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活动《我会做豆浆》
科学活动《我会做豆浆》
一、活动目的:
1、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制作豆浆,探究了解各种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解决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能用语言、图表表达交流制作的过程。
2、体验、分享制作豆浆的快乐,感爱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3、锻炼幼儿的小肌肉,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和力量。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石臼、石磨、电动粉碎机;黄豆、花生、杯子、勺子、抹布;幼儿记录表(可以园内准备也可以与家长共同准备)
2、经验准备:①在点心环节喝豆浆,了解豆浆与黄豆的关系,并与幼儿一起浸泡黄豆放在观察角,鼓励幼儿观察黄豆的变化情况。②在区域中投入上述工具,认识工具名称,探究石臼、石磨的使用方法。
三、活动指导:
四、活动一:认识工具
1、活动形式:①安排参观食堂叔叔制作豆浆的过程。②讨论:用什么工具使豆子变碎、变细?③集中介绍工具名称及安全要求,之后投放探索区,幼儿自由进区实践,充分体验感知每种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指导要点:①了解工具的名称及特征。②在操作工具中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能。活动二:制作豆浆
1、活动形式:分小组活动形式和区域活动形式投入材料,让有兴趣或体验不够的幼儿继续尝试、体验、感知。
2、指导要点:①鼓励幼儿自选工具制作豆浆,并仔细观察自己使用的工具做出来的豆浆是什么样的?②支持、帮助和引导幼儿发现和解决制作豆浆过程的问题。③在尝尝自己做的豆浆时,引导
3、观察与推进:幼儿对操作工具制作豆浆兴趣浓厚,三种工具都有若干幼儿选用。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不管用什么工具做豆浆都要加水才行。同时,他们还不断交流自己的发现的体验,①大石臼很快就能舂出豆浆,小石臼的锤子小,豆子一直舂不烂;②用石磨做豆浆时,豆子卡在洞洞里可以用小勺的柄把它们捅下去;③而用电动粉碎机时要把黄豆加到有刀的小罐子里,还得盖紧盖子,才能磨出豆浆。他们还发现石臼、石磨做出的豆浆是渣、浆混合的,味道口感粗涩。幼儿想到了一些过滤工具来过滤豆渣,如:水果网、鱼网、过滤杯、纱布、各种篮子,捞勺,甚至有幼儿说在纸盒上戳上几个洞来做过滤器。下一步活动中,可引导幼儿在制作豆浆来验证自己的方法。活动
三、过滤豆渣
1、活动形式:①收集和制作过滤。②小组活动后在区角中继续投入材料,让有兴趣或体验不够的幼儿继续尝试。
2、指导要点:①鼓励幼儿用收集到的过滤工具尝试过滤豆浆。探索发现过滤豆浆的好工具。②鼓励幼儿探究。
3、观察与推进:经过师生的讨论,幼儿选用了蒜头网兜、纱布、捞勺、水果网来做过滤工具。经过尝试操作,幼儿了解到①网兜洞较大的。“豆渣”会从网洞上掉下去②用纱布比较方便,过滤的豆浆更干净。通过两次制作豆浆以及区域活动中的探索体验,幼儿已积累了用不同工具制作豆浆的经验,甚至有的幼儿已经发现每次都是选用电动粉碎机的小组做的豆浆又多又快,而有的幼儿则认为石磨做的豆浆挺好玩的。由此,我们认为引导幼儿比较工具进而感知工具的演变的时机已成熟了。活动四:比较工具
1、活动形式: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开展。
2、指导要点:给幼儿提供记录四种工具使用情况的比较记录表,引导幼儿2-3人使用制作豆浆,并对每种工具的使用状况进行记录。
附表格如下:项目比较卫生情况省力情况快捷情况渣浆分离情况工具石臼石磨电动粉碎机全自动豆浆机
3、观察与推进: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制作豆浆并对操作工具的省力情况,快捷情况、渣浆分离情况,卫生情况几个方面进行的比较,并在图表上用符号记录。经过一段时间比较工具的探索,每个幼儿对每种工具都体验过,并记录自己的操作情况。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再加上图表的记录帮助他们进一步意识到不同工具的速度和效率的差异,有的幼儿对老师说:我发现电动粉碎机做豆浆又快又干净,石磨、石臼做豆浆很麻烦。我们认为幼儿有了这一轮工具比较的经验,下一步可以呈现“全自动豆浆机”引发幼儿对工具演变的思考和感知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认识上。
活动四:了解工具的演变。
1、活动形式:以集中活动形式进行。
2、指导要点:通过图表的比较及品尝教师使用“全自动豆浆机”做豆浆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具的演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观察与推进:幼儿在展示板前相互交流各自的记录表,并在集体谈话时描述了自己的记录和体会。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感知工具演变的过程,教师结合图表,帮助幼儿比较梳理有关经验并简要小结,同时也为了增强幼儿的认识,教师演示了用“全自动豆浆机”做豆浆的过程并让幼儿品尝使幼儿切身感到“全自动豆浆机”省力、快速、口感好、又卫生,是现在做豆浆的首选工具
第二篇:大班社会教案 我会做 教案
大班社会教案 我会做
设计意图:
老师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到:大班上学期,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自立理能力,也能为集体做一些事情。但是大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尤其在家中凡事都由父母包办,缺乏独立性。为了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丰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老师尝试让幼儿在说说、画画中制定做事的计划,从而帮助幼儿提升已有做事经验,萌发幼儿乐意做事的情感。
活动目的:
1.在说说、画画中了解一些自己会做的事情。
2.在自己制定计划中体验做事的快乐,萌发幼儿乐意做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ppt(小红做事)
2.自己、家里、大三班、小区的四列小火车样板。
3.幼儿操作的纸和笔、浆糊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讲故事《军军请客》
2.幼儿讨论:军军为什么留不住朋友?
