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课堂中有效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从事美术教学一年多了,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我们没有艺术细胞,不会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更直观的传授绘画技巧----示范,通过示范,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观察、思考中模仿,很容易掌握基本绘画方法,达到一定的绘画水平,在表现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美术的爱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把美术课设计的直观形象,除了大量的图片冲击以外示范更是举足轻重,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半个孩子,他们也许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动手能力还是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因此需要老师的示范引导其进行绘画是必须的,而美术课的教学示范是指在美术课中,利用多种手段、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或制作地方法和步骤或原理,提高鉴赏水平,为实践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东西是“不画不知道”。如《古镇风情》一课是水彩淡描课,我试着只讲理论,如何构图如何上色,结果学生在画完初稿后出现了诸多问题:涂水彩时,水分把握不好,颜色涂的不匀;主题不突出等等,不仅作业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时如果教师如果能够边讲解边示范制作版画的过程,便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观察、思考中模仿,很容易掌握基本绘画方法,在表现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
二、美术课堂上的教学示范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美术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教学中重讲解,轻示范;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却忽略了学生美术技能的扎实掌握和绘画方法的学习运用,造成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缺失。所以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示范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很多技能技法的传授需要教学示范。
1、因材示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步骤演示讲解,学生观看熟记,这就带来了相对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容易受教师示范的“定势”,使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没有很强的“原创性”,更多的是教师作品的“影子”。这样过频的示范只会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作品风格单调划一。
学生缺乏运用迁移的方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就无法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和气质,创造新的作品。美术课虽然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合理的示范,但它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2、示范教学流于形式,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堂示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操作的动作要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美术教材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是静态的,无论教材的解说多么仔细,步骤多么详细,都不如教师的示范能解决技法学习上的难点。通过示范,使其产生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最后掌握知识技能。《水墨画—动物》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笔墨技巧,而这最为一目了然的方式是示范,学生通过示范的学习,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这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建立起来。
3、示范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讲究一定的量和度
示范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用。示范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示范而滥用示范,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它时,才恰到好处的选用示范手段。对于低年级,如果有较难的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妨试着带领学生学习。例如初学水墨画,教师可以从构图开始,对造型,对线条、墨色的处理方法一一示范讲解,学生看的明白,学的真实,能较快的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无论质疑,解疑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思考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只需根据教学目的,在一些人物造型,形象设计,构图等方面略做点拨即可。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示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示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习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4、示范教学应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示范的范围应该确定为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示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不宜做完整的示范。在一节剪纸课上,课堂中有两次示范,第一次是教师快速的折剪,展开后变成一个双喜字;第二次是教师快速的将双喜字上下的两个口字进行了变化,简简单单的“笑脸”和“心形”。第一次的示范是揭示课题,引起兴趣;第二次的示范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示范简单而典型,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这堂课的示范就完整的融汇于整节课中。
美术课堂示范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关键处示范,千方百计的把拟订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找到了结合点。适量适度的示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曲径通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赋予课堂于“形”,学生的创作赋予课堂于“神”,神形兼备,方为上品。
5、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那就削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总之,新课程下美术课的示范教学仍然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匠心独具的示范设计及精心演绎的示范过程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教师如果抓好这一环节,便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第二篇:美术课堂中有效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农村学校应该建立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
