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5:4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四上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四上教学反思》。

第一篇:苏教版四上教学反思

给我的新学生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老师,您好!》,这是一篇现代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听说这是个朗读水平高,知识面广的班级,上课前,我把在以往教材上的备课记录拿出来,本想再结合教参加工一下后进行教学,可转念一想,我面对的已不是上一届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法。于是,在原有的备课基础上,我准备在课堂上见机行事。结果,我改变了原有的教法,突出班级特点,加大了朗读的训练,并融入和补充讲解了现代诗与古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导学生紧扣题目和难以理解的重点诗句加以探究。同时,将诗歌在结构上相同的两小节对比起来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能突出重点。在两课时内完成了教学任务,自我感觉-----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老师,您好!》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还是有效的,与开学第一节课相比,发言的人多,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而且从作业反馈上来看,学生做得快,只有一人把崇高的崇写错了。这与上一届学生相比,有些错误没有犯。反思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由扶到放,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我采取直奔重点,‚古今中外,------!地北天南,------!两句来教学。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举例说说自己的体会。然后再学开头的‚在昨天与今天---------‛学生就比较好理解。这是教学上的‚旁敲侧 击‛之术。对于太难理解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大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找那些能够让学生寻找到感知点的内容先学,这样逐渐推进,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自然段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结合没讲的‚读书做记号的学问‛,让学生边自学边做记号,这样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能把习惯篇学用结合。学生自学好了,就让他们提问并同学交流,有效利用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资源。抓住几个难以理解的词‚春晖、朝霞、甘露、春蚕、理想的丝线、茁壮的新苗‛。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讲解。讲解也是需要的,它能节省时间。

2、今天的课堂学生的专注程度比第一节课有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一半学生很投入,热情高。也许是我的状态比较好,影响了学生吧。而自己状态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教材的熟悉,对教法的取舍。因为这一课已经教过,而且印象较深,知道学生的问题会出在哪,所以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3、今天的作业学生做得还是比较快的。相比较数学和英语。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把作业考虑进去了,把作业中一些学生易错的已经强调过了。所以双基智能上的错误较少。这是我近段时间思考的产物吧。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能考。

4、巧用生成资源。我发现在写课题时,把感叹号忘了。于是,我灵机一动,问:同学们,你们有没发现老师什么没写?生--------。这感叹号能省去吗?为什么?生------。是啊,说得多好啊,让我们带着对老师的敬佩、感谢,再读课题。

但是,今天的作业反映出这班学生很浮躁,不定心,没耐心,不细心。作业中抄错的、漏做的现象较多,想当然,不尊重事实的多。总之,做作业的态度极不端正。

以后的教学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注意力的训练,规定时间内做作业的效率。

《习作1》

这个题目看起来好写,实际上很难。

教学这一习作,要以激起习作兴趣为指导思想。指导习作技巧也是不可少的。

开课,以刚刚度过的教师节为点,展开说说自己知道的节日话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讲节日的来源和节日的主要活动说清楚。着重抓住三年级曾经写过的端午节来说。这一环节使学生明了了节日都是有起源的,都有各式各样的活动。也明白了,节日的设立都是出于人们美好的愿望的。

接着,我告诉学生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你们自己设立节日,这个节日设立得好。我们就一起过这样一个节。请学生说说你想设立一个什么节?为什么?准备开展那些活动?

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我加强了设定节日原由的指导,强调思考:是通过什么事或者什么现象引发你设定这个节日的?在写事的时候,我们要讲事情说清楚、讲具体。针对学生讲述的过‚安静节‛的原由,拓展了他的内容,同学们你们如果展开想象,节日那天的每个镜头都会在你的脑子中出现。

《习作2》

习作二是请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于是,我决定试一试我不指导,看看会有什么结果,第一轮习作本收上来,不少学生两句就写完了。如‚我很会踢足球,曾经参加过足球队‛‚我会画画,美术老师给我打了95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我仔细思索。我想:学生生活中一定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面对这样贫瘠的叙述,我决定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这次收上来的习作明显在篇幅上增加了,但是几乎是千 人一面,有画画遇到困难克服的,有妈妈买菜提不动,而帮助提的……这就是典型的模仿。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有自己的话说呢?我进行第三次习作。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这时候学生叙述过程中还是抱住例文不放。于是我们进入例文,看看例文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例文一《我真棒》中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和学生一同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我们开始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学生在小组中叙述得精彩层出。

例文二《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于是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的同时,引入《但愿人长久》中苏轼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

这样教学后,学生再写习作二,水平就明显的提高了。

思索:我们常常谈到的授之以‚渔‛,不授之以鱼。到底什么是渔?我想这篇习作告诉我们,学生生活中积累其实不少,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积累生动的表达出来,于是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而真正是失去了自我,将他人的生活经验在自己身上大量的复制。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呢?我想,绝对不是,再挖掘生活,而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将习作的入门点指点给孩子们,让学生领悟到习作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的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的孩子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己捕鱼,才能真正捕到自己的鱼。

《九色鹿》 教后记:

我们做人要正直、守信用,可千万不要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应该像九色鹿那样救助他人,不图报答。如果调达在看到皇榜时就能遵守自己的诺言,懂得这些做人的道理知恩报恩.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课后再找一些这方面的神话来看一看.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尝试错误‛教学法。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立‛字,有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并笑着说:老师,你把‚励志‛的‚励‛写错了。话音一落,很多同 学都笑了,还悄悄的说:‚看,老师也出错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还装着不知道的样子,故意去看看书,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哎,老师真的错了!看来不管是谁只要粗心大意,都是会犯错误的呀。以后你们可得仔细点,千万不要像老师这样做个‘马大哈’哟!‛学生听了又善意的笑了。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学生提问了:老师,是不是他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窃喜:学生找到点子上了。于是请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就这样,通过我的故意出错,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开课讨论,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还有‚尝试错误‛教学法这一说法,只是在备课时觉得采用这种方法,一是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细心,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二是利于区别‚立志‛和‚励志‛的含义,让学生不混 用;三是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现在,通过对‚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一教法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运用,不过,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泉城》教学反思(第一课的导入

昨天上了第一课时,我以问答的形式导课,学生兴趣很浓。

问:我们的家乡是哪个省?学生:强着回答山西省。

接着问:要求举手回答,你知道我们山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哪个城市吗?(就是我们山西省的省会是哪里?)有两个学生举手,其他学生在思考,叫起一位回答:太原。

对我们山西的省级行政中心是太原,太原背称为‚龙城‛。那你知道山东省的省级行政中心吗?有人抢着回答,是济南。你听说过济南吗?学生答:济南是泉城,有72泉。好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第9课《泉城》,齐读课题。

今天上第二课时,在复习词语导入后,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刚读完,我还没有开口,却有一位女生说话了:老师,我知道这段话里有个排比句,连用了四个‚有的‛。我马上对其进行表扬:这位同学已经学会读书了,通过自己的读,能找到应该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在读书时就应该边读边想。接着我又让这位学生读了这段。就在她读后,又有学生说话了,他们也读出了一些内容。一位学生 说:‚这段话中出现了两次‘好像’,两次‘听起来如’‛。我随机加以引导去理解比喻句的写法。指导朗读,并思考写了泉的那些特点?(形态和声音)谁能通过读体会和感悟泉的特点?指名进行赛读。谁能通过读把同学们带到济南去欣赏和聆听济南的泉水?指导读,带进去吗?过渡:你最想去看的泉是什么泉呢?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比较有名的泉,分别是?请同学们自己学习课文的第2、3、4、5自然段,然后就你喜欢的泉多去读读,通过读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同时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泉?你能说出喜欢的原因吗?(找出各个泉的特点)随后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读得比较到位,能说出喜欢的原因。(即找准各个泉的特点,同时理解文中练习中关键字的用法)‚涌、冒、喷汇成‛这几个字在句子中用的好处去体会各个泉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感觉这节课上的还比较成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学过这两古诗,而今年又是第一次教四年级,所以刚开始翻开这一课是觉得有点措手无策,无从下手:我要教会学生什么内容呢?后来经过反复品读,查阅资料帮助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是对‚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双重比喻句的理解,告诉我对不懂的地方不能妄加猜测,而要去细细体味。在教学是我想学生刚学习时可能会跟我有相同的感受:诗意难懂。我试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难懂的地方,再一一攻破的方法,事半功倍

