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波:第13周教学反思
第十三周教学反思
香山小学
张波
《比一比》教学反思
本着锻炼自己的目的,我这周临时抢下了上公开课的机会。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这堂课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根据学生了解我喜欢篮球的前提,以我和科学李老师比赛为情景,引入投篮次数的数学模型。整个新授知识部分都是以此为线索的。学生对此参与度也较高,课堂气氛比较热闹。但热闹的同时,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问题思考不深入。本来这正是为我引入平均数而铺垫的认知冲突,我却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学生还是说出了算平均数的方法,但这种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平均数必要性的教学过程却被忽略了。
在情境中,我因为最后一次进球最少而输了,我想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次的进球数都和平均数有很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表达不善,造成学生没有理解我所提的问题,最后还是我说出来的,这块主要是由于我的课堂语言不规范造成的,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耽误了时间。这在本课本来不是重点,这是教学设计时的失误,没有正确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把握好教材——如果这个地方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平均数代表整体水平上,那么做后面小熊冷饮店那道题时,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为什么第四周要进前三周的平均数那么多。
还有就是因为教学经验尚浅,没有把握好课堂生成。刘琪把算平均数和移多补少的方法结合起来,这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简单认可这种方法较好;二是让他详细说一两遍之后,请理解了的同学再说。这虽然是求平均数的一种比较便捷的方法,却并不是重点——或者说,我又是花了不少时间,而没有使它达成为本课重点服务的目的。如果我多问一句:“为什么你能想到这点?”那么效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至少要比我自己勉强地解释要强得多。
不过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少,在课堂上反馈练习时,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做对了,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学目标还是达到了。
《炮手》反思
这周我执教了《炮手》。由于这学期采取了先读课文画词预习的方法,不少学生对这课比较感兴趣,之前又有同学自排过课本剧在午训时候表演,所以他们对这篇课文很熟。但尽管读过不少遍,他们还是弄不清一个问题,也就是课文的中心,炮手为什么要炸自己家的房子。
在初读后,了解课文大意的时候,我发现竟然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炮手是哪个国家的。
于是,我打破了之前的设计,让学生读课文来找线索来证明炮手国籍。有学生说他家是德军的驻地,所以他是德国人。有学生说他家在巴黎郊外,巴黎郊外是法国的领土,所以他是法国人。而他家是被侵略的。有同学又反驳,课文是法国进攻;有同学说是德国侵略法国。
我想起实习的时候赵老师讲这一课时,学生就分不清是谁打谁。所以,我把重点放到了这句话上——法国军队向侵入巴黎郊外的德国军队发动攻击——我让他们缩句。不少学生都说错了,我开始引导他们德国军队是什么样的德国军队?他们开始理解是侵入巴黎郊外的德国军队,接着他们就能理解是法国向德国发动攻击。而这是因为很多人因为德国的侵略,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所以炮手没有说那是他的家,而说那是他家的房子。
我又通过经常提起的抗日战争引导他们理解他们对德国人的仇恨,和对和平的向往。以此来为第二课时理解“为什么炮手会炸自己的家”做铺垫。
虽然这句话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我觉得既锻炼了学生按线索提取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对句子成分更深入的理解,还对课文背景和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这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的。
第二篇:张波:第十五周教学反思:关于高段语文教学
第十五周教学反思 香山小学
张波 对高段语文教学的感觉
到了高段教研组已经近一学期了,稍稍了解一些高段的语文教学了。上学期期末的时候,曾面临过教学反思无从写起,感觉那一学年思考了许多问题,也进步不小,所以到后来觉得有些无从下手了。
而今又到了一个无从下手的时候了。这学期,前几周每次我都选取一个重点内容,进行尝试,查资料之后进行总结反思。那时,又接触了不少新内容,但似乎食量太大,消化不良——学了很多以后,并没有坚持下来,只是每周就一新内容来写——尽管好看,却并不实用。
不过,慢慢地查阅式反思对我有了一定的影响,比如高段课文,一定要找好切入点,这成为我思考备课的第一内容,有了这个切入点,学生就能依此学习课文,串联内容了。