从事乡村美术教学七年多了,正如夫妻关系一样,此时自己内心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以及与学生在活动中的长期接触,有着很多的不是滋味。在这七年多的教育工作中,听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我们没有艺术细胞,不会画”、“老师,学画画有什么用”、“老师,我爸爸不喜欢我画画”。每每听见这样的话,都感觉是打自己的耳光!然而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看来在偏远的农村依然存在对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清楚,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有着很大的狭隘。同样是学科,为什么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的认识理解就这样有分歧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现在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在教育改革翻天覆地的今天,农村教育正得到合理的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农村教育大有起色,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年代里,“素质教育”一词已经是呼声越来越高,而美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及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在农村地方依旧存在不足,农村的师资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落到实处,在很多教师、家长、学生的观念里还把它当副课,有的只排课,但实际上一个学期都没上过。也有一些教师上过,但老师本身不专业,脱离教材,教学生画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没有形成美术的教育体系,使所教学生没有目标性。美术课就这样被迫打入农村教育教学的“冷宫。”长时间地封冻起来。给我们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次我们来看看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因:1.农村的美术教育环境条件的限制:没有专业的教室、教学用具、学具,就连学生的美术课本都不齐、甚至有的时候都没有。2.农村的美术教育师资的限制:缺少专业的美术教师,特别是能说会画的美术教师,没有教师谈美术教育我认为是一句空话。3.农村的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虽说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有的学生家庭还是无法接受美术教育所要产生的大量费用,让人望而却步。4.农村的社会背景的限制:家长不重视、不理解,不给学生买绘画方面的材料和工具,学生地不在乎,都认为是些无用的东西,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才是第一位的。加上学生视野不开阔,推广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正是存在以上这些制约农村美术教育的原因,我认为,对其进行最好的调整办法就是建立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各个地方、各个学校根据自己本校实际的环境、条件建立自己本校的美术课程。第一:与学校、家长、同事协调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要争取学校对美术课的理解和帮助,对美术教育经费的投入,让教师有条件示范,让学生能跟上教师讲解来完成作业的这种基本环境条件。其次是与家长有所沟通,让他们认同你的教学。本人通过这几年的尝试,在对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中融入美术教育活动,让美术活动更加普及,更加与我们生活接近。比如我原来了学校的艺术节上面,以前只是一些形式简单、数量较少、体积很小的作品进行展示,甚至多年不变,或者是几年没有的现在。经过我的几年尝试,在学校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原学校的艺术节已经是每年必须开展的活动,是学校,甚至乡镇人民的一件大事。再活动中学生家长看见了孩子们除了文化知识以外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大力发展,更能直观的感受到美术教育的成果以及重要性,这时的家长也就开始支持自己孩子在美术教育上的一些要求,更有一些家长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帮助自己孩子做不会的或者是办不到的。
家长支持了,但更需要同事的支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给同事增加麻烦,再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课堂纪律,教室环境卫生等问题。例如,我们的美术课有很多的手工,一堂下来如果满地都是纸屑,你的同事还支持你的工作吗?同时说明了你的美术课是失败的,上得不美。如果拿下课前的二三分钟来整理卫生,来进行美的教育,我想教育的结果又不一样了。
其次,可以利用学校各种活动或者其它活动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作品来布置班级文化建设。这样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班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
一、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农村广阔的田野、丰富的自然环境、悠久的文化积淀,为农村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既可以使身处农村的孩子感受到美术课的生动有趣,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定农村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提高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美术教师要做有“心”人:留心、细心,处处发现资源美,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利用农村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的寻找素材,自制教具教好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们要尽心尽力地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美,把美传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但提高了美术教学的实效性,还使农村儿童参与到美术实践中去,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留心生活,让农村孩子参与美术实践
树叶,黄豆、蔬果、粮食、石子、玉米秸、树皮、树根、瓷砖、易拉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它们都是绝好的美术资源,在学生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漂亮的画或者是另一个有用的东西。“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农村孩子参与美术实践。
三、动手实践,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
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淳朴而又丰富多彩,农村人民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创造美的活动。在乡土文化中,在劳动过程中,每一个场面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些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源泉,都是美术课很好的写生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自由大胆地去描绘,去赞美自己的家乡,让学生在熟悉的家乡中寻找美,在取材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绘画的过程中创造美。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同时还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美术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因为,在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就地取材的机会会更多,如开展剪纸、树叶粘贴画、花草粘贴画、泥人捏制等教学。