《开天辟地》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描写盘古开辟天地的句子,并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学生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学生从‚猛劈猛凿‛这个词感受大盘古力大无穷,男同学甚至是边读边做动作,以此加深对‚力大无穷‛地理解。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默读第七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学生开始很认 真地进行默读,一会就动笔画了起来,请了一位平时不怎么爱举手的同学在小黑板上画中心句。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画中心句还是信手拈来。全班交流,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 大概是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读来兴致盎然,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汗毛变成了满天的繁星‛… 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古文版的这一段内容,学生更加读得摇头晃脑。我相机考考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些小家伙也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很形象。这时,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

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 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课后我仔细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词背景渗透不够深入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2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2)、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A、让学生说说,你准备和家人怎样度过这个节日?学生都说的是‛预期‚怎样过,预想到的快乐。而不是在说他们体验过的欢度节日的幸福。这和教师的问题设计有关。

B、很多学生不能体会手足情深的兄弟分离的心境。应该让学生说说身边的例子或者是了解到的别人的事例。

C、在讲到‚人有悲欢离合‛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有什么快乐和悲伤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人一生都不是那样顺心的。而不是理解为:有的人是快乐的,有的人是悲伤的。学生理解上有偏差。

以上问题有待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情感被调动起来,这时,进入本课下一环节---课内延伸。教师引导:在今天这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建筑工人、解放军叔叔、莘莘学子、海外华侨等)

《秋天》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 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无边丝雨细如。‛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3、学以至用,及时巩固:

如果说第一节诗歌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品读诗歌的话,那么后面的环节则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教师在第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了品读语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两节诗歌则可以交给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体味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独立地完成了对下两节诗歌的品读,老师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适时点拨的作用。

品味推敲诗歌的语言不但可以用于诗歌的赏析上,也可以运用于诗歌的写作当中。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臵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第三次给学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诗歌。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 15 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至用,是使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品诗的方法诸多,但我认为一课一得,在一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明确一种品诗写诗的方法,也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帮助的。而且诗歌强调主观感受,品味语言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也可以帮助读诗人逐渐养成体验美、发现美的习惯。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希望当学生学习了《秋天》这个‚点‛之后,应该能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能主动地去阅读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歌。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学生们引向更广袤的语文天地!

《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反思

《我给江主席献花》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的到来,并给将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国家领袖的衷心爱戴以及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的无比激动和欣喜。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欢迎自己的国家元首,怎能不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呢? 这个反问句高度概括了‚我‛和欢迎队伍热烈欢迎江主席的动人场面。‚欣喜若狂‛是形容非常高兴的意思。理解这个句子要联系香港百年来被英国人统治丧权辱国的历史,知道了香港同胞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原因是洗刷了百年耻辱,香港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人民备受欺凌的屈辱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香港同胞首次在这片土地上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句子‚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句子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学习本文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我设计了如下程序来教学第1-3自然段:

1、初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文中向我们介绍天安门广场的哪些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位臵各在哪儿?请分别用‚~~~‛和‚——‛画出。

当学生分别汇报标画出‚天安门、金水河、金水桥、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及它们的具体位臵后,我让学生同桌借用文具构建天安门的模型图,让学生在圈、画、议、摆中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同时完成课后练习4,最后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模型按课文介绍的顺序介绍这些建筑物及特点。

3、让学生再读,抓住建筑物的特点,读出其雄伟壮观。

4、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天安门广场。

5、读写结合。

学习按照方位顺序方法‚以教学楼为中心‛介绍我们的校园。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天安门广场的各建筑物位臵理清了,初步感受到各建筑物的特点,在小练笔中学生也懂得按照方位顺序介绍教学楼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远离毒品、拒绝毒品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详略分明,重点是写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无庸臵疑,这是一篇文质皆美的好文章!可课文上完了,我连感觉都找不到!究其原因如下:

一、史文底蕴不厚

文质皆美的课文,当然是名家名师的首选!我曾经亲耳聆听大师的执教风采,还在网上欣赏许多优秀教案,自我感觉教好这课不难,很有把握。

就凭着这点印象,就去依葫芦画瓢,结果是——走样!

学生需要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教台上能挥洒自如的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是饱读史书、诗书的。激情玫瑰——窦桂玫曾经说:‚没 有大量的积累,教师何谈语文?‛她在语文教坛上的霸气,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着她。她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诗,一起谈书……真因为有了深厚的积累,她在讲台上能旁征博引,能滔滔不绝……

一贵对史书不感兴趣的我,仅凭着还是读书时代对历史的浮光掠影,凭着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的一点印象,就去讲课,教学效果会好吗? 做语文老师的,没有一个不对学生、对家长讲:要学好语文,只有博览群书;我也真该对自己讲:要教好语文,只有博览群书。多读史书,让自己明理;读点小说,让自己有情;读点诗文,…… 假如让我再去上《虎门销烟》,我首先会把林则徐的一生做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再把鸦片战争的历史了解个大概……

博览群书,经验自己,让自己有背后的广度.让自己丰盈饱满起来。

二、学生估计不足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更不了解。可上课前,这几点我都没估计到,因为我看到人家上的公开课上,学生对鸦片、对外国侵略者个个是义愤填膺,对林则徐是敬佩得五体投地。而我教的学生,对我的提问是很茫然,很平淡。课堂结束时,我提问:‚站在林则徐的画像前,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口号式地喊了几句‚你真伟大!‛‚你真是了不起!‛……言不由衷!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 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应该安排看《林则徐》的电影,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臵,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进行一次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竞赛。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上《虎门销烟》,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了。

三、教材把握不准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通过场面烘托描写突出反映事情的壮观以及意义非凡。在教学过程中,我过多拘泥于抓词扣句理解‚壮观‛,拘泥于复述课文,又牵制于课堂教学的时间约束,把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与远离毒品、强身健体的教育浮光掠影,一闪而过。文质皆美的记叙文很多,为什么编者偏偏选入这篇?联系这单元的几篇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而且教的时间是国庆前。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虽然语文课,不是思品课,但语文的人文性还是不可以忽视的。

所以,在欣赏文章语言精妙的同时,还不应忽视它的思想性。这是我本课教学的第三点遗憾。

博览群书,方能挥洒自如;吃透教材,就能游刃有余;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只有这样,遗憾才会少点,成功就会多点。但愿能与同仁共勉!

《九寨沟》教学反思

《九寨沟》一课,课文教学内容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是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想到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一、利用信息知识的补充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说出自己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以及找到、读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很好的辅助工具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将文字内容以视觉感知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当学生说到自己最喜欢‚雪峰‛时,我给学生出示了我所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中有关‚雪峰‛的美丽图片,视听觉的参与使学生感受了‚雪峰‛的美,‚雪峰‛的高。再如:学生谈到自己最喜欢文中所写到的‚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一句,我就出示了几张图片,图片中蓝色的湖水中许多小鱼,各色的石块一目了然。从中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称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课件的介入很好地补充了信息知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做了铺垫。

二、抓住训练时机,设计口语训练情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文不仅介绍了九寨沟的景色美还告诉我们那里有很多珍禽异兽,我抓住这一训练点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我提示学生:‚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这时课件中我出示了一些那里的珍稀动物,图片的末尾处我画了省略号,意思是提示学生还有很多,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讨论发言,他们所说的动物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看我所出示的动物说的,考虑到有些学生不能马上说出那里会有哪些珍稀动物,我出示了显示着很多动物的图片资料,根据我的提示他们纷纷举起了手。学生们借助老师出示的资料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说出了那里也许还会有些什么动物在做什么,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信息的一种收集、处理、运用的能力,会把了解到的拿来用。

本节课,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了很多那里的信息,同时也学习了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不少孩子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而言之,现代信息技术在《九寨沟》一课的教学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很好地服务于了课堂,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生命力的一种优化。不过,在课堂上我还有些慌乱,既要照顾学生这头,又要顾及电脑,手忙脚乱。但我对自己有信心,我相信多操作几次,多上几堂这样的课,肯定会得心应手的。

《田园诗情》教学反思 《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美景的散文。荷兰一向以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风车之国而闻名于世。文章中着重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抓住了原野上的动物来进行教学,以突出荷兰牧场之国的特点。然后抓住其它几处句子,让学生体会水之国和花之国的美丽。