如《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最强;如《月光曲》,我从第一自然段入手,许多著名的乐曲,联系《给家乡孩子的信》:“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然后让学生找到贝多芬的感情:第七自然段,一方面承前,被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另一方面启后,胸中的感情有如大海的波涛。以此来串联前后两部分;如《散落的超片》,我以课后思考题入手,让学生学习体会“我”和立明特别高兴。由最初层次的受到夸奖(最先捡钱,最先交钱,设法收钱),到看到别人没有丢失而为他高兴,到最后没有人因为贪婪而掩藏钱,为这个社会而高兴。这样,一个问题,就把全篇串联起来,使得学生能够自由读课文,自由体会,抓住感受最深的部分。
支玉恒老师在谈起备课的时候曾说过,他备课时,先把课文仔仔细细地读一遍,只读一遍,然后回忆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我觉得这是学生运用的最多的,他们自由的课外阅读,多是只读一遍,而学会抓住印象深刻的进行体会,才是“一得”的落脚点。所以首先要抓住重点,进行体会,通过自己的体会和大家的交流,获得对文章更深的理解——日后读书也是如此。叶老曾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自己读书能懂,不待老师讲;自己作文能通,不待老师改。我想,阅读教学,由扶到放,最后应该是让学生能从跟着老师学,到老师引导抓切入点自己体会,最后到自己找切入点自己体会。
所以,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环节,应该有学生印象最深的部分的讨论,这样才能深入学生内心,引导他们学习——否则,老师的渲染可能会有很强的作用,甚至能给学生建立起反射似的联结,但始终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印象、想象和感受。所以,高段,老师找好切入点,学生自由画批交流该是一条很正确的路子。
今天李莉老师提到了教学生做批注——之前我也提到过(听小刘老师《“扫一室”与“扫天下”》之后,对她让学生批注而没有反馈,我曾质疑过——因为我当时一直都不会教学生批注,学生也没有这个习惯。),并且上周开始,我就带着学生做批注了。只不过,一直都是我带着做,比如学《一枚金币》时,学生体会了儿子当牛做马干了一星期苦差事之后,我让学生再读开头描写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是怎样的辛劳,我出示了这句话后,让学生在下面批注“当牛做马”,并告诉学生,这样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的词,写在旁边就叫批注。再如《毽子里的铜钱》,“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我问学生从笑呵呵,你感受到老人怎么样?有学生说老人很好,我追问能用后文中一个词概括吗?学生找半天,我又提示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找到了“慈和”。这个环节完全是我指挥,学生在做。有什么作用吗?怎么改进?应该是有作用的,我让他们感受到批注就是把对一个词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写在旁边。这是在引导他们模仿着做,就像有些数学难题我讲不好,就用同类型题示范给学生做,学生照葫芦画瓢,就会做了。但语文课文中,同类型的不太好把握,所以只是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告诉他们批注不需要写太多,只要真实具体就行。但反思这个环节,不难看出,的确差劲得很,失误之处就在于我指出路子之后,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出现不同答案后进行辨析,之后也没有给学生总结批注的方法。尤其是“方法”这一点,这是由扶到放最关键的一点,让学生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才能放开手让他们去做,否则一旦放开,“收口”时将是无所适从。这点必须注意总结——示例千万,方法几种。
高段语文不好教,还在于即使找好切入点。学生发言体会之后的评价和过渡,是需要很深厚的功底的,这和低段时穿好思路牵着学生学不一样——而我就缺乏这种应变能力,所以一急,就都自己说了。
今天听完李杨老师的课,反观自己,觉得自己教学语气就没有感染力,可能声音就是这样;教学语言很随意„„觉得自己根本不像个语文老师,表达能力不好,声音不好,对音乐的节奏感把握不好,不擅长和学生交流„„又有些当初的迷茫似的了。现在我还是如以往那样想上研究课,但却没有一点儿信心去上——我觉得似乎不是不用心,而是对教材的把握上,对学生的预设上都存在很大问题,这点,需要我慢慢摸索,培养,培养学生,也培养我自己。
第三篇:张云波简介
张云波
张云波,男,1971年出生,,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
1990年师从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明文先生学习刻瓷艺术。张大师结合张云波天资聪慧、自幼臂力超人的特点,在精心学习彩绘、刻瓷的同时让其钻研、学习刻瓷微书艺术。是张大师徒弟中唯一以陶瓷微书扬名华夏的工艺美术大师。张云波在长达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广泛探求锲而不舍的攀登艺术巅峰。在彩绘、刻瓷、微书三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精耕细研,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终集陶瓷彩绘、刻瓷、微书之大成于一身,鼎足陶瓷三大艺术之巅峰!