二、观看ppt(小红做事)
1.我们看看小红会做些什么事?
a.自己穿衣服
b.在家里扫地
c.帮助班级整理图书。
d.在小区中捡垃圾
三、幼儿制定计划
1.想一想:你为自己、家人、班级、小区做过什么事?
2.幼儿制定计划
用简单的绘画表现为自己、家里、班级、小区做的事。
四、计划归类
1.我们一起把你们做的事来分一分,帖一贴(幼儿将自己计划书,按自己、家里、班级、小区进行归类。)
2.教师总结归类。
五、拓展“我会做……”
引导幼儿尝试做更多的事。
活动反思:
本学期大班的专题内容是培养幼儿的计划能力。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独立计划做一些事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引导幼儿逐步地尝试计划呢?我们觉得要选择一些幼儿熟悉,平时经常做的事,这样促使幼儿去计划时能大胆、积极主动地进行,而非因困难度过大而退缩、害怕。
班中的幼儿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我会做事,我想做事”的意识还很薄弱,因此这一方面着手,让幼儿去尝试计划一下,我会做的事,以及我想做的事,幼儿的兴趣很高。让幼儿进行计划与成人相比很大的差异,成人可以用文字表达,而幼儿只能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故在活动中人物做事的简笔画是主要的表现方式。
在设计的各活动中,为了引出幼儿计划,在前两个环节中运用“军军与小红”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激发了幼儿要学习小红会做很多事。在每个环节之间,老师将四大幅示意图放于教室的四周。幼儿归类黏贴时积极地投入,并能仔细观察,从而将自己的画正确归类。
在最后交流与乃至此后几天中,幼儿常围绕着四大幅画在交流。并时常来告诉我:“老师,我今天又做了××事!”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到了幼儿的随机反应,并及时地鼓励、提醒、引导。如:汪涵说帮爸爸切菜,我就引导幼儿要小心,避免危险:又如沈子妍说要过节了,帮教室打扮,我马上与孩子谈到了要来临的圣诞与元旦,丰富幼儿各方面的知识。
存在的不足:
在活动中,幼儿围绕老师提出的四大主题“自己、班级、家里、小区”计划了做的各种事。但由于老师规定了范围,幼儿在计划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下次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计划做各种不同的事。
爱心手语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手语关爱聋哑人,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2、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他们他们的非言语交往和表达方式。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课件 活动过程:
一、看手语图片,引入活动T: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看,图片上的阿姨在干什么?对了,这个阿姨是在做手势,你知道这手势是做给谁看的?小结:聋哑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交流,他们听不到、也说不出来,只好用手势做手语和别人交流。
二、初步认识手语你们会做手语吗?老师做几个让你们猜一猜。(教师示范:你、我、他、哭)今天老师还帮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教授,请他来教你们做手语。播放小熊FLASH学习:你好、早上好、我爱你、等等
三、讲述故事,有帮助聋哑人的想法教师配乐讲述:出现小女孩的图片(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就是无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撰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T:如果你遇到这个小女孩,想不想帮助她?你想怎么帮助她?可她是个聋哑人,听不到你们说的话,对了,我们可以文档仅供参考
用手语来和她交流,谁先来?(幼儿用自己想出的手语动作将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小结:你们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有了你们的帮助,小女孩就不会太伤心了,她得到了大家的帮助,一天天长大起来,她用心学习,终于出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示《千手观音》的图片T:她们都是聋哑人,什么都听不到,但她们却跳得这么好,她们真棒。观看录像《千手观音》小结:他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精彩,他们感谢大家,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手语歌《感恩的心》让我们和客人老师一起唱一唱,做一做,感谢天下所有的好心人。
第三篇: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我能行》
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我能行》
一、说教材
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大班科学《5的分解和组成》。在幼儿学习了2、3、4的分解和组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基于幼儿对数概念比较不理解,教材通过操作、观察让幼儿反复进行5的分解和组成的练习,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同伴交流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口难点,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4、通过观察直观的表格,进行归纳和推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说设计思路
