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消息教案
秋天的消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常识,认识秋季的显著特征(2)培养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资料搜集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珍爱生命
(2)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齐声):秋天
师:同学们真棒,都知道现在是秋天了,那谁能告诉我,你是从哪些变化感受到秋天来了呢?
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个时候要抓住学生回答的重点,将答案分类,归纳,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天气的变化。预设:
生1:我看到树叶都变黄了 生2:我看到有的树叶落了
师:不错,这两位同学是通过植物的变化感受到秋天到了,(板书:植物的变化)那有没有同学从其他方面感受到秋天来了呢?
生3:我感受到天气有点凉了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是通过天气的变化感受到秋天到了,(板书:天气的变化)的确,天气已经渐渐变凉了,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呢? 生4:我发现有些花开了
师:说的很对,有些花开了,花开了也是植物的一种变化,所以与前面有点重复了,小朋友们再动动脑子,想一想,还有哪些变化呢? 生5: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多了
师:是呀,人们开始加衣服了,也就是天气变凉了,刚刚已经有位小朋友说过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倾听,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竖着耳朵认真听着,重复的就不要说了 生6:大雁开始南飞了 生7:昆虫越来越少了
师:嗯,这两位小朋友是通过动物的变化发现秋天来了(板书:动物的变化)点击幻灯片,出示三方面变化的结构图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找出了秋天这三方面的变化,那接下来我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每个方面除了刚刚说的变化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变化,选择其中你喜欢的一个方面来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分钟之后
师:时间到了,我们来展示一下讨论成果,先看植物的变化,哪个小组讨论的植物的变化? 学生举手,老师找代表回答
生1: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发现秋天有很多果实成熟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都是有哪些果实在秋天成熟呢? 生:苹果,柚子,柿子,石榴(教师板书)
师:很准确这些果实都是在秋天成熟的,老师在这里还找到了这些过时的图片,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它们(出示幻灯片)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2:我们小组还讨论出秋天有些花开了,比如说菊花和桂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知识面真丰富,菊花和桂花确实是在秋天开放的(板书并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看看菊花和桂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师:植物的变化我们就讨论到这里了,再来看看动物的变化,那个小组讨论了动物的变化?
生:我们小组发现秋天除了大雁南飞了,很多动物开始准备冬眠了 师:是啊,为了迎接冬天,很多小动物开始找食物,准备冬眠,所以野外的动物越来越少了
哪个小组来说一下天气的变化呢?
生:天气变凉了,早上起来看到树叶上面有露珠
师:看来大家的眼睛都很明亮呀,在初秋的早上,树叶上,草地上确实会有露珠,大家想一下,深秋的早上,天气很冷了,露珠会变成什么呢?
学生沉默,教师出示霜幻灯片问:抬头看,这是什么呀? 生:是霜
师:是呀,接近冬天的时候,早上看到的就不是露珠了,而是霜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把秋天的各种变化基本上都找出来了,认识了秋天的一些特征,还看到了一些美丽的图片,秋姑娘听说这节课大家表现的特别棒,专门送来了礼物,想不想得到呢?(出示幻灯片:秋姑娘的礼物)生:想
师:那就看谁最遵守纪律啦。这里有个盒子,盒子里是秋姑娘送来的果实,我要找最遵守纪律的同学上来闭着眼睛摸一个果实,然后猜出它的名字,猜对了这个礼物就是你的了
学生争着上来,老师找此时此刻坐的最好的一个先上来,按照规则进行,根据时间分配叫学生的数量 这个环节进行完以后
师:秋天是一位画家,她把树叶染成了金色,把枫叶染成了红色,把稻田染成了丰收的颜色
秋天是一位美丽的舞蹈家,她带着树叶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
小朋友们,秋天如此美丽,你们想不想把秋天留住呢? 生:想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大师们是如何把秋天留住的 出示幻灯片
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 米勒的《拾穗者》
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
师:再来看看小朋友是怎样留住秋天的(出示幻灯片)
师:下节课我们准备好材料,一起来留住秋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板书:
秋天的消息
植物的变化:果实熟了,菊花开了 动物的变化:昆虫变少了,大雁南飞了 天气的变化:天气变凉了
第二篇:《秋天的消息》参考教案
《秋天的消息》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的观察、课上多种呈现方式的交流(口头描述、实物展示、记录表或图画的介绍等),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等的变化,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培养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留住秋天的活动,激发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秋天,感恩父母和国家的热情。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准备秋天美景的图片,制成课件。
2.准备不同地区秋天美景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3.准备写有“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的标志牌。
(二)学生准备:
1.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观察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小组内要确定出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和呈现方式。
2.准备秋天的各种果实,如:苹果、桔子、花生、栗子等。教学过程
一、走进秋天
教师:用歌曲《春天在哪里》的调唱一唱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呀 秋天在哪里
秋天在那金黄的山林里 这里有菊花呀 这里有枯草
/ 4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蛐蛐„„ 这首歌大家熟悉不熟悉? 学生:熟悉!