这类教学既经济实惠,又能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热情,四、感知生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美术鉴赏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重要手段。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对乡土文化中蕴含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切合农村孩子认知实际的一种好的做法。对农村学生来说,如果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文化知识,品评一幅艺术作品也就变成了品评一幅家乡画卷,这就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教师在给学生欣赏乡土文化中的美术作品时,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学生,应该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乡土文化中蕴藏的美术因素进行收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以学生收集的诸如农村灶台上的绘画、年画、典型建筑物、桥等作为素材,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了这些图画以后的心理感受,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乘机简单地介绍了相关的人文历史与传统,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学生美术鉴赏力的提高大有帮助,能使一堂简简单单的美术课变得丰富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了他们的审美思路。
总之,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跳出“纯美术”、“专业体系”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因地制宜,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8.[2]布迪厄,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6.[3]高占祥.文化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5]马斯洛,林方译.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6、374.[5]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M].黄剑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4.第二:与农村现状相结合进行美术教学
农村的美术教育相对困难大一些,大家都狭隘地理解为绘画,然而绘画只是美术中的一种而已,我们当教师的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乡土材料、实地写生来进行教学。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预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彩笔、卡纸、剪刀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假如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爱好,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进课堂,没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随处可得的黏土,没有卡纸,同样我们的作业本纸也可以代替;家家户户都有的绿豆、黄豆、大米,还有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于是美术课堂便成为学生的手工作坊,别具一格的装饰画也应运而生,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豆类拼成的猫头鹰,用茅草茎编成的风车,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图,用皱纹纸做成的白雪公主,最出色的是利用我们生活中各种废弃的玻璃、陶瓷、硬塑瓶子、卫生筷子制作出来的别具一格的作品美妙极了。
本人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四年了,我教过语文、思品、美术、英语等。在这些科目中,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超过我的想象。同样是学科,为什么学生会对它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对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想。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更直观的传授绘画技巧----示范,通过示范,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观察、思考中模仿,很容易掌握基本绘画方法,达到一定的绘画水平,在表现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为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美术的爱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把美术课设计的直观形象,除了大量的图片冲击以外示范更是举足轻重,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半个孩子,他们也许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动手能力还是处于初级的模仿阶段,因此需要老师的示范引导其进行绘画是必须的,而美术课的教学示范是指在美术课中,利用多种手段、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或制作地方法和步骤或原理,提高鉴赏水平,为实践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东西是“不画不知道”。如《古镇风情》一课是水彩淡描课,我试着只讲理论,如何构图如何上色,结果学生在画完初稿后出现了诸多问题:涂水彩时,水分把握不好,颜色涂的不匀;主题不突出等等,不仅作业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时如果教师如果能够边讲解边示范制作版画的过程,便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观察、思考中模仿,很容易掌握基本绘画方法,在表现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成就感。
二、美术课堂上的教学示范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美术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教学中重讲解,轻示范;重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却忽略了学生美术技能的扎实掌握和绘画方法的学习运用,造成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缺失。所以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示范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很多技能技法的传授需要教学示范。
1、因材示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对每一个步骤演示讲解,学生观看熟记,这就带来了相对的缺陷:部分学生在创作时容易受教师示范的“定势”,使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没有很强的“原创性”,更多的是教师作品的“影子”。这样过频的示范只会使学生依葫芦画瓢,形成思维的惰性,而且也会让学生的作品风格单调划一。
学生缺乏运用迁移的方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就无法在美术创造行为的表现过程中发展个性和气质,创造新的作品。美术课虽然是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合理的示范,但它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2、示范教学流于形式,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美术课堂示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操作的动作要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美术教材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是静态的,无论教材的解说多么仔细,步骤多么详细,都不如教师的示范能解决技法学习上的难点。
