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辩论式法学教学分析
辩论式法学教学分析
摘 要: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包含“导读—— 提问—— 分析、辩论—— 总结”等教学思维过程,是贯彻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需要,是法律职业的实际需要,是法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扬弃。与其它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开发学生学习潜能,锻炼学生思辩能力,有机联系各教学环节等优势。
关键词: 法学教学方法
辩论式
素质教育
法律职业
法学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生从被动听课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角色。“教”与“学”是一门艺术,是两大主体0教师和学生3围绕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能力的培养和适用而展开的双边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法,即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笔者认为: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培养法学大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共同研究、实践。
一、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概述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就某一单元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纽带而展开分析、讨论、辩驳及总结,从而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辩论;学生要开动脑筋对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辩论并提出新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知识的互动。其特点是:
(一)以问题为纽带。首先要求教师善于用问题引导学生,就其教学内容精炼出一些有争议的或假设性的问题。其次也要求学生敢于根据自己所读书籍或社会现实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质性或假设性的问题,用问题来穿针引线,因为问题是知识获取之源,发现问题是智慧动力之源,解决问题是能力形成之源。
(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首先表现在课前的阅读和查找资料上,学生根据教师所列书目,主动阅读,动手摘录,动脑思考甚至主动查找新的信息资料。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分析、辩论并根据自己的所读、所思主动提出问题。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一个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具体包含了“导读——提问——分析、辩论——总结”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思维过程。
第一阶段是导读,在每个单元教学内容开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一些书籍,查找相关的信息、资料等。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一些资料发给学生。选编出教学资料(包括一些案例)都应当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们应包含多层次的不同学派的观点、思想,或者是曾经确立过或影响过某一重要法学理论和原则的案例;其次,列出多层次的书单,让学生大量阅读书籍(包括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等),吸收各种信息。在广垠的知识海洋里,教师也无法穷尽某一学科的全部,同时永无尽头的科学知识的发展,使“现代知识不断老化”。因此,教师鼓励学生潜心阅读,在知识的宫殿里独自寻找所需,最终通过课堂上的互相辩论、研讨,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融合;最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电子资源目录,包括法律计算机数据库,法律光盘和法律网络资源站点等,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法律文献检索方法主动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信息。随着信息时代进程的加快,法律文献检 “索” “国际法检索”、“历史法律文献检索”等法律实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法学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除学校开设“法律实用技能”课之外,辩论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运用的环境。在导读阶段,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即指导学生记课堂笔记、做分类卡片、使用法律工具书、撰写读书报告等,指导学生正确地检索并阅读已有的科研成果资料,为课堂的研讨、辩论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阶段是课堂提问与辩论的交错进行。这是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为纽带,学生主动参与研讨、辩论是该方法的基本特征。梁漱溟认为:思想进步的源泉是问题。他说:“思想或云一种道理,原是对于问题的解答,他之没有思想正因为其没有问题,反之,人之所以有学问,恰为他善能发现问题,任何微细不同的意见观点,他都能觉察出来,认真追求,不忽略过去。问题是根苗,大学问像是一棵大树,从根苗上发展长大起来。”01课堂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师一问到底,也可以是学生一问到底,还可以是师生交错提问。课堂上的学术理论“辩论”不同于法庭上的“唇枪舌剑” 式的辩论,主要是带着问题,以批判的态度对所阅读、查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研讨、质疑、评价和交流。思辨是法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敏捷严密的逻辑思维是法学专业学生的一个基本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采取下列三种方式中的一种:
1、在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知识、信息己初步了解、掌握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实质性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研讨,并随着讨论的展开,不断地提出一些实践性的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串联起所读、所学的各方面知识;
2、在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基本知识、信息己初步了解、掌握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要求教师答辩、分析。其间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的思路、观点不断地提出实践性或假设性的问题,让教师展现出其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获得真知;
3、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最经常运用的是师生互相提问、互为辩论的方式。不仅提问与辩论交错进行,而且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提问、辩论也交错进行,形成热烈的学术氛围,在互相的交锋与碰撞中闪烁出智慧与理性的 火花。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一个经验丰富的“引导者”、“辩护士”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多的时候,他们如同会议的主持人,要有效地控制好主题和节奏,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又要鼓励学生“破旧”,大胆质疑,大胆论证,并为在“破旧”的同时能“立新”的学生喝彩,那怕支持其观点的“理由”有点惊世骇俗,有点牵强附会,如果一次课不能完成该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多安排几次,直到问题解决,结论形成。
第三阶段是进行学习总结并写出总结报告。这是
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是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整理和思考,通过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使零星的、散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条理性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升华。教师可以以作业或小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要求,以训练和培养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进行书面总结的习惯与能力。学生交上作业或小论文之后,教师应详细阅读,必要时应安排时间,预约个别辅导,针对总结中发现的问题或学生仍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指导性的分析、论证。
二、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采用辩论式法学教育方法是贯彻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且特别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司法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也明确提出:法律人才不仅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和法律服务、法律监督部门所必需,而 且日益成为全社会急需的通用人才,成为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主干人才。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摒弃传统法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不是对一些法律条文的单纯注释和解说,以及一些技术操作层面的简单训练。如果“只有法律学问而缺少社会常识,那是满腹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不能算作法律人才”。2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通过资料的准备,“问” 与 “辩” 的交锋,结论的总结,引导学生高度关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各种法律问题,最大限度地使知识本身转化为一种认识法律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这些能力又赋予了 知识的无限创造性,使知识本身不断地增值从而有所 创新,成为真正的法律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法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扬弃
