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美术教学教案(详)

时间:2019-05-15 05:5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美术教学教案(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美术教学教案(详)》。

第一篇:初三美术教学教案(详)

厚德笃学,知行合一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初三美术教学过程(详)

课题: 加莱义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法国出现的现实主义雕塑家有初步认识,了解罗丹是怎样经过艰苦学习,脱出学院派的桎梏,从而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了解他对雕塑所作的根本性变革——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雕塑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学生能对作品深入了解和简单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欣赏作品对罗丹及其作品《加莱义民》能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通过对作品分析与深入,让学生在视觉、大脑意识逐步产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

3.情感价值态度观:在总结与反思中,体验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外开放的,而在优秀艺术作品中正是潜伏着这样强烈的内在颤动。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丹的精神,既要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

难点:作品通过怎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艺术的理解。

教学方法用具:

分析、讨论、体验、感悟、记录等 有关罗丹的相关资料、代表作品及挂图 课本、笔记本、有关罗丹的资料 厚德笃学,知行合一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教学过程与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课

直接切入主题

1、你对罗丹了解多少,请谈一谈?

《加莱义民》雕塑 青铜

背景资料: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加莱——英王爱德华三世——六个高贵市民)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有关罗丹的资料,发表个人的看法。让学生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既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又会合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此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切入主题、深入剖析 教师从塑造六位英雄人物入手,切入点以背景材料作为突破口。分析六位人物内心世界,揭示艺术家塑造人物应抓住细微处,才能有感染和震撼。

分析作品《加莱义民》:①中间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②手提鈅匙的人、挺身、坚毅。③双手捧着低垂的头、陷入深思。④两兄弟一个低着头,满脸坚定与服从;另一个正依依回顾。⑤

一位右臂举起来伸展、摇晃、放下一切回忆,告别前来送行的人。罗丹的其它代表作品:《思》、《思想者》、《巴尔扎克像》、《地狱之门》。厚德笃学,知行合一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丹的风格:细腻和粗犷

罗丹的表现手法:如实

罗丹精神:所有雕塑作品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艺术家赋予作品以灵魂,突出其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罗丹名言:

学生可以分出六个小组,每一组研究、讨论一个英雄人物,然后找每组的代表发言。

为了加深学生认识能力,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揣摩并表演六位英雄人物的内心独白。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拓宽知识面,加深认识与理解。

3、拓展知识 教师以横向对比的形式,例举罗丹的作品或者与其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罗丹的认识。学生学会一边记录;一边认真分析,加深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4、收拾与整理 教师作概括性发言 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第二篇:初三上册美术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第一课时

中国原始社会至秦汉工艺美术的演进

课型:欣赏·评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的表现特点,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特的意义,学会欣赏中国传统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欣赏我国原始社会~秦汉时期的艺术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阐述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体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和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原始社会时期图案的应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图案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若干 学具准备 : 绘画工具等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黑板上有三个陶罐(彩纸板),请同学们用彩纸进行粘贴装饰——有意识的装饰活动。

评价:这几位同学装饰的漂不漂亮?今天他们完成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艺术创作。

可能有同学会觉得不可思议,难道艺术创作就这么简单?

对,只要你相信美的存在,只要能把美表现出来,就算是一种艺术活动。在“美术”这个词被发明之前,我们的老祖宗们早就开始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了。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二)教学过程

1、原始社会:(展示图片)精美的玉器和陶器

(1)玉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学生欣赏,讨论其功能与意义:  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玉琮的造型是内圆(孔)外方,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 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玉琮于墓葬中出土时有如下特征:墓葬规格高,规模大,随葬品较丰富;墓主人多为男性;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现象。(2)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它是人类第一次运用火来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生产的生活用具。陶器上一般都装饰有美丽的纹饰。最初,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艺术素材,将水纹、植物、鸟兽纹、鱼的图形进行提炼和加工,装饰在罐子上,起到装饰的作用。

 彩陶:《人面鱼纹盆》,学生阐述其寓意。 黑陶:《蛋壳黑陶高柄杯》

过渡:历史进程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2、奴隶社会:青铜器的出现

(1)中国青铜文化是在中国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基础上独立起源和发展起来的,是世界上出现较早、在当时发展程度最高的一支青铜文化。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2)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表示贵族身份地位的礼器和用于战争的兵器、车马器,而较少有工具尤其是农具,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铜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例如:鼎: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上都有铭文或装饰精美的图案。其中以“饕餮”纹居多。欣赏图片:《盂鼎》

(3)中国青铜文化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艺术再现。其主题主要是表达商周时期人们对天上神祗和祖先的信仰、期待与寄托,充满神秘和威严。只是到青铜文化发展后期的东周时代,随着社会结构和观念形态的变化,才开始出现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艺术画面。

欣赏课本图片《虎食人卣》,学生分小组欣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器:欣赏《莲鹤方壶》

过渡:历史进程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从夏代的“传子不传贤”开始社会产生了阶级差别,部分图形的使用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专利,成为了他们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比如“龙”。

3、封建社会的开始

(1)欣赏图片:皇宫、龙袍、龙柱、九龙壁、龙九子、划龙舟、舞龙等。提出问题:龙象征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炎黄部落合并和中国古代对龙的崇拜(3)欣赏:

 《马王堆汉墓帛画》  《龙凤人物帛画》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美术——秦朝陶俑

学生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雄伟壮观场景,讨论兵马俑的构造特点,让学生明白秦始皇兵马俑的文化内涵:用模真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秦始皇天下一人的宏大气魄与他畏惧死亡追求生死一体的矛盾心理。

五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的许多艺术品,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世人所瞩目。这些传统艺术品,具有审美与功用相结合,追求心灵与物质的交融和谐,现代我们称之为实用美术。

美术是人类精神创造中的一部分,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思想情感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美术,有着不同的特点。

六、教后反思:

附:教学知识参考(可印制让学生自己了解):

1、彩陶:其纹饰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编织纹;同心圆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往往也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器形有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

《人面鱼纹盆》,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人面鱼纹彩陶的几种不同说法:a图腾崇拜: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b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c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

2、黑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黑陶的产生以及它在工艺制作和审美价值上的卓越成就,是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彩陶艺术衰落以后,便兴起了这种以黑色陶器为主的“黑陶文化”。由彩陶艺术转向黑陶艺术,标志着农业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它的特征是“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因而达到很高的工艺价值。黑陶的造型,比之彩陶艺术更为丰富多样。除了沿用彩陶文化的尖底瓶、罐、盆等工艺造型外,还增加了适用于当时生活需要的鬲。作为黑陶艺术的图案,它延伸和发展了彩陶艺术的几何纹,趋向质朴无华,用凹凸单线和复线轮纹,形成一种节奏美,比彩陶更富有魅力。

《蛋壳黑陶高柄杯》: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有喇叭形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3、饕餮: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图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龙九子: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

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音:牙字),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音:酸尼),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音:毕案),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音:毕戏),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中国吉祥图说》中描述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ya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suan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霸下,又名XX(bi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big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5、《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通高35.7厘米,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虎食人卣》的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底。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底,与器体一致。虎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该器表面大部分呈黑色,局部留有很薄的绿锈,它和许多出土于湖南的商代后期的青铜器一样,纹饰繁缛,以人兽为主题,表现怪异的思想。关于虎食人卣的装饰功能,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1)表现统治者的专横残暴,以此造型威吓奴隶。虎是奴隶主阶级的象征,人是奴隶的代表。

(2)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3)象征人的自我与具有神性的动物的统一,以便获得动物的保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4)虎食人实际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

(5)虎代表自然界,象征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

6、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7、《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是1971年底在长沙市东郊被发现的,因为他的外形很象马的鞍具,所以当地人叫做“马鞍堆”,后来又被讹传为“马王堆”。这是一个近于方形的巨大汉墓,墓深20米,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由上到下呈漏斗形的逐渐缩小。在墓的最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椁室是由数十块整木制作的椁板拼合而成,有的椁板重达一千多斤。揭开椁板,人们看到了一个丰富的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厢里填满了五光十色的珍宝,几乎把墓主人生前所有的荣华富贵都记录下来了。巨大的棺材套装有四层,四层棺材都用上好的天然木料打造,所有的棺材全部是靠着能工巧匠的技艺用卯榫的办法拼接起来的。第一层是黑漆素棺;第二层是黑底彩绘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黄色绘出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中间穿插着111个怪兽或神仙,线条粗犷、想象丰富,洋溢着远古神秘气息;第三层是朱地彩绘漆棺,红色的底子上用绿色、褐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一共画了6条龙、3只虎、3只鹿,一只凤和一个仙人。最里面的一层才是安放墓主人的内棺。在棺盖上覆盖着一块长达两米的“T”型帛画,这幅画保存完好,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在后来的进一步清理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有“妾辛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三个字,由此断定墓的主人是一个名叫辛追的人!