通过示范,使其产生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最后掌握知识技能。《水墨画—动物》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笔墨技巧,而这最为一目了然的方式是示范,学生通过示范的学习,初步发现了一些创造美的方法,找到了一些笔墨技巧,并跃跃欲试。这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然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到会学和乐学的境界,美术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建立起来。
3、示范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讲究一定的量和度
示范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用。示范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是目的,不能为示范而滥用示范,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它时,才恰到好处的选用示范手段。对于低年级,如果有较难的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学习内容,教师不妨试着带领学生学习。例如初学水墨画,教师可以从构图开始,对造型,对线条、墨色的处理方法一一示范讲解,学生看的明白,学的真实,能较快的掌握技法。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持久,能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创造美的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无论质疑,解疑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思考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只需根据教学目的,在一些人物造型,形象设计,构图等方面略做点拨即可。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示范的创设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美术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示范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扩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学习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4、示范教学应具有启发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示范的范围应该确定为以具有普遍规律或程式的技法训练示范为主,而具有创意性探索性的创作过程就要偏重于启发和引导,不宜做完整的示范。在一节剪纸课上,课堂中有两次示范,第一次是教师快速的折剪,展开后变成一个双喜字;第二次是教师快速的将双喜字上下的两个口字进行了变化,简简单单的“笑脸”和“心形”。第一次的示范是揭示课题,引起兴趣;第二次的示范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示范简单而典型,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又起到了直观、形象的示范作用。这堂课的示范就完整的融汇于整节课中。
美术课堂示范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关键处示范,千方百计的把拟订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找到了结合点。适量适度的示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曲径通幽”的效果。教师的示范赋予课堂于“形”,学生的创作赋予课堂于“神”,神形兼备,方为上品。
5、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做主,自己学习,那就削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总之,新课程下美术课的示范教学仍然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匠心独具的示范设计及精心演绎的示范过程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教师如果抓好这一环节,便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第三篇:美术教学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包括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苏格拉底式的讲授方式虽然充满争议,但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苏格拉底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苏格拉底总是很有耐心地“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回答中进一步追问,以澄清学生的思考。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都会穿插教师的提问或者学生的提问,但真正能够倾听学生,从中展开教学的却比较少。教师的提问更多地是为了教师自己讲授的需要。
教师“讲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我们可以考虑加涅等人所建议的“教学事件”,包括创设情境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便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供鼓励性的即使反馈以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一)使“讲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这与一般性的维持纪律式的组织教学不同。对教师的要求更明确,教案中就要设计好用怎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学生不集中注意,所有的教学活动将成为一系列无意义的事件。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一是使教师引入话题是新颖而有趣的。它不该是简单的、干巴巴的内容介绍。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时,有时举一个结果令人惊异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二是“把目标告诉学生”。仅仅用某些吸引注意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或一般性的外围提醒,如“注意了,开始上课”、“看,这一排同学坐得多端正”等组织教学,有时并不一定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集中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告诉学生在课时结束时应该哪些“行为结果”。“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
吸引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之三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无重点地蜻蜓点水,在多种呈现方式中的各项学习内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和练习册中的“关键”部分。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分,以免学生只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多样化教学不能冲淡主题。强调难点和重点可以帮助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
(二)使“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
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这一点非常重要,却被很多不细心的教师疏忽或遗忘。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最有效的教师会保持一种顺利的、相对快捷的节奏。
如何保持讲授以及整个教学的“节奏”,实在是值得考虑的教学问题。这里有一个教学艺术的领会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但还是有一些策略可以考虑:
比如应该重视教学环节以及不同主题的“过渡”。当教师改变话题、重点或活动时,就会出现过渡。“过渡,尤其是小过渡,是课堂上的常见现象,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该保证过渡数量不多,但尽可能有条理、简洁。当没有处理好过渡,或者下一个环节由于某种原因被延误时,问题就会产生。为了使教学过渡顺利,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有所考虑,尤其须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设备。当准备上课时,就可以预先估计哪里会出现变化,哪里需要停顿。教师还可以将经常性的过渡常规化、惯例化。例如,当学生提前完成作业时,应该干什么,而不是坐在那儿等候。
(三)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
在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有所表现之后,紧接着,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这两种事件在时间上是紧密相连的。“行为和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行为和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也可以说,提供反馈是引发活动的完整和延续。反馈可能是引发活动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活动。由于引发活动没有提供反馈,学生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即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所以,这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距要尽可能地短。
在引发期待行为阶段,学生对问题或练习的回答必须是“个体”的,即个体尝试着进行回忆、概括、释义、应用或者解决问题,但紧随其后的反馈可以指向“全班”。这样做可以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所借鉴,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
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特别需要注意,重要的是对于错误答案作出富于鼓励的答复,从而保持引发活动的非评价性的特点。如“开头不错”,“你的答案部分是正确的”,“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性话语。类似这样的回复能够使学生关注更有用的回答,而不因为学生的错误回答受到批评。学生行为之后紧跟着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在尽可能非评价性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回答,这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冒险式地回答,对于这些回答他们可能不大肯定,但他们能以它们为起点,开始构建正确的答案。任何回答,不管多么粗糙或错误,只要给以恰当的反馈和纠正,都能成为学习的起点。
当然,反馈活动既可以是即时的、随堂的、非评价的,也可以是延时的、脱堂的、评价性的。在有些时候,“延迟评判”多学生来说可能更具有鼓舞人心的效果。包括一些测验和第二天返回的作业题目,或者若干天或若干周后返回的延伸任务。一般而言,教师对这些作业的评判应该尽快地向学生反馈,甚至可以“让学生当时知道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作业和练习都需要“即使反馈”。有时“延时评判”会发生另外的效果,尤其当某种作业的结论带有不确定性时,这种“延时评判”就变得更加必要。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往往包括以上多个“教学事件”。但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都要包括所有的教学事件。比如有时一整节课都是复习,有时回忆先前知识和评估行为在当天的课时中没有出现的必要。灵活机智是有效课时计划设计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可见,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满足了教师一定的个体需要和职业需要。即便于教师的控制,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更好地对班级进行调控;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时间经济,教师讲授是对时间的有效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教师讲授也可能满足学生的一些需要。这些需要包括:“获取——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顺从——钦佩他人的需要,在这儿,他人是指讲述者;一致——同意他人和相信他人的需要;求助——寻求帮助的需要。另外,好的讲述能帮助学生发展重要的学习技能,这包括倾听、做笔记、思考的能力。
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将学生卷入进来,使学生处于被动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加上内容过多或过长,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记忆力差的学生获益很少。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不恰当“讲授”。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第四篇: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锦水中学 曾惠萍
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艺术智能、提高艺术鉴赏力、陶冶生活情趣、启发艺术潜能为目的。所以,如何加强美术课堂教学,使四十五分钟行之有效,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由于初中美术课没有升学考试任务,一方面,学生会忽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却可以在严格实施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大胆的干一番,更有利于搞一些前瞻性的教学实践。通过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美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美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为了使学生重视并且真正爱上美术课,美术课一定要上出自己的特色,吸引学生的眼球。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各方面的限制,有些美术课应具备的硬件没有,在这种条件下,美术课的教学策略、方法就尤为重要。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有效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一节有效的课首先教师要对教材研读精透,理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清晰的把握教学思路,才知道这节课我跟孩子要交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把握整节课的节奏,做一位好导师。
二、45分钟的有效课堂
一星期一节美术课,而这一节课只有45分钟,该如何让孩子在这45分钟里有所收获。美术课主要注重孩子的观察,动手,思维的培养,这就看教师在语言上怎样引导,归纳。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进一步的提高,并非一日就能达成功效,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提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有效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成功组织教学,为有效课堂保驾护航
如何提高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运用适当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上《远古的呼唤》这一课中,教材以《火种》这一剧本为线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策划、组织、创作、展现等一系列活动,追溯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和情感,探求艺术的根源,感知先民在改造环境、美化生活中的创造发挥,体验原始艺术的魅力。教师首先运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艺术,与现代社会对比强烈的原始部落人们生活的图例、历史知识、奇闻趣事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和参与活动的冲动。同时,展开“我的原始生活”的讨论活动媒体教学,充分利用道具活跃课堂氛围,让全体学生多能跟上节奏积极的参与。