因为本课的内容较多,原本看荷兰风情的录像放在第一课时,可第一课时教室内没有媒体播放,只好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感受体会荷兰的美丽、祥和、宁静,使第二课时的时间更加紧张,以至于到最后有部分环节在下课铃声响了以后才完成。

在教学奶牛图时,我能通过抓‚极目远眺‛这个词,让学生一起跟着作者‚极目远眺‛,看到了什么?从而引出其它几句话的教学,有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各种姿态的奶牛,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从这些比喻句中体会这么美丽的草原是奶牛的天堂,体会荷兰不愧为花之国,并引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的词语和句子。课堂上学生表现得比开始接触时出色多了,好几位不太认真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在教学骏马图时,我让男生读这一自然段,因为男生比女生更活泼,比较适合读出骏马的气势。并让学生自己找出描写骏马样子的词语‚骠悍强壮、腿粗如桩‛,体会到骏马的强壮,从‚随风飞扬‛体会骏马奔跑的速度很快。在这里,我本想让学生说‚骏 马在原野上自由自在地奔跑,文中有个什么词语告诉我们了?‛从而引出‚自由驰骋‛,可在课堂上却变成了引读,引出了‚自由驰骋‛,这样,学生对理解‚自由驰骋‛,理解‚骏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的深度不够。还有为了更好地感受骏马自由驰骋,准备出示的徐悲鸿的八骏图和奔马图,可在教学的时候忘了出示,影响了对‚自由王国‛的感悟。

在教学夜晚图时,我让学生体会了周围环境、人、动物的静,这是荷兰夜晚的特点。但这一部分的过渡衔接不是很好,部分句子理解的不够,只是引读或教师直接讲述过去了。另外由于自己的疏忽,课件上出现了错误,把‚默默无言‛写成了‚默默无语‛。把五、六自然段连起来出示,让学生朗读时,才发现出示了四、六自然段。板书时也出现了问题,‚祥和‛写成了‚详和‛。这些都说明我在做课件和整个教学过程中还不够仔细,对教学设计还不是很熟悉,没有做到熟记在心。特别是过渡语和评价语言还比较欠缺,需要向大家学习。

《桂花雨》教学反思

2011-09-22 11:23:35 来源: 作者: 浏览:30次 评论:0条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反思这节课,我感到有一些不足:

一、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 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 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三、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讲了普罗米修斯为了接触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动人传说。这篇神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而感人,结构清晰明快,语言准确生动。课文仅仅五百字,却始终注意人物个性的描写,是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宙斯的狠毒、赫拉克勒斯的神勇,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理 解课文的这一重点,攻破文中的难点,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强化朗读,培养语感。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朗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对‚决心‛ 和‚ 决定‛两词的辨别,更深地理解人物性格。

二、关键问题,突破重点。

教学时,我围绕‚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你能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表现出他这一个性特点吗?‛这样的问题,抓住了文章的主线,将课文重点一一突破。

三、适当留空,训练语言。

这篇课文‚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具体叙述上,作者有意识留下了一些空白,如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应,又如天神宙斯是如何追查盗火者的,普罗米修斯被俘后的心里状态等等。这些空白的存在,无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教学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下几方面的语言积累:

1、讲神话故事。

2、练习用‚没有……只好……‛写一段话。

3、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最近,在一次‚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一路花香》。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让学生读课文,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和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备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着重注意运用‚对话理论‛,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话。因为,要谋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双基训练和读懂文本,达到对人生哲理的体会与理解,是本课教学的的基础和核心。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面向学困生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不操作(不试教)、不掩饰(不搞花架子)、不作秀(不追求表面热闹)‛。把一节面向农民工子女尤其是学困生的、真实的常态课展现出来。至于优劣粗细,让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作业效果来做定论。

具体说,比如我设臵下述环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1、如何通过读懂文本,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如何通过结合人物对话去理解蕴涵其中的人生哲理。

3、如何结合每个人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升华这个哲理,是解决教学认知问题的关键环节,做到由人及己,由此及彼,拓展开去,这样理解对话就充分由人及己,由此及彼,拓展开去。这样理解对话就充分.因此,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感觉有以下几点是不错的: 首先,让学生读题目,对课文产生质疑,提出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的办法是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句(例如:骄傲、惭愧、快乐、伤心和道歉、再次道歉等;以及关键语句,例如:挑水工与破水罐的对话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比较教学等)来理解,从中感悟、领受其中的意思和含义。当然,达到这些目的,老师就要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导得好,导得准确,导得适时。

其次,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比较深入地从中获得了对人物(破水罐)特点的认知和感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破水罐能够把路边的花浇开,形成了‚一路花香‛,从中可以发现它也有着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可见学生现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技巧,能够自己阅读课文,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再次,通过对文中的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对比教学,使学生们基本了解了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句式特征和表达特点,使学生对文本句式的探究和课文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开始喜欢读书,并且读得有感情,对文本中不同的感情因素,基本能够通过相应的语气表达出来。

最后,教师在指导时,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教师的教和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敢于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容,而且不能局限于问答式的课堂教学,要敢于走在课改的前头。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也有不足失误:

首先,教师在调控教学进程时未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学习进度,过急地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

另外,发现学生的学习失误时,既要及时纠正,也要给予学生改进学习失误的时空,不应操之过急。这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机智。

其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考虑得周密些,这样不容易出现疏漏,在让学生自主初读时,对培养语感的要求不够具体,学生没有抓紧时间练读,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最后一点,是随文学字的把握不够扎实和严谨,未能有效地进行相关的训练和培养。

在课后评议中,听课的专家、教研员和各校老师都对笔者的本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值得笔者咀嚼和反思的意见和建议。虽然,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都来自不同的评价角度和评价观念,甚至有偏颇或者误解的地方,但是,对于笔者而言,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财富和思想财富。笔者会很好地利用这些财富的。

概括而言,笔者觉得:评价一个教学课堂,根据江苏后六中学的经验,当你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你就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不要‚看上去很美‛,要实在的效果。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看似讲了很多,但是不考虑学生的吸收程度和掌握情况,就等于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差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本课教学的亮点我会继续发扬;对于其中的不足,笔者一定会不断地加以改进,以利于学生的素质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说理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文之一,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作为园区小学语文同体裁教材(说理文)教学的研讨活动,我在活动中就执教了这篇课文,向园区的同行展示了自己对这堂课的粗浅感悟和理解。现在课也上完了,总体来说还算成功,反过来回顾自己的课堂,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悉心解读文本。

《说勤奋》这篇四年级的课文思路非常清晰。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作者的观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典型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观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说理文的价值导向。初拿到这篇课文,我也曾犯疑: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平实,这样的课文真正上起来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也就难以让学生喜欢。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并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我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一直反复提醒自己并努力实践着的。正是有了自己之前的潜心会文,才有了后面的跳出课文教课文。

二、精心设计课堂。

在经过了自己的试教及教研室夏老师的指导后,我最终设定了以下三个版块:复习导入,初步明确观点;研读事例,深入感知道理;学以致用,总结升华情感。尤其是对其中的第二大版块进行了大胆地重组,对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事例的学习由原先的按序教学变为先提炼其成功之处,再进而去探究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样一改动,使全文的教学重点更为凸现,思路更为清晰。在课堂中,我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对话,逐

层推进教学。在引出了主观点,了解了两位名人取得的成功之后,引导学生抓住主话题——‚司马光和童第周取得成功的背后付出了怎样的勤奋?‛进行自主学习,抓住重点词、关键处、精妙处进行对比的品读感悟,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不断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知,在一次次的质疑问难中使人物的形象在学生面前丰满起来,立体起来,进而水到渠成地明白作者正是通过古代天资聪颖的司马光和现代起步晚、基础差的童第周这两个典型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个观点。

三、用心品读语言。

尽管本课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但浓浓的语文味还是洋溢在了课堂教学中,洋溢在了师生对话中,洋溢在了听说读写中。同时在品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文体的特点、写作的方法,并在最后要求学生也能学着文中的样子用上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来说说自己关于如今是否还需要勤奋这一说法的理解,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更使学生明白了一生勤奋的重要性,给予其一个正确的价值引领。