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在与他的学生对话或讲课对,就总是扮演“魔鬼辩护士” 的角色,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必须主动扩大且深入思考的位置。在柏拉图对话集开篇《克力同篇》中,当苏恪拉底受到雅典法庭不公正的审判,学生们奉劝他越狱而逃时,苏格拉底以雅典法律的名义与克力同展开了论争。在这一段对话中,苏格拉底以假设性的提问和理性的分析、辩驳,表明了他忠于法律、誓死捍卫法律的观点。在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的对话集中,还有许多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精彩对话,充分显示了辩论式教学方法的优越。而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都运用了辩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树国之栋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法学知识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法学教育再也不能是“填鸭式” 的满堂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论古代教育家们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辩论式教学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法学教育改革都是极为有益的启示。对它的借鉴是历史的扬弃,是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
(三)采用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是法律职业的实际需要
我国政法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集中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安机关,都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法律职业要求就职者不仅要熟悉法律,还要有雄辩的口才、敏捷严密的思维。而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法律的内容、法律的形式甚至它的操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法律职业者需要不断的知识更新,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而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导读、分析、辩论和总结,将法律职(口头与书面的)习惯,成为能力提高的无形力量。
三、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国,政法院校学生大多在接受“演讲式教学”,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缄默无语。学生总是被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很难表现出自己的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在力。而辩论式教学方法能迫使学生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回答,我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又会怎样辩驳?迫使学生主动地阅读、查找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深入思考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积极发言以表现或锻炼自己的口才。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质问、辩论会出现高潮,形成热烈的气氛,刺激学生对一些问题刨根问底,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阅读、思考也容易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实现某一学术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二)将法律基本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维能力、表达(口头和书面)能力的锻炼有机地融合在导读——— 提问、辩论——— 总结这样—个教学活动中,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得出一个在法律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某一项法学原理、法律原则或法律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去感受、思考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亲身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并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锤炼出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甚至创新的精神。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其它法学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某一项能力的培养。比如,科研式侧重于研究、创作能力的培养,启发式侧重于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案例式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三)将课前的准备、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总结、辅导等教学环节有节有机地结合传统的法学教学强调的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师一般并不要求预习或复习,学生往往是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备考。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中,课前的阅读、查找资料等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前预习,它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目,主动查找相关信息,结合现实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课堂的提问、辩论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是获取知识,拓展视野,锻炼口才、胆识,学习新的思维方式的过程;课后的总结、辅导是深化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理清思路,整理论证要点,归纳结论,积累经验,汲取教训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法学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法律人才,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迎接 挑战,在挑战中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我们会发现:其乐无穷,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吴福辉,钱理群* 粱培宽.粱漱溟自传[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2莫负春.关于法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法学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 3。
3周天玮.法治理想国——— 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第二篇:辩论式辩证分析作文
辩论式辩证分析
2015年新课标I优秀作文
18.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1.做个敬畏生命的人
——致陈先生的一封信: 陈先生:
您好!您的遭遇,我在网上略有了解。我想说,如果是我,也会如您女儿一般对您进行举报。我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您的所作所为违反了交规,更是因为当您开车载着家人时,那个接通的电话已经将您自己、您的家人和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悬崖之上。下面请允许我和您谈一谈:生命关天,我们必须敬畏。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古诗十九首》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逆旅中的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不由想起了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当他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无悔此生。
敬畏与自己相关的生命,此生有责。我们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无数生命紧密相连,而这些与我们相关的生命,都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需要对它们心怀敬畏。看,那为了让独居的母亲颐养天年而辞官奉母的潘岳挂起的官印,它提醒我们,敬畏亲人的生命;触,那落在为了给发烧的妻子降温而只穿单衣站在雪地中的荀粲肩上的雪花,它告诉我们,敬畏爱人的生命;听,那重病在床的元稹在听到挚友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吟出的“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诗句,它教导我们,敬畏友人的生命。陈先生,您一定明白,只有当我们因敬畏而为与自己相关的生命负起责任时,我们才可以俯仰无愧,坦然前行。
敬畏与自己无关的生命,此生崇高。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想,如果我们还可以对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存敬畏,则我们的生命一定可以更加崇高,正像尼采说的那样:“我的灵魂清澈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如韩愈一般,为了天下苍生不受蛊惑,上《论佛骨表》,被贬潮州仍“肯将衰朽惜残年”;如东林学派一般,为了黎元百姓乐于樵苏,发出正直呼喊,惨遭屠戮却成为“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如新东方学校一般,为了汶川同胞重振希望,捐款支教,耗费巨大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陈先生,相信您十分清楚,这些人之所以值得我们敬佩,正是因为他们都能对那些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怀敬畏,方能普施大爱,让自己的生命清澈而崇高。
这红尘,太污太苦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陈先生,您可以看到,当今时代,食品安全隐患多多、医患矛盾逐渐升级、老人跌倒无人搀扶,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似乎越来越淡漠。然而,越是在这时,我们越应该不断自省:对自我的、与自己相关或无关的生命,我们都要心怀敬畏。大儒张载说:“为生民立命。”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对生命的敬畏放在心头,毕竟,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毕竟,我们等过了无尽黑暗才睁开了双眼;毕竟,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又不知何时会告别的世界。
陈先生,您说呢?