本堂课我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2、学习5的分解。
(1)抛出问题。
(2)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
(3)小结。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4、找一找,合一合(《鸭子走》。学习5的组成)。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二)说活动流程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出示数字4,(碰球游戏):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了
3球,------
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学习5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鸭分吃饼干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四篇:大班科学活动
活动名称:
大班科学活动
活动内容:
四季的变化
-、活动目标
1.了解四季变化的顺序。
2.发现季节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对四季的特征有初步的感知经验。
2.幼儿用书。
3.方向箭头三个。
4.四个季节的娃娃图片及四季美景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以谈话形式引人。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
现在是什么季节?
一年有几个季节,从哪个季节开始?
(二)展开部分
1.引导幼儿交流讲述有关四个季节的经验。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个娃娃,谁能说一说,它们各是哪个季节的娃娃?
“(请幼儿结合娃娃的穿着、图案颜色,介绍四个季节的图片)
2.认识四季的特征,交流对季节的认识。
(1)出示春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春季的特征。
教师:“,你们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的图片?
“(春季)
教师:“春天来到了,在春天,你会看见什么?,柳树发芽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树叶长出来了,颜色是嫩绿....教师:“这个时候。小朋友会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呢?
小朋友会脱掉棉衣,穿上外套,跑出来玩游戏.....(2)出示夏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夏季的特征。
导幼儿说出夏天气会很热,白天变得很长,夜晚变得很短等》“
教师:“这个时候,小朋友穿上了什么衣服,玩些什么?
穿上背心、短裤裙子:在院子里玩游戏,会感到热,会出很多汗。
(3)出示秋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秋季的特征。
教师:“夏季过去了,什么季节来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会看见什么?
“(庄稼成熟了,瓜果成熟了,树叶变黄了落了下来...)
教师:“这个时候,小朋友穿上了什么衣服?
“(穿上薄外套)
(4)出示冬季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冬季的特征。
教师:“谁来说一说,在这个季节会发生什么?
“(天气很冷,会下雪,一片白茫茫的,树变得光秃秃的....)
教师:“下雪时,小朋友会做些什么?“(打雪仗堆雪人)
教师:“这个时候,穿的衣服有什么变化?
“(冬天会穿厚厚的衣服,戴帽子、手套;天黑得早,不能在院子里玩了,要早早回家)
3.引导幼儿说一说四季的顺序。
教师小结:“四季是按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教师小结:“四季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快乐和美好的感受。
第五篇:大班科学活动
太阳班科学活动——1米有多长
设计思路
在主题活动“我爱运动”中,幼儿对举重,跳远,投掷、跳高、跑步等体育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这些项目的基本动作和锻炼 方法,也在游戏中模仿练习进行比赛。很多比赛都需要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结果获得成绩,当“米”这个词出现时,幼儿产生了探究兴趣,我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并由此设计教育活动,激励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2.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3.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或多种方法进行测量,能正确记录,大胆表达。活动准备
室内环境中各种游戏材料,学习用品,一米长卷尺,一米长的纸条若干,记录表格,相机电视及传输线。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一米有多长 1.提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刘翔练的是什么项目?郭晶晶比赛的是多少米跳台跳水?
幼儿:刘翔练的是110米跨栏,郭晶晶比赛的是10米跳台跳水。2.启发思考
教师:在跑步,跳远,跳高,跳水的运动项目中都有一个测量的长度,高度的名词是什么?
幼儿:110米,5米,10米,都有个“米”。教师:一米到底有多长?
幼儿:有大人的一个胳膊那么长......(幼儿伸直胳膊表示)教师:大人的胳膊不一样长,那么比划出来的一米也不一样长啊?(教师与配班老师比胳膊)
幼儿:有大人迈一步那么长......