当然,整个教学中有些地方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如: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凸显课堂的‚孩子味‛?如何结合文体特点,设计合理的读写结合的迁移点……总之,这一次的研讨使我在文本与课堂中真正走了一个来回,也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名语文

老师在课堂中的职责,那就是:以赏识的眼光,一路陪着孩子且行且思。我想,如此的话,我们也终将收获一路花香。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反思

教后反思:我在陶南的日志里发现了这个教案,初读后觉得还不错,就用这个教案上课了,结果我班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抓住不少关键词语去体会文章。搞得我只好调整了我的教学设计。处理第二段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自学课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条件的艰苦和李时珍师徒不怕吃苦,为民造福,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课文第7自然段中有两个对比:住在破庙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强调出自己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对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李时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访药材分别会遇到哪些危险。孩子们在短时间中想象说话,能把话说完整,言之有理,想象丰富合理。通过生活场景的再现加深对其理解,就避免了学生左猜右想,却答不到要点的困难处境。课文12自然段应抓住‚端详‛这一关键词来体会李时珍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而‚端详‛体现在‚扯一点嚼嚼‛这是有着极大风险的,使学生加深对‚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

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

《维生素c的故事》反思

课文的语言平实、浅显、流畅,全文叙述有条有理,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了两条线,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难点:

一、抓‚海上凶神‛关键词,体会航海之苦,探究船员病因。

通过读文,学生很快能从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所谓的‚海上凶神‛实际上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当时,哥伦布及他的船员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吗?(不知道)得了这病有怎样的症状?(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航海的艰险,更暗含了船员们得病的原因:因为在漫长的航海生活中,船员们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面包和咸鱼。

二、抓哥伦布情感线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发现过程。

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体会,哥伦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经有十几个船员相继病倒时‚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主动要求留在荒岛,哥伦布‚噙着眼泪点了点头……‛的矛盾心情。当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接近荒岛时哥伦布心情‚越来越沉重‛。到最后看到他的那些船员劫后余生时的‚又惊又喜‛。进而引导学生以‚重逢‛为题,想象说话。把那些在荒岛上的船员是如何活下来的,说出来。通过他们前后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愈‚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良方,从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哥伦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岛上的船员活下来的原因后,并没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问告诉了医生,最后才发现了维生素C。这样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学反思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也越来越多。

一、紧扣‚奇妙‛,展开教学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妙‛这个关键的词语展开教学。首先,由我绘声绘色地描述国际互联网的样子,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奇妙之处;然后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找出关键的词语说说具体感受到的奇妙,再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奇妙之感。其次,在教学国际互联网速度快、功能多这两个方面时,同样抓住奇妙让学生自己寻找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再谈感受,读句子,充分感受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二、充分朗读,感悟奇妙

朗读时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感悟。比如这样一个环节:首先,请大家自己读‚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真像一个‘地球村’。‛提出要求:(1)快速读句子,用一个字概括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2)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画出句子,圈出关键的词语。其次,进行交流:答案一(1)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问:①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快?(飞速、几秒钟、万水千山、世界各地)②你能将这句话读好吗?指读、齐读。这里每当一个学生说感受后总要让他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到位时教师范读后再请他读。只有让学生不断地朗读,才能使他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三、说话练习,深化感受

国际互联网的奇妙怎么可能仅仅是课文上的内容可以说清楚地呢?再说学生现在接触互联网的很多,看得多,听得多,自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设计这样的说话练习:这里有个省略号,它告诉我们——国际互联网还有很多作用。你觉得国际互联网还会有哪些用途?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设计这样的练习:也许,国际互联网还有许多功能未被人们开发利用,你希望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服务?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奇妙。

但是,一节课下来,我认为还是有一些想法:

1.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国际互联网的覆盖面大、速度快、功能多这些方面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感受大,那么教师是否需要将时间都花费在讲解这些内容上,还是关键在理解课文的一些关键的地方,如:‚地球村‛该如何理解?‚包住地球的大网‛在这里如何理解?为什么地球很大,还要说它使地球像一个村子?文中的大量的关联词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不仅……还……、虽然……却……等,怎么让学生来理解?还要让他们明白关联词使用的好处。再说说排比句,人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戏;可以在家里听老师上课,或者在网上查阅资料,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还可以在家里上班、开会;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用‚电子钱包‛付款,让商店把东西送到家中……

我们可以去掉这些词语,看看表达效果一样不一样,再说说好处?所以说语文不仅仅是内容的学习,更是语言形式的学习。这就是对教材的把握上还不够清晰。

2.关键词语的使用。什么时候使用关键词才是恰当的?这也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我抓关键词语对学生进行感悟、理解是不够恰当的。在这篇课文中的关键词不能孤立的使用,它们需要放入句中,甚至是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才能更好的感受互联网的奇妙。

3.板书设计不恰当。如今的语文教学不能紧紧追求外在的完美。比如说板书的字数、对称等,只要在关键的地方进行板书,对学生起到知道、提示的作用就可以,不要为了好看而设计,一切要基于学生。

《诚实和信任》记叙了作者驱车回家时,因夜深天黑,不小心撞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灯的反光镜,后来双方通过电话联系相互解决了问题,从中体现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谁诚实?每个孩子总能轻松读懂。‚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孩子们都认为是文中的‚我‛思想好,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因为这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总喜欢夸大表现,41 为此我引导孩子理解:‚诚实是做人起码的要求,作者深深地懂得这一点,即使没有人看见他把别人车上的反光镜弄碎了,他也能讲求诚实,使自己心安理得。‛

谁信任谁?主要是小红车的主人信任我。这一点,孩子们也是轻而易举地读懂。但他们很难理解,我把车碰坏了理该赔偿,小红车的主人分担没有要我赔偿还向我道谢,这是为什么?为此,我让孩子们朗读:‚车主自己换了新的反光镜,并不要作者赔偿,因为作者的诚实让车主深受感动,从中认识到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反光镜的价格是有限的,而诚实的美德是无价之宝。‛

为什么作者以《诚实和信任》为题目?学生都能从课文中的事件谈起,我引导他们从两个角度谈:一是我。作者以自己诚实的行为得到车主的信任和尊重。二是小红车的主人。车主从作者诚实行动中深受感动,并认识到: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宝贵的是什么?诚实与信任。诚实与信任又是相互依存的,只有诚实与信任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这是本节课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的难点。

除此之外,我还拓展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人与人相处还有注意宽容。因为班上平时有些同学之间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乃至有些家长听了孩子的一面之词跟着凑热闹。

本课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最突出的是文中那段简短的对话。尤其是车主的道歉的诚意没有人能从骨子里读出来。有点遗憾,读的基本功很弱是本班学生的一大弱点,也是教者自身的弱点,再加上对生活的理解不够,只好将就着过去。

《珍珠鸟》教学反思

我以‚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人鸟关系的变化及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领悟‚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文章主旨。我从以下几点入手设计。

一、感受鸟的可爱

首先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激发兴趣,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初读后,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漂亮但怕人的小鸟,但它却能和作者亲密相处‛。根据这些感受,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

二、感受美好境界

在教学课文第13自然段时,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适时点拨:‚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漂亮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美好的境界‛,43 有的说叫‚人鸟情‛,还有的说叫‚信赖‛,学生的回答充满了自己的理解。

三、感受人鸟之情

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研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爱:

作者为他们按时添食加水,给他们布臵温暖舒适的家。整整三个月,绝不掀开吊兰去观察它们、惊吓到他们。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撞灯绳‛,作者‚不管它。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对鸟儿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喝我的茶‛,‚啄‛我的笔尖,而‚我‛却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写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心血的。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44 效果比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死盯教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969 《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课文蕴涵着积极的思想,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九色鹿的美丽在课文第一、五自然段描写得比较美,怎样通过学生的朗读传递一种美的感受呢?抓住‚洁白如雪‛、‚九种鲜艳的毛色‛等词进行指导朗读。在教学九色鹿痛斥调达的那段话时,好多学生读不出味来,无法体会九色鹿的切齿之恨,因此我就设计了一些导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呀!那调达回报她的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很快答到:‚他不但没有回报他,竟然还出卖了九色鹿!‛孩子们情绪一下子激昂起来,感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除了重视学生的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多次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

