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课后反思 上传(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5 05:5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产》课后反思 上传(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产》课后反思 上传(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特产》课后反思 上传(写写帮整理)

学有所乐,教无止境

《特产》开放单元教学反思

樊何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到了该上中年教师展示课的岁数了。回想历年中年教师的展示课,真可用蔚为壮观、精彩纷呈来形容了。

这次学校规定我们三四年级老师选取开放单元内容的教学。我的课题是《特产》,对于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当然不敢含糊懈怠,花了一些心思为此事做了自认为较充分的准备。离正式上课还有的一个月的时候,我已把教案编写成型了,课件也出炉了,高枕无忧地静待课期的到来。大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之感。

谁想,一次偶然的组内听课完全改变了我的认识,把自己先前对这堂课的教学思路完全推翻,把之前的教案全盘否定,把课件全部作废,因为一次听课后,我突然发现,我之前的预设完全是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不是本着让孩子们学有所得的心态在进行。

原由是这样的。一天,我们语文组低段的老师得知,崔老师请了区教研员指导她的中年教师献课的先行课。我们有幸一同聆听,听了崔老师的课,我汗颜了:崔老师对校内的中年教师课都要请教研员来指导,还要反复多次试上先行课,反观自己呢,早早把课备好便搁在一边等着到时候直接去上就可以了。崔老师对此次课的态度多么认真负责,相比之下,自己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是多么愚蠢!

再细细听了评课后,我的这种微微的自备变成了沉沉地反省。教研员说“所谓‘中年教师献课’,是不是应该与‘青年教师赛课’有所区别才对?这个区别就是一个‘献’字与一个‘赛’字的不同。你们想过没有,‘献’些什么呢?你们献了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吗? 你们献了一种有意义的教学理念吗?你们 献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吗?„„青年老师在你们的‘献’课后收获了些什么呢„„你们的献课目的不是等着别人来验收你的教学功夫,而是让别人来借鉴你的教学精华„„”

这一番由衷之言像一柄利剑直刺我心,我深感愧疚:是啊,我之前对中年教师献课作用的理解不就是她所说的那种应付式的典型吗?我之前的教学构想、设计、方法等会让听课的老师有些什么收获呢,会让学生有些什么收获呢,会让自己有些什么收获呢?不论是方法还是能力,不论是知识、情感还是态度、价值观,有值得听者学习借鉴的吗?如果这些问号的回答都是“没有”,那么这堂课除了浪费了所有听课者宝贵的时间外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课不上也罢„„有了这样的内心反省,我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按既定的方案完成这次献课,也许是不会招来什么非议的,但是我自己却过不了自己这关!如果按教研员所说的标准来衡量我的献课方案,那可就得全部否定重零开始了!选哪条路呢?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选择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听众的那条路:重新设计、重头来过!

说干就干。离我上展示课还有足足四个星期的时间,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我再次捧起教参细细研读关于开放单元教学任务的相关表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生活中学语文”和“语文实践能力”这两个词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自己这次课堂教学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我要上的是一堂“生活化的语文课”。本着这个理念,我开始了第崭新的备课之旅。

首先,我静下心来精心研读教材,为拟写教案做准备。早就听闻“要交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首先得要有一桶水”的观点,这个观点对老师本就是一个挑战,但是要想高质量地完成开放单元教学,这个“一桶水”似乎显得杯“水”车薪了,老师“一池水”“一湖水”都觉不够用。因为,这《特产》单元不仅涉及地理知识(了解特产的产地等),还涉及文化知识(了解著名文房四宝的名称 由来等);不仅有古体诗歌的诵读(《江南》《江上渔者》),还有广告语的撰写(为家乡的特产写一份广告);不仅关乎水果、美食、刺绣等孩子们较熟知的知识领域,还有关乎医药、陶瓷、纺织等孩子们很陌生的知识范畴„„老师要想把教材研究深透,编写出适合学情的优质教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还好,经过几个连夜奋战,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对本课涉及的相关知识及与此有关联的外延信息了然于胸了。虽说此过程有点辛苦,但是这种付出辛劳后品尝收获的滋味却别样诱人。这种收获并不是单纯地可以着手拟写教案的欣慰,更多的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更多的语文知识,甚至是科学知识、自然知识后的喜悦。这种喜悦,是任何物质的获取所不能替代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追求过程中“风景在路上”的感觉!作为老师,我在这个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有所乐”的真谛。