明华 【考题解析】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公民意识、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考生来说,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题目没有做要求可以自拟,可根据你的立意拟一个贴切的题目,也可以直接写“给XXX的一封信”。
可以写给老陈,也就是材料中的父亲。从感情上来说女儿报警了,表面上看是大义灭亲的行为,但是实际上是对父亲换一种方式的关心。提醒父亲,注意行车安全,这既是对父亲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其他行人负责,是为了父亲和更多人的安全。所以写给父亲老陈的信,可以从责任这个角度来写。可以提醒父亲,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不可以在开车的时候打电话。
可以写给小陈,也就是材料中的女儿。女儿举报父亲,对她这一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呢。写给小陈的信中,你可以对她的行为理解并赞同甚至拍手叫好,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坚信女儿的做法正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爸爸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不是因为是父亲就无尽纵容,而是找到一种可以有效的方式给父亲提醒。“小陈的做法还是有些欠妥,虽然爸爸开车打电话有些违章,但违章的是自己的爸爸,万一被交警扣留几天怎么办?”你也可以对她的行为不理解甚至嗤之以鼻,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父亲,可以更加宽容或者找其他方法帮助父亲开车不接电话,而不是以这种“极端”的方法。
也可以写给其他相关方。比如写给交通管理者。要求他们严格执法,对这种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多做“摒弃交通陋习、倡导文明出行”的宣传。
2.做孩子的榜样
——致老陈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陈:
我们素不相识,听说了你的故事,我决定给你写这封信。
跟你一样,我对你的女儿怀有复杂的心情。她都读到大学了,还没有学会“亲亲相隐”的道理,反而去揭发自己的父亲,令人痛心,更令人担心——如果这傻孩子走入社会后仍是这个样子,人情世故半点不通,动辄批评这个、举报那个,怎么在这复杂的世界立足?
对你的遭遇,我非常同情。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却弄得沸沸扬扬举国皆知。不就是开车时接个电话吗?谁敢赌咒发誓自己开车时没接打过电话?电话响了,领导找你、同事问你、朋友约你,接慢了都不合适!跟乱闯红灯的行人、野蛮变道的汽车、防不胜防的车窗垃圾还有半夜里轰隆隆飞驰的“二环十三郎”飙车党们相比,我们只不过是接个电话,简直应该算是模范守法公民好吗?影视剧里天天出现开车接打电话的场景,可也没见编剧们立马派个警察去制止啊。
老陈,我知道你最近一定听了不少大道理。交通事故已经跻身当今人类几大“杀手”之列、伤亡率逐年上升„„拿那些遥远的数字吓唬谁呢?癌症倒是头号杀手,不也得听概率论的吗?我相信,一定也有人跟你唠叨过“规则”意识。什么是规则?过去,“圣旨”是我们中国人奉行的圭臬。后来没了皇帝,有了宪法,法定的“规则”逐渐成了体系,国家已经宣示,“人治”要变“法治”。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也都清楚,“潜规则”的根须在这片土地扎得更早、太深。你只不过开车接个电话就要挨罚,“特权车”什么时候能够依法上路?我们的孩子规规矩矩参加高考,别人给孩子明目张胆找人替考;我们的孩子千辛万苦考入大学,别人神不知鬼不觉把孩子从差校转入名校。前路漫漫,总有一些“别人”待在我们身边,你说,我们手里的方向盘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转?
老陈,不管怎么说,不希望你过多责备女儿。她还只是个孩子。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像她这样尊重公共秩序,尊重其他个体,也许压根儿就不会有今天的这场**,而中国人呈现给世人的面目,也不会总与“插队”、“随地吐痰”、“全球扫货的土豪”和刻在名胜古迹上“到此一游”的题名联系在一起。我想,女儿对你的举报,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质问和挑战——问题在于,这个国家今天的国民,愿意选择谁的一边?
亲爱的老陈,听了你的故事,我的感受一言难尽,期待与你进一步交流。
明华
3.最差的处罚
——给高速交警的信 高速交警:
你好!