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臵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九色鹿》教学反思

学期已过大半,接手这个班也有一段日子了。我们班整体比较温,一开始上课看到的手总是零零星星,说到表演没有人愿意。在学完《九色鹿》后,班上同学纷纷要求表演,我听了很高兴,也很期待。我让他们自己组合,自导自演,发挥想象,把所有的故事编成对话,进行课本剧表演。真是想不到,那个调达成了个十分抢手的角色,大家都要演;甚至有一组是男生演王妃的。

男孩扮演的王妃说:‚陛下,我穿上了九色鹿的皮毛,就美若天仙了。‛

国王不同意,王妃就说:‚陛下,难道我在你的心目中还比不上一头鹿吗?难道你不爱我了吗?而且我穿得美了,你脸上也有光啊!‛ 国王说:‚怎么能为了你的一件衣服去残害无辜呢?‛

(他流着眼泪,用手勾着国王的颈项,同时,又喋喋不休地威胁着、诱惑着。)

国王这是勉强答应:好吧。。。(说罢还替王妃擦去眼泪)

哈哈,这帮小孩子真是想得出。(全班掌声响起)表演调达的孩子也是演得惟妙惟肖,把调达那种见利忘义、恩将仇报、见钱眼

开的样子演出来。这是其中一个孩子在看到皇榜后说的话:‚九色鹿!只有我知道它的行踪,终身的富贵就这样从天而降!什么约定让它见鬼去吧,金钱才是最重要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表演完一组,我就评价一组,提出缺点,节目越来越精彩。在旁边看着他们表演,我不停地笑,因为每一组的表演都不是完全一样的。但下课铃响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因为没有参加表演,竟然流出了眼泪。为了满足孩子的表演欲望,我就另外为他指派了几个刚才评出来的最佳演员。这节课孩子们的表演真是精彩,我在旁边一边看一边指点,快乐无比。孩子们,你们长大了,你们进步了!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

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

1、雾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备这样的条件吗?默读、品味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

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

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读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学中拓展延伸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只得下节课完成。

《雾

凇》教学反思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 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

凭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上课伊始,我就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

片,整体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学生在赞叹之余饶有兴趣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自研读《雾凇》一课开始,我心里一直有种震撼:这美丽的‚精灵‛都是特定情况下的大自然的

神奇造化。若能引领学生细细地去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例如: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

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

话,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显然,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很难理解。什么叫‚过于饱和‛?‚

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何而来?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说。终于,‚笼罩‛、‚弥漫‛、‚淹没‛等词列入了孩子们的视线。细细品味,这不正是

饱和吗?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对‚过于饱和‛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有了对雾凇的深入了解,面

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学生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课末,我为学生配

以《雪绒花》这一背景音乐,他们在舒缓幽静的美妙中尽享着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总之,在学生的质疑和品读中‚雾凇‛这一奇特的景观再现于学生的想象之中。

《雾凇》反思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

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 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

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

。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

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然

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

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

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第二篇:苏教四上期末试卷2

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小学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识字写字(16分)

1. 把下面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注意写得正确、工整。(4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拼音,填写字词。(12分)

封面tí()字 zânɡ()送礼物 yǐn yǐn()约约 千里江dī()zēnɡ()加信心 wěn wěn()当当 zhuó zhuànɡ()成长 不辞xīnláo()行动mǐn jiã()xiǎo()行夜sù()kāi()天pì()地 洁白jīnɡ yínɡ()

二、积累与运用(24分)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4分)

悄悄 轻轻 慢慢 渐渐

春风()地吹着,天气()变暖了。小草()地探出脑袋,远远看去,好像铺上了一层浅绿的地毯。几只鸭子正在池塘里()地游着,偶尔划一下水,显得很悠闲。

2.语言实践。(6分)

(1)读了《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我想起反映诚信可贵的名言警句:(2)李敏准备在书房里挂一则勉励自己勤奋读书的名言,我给她推荐一句:

(3)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我准备用一副对联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 的琼枝玉树,便 会情不自禁

地赞叹:这真是“,”呀!(《雾凇》)(4分)

(2)“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这句话把 比作“春蚕”,用“茁壮的新苗”来比喻。(《老师,您好!》)(4分)

(3)“,潭面无风镜未磨。”让我们领略到秋夜的和谐;“千山鸟飞绝。”让我们感受到冬日的沉寂。(2分)

(4)“雪峰插云,,”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句话在全文起到的作用是。《九寨沟》(4分)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0分)短文1(10分)

珍珠鸟(节选)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 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信赖 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案”在字典中有这些解释:(1)一种旧式的长桌子;(2)案卷,记录;(3)提出计划方法的文件。“伏案写作”中的“案”应选第 种解释。(2分)

2.给第二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3.短文中的“小家伙”指的是。从这个称呼可以看出。(3分)

4.“美好的境界”在文中指的是。(3分)

短文2(20分)

跨越障碍

患有癫痫的人是不适合做体育运动的,但是派蒂.威尔森的父亲不这样认为。

一天,当派蒂对父亲说“我能不能像你一样每天清晨进行长距离晨跑”时,父亲在经过短暂犹豫后说:“可以呀,欢迎你陪着爸爸一起跑。”派蒂说:“可是 我有癫痫,中途发作怎么办?”父亲说:“不要怕,我知道如何处理,何况它并不会发生。”

派蒂第二天就开始和父亲一起晨跑。幸运的是,她真的没有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癫痫。派蒂很快乐。在此之前,医生曾告诉她不能下水,不能打球,不能参 加任何具有攻击性和体力消耗大的活动。现在看来,医生的话并不是十分正确。

几个星期后。派蒂突然对父亲说:“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对于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又患有癫痫的女孩来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派蒂看出了父亲的疑虑,她说不是现在,而是等三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

三年后,派蒂认为自己可以冲击世界纪录了。她为自己订了一个计划,先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跑到旧金山,然后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最后向白宫进发,距离约3000公里。

她从自己的家出发,从西岸到达东岸,一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但她毫不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四个月,她终于到达了华盛顿,并接受了总统的召见。她对总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让其他人知道,癫痫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的生活。”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成语。(4分)

(1)不可能实现的想法。()(2)一点儿也不妥协放弃。()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4分)

(1)“派蒂看出了父亲的疑虑”。父亲的疑虑是。

(2)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理解。

3.短文主要写了患有癫痫病的派蒂坚持,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4分)

4.请写出你对题目“跨越障碍”的理解。(4分)

5.派蒂的故事令我们感动,请你写几个成语来赞美这个小姑娘吧!(4分)

四、习作(30分)两题任选一题。

题目1:读了《跨越障碍》,我们被派蒂的精神感动了。学习和生活中的你 一定也有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事情。请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题,写一件自己的事。

题目2: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不说话的“朋友”。院子里的花草呀,书包里 的文具呀,卧室里的玩具呀,还有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呀,等等。它们默默陪伴着我们的童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请从中选择一样,以“不说话的朋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习作。

第三篇:沪教版四上《On the farm》优秀教学反思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堂课是一堂融语法、动词过去式和动作类单词于一体的新授课。在本节课中,我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认知水平出发,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始终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下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在开放、平等、和谐和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下,较好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以下几个宗旨

1、注重营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整堂课我都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如课前的Free talk为学生巩固旧知识、热身操练口语搭设了展示自我的舞台,chant、猜一猜和歌曲,都使得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放松,不再有太大的压力,并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英语。

2、创设真实情境,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因此,我用一张色彩艳丽的图片,直观的显示了课文的内容,并让学生说说在农场上能看到什么,干些什么?这样不仅创设了在农场的英语学习情境,也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新授单词的作用。创设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去观察、去发现,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也为学生能用英语在生活中的运用搭建桥梁。

3、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避免让学生感到厌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我还注重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授句型时不仅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力等智力因素,还通过尝一尝、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这样带动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并能将学生的热情一次次推向**。

4、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我不仅使活动形式多样化,还在活动中恰当的使用pair work & group work,通过同桌、好朋友之间和小组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更好的掌握新授内容,还能加深其感情交流。

5、恰当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感。

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要体现人文性,要能为课堂服务。在整堂课中,我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不失时机的报以一个微笑,一句真诚的表扬 Good!/Great!/Excellent...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做习题时,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多的兴趣,学生做对一题,都会听到热烈的掌声和夸奖,获得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练习做下来,批改下来存在以下问题

