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学案

时间:2019-05-15 05:3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蜀相》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蜀相》学案》。

第一篇:《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

高二语文组 张红编写 2012-11-16

学习目标:

1、读、品、诵

2、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通过多方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从而更好地鉴赏《蜀相》:

(1)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王国,我们徜徉在诗歌长郎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

二、研读、品读诗作,并快速背诵:

三、读懂一首诗,应该先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例: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坎坷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颠沛流离。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四、学习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

1、这首诗前四句写祠,后四句写人,由祠及人,巧妙自然,并为缅怀、追思诸葛亮做铺垫。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分析: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春意盎然,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以乐景衬哀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分析:十分准确。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建立蜀汉,又辅助后主刘禅巩固帝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地方,正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分析:

包括作者在内的普天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人。

主旨:本首咏史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和追思,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也抒发了自己有志未遂的沉痛感情。

五、总结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六、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问题思考:分析诗人的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诗歌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七、重温知人论世:

李白,前半生的漫游是为了打造自己,结交了不少名流,写下了不少清新飘逸的诗歌;后半生的漫游是为了排遣自己,因为“力士脱靴”的傲骨使得他在官场受挫,同时也让他看清了自己的定位,于是,写下了很多内容厚重的诗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前期词欢快,即使有愁,也是淡淡的哀愁。之后,随着国破、家亡、夫死,后期词呈现出哀怨、凄凉。苏轼,“乌台诗案”让他意识到了仕宦的险恶,加之豁达的性格,因此他的作词慷慨悲壮。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所以他的词作总离不开收复中原、壮志未酬等字眼。

八、背诵《蜀相》、《诉衷情》

九、布置作业:三维设计

第二篇:蜀相学案

《蜀相》预习案

一、杜甫生平

1、诗本吾家事(家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岁即开始学诗,15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

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二、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年07月23日—公元234年0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与凤雏齐名),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隆中对》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通天文,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1.会当凌绝顶(漫游)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到处潜悲辛(长安十年)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3.国破山河在(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干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4.飘飘何所似(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晓地理,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权、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他曾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更取得荆州为基本。后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也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评价诸葛亮的一副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背景介绍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四、预习作业:

1.请收集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2.请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诗歌和故事。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100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3.评价杜诗的名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5.代表诗歌(“三吏 ”)、(“ 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注释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别名。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自然。

空:白白的。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

频繁:原文“频烦”,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叶白白的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成功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填空

1、杜甫,字________。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________,在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三篇:《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重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这种类型的诗歌?结合所学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作者用哪些诗句来写这位古人?说一说诗人笔下他是怎样的形象?

4、“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请谈一谈他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而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2、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甫最羡慕诸葛亮哪点?为什么?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1、阅读咏史诗的关键,一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三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咏史类诗歌在写作上通常会采用典故、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本诗前四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2、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寄托个人的情思,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现实社会,借古讽今、感怀兴衰等。

六、课堂检测

1、诸葛亮一代名相,足智多谋,助汉兴室,却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无穷感慨和敬仰。杜甫在《蜀相》中对他一生作了精辟的“_________ _________。”这两句是他平生功绩的真实写照;“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又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诸葛亮对后世忠臣和爱国者影响也很大,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2、《蜀相》是诗人经历了坎坷后,弃官入蜀,寓居成都,游诸葛武侯祠时所作。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_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 ________慨叹。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C、“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5、课外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俗语、歇后语

《蜀相》导学案答案

知识链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现实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一、1、咏史诗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3“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

(资料: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决定。)

4“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侧面写诸葛亮“隆中对策”。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游俊题三顾堂

此联刻木悬挂于三顾(堂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纪念堂。刘备与诸葛亮会面的房屋已在明朝遭到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频烦——多次。

频繁天下计:隆中对策。

(还可以联想他一生的功绩和才德来全面了解有为的政治家形象。如: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此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顺利地实现了跨有荆、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使刘蜀集团达到鼎盛时期。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地少民族的系促了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即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赞扬其报国忠忱,诸葛亮鞠躬尽瘁、忠心谋国之心。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归纳: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于隆中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5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壮志未酬的英雄。

