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读后感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读后感
本周读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这本书。让我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了直观的感受;使我明白了,我们平时的教学多数是基于教材或基于评价的教学,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始终保持“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评价一致”。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还提出“学习目标和课标相关陈述要有相应内容,方法与学习目标要相匹配”。从学习的反思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要从课标出发,处理好教材;尊重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研发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关注做好教学设计。
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到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平时就应加强学习,多阅读教学杂志和理论书籍,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
通过搜集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文字资料,我认识到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课堂教学评价的行政行为比较突出,评价功能失调、评价重心失衡、评价主体单
一、评价目标一维、评价方式单调,不能科学地评价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优劣得失。
评价应该具有激励性和客观性。正确的评价能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内心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自信的学生更积极,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变的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能,有效的促进他们主动、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使教学评价具有激励性呢?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情的抚摸、一个惊喜的表情,一个肯定的微笑„„这些无不充满激励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认真的了解和分析,不能用同一的评价尺度来衡量他们,这样可以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都有所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其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水平。例如,班里有位学生作业一向马虎,一次他的作业书写有了进步,于是我表扬他说:“你的作业进步很大,如果每天都能认真书写,相信作业一定会越写越漂亮。”听了我的表扬,他满脸兴奋之情。这里我没有因为他的作业写得不算漂亮而忽视了他的进步,而是纵向比较,对他给予激励性评价,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学好数学的信心。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他人评价可以是同伴的,也可以是教师的。既可以采用定性评价,也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在实际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好,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对“终端产品”可以侧重于定量评价,对“过程产品”可以侧重于定性评价。评价组织实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可以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课堂评价不应拘泥于形式,要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用我们的评价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自尊和自信,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第二篇:英语课程标准 读后感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认真的阅读了2011年版英语学科课程标准。它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级目标。第三部分是分级目标,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还有附录,包括语音项目表、语法项目表、词汇表。
通过对比老版本,不难发现新课标在旧课标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内容,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更加易于操作,更加简单化。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产奠定基础。”
修订稿中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会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想做好一名老师不仅要有扎实专业修养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
我把注重人文性的一部分理解为关注学生的情感,《课标》修改版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情感态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践表明,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推动学习更好的学习,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人的心智活动会进行得更加敏捷,更卓有成效。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秉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保障,也是上好英语课的催化剂。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小学生常常是由于喜欢上这位英语老师而爱上他的课,并主动接受这位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在课堂上发号施令,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不敢开口发表意见,会出现语言单向流动的局面。学生即使开口,也很难做到真实的交际。如果教师转变角色,以一种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交往或共同活动,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心理压力就会随之减轻,他们就会轻松自如地参与交际活动。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应鼓励为主,尽量不用伤害其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话语。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再以一种低姿态仰视教师,消除心中的畏惧心理。
联系我在培训机构的实习,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孩,她非常地内向胆小,说话总是轻轻的。他几乎不举手发言,有时候甚至连老师点名叫她发言都不站起来。记得有一次我提出问题,班上有很多小朋友举了手,于是为了照顾她,我特意请他回答,结果他答错了,同学们个个取笑他,因为问题比较简单。这时他低着头,眼泪在眼眶中打滚,很沮丧,我并没有批评她,反而当然全班的面表扬了她。记得当时我是这样说的:你的声音真好听,说起英语来尤其动听,要是老师能常常听到你在班上说英语就真的太棒了。后来的英语课,她更加认真听课了,当她觉得很有把握时就举手,虽然声音还是非常地轻,但我还是觉得很欣慰,因为他渐渐地大胆起来了,渐渐地自信起来了。
第二:抑制受挫败感,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掌握上可能有快有慢,这时候,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更快的进步,同时也增强了同学的成就感。比如,以前培训班里有些特别爱唱歌的女生,但是却不喜欢上英语课。一次课上,我叫其中一个女生唱首歌活跃课堂气氛,完毕后我接着她唱了几句这首歌的英文版本,所有的同学们包括她立马被英文版本的新鲜感给吸引了,我趁机告诉大家,要想把英文歌唱好,发音一定要准,歌词一定要听得很清楚,所以平时听力课一定要认真听,果真以后每次放录音时同学们都比以前认真多了。如学生上课敢开口说英语、表现积极、课后用英语和老师打招呼等等,教师都可及时表扬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逐步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在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的身份是指导者、管理者、促进者,更是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能够拉近彼此的关系,也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小学英语教学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完成一项任务。有时我发现在进行小组交流或者活动的时候有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带动他们,任务将会更快的进行。比如说开展英语对话时,如果缺乏主动的人,我会点名一个同学,与他先对话,其他同学知道了,大概流程和内容之后,就更容易模仿,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增进了师生交流。我建议开展活动时老师就先给每个小组选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并给每个组的组员编号,让他们听取小组长的安排,有秩序进行活动,同时我也会走到小组中去帮助他们,特别是能力相对较差的组我会和他们一起活动,既增进了师生情感又使他们能很快运用新授知识。