教师:歌词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秋季)
【设计意图:《春天在哪里》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歌,但学生可能想不到老师会把歌词给改了,而且歌声很容易把学生引入秋天,引入自己生活的记忆中去。】
二、说秋天
教师:老师在歌词中用了描述了哪些植物和动物? 学生:菊花、枯草,还有蟋蟀„
教师:嗯,这些东西都是秋天可以看到的,对吧。那你们在秋天都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看到树叶黄了。生2:天气冷了。
生3:呃,蝇子少了(学生笑)生4:有好多好吃的水果(学生大笑)师:秋天都有哪些水果啊? 生1:苹果,橘子 生2:石榴
师:我们看到树木的叶子在黄,昆虫在变少,好多水果都熟了。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秋天来了。那秋天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干什么呢?
生:在田里收庄稼。
师:嗯,爸爸妈妈要忙着收庄稼。所以,我们可以吃到这么多好吃的。我们是不是要说点什么?
师生: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视觉视界。用孩子的眼光看大自然会让教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更好的帮助我们教学。】
三、歌唱秋天
活动安排:教室里的桌椅分四组摆放,桌上分别放着写有“农作物”“花草树木”“天气”“小动物”的标志牌,全班学生按课前分的小组坐好。
/ 4
教师明确活动要求:每组同学从自己所属的分类选择词去填写《秋天在哪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填的词最朗朗上口,每个小组至少一句,最后小组一起唱出来。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提供一些描述秋天的词汇和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过程,是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描述中发挥想象力,在填词中开发大脑,在歌唱中培养对大自然的爱。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合作的过程。】
四、留下秋天
师:同学们,既然秋天像我们唱的这么美丽,那你有没有想过把秋天留下来呢?
生:想。
师:好,大家现在看一看课本27页到29页。找一找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留下美丽的秋天?
生1:用照相机。
师:嗯,好,用照相机可以把好看的风景拍下来。生2:画画。
师:把自己喜欢的画下了,嗯,也非常好。还有吗? 生3:搜集树叶。
师:哦,把秋天的树叶搜集起来。我们还可捉一些昆虫做成标本。大家手里拿的是什么呀?
生:笔。
师:所以我们还可以用我们的笔把秋天的美写下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留下秋天的方法,现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自己打算怎么做。
提示学生,应该准备些什么,从哪里开始,需要哪些帮助。
【设计意图:去生活中实践知识是掌握知识最直接也是最好的途径。这个过程是因材施教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做好引导,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这个活动中,学生对秋天的感悟会更深,对自然的爱会更深。我想,孩子们也会在活动中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知道感恩。】
/ 4
五,小结和作业
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留下秋天,下节课在班内展示。
小结:以唱歌的形式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将学生本节课填写的歌词整理一下,师生齐唱《秋天在哪里》。
【设计意图:这样的小结轻松而别有一番趣味,让秋天在歌声中走进学生的内心。】
/ 4
第三篇:秋天的消息
秋天的消息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消息》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个主题,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为此,教材中编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插图,首先展现了儿童在秋天的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的活动场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地域的秋天及大自然景象的差异,最后展示了学生们留住秋天的若干活动。
二、教学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设计时我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力求在活动中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引导孩子在身边、在生活中找秋天,适时加以拓展,抓住了这一重点进而使学生的认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根据二年级上学期孩子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本课我设计两课时来教学,在第一课时主要“寻找秋天”“ 欣赏秋天”第二课时“赞美秋天”“创意留秋”四个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通过不种方式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学会在描述、欣赏、赞美秋天的活动中感受秋天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会在观察、探究自然的活动中保护自然、更好地享受生活。真正让孩子们在生活化活动中体验。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等的变化,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2.培养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秋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1.课件。2.一些水果实物。3.带领学生观察秋天的校园。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小朋友,时间老人总在一刻不停地走,进入十月以来,天气发生了一些变化,你们感觉到了吗?(生答)是啊,这段时间的天气让我们感觉有点凉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发现秋天的秘密吧。活动一 寻找秋天
师:秋天真是一个神奇的季节!它不仅给我们带来美丽的秋景,香甜的果实,也给我们送来许多意的礼物。课前咱们一起在校园里看了看,我发现秋天的校园可真美!你发现了吗?
