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下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5、《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描写童年的儿童诗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儿童诗两首教学后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儿童诗童年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第二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内容以写景为主,分别是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词《忆江南》。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理解诗意时语言表达不够通顺,直译的比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学不多。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发言,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更优美。“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特别是《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都表达了诗人特定环境中复杂的心情,我计划指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悟诗情的方法,那就是联系时代背景。
教学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一、学生参与率高。因为我班学生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较明显,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我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要求他们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写在预习本上。课堂上,学生先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理解诗句意思,再汇报交流。因为预习充分,在理解诗意和比较诗与词的不同时,发言的学生比以前多了,积极性也高了。当我发现学生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难时,及时引导,实现了帮助者的角色。
二、时代背景补充及时。在“知诗人”环节,学生介绍了诗人的成就及学过的相关古诗,我则补充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流落他乡,让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这段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与作品的距离,帮助他们理解李白当时的孤独与寂寞,以及李白与敬亭山互为知己、惜惜相怜之情。
三、赏读诗词,想象画面。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忆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当然,与理想的课堂相比,这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因为担心时间不够,任务完不成,设计时目标定得比较低,课堂密度不够。
二、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评价激励不够,放手不够,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传授角色,讲
得多。
三、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表达的引领不够。
四、鼠标控制不灵,影响了教学时间和情绪。
五、课终缺少质疑问难环节。
第三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年,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描写童年的儿童诗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儿童诗两首教学后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儿童诗童年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2、《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然后让学儿童诗怎么写生谈谈自己在读中感悟到的,然后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适当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诗文变成一个优美的小短文,这是我课前的设计,可是真正实施到课堂中,却不尽人意。
课下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足呢也许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转变,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没能真正的迈出那一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勇敢的尝试,迈开自己的步子,新课程不能只是想在脑子里、记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课堂中
3、教学反思:本次的三首古诗词都是写儿童的,富有儿童的情趣。而且诗句都浅白如画,都展示了儿童无忧无虑。教学我想儿童诗仿写的时候,由于诗歌比较简单,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对于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得也比较到位。
第五篇:五下第二单元改写古诗词三首
改写《牧童》
在一个轻风拂面的黄昏,一个大约七、八来岁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看着正在贪婪地吃草的羊群,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支短笛,吹起他那首心爱的牧羊曲,悠扬的笛声,伴随着一阵阵微风,顺着辽阔的草原,渐渐地飘向那遥远的天边。
吹着吹着,牧童感觉肚子饿了,便吹声口哨,引着那一只只肚子吃得圆滚滚的羊儿,回圈去了。晚饭后,牧童又拿起他心爱的笛子,轻轻地撩开蒙古包的门帘,出去了。他是去哪呢?原来他又来到刚才放牧的草场,一个小山凹里。
牧童坐在松软的草地上,一边吹着笛子,一边凝望天上时隐时现的一弯新月。
他望着月亮出神。他想:月亮上是不是真有神奇壮丽的广寒宫?是不是真有美丽的嫦娥仙子?是不是真有那只活泼可爱的玉兔?还有那吴刚,是不是还在伐着那棵千年不倒的树呢?一个个充满童稚的问题萦绕在牧童的脑海里。
不知过了多久,牧童觉得有点累了,他趴在草地上,手托着头,想像着月亮上的一景一物,梦想着自己哪天能飞到月亮里,走近那座神秘的月宫。
晚风习习,牧童渐渐困了,躺在旁边的草垛上,带着心中的梦想,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脸上露出恬静的微笑,仿佛告诉我们,他来到了月宫,看到了嫦娥,还有那只蹦来跳去的玉兔„„
改写《牧童》
在蓝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无数的群星。在大地上,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长满了野草,到处翠色欲流。那繁茂的野草,在习习晚风中摇曳着。
忽然,晚风中吹来牧童悠扬动听的笛声,时断时续。小牧童的身影也渐渐清晰起来。只见他骑在水牛背上,闭着眼,小脑瓜随着笛声的旋律不时晃动着。笛声打破了乡村傍晚的静寂。小牧童牵着水牛来到池塘边,找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后,小牧童就去采野果、抓鱼和采莲蓬了。
累了一天,牧童匆匆吃过晚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了。他眼皮开始耷拉起来,打起了哈欠,微微闭上了双眼。他连蓑衣来不及脱,一阵睡意就袭来了,他便在露天的月夜里休息了。
《清平乐·村居》改写
盛夏时节,天气燥热,树木茂盛,绿树成荫。不远处,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茅屋旁的小溪明如玻璃,连溪里的小鱼都能看得清楚。在灿烂的阳光下,溪面显得波光粼粼。那么耀眼,那么美丽,泛起一阵阵涟漪。溪面上有几朵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开花了,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粉里透红,像一个个羞涩的少女面带微笑。小溪边长满了绿油油、青翠欲滴的小草,在小溪和荷花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可爱了。
屋檐下,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土坑上,手里拿着小酒杯,一边品尝着小酒,一边用吴地的地方话亲热地交谈着,还时不时得哈哈大笑。从他们红彤彤的脸颊上可以看出他们已有些醉意。老夫妻一边欣赏着外面的美景,一边看着他们的三个儿子在干什么,原来呀,他们都在劳动呢,看到这些,他们俩欣慰的笑了。
在小溪的东面有一块被开垦出来的庄稼地,上面长着绿油油的豆苗,大儿子正拿着锄头,一点一点地给它施肥、除草、除虫。干得多么卖力呀!那二儿子呢?他也没有闲着,他坐在院子里,一群鸡在他身边走来走去,咯咯咯得叫着,好像再说:“你在做什么呀?”噢,原来他在编鸡笼子,十分专注,他的手可真巧,不一会就编好了。而尚未成年,最讨人喜爱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说是卧在地上,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又站起来,一会儿又坐下,活像个不老实的小泥鳅。他看见一个个莲蓬又大又圆,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便把它们一个个剥下来,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剥着莲蓬吃,一边和两个哥哥打着招呼,他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真是一个调皮的小娃娃!
