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模版]

时间:2019-05-15 05:1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模版]》。

第一篇:《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模版]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理解,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时安排:一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佃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事?

(2)勾画出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学生精读文,深透理解,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3)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讲给母亲送一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学重点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请同学们默渎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温厚

2.学生再读文,揣摩、理解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四、研读探究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归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没有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

挣扎。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六、堂小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七、布置作业

离别、送别在文学描写上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描写离愁、别绪的名篇佳作无以计数,请你写出三个写离别、送别的诗句。

板书设计

第二篇:我的母亲教学案例分析

《我的母亲》课题案例

一、学情分析

中专学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中考落榜生。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专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专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因此,学生中存在的潜在被动学习因素偏多,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等,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时常要先对学生进行一番纪律教育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造成了教学心理的不良循环。

二、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中等专业学校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所选篇目。《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一位非常感人的母亲:她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她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

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充满深厚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老舍那份爱母之情,敬母之意。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我的母亲》是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

三、教学目标

在《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根据大纲要求,依据本单元学习重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让学生了解母亲爱,感受母亲情,体会母亲之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母亲。

四、在重点、难点中

1.目标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2.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母亲的不易。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德育教育,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一致的。优秀的作品要仔细地揣摩才能读出它的好处,才能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而揣摩和品味要以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为基础,中专学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恰恰缺少这样的人文素养,因此,揣摩和品味本课语言并且让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在生活中的点滴,从而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一),初步学习课文的语言(目标二)。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语言(完成目标二),在这两课时中渗透教学目标三,下面对第一课时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具体说明。

1、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体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本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颂、怀念之情,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而且要重视对知识及学习过程进行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教师可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2、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将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自学讨论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发现并讨论阅读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自觉的深究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发现阅读法以阅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了解老舍自

然朴素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导入学习a.回忆生活,引入学习

问题:在你的生活中,在与母亲的相处或交谈中,是否有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请谈谈你的感受(请一位学生讲述)。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希望给新知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以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b.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轻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熟悉和思考的基础上。后续环节都是在落实好这个前提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阅读之后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

A.本文记叙了母亲一生的哪几件主要的事情? B.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这些问题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就可找到答案。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达成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问题宜简单,学习

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c.交流感受,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两位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重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起点。

总结:亲子之爱,爱母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优秀的一种传统文化。要表现这样一种流动在母子间的融融亲情,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精心组织材料,从多角度描写母亲勤劳困苦的一生,字字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构筑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通过合作和讨论,既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和全面的理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1.学生朗读文章第八段,老师引导学生探讨。朗读前的要求: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语言运用得精彩的词语或句子,主动思考问题。

比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引导:此处运用白描手法从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再次点拨: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它不求华丽,务求朴实。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俭省又传神。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的学习目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学生朗读,自主发现运用白描的句子。推选用得好的词语。

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词语:“鲜红微肿”(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现出来)“终年”(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作者用语的特点:作者老舍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初步把握作者的语言风特点。归纳的时候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上。

(三)分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分组学习,互相交流。

提出要求:在学生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母亲、尊敬母亲、体谅关心母亲,与母亲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母亲。到一定时候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谈谈自己的母亲与全班共享:通过学习文章《我的母亲》,向大家谈谈自己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疼爱之情。培养学生感恩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孝心,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不把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付诸东流。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懂得“尊重”的道理。

(四)阅读体验,探究学习。

学生学习的经验从体验和感悟中来,即体验和感悟充满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综合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涉及了学生对事物和自身的评价和观点,触及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1.文章中哪些语句是饱含深情的,说出自己的体会。2.读了这篇文章,你对你的母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感想:

《我的母亲》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在教学之前,我再

三吟诵,反复咀嚼,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那种爱是无私的,是全部的,是永远的,是不计回报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母亲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人生的最大的悲哀是子欲善而亲不在,本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如果说以前要求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说以前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在倡导德育教育的今天,更应强调的是对学生疼爱、尊重母亲为主体的学习,即充分发挥学生对亲人的疼爱之情,孝敬之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

现在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学生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他们不能体会母亲的心意,更不懂得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们对母亲的健康不关心,对母亲缺少礼貌,特别是不能尊重母亲的意见,与家长产生意见之后,又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为增进子女与母亲间的了解,使学生体悟亲情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老舍《我的母亲》,启发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理解母亲的心意。

使感恩教育不仅成为现今构建和谐社会风尚,更应该成为培育孩子做人的基本素质;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悟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母亲在自己生命成长中付出的心血,懂得要感激和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篇:《荷叶.母亲》的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学科参赛案例

题 目:《荷叶.母亲》的教学案例

作 者:周对红

单 位:虾峙中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荷叶.母亲》的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谨遵《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三个纬度为理论依据,设 计时突出以真情、细节打动人的特点,力求实在有效。

二、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堪称写母爱的绝唱,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觉和深厚的内涵相对其他类似题材的文章,可以作为更理想的跳板,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感知高度去品读母爱,体味母爱,进而捕捉生活细节,从而达到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学情分析