4.咱们从校园里感觉到了秋天,秋天还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好吗?(板书课题 :秋天的消息)(设计意图:通过边听歌儿边赏图,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初步感知秋天,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秋天校园切入话题。)活动二 引导发现,寻找秋天
1.把你发现的秋天轻轻说给同位听听好吗? 2.同桌轻声交流。
3.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找到了,一定想说给大家听,谁先来? 4.全班交流,随机重点引导感悟。
(1)说花时:1.从桂花、菊花、一串红、牵牛花、鸡冠花中引导发现秋天花之美!(适时出示图片)2.秋姑娘也来到了花园里。(板书:花园)
(2)说水果时:说出秋天的不同水果,适时从生活小知识方面去引导。如:石榴籽能助消化、苹果里富含丰富的维C等。师:哈哈,藏在水果里的秋天也被你们找到了。(板书:水果)
(3)说衣服时:衣服里怎么会藏着秋天呢?(板书:衣着)引导孩子天气渐渐变凉了要及时添加衣服!
(4)说动物时:(通过说动物,使孩子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渗透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孩子从蛐蛐、蝉、大雁、小狗等小动物身上去发现。(5)说田野时:在秋天的田野里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视频)我们在丰收的田野里找到了秋天!(板书:田野)
(6)说落叶或山林时:1.你从树叶里怎么找到的秋天?2.通过孩子看、摸、闻引导学生从树叶的颜色感受秋天的变化。3.真要感谢小树叶,他告诉我们,秋天是慢慢来到我们身边,来到我们生活中的!4.一起送首儿歌给这美丽的秋叶吧!(出示:儿歌)小结: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你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许多方面都找到了秋天,调皮的秋姑娘还会藏在哪里呢?(课件出示日历)引导孩子发现立秋和秋分两个节气并适时做解释。(板书:“„„”)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提到的每一个方面,都尽量在孩子充分交流,自己发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延伸,有详有略,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既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又体现出引导的层次性;既从孩子的生活中来,又高于孩子现有的生活并为孩子今后的生活服务。活动三 欣赏图片,开拓视野
1.孩子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国可大了!当我们这儿秋高气爽、大雁南飞的时候,其他地方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
2.想知道吗?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呢?(教给方法。)
3.老师也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其他地区的秋天美景,一起看看吧!(课件出示)4.引导孩子感受祖国南北气候的差异。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赏图,孩子们就像是插上了翅膀飞向祖国的天南海北,在欣赏感叹之中学会了方法,当学生被秋天的美景陶醉迫切想知道其他地方的秋景时,他们的思维也是最活跃的时候,就会开动脑筋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展开想象 留秋天
秋天给我们送来这么丰富的礼物,你们想留住它吗?你想留住秋天的什么?你们想用什么方式留住秋天呢?(生答)师出示三棵用卡纸做的树。你还想留住什么?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去留住秋天,同学们开始行动吧。出示制作要求:
① 小组内同学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② 每位同学收集的资料小组共享。③ 借还他人用品要有礼貌。放音乐,学生活动,师巡视。活动二 赞秋天
秋天真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只要我们动动脑筋,它就会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物品,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学生活动。小结:
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丰富多彩的,秋天是美丽而神奇的,它装满了收获的快乐,也蕴藏着无数的奥妙,等待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美而赞,因为美而留,在孩子充分赞美秋天的时候自然引发出对留住秋天的创意热情,水到渠成,同时又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课内外也有机的联系到了一起。
八、板书设计
秋天的消息
花 园 水 果
田 野 动 物 落 叶 衣 着
第四篇: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展示课件,通过观看表现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2.结合课文旁批,引导学生掌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
3.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学难点
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2.知识链接
(1)消息的概念。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3)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锐不可当(dāng).(2)词语释义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败退。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督战:监督作战。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3)词语辨析
“溃退”和“撤退”两个词都有“后退”之意。“溃退”指失败后,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撤退”是指从战场或冲突地点撤回,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是有计划的后退,比“溃退”有序得多。
“摧枯拉朽”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用于褒义的语境,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
区域(yù). 溃退(kuì). 泄气(xiè).
督战(dū).要塞(sài).