再来看一看这幅帛画。

人们猜测,这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画,应该是二种用来召唤死者灵魂的叫“幡”的东西。或许辛追并不肯定自己能升入天堂,所以才制作了这样一面精致的幡来引导自己的灵魂,不要走错了路。

这幅画共分三个部分:上面是天堂,中间是人间,下面是地狱

天堂的右侧,奇怪的九个太阳在扶桑树枝中间照耀,在最大的一个太阳中间站着一只乌鸦;天堂的左侧是一个弯弯的月亮,月亮里有传说中的神兔和蟾蜍,旁边有一个仙女在飞舞。在帛画的上端,太阳与月亮的中间的人物应当是天神,她是一位人面蛇身的女子,或许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创世主——女娲

人间的情形就是辛追当年生活的写照。她是一个雍容的老妇,在仆人们的环拥下,神态安详的略显忧伤。在人间的上部,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和吉祥,双龙中间有一身着白衣、长着翅膀、似人非人的“精灵”,它应该是人死后带着人的灵魂升入天堂的信使。人间与天堂之间有一扇开启的门,门侧各有一位曲臂拱手的司命守卫。

地狱倒不可怕,一个赤着上身的男子(传说中的大力神)双脚踩在合欢螯的背上,用头和双手顶地面,显得孔武有力。

从整个画面上看,地狱的空间最小色调也最暗,因为这是人死后为生前赎回罪孽的地方,是人们生前憎恶和惧怕的地方。而相比之下的天堂显得格外空灵与轻松,那里有阳光、树木、海水„„而且,画面的比例远远大于地狱和人间,无论是从画面的色调上看还是从画面的比例上看,无不表现出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死后灵魂升入天堂的幻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第二课时

魏晋至明清时期绘画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课型:欣赏·评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魏晋到明清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绘画作品、绘画风格及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进一步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社会价值。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绘画的发展演变以及绘画造型风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人类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教材、课件、相关图画挂图资料等。学具准备 :教材、笔记及小组分头收集的材料等。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学生思考:

“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转入奴隶社会以后,美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展示《司母戊方鼎》,根据上节课所学学生阐述其地位及纹饰寓意。(2)、讨论:鼎具有什么样的功能?(炊煮器→礼器;实用物品→祭祀用品)

(3)、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4)、教师总结。

板书课题: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和文化价值

(二)(二)教学过程 欣赏与分析:

1、魏晋时期的美术作品

代表作:《洛神赋图》:教师介绍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理论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及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法则,使学生了解传统美术最主要的审美评价标准。

学生欣赏作品,讨论赏析。

2、唐朝的美术作品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作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其绘画风格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的巅峰,呈现出大唐王朝的一派大气雍容。

展示欣赏作品:《步辇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中国现存最早反映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画卷。

3、以《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和灵岩寺《罗汉像》为重点进一步进行较深入欣赏,以加深学生对传统美术的体验和认识。学生分小组认真观察课本上的图例及教师出示的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比较,相互间交流欣赏感受,大胆发现,举手发言。

各组代表上台发表演讲,讲述自己的欣赏观点。

4、结合《富春山居图》,学生分组欣赏,教师介绍人文画产生的历史及其特点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学生谈欣赏感受。

5、以欣赏徐渭、陈洪绶和石涛的作品为重点,进一步了解这些注重主观表现的有创造性的文人画家在丰富和发展传统美术上的贡献。

6、结合宋瓷、明清建筑和民间年画的欣赏,进一步扩展欣赏领域并为树立更全面的美术文化观念奠定基础。

设置问题,以问题作先导,层层深入递进,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欣赏评述予以肯定和表扬,采取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就本节课的课堂情况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重点,加深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六、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如图片、文字等),与同学交流感受。通过上网或其它途径进一步了解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的艺术作品及其相关内容。进一步开阔视野,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相关内容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拓展,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下节课的材料准备。

七、教后反思:

附:教学知识参考(可印制让学生自己了解):

1、《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为了适于案头观赏,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构图和人物有聚有散,场面有动有静。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全图工整、细腻,线描精确典雅。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机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敛声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第二段是“集体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是“间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

第四段是“独自赏乐”,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

第五段是“依依惜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画面中屏风和床榻等家具的使用,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起到了分隔画面,使每段画面可以独立成章。另一方面又把各段画面连系起来,使整个画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更凸显画家卓绝的功底,特别是主要人物韩熙载,分别在五个画面之中出现,但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表情都不尽相同,但他的形态与性格却都表现的前后一致。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敷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人物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画卷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2、《洛神赋图》:此卷为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画。他是第一位留名画史的人,他的禀性中颇有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天真、善良、风趣、大度。当时的人认为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人物是顾恺之最擅长的。这卷《洛神赋图》,虽是宋人摹本,但保持了顾氏原作的本意。此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洛神赋》是一首爱情诗篇,作者将其恋人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丕)化作可望而不可求的洛水女神。该卷画曹植从京城回东藩路经洛水时遇洛神宓妃的爱情故事,格调缠绵,情节浪漫。全卷共画4段,第1段《相遇》、第4段《辞别》。

《相遇》画曹植在洛水畔停歇时的情形。画家着力刻划了3匹疲惫的马,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体态动静不一。一卸套之马暂获自由,猛然就地滚尘,惊的驭手慌忙侧身躲让,一马引颈回望,一马俯首啮草。

《辞别》一改汉代的平视画法,采用俯视角度,开阔了视野。作者画曹植驾车登程,回首寻望洛神的倩影。5马在乘骑的护卫下奋力拉车向前,其动势与东汉画像砖、石和壁画上的人马极为相似,证实了东晋人马画与东汉艺术的承接关系。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勾勒添色的人马画技法意味着人马画已具备了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立成为一种画科的艺术条件。

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4、《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是一幅最早反映中国汉、藏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画卷,它真实地记录了1300多年前唐王朝文成公主和西藏松赞干布的联姻佳话。《步辇图》展示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接见吐蕃松赞干布使者禄东赞到长安迎接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

《步辇图》是一幅绢本设色画作,长129.6厘米,宽38.5厘米,画中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画的右侧,唐太宗李世民坐于步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的抬辇、扶辇,有的持扇、打伞,各具姿态,凸显太宗的奢华和威严。画的左侧,有一个红衣虬髯执笏者,是朝中引班的礼官;其后拱手肃立者,是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一人是朝中的翻译官。

画中人物,主要突出的是唐太宗和禄东赞。唐太宗是中国唐朝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帝,他安详自若,威严的神情中流露出对使者的盛情和嘉许;而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气质在画面中也是表露无疑。禄东赞脸颊丰满,高鼻,黑黑的络腮胡,体现了藏族同胞矫健中略带粗犷的性格特征,特别是额头上几条长长的皱纹,与质朴的颜面融合在一起,表现了他的才智和丰富的阅历。禄东赞举止谦恭,敬畏且沉稳,憨厚可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

第三课时

多元化发展的近现代美术

课型:欣赏·评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欣赏与评述活动,使学生比较概括地、历史地、具体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优秀传统和辉煌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审美特征和社会文化价值。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和爱国情操,加深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近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绘画造型风格特点。教学难点:体会和认识中国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与历史文化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评述、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教材、课件、相关图画挂图资料等。学具准备 :教材、笔记及小组分头收集的材料等。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或者视频展示西方文化入侵以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以及近现代中外艺术交流情况。

教师讲述:19世纪末——20世纪的中国绘画表现出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过渡的特色,表现出错综复杂的新格局。和中国古代绘画相比,20世纪绘画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其一,绘画门类更加齐全,除原有的传统中国画、年画、壁画等品类外,产生了油画、版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等新画种;其二,中国画趣味高雅的写意、象征、表现和抽象手法,从世纪之初开始,逐渐向较为大众化的写实过渡;其三,强调吸收外国文化艺术。清末兴起改造中国画的思潮,从广东岭南画派开始到后来的徐悲鸿学派,都是明显的表现;其四,大量美术留学生去日本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留学,学成归国后成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和职业画家,这从整体上奠定了中国油画发展的根基。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油画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新的艺术运动伴随着社会革命浪潮而起伏,艺术与社会、政治紧密相连,绘画强调为政治为人生服务。辛亥革命前后的漫画、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解放区的版画、建国后的连环画、宣传画等,都可做为这一倾向的突出代表。

板书课题: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和文化价值

(三)——多元化发展的近现代美术

(二)教学过程

1、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

(1)中国绘画到了清末,以北京为中心的四王画派走向衰落。与此同时,上海的海派开始兴起。海派善于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又从古代金石艺术吸取养分,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大写意水墨画技巧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新格局。  任伯年便是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展示任伯年的作品:《承天夜游》——描绘了苏轼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的情景。吴昌硕作为海派晚期的主要代表,活跃于20世纪初,他的绘画艺术深展示吴昌硕的作品:《珠光图》——对春天的赞美以及眷恋

(2)近代以来形成的岭南画派,是第一个提出中国画改革的画派,他们培养了大批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的传统。

(3)沿着近代海派画家和岭南画派指示的两条道路,20世纪中国画逐渐形成两大类型:传统型和融合型。 传统型:是指活跃在北京地区的京派画家和上海江浙等地的画家。其中造就了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这样的大师级画家。他们反对摹古泥古,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艺术个性,将传统绘画推向高峰。

展示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的绘画作品,学生赏析。 融合型: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刘奎龄、刘海粟、徐悲鸿、蒋兆和、朱屺瞻、丁衍庸、李可染等,是主张中西融合、革新中国画的代表。影响最大的当推徐悲鸿学派。