这是一幅多么恬静,多么温馨的田园生活画卷啊!真令人向往啊!
清平乐 村居(改写)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条小溪。小溪清澈见底,还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呢!它像一条蓝绸带,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小溪里长满了荷叶,挨挨挤挤的,似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时不时有晶莹的水滴滚下来,一阵风吹过,荷叶翩翩起舞,如同一位羞涩少女。在荷叶的缝隙间星星点点地绽放着雪白的荷花,那么高贵,那么圣洁不由得让人想起天山的雪莲花,让人想起了那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着,一会儿从水底蹦起,发出“扑通”的声音,一会儿在水底与朋友玩耍。阳光偷出来了,照的河面波光粼粼。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倒映在湖面上。哦,原来是一棵茂盛的松柏树啊!
在不远处有一个小茅屋,长长的爬山虎爬满了屋顶。在屋后,竹子稀稀朗朗地长着,那竹子青翠欲滴,郁郁葱葱。瞧,那边还种着一大片的豆苗呢!一对白发斑斑的老夫妻正在屋门前一边喝着老酒,一边用吴地方言谈笑风生,互相取乐。老婆婆还做着针线活,老公公注视着老婆婆,他们陶醉在了这一刻。一副幸福、甜蜜的样子。
他们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锄着豆田里的草,只见他头斗笠,身着短袖。他倾斜着身子,两手紧紧地握着锄头,卖力地锄着。全然不顾额头上的汗珠悄然地落下来。他是那么地专注,那么地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不当心就把幼小的豆苗锄掉。二儿子正坐在地上专心致志地编织着鸡笼。他一边编织一边想:我可要快点织,这样既可以多挣些钱,让我们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还可以让小鸡不再着凉,住进温暖而又舒适的家了。小溪旁,小儿子正趴在地上,摇着小脚剥莲蓬呢!他边剥边喃喃自语道:“我可要快点剥,这人间的美味佳肴,要让爹娘和哥哥们尝一尝。呀,真好吃!”
乡村宁静的生活、农村朴素恬静的环境、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乡村田园图。辛弃疾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词——《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舟过安仁》改写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上波光粼粼,水草随着流水微微摆动,小鱼和小虾自由地在水中游来游去。金色的阳光柔和地照射着水,鱼鳞闪闪的亮光显得格外美丽。河岸上,绿茵茵的野草密密麻麻,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突然,一阵嬉笑声打破了寂静的风景。远处漂来一只小船,小船上坐着两个谈笑的小孩。他们一个穿着红肚兜,一个穿着白衬衫,两个人都赤着脚。一个大一点的小孩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突然,一个小孩撑起了一顶伞,可并没有下雨呀?原来他们用伞作船帆,让风带船前进呀。船在缓缓地前进,两个小孩“嘻嘻哈哈”地打闹,他们真聪明呀!
《舟过安仁》改编
在宋代的时候,杨万里的小舟在湖面上慢慢行驶着。被舟划过的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圈波纹。
湖面平静的像面镜子,倒映出了杨万里与小舟的身影,湖水很清可以看到鱼儿在水中嬉戏。湖底很干净能,看得到黄沙清澈的身影。杨万里悠闲的四处张望,无意间看到,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不像在玩,小孩们划着桨,东张西望。这时候,小孩们收篙停棹坐在船中,这时候,这幅画面更加吸引杨万里了,心想“咦?他们怎么收篙停棹了呢?不要再走了吗?还是累了想要休息?”一个个疑问浮在了杨万里的脑子里。两个小孩的举动让他迷惑不解。杨万里更加关注两小孩的举动了,他想看个究竟。突然其中的一个小孩举起一把伞,杨万里吃惊的想:啊?怎么回事,明明没下雨为什么要把伞举起来呢?这时一阵风吹来,小孩的舟慢慢行驶起来。嗷!杨万里恍然大悟,原来,不是遮头是借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