1.动词过去式掌握还好,有些动词的过去式是不规则的,仍有小部分学生用错,比如have,有同学写成了haved,对于这些不规则的动词过去式,应适时的教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积累。

2.一般过去时的句型部分学生在翻译时总会出现be动词加动词过去式,所以在写短文时,就会出现连续性的错误。所以在讲评时一定要提醒学生过去时的句型结构。

第四篇:四上数学教学反思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的计算基础上系统学习它们的意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成功之处。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始首先安排了三组加减法的口算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悟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讲授新知时,充分利用例题的组题,把加减法的意义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兴趣盎然,并根据算式回忆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加法的意义;在教学减法的.意义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知识的习得特别是学习方法的领会需要教师智慧的指导,在小组自学交流下,学生会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自主探索新知,新知的“根”就扎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学生对写出算式的思考这片“沃土”上,最后通过对三组题目的反思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尤其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设计了一些内容尽量与生活贴近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再互相提出问题,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及其关系。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混淆,导致出现减数减被减数等于差的一些错误。

再教设计。

1、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可以训练学生练习如下题目:450—20=430

—()=()()+()=()

2、注意通过线段图沟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2

周长和面积的对比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及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开可伊始,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第一个小环节是让孩子自己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的特点。第二个环节是让孩子说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并上台来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图形的周长。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说说面积的定义,并和周长的定义作对比,不同的地方在哪。在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和周长公式作比较。总结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点是在为以后能更清楚的明白实际问题中,解决的问题是在求的什么。这三个环节结束时,问:在解决问题时,什么时候是在求周长?什么时候是在求面积?这需要根据实际问题来解决。

第二个大环节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探索什么时候是在求图形的周长,什么时候是在求图形的面积。第一个小环节出示的是一道最基本的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题。读题,看问题,分析题,要求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最后解决问题。第二个小环节出示的是一道在一个长方形菜地上种菜,能种多少棵?要想求能种多少棵,首先得求出什么,再求什么。孩子在读题分析题时就能知道要想求能种多少棵,就得先求出长方形菜地的面积。让学生在每一道练习题增加的难度上理解读题的重要性,分析题意的重要性。第三个小环节是一道稍微更难的一道题。

一个正方形花坛,一面靠墙,花坛四周用24米的篱笆围了起来,这个正方形花坛的面积是多少?2平方米种一棵树,花坛里能种多少棵树?

我让孩子先读题,再读题,一道题连读3遍,让孩子自己分析题中的相关信息以及问题。思考问题是什么?要想求正方形花坛的面积首先得知道什么?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学生会回答出24米这个量就是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学生自己解决求正方形边长的算式:243=8(米)244=6(米)问: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结果?

生1:243=8(米)因为这个正方形花坛一面靠墙,篱笆只是围了3条边,所以是243=8(米)

这个难点攻克了,这个题就能解决了。致此,这节课就结束了,孩子也在自己动脑,分析题意,独立解决问题中学会了什么是在求周长,什么是在求面积。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3

《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可以在数的前面加+和-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基础上进行教学。《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

上课,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做生意中的`赚钱以及负数代表的丢球、转出和亏钱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当我让学生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起来,再把所有的负数都圈起来时,部分学生仍然认为0是正数。这时我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进行争论,当学生争论到我认为时机成熟之际,我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板书,并问:“我们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那谁能结合刚才的例子来说说0到底是什么数呢?”马上有学生回答出:“0既不是进球也不是丢球、既不是转来也不是转走、既不是赚钱也不是亏钱,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一番有力的论证让刚才所有认为0是正数的同学口服心服。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正负数的例子,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电梯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小华的位置”及“跑步时风速为何为负”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之翼展翅翱翔。

值得反思的是:在通过零下温度的比较,进一步过渡到负数比大小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观察负数大小的特征(数字大反而小)并总结与正数比大小的不同,导致练习中还有学生做错。在引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比较急,有些细节的地方没有很好的深入,总结性的语言太少,学生对于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掌握的还不是很好。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的探究过程,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会正确运用。我从老师家引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学习,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小组探究找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计算客厅、厨房、卫生间、及各个长方形的面积。再算餐厅面积时,生说12平方厘米,他是边长4,用周长公式做的。我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引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而后,用小判官巩固强调面积与周长的区别。走进生活,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安排上,我有些前松后紧,学生探究过长,效果不佳。合作要求应具体到人,一组一图。再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培养。

听取老师们的评议,我感触很深。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接近12分),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对学生的提问和访谈看,学生能较好地举例解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整个学生的认知过程也较好地体现了布鲁纳表象模式理论的三个阶段,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经历三个认知发展阶段: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映像式再现表象阶段符号式再现表象。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由于课前让学生进行了预习,所以上课伊始先请学生交流预习的收获。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他们知道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但我要学生具体说想的过程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说清楚,多数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帮助学生明白算理。

由于本节课需要借助实物的`演示才能理解算理,所以我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让学生先自己“画一画”、“想一想”,再在组内“说一说”、“听一听”,最后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由于有了动手操作的经历,所以很快就理解了2/8+1/8和5/6—2/6的算理——都是所取的分数在想加减、而总共分的分数没有变,即分子想加减、分母不变。

本节课的难点是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解决此类习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1”变成相应的“几分之几”。因此,在突破难点时,我专门设计了让学生变换“1”的填空题。如:1—1/3,1可以看成;1—4/10,1可以看成();这些习题的设计为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因为学生对算理有了充分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的巩固练习正确率较高,整节课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加强了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联系,首先说明把每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然后指出几分之几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使学生看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区别只是取的份数不同而已。在运用迁移方法的同时,教材同样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加深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1/4,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展示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说:什么是1/4?接着我拿起笔,又涂上一份?我问:现在有几份涂了颜色,那么涂色部分占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多数学生都想到是2/4,我接着问:2/4里面有几个1/4?(两个)。然后我让学生利用这张纸片,还可以创造出什么分数?(3/4,4/4)每一个分数,我都会问一句:这个分数里有几个1/4?

然后,我让学生拿出另一张纸片,折出这张纸的`1/8、把其中的几分涂上颜色你喜欢涂几分就涂几份,学生每汇报一个,我都要让他说说:你是平均分成几份?有几份涂了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在备课之前我对教材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研读,虽然对重点和难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但在备课的时候我却忽略了一个知识点——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这节课我主要是从分数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分数,而忽略了分数的组成。这样一来会造成学生对分数的组成不理解,下一节课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行起来一定会有很多困难。这一点的失败让我感觉到,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深入,更要全面。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7

1、课的导入通过课件播放绿色植物及苗圃图片,创设参观苗圃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园艺师傅的介绍苗圃的基本情况图中寻找数学信息,这一设计培养学生从图、文字等杂乱的众多信息中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提数学问题时几个学生都能强调“平均分”,我便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盆数相同就蕴藏着“平均分”的意思,如题中没出现“每种花的盆数相同”就一定要强调“平均分”。

3、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这节课通过两个问题的呈现,学生正确列出算式后,我不是急于让学生探究算法,而是让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多少,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的,由于学生都能较准确地估算,所以在后面的竖式计算中,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学生不会很困难。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求助——交流——获得成功的探索过程。培养倾听、交流的学习习惯。本节课因为学生已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的除法,因而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中往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我又通过追问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引导,如在学生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追问:“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这样一来,就能加深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解决第2个问题时,我故意板演出错让学生来发现并评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算理。

5、非常遗憾的是时间没掌控好,准备3个层次的练习巩固2位数除法竖式没能完成。原来第一层次练习: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第二层次练习:森林医生(课本67页4)第三层次练习:最大能填几?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8

1、创设生活情境,将数置于一定的实际背景之中。

课一开始,我出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一些文字资料,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的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起一股自豪之情,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与此同时,以万、亿为单位的数据是会说话的,级的思想渗透其中,这为学生理解四位一级的计数方法提供了一块垫基石,同时也有利于以后数的读法与写法的教学。家乡的数据资料拉近了数与学生心理的距离,学生对数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2、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亿以内数位顺序表的建构。