展示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等大师的绘画作品,学生赏析。

学生讨论蒋兆和的《流民图》,探讨其中表现出的当时社会的现实的中国民众的生存情况:把西方的素描画法和中国的线描画法五相结合,表现出抗日战争初期因战乱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形形色色的真实形象。

2、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 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开国大典》:油画家董希文的名作《开国大典》,以富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构图和色彩,成功地再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庄严时刻的宏伟场景。是一幅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

教师讲述作品创作背景,学生欣赏并讨论作品的社会意义。

3、近现代其它美术类别的发展:(1)彩塑《惜春作画》:张景祜

结合语文课本中的有关课文,引导学生欣赏。探讨传统美术表现形式所产生的市民化、通俗化趋向,与民主革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思潮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石雕《和平》:潘鹤、王克庆等

作品欣赏,小组探讨体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和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对发展繁荣美术创作的重要意义。

学生分小组认真观察课本上的图例及教师出示的实例,进行分析,讨论比较,相互间交流欣赏感受,大胆发现,举手发言。

鼓励各组代表上台发表演讲,讲述自己的欣赏观点。

五、课堂小结与巩固:

在人类社会,时代不同,美术作品和审美观念亦有所不同。原始社会,存在图腾崇拜,是因为图腾象征氏族与血统的特性;奴隶社会,出现饰有虎头纹饕餮纹的青铜器,是因为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崇尚兽性的野蛮和凶猛;中国封建社会,龙凤视为祥瑞,为人心所倾慕,故龙凤图案成了美的图案。凡此种种,都说明美与审美标准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美本身也参与创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的发展。在变化更为深刻的新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作为一个体现人类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之具体变化的风雨表,更是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状态。但不管时代怎么变,我们对美的追求仍会一如既往,尤其在物质日益丰富精神日渐贫乏的当代,美是我们心中的一方净土,一剂精神的良药,它将继续引导人们如何“诗意地栖居”。

六、课后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最有心得的一件中国优秀美术作品,写一篇美术作品评论短文。也可就某一历史时期或者自己选定的专题,写出综合性的评论。

2下节课的材料准备。

七、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附:教学知识参考(可印制让学生自己了解): 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

从编年史的意义上,通常把20世纪的中国绘画史分为五个阶段:190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第一阶段;从辛亥革命到30年代前期为第二阶段;30年代后期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为第四阶段;1989年以后为第五阶段。

一、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

19世纪末以来,上海、北京、广州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凝聚地,加上三地商业发达,便于对内对外交流,因而集中了大批文化人。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画家主要云集于这 3个地区,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亦称海派)、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画家群。

清末上海“海派”是中国最有生命力的画派。和当时北京按四王一路画风发展的京派相比,海派适应商人和大众的需要,逐渐走向雅俗共赏一格。京派有一个正统的观念,按四王一路画风绘画,主张摹古,追求写意、象征的高雅趣味,否则就被称为“野狐禅”。它与北京的宫廷绘画关系密切。但不论京派和海派,实际上都是传统绘画,上海“海派”只是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海派人数最多,著名画家有任颐、虚谷、蒲华、吴昌硕(海派四杰)、黄宾虹、顾麟士、王震、刘海粟、潘天寿、丰子恺、陈之佛、朱屺瞻、来楚生、张大千、傅抱石、陆俨少、唐云等。先后有艺观、白社、上海中国画会、百川书画会等中国画社团活跃于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均设有中国画专业,广传中国画艺。

北方画家群主要云集京津两地,著名画家有齐白石、陈师曾、金城、周肇祥、陈半丁、王梦白、胡佩衡、于非闇、秦仲文、徐燕荪、吴镜汀、刘奎龄、刘子久、汪慎生、王雪涛、李苦禅、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在20~40年代,以金城、周肇祥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及其后继者创办的湖社,聚集了一批以研究和维护传统绘画为宗旨的画家,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南方画家群(包括香港、武汉),著名画家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黄少强、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以上均为岭南画派画家)、黄般若、黄君璧、丁衍庸、卢振寰、张振铎等。

辛亥革命后,由于西方绘画的引入,传统绘画改名为中国画,主要是为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区别于西洋画。尽管中国画这一名字最早出现于明朝,但实际上真正流行并被接受是在20世纪。广东岭南画派率先打出改造中国画的旗帜,主张“调和古今,折中中西”。岭南画派最早倡导革新中国画,有很大影响。有的画家先后历经南、北几个地区,如徐悲鸿、林风眠等。抗日战争期间,南北画家多转移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又大多回到了3个聚落区。这3个聚落区的中国画家,有许多创办学校或在学校任教,或者以传统方式课徒授艺,亦有许多编辑杂志刊物,或筹办展览会,进行对外交流,为传播与发展中国画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画家聚落格局逐渐产生了变化。有一些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丁衍庸、赵少昂、杨善深等,定居于台湾、香港及海外异国。西安、沈阳、重庆乃至各省市都相继建立或扩建了美术院系,新的一代中国画家遍及全国各地,三中心渐成多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岭南画派:广东地处五岭之南,清末有居巢、居廉兄弟二人在绘画上富有新意,成就突出,影响了曾以他们为师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二高一陈”都曾留学日本,研究东洋绘画,归国后,倡导改革中国绘画,力求在传统绘画上吸收西洋技法,效仿日本走过的道路。辛亥革命后,他们在绘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画派,被称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的领袖人物是高剑父。高剑父(1879-1951)名仑,号爵廷,广东番禺园冈乡人。少年时在居廉门下学习绘画、1905年,东渡日本,以卖画为生,后进“白马会”、“太平洋画会”、“水彩画会”研究东洋绘画,从而萌发改革中国画的思想。他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回国后,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逝世后,高剑父不满于国民党军阀的黑暗统治,不问政治,在广州设“春睡画院”,致力于艺术教学,并担任中山大学艺术系国画教授。

吴昌硕:(1844-1927)名俊,俊卿,字昌硕、亦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苦铁等。浙江吉安人。吴昌硕一生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均很深。绘画上擅大写意花卉,其用墨浓淡干湿,各相其宜,色彩吸取民间绘画用色的特点。善用强烈鲜艳的重色,大胆使用西洋红,色调浓艳,对比强烈。他发展了青藤、雪个、石涛、扬州八怪以来的大写意画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雅俗共赏”品格。他的作品极多,《荔子》、《荷花》、《寿桃》、《墨竹》、《雁来红》等,都是其匠心独运的杰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从民间雕花艺匠成为中国画大师,历经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他熔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画、印的修养于一炉,“雅俗共赏”是其绘画的突出标志。黄宾虹是浙江金华人,现代山水画的巨匠,他将深厚的传统修养、学识与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化作浑厚华滋的笔墨风彩,浓重的积墨创造了这个时代的最高艺术美之一。潘天寿是浙江宁海县人,他在花鸟画方面作出了杰出的成就。他融南北宗于一体,突破明清以来花鸟画清丽柔美的风范,创造了雄劲奇险的风格。傅抱石、溥心畲、于非阉、贺天健、吴湖帆、李苦禅、黄君璧,也都以各自不同的风貌丰富了传统型绘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县人,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中国画坛。1919年3月起留学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精于古典画风的达仰,1927年回国。回国后致力于美术教育,倡导写实主义美术,积极参加革新中国画的运动。他将欧洲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结合在一起,将维妙维肖的造型和忧国忧民、密切关注现代生活的艺术思想引入中国画创作,融形似与墨趣于一体。以徐悲鸿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主张融合东西方艺术的画家群体,成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主干。

传统型中国画

现代中国画家中,有许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他们之中又分为两支:一支以模仿、传承前人技巧、风范为基本原则;另一支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但他们的革新主要限于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或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前 一支的贡献在于保存与传授传统技巧;后一支的贡献则在于发展传统,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以及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前者以金城、顾麟士等为代表,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为代表。

齐白石从民间雕花艺匠成为中国画的大师,历经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熔文人画与民间艺术、诗、书、印、画修养与农民气质于一炉,在作品中表达出中国人的审美理想。黄宾虹作为现代山水画的巨匠,将深厚的传统修养、学识与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化作浑厚华滋的笔墨风采,尽管人们对他的艺术有曲高和寡之叹,却不能不承认他创造了这个时代最高的艺术美之一。潘天寿的成就主要在花鸟画方面,他的气质中有农民的朴厚,他的学养却完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是文人的。他融南北宗于一,突破明清以来花鸟画清丽柔美的风范,创造了奇险雄劲的风格。傅抱石、溥心□、于非闇、贺天健、吴湖帆、李苦禅、黄君璧等,也都以各自不同的风貌丰富了传统绘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画家的作品虽然和现代思潮、现代审美理想保持着不同程度的距离,但他们表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识,也不同程度地渗透了现代人的情感心理。齐白石的真率与刚健,黄宾虹的深沉与热烈,潘天寿的雄浑与骨力,傅抱石的恣纵与情致,都是与现代精神相通的,都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思想情感范畴。

