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数学活动:量一量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上午第一节 科目:科学 班级:中三班 课题:数学活动:量一量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2、活动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第二篇:大班数学活动《量一量》
大班数学活动《量一量》
活动目标
1.尝试测量树木、树干的距离,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2.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活动准备
记录表、笔、测量工具(利用身体部位、绳子、尺子、树枝等)。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师:公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木、树干距离的方法。
师:请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树木之间的距离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说一说,并示范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师小结:首先找准测量目标,从起点出发,在两棵树之间用测量工具首位相连,沿直线测量,不要偏离,量好以后填好记录表。
三、幼儿分组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师:你们刚才用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样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记录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测量同一段距离,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
具短,量的次数就多。
四、小小树医生
师: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第三篇:量一量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具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等。
教学重难点
对量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用手势比长度。比如1米、1厘米。2、60厘米。点评差异太大。
3、如果给你一个参照的对象,你能比划得出来吗? 4小结: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的长度还不够,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它们之后借助它们了解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二)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出示测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1、学生说用法。
2、分组、分发记录单。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课件呈现测量事物。,这些事物你熟悉吗? 2仪测量肩宽为例,做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以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测量肩宽的活动。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用的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测量结果讨论:
第一:为什么侧来那个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交流,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测量结果后分别展开测量。测量前,先估一估,在测量。并记录结果。
交流反馈,形成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0厘米 将桌长 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0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扎长 大约15厘米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闭眼想:教师读板书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实际物体的长度。用手比:学生读长度,边读边比划。
说关系:课桌比肩宽一些;两臂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什么比什么长的多。
小结:我们了解了身边事物的长度,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1)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6米的长短比较。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 的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 义。
谁能用手势比一比鳄鱼的长度。一个够吗?估计一下,几个就差不多了,讨论形成共识。操作,再测量一下,看看结果是否差不多。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的价值。看5名同学的手臂的长度,感知鳄鱼的长度。
表述时注意两点:以什么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小结: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长度为标准,可以表示新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表述6米的长度。如果并肩站立,需要多少名同学呢? 操作并测量。
追问: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学生先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2、自主选择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出示以下物体,用你喜欢的方式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颈鹿的身高:6米
鸵鸟身高 : 2米50厘米 培养估测能力。
四、回顾与反思 你的收获是什么?
长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数学《量一量》[最终版]
备课内容: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课题:小学二年级数学《量一量》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 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体会厘米
2、分米
2、米2等面积单位。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厘米
2、分米
2、米2等面积单位。
三、教学准备
学具:大小不同的方格纸(面积为1厘米2和分米2)和格子纸。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
(二)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1)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2)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4)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5)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1)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借此使他们产生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2)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有多大。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1)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3)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4)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47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事物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2.完成47页“练一练”第2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表示格子纸上图形的面积,老师对个别学生应给予适当指导。
3.完成47页“练一练”第3题。
通过此类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①一个信封面约2()。②黑板的面积约5()。
③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④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平方厘米)
①
②
③
图①面积是()平方厘米,图②面积是()平方厘米,图③面积是()平方厘米。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①投影出示一张2元纸币。②
2.实践应用。
(1)先估计学校操场的面积,再调查一下。
(2)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并动手量一量,分别找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并把它记下来。1平方厘米的有:()1平方分米的有:()1平方米的有:()
第五篇:量一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量一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面积单位1厘米²、1分米².和1米²,知道1厘米²、1分米².和1米²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实际测量中体会认识各种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单位1厘米²、1分米².和1米²,知道1厘米²、1分米².和1米²的大小。
难点:在认识面积单位的基础上,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师:大小、形状各异的纸片
信封 1平方米的正方形硬纸卡
生:尺子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硬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A.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抽出信封内的纸片为其涂色,最快涂完者获胜。(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
B.学生产生分歧时,提问: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C.在学生们都知道要想比赛公平就需要纸的面积要统一的基础上,追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三种纸他们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到底相差多少吗?同学们现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小组动手操作,测量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D.小组代表汇报 可能汇报的内容
组一,把三种纸叠在一起就能清楚地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了。大纸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他们相差得面积。
组二,在纸上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纸的面积是几个格子。每张纸相差几个格子的大小就是他们相差得面积。
l 组三,在三种纸上画同样大的圆圈,画的圆圈越多说明纸就越大,E.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但是你们想一想我们在看测量他们的面积大小的时候,我们是用什么样的图形测量比较准确呢?
学生可能的回答:正方形,因为正方形他们在排列的时候空隙比较少,而圆形在排列的时候空隙较大,所以用正方形测量比较准确。
F.教师追问:那在画格子比较的时候有的同学画的格大,有的画的格小,这样你们说大纸比小纸多几个格子的面积就不准确了。
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1)认识1平方厘米 A、拿出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厘米²(1cm²)读作1平方厘米
B、我们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C、同桌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拼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
D、用面积是1厘米²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²? E、想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来量?学生举例。
(2)认识1平方分米
A.提问: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课桌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你们觉得怎么样?(学生可能感觉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揭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分米²(1dm²)读作1平方分米)
B.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C.请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D.请学生说一说,用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测量数学书过程中发现了什么?(3)认识1平方米
A.小组讨论:如果要量教室的面积有多大,我们应该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教师引出1平方米的大小
(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米²(1m²)读作1平方米)B.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接近1米²?
C.请同学估算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练习(P44内容)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仔细思考。你们一定能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难题。
布置一个小作业: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一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你能想出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吗?如果能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数学家,把你的方法打电话告诉老师,也让老师分享你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量一量
1厘米²(1cm²)读作1平方厘米 1分米²(1dm²)读作1平方分米 1米²(1m²)读作1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