圣主良相,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伤痛、仰慕、叹惋。

(资料: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以至欷歔而下。几百年后,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与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虏,宋高宗逃跑了。公元1128年,70高龄的南宋抗金名将宗泽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国都开封,他上奏折北伐抗金,但宋高宗根本没有北伐的意思,宗泽终因忧愤而成疾,临死时,他无限感慨地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高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辅佐君主有为于大唐江山,却始终没有机会,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这一联概括了英雄们由诸葛亮的赍志而没而产生的强烈共鸣,道出了他们壮志未酬、功业夭折的无穷遗恨。他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6、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7、诗中塑造的诸葛亮形象: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事家。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西勉东南)。葛亮一生功劳卓著但也有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了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罗贯中《三国演义》)

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定军山武候祠对联)

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

胸怀大志,却壮志未酬的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二、1、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

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

必说,可是“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政治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杜甫也要为大唐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切入诸葛亮的政治身份,他希望自己能象诸葛亮一样能“尽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所以选此角度来抒发郁闷和隐痛,表达对一代名相无限的敬仰赞美羡慕之情。这也是以“蜀相”为题而不以“武侯祠”为题的原因吧。

2、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先主如鱼,得孔明如水;先主如虎,得孔明如翼。对君臣相机、政治清平。杜甫感慨生不逢时,明君良臣相知相遇多么难呀,他只有仰慕别人的份,不禁要“泪满襟”了!这也是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来侧面写诸葛亮的政治才能的原因吧。

3、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忠心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三、1、自问自答。“寻”:特意去找、寻访,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2、“诗眼”分别“自”、“空。“自”是独自的意思、“空”是白白的徒然的。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六、1、“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蜀相》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缅怀,抒发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钦敬和对他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之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C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错

4、B不全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5、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假的)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也可以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注释:也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个臭皮匠”的源头应该是“三个臭裨将”,也就是三个副将。)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秘莫测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隆中对——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第四篇:《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教学重点】:

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

2、诵读指导

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

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四、总结怀古诗

五、学以致用

(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台城>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台城>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苏卷)(选做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蜀相》参考答案

三、1、(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给大家参考的诸葛亮的功绩)敬仰、惋惜的感情。

1、柏森森:森森渲染庄严肃穆的氛围,柏衬托诸葛亮忠诚坚贞的品格,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本为一派生机勃勃之乐景,然而著一“自”一“空”境界则变为凄凉冷落,他人对诸葛亮的冷落也衬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三顾频烦:写出诸葛亮过人才智,表达敬仰之情;两朝开济:写出诸葛亮尽忠报国,丰功伟绩,表达敬仰之情

4、出师未捷:功未成,身先死,表达惋惜之情。(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杜甫与诸葛亮有共同的地方吗?

知人论世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总结:诸葛亮有聪明才智,且忠心耿耿,然而功未成,身先死,所以郁郁不得志的杜甫在敬仰、惋惜的同时更有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诗人借歌颂诸葛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而叹惋,抒发了自己工业为就的深沉感慨。

3、“英雄”指那些壮志难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声坎坷。四、一二两联写景,以景写情;三四两联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那么怎样系统深入的鉴赏怀古诗呢?

2、所见之景是媒介

3、所抒之情是关键。

4、表现手法是工具

五、(一)因为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六朝灭亡),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它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象和台城(历史遗迹)的荒凉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诗人无限伤痛(哀愁),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诗人韦庄身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的晚唐,此时,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韦庄凭吊台城古迹,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故怀古伤今。

1、弄清史实是依据

(二)(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第五篇:蜀相教学案

《蜀相》教学案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能力目标: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3、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知识链接 走近杜甫,知人论世

(请一组学生详细介绍杜甫,其它组补充,教师补充,旨在让学生对杜甫有个全面的了解,为课外鉴赏杜甫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1、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阶段。代表作《望岳〉 2、35至44岁,长安蹉跎阶段。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之前)。代表作为五七言古体诗:《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代表作: 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49至59,漂泊西南阶段。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情境导入

杜诗名句: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以意逆志?如何将“以意逆志”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

我们在解说诗歌时,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2、什么叫知人论世?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即探究作者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北京知识。

今天,我们就以杜甫的《蜀相》为例,一起来实践一下这样的鉴赏方法。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4面。