传统型中国画在形式与表现上主要依靠对古典绘画尤其对文人画的继承借鉴和写生观察。它赖以存生的基础首先是传统笔墨功力。博采各家,遍临名作,融会贯通而又独出心裁,就有成功的可能。现代画家由于生活在广富收藏、印刷业、博物事业初具规模的大都市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历代著名作品;而交通的发达,又为他们提供了行万里路和展览观摩的方便。近现代社会生活结构迫使画家们将作品作为商品出售,大大改变了既往画以自娱的性质。这些特点,都对传统型画家的创作有深刻影响,因此,他们的艺术道路和古代艺术家也明显地拉开了距离。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变异,以静观自然、品味笔墨意趣为特色的传统型绘画愈益显出了与新的审美需求的差距,如何给它以新的生命活力,是现代中国画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融和型中国画

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美术思潮、论著、美术教育和美术作品被大量引入。伴随着文化上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提出了“美术革命”的口号。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借鉴西方美术以改革中国绘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潮流。蔡元培、康有为、陈独秀、鲁迅和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刘海粟等,都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术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的融和。几十年来,融和型中国画成为主潮,毋宁说,这是中国人民欲将古老的文明推向现代文明的愿望和奋斗在美术领域的表现之一。

以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创始人的岭南画派,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绘画。他们多曾留学日本,研究西方及日本近代美术,强调写生、取材于现实、教育性和融会中外画法——如光色、纵深感等。尤其在山水、花鸟和走兽题材的创作中,他们把居廉的没骨画法、撞水撞粉画法和横山大观、田中赖璋等日本画家的画法糅合为一,努力创造一种奔放雄劲而又富于时代感的美。岭南画派虽然云集了广东的一批中国画革新者,并不是一个以描绘地方风情或景色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指归的地域性画派。他们以创造新国画为己任的大胆探索虽不成熟,但却造成了思想上的显著影响。

受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近代思想家康有为的启示而步入中国画坛的徐悲鸿,将欧洲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结合在一起,把惟妙惟肖的造型和忧国忧民、密切关注现代生活的艺术思想引入中国画创作和教学。他的学派和同路者遍于各地,成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写实绘画的骨干。徐悲鸿学派对中国画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国画描绘人与自然的能力,而其融形似与墨趣为一的风格,也增强了中国画的丰富性。

融合型画家还有林风眠、陈之佛、张大千等。其中以林风眠最为突出。林风眠1900年11月生于广东省梅县,自幼学习绘画。1919年去法国留学,先后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回国。他以调和中西、创造新的绘画艺术为毕生奋斗目标。他继承传统绘画重视意境的特色,汲取民间美术刚健有力的素质,又引入西方近现代绘画强调感性直觉与形式创造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注重色彩与光的表现力,加强线的力量与速度,深入表现心理意蕴,从整体上突破与超越传统绘画模式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20世纪以来融和型的革新探索中,林风眠的艺术成就,是最值得注目的。

融和中西有广阔的可能性与选择性,可以融和成多种类型、形态与风貌。如陈之佛融东、西洋的装饰性色彩于工笔花鸟而不露痕迹;张大千晚年的泼彩画法,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因素而不改变画面的传统风神;李可染吸取西画写生法与写实观念却不减弱传统笔墨的作用;吴冠中用中国画的材料工具、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色调观念与方法表现传统的诗情、境界等,都各有千秋。在80年代走向成熟的中年画家乃至刚刚跨入画坛的青年画家,在融和中西方面更是进行了多样的尝试与探索。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深刻地理解与学习传统,是这一潮流的普遍特色。

从走向十字街头到描绘工农兵:

中国画自元代以降,渐渐封闭在士大夫和贵族的天地里,极少描绘下层劳动者与繁杂的社会生活,也不把下层社会人作为欣赏的主体,文人画成了贵族化的艺术。中华民国时期,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民主革命运动和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美术家们也提出了“民众的艺术”、“走向十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街头”和“大众化”的口号,中国画在题材内容和形式表现上都与此相应,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清末民初,用传统绘画手法描绘城市世俗生活和中外新鲜见闻的是著名画家吴友如。他利用石印画报作为他的通俗作品的传播手段,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五四运动前,著名国画家陈师曾画了《北京风俗图》册页,用半写意半漫画的笔法描绘了北京街头的人力车、泼水夫、算命者、磨刀者、掏粪夫、喇嘛僧、老西儿等。20年代末30年代初,岭南画家黄少强、方人定亦以走向十字街头为旨,以同情的态度描绘城乡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景象。北方的赵望云则到冀南、塞上等地作农村写生,以农民的痛苦生活作为画材,并在天津《大公报》上连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他不理睬“不遵师道”、“不法古人”、“任意涂抹”的指责,“舍去所有的师承、学校,一本自己创造的真精神”、“改变旧有的画风„„用‘诚信之爱’,以唤醒群众的势力(王森然《群众画家赵望云》,《大公报》)”。冯玉祥为他的大量写生配了诗,老舍、郭沫若等都著文加以肯定,把它视为一场艺术上的革命。抗战期间,国画家沈逸千出入烽火战场作战地写生,身居敌占区的蒋兆和创作了《流民图》,在四川大后方的一些画家如关山月等,也到西北地区写生„„。他们紧踏着时代的脚步,把中国画扩展到新的领域,使高雅、超逸的传统绘画走出逃避人生斗争的象牙之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画开始普遍描绘现实生活,涌现了一批新的人物画家,如石鲁、黄胄、李斛、方增先、杨之光、刘文西、程十发、王盛烈、周思聪等。他们深入农村、工厂、部队,创造了许多歌颂工农兵的作品,人物画由此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山水花鸟画也多作写生,开始摆脱辗转摹古之风。走向十字街头变成了描绘工农兵、歌颂工农兵,即便山水花鸟画也联系现实社会内容,强调思想性与教育意义。

60年代后的中国画坛:

60年代前期,出现了以描绘黄土高原为特色的“长安画派”。长安画派始于赵望云,以石鲁成就为最高。石鲁强调写生,他把描绘黄土高原作为自己的主要题材,形成了独特风格。《转战南北》是很能体现石鲁高度艺术表现能力的作品。石鲁在后期艺术上进行的变法探索也是很有价值的。60年代还出现了以李可染为突出代表的写生派山水。与此同时,中国画在这时走向了空前广泛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许多图解政治的作品大量出现。通俗化、政治化弊病开始露出端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文化大革命”十年,美术的题材被限定在极为单一的政治性范围之内。建国后十七年里文艺思想中“左”的倾向,在社会及政治**期间恶性膨胀,发展到极端,直至把艺术视为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此时的主要美术门类是宣传画和漫画。国画由于受反映现实生活的局限性,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文革”后期出现的一些中国画,也被打成了“黑画”。但在客观上,“文革”对美术起到了一定的普及作用,促进了写实绘画的发展,中国画的人物画也由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些值得肯定的作品。如刘文西的《知心话》、卢沉的《清洁工人的怀念》等。

进入80年代后,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借鉴吸收西方文化艺术更促进了这种变化。这一时期,个性意识和主体观念开始抬头,中国画的探索呈多元化趋势向前发展。现代美学观念的渗透,催生了许多新的绘画类型,如抽象型、超写实型、色彩型、民间意趣型、新文人写意型等等。由于外来影响和革新者的大胆思考与实践,80年代中期,中国画的论争再次掀起高潮,包括中国画的特点、疆界、笔墨的价值、借鉴与继承的关系等问题,都在新的层次上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场论争伴随着中国画创作流向的分化,初步形成了多元的格局。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的中国画展出,除抽象水墨没有参展以外,基本上显示了艺术风格多元化的景观。

90年代,中国画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起初,画家们一度冷却了对西方现代化野性的崇扬。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形成了既坚持“二为”方向,又坚持“双百”方针,允许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进行竞争的较为稳定和开放的局势。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这一时期有着新的发展,出现了像刘大为的《晚风》、赵奇的《生民--1885·黄遵宪与美国华工》、韩国榛的《民初素描·街头》、卢沉的《清明》等一批优秀作品。山水和花鸟在90年代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在老画家当中,张仃和吴冠中较为活跃,张仃的焦墨山水不断升华,吴冠中的点、线构成也还有着一定的潜力。在大部分中青年画家中,相当数量的画家仍然沿着李可染开拓的写生和创作山水的思路,进行自我风格的调整和升华,并以表现诗化的意境为基本目标。但也有部分画家开始了绘画语言的变革和创作观念的部分调整,如张凭向宏观意识和整体墨韵的靠拢,李宝林对激情的粗线节奏的强化等等。花鸟画的题材有了新的拓展。几乎所有的天下之物皆可以入画,在更为广阔的视野里突破其既有的疆界。

“现代水墨画”和“新文人画”的出现:这两个艺术流派是从不同的思路欲求变革和摆脱现实主义美术给绘画带来的影响。现代水墨画崛起于80年代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期,它带有新潮倾向而又不同于新潮美术,试图冲决正宗中国画界域和更加强调媒材特性。“新文人画”在80年代末正式推出,经过边平山等画家的努力倡导和1987、1988两度“南北画展”,致使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推出了“中国新文人画展”,以后又相继举办多次活动,成为90年代中国画界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

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二、近现代中国油画的发展

中国油画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和成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早期,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

(2)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

(3)20世纪初,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传授西洋绘画技法,并选派有志青年出洋学画。丁悚、刘海粟等人是此时的先导者,这是中国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如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等。留学生归国后,通常都以美术教学为职业,通过所在的学校,传播自己的艺术思想和绘画技法。