今天,你们的官方微博推送了一个案例: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
对警方公开这一案例的做法,我表示反对。
老陈开车时接听电话,无论是在高速公路还是市区道路,都是不对的,因为这种行为会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非常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小陈向警方举报父亲,虽然是因为屡次劝说无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但是不妥的。
警方依法处罚交通违规行为是对的,但公开这种“子女举报父亲”的行为是错误的。
难道举报违法行为还有什么不妥当吗?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遇到叶公。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这里面了。”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孔子认为的“直”。汉律中,孔子的这一道德评价上升为法律,成为定罪量刑的一条原则,后世一直延续。
为什么亲亲相隐?很简单,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人之间理应亲密无间,如果亲人之间相互检举揭发,相互猜忌、防范,社会何来稳定?
当然,即使古代的亲亲相隐,也并非要隐瞒所有的问题,谋逆等重罪不包括在内。也就是说,重大原则问题之外,是鼓励亲亲相隐的。
警方在微博这一公共平台上公布交通违章案例,既是普法也是警示。但公布“子女举报父亲”最终使父亲被法律追责,无疑是在鼓励这种行为,从众多网友点赞看,确实产生了这种的效果。
几年前,有部门以加强反腐为名,鼓励小学生举报公务员父母在家收礼的活动,在广泛质疑声中被叫停。违反社会伦理、造成亲情疏离的行为,无论打着多么高尚的旗号,都是不应该鼓励和提倡的。
执法者对违法者的批评,应考虑其社会效果,更应在法律框架下进行,未经定罪就在公共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做法也是应该摈弃的。
回到女大学生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电话来时,女儿可以替父亲接听,有什么问题向父亲转述;或者把车停到安全的地方,再给对方回复。
所谓屡劝不听,多半是劝说者不能击中要害,触动对方的灵魂。所有选择中,向警方举报都是最差的。
4.一封特别的“家书”
——致小陈的一封信 你好!
小时候我们受过很多有关“家书”的教育,有诗词有电影有书报有歌曲,形式各异,深入人心大抵是因为爱在其间。今天借小陈你举报老陈的事给你写信,并非为了抒发亲情,也不是探讨“坑爹”,反而是想深入“传递”,即“互联网+”时代,爱的传播、沟通和表达。
你是个大学生,父亲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迫于无奈,更是出于 生命安全的考虑,你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这让我想起童年的电影《鸡毛信》。海娃与鬼子斗智斗勇终于通过羊群完成了任务。当然,小陈你和老陈不是“敌我矛盾”,但都是“命悬一线”。目前“互联网+”的时代,沟通介质和维度也是最受惠的红利之一,公开的私下的世界的中国的,QQ微信微博私信„„你采取了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却也达到了劝阻父亲的目的。你的这一封特别的“家书”,的确是“95后”的另辟蹊径。
据称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但不可避免的,就方式方法也引发一些质疑,尤其是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亲情,我们都不是局外人和旁观者,尤其是琐碎日常中的菜篮子、米缸油缸酱缸醋缸„„如何在传统的沟通中重构表达,抵达爱的路径,确实是一门艺术。
日本著名家庭伦理导演是枝裕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去世前从未与父亲有过深入沟通,反倒在父亲去世后才更多地能继续发展和生长父子之间的默契。但在他的电影中,家庭始终是阳光撒进窗棂那一刻最温柔的出口。无独有偶,台湾已经过世的著名导演,被誉为“台湾社会的手术刀”的杨德昌,在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开播受访时说:“这个电影是以家庭为单位出发,家庭具有很复杂的、互相交错的、层次感很丰富的厚度。《一一》代表简单自然,其实就是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是言语的互相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马克思几百年前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什么大事却比什么都重要。”到了当下,爱的教育并不缺乏,但切莫将爱的传承和表达局限于“局域网”的一隅。爱的“鸡毛信”当用则用,毕竟鸡飞蛋打一地鸡毛的家庭生活真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组织的和谐发展。譬如小陈你可以给老陈买个蓝牙耳机,或者陪老陈看场主题思想为“听人劝吃饱饭”的电影,说不定效果也不亚于“鸡毛信”。
5.在行动前多一些思考
——致小陈的一封信
小陈:
女孩子长得好看与否不重要,性情厉害与否也无妨事。关键是生之为人,需要珍重生命,崇尚原则;仁厚礼信,世事洞明。然而世事往往纠结,彼此冲突,难求周全。你以珍重生命的名义,举报高速路上打电话又屡劝不止的父亲,且不论高速-电话-劝说-举报是否是唯一合理的逻辑链,至少你让我看见了一个人由蒙昧天然而被社会深刻格式化的过程。我不知道该祝贺你,还是为你悲哀。
你需要知道,父亲是你与世界最牢靠的联系。你是一株花,你的根须一直牵连到他的心土里去。它究竟扎了多深?你看不见。但是风吹草动,它即使不被连根拔起来,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记得有一次,我叛逆父亲。在长时间谈话后,我看他拿一把刀子,用力地削一只苹果。他把大片的果肉,赌气似地刀削斧劈下来。我僵化着表情,眼睁睁地目睹他触目惊心地表达爱„„随着我们长大,血的热度由烫变温。多年以后的我们,也会变成他们。我是想说,父亲、母亲,除了是血脉之源,更是安全、温暖、信任之所在。世界全是变的,又冷,又荒乱,嗅着血腥味的野兽出没,我们需要互相依存,让心暂时安歇,人们管这笼统叫爱。这世界什么最恒久?只有血缘是恒久的。因此不要轻易怠慢爱之根源。