张云波陶瓷作品书画交融,纵笔放浪,刻画具微,设色名雅,清丽静穆,曲尽其妙,别创新意,自然大方。微书作品更是功力深厚,气脉贯通,清秀飘逸风姿绮丽,潇洒出尘,气势恢宏,融汇古法,自成风貌。其创作的孔子行教像、岳阳楼记、三羊开泰等作品先后被国家各级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其刻瓷作品被省市领导及军队高层领导收藏。1993年20寸刻盘《千古功臣》获全省二等奖。1994年20寸刻盘《李白》获全省三等奖。1997年刻瓷3结合二等奖。
2000年河北省陶瓷作品《回归》一等奖。2011年刻瓷作品《儒道墨法》获三等奖。
2012年《泰山赋》获金凤凰杯全国工艺美术大赛铜奖。2012年《福禄图》获华光杯全国工艺美术大赛铜奖。2012年《孔子行教像》获全省工艺美术大赛金奖。2012年《鹿鸣春》全省工艺美术大赛银奖。
2013年微刻《论语》获年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及亚太手工艺美术百花杯银奖。2013年刻瓷作品《关圣帝君像》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特等奖。2013年刻瓷作品《关圣》获山东省陶瓷创新评比金奖
2014年《泰山赋》获得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及亚太手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
第四篇:张媛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模仿与创新》课后反思
逸夫小学 张 媛
“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创新”是孩子们智力品质组成的核心部分.但小学三年级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对“模仿”和“创新”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他们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经常盲目模仿,为表现自己的聪明能干又喜欢胡乱创新.枯燥的说教和粗暴的制止极易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模仿”与“创新”这两大法宝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自编设计了《模仿与创新》这节小学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由于我抓住了小学二年级孩子爱听故事这一特点,把在网上搜到的一个关于模仿和创新的有趣故事让五年级学生用电脑里的录音机给故事录音,做成一个“心苑故事”的声音文件,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课堂上,稚嫩清脆的童声讲述,幽默诙谐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完故事,我由故事过渡到生活,逐层深入地提出了三个问题,即:1,故事中的两位书法家各有什么收获 你更欣赏哪一位呢 2,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必须通过模仿来学习的 哪些事情是创新的结果 3,模仿和创新分别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孩子们都回答得非常精彩.尤其是对于第二个问题,他们如数家珍,列举了很多事例.就这样,老师不用过多解释,孩子们就初步认识了“模仿”与“创新”这两个概念,并且知道了它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在“澄清概念”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心领神会”,“心思网站”和“心有所想”三个学习活动.我充分利用网上的现有资源,在网上下载了《东施效颦》和《画蛇添足》两个用FLASH动画制作的视频故事,把它们链接在课件上,希望通过故事来引导孩子们明白模仿不能生搬硬套人云亦云,创新不能异想天开多此一举.色彩艳丽的画面,精彩有趣的情节,生动夸张的表演,让孩子们听得妙趣横生.每播放完一个故事,我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针对性的问题.对第一个故事,我的问题是:西施捧心的动作在人们眼里楚楚动人,为什么让东施学起来人们就无法接受了呢 读第二个故事,我的问题是:为什么那个最早画好了蛇还给蛇多添了几只脚的人,却喝不到酒呢 由于故事听得投入,孩子们分析起来都头头是道,入情入理.通过观看两个故事和回答两个问题,孩子们自然而然开始明白了不能一味模仿和胡
乱创新的道理.但古代故事毕竟不是身边事例,没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引不起学生心里强烈的共鸣.因此,我又针对孩子们对“模仿”和“创新”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做法,设计了六个同龄人的讨论话题.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和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学习兴趣以及互相交流的方便快捷,我把这六个讨论话题都放到了学校健康教育网上的“心思网站”栏目,孩子们可以自由浏览,并选择一到两个自己最想帮助的对象,把自己最想对他(她)说的话发表在评论上,让他们通过帮助别人来澄清自己对“模仿”与“创新”的一些模糊错误的认识.课堂上,孩子们的浏览速度和打字水平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一下子就看完了六个话题,有些同学甚至在六个话题上都发表了评论,还浏览了别人的评论.为了让孩子们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清楚,我又通过“心有所想”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听了故事和网上交流后的心中所想,从孩子们的发言,我发现孩子们都已经轻松自如地澄清了同龄人对这两个概念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进一步正确认识了“模仿”与“创新”.特别是在“心思网站”里帮助别人,让孩子们有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他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认清了“模仿”和“创新”这两个概念之后,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我又设计了“心灵手巧”和“’新’想事成”两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和体验“模仿”与“创新”.