(4)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9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中国正规美术学校的开端。继此之后,中国第1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艺术学校(后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第 1所高等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以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都于20年代先后成立。这些学校陆续开设油画课,成为发展油画艺术的基地。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曾主持这些学校的教学,他们不同的艺术主张,使这些学校的油画教学各具特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5)20~30年代,艺术旨趣相投的画家曾组成各种社团。

(6)抗日战争爆发后,油画家们以绘画为武器和工具,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各种不同艺术见解的画家在这些活动中达到思想感情的一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体验了普通人民的悲欢离合,为新的艺术突进积聚了力量。解放区画家在较为轻便的绘画形式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思想、情感上的锻炼,为新中国的油画艺术准备了一支新生力量。

(7)50~70年代末 1949年以后,中国油画家面临全新的历史时期。油画家面临新的课题。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罗工柳的《地道战》,是两个经历、修养不同的画家,为表现新的时代殊途同归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颇具代表性。50年代,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美术。同时,聘请苏联画家和罗马尼亚画家,分别在北京、杭州执教。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0年代的油画创作以表现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为主,显示了油画家个人风格的重大转变。

(8)70年代末~80年代 1978年以后,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家和观众对虚套、粉饰的反感,对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索,使油画创作的境界有了新的开拓。有些画家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对当代生活作历史性的考察;有些画家则以诗人的眼光,表现美的心灵和美的意境。《1968年×月×日雪》(程丛林,见彩图《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中国现代))、《不可磨灭的记忆》(杜键、高亚光、苏高礼)、《峥嵘岁月》(林岗、庞涛)、《红烛颂》(闻立鹏)、《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华秋实》(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谊)、《钢水、□水》(广廷渤)、《迎新娘》(鄂圭俊)„„这些作品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老画家吴冠中、韦启美和中年画家罗尔纯、妥木斯、曹达立等人在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富有个性色彩的表现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绩,显示油画家对绘画形式和个性特色的关心。《父亲》(罗中立)和《西藏组画》陈丹青的出现,从创作思想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一个旧时期的终结。大批新起的青年画家,则完全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长期存在于中国油画界的作品面貌单调、贫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矫正。从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油画已经成为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为中国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国艺术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读书与藏书的情结

活动一

讨论与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等,让学生认识书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的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初步了解与书相关的藏书票、收藏印、书签等。

2、能力目标:了解名人志士的读书方法,会读书、读好书。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欣赏评述,认识读书、爱书对个人素质提升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书籍在我们生活中的关系 教学难点:书籍的选择及读书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的有关书的名言名句及名人读书资料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考一考: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谁的名言?它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引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让学生明白:书是我们勤学立身的重要通道,教育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学习。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书的至理名言?请说出几个

学生搜索记忆,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教师注意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

3、教师总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们精神的食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们,你爱书吗?你爱读书吗?你爱收藏书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书与藏书的情结

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代的书院、藏书楼、以及文人出入书院读书情况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指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爱书、读书、藏书就被视为一种美德,我国古代的书院、藏书楼等就是供文人读书做学问的地方。

 提出问题:

在我们现代,这种集中读书做学问的地方被称为什么? 学生答:图书馆

 多媒体播放北京图书馆情况图片,简介其功能结构。介绍家乡附近的图书馆,鼓励学生阅读。

2、文人名士读书

导语:书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读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名人志士的读书轶事?请你说一说。学生思考讨论,并讲述,教师鼓励引导

 教师播放名人读书图片,视学生讲述情况,选择讲述毛泽东、鲁迅、列宁、居里夫人等读书故事。

3、读何书

导语:至此为止,我们有些同学可能在想:我要立志读尽人间书。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有益,阅读就是阅世,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

 提出问题:中学阶段,我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引导学生的审美选择

学生讨论回答,此处可能有些同学会涉及部分杂志,教师注意引导。

4、读书方法

读书也要讲究方法,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请你介绍一下

学生讲述,小组讨论比较同学们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只有有了好的方法,才有可能做到事半功倍。

 讲解“学问”的含义,讲述毛泽东读书方法: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宋代朱熹的读书法。

5、与书籍相关的美术知识

多媒体播放藏书票、收藏印、书签等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和书籍的关系。了解它们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具体内容放在下几节课讲述)

指出:藏书票、收藏印、书签的设计制作以及使用也是个人文化修养的追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和体现。

五、课堂小结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强调读书对个人素质的提升及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勇立志、立长志。

六、课后延伸

1、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向同学讲述你所读书籍的内容,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2、下节课的工具材料准备。

七、教后反思: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读书与藏书的情结

收藏印

课型:造型·表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收藏印的历史,了解收藏印和书籍的关系;初步掌握有关收藏印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收藏印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并能够独自设计构思一枚收藏印,画出草图,进行简单的刻印。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欣赏学习与制作,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收藏印艺术精巧秀美的形式和意蕴隽永的内涵,展示自身文化品位,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收藏印的制作方法及过程 教学难点:收藏印文化内涵的恰当体现。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藏印作品范例若干,方形橡皮、刻刀等刻制工具。

学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的有关收藏印资料,纸、笔、方形橡皮、刻刀等工具材料。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读书与藏书的情结的第一部分,知道读书与收藏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个人修养,如果我们都有书籍收藏,如何让人们知道这本书是你自己收藏的呢?

2、展示有关名家的收藏印。板书课题:读书与藏书的情结之收藏印

(二)教学过程

1、收藏印的由来、作用及发展(结合有关图片):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资料及预习情况阐述,教师引导:

(1)书画钤印用于收藏,最早见于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南北朝写本《杂阿毗昙心论》卷中所钤“永兴郡印”朱文方形官印。从流传下来的书画真迹和文献记载可知,关于收藏印在唐代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现存古代著名的书画上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般都有很多收藏印。

(2)作用:某人书画收藏的证明

 宋以前书画上的收藏印,主要用于收藏。宋元以后书画家收藏印除了具有收藏作用外,还成为书画收藏者鉴定书画优劣真伪的标志。 收藏印对书画鉴定是有很多的帮助的。一则可以被用于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经过情况。另外,收藏印至少可以为推断作品的下限年代提供可靠的依据。

(3)给学生发放有关收藏印发展的印刷资料,学生自学:汉武帝至明清的收藏印情况

2、多媒体展示名家的收藏印,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篆刻艺术的审美特征,体味收藏印章独有的使用和玩赏价值。

问题:什么是适宜的书画收藏印,又如何钤盖呢?

 收藏钤印也是一种创作。除直叙的姓氏名号,馆堂斋室外,内容应有创造性、独特性。要浓缩,精炼,有内涵,以体现藏者的个性和情趣为上。如古人用的书画收藏印:“一日须看三百回”、“是吾性命”等等。 收藏本为儒雅之事,因此,印面的篆刻风格,一般以秀美的细线朱文和规整的白文为宜。过于粗放,斑驳泼辣的印风则不可取。 视书画的构图布局,选择适当的钤印位置,使之更具观赏性。

3、介绍篆刻的基础知识,入印所用的字体及其处理变化原则,印面的布局,黑白、疏密的处理。

 字体:篆书的审美意蕴。

 印章文字变化丰富而且灵活,但有一定法则约束,不能随意改变和臆造。 朱文与白文:即阴文与阳文。治印必须讲究布局,所谓“分朱分白”。清篆刻家邓石如:“计白当黑”,无笔之处也要有妙境。胸有全局,然后依法取势,自然成章。

 布局要点:虚实疏密:“宽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以容针”;匀称和谐:印文随布局而变化,调整点画的大小,稀薄与长短;穿插挪让:印文随着布局结构,依势伸缩,所谓避密就疏,避险就易,彼此相让,映得宜章。——欣赏印章精品,体会布局韵味

4、刻制刀法

(1)冲刀法:刻刀内角刀锋入石,线条流畅挺拔(2)切刀法:刻刀外角刀锋入石,线条古朴、含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5、展示藏书印名家名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区分冲刀法印与切刀法印。

6、教师示范用方形橡皮刻章并讲述要点,制作过程中进行使用刀具的安全提示。

五、课堂练习: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藏书章设计。设计要求:字体布局与设计审美性强。先画草图,再拓印到方形橡皮上,进行刻制。注意字的正反。学生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指导性建议。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展示交流个人练习作业,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并进行小结。

七、课后延伸

1、进一步收集收藏印的有关图片进行赏析,进一步了解收藏印在书画作品中的作用。

2、建议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设计制作一枚收藏印。

3、下节课的材料准备。

八、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读书与藏书的情结

活动二

创作与实践之藏书票

课型:造型·表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藏书票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初步掌握有关藏书票设计与制作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会按照藏书票设计要求,独自设计构思一枚藏书票,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制版。

3、情感目标: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藏书票艺术的精巧秀美的形式和意蕴隽永的内涵,展示自身文化品位,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藏书票的制版方法和过程。教学难点:藏书票文化内涵的恰当体现。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藏书票作品范例若干,纸板藏书票的制版步骤示范图、制版工具。

学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的藏书票,纸板制作工具、材料等。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收藏印有关知识,教师:区分你我的藏书除了用刻有名字的收藏印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或者说更美观的方法?