其次,我要让这次教学真正践行“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理念,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在学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考虑到我们的孩子多为住校生,我分三个周末为孩子们制定了三次实践作业,旨在让孩子们利用周末假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如了解四川的著名特产,比如认识我国著名水果特产地、比如学唱跟特产有关的歌谣、比如背诵与特产有关的知名广告语、比如品尝成都的特色小吃„„对于这样形式有趣、内容丰富的作业,孩子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完成质量出奇得好: 王梓润小朋友特意让妈妈带他到成都的特产专卖店进行了地毯式搜索,编写出详实的成都特产目录;王熙锐小朋友一家利用清明假期奔赴青城山茶厂亲身体验了采茶、晒茶、烘焙等茶叶的加工流程,整理了“青城雪芽”的第一手资料;资凯雯小朋友更是让身在湖南老家的姨妈不远千里寄来了湖南特产的竹编饺子帘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有了资凯雯小朋友的主意,孩子们别开生面地开创了“班级特产实物展示”活动,那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室俨然成了一个特产展览馆:农林产品、加工食品、矿物产品、纺织品„„应有尽有,美不胜收。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让他们在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中习得了一系列大 语文知识:活动方案的编写、汇报资料的整理、特产推荐说明书的整合、特产广告语的撰写„„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学习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一一开展,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学生,孩子们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最后的课堂现场呈现环节,孩子们更是表现极佳。有了大量的积累,有了亲身的体验,有了可知可感的第一手信息,孩子们在课堂四十分钟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尤其是“特产”的了解、掌握、研究程度,对知识的分类、梳理、综合、汇报等学习方法的熟练运用程度,以及对整个实践学习过种中所付出的辛劳及由此推想到各地特产里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这一情感教育目标的领悟程度,都令在场听课的老师时时爆发出啧啧的称赞声和串串发自肺腑的热烈掌声。

至此,一堂较为不易的开放单元整合教学课圆满结束。

一趟旅程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趟旅程的开始!我清醒地意识到,在我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把这次献课磨课中学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实施下去,还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我不能让这一次展示课仅成就一个四十五分钟,而要让这一次展示课指导我今后的漫漫教学生涯,这也许正是学校开展此类教学研讨活动的真正目的吧。

作为教者,深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学无止境,“教”亦同然!感谢这次献课活动,让我再一次成长!

第二篇: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本节课亮点:

1.预习部分的词组和句子都是本节课的重要语言知识,该部分预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有目的性的预习。

同时通过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教,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学。

2.听力处理

通过听取大意,听取细节、听力填空、几个环节加强了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用听的技能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3.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不足之处:

1.在听力处理方面应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虽然听力内容不同,但只要掌握合适正确的听力方法,就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2.课堂还不够开放,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不足。在课堂中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总是试图给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缺乏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要做一位放心的老师,相信给他们一支笔他们能有画出彩虹的能力。

使用注意事项:

1.预习内容一定要提前布置给学生,便于学生更有目的性的去预习,提高课上做题速度。

2.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使用导学案,这样会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课后反思

1我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

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以读为主线。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检查朗读——自学生字——归纳主要内容”。在每个环节里,我都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做人道理。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然后领悟道理。

在教学时,尽量体现和渗透教学设计的意图,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师的有效理答中构建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读通课文、理解课文、了解藏戏是本课的重点。

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学习后面内容的时候,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即每段的中心句进行学习。

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课文,理解革命先烈能够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课教学紧扣单元训练点以及课文链接,抓住两条线,即“多好啊”和“灯光”,展开教学。

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课后的问题展开了教学,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课后的问题展开了教学,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孩子们回答。

最后两段的朗读由于时间关系指导的也不太到位,今后,还要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

教学中,我们要紧扣“由怜生爱,由爱生愤“的情感脉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情感。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比较长的文章,已初步具有抓住课文的主要脉络和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他们与课文中的凡卡年纪相仿,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

课文篇幅很长,学生完整朗读课文一遍需要18分钟的时间,45分钟也就只能把课文走两个来回。于是,我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这篇课文。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弄清生字词的读音,并积累四字词。接着,让学生读梗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最后,让学生自由读精彩片段,找出自己感受自己的片段,进行批注。第二课时进行交流,针对他们感受最深的片段,走近鲁滨逊,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深远的人生启示。

这一节课上下来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踪。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就会无目的性;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踪,名著阅读活动就会毫无效果。

要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要培养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要让学生会说。

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按照教学建议进行了教学,先让学生自学:千年“梦“指的是什么?怎么圆的,为什么能圆在今朝?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在讲课过程中,我让学生读文,紧紧抓住本文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观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使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组织还是不够严谨,教学语言也不精炼、激励性还不足。

我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开展本次“难忘小学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同学们的参与度都很高,尤其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活动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献计献策。

第四篇:课后反思

《红树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

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

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 芳馨 婀娜 栅栏 倘若 抵御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纵横交错 贫瘠不毛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纠错。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2、速度课文,给课文分段,并且写出段意。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三、精读

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远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 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

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

形态:密密麻麻? 婀娜

颜色:青翠

味:芳馨

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

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

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

(三)繁殖

1.啪啪的响声,胎生

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

(四)精神

奉献、团结、顽强

四、拓展

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出示图片,引出老舍的《林海》)

?