教师:每个人迈的步伐都不一样,那么迈出来的一米也会不一样的?(教师与配班老师各迈一大步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各人的步子不一样大)
幼儿:(;两手围城椭圆形)有这么长.......
教师:就这么一比划吗?每个人都这样比划吗?那身体高矮不同胳膊长短不同,这么一比划准确吗?
幼儿:有桌子的长边这么长......(小朋友们的表情表现出质疑,不相信)
(二)认识一米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根一米长的尺子,它非常标准。请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一米尺很直......
幼儿:上面有很多长的短的黑线...... 幼儿:有数字。
教师:(带领幼儿指认刻度一起念一遍)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再次讨论;一米有多长
教师:老师的一米尺是你们比划那么长吗? 幼儿:不是,我们比划的不标准。
教师:小朋友说是大人的胳膊那么长,老师用胳膊来比一下看?(把胳膊伸直与1米尺比较,结果胳膊比一米尺短)教师:那么你们比划的动作是标准的一米吗? 幼儿:我们比划的动作不标准。
教师:那么用什么东西能够准确的摆出真正的一米长呢? 幼儿:可以用积木,可以用书本。可以用水彩笔摆,用图画纸,用水彩笔盒......
教师:好,老师为小朋友做了很多一米长的纸条,大家比比看标准吗?(用一米尺与一米纸比较,使幼儿发现一米纸很标准)教师:请小朋友看记录表,表中有三格,第一格画出你所用的工具,第二格画出工具摆放的方法,第三格用数字写出摆了多少个?(出示记录表格边指边讲,然后分发给幼儿)
(四)大家摆一摆
教师:请小朋友快速找到材料,把一米纸放直,用选好的材料和工具才顺着它摆出一米长来?数数能摆出多少个?是怎样摆的? 幼儿取走一米纸,教师提醒幼儿找一个可以平直放纸不干扰别人的地方,先摆直一米纸,然后自取想好的材料,工具开始摆放。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指导幼儿把一米纸摆直,可以借用透明桌垫或重物压住纸条,保证它是平整的,便于材料在上面摆放。1.教师用相机拍下方法正确的幼儿动作,并给予肯定。
(1)在建筑城地面上摆直一米纸,取用中长积木沿着一米纸的一端对齐,用积木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摆放。最后剩余一点白纸,取出来一个小正方体积木摆满,一共摆了四个中长方体积木,两个小正方体积木。幼儿在记录表格上画出中长方体和小正方体积木。在摆放栏内画出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样子,在数量格内画出4+2......
2.教师用相机拍下摆法有问题,动作不准确的情况(1)在地上摆放好一米纸,然后从玩具架上取下了几种不同的玩具进行摆放,摆放的玩具种类太多,差点数不过来,在记录纸上慢慢的画着这
(2)在窗台上摆直一米纸条,随意取来不一样的水彩笔盒,把水彩笔盒竖紧密摆放,用笔盒的宽边来量。
(3)把一米纸摆在桌子上,一边已经出了桌子,取下来剪刀(长短不一)摆放,最后数出21把剪刀但没有摆到纸边。
(五)分析问题
1.教师让幼儿停下来观看照片发现问题,师幼共同总结纠正测量的问题,最后探讨出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测量物和被测量物的一边要对齐。第二,测量物之间不能有空隙。第三,测量物要摆直,不能弯曲。第四,测量到头不够时可以用小材料代替。
(六)展示交流记录
教师:(幼儿都完成了至少一种材料的研究摆放)请小朋友们讲一讲自己的试验记录。
幼儿:(将记录表面对大家)我用的材料是中长方积木,一个一个摆齐紧挨着,一共用了四个中长方和两个小正方积木摆出一米长。
(七)活动延伸
教师:大家的记录都很清楚,都有进步,我们知道了一米有多长,会用统一标准的材料摆放一米长,比以前小朋友说的胳膊长,一大步长要准确了,不过测量跳了多远,跳了多高最准确的工具还是尺子。老师把一米纸放在测量区,小朋友在活动区时可以继续测量。活动反思
本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进行和幼儿关注点自然生成。在活动中,一开始教师启发幼儿对“一米有多长”进行思考,面对有趣但含糊错误的认识教师没有急于批评指正,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激励幼儿在做中学,学后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升知识,有效提高“教”与“学”质量。
“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这是该活动的一个目标,在30分钟内,幼儿要把自己想象的一米长具体物化为可操作性材料,并验证想法得出经验总结认识,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在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始终处于快乐学习的状态,而且这种快乐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简单刺激而激发出来的一种肤浅的快乐。而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