会不会,你父亲原先看你的眼光如轻抚婴儿,在你的作为之后,他看你的眼光会像看一匹小狼一样,带着隔绝和警惕?因此,小陈,我觉得你在劝止和举报之间,还可以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这既解决问题,又符合社会规范。
小陈,你珍重生命是对的,而我们的社会规则也以尊重生命为第一要旨。当然泛泛就规则而言,它们不过是多年以来公共意志的积习,由一些不知姓名的人发明、修订和完善。他们陆续死了,而你必须尊崇着他们的意志活下去。除非你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否则你将永远无法颠覆规则。因此,一个自然人必须进入社会化的流水线,必然打上规则的烙印,必须遵从群体的指令,也必须摆正小自我与大社会的位置。但这种必须,要以理性和自觉为前提,而非随性和懵懂。你更需要知道,在所有的规则中,举报是社会化程度最高的。它本身除了具有沟通、劝阻、规范之属性外,更有追究、惩戒、警示之意味。它是理性、无情和冰冷的,更是严峻的。举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其来有自;尤其在中国当代史上,发生频仍。我相信,你在速度带来的恐慌中,别无他法,寻求外援,使本可在家庭层面解决的问题投放于社会层面。这是你的超常,也是你的欠妥。我看你正分身做着两个人。你在面对世间最艰难的悖论。
至于这个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发展无所不在。我们随着大时代的巨轮,耳旁生风,身不由己地呼啸和翻滚。这世界要快起来,我们却要慢下去;这世界的技术和艺术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却在变化中寻求恒久;这世界无“微”不至,我们却努力把破碎的时间捡拾起来,整合成一个全新的自己。但是无论科技如何更新,社会怎样发展,人性天然不会改变,它正在得到我们日趋完善的社会规则的尊重和维护。
懂得了这些,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你很年轻,还有思考和抉择的时间。
【举例】
野外漂流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运动项目,是对人的毅力、胆识、体力、智慧的极度考验。西南交通大学摄影师尧茂书一个偶然机会,看到了一篇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村直己只身探险北极和漂流亚马逊的报道。他对这位探险家的冒险开拓的勇敢精神钦佩不已,同时也萌生了漂流长江、探索长江大胆的设想!尧茂书在为漂流计划有条不紊地准备之时,突然听到一个消息:美国著名探险家沃伦耗资250万美元,即将率一个探险队来中国漂流长江。他着急了,“长江是中国的,征服长江的第一人应该是炎黄子孙!”尧茂书决定提前行动。在艰难地通过长江上游的沱沱河、通天河之后,尧茂书的生命定格在了险恶的金沙江。尧茂书在长江上游漂行35天,1270公里,留下来许多珍贵的科考资料。有人认为,尧茂书是漂流长江的一个先行者,它的精神可歌可泣,但也有人认为非专业的设备、孤独地首漂长江之举是生命的赌注,尧茂书是莽夫。
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勇士耶?莽夫耶?
——评漂流的价值
自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青海省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所在。为了骄傲地说一声:“是中国人首先征服长江!”他们没有被前仆者的牺牲所吓倒,也没有畏缩于虎跳峡那几十米的落差,毅然投入这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中。
漂流壮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各异,称赞者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认为是冒险活动,寻求刺激。我对它的看法是:“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动。”
首先,我们不能把漂流单纯地看作是年轻人寻求刺激。试想一只古老的皮筏,载着血肉之躯,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搏击,此等壮举,难道是一般人所能为之吗?他们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呀!在过去那段令人辛酸的日子里,外国的炮艇轮船在长江上肆意 横行,川江航道就是英国人首先打通的。国耻呀!现在,美国人又宣布要首漂长江,于是,以尧茂书为首的一批勇士站起来了,前仆后继,终于完成第一漂的壮举。所以,他们的精神实在可敬,能够催人奋进。
但即使是最支持漂流的人,我想,在看到那些伤亡报告的时候也不禁会摇头叹息:“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这是一场战争吗?是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战争。而作为20世纪的80年代的现代人,所使用的武器是什么呢?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是古老的皮筏。这场战争只能称为人以原始的蛮力与大自然的搏斗,因为人把他最具有威力、最强大的武器舍弃了,那就是人的智慧。就身体各方面的因素而言,人在自然界中是弱者。但是人类还是生存下来了,并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能够思维,具有智慧。而漂流的勇士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着那小小的皮筏被巨浪肆意戏弄,我不禁疑惑,这难道就是曾经遨游过太空与深海的人类吗?此为我不解之一。
之二呢?我对漂流者过虎跳峡的方式感到吃惊。一个橡皮艇,密封的,四周捆上一些轮胎,人就在艇里,任激流冲打,里面的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漏水,使意味着死神降临;当然也可能功成名就,称为征服长江的英雄。试问,这行动与昏天黑地的赌博者有何区别?(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很明显,两者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高尚的。)如果说坐在皮筏里靠船浆与长江搏斗是使用蛮力,那么躲在皮艇里漂流又算什么呢?惭愧呀!