2、学生讨论回答,引出藏书票 板书课题:藏书票

(二)教学过程

1、欣赏藏书票作品,比较收藏印,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说藏书票比收藏印更美观呢?——学生说明理由,引出藏书票的内容:

(1)图形

 图形特点:简洁、大方、趣味性强

 问题:藏书票的图形多以哪种绘画形式制成?为什么采用这种绘画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小组分析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并做肯定性总结。(2)文字

 学生分析讨论藏书票包含哪些文字并回答:票主姓名或别号、书斋等;名言警句;藏书、。。收藏、。。之书等

 问题:英文字母:EX·LIBRIS是什么意思?——国际通用文字:我的藏书

2、藏书票概念:

(1)问题:藏书票贴于书籍的哪个位置?藏书票适合的尺寸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并得到答案。

(2)教师引导总结得到藏书票含义:将图画与文字刻在木板上,并拓印成小幅版画,贴于书本封面内页之处,作为藏书的标志,称之为藏书票。

3、最早的藏书票: 多媒体出示资料图片:

(1)世界上最早的藏书票——15世纪德国:慎防刺猬随时一吻(2)中国最早使用藏书票——清朝关祖章

4、藏书票的制作(1)画草图(2)制版(3)拓印完成

练习:学生设计藏书票,向同学说一下自己的设计意图,并在纸板上画出草图

5、藏书票的制版方法:(出示相关藏书票制作步骤图,教师选择一种进行简单示范并讲解制作要点)

(1)分割法(2)漏印法

(3)木刻版画法,因条件和学生能力所限,本课不作此法制作要求

五、课堂练习: 提出制作要求:根据画好的草图利用纸板制作一枚藏书票。根据喜好选择一种制版方法进行设计制作(可从分割法和漏印法中选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设计制作,可以交换想法,工具、材料可以交换使用。学生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指导性建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1、组织全班交流。请各小组推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全班进行交流。陈述自己的设计方案和想法。

2、师生共同交流评价,并进行小结。评价过程中尊重每个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会,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形式多样,鼓励创新,鼓励主动体验与交流。

七、课后延伸

1、进一步介绍收集、收藏藏书票的意义和有关知识,建议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搜集有关作品并赏析。

2、建议为自己的父母或朋友设计一枚藏书票。

3、下节课的材料准备。

八、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读书与藏书的情结

活动二

创作与实践之书签的设计与制作

课型:造型·表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上几节课基础上,通过优秀作品赏析,了解书签设计的有关知识,把握书签设计制作的原则要求。

2、能力目标:通过探讨分析,了解书签的制作方法,独自设计构思一枚书签,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制作。

3、情感目标: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书签艺术的形式美和实用功能,展示自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对书籍和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书签内容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书签使用价值与欣赏价值的统一及其文化内涵的恰当体现。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书签作品范例若干,卡纸、裁纸刀、胶带等制作工具。学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的书签,卡纸、裁纸刀、胶带等制作工具、材料。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天天都在和书打交道,我们在看一些较厚的书时,一次看不完,下次如何快速的将书翻到要看的页数呢?引出本节课题:读书与藏书的情结之书签。

板书课题

2、书签是除收藏印和藏书票外的又一种常见且常用的与书籍有关的物品。书签是我们读书时留下的足迹,漂亮而有个性的书签代表了我们的思绪、融入了我们的感情„„为自己设计一个展现个性、表达心情的书签,在方寸之间展示阅读心路,感悟读书心得,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趣味性的尝试。

(二)教学过程

书签本身是常见的一种物品,学生对其了解较多,再有前面几课的基础,本课已经没必要讲述太多,主要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教师做适时引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课前将各种书签在教室内合适位置悬挂张贴,以利于学生欣赏。上课提出问题:

(1)什么是书签?(2)书签的样式有哪些?

(3)书签的内容包括哪些?设计时应遵循什么原则?(4)你将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制作?

2、学生积极思考并分组讨论,在陈述自己的意见时,教师视回答情况作出肯定和积极引导

(1)书签:为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多用硬纸、竹片或树叶等制成。书签画面随意,取材广泛。

(2)样式:长方形、长三角、椭圆形、树叶形、心形,或各种动物形、植物形、卡通人物形等

(3)内容:

 图形:各种动植物或人物等,摄影、绘画、粘贴均可。 文字:以格言警句为主,起警醒与美化双重作用。(4)原则:

 内容健康向上,反映主题。 书签简洁大方,实用性强。 版面规范,布局合理。

(5)书签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观看相关书签作品) 绘制法  粘贴法  镂刻法  电脑绘制法

3、启发学生设计个性化书签。设计强调个性。

请小组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帮他们理清思路,领悟书签设计的个性化可从书签外形的设计与书签内容的设计两方面考虑。重点放在内容的设计上。

五、课堂练习: 学生制作,提出制作要求: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制作方法设计制作一枚书签,要富有创意,别出心裁,展现个性,大方漂亮,实用性强。学生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指导性建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1、组织小组同学交流,评选小组最优书签,再进行全班评选。

2、教师小结:

书签虽小,但非常有用,书签集美观与实用为一体,它不仅方便了我们自己的阅读,亦可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增进友谊。因为在制作书签时融入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因而书签本身也成为了一件有思想的艺术品,它向人们展现了我们的思想与品格,体现了我们的审美水平和生活品味,展示了我们的人生观与生活价值观取向。

七、课后延伸

1、书签赠送活动:将自己制作好的书签送给自己的老师,以表达对老师的谢意。

2、建议课后利用电脑制作一枚书签,体会其精致意蕴。

3、下节课的工具材料准备。

八、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

活动一 感受与思考

课型:欣赏·评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生活中各种富有文化品位的用品和环境,体会认识生活格调及欣赏品位是个体综合素质的表征。

2、能力目标:感受和体验各种格调的器物与环境的审美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美术格调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个人审美观及生活情趣,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高雅格调的生活品位的认识 教学难点:学生对生活格调认识的缺乏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造型别致、颇有情调的小型生活用品实物,如茶具、灯具或者饰品等。

学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的富有情调的环境设计、生活用品等资料图片。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人什么品位啊。我们通常在什么时候说这句话呢?请举几个生活中与此话有关的实例。

2、讲故事:

有一对没上过多少学的夫妇靠做生意发了一笔横财。有钱了,生活富裕了,但别人总说他们俗气,他们不甘心,就决定附弄风雅,过过有品位的生活。这天,他们去参加一个文化沙龙,为了表现自己的富贵和品位,两人都穿得珠光宝气地出现在聚会上,但却与那种高雅的艺术氛围格格不入。聚会上,有人唱了《满江红》这首歌,这对夫妻看到大家都听得入迷,就问,这首歌是谁写的?真好听。别人回答说是岳飞,那位富太太很认真地说:“能不能告诉我这位岳飞住在哪儿,电话号码多少,他这么厉害,我可得多跟他学学!”?!

3、有钱能买到风雅和品位吗?钱和有品位成正比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有的人甚至直接把有钱的生活跟有品味的生活混为一谈。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穿着名贵华丽的衣服,戴了一身的金银珠宝,但是却让人看起来粗俗不堪。而有的人虽然衣着便宜,但搭配得大方得体,显得高雅脱俗。这就是品味的差别。钱或许能够让你高雅的品味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但绝对买不到高雅的品位。相反,没有钱,也并非不能有高雅的品味,象古代许多的文人逸士,他们往往都是过着清贫但高雅的生活。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雅品味,普通人是难以企及的。所以说,粗俗的人即使有钱也只能买到些豪华排场,骨子里还是低俗不堪。

教师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过程

1、品位:

那么品位到底是什么呢?

品,有人品、品质、品德的意思,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修养。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和态度体现出一个人品位的高低。品位高的人,生活优雅、精致、有情趣、有格调、有追求、有意义;品位低的人生活粗鲁低俗,愚昧无聊。

举例:同样是一杯茶,有的人端起杯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下去,这个茶是什么味根本不知道。而另一种人,会在一间四壁排满了书,窗前有几棵绿意盎然的植物的屋子里,斜斜地靠在用竹藤做的沙发上,捧着一本书,沏上一杯茶,让茶叶在热水的浸润下慢慢地舒展开来,一阵阵的清香在四周飘荡。然后,端起茶杯,细细品尝,让茶水苦中带甜,甜中带涩的味道由舌尖慢慢沁入心扉,然后由品茶而品到生活,品到人生„„这就是品位。我们经常说要过有品位的生活,品位生活是指上流的、有品味、有档次的生活,是指生活的层次。

2格调:

什么又是格调呢?格调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存在。其实,再高、再隐秘的格调通常都得以某种形式体现出来。我们这儿所讲的格调是指不同艺术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总和表现。是艺术家的内在精神在艺术中的外在显现,受时代、地域、民族文化、题材内容、物质媒介的制约。

(1)展示观察展览作品,启发学生回答,这些作品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格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2)展示室内环境设计或室内物品摆设图片,这些图片中的室内摆设与我们所常见的生活物品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巧妙构思?