四、教师的引领,是提高教学课堂成功的砝码
不论什么样的课,都有其学科特色。音乐是歌舞美,体育是运动美的体现,而美术则是体现艺术美技能方面的引导,这一点教师的示范引领是不容忽视的,引用一句话“心中装着画,天塌都不怕。心中没有画,只讲不敢画。” 五,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主题意识的挖掘
课堂从来都是互动的,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主题课堂。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五篇: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赵生平
【摘要】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文中提到,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检验美术教学的重要标准,也就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我们的美术教学提高效率。我们美术老师在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域里,更应该了解、认识并改进美术教学,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学习过程,通过和谐的方式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创造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美的环境,插上美的翅膀,实现美的创造。
1有效导入,创设情景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小学生阶段的美术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一节“好课”,一节有效率的课应该从导入新课开始就能紧紧的“抓住”学生。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可以多采用谜语,故事,游戏等创设情境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级则可以采用直接,明确的方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在教授《猜猜我是谁》一课时,先让两名个头、胖瘦差不多的同学和大家打招呼,然后让他们在教室外面戴上面具,回到教室。同学们都好奇地想猜一猜谁是谁?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被面具、猜测而激发,更激起了创作的欲望。
又如在教《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学生非常高兴,一遍一遍反复地蘸肥皂皂液,为的是一次比一次吹得大,吹得多。他们努力地扇起泡泡,希望泡泡在空中存在的时间长一些。欣赏着透明的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断变幻的色彩。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体验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画游戏场面,学生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的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有效讲授、巧妙提问
古人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教师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喜欢她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那么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会是有效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讲授方法,以达到最大的效率。
在讲授《三个好伙伴》教学中我考虑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绘画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如果在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时使用“块面,构图,色彩”等术语,肯定是生涩难懂的。所以我尽量用他们能听明白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张画画漂亮吗?什么地方让你记得最牢?红黄蓝三种颜色可以调出其他颜色,真是好看又好玩,我们也可以学一学,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每句话每个问题都能听懂,自然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也就流畅起来,教学的效率也随之提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和回应,让学生想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教师的有效提问还要体现在倾听学生发言和等待他们思考上。教师的提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被问而产生自问,从而转向主动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角色就应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把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等待学生思考则能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实现平等有效教学的表现。
3有效方法、形式多样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小学生阶段的美术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授课。
如在《恐龙世界》教学中我先提前布置课前收集有关远古恐龙动物资料的任务,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中教流评选出资料最丰富准备最充足的学生,请他当“恐龙世界”的小导游给大家介绍有关的知识。台上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底下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做既避免了教师的满堂讲,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保持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和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生兴趣易转移的特点,采用少练、精练、勤练的方法来达到有效教学。
4有效评价、保持兴趣
有人这样说过:在孩子的最初阶段,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是他们最初形成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言行,评价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有的家长甚至戏称教师的话对他的孩子来说就是圣旨。
所以教师的评价,激励也一定要有效。例如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上就不能泛泛而论,什么画得真好,做得真漂亮等等,一定要注意避免。我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喜欢当堂面批和课下批阅相结合,对于作业速度快的学生我在课堂上就进行口头表扬,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又能刺激那些缓慢的学生加紧速度。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作业多在本班里展示表扬,能力差一些的就设法找到他们作业中的某一个闪光点:构图大小合适,色彩搭配和谐或者涂色均匀等等,总之要让每个受到表扬的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于他们的作品是不分彼此,真心赞美的,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励学生,保持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象没有雨水的春日,同样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也就是波纹不起的死水潭。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愿有效教学能开启教师更多的教学机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放飞师生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