不同层次体验到制作的乐趣。
篇三:编花篮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我上完了本学期的最后一学唱课《编花篮》,这节课选自五年级第二学期音乐教材,《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
所以,教学本课时,我的想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我要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舞蹈是孩子们的较喜欢的一种形式,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以舞蹈的方式来贯穿整节课。
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边拍手边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旋律,然后,再欣赏我自编自导的《编花篮》舞蹈,这时引入到这首歌曲的歌词,让孩子们在静静聆听歌曲的演唱中,了解了歌词的内含,其实是在歌唱牡丹花,这时适时的引入本课的欣赏歌曲《牡丹之歌》,这样的设计很好的将孩子们带入到了欣赏牡丹的情境中,并在欣赏花的同时,聆听了本课的歌曲《牡丹之歌》,并了解的牡丹花,对歌曲就表现得更加的喜爱。
在歌曲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韵味表现了出来,让孩子觉得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的。这时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点,通过一个趣味化的动画片片断《猫和老鼠》,让孩子对河南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那通过用方言来跟节奏读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熟悉歌词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说方言的乐趣。并能很自然的演唱了歌曲,在学唱的同时,我也是让孩子自己来找必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句,通过孩子的发现,我们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难点就是装饰音中的前倚音,那么我通过让孩子来听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无装饰音的不同变化,并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了这两种声音,接着通过孩子们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区的演唱风格。我们看了一首河南豫剧《花木兰》先选段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从中我们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从河南豫剧中演变过来的,让孩子更加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点。
课堂的最后,我是以前后呼应的方式来结束,让孩子们在自编舞蹈中结束课堂。
第五篇:《编花篮》教学反思
在游戏中学习
——《编花篮》教学反思
筱塘小学 关建平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两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特色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所以最初设计本课时,我的想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我要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以游戏的方式来贯穿整节课。
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全班做跳大绳的游戏进教室,让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就感受到了这节音乐课的乐趣,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编花篮的游戏,我是通过三次做游戏来让孩子们体验这首歌曲,第一遍我让孩子边做边拍手,第二遍我们是说着编花篮的儿歌来做游戏,第三遍我们边说儿歌边听音乐来进行游戏,让孩子们在感受了三次的游戏后,体会到音乐与游戏的密切关系,有了音乐的游戏会让人更能尽兴的进行游戏,同时我们也在游戏中更加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旋律。这时引入到这首歌曲的歌词,让孩子们在静静聆听歌曲的演唱中,了解了歌词的内容其实是在歌唱牡丹花,这时适时的引入本课的欣赏歌曲《牡丹之歌》,这样的设计很好的将孩子们带入到了欣赏牡丹花的情境中,并在欣赏花的同时,了解了牡丹花,对歌曲就表现得会更加的喜爱。
在歌曲教学中,通过老师声情并荗的范唱,把河南歌曲的韵味表现了出来,让孩子觉得这首歌曲是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的。这时就引出了河南人的方言特点,通过一个趣味化的动画片片断《猫和老鼠》,让孩子对河南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我们就通过用方言来跟节奏读词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熟悉歌词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说方言的乐趣。并能很自然的学会了歌词。在学唱的同时,我也是让孩子自己来找必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句,通过孩子的发现,我们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难点就是装饰音中的前倚音,那么我通过让孩子来听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无装饰音的不同变化,并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了这两种声音,接着通过孩子们的演唱引到了河南地区的演唱风格。我们看了一首河南豫剧《花木兰》先选段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从中我们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从河南豫剧中演变过来的,让孩子更加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点。
课堂的最后,我是以前后呼应的方式来结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来创编歌词,我们分成了几个大组,孩子们在老师给出的游戏项目中进行小组间的配合,有负责写歌词的,有负责编动作的,有负责演唱的,并且每个组在最后时,都很圆满的完成了本组创作的歌曲并进行了综合性的表演,也可以说是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