诚然,漂流者在精神上是足以称之为勇士,而在行动上呢?只能算是莽夫。进一步想,目前急待漂流的果真是长江、黄河吗?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不也像一条待漂的长河吗?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搏击吧!在这激流中,我们也能成为漂流的英雄!
【评论】 这篇文章是针对长江第一漂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肯定了长江第一漂的积极影响,也点明长江第一漂存在的缺陷,一是使用的工具,二是过虎跳峡的方式,看法独到,分析辩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第三篇: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谈初中语文辩论式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注入课堂活力,辩论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分类、实施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问题为纽带
首先,教师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设置辩论,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学生从问题辩论中获取知识。例如八年级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学生们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有所不同,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辩题:“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十恶不赦的,还是情有可原的?”学生们针对这一辩题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越发清晰地意识到,是一种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导致菲利普成为淡漠亲情的自私小人,他们的行为情有可原,但是我们还是要鄙视这种行为。以问题为纽带,可以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并且串联起整篇文章的前因后果,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语文教材给辩论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辩论题材,为辩论式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以学生为主体
辩论式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智力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前主动查找资料,在课中主动参与辩论,在辩论中培养了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等能力。辩论式教学不仅旨在获得正确的答案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使学生能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这种学习上的自我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能使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以和谐关系为基础
辩论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要求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形成亲切、民主、融洽、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民主直接、深刻地反映了辩论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它是师生有效地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保证。没有民主,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交流与合作,也就谈不上辩论式教学了。
4.以激发兴趣为宗旨
辩论式教学通过问题的争辩,造成知识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观,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事实上,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触及了学生的情绪和意志以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学生能深刻地体验到惊奇、欢乐、自豪、赞叹……
二、辩论式教学的分类
辩论式教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课辩论,一类是局部问题辩论。
1.所谓全课辩论,指的是整堂课就是一场辩论赛,所有学生分为两队,在教室里相对而坐,全体学生参与辩论,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马》这篇文章时,可以设置辩题:“你认为家马好,还是野马好?”让学生先回去预习准备,写下自己支持正方观点或反方观点的论据。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学生派代表抽签决定正反方,然后开展辩论,教师主持辩论赛,最后进行总结。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外知识,分析家马的优点或者是野马的优点,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课文所介绍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2.所谓的局部问题辩论,指的是在课堂探讨阶段,教师提出有争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辩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主题。辩论的时间是10-20分钟左右。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庄子故事两则》时,在学生朗读文章并初步理解文意之后,教师提问:庄子认为人能感受到鱼的快乐,惠子认为人不能感受到鱼的快乐,你赞成哪种观点呢?支持庄子观点的学生可以坐教室左边,支持惠子观点的学生坐教室右边,开展辩论。通过十分钟左右的辩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庄子与惠子思想观点的不同,性格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辩论式教学的实施
1.选择恰当的辩题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教学的开展。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呢?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依据中学语文新大纲、语文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在确定辩论题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辩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教师选择的辩题,必须是让学生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辩题的设计就要注意趣味性。
例如,教学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辩题:纸质阅读好,还是电子阅读好?这个问题结合了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各抒己见,辩论非常激烈。有的学生说:“抚摸着书本,闻着淡淡的墨香,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有的学生说:“电子书可以节省纸张,更环保。”有的学生说:“纸质的书本不受时间、空间、电力条件的限制,更方便,而且比起电子阅读更利于保护眼睛。”有的同学说:“电子书容量更广,让人阅读面广,并且省钱。”一个有趣的辩题显然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辩论。
(2)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设置辩题时,要让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广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这样的辩题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初步了解文意之后,提出辩题:鲁庄公是一个聪明贤能的君王,还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听到这样的辩题,学生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开展辩论,有的人认为他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一个明君;有的人认为他把希望寄托于近臣及神灵,他在战争胜利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是一个昏君。也有同学总结说他在军事方面无能,但是他善用将才,这就是明君。一个辩题,让学生思考的范围覆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了课文。
(3)辩题要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辩题,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例如,《故乡》一文的教学,当教师指导学生读懂了全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闰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吗?有的学生回答:“能,他可以去参加革命,来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他可以少生几个孩子,可以让孩子上学,改变命运。”有的学生回答:“不能,在那样的旧社会,作为农民的闰土根本就没有革命的意识,他的努力只不过是拼命地干活罢了。”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闰土是旧社会农民的代表,鲁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对旧社会麻木的农民的一种哀叹。所以,教师选择辩题时要选择能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辩题,以此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把握辩论的时机