(3)学生讨论回答:主要从物品的特点和作者的独特思想方面阐述说明。(4)展示不同的生活格调作品,让学生欣赏:

 有特点的文人书房:书架上摆满图书,墙壁上悬挂名家字画,墙角摆放有绿色植物或其它装饰品。——这是一般的文人雅士的格调。 比尔·盖茨的客厅:以一个水族宫当背景,养的是濒临绝种、很难侍候的一条鲸鲨,这种做法最需要财力、智慧和想象力,并不单纯是露富的一种手段。——这是世界首富的格调。(5)学生分析影响艺术格调的因素,讨论总结:

艺术格调的取向与个体文化、审美及情操修养有关系。不论格调的形式如何体现,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在创造“格调”,“格调”又反过来“创造”某个群体。

3、继续欣赏课本图片,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1)分析作品的审美取向,说说他们追求的意蕴以及包容的精神内涵。例如:

 书桌的摆设体现了“书卷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摆好自己的书桌;  插在暖水瓶中的绿色植物,充满了生活的创意,启发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发挥,体现出自己的生活品位。

(2)对存在的争议教师给予解说评判,并说明:对高雅格调和高尚生活品位的追求,是个体修养的要求。提醒同学们,要加强个人修养。

(3)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提高个人修养?

品格的修养:是一个人的最根本修养,它能从内在提高一个人的品位。如果一个人的品格高尚、正直、正义、宽容、有爱心、有责任感、进取、勤奋、豁达等等,那么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品位自然是高的。品格的修养能体现高雅品位中的“高”字。

文化艺术的修养:能体现高雅品位中的“雅”字。比如说提高了文学方面的修养,那么谈起话来就有内涵,语句就会文明优雅;提高了美术方面的修养,懂得色彩的搭配和谐,提高了审美的情趣,那么在穿着打扮上就会优雅脱俗,在居家的布置上也会别具一格,饶有情趣;提高了音乐舞蹈方面的修养,那么举手投足的体态,说话的声音、表情等都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美感。

(4)小组学生讨论中学生如何用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学习以及着装打扮。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发学生注意学习的全面性和自身的衣着、言语、举止的得体与高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课堂练习:

针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写出简练的提纲或以口头的形式进行评述。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1.总结本节课讨论和评述的情况。

2.讲述品位和气质都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由内而外衍生的。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是现代社会对每个个体自身修养、人文素质的要求,是精神境界的表征。中学生要想拥有格调高雅的生活品味,读好书是最基本的。

七、课后延伸

1、进一步收集、收藏有高雅格调的艺术图片与资料,并进行小组赏析。

2、建议进行自己的家庭或班级的设计布置。

3、下节课的材料准备。

八、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

活动二 创意与尝试

贺卡蕴深情

课型:造型·表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与分析,了解平面贺卡和立体贺卡的特点,感受立体贺卡的美感形式。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贺卡的基本制作方法,尝试用贺卡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够独立动手设计制作出独具个性的精美贺卡。

3、情感目标:通过对立体贺卡的学习,体验贺卡的审美韵味,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充实自身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贺卡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立体贺卡中剪刻方法的熟练运用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不同风格种类的贺卡作品,示范用贺卡半成品,刻刀、剪刀、卡纸、颜料、画笔等工具材料。

学具准备 :颜料、画笔、剪刀、刻刀、卡纸、胶水及其他工具材料等。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种礼品在春节前漫天飞扬,有一种礼品是真正的“纸短情长”;有一种礼品图文并茂,是校园学子的最爱,是我们馈赠师友最纯洁的载体,是我们最深情感、最好祝福的最朴素的表达。这种礼品是什么?——激发兴趣,引出课题:贺卡蕴深情

(二)教学过程

1、贺卡

贺卡是人们在喜庆日子里为相互祝贺、联络感情而赠送的一种精美卡片,是一种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体会友谊的幸福快乐。

同学们对贺卡并不陌生,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贺卡的形式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横式贺卡、竖式贺卡;单页贺卡、折页贺卡;平面贺卡、立体贺卡、音乐贺卡等

2、引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问题:以前你赠送的贺卡是怎么来的呢?——生:买的

导语:现在,老师这儿有一部分贺卡,想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按小组发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精美贺卡和保存的以前学生制作的优秀贺卡,学生欣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赞叹羡慕之时继续讲述:

(2)很多时候,我们购买的贺卡很难准确的表达我们的心意。自己制作的贺卡,寄寓了我们更多的深情,体现了我们对友谊的重视与珍惜,更好的传达了我们的心意与祝福,它使人感觉更亲切、更有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自己制作贺卡呢?

3、贺卡制作

(1)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贺卡作品,回答其制作方法,教师汇总并板书: 平面绘画  图片剪贴  镂印喷刷  立体剪刻 等等

(2)观察贺卡,了解贺卡的形状:  方形贺卡  心形贺卡  树叶形贺卡  其它形贺卡

(3)小组讨论,如何确定贺卡主题?图片与主题内容如何有效统一?文字格式如何?

(4)我来提问:通过进一步观察贺卡的制作,学生提出有关贺卡制作中的疑问,教师解答。

(5)教师示范:立体贺卡的局部剪刻、折压

教师展示几件立体贺卡的平面分割图和制作半成品,学生欣赏并探讨,了解多种立体贺卡的制作,把握立体贺卡的制作规律,感受立体贺卡的形式美。(6)讲述:多数贺卡中不是运用一种方法制作的,而是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绘画与剪刻同时使用等。

五、课堂练习: 学生跃跃欲试。提出制作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1、设计并制作一幅精致美观传情的贺卡作品

2、对比各种贺卡的制作,根据自己所带材料和喜好选择自己的制作方式。

3、适当运用夸张变形美化等手法,突出贺卡的艺术特点。

4、提醒学生安全使用剪刀和刻刀,认真仔细。

5、教师指导过程中,调查:哪位同学给自己的老师和父母赠送过贺卡?建议学生将自己的这“第一只小板凳”送给老师或者父母,给老师或者父母送上最美的祝福。——引导学生感恩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1.学生评述自己的作品,教师肯定优秀,给出建议。

2.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制作情况,引导学生相互欣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3.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贺卡表达自己的心意,热爱生活。

七、课后延伸

将自己制作的贺卡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师长,表达对他们的浓浓爱意或者谢意。

八、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

活动二 创意与尝试

剪纸的意蕴

(一)课型:欣赏·评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与分析,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了解剪纸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剪纸的历史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欣赏,了解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和表现题材,学习运用剪纸手法表现生活,培养创造性思维,锻炼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确立自己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充实自身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传承与保护民间剪纸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风格种类的剪纸作品,示范用画稿,以及剪纸专用纸张。

学具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剪纸作品;稿纸及其他文具等。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剪纸动画片,提问:

这部动画片中的物象采用了什么艺术创作形式?——生:剪纸

2、多媒体欣赏剪纸艺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剪纸的意蕴

(二)教学过程

1、剪纸简介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朴实无华的精神。

(2)剪纸大师简介

 剪花娘子——库淑兰,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剪纸大师——李秀芳

2、剪纸艺术与其他画种的区别

欣赏剪纸图片,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感受剪纸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

(1)剪纸的艺术风格

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

 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 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进行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

 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富有节奏感。 色彩单纯、明快 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

 刀法要”稳、准、巧” “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2)剪纸的题材

学生根据图片讨论了解剪纸的主要题材:花鸟虫鱼、人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吉祥图案等

(3)剪纸的寓意

问题:通过以上对剪纸的了解,你认为剪纸之中蕴含了人们怎样的期望?有什么寓意呢?

借物寓意,祈福纳祥

(4)剪纸的表现形式(即类别)(出示图片对比欣赏) 从题材上:动物剪纸、植物剪纸、花卉剪纸  从色彩上:单色剪纸、套色剪纸

单色剪纸:阴刻、阳刻、阴阳混刻;简刻、繁刻——出示不同剪纸图片,学生欣赏辨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3、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

通过作品欣赏,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在延续过程中的不断创新。

五、课堂练习:

根据生活自己设计并绘制一幅简单的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剪纸草图 要求:强调剪纸中的夸张变形美化等手法,突出剪纸艺术的特点;从反映传统文化、审美要求出发,自由选择题材进行设计绘制。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总结本节课学生的绘制情况,引导学学生相互交流。多媒体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个标志吗? 教师介绍标志,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传统的工艺技能,主要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决议规定,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在我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项广为流传、纳福迎祥的民间装饰艺术形式,它就是我们熟知的剪纸。——引导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介绍剪纸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存在意义和地位,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让学生了解保护剪纸艺术、传承剪纸艺术的重要性

七、课后延伸

尝试收集部分剪纸图案备用。

八、教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

活动二 创意与尝试

剪纸的意蕴

(二)课型:造型·表现 主备人:仇娟 执教教师: 案序: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与分析,了解剪纸艺术的设计以及剪刻制作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剪纸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正确掌握剪纸制作方法,能够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锻炼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剪纸制作的学习,感受剪纸艺术的装饰功能,体会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蕴,确立自己对高雅生活品位的向往,充实自身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剪纸艺术的造型装饰特点和绘制 教学难点:剪纸作品中刀法的恰当运用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风格种类的剪纸作品,以及剪纸用工具材料,如刻刀、腊盘等。

学具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的各类剪纸作品;垫板、剪刀、刻刀、稿纸及其他文具等。

四、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出示教师绘制的剪纸图案和由此图案剪刻出来的完整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剪纸的意蕴

(二)教学过程

1、剪纸的艺术手法

展示剪纸作品,组织学生欣赏,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说出剪纸艺术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手法:夸张、变形、省略、简化、添加等