《红树林》教学反思

回顾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收获与遗憾交织于心中,难以抹去,略加疏理,跃然纸上。

1.运用一个方法

有人说语文是模糊的,需要感悟。这似乎成了那些不指导学习方法的教师的护身符。语文学习有规律,更有方法。作为教师,应力求让教师一课一得一法,常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方法,会自觉地运用方法。北师大教版教材更重视在学习中渗透方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红树林》时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学生在对课文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就去加小标题是有难度的。不过,如果在指导上再细化一点,也是可以的。比如:我可以请学生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给学生提供一范例,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后三段的提纲。这样会好一些。

2.设计一个句子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见教学设计)这个设计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的学生说:“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有的学生说:“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有的学生说:“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等等。

3.选准一个切入点

《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 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有点条分缕析之嫌。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文章。

4.缺少一幅画

文中说“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这个词语表现出红树根的特点,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建立起表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读文后,理解了字面意思后,我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句话,看了这个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后,可以出示红树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说 课 稿

一、说教材

《红树林》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以“奇观”为主题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学生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三、说教法

本课教学:

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

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 “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小精灵儿童资讯站的内容(new.060s.com)

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摘 自 小 精 灵 儿 童 网 站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4、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部分。

回顾学法:

(1)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读读、画画、作批注,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小组交流。

7、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第五自然段要点: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五篇:课后反思

我上了一节课是《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通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后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后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通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知道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光彩夺目的散文”时,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马上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考虑了“我应该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老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间,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己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角色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知道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考虑自己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应该非常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通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己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历史八年级复习课教学反思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学习的最终结果就是为了更好。在八年级历史的期末复习中,我重要是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不感到历史考试难,使大多数学生都在最后时跟上老师,具有信心。

八年级历史下册在中考中占得比例较大,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我们教研组在复习时先开个小会,认真研究复习方法,做好复习计划。然后按着复习计划去做。

开始时做的是单元复习。每一单元做知识归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按时间,事件,人物等归类。一个单元就会很快完成。然后强调人名地名一定不能写错别字。

之后开始做单元练习。每一节课发一个练习,先说明要求,写出此题在书中的页数,然后写出答案。学生们不理解,我告诉他们做3套后就会手熟,眼熟。不费力气了。结果确实如此。都能不去翻书就知道在那一页了。当然这是指导了记住页数的方法。如台湾是66页希望顺利回归;中共十二大,到中共十五大都在48—50页。就说国家要发,只有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等学生们一下就记住了。同时也会自己去应用了。

会找页数做题省了不少时间,但是没有准确率。发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做综合卷。要求一节课做一张,先是自己独立完成。30分钟做完的加5分。之后的15分钟提出在做题时感到犹豫的题。答疑。同时交给学习方法。抓关键词。如不正确的选项只有用排除法。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定要每一题写出时间。材料题要先读问题,看好分值,回头再看材料,做答。综合探究题要审好主题要求。在答题。启示题要有什么说什么。如改革:就是改革是强国之路。如共产党的就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等。

最后交给了怎样用答题卡答题考试。因为是初次所以认真指导了同学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们不再感到历史难了。最后让他们自己定出目标。我想会实现的。因为相信就是力量。

,《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以评价激励为主要动力,以情境体验和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落实“三维目标”为追求,尽管忝获此次比赛一等奖,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1、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没有把握好,导致该课后段略显匆忙并拖堂2分钟

原因有二:(1)教学设计不尽科学合理,活动设计多,头绪纷繁;加之《辛亥革命》一课知识点、重点、难点又多,故教学时间紧迫;(2)课堂驾驶能力仍有欠缺。尽管我在该课中有个细微几处应机处理较好,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机智,但在课堂的宏观管理上没前瞻性。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刚被调动,举手发言此起彼伏,我欲罢不能,只好一一满足,用去了较多时间。而此环节不是教学重点,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必作过深的挖掘。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高课堂调控管理能力,必要时适当调节教学进展速度。

2、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或探究学习

本课以情景体验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尽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兴趣的激发,其余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挖掘,故课堂缺乏立体感。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历史昂扬持久的兴趣?让历史教学更多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恐怕还得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狠下功夫。例如:在现有大班制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较陌生的课题。

3、历史教学中的对比联系有欠缺

例: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性质的对比;袁世凯先后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对比;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与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对比等,都是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对比(联系)建立知识网络的好素材,但我在教学中因时间匆忙,可惜忽略过去。

水平所限,该课中更多不足有待同仁提出批评指正。虽然课堂允许出错,但不可以课后无反思。我愿意在不停的教学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下载《特产》课后反思 上传(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产》课后反思 上传(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后反思

    《认识小括号》课后反思 春晖小学齐飞 在二七区基于标准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有幸和全区老师分享了一节我的新授课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认识小括号》。 多彩课堂文化本期提......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我今天执教的《一夜的工作》是一篇传统的课文,要使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感受周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为了使周总理的......

    课后反思

    昨天,进修学校领导来我校进行了一年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课后反思。本来以为没有什么,心里一点紧迫感都没有,总感觉与自己关系不大(那是因为自己没有被安排到上课 )本来以为挺幸运......

    课后反思

    让我们跳起来新课程标准对于知识技能的教学明确地提出:一要改变音乐课程中那种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二要改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把其放在具体的音乐实战活动中,并看......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老舍的另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体会......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不要怕学生出错,因为谁都可能出错,你在一件事情上越琢......

    课后反思

    《二力平衡》课后反思 庄彦伟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演示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

    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 本单元学习的是天气,重点掌握一些描述天气的词,如warm,cold ,cool,hot,sunny,rainy,windy,cloudy,重点的语法知识是can的一般疑问句和回答。第一课时时先掌握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