考虑本校初一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有限,所以预设自己的示范和引导,以打开思路,开辟蹊径,避免走入大、空、乏味的说教怪圈。因而以情来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敞开心扉诉真情成为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和她的创作风格。

2、通过分析重点语段把握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初步学会仿写抒情句。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展开描述的方式,学着捕捉生活细节,感悟母爱。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情感,调动学生的真情;感悟母爱,并通过具体生活细节来捕捉、畅谈母爱。

难点:学生真情的调动;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母爱并能有内心的喷发和创作激情。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本课采用多媒体上课形式,基本按照“朗读——探究——发现——再创造”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和细节美并努力创设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

七、课前准备:

自己创作几个关于母亲和自己间发生的生活细节,作为导入用;师搜集关于母亲的课外材料(第47期舟山广播电视报上的文章:《母亲,你是我记忆深处的那道光。》;搜集各种教学素材,并制成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之教学片段介绍 片段一:

一、情境导入,为捕捉细节先作铺势: 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的故事》。(配乐:古筝《梦江南》)出生不久,她因受了风寒,久咳不止。因交通不便和医生的嘱托,她的母亲,隔一礼拜翻一次山,为她抓药。这一爬啊,就是大半年。

家里头那个药香啊,是她幼时对母爱的全部记忆。

1999年,她参加工作,由母亲陪同,踏上虾峙这片土地。临别,母亲硬塞给她一包泥,一包家乡的泥。母亲说:这样,你就不会因水土不服而生病了。

那以后,那抔泥土,确实成了她思乡时最大的慰藉。

07年2月5日,她结婚那天,遵照风俗,她母亲端着碗将饭送到她嘴里,她竟想起小时候躲在饭桌下死也不肯吃饭的情景。她笑了,抬头望,母亲却在哭......

三十年了......

这个周末回家,她让母亲帮忙卷一下袖子,兀地发觉母亲的手背已丛生皱纹,且爬满浅褐色的斑点。母亲摩挲着她的手笑说:阿妈以前那手啊,也像你的这么好看。她也想笑,可一转身,泪却往下流......

(幻灯片出示母亲的图像和自己的图像。)对,我和我的母亲间的故事。

一直努力着却无法当着她面说出“我爱你”三个字,也罢,今天就借一首散文诗,一曲颂歌,以赠与我的母亲,赠与全天下所有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片段二:

三、学习大师,我也来妙喻(准备纸一沓)

师:荷叶、红莲、风雨,母亲、子女、生活中的困难。借助一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仿写一句,表现对母亲的爱......

师:我先说一句:母亲啊,你是伞,我是伞下的孩子。恶劣的天,你宁可自己受侵袭也要为我遮风挡雨。

生1:母亲啊,你是春雨,我是幼苗,在你的滋润下我茁壮成长。师:虽说句式有变动,但营造的意境非常不错。春雨润我细无声啊!

生2:母亲啊,你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虽然我最终要远离你,但你无怨无悔。师:母爱如树,坚定可靠如斯。

生3:母亲啊,你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迷茫时你是我寻找方向的导航。

师:母亲,有世上最长的臂膀,她总能在关键时刻把我们从悬崖上拉回。...... 片段三:

四、情感拓展:怀一颗感恩的心,让生活中的细节竞相开放

生活中,敏感的你是否也曾感受过那份爱?能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生1:我妈妈在我生病时,总是满足我的一切要求。有求必应。师(开玩笑):你是否觉得生病也是一种幸福?

生2:晚上作业多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泡一杯奶茶,那浓郁的味儿是我最喜欢闻的。师:当然。这味儿加入了母爱这调料。对吧? 生2:(笑着认同。)

生3:我妈妈在我做作业的时候,她在自己的房间看电视,但她看的是无声电视。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生4:我喜欢我妈妈的唠叨,那一天周末,妈妈去沈家门了,我本来觉得很开心,但那天我却特别无聊。

师:什么时候妈妈的唠叨成了世上最美的歌了,你就真正长大了。恭喜你。

生5:老师,我喜欢你写的那段话,我很感动。我也一直希望我妈妈能永远年轻,但那天,我发现她居然也长皱纹和白发了。我很难过。

师:谢谢你的共鸣。是啊,我们在长大,而妈妈呢?......

师:大家讲的都是一朵朵鲜活美丽的花。希望它们能一直开在你们的心上。(观察到一学生的异常,点名)

生6:(吞吐)说实话,我不了解我妈,她抛弃了我和爸爸,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做。师(借机拓展):你多么坦诚啊,老师能理解你的心,老师给你讲一个故事好吧,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他的母亲之间的情感故事(大意:多次肯定母亲的再婚,尊重母亲的选择。)不管发生什么,不要恨你的母亲或父亲,我们要心存感恩,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最重要的是爱他们。好吗......