(三)朗读诗歌,以意逆志,体会诗意

1.(音读)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师提示:柏森森 空好音hǎo 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

七律: 二二二一、二二一二两种节拍划分方式: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韵脚:寻、森、音、心、襟 in

2.(意读)自读诗歌,读懂大意,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默读,结合注释说出全诗大意。(一生说,其余可补充、订正)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前四句记叙、写景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议论抒情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1)、标题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蜀相”即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之为“蜀相”。

诗歌类别:咏史(人)(2)、首联写什么呢?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对象: 丞相祠堂 柏(景)

描述: 何处寻(设问)森森(高大茂密、幽深)

历史悠久 寂寞荒凉

“丞相”比 “蜀相”亲切,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因心思其人,才要追访其庙。因人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专程来访,是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以“柏”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颔联应是“承”,写什么?怎么写?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内容/景色/对象

碧草 黄鹂 碧 黄(色彩)

映阶 隔叶(草茂叶繁)

春色(静)好音(动)(美景赏心悦目)自 空

..①无人欣赏 寂寞 为谁绿 有谁听(衬托)②一齐抹倒,加倍突出敬仰之情

无心赏景,一心想念着这祠堂的主人——蜀相诸葛亮。由写景过渡到写人(4)、写人的什么?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频烦:知人善任,始终不渝(知遇之恩)天下计:即天下大计

“隆中对”东连孙权,北除曹操,西取刘璋,南抚夷越等恢复国家的统一的策略(济世雄才)

两朝开济: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鞠躬尽瘁)

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在当时就预见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壮志未酬的痛惜。3.(情读)三读诗歌,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意境),情景结合,想象去游武侯祠的杜甫的形象。

方法:抓信息句,抓诗眼,析炼字,品名句 情读:是赞叹,是仰慕,是感伤,是悲愤。语速是缓慢的,语调是低沉的,情感是郁愤的。(沉郁)请一学生朗诵一遍。请全体学生朗诵一遍。

4、知人论世,体味《蜀相》中的诗人复杂的情感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介绍,提示学生注意安史之乱的时间(755~763),教师补充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杜甫不同时期作品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5、合作探究(1)、品味语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诗眼是哪两个字,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自”与“空”两个字是这两句诗的诗眼两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自”与“空”两个字来写碧草和黄鹂意象,营造了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和意境,为诗末的感伤叹婉奠定感情基调(板书:意象:碧草 黄鹂 意境:冷落 凄凉)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感伤、叹惋。虽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

(2)、颈联和尾联中塑造了诸葛亮怎样的人物形象?

相关史实: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形象: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忠心报国、却出师未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

(3)、有人说,杜甫写这首诗就是凭吊诸葛亮,你同意吗? 为什么?

怀古咏史常常是怀古伤今,杜甫写诸葛亮实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颈联表达对诸葛亮的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尾联表达对诸葛亮的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板书)

知人论世,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凭吊蜀相诸葛亮,感慨万千一代蜀相诸葛亮有丰功伟绩,却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要“致君尧舜”,可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只好寓居成都,壮志难酬.“英雄”兼指包括杜甫及诸葛亮在内的千古仁人志士

(四)、总结:

咏古诗的特点:①咏古。②讽今(伤今)(自己、社会、国家、统治者等)。

(五)背诵默写(4小组竞赛,3分钟背诵)

(六)迁移训练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背景: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情感: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背景: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携眷夔州出峡,漂泊在江湘一带暮冬流寓岳州,登临岳阳楼而有此作。

情感: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

下载《蜀相》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蜀相》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蜀相导学案H

    篇首寄语: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是成才的大忌。《蜀相》导学案潼南一中 杜建红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诗歌创作的......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

    蜀相 说课稿

    《蜀相》说课稿 人文08本二 黄承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蜀相》。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的《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

    蜀相说课稿

    蜀相说课 马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要说课的篇目是《蜀相》《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

    蜀相 教案

    《蜀相》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教学重点 ①把......

    《蜀相》说课稿

    《蜀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蜀相》。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蜀相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找诗眼,分析关键字词,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基本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蜀相教案

    蜀相 三维目标: 1、培养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 以意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