第三篇: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读后感
肖瑞清
这个假期,我读了几本书,而有一本书最枯燥,最乏味,却给了我最好的启示,这本书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什么是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使命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怎样教语文这门课以及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其中对我受益最深的一句话是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里教学建议里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一句话: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我们大多数的孩子思维敏捷,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问题总想发表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我的课堂比较自由,也比较轻松,所以个别的孩子还喜欢故意抓住老师和同学的某一个观点,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集体讨论,甚至是辩论。看到孩子们争辩地比较激烈,我心里也有一丝欣慰,我教的学生敢于说真话,更善于挑战。但是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却减少了。读了课标之后,让我明白了朗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些没有价值的争论。这样,才可以利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给孩子们恰当的内容,使孩子们得到恰当的成长。
课标还还指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那么让孩子们从哪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和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呢?当然就是诵读国学经典。也许大家会认为经典那么深奥,孩子们能懂吗?现在不懂,为什么还要学?我们都有体会,一个人13岁以前的记忆力最好,这个时期孩子们所学的内容都会深入到潜意识,堆积到生命的深处,作为一生的储藏,将来任凭他去开发利用。也许在某一个时刻,他豁然开朗了,这从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智慧。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做人,这比我们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直接的道理有效多了。
在上学期,我和孩子们诵读了苏轼的诗和词,其中有一首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诵读这首词的时候,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不是要让我们放眼未来吗,怎么古人总喜欢怀古呢?当时我给讲了苏轼写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词的大意,他肯定是似懂非懂,但等他长大以后,当他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可能会脱口而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但更多的也许是想到苏轼的人生态度:达观。也就是在挫折中能奋勇前行。
诵读完苏轼的诗词之后,我们又诵读了论语的一部分内容。边读我们边研究孔子,孔子之所以学问渊博,是因为他勤学好问,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就对孩子们说,一提到学习,你们就怎一个愁字了得,你们能学问渊博吗?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就补充一句,还要“不耻下问”。当读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时候,一些孩子就站起来说,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优点,也许在某一方面他就是我的老师。记得伊杨说张金良虽然说话结巴,但围棋下得好,作文也写得好。张智鹏虽然学习一般,但在跳绳方面就是我的老师。孩子们懂得欣赏别人了,这就意味着他们不自私了。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这学期我还打算和孩子们读论语的剩下的部分。
告诉孩子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不朽的文化,告诉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性和做人的道理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孩子们不喜欢家长和老师的唠叨,不妨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
公刘中学 杨瑞娟
课程标准应该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根本。借助这次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认真学习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对思品新课程及其标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受。本次新课标的制定,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有:(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总之新的课程理念从以前关注整个社会的需要到现在开始关注学生怎样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构成了德育内容框架和体系。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
新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品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形成、树立、增强)引导学生(遵守、追求、弘扬、树立、)逐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新课程的分类目标为从高到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一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坚持教学联系实际。二要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三要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为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重建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1.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范例、题例,是教师进行教学知识的工具,是调动学生思维活动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学习教材的目的不在于仅仅掌握知识,而在于通过对教材中概念、原理、事实、教学背景的认识,培养学生处理事务的能力,发展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健康的情感。过去书本便是世界,现在是世界就是书本。教师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在用好教材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利用和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在设计导学案时,就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和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教学和社会生活,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活动,国际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
2.树立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有思想头脑、有主动积极性、有潜在创造力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知识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
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客观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支持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挥他们潜能和素质的环境。