2、剪纸中的常用刀法(即花纹装饰)(1)“锯齿”(展示相关图片)

第三篇:初三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九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美术教学,13个班,每周13节课。作为艺术范畴的美术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美术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眼点,把欣赏、评述与绘画、手工制作、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启心智、提升志趣、陶冶情操,培养爱国情感和审美意识的目的。本学期在去年基础上强化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我校的艺术氛围。根据新课标结合我们周坨子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情况分析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2,基本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但是学生年龄小、对美术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学生的审美意识较浅,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技能结构。九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就比较好上一点,但也会出现不积极的现象,甚至对美术兴趣减退。因此必须因地制宜。

二,教学目的、任务

1、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的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力、想象力、手工制作能力。

3、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灵活的掌握对造型、色彩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渗透人文。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美术新课标、认真备课,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

本节课所教学的“统计”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依照这一理念,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串,并提供了具有开放性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争论、比较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生活意义,抽象出合理的统计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

在课的一开始,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

2.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这样表述,其实是看到了过去我们在教学统计识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然而,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尝试将统计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中,“同学们在参与策划.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同时,积极动脑,表现不错,为自己的小组赢得了荣誉,这些各不相同的奖章,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吗?”这样做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很好地巩固了新知,根据奖章的颜色和形状进行统计。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后我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识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而把重点放 在读统计图上,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是很准。

其二,虽然也进行了一些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教学,但是没有把这种教学形成统计教学的习惯,即教师缺乏这种统计链的意识。虽然按目标达成了对统计图的理解,但是学生却因为获得统计方面的知识的不完整性,使得学生缺乏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

这样看来,要想较好的进行统计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还要能够跳出课本,在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四篇:初三美术教案

教案

课程 :欧洲古代雕刻与建筑主要作品欣赏

班级:初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古代文明的艺术成就;

2、通过图片的欣赏,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3、通过学习和对比,体会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自豪与骄傲。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难点:学会欣赏

解决方法:通过系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学会用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来分 析艺术作品。

2、教学重点:掌握各地艺术风格的异同

解决方法:用“旅行”的方法来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教材、多媒体设备。

学生用具:教材

教学内容:

1、导入课程:

老师提问一:大家知不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老师提问二:那大家又知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啊?(中国、古印 度、古埃及、巴比伦。不知道的话通过图片来提示。)

老师说:除了“四大文明古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也有非常丰富的文明成果。今天我们就到印度、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去看一看外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成果,好不好啊?

(一)、古埃及、两河流域

埃及和两河流域⒁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早在埃及 古王国时期(约公 元前2686-前2181年),它在建筑和雕刻方面都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的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金字塔是埃及法老(即国王)的陵墓。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高约146米,故亦称大金字塔。它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古埃及无与伦比的建筑技术,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以巨大而又极其单纯的几何形体,给人以高大而又无比稳定的感觉,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势与神圣。

与胡夫金字塔相邻近的狮身人面像,高约20米,长约57米,高达6米的头部据说是法老哈夫拉的容貌。建造这尊巨像的目的,是为了护卫哈夫拉金字塔前祭殿的大门。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狮子是力量的象征。所以,狮身人面像实际上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老权力的象征。(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出于和建造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同样的目的,古埃及统治者十分重视自己雕像的制作。他们常将自己的雕像放置在自己墓室里。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通体着色,人物形象安详、庄重,公主的形象尤其生动、优美。用宝石嵌成的人的眼珠,使雕像显得更加栩栩如生。(用多媒体展示并做简单的介绍)

与埃及文明几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在美术方面也有重要的成就。公元前七世纪的著名浮雕《受伤的母狮》,十分引人注目。身中数箭的母狮,满身鲜血淋漓,身子的后半部已瘫倒在地,但它健壮的前爪仍在挣扎着想从地上站立起来。那昂头怒吼的神态,极其悲壮。像这样极其真实而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在那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二)、古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产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7年)到笈多王朝(公元4-5世纪)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佛教美术得到了很大发展,且对亚洲其他各国佛教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存的等身大的佛立像,是笈多王朝时期佛像雕刻的代表作。佛像的姿态肃穆慈祥,袈裟紧贴身体,衣褶清晰,线条流畅,头后有精致华丽的光环,表现了一种庄严静穆之美。(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公元1526-1858年),由阿拉伯国家传入的伊斯兰教十分流行,各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21)和其它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被称为“印度的珍珠”的泰姬陵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这是莫卧儿王朝全盛时期的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早亡的爱妻泰姬·玛哈尔所建造的陵墓,由来自波斯、土耳其、法国、意大利等国杰出的工匠共同设计建造。1632年破土,1648年建成。陵墓全部用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泰姬的美貌和爱情的纯洁。陵墓的艺术形象既有肃穆的纪念性,又具有开朗的亲切感。各部分之间比例匀称,既讲究对比,又十分统一和谐,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建筑物。(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三)、巴比伦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及著名建筑-空中楼阁的由来)(四)、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们在雕刻、建筑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成就,奠定了西方美术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

米隆⒂的《掷铁饼者》,抓住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完美地表现了运动员健美的身体和强劲的力量,充分显示了古希腊美术家塑造人体的高度技巧。(用多媒体展示并作简单的介绍)

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著名雕刻《拉奥孔》⒃,以它精心的构思和对人体解剖的深入理解,在保持人的形体美的前提下,表现了拉奥孔及其两个儿子身遭巨蛇袭击时痛苦挣扎的情景。(用多媒体展示并讲述他们的故事)

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采用古希腊建筑的典型形式——列柱围廊式,造型庄重宏伟,各部分比例匀称,风格开朗,并配以大量精美的浮雕,从而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典范。(用多媒体展示并补充相关图片并讲述关于它的传说故事)

古罗马的美术是古希腊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华丽的《奥古斯都像》是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公元前27-后14)的肖像。奥古斯都⒄的形象像一个被神化了的英雄,赤着双脚,脚旁的小爱神丘比特,暗示出他受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庇护。雕像的写实风格使人联想到传统的古希腊雕塑。(用多媒体展示)

罗马大角斗场是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韦斯巴香驱使数万名奴隶和战俘于公元70-82年建造的。整个建筑呈椭圆形,长轴直径约188米、短轴直径约156米,可容纳45000人,建筑立面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采用“券柱式”,十分华丽。它的完善的型制,在体育建筑中一直沿用到现在,充分说明了古罗马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用多媒体展示)

课堂总结:

1、欣赏作品时从其本身的艺术技巧来看,如造型,着色,体积线条等。

2、结合历史背景、地域分格来分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如

亲切感,象征权威等等。(多媒体展示)

布置作业:

复习今天的上课内容,然后预习下一节课本内容,下次上课提问!自己分析作品,一定结合历史人物背景和地域分格!

第五篇:初三美术教学总结

初三美术教学总结

岁月如梭,转眼一个学年过去了。在这个学年中,根据我校的实际需要,我担任了初三6个班的美术课,回顾这一学年,既忙碌,又充实,更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如《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平时有机会还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听课、比赛等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进步。在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一年来,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所以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平时我有心将这些心得总结成文。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

本学年我校搞了艺术节活动,同时黑板报、展览橱窗也需布置,在这里不仅

涉及到很多美术宣传工作,有的更需要我们全程积极参与创作作品。对于学校布置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能以我最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因为他们不但能让我学到很多知识,而且更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不足,所以我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美术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美术教学的特色点,为开创党山初中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贡献。

4.由于我个性直率,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得罪一些人自己还不知,有时容易让一些老师产生误解,以至不能顺利展开工作。

5.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点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会认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也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同时也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而努力。

下载初三美术教学教案(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美术教学教案(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案教学反思

    美术教案教学反思 篇一:>美术教案>教学反思那是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星期五上午的第三节课,上课铃声响了,我习惯性的空着双手,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初二2班的教室走去,一走进入教室,看到满......

    美术教案-梅花-教学教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 湘版 ) 教材七年级上册第 4 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

    大班美术教学教案

    大班美术教学教案《国宝熊猫》 活动目标 1、知道毛笔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种类,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喜欢。 2、感受毛笔的柔软性,尝试用毛笔画出熊猫的明显特征。 3、知道熊猫是......

    美术教案-《怪兽》-教学教案

    第2课 怪 兽 牟 婵 教学目的:1.培养想像力和形象创造力。2.训练学生的概括、想像、夸张和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的设计能力。 教具学具:图片、实物投影仪、水彩笔。 课......

    《美术鉴赏》教学教案

    《美术鉴赏》教学教案(2005年2月修订)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安排 “美术鉴赏”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要求,面向全院各系本科生开设的公选课。本课共36学......

    高中美术教学教案

    高中美术教学 —美在民间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民间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了解民间美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重......

    初中美术教学教案

    初中美术教学教案 初中美术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不同造型的相架及功能,了解各种相架的材质和加工特点。②初步了解平面图画法,认识示意图。③学会正......

    美术教案-《蜗牛》-教学教案

    让幼儿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以及活动特征。教材说明: 本课教材中的蜗牛主要是用螺旋线画出不同动态的蜗牛,并添画环境。 教学目的: 1.掌握蜗牛的基本形象特征,正确地画出不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