看到9411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呢?通过这一问,自然地复习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建立了知识迁移的基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中蕴涵的'潜力也常常出乎我的意料。课堂上,我没有用计数器,也没有用算盘,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让他们发现 数的知识是有序的、活跃的;研究数的知识是有趣

味的、有激情的。然后,学生自学课本,并质疑问难,从而系统地巩固了自己得出的知识,完成了探究层次的升华,自觉地建立了生动的数学模型。

3、综合运用知识,通过有据估计,建立数的概念。

在认识了亿以内数位顺序表后,我分两步教学对数的实际意义的感知。首先,有理有据的猜测是培养数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参照信息,猜测本地区小学生总人数。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因此,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极高。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把握住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了有关的知识,估计出了相对合理的数据。然后,让学生感知与体验具体的数:想像38000到底是多少?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让我们做老师的概叹:千万不能小觑我们的学生!两大成功之处是明显的。

一、创设情境,增大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家乡的有关数据资料贯穿全课,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值得商讨的是:培养数感,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理解数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等等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数感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如何来检测学生数感形成的程度?等问题,希望能与同事们共同探讨。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9

今天第一天上新课,又是面对新的教材,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前的备课感觉内容不难,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加减法的关系式(抽象出几个关系式)需要深度思考才可以,特别是互相的转化。课堂学习效果看,学生都学得比较轻松,就连平时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也能有所发现。我想离不开应用题的现实情境,直接给出具体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分析,同时加上我的语言艺术、提问方式、沟通方式有关。如果没有实景(题目算式)也是难以得到这种的`效果,但是我上完后思考了一下,在引导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推出求加数、求被减数与减数的关系式时,虽然感觉学生理解,但是那互相之间的联系觉得还是有问题,有一题练习时出现有6—8个学生做错,也感觉再让学生说的时候没有花多一点时间聆听(可能一上课,花了5分钟讲其它事情,而不够(不够放)时间有关。估计明天上课再阐述一下才行,不但让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会说,同时也要再讲一下加减法验算的方法、书写(虽然书本没有竖式的样式,我虽然提过了并板书了,但也要在强调才行),那么这一节课就比较完美了。

总体还是可以的,起码效果感觉还行,最开心的基本没有学生开小差、有95%的学生都举手都想发言。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10

这个内容对学生而言很简单,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可能时间很短,全体学生便能全部掌握。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最后计算的结果正确率有多高,而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种新运算的算理,能不能理解着去计算。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为今后更复杂的分数计算打好基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掌握得较好,但是用整数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比较难理解,应加强教学和练习。

四上数学教学反思11

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本节课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部分,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

1.让学生充分感受。

这节课的设计处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把课的内容渗透于课前,让学生调查去年个人和家庭收到的贺卡数量,收集贺卡和环境保护相关资料;其次,课中组织学生观看录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统计探索等方式,让学生估算出去年全校所有家庭共收到的贺卡数量,再进一步计算出这些贺卡要消耗多少资源;最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发出倡议,去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减卡救树的行动中来,所有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寄贺卡的行为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使学生更加懂得了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2.让学生自主选择。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从学习的内容看,学生学习与自身有关的或与同学有联系的内容他们会更感兴趣,学起来会更投入.在估算时,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意见,13811,即可以看成14011,也可以看成14010,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根据估算的结果,教师再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计算出全校所有学生家庭去年共收到的贺卡数量相当于消耗多少资源.这样,学生自我选择的愿望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从学习的方法看,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所需要的.本节课,当数字较大时,允许学生选择估算或用计算器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当遇到困难时,也可以与伙伴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和依靠集体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亲身亲历。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的过程.课中,教师只是适当点拨、引导,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全班合作,不停地对自己的调查进行统计、计算、分析、讨论,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不仅综合运用了简单的数据整理求平均数多位数乘法估算等数学知识,而且通过一组组惊人的数据,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深刻体会到环保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五篇:四上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本学期在教学第一单元前,借着刚开学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先布置学生留心身边的奇特的自然景观,加上对课文深入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奇特之美。学生对各种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的资料的搜集与相互间的交流,在口语交际这一栏中,学生就有话可说,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却是我班学生的一个弱项,在教学中我还是先从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谈到复杂的,从看到的谈到想到的,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尽量让学生想谈和敢谈。

习作部分,学习在口语交际的大谈阔论后,有了充足的材料和资源,都有内容写,甚至学习前面据所学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好词好句的运用,也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了各种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但学生在修改作文这一环节中做得还不够,他们表现得还是很愿意修改,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到修改习作的方法。

“我的发现” 和“日积月累”部分,也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发观,再进行积累,学生的求知和拓展知识的欲望还很高,从此可看学习巩固地比较好,但在会读会背后,学生正确书写这一方面还需加强。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上语文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都是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一目标展开的。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部分,通过三幅图画的观察来比比眼力,体验观察的乐趣,内容新颖,很吸引孩子感知与想象。课堂引入先复习苏轼的《题西林壁》,知道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一样。看庐山是这样,看其他事物呢?然后出示了第一幅“酒杯”图。第一孩子一下子就把酒杯和两头像说了出来。当时还没仔细看过的学生就一片躁动,教室里变得热闹了。自然眼睛尖的也不少,一学生补充说看到两个人面对面。

第二幅观察的是树与人头,我先让学生远看,自然是一棵树,然后请学生细看。有学生说看到了两个,有的高兴地喊着“看到了10个”。学生交流时显得有点乱,于是我再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从上到下,树的左边和右边,局部去发现,找到一个画一个鼻子。学生很开心,这的确是棵神奇的树。接着我继续让学生仔细观察,看清人物的神态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说写什么。学生兴致很高,个个擦亮了眼睛,想了许多高兴或不愉快的原因,而且面对面交流的还想象成一定的关系。在观察第三幅画时,孩子们的热情就更加高涨了,想象力也越加丰富,活跃的思维不时爆发出智慧的火花。

在课的尾声,有学生说自己也想创造这样的图画。我也给他们看了第四幅有趣的《少女与老人》的图画,并建议大家可以带回家请家长一起来观察,享受这份快乐。10来岁的孩子最具有好奇心,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注重即兴评价与鼓励,既能利用文本,更能超越文本,而且也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独特感悟。前两天一直鼓励孩子写观察日记,希望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课后,学生的观察兴致会更浓厚,真正达到养成观察的习惯。

作文的教学在本次值得反思,我提前一周让学生收集自己曾经旅游过的景点的资料(这样要求明确具体,有助于学生目标明确的搜集资料,而且有助于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回忆自己当时的亲身经历,为写作选材作准备)并要求制作资料卡,对资料进行初步过滤。接着,我利用连堂进行作文教学,先请了二十多个资料搜集全面的同学把他们想介绍的景点都写上黑板,然后让同学们点名“我想听听某某同学的介绍”,让“小导游”们上台介绍他们的景点,同时,老师相机在一旁点拨、提问,有意引导同学留意选材。最后,老师才介绍“如何写景”的几种不同结构、方法。

虽然,用了整整两节课来进行作文教学,但我觉得值得,在孩子下笔前进行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下笔三思的作文习惯。

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

本组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没有分开安排,是整合在一起,紧紧地围绕童话专题展开的,是对本组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和展示。编排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写童话,提出了两个角度的要求,一个是续编童话,一个是自编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让学生自由选择习作的题目,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想象是这次习作的基础,对学生的习作要求,重点是能展开想象。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师可以和同学一起回顾本组的几篇童话,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讲童话,包括“讲”“听”“评”三个要求。讲的内容是自编的童话故事或课外阅读的童话故事。要求讲故事,不要读故事,也不要背故事。教师指导的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讲话习惯,如,讲话要面向听众,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大小要适当,眼神要和听众有交流。“评一评”的前提是认真听,评价时,不仅要评哪个故事有趣,哪个同学讲得好,而且要让学生说说理由。被评价的同学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提出来。演童话。这个要求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要有所布置,如,可以在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提出,也可以在学习《幸福是什么》一课后提出。学生自由组合,商量好打算合作演出哪部童话作品,然后对童话中的角色进行分工,分头进行排练。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道具。在课堂上表演时,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他们能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展现主人公的形象即可。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以小林和小东的对话为引子,引导学生发现童话故事的特点,带有总结交流的性质。