怎样设计一堂课的辩论发生点,使所设之辩题合理、适当、有意义,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教师要注意把握设置辩论环节的时机:
(1)在力点处辩论
所谓力点,就是课文的节骨眼,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辩题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关系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可以说,抓住了力点,就是整体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深究不放,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领会课文蕴含。
《湖心亭看雪》一文着力点是“余”与金陵人相遇,那么抓住这个力点,设计这样一个辩题:“余”看到金陵人是喜悦,还是伤感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喜悦的,他为遇到知音而喜悦。”有的学生说:“他是伤感的,他一听到金陵人,想到亡国之都,会特别伤心。”有的学生说:“他强饮三大杯而别,不是高兴地喝酒,而且也没有留下来畅谈,可见他内心并没有把对方当作知己,也并不喜悦。”在课文力点处辩论,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张岱作为明代遗民的故国之思,了解张岱的清高孤傲,从而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内涵。
(2)在疑点处辩论
所谓疑点,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表面上理解了,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疑点处辩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如《愚公移山》一文,可抓住疑点设置辩题:愚公一家移山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有的学生回答:“他是愚蠢的,浪费时间,他可以搬家更方便。”有的学生回答:“他是聪明的,他在为子孙后代考虑。”有的学生回答:“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他最终成功了,他是聪明的。”有的学生说:“作者编写这个故事是要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愚公并不愚蠢,他是聪明地相信一家人坚持不懈,团结合作,必定能创造奇迹。”通过辩论,学生顺畅地解决了课文的疑难点,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3)在深化处辩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在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学生对于苏轼的心境很难理解,在学生求通而未得之际,教师设置这样的辩题:苏轼和张怀民一起赏月,内心是忧愁的,还是豁达的?有的学生回答:“他内心是忧愁的,因为他和张怀民都被贬官,成了‘闲人’,所以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忧愁伤感。”有的学生回答说:“他内心是豁达的,他描述的月下之景如此美丽,可见他能静心赏月,内心是愉悦的。”有的同学说:“他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为自己有闲时,有闲趣赏月而平静喜悦,他或许有过伤感,但转念一想,就豁然开朗了,所以他内心是豁达的。”在课文理解深化之时,通过辩论,学生思维碰撞,把原先思虑的问题抛出来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辩论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四、辩论式教学的功能意义
1.在“辩论式”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2.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设置辩题:杨修之死过在自己,还是罪在曹操?学生们在辩论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分析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性格,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4.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辩论式”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论题大都具有挑战性,所以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辩论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对他人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辩论中,学生们有时对对方所执的观点,要合力进行驳斥,所以在辩论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第四篇:语文辩论式教学方略
语文辩论式教学方略
辩论式教学是全体师生围绕同一辩题,自主选择或指定论点,形成正反两方,借用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运用所收集到的论据论证己方论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教学形式。语文辩论式教学与一般辩论不同:首先,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建构;再次,它的本质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思、辩”等语言综合素质,锻炼其实际语用能力;最后,它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语文辩论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和自主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反,它主张教师的指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逐渐自主调控学习目标、计划、进程等。
2、合作学习理论
又称作协作学习理论,是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几十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中的“合作”有两层意义:一是行动上的合作;二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辩论式教学具有竞赛性质,辩手之间既要在准备阶段交流合作,又要在辩论阶段默契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主动构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促进和帮助作用。
4、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为核心的。教师应从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
二、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操作方略
语文辩论式教学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
1、课前准备(1)辩题的选择。选择适宜的辩题是语文辩论式教学成功的前提。辩题选择要遵循四原则:第一,可辩性。辩题一般要具有辩证性,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选择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胜负一目了然的辩题。那会导致对抗和论据的扭曲。第二,趣味性。在青年中有一定影响的辩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第三,知识性。皮亚杰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观点,我把它概括为:司空见惯,则熟视无睹;一无所知,则漠不关心。因此,辩题应是学生“陌生而又熟悉”的,他们通过课内外材料的收集能够解决的问题。第四,效益性。辩题要与当前的教学内容有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2)辩题的剖析。辩题的文字表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和被评价部分。教师要剖析辩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辩题,指导双方在明确己方的论点的基础上分组收集材料。(3)材料的搜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看参考书、学习经典文献、整理时事评论、下载网络信息等。(4)论据的交流。面对大量材料,要求学生学会取舍,分清主次;小组之间交流论据,共拟发言提纲;还要设想对方的论据,准备反驳的论据。
(5)座位的安排。传统的课堂采用固定的、封闭的秧田式排位法,以便使目标和中心指向教师和黑板。辩论式课堂不同,它要求目标和中心指向辩论主体——正反双方。我的座位安排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对垒双方的课桌摆在教室中央偏上的位置,中间留下“楚河汉界”;二是评委(应是单数)坐主席台上;三是其他学生坐观众席,也可分坐于正反两大方阵。每一轮辩论结束,听众允许转变立场,这样,听众也参与了活动,而不是单纯的”道具”;而且,方阵人数的变化动态地显示了正反双方辩论的优劣。
2、课堂操作
(1)创建和谐氛围。语文辩论式教学的实质是以语言为媒体的师生之间、正(方)反(方)之间、评(委)辩(手)之间的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而交流就离不开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你可以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你一定要尊重对方与你论辩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
(2)学生自由辩论。教师导入辩题后,正反双方先分别陈述观点,然后进入辩论。教师在辩论进程中尽量减少控制和干预,避免影响辩论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将准备阶段“内化”的知识创造性的“外化”,自由展示学生的个性。
(3)教师引导鼓励。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有:第一,激发辩论欲望,避免“冷场”;第二,调控辩论方向,避免跑题;第三,引导科学思维,避免空洞;第四,鼓励创新思辩,避免教条。
(4)评委主持评价。学生组成的评委团最后对正反双方做出点评(宜多用鼓励性评语);裁决胜负;评选最佳辩手等。
三、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意义解读