荻港(dí). 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2)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富有气势和力度。
四、课堂小结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我三十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万大军主体胜利南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渡过长江渡长江标题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
一、课前复习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
英勇善战进军迅速
第二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属于哪种体裁的新闻?这一体裁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什么?通过学习这则消息,你知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吗?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什么?“胜利南渡”点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属于新闻中的消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宏大气势,“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战役已取得胜利。
二、新课导入
新闻缩短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大事,获取各种信息。一篇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无数次品读与回味。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另一篇关于渡江战役的新闻佳作,再次重温那段荡气回肠、壮志激扬的革命岁月。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答案示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快速朗读这则消息,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答案示例: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答案示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示例: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这样安排,不仅较为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教师点拨: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议论。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
2.请学生就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在课文中选取例句进行简要分析。A.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答案示例:“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若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进军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流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限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B.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答案示例:文中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敌方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C.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
答案示例: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贴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3.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进行选例分析。
答案示例:(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3)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说说这则消息通过报道渡江战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简要分析这则消息是怎样做到叙议结合、去粗取精的。答案示例: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是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因为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援前线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记。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摄要记事的功力。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学完两则新闻,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哪首著名诗作?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答案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感悟示例: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地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诗人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如此,诗人还指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及时、准确、简要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其中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及战况,使人们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我们细心体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渡江作战兵力导语战线渡江区域人民解战况
放军百中路军首战告捷锐不可当 英勇善战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万大军横渡长江叙略主体西路军所向披靡衔接紧密叙议结合较详过渡自然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结构严谨顽强 叙最详
第五篇:消息写作教案
消息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消息的基本特点。2、掌握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3、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消息写作 教学重点
掌握写消息的一些基本要求,写作的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消息的写作,首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0页,给同学们三分钟浏览一下70到71页的内容,然后一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二、消息的概念:
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
三、消息的特征:
1、真
真即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2、新
新即时新性,是指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已经存在的事实的最新变动。
3、快
快即时效性,是指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4、短
短即消息的写作应简明扼要、短小精悍,用最经济的文字描述出新闻事实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是消息写作的基本原则。
四、消息的结构
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必不可缺少的三要素。
五、掌握消息的基本写法
(1)一般写法。消息写作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式
(2)其他写法。消息写作多种多样,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
一、什么样的消息是好消息:对新闻的判别系统包含了一些重要元素:时效性、影响力、显赫度、接近性、冲突性、异常性和人情味。
二、掌握消息的基本写法(1)、标题全文的眼睛:
对标题的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标题形式:主标式、主加副标题式、完全式等。(举例)
消息的标题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一般由“何人”和“何事”两个要素组成,如: ——我校举行卡拉OK大奖赛
——方便师生买饭菜,食堂改用“金龙卡” 特点:字少意明,新颖生动,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2)、导语:消息的头一句或第一句话(最有价值,最核心。)
对导语的要求:简洁、扼要、概括性强。注意事项:精心写好导语,是消息写作的重心。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
例:新华社哥德堡(XXXX年)X月X日电(记者杨明马小林)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
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比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项属于21世纪的纪录 导语的写作要求:
1、导语必须有实质内容;
2、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本报纽约、华盛顿9月11日电] 今天上午,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美国民航客机分别在8时45分和9时撞击纽约曼哈顿的世界贸易中心,引起爆炸和熊熊大火,两幢110层的大楼顿时像两个大烟囱浓烟滚滚。这是纽约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主义爆炸事件。(3)、主体:——躯干,对导语的展开、补充。对主体的要求:材料具体、充实、典型性。
1、○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最经典也是最基本的新闻报道结构。这种结构的核心要求是用概括型导语描述
1、它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前面
2、其次是对这一内容的开始叙述事件的详细内容或其他相关情况。
3、最后是必要的补充。
特点:最重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其他内容是根据重要性程序递减的顺序来安排。例1:肯尼迪遇刺丧命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新总统。肯尼迪遇刺丧命重 遇刺过程
新总统(趋势)轻
例2:中德女足握手言和
新华社波恩3月20日电来访的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20•日晚在波恩附近的欧斯基尔辛与德国国家女足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结果双方以2:2握手言和。
2、金字塔式 ○即上小下大的形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重要的结局放到后面去写。事件的开通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尾就是消息的结尾。如:第七课
(4)主体部分该如何组织安排材料?
1.按时空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发生,发展,变化,结果的时空来组织安排材料。2.按逻辑关系: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如主次,因果,并列,点面等)(5)、结尾
在一则消息的结束时,经常需要作一个总结、概括、说明或补充,这就是消息的结尾。一般来说,消息的结尾是指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
1、总结式
例如:20多年的是非终于澄清,冤案终于平反。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真理在他一边。
2、展望式
例如:据悉,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解决问题的有关法规即将出台。
3、提问式
例如:一些观众说,这出戏真好,给人以启发。我们一些在领导岗位上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向唐成学一点什么?
4、呼吁式
例如:谷贱伤农。一些农副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势必会伤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5、评论式 例如:“向子冈告别,那是向一个普通人告别,向一个亲近者致最后的敬意。”“她对人民的忠诚,她的才华与勤奋,为自己树立起不朽的形象。”
六、小结
可以报道新人新事新现象,展现社会生活的光辉一面,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反映,但是必须是真是发生的事情,不能瞎编。可以
1、实习老师到我校实习
2、县领导到我校听课
3、运动场上拔草等等。
七、布置作业
本地或者本校写一则消息。要求:(1)自拟正、副标题,同时必须具备导语、主体两部分,可根据个人需要运用背景和结语。(2)写作要符合消息的具体要求。
(3)可运用已学知识拟写标题和导语,组织安排主体材料。(4)200-300字,下星期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