教学时,可以从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入手,先看看小林和小东在学习本组童话故事之后都有哪些新的发现,再由此发散开去,启发学生以自己读过的童话为例子谈谈童话的特点,如,童话中的主人公往往有超常的力量;童话的想象都很丰富;童话大都包含一定的道理。交流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发现的童话的特点,谈谈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有哪些,为什么喜欢,进一步加深对童话特点的体会。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一首小诗《雨中的树林》,把雨中的树林比作一个童话的世界,你一走进去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全诗共四节,清新活泼的笔调使多彩新奇的童话世界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把诗歌多读几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大胆表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展示台

这次展示活动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进行,是本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教材中提示了几种展示的方式,如,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创办关于童话的墙报,积极合作创编童话故事集。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拘泥于这些示例,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开展活动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学习童话的收获和体会。要给足时间,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大胆表达,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再次感受童话的魅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说、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求是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应相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发现它们的特点,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时,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学时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1利用课文导入:我们已经读了几篇写小动物的文章,你能简单地说说它们的特点吗?为什么我们如此了解它们的特点呢?就在于作者抓住了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来写。你喜欢哪种小动物?能告诉大家它有什么特点吗?通过交流打开学生思路。

2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然后让想说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相互交流这种动物的特点。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说,可以说外形,可以说脾气,也可以说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教师要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3小组推出代表在班上汇报,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对动物特点的把握,还可以评价表达的方式、用词等。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注意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组几篇课文的表达特点,如,《白鹅》《白公鹅》《猫》抓住动物特点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式,几篇课文中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以及前后对比的方法。

5习作欣赏评价。学生写完后,组织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师生一起欣赏评价,然后进行修改完善。我的发现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特点,读懂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这三个句子,说说小林和小东从中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然后让学生到本组课文中找一找,看看是否也发现了这样的句子;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在课外书中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谁说的话也有这种特点?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发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这样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不仅使句子富有幽默感,还能很恰当地表达出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更有亲昵的味道。日积月累

这次积累的都是关于动物的成语。16个成语中出现了“龙、凤、虎、猫、马、牛、鸟、鸡、鼠”等9种动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成语,借助字典把成语读正确。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如,“天马行空”的“行”读xíng,“调虎离山”的“调”读diào。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使学生意识到这些成语中都含有动物名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并试着用一用,以帮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学生将成语记熟之后,还可以继续交流自己平时积累的包含动物名称的其他成语,以丰富词语积累,激发主动积累成语的兴趣。趣味语文

这篇短文写的是苏东坡便装到寺庙去游玩,寺庙的住持对待他先后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后来苏东坡以一副对联来回敬住持,令其哭笑不得。这个故事短小有趣,可以鼓励学生练习讲述,课后讲给别人听,进行语言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短文内容,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保护文物,既是爱国的表现,也是守法的行为。对“世界遗产”,既要申报,又要宣传,更要保护。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教材中关于长城的报道,是为了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如,让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或向学生展示破坏文物的图片实例。

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商量怎样保护,提出保护的建议。可以先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或就“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游客”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再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形成建议书或倡议书。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通过点拨、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如,提建议时,要把意思相近的内容放在一起说。

如果当地有“世界遗产”,或是其他文物古迹,学生可以围绕当地文物保护的现状展开口语交际,而不必拘泥于保护长城的内容。习作

本次习作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学生在这次习作活动中,可以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要提醒学生注意导游词的特点,如,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在教学时,要把说和写充分结合起来,写好后可以安排模拟导游讲解,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

在讲评习作时,教师要鼓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的同学。如,图文搭配,表达形式丰富;引用或创编恰当的广告词,调动游客的兴趣;或把题目分为总题目“×××导游词”和小题目“景点风光简介”“××的传说”“请您注意”等。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一种表达的方法:描写事物时,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几个例句,自己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然后再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和他们的发现进行比较;最后,从所学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或者自己尝试着写一写。在思考、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日积月累

这次“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的是几个风景名胜区的有名对联。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然后通过指名读、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接着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对这几副对联的大体理解。教师还可以展示对联所描写的风景名胜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景色的美。最后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可以通过背诵竞赛、相互检查、全班抽查等方式予以落实。

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哪些人曾经帮助过自己?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怎样帮助自己的?当时自己的心情如何?遇到过需要安慰的人吗?他遇到了怎样的挫折与不幸?你打算怎样安慰他?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感染。学生练习安慰别人时,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卡罗纳的老师在安慰他时的语气、态度。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评议时应引导学生评价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等。之后请学生进行模拟对话,让学生自由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对话内容,进行模拟练习。最后,选择几组到台前表演,师生共同评议。评议时应关注表演者的语调语气、动作表情等方面。

如果能把学校或班上发生的真实事例引入教学,让学生面对面地感谢、安慰,或模拟情境表示感谢、进行安慰,效果可能更好。习作

这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两者任选其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

习作的另一个角度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要求把经过写具体,最好还要写写自己的感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回忆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或听到的、看到的事,从中筛选出最难忘的事,并想一想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结果怎样,自己的感受如何,想清楚了再动笔。

习作中,教师要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重点指导。习作讲评时,可以请学生读一读精彩片段或全文,师生共同点评,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学生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习作讲评要兼顾到供选择的两个方面,无论是看图习作,还是写生活中真实的故事,都应得到展示和评改指导的机会。日积月累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在农村生活的情趣。此诗可称是孟浩然的代表作,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世俗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成语故事

这篇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读懂成语故事,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热望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三个活动建议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是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习作的内容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写作打算,然后学生分头习作。在进行习作讲评时,要兼顾教材中的三个话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另外,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所以在讲评时应适当突出书信格式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应该怎样写信。

这次“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如,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帮助解决,可以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这是精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一定要潜下心来,仔细体会、揣摩文章中的词语、句子以及文章描写的细节,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所以,引导学生交流这方面的读书体会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然后交流自己从中发现的读书方法,学生对这些方法有所认识后,可以扩展开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在实际的例子中加深体会,迁移运用。如果学生谈到了其他的读书方法,如,边读书边想象、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说的有道理,也要加以肯定,但重点应引导学生围绕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展开交流。

这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这些名句闪耀着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于成长、对于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会给成长中的少年以很大的启发。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还可以谈谈各自对这些名句的理解,或联系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谈谈体会。如果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还搜集了其他成长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使所有人都得到激励。还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喜欢的或最有针对性的名言写成卡片、书签、书法等,放在自己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时刻激励自己前进。也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名人名言摘记本,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记在上面,陪伴自己成长。

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论。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的说非常的关键,那其中就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让交流能更加地行之有效,我安排了“生产厂商”这一环节,让有相同想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得到了完善,学会了在交流中获取资源的共享。整个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学生在介绍自己产品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还未能有一个层次的提高,那就是把自己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功用等清晰完整地说出来。在学生表述能力的指导上,做得还不够。口语交际灵活性较强,课堂上要把握的还有许多。我还将在此下大力度、大功夫,力求在今后的口语交际课中得以展示、提高和创新。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2、习作方法指导:

① 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 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③ 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下载苏教版四上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四上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粤教版四上科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冷与热教学反思 冷与热是学生的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物体的冷热变化已经有了很多的感知,对于温度计的了解也不太陌......

    沪教版四上《More insects and plants》教学反思

    本次上课我选用教材M4U2 More insects and plants一课, 主要学习单词stalk, root, trunk和句型Its … is/are…重点是用所学句型Its … is/are…描述植物和了解植物对自然界......

    苏教版四上教学反思5篇

    《老师,您好!》教后反思 新接手这个班级,第一次教四年级。虽然在课前我已经很认真的把教材解读了好几遍,但是对这篇诗的教学还是无从下手。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预习单的......

    四上教学反思(5篇范文)

    《观潮》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

    新版信息技术四上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 开学的第一周,根据上一学年学生的表现,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向学生强调几点上课的注意事项,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节课以“做一个文明小学生”为题,围绕如......

    苏J教版一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

    教学 《认一认5》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自己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 环节重复,“平均发力”浪费时间,最终导致没有完成教学。在教学生字“车”时,我拓展了不......

    春日偶成---苏教四下《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苏版四下《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佚名刚刚结束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教学,偶有所感,就事论事。 第三单元在全册中是英才篇,主要叙述了三篇历史故事,包括三顾......

    四上语文反思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