孩子们喜欢唱歌,我把在网上事先下载的很多活泼欢快旋律优美的校园歌曲和少儿歌曲放在一个资源包内,发送到他们的电脑桌面,让他们在里面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戴上耳机自由学习.孩子们学得很投入很认真,一个个跟着旋律唱得摇头晃脑的.为了加深他们的内心体验,我请了几个孩子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他们非常开心.’新’想事成“这个活动,我是用PPT制作了十张幻灯片发送到学生机上,每张幻灯片上提供了九个圆圈,孩子们可以随意拖动和编辑它们,把它们摆成不同的图案.PPT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便捷平台,让他们大展身手.爱好画图的孩子们如鱼得水,一打开文件便迅速编辑起来.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九个单调的小圆圈经过孩子们的摆弄之后,竟然能摆成那么多漂亮的图案.他们有的摆出了兔子,有的拼成了青蛙,有的变出了蜈蚣……张张栩栩如生,个个形象生动.十来分钟的创作时间后,我利用教师机的监看功能,展示了部分孩子的作品,引来了大家的啧啧赞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力,让我惊异也让我折服,我为孩子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而孩子们自己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
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在”总结升华“环节,我设计了”心得体会“和”心海导航“两个活动.”心得体会“是让学生将自己在本次学习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小结,借以清晰和强化学生的正确认识.”心海导航“是把本节课中孩子们自己发现明白的一些道理用简短精练的话语总结出来,以教师赠言的形式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体会.经过前面的”心领神会“,”心思网站“和”心有所想“等概念认识活动,以及后面的”心灵手巧“和”’新’想事成“几个实践操作活动,孩子们都能正确认识”模仿“和”创新“,明白不合理不恰当的模仿和创新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或造成不良后果.教师赠言的形式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学生更愿接受,加上那些话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孩子们都读得很认真.本次活动课,我通过”心苑故事“"心领神会”“心思网站”“心有所想”“心灵手巧”“’新’想事成”“心得体会”“心海导航”等一系列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借助自制的PPT课件,网上下载的FLASH动画,自己录制的声音文件,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便捷的网络平台,帮助孩子们轻轻松松澄清了对“模仿”和“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懂得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应合理运用“模仿”与“创新”这两大法宝去帮助自己学习技能本领和取得发展进步,并初步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
第五篇:教学反思 张迎春
由《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引发的反思
蔡山镇小张迎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阐述了作者选择书作为伴侣的原因和反复读书悟道的方法,对学生对老师的读书学习都有指导作用,极具教育意义。
由于课文偏于说理,没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时候的积极性不高。基于此状况,我没有按照很多教参上开篇抛出选择题让学生选择伴侣的方式导入,而是结合本班实际事件,以找到合适伴侣合适朋友的话题切入,阐明伴侣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体会选择伴侣需慎重,凸显作者以书为侣的奇峰突出和与众不同。由于话题引用的是本班实际事件,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高涨,阅读兴趣大增,从而对文章的熟悉和理解达到一定层次,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涉及过多多媒体手段,而是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品读,初读、再读、反复读、按顺序读,学生在阅读中读通读懂了课文,同时也暗合了课文反复读书的方法和用意。学生的理解反而有所提升,达到了往常没有达到的效果。
本课的教学过程让我反思和感悟了一些东西。一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只有读通读懂,才能碰触到深层次的思想感情和道理内涵,这是语文学科的特征;二是教学设计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但也不能太依赖多媒体。语文离不开读和写,太花哨的教学设计,有时未必比让学生多动脑多写多读来的效果好。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而不能过于追求形式的新奇。
本课的教学也反映了新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在实际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问题和各种突发情况,原本按字词句段篇依次设计的教学结构,出现了个别环节的混乱颠倒,对教学造成了一定干扰。同时新教师对学生学情状况和班级学生接受水平的情况掌控不够,有时出现盲目拔高知识点和过于繁复的毛病,造成学生知识点混乱的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对作为新教师的我提出了高的要求,在提升个人知识素养,提升教学水平和加强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同时,也要多与学生接触交流,唯有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让教学更贴近学生,达到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