1、有利于体现互动性教学原则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提倡互动式教学原则。语文辩论式教学就贯彻了这一原则,它包含正反互动、师生互动、评辩互动。这既符合时代性的要求,也符合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心理学证明:年龄相同、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批判地吸收、接受彼此的观点和意见,更好地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辩论式教学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辩论”中去解决。教师转到“幕后”,成为“导演”;学生走上“前台”,成为“演员”。这种主体意识的强化,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布鲁斯·乔伊斯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阐发自己的难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去相信某种结论。相反地,我们应教会他们通过活跃的思考去寻找最佳结论。”语文辩论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多向性和创造性。在辩论的准备和进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升思维品质。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辩论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辩论式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语言尽可能准确、连贯、创新。
(2)人际交往能力。思想交锋和语言交锋的过程,实质上是交流情感和信息,这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接受认知能力。辩论,既要会说,还要会听。在听中收集要点,抓住要害,为反驳做准备。这种训练有利于改变学生轻信的心理弱点。
(4)团结协作能力。辩论是一项集体活动,从材料的分组收集到立论与驳论的攻防转换都离不开辩友的协作与支持。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语文辩论式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新课程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教师形成“五观”、实现“五转变”。这“五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参与”的教育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观;“语文是练会的,不是教会的”的教学观;“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统一”的发展观;“面向生活,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五转变”是:在教育思想上,从“以本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在教育目标上,从“以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在教学原则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从“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在评价体系上,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想结合”。
(该论文已于2007年7月以蒋某名义发表)
第五篇:辩论式发言稿
小学英语辩论式发言稿 杨晓杰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对英语这门课兴趣比较浓,也表现得非常积极。然而,一旦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很容易产生畏惧感,特别是更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上英语课,让他们感到学英语是一件既轻松又容易的事是摆在我们英语老师当前的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小学英语学科任教近一年来,通过不断的努力,我总结了一些如何让小学生爱上英语课的好方法。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中得到乐趣。教学实践表明:越能让学生发觉有趣或愉快的事物,越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当下,许多小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古往今来,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未知欲,是让很多老师头痛的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只是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恐怕收效甚微。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英语中来,则可事半功倍。比如:对爱打电子游戏的学生,由于部分游戏在运行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英文提示,有的学生一看就傻眼了,不知如何操作。针对这种境况,我就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及这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示学好英语的必要性,使学生们能认识到,学不好英语,就是想玩也玩不好,也玩不出什么水平,玩不出什么名堂。
(二).边学边玩,寓教于乐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在教学中,将“玩中学,学中玩”有机结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以及动表情,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就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各种游戏中习得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单词。
(三).巧妙地用口诀帮助记忆,提高学英语热情
英语语法规则、词的用法区别、发音规则等,常让学生迷惑。有鉴于此,教师可编些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英语的热情升温。对学生讲“be”的用法,记口诀:I用am,you用are,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
(四).让学生制作教具,激发学习英语兴趣
对初学者,直观教学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我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布置下去,让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作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堂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的“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图片的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中的单词和句子,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五).开展竞赛,调动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体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题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学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以及书写比赛,猜谜语大赛、传悄悄话等,还可以分为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教单词可竞争谁读的又快又准,教对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模仿
能力强;竞赛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竞赛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积分法给予鼓励效果更佳。
二、新颖别致的“导入”是学生爱上英语课的基础
如何从上节课向本节课的自然过渡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考虑的技巧,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进行的也会顺利一些。这就要求老师要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稳定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及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
三、回味无穷的结尾,将精彩进行到底
一节成功的英语课,不仅要有别开生面的导入,而且要有快乐学习的过程,还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课堂结尾,在结束前几分钟,老师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要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和总结,给学生以精炼、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帮助学生锻炼思维、加强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当然,老师也可以采取歌谣、歌曲、顺口溜等形式进行课堂结尾,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所学内容,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的教学何愁学生不爱上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很多,很多,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是学生学得更多的英语知识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学习、研究英语知识,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以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