3.树立新的教师观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传授教科书的内容,教师不是处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是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而是“导”,教师在教学上主要起引导、指导、疏导的作用,在教学管理上主要起组织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知识,更主要的任务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创新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民主、科学的办事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良好的生存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任务是,根据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体察学生的心理,灵活多样地设计教学活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愉快、生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成长。
4.树立新的教学观
第一,教学不单是智育过程,还承担着思想的提高、品德的完善、能力的形成和体力的增强,第二,教学不但是个认识的过程,教学也是个实践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以课堂为中心,要扩大教学空间,重视教学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
第三,教学不但是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采用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潜质得到极大地发挥。
第四,教学过程是教师实践和创新的极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搞好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第五,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没有师生相互沟通,真正的教学就没有发生。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更要及早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用现代教学观指导教学,让这门课程在塑造学生人格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读后感
公
刘
中
学
杨瑞
娟
第五篇:《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什么是数学?在《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是这样定义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对比阅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改的不少。2011年版的《数学 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展,在体例与结构、前言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均做了修改,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四基、四能”等目标,给出了十个核心词。在注重直接经验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关注间接经验,教师教授的作用,同时关注直观与抽象的统整,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体例与结构方面2011年版的编写体例是:前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的附录,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将3个学段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统一进行编写,在附录中增加的“行为动词的分类”,并将实验稿中的案例集中编写在附录中。
在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论述了数学观:“数学his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史人类种文化”而在2011年版中提到“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则奠定了课标修改的基调——关注创新、关注思维。
在教学活动这一块上,2011年版与实验稿强调数学活动、学生探究相比,呈现出“学生探究与教师讲授相融合”的回归倾向。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同时2011年版突出了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实验稿设置了6个核心词,分别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课标(2011)》将“符号感”改成“符号意识”,“统计观念”改成“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增加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4个核心词。
“运算能力”的增添根植于十年课改中学生运算能力下降的事实,力图恢复
中国传统数学教学运算快速而准确、技能扎实而熟练的优势.
“模型思想”的增添根植于对数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思想本质上有3个,第一是抽象,第二是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第三是模型,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3】.“模型思想”反应了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理念,即人们把实践中的数学元素析取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再抽象和整理上升到形式化模型,然后回到实践中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以为:与其说学习数学,还不如说学习“数学化”,“几何直观”的增添根植于对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它们具有同逻辑思维同等重要的地位.形象、直觉思维要利用表象,具有整体性.“几何直观”即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
“创新意识”的增添可作为本次课标修订的旗帜性理念,为未来数学课改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几何直观、模型思想”等核心词的增添,还是“四基、四能’’目标的提出,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课标(2011)》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在实验稿提出的“双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上,2011年版的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基“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主体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感知觉、操作及反思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象性内容、策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以及未经社会协商的个人知识等,具有活动性、个人性、整体性、模糊性、基础性、层次性、情境性、情感性等特点.“基本活动经验”体现了对过程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的重视,四基的核心在基本思想,基础在基本活动经验,都根植于“数学活动”的开展,判断数学活动质量的标准是看活动中思维的参与程度.
同时,2011年版在实验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目标。这也是2011年版与实验稿课程目标上的不同,从“两能”到
“四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上也做了修整,“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即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 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综合与实践”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标(2011)》是对<课标(实验稿)》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在:第一,在实验稿强调应用意识的基础上,又将“创新意识”写入到核心词当中;第二,《课标(2011)》在关注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将教师的启发式讲授放到了重要位置;第三,《课标(2011)》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抽象与直观的结合,演绎与归纳的并重,过程与结果的兼得,力图实现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数学教学精髓的融合.
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地领会和思考问题。这对教师来说任务很重,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些对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