九、小结:

(情感收尾)其实,我还有另一个母亲,我的婆婆。相处时间不多,但我能感受到来自她的关爱。两个母亲虽都已生华发、细纹丛生,但这银丝如雪,这细纹如花,飘进我的心坎,开在我心底深处。因为我知道:没有她们这无穷碧的接天莲叶,哪来我们这别样红的映日荷花!

十、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冰心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勇敢慈怜

十一、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第47期舟山广播电视报上的文章:《母亲,你是我记忆深处的那道光》,并作简要点评。

2、有机会阅读名著《繁星》、《春水》,或关于母爱的经典散文或诗歌若干并作摘抄500字。【问题研讨与反思】

这是上学期在学校开展的一堂校内公开课,自己事先做了比较精心的准备,因为一直感觉海岛学生的作文素养相对薄弱,文章多流于苍白,没有真情实感。于是想借冰心的这篇散文作为素材,打开学生的心灵,学会从相对狭窄的视野中触碰心底深处的感动,并把它化作作文时的源泉,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学着捕捉生活的细节,纯朴中见真情,细节里显文采。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以前教课,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差。这堂课后,我想就四个小问题与大家研讨并作了自我反思。问题

一、配乐的使用可以随意吗?

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为了强化读的功效,我在引入时配乐讲了自己和母亲的一个故事,之后又让班上的一学生配乐范读课文,自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因为相信故事中、诗文中抒发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最能叩击学生的心灵,提高其审美情趣。当然,其中深刻感受到的一点是选的配乐必须合适、符合情境。

《梦江南》的配乐意境与故事相得益彰,效果上佳。然而,《清晨》配乐则选择过于随意,不能完全体现出这首散文诗的美感,让学生的范读没出彩,以文促情的目的自然没有完全达到,使预期效果打了折扣。所以感觉在选用配乐时应多作比较,虽然颇为费时,但收效会让你觉得很值。印象很深刻的还有同组林玲老师《武陵春》一课的成功,精心挑选的《葬花吟》配乐的使用,让范读入情入境入心,“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伤感与“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愁绪合二为一,浑然天成,读来催人肺腑,致人断肠。诚然,教师的读功是关键,但也不能小觑了配乐锦上添花的功效。所以个人认为优美散文或诗歌教学配乐的使用也该提倡“精装”。

问题

二、老师能容许让自己的课堂属他姓吗?

很多时候,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课堂中的太多语言和环节都免不了杜撰。这次公开课我重新提笔来点只言片语,但也恰是偶尔的只言片语让我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老师很有才情。有一学生在该礼拜的周记中写上了“我更喜欢我的语文老师了,她的气质,她的文笔,她满腹的学问......”学生的话自然过于夸张,但我突觉学生对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是挑剔的。如果你语言贫乏,表达蹩脚、思维不灵光,措辞不当,或者仅仅是多念错几个别字,他们也会对你缺少信心,进而对自己的语文学习丧失进取的动力。因而,多读些书、多写点文字是重要的。我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很少有人能达到求学问的第三重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努力让自己充实,无悔“衣带渐宽”、“为伊憔悴”。

所以,带上自信,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上自己的语文课,牢记这是我自己的课堂,它只能属我姓,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随便截取别人的课件、教案、乃至试卷练习,久而久之,都会让我们越来越懈怠,越来越失去自我。当然我并非否定吸取精华和学习特长。问题

三、教师的机动点评靠什么?

课中,学生动脑说,也动手写,不少学生发表了个性化的见解,用语比较精准,偶尔还会冒出几句颇为经典的妙句。然而有的,则过于白淡甚至偏离初衷。此时,老师该怎样点评?

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全部预见,因而作为教师,临时的即性点评就必然得要。评语自然是该寥寥数语,但却几乎要求是字字珠玑,个个字,得评到点子上,迸到学生的心坎上。我深信:合理、中肯的评语,能让学生的思维之花继续绽放,或让他们脱缰的思维及时悬崖勒马,对提升他们的表述与创作积极性,有深远的意义,绝对不能小觑。

所以,当务之急是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多进行自我充电。因为,有了底气,你的课自然也就易出华彩。我们是传授者,我们同时更应该是学习者。问题

四、课堂碰到另类的或者敏感的回答怎么处理?

其实,在这堂课中,我预设到了可能有几个学生因为家庭情况的特殊,在完成仿写和捕捉生活细节这两环节时可能出现困难甚至抵触、拒绝完成任务的情况。避免点名让其正面回答,以免让其和自身都陷入尴尬境地不失为简易方法,但我觉得不是最好的方法。

为此,这堂课中我特地准备了一个资料——关于丘吉尔孝顺母亲、尊重母亲的故事。对于现在离异家庭增多的现状,这资料比较典型,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教育性。事实上,在试教的这节课中,我也尝试着这样做了。而我相信,这位学生在这堂课里也不是旁观者,他也学到了早该学到的。

就这问题,我想了许久,意识到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个绝不能忽视的环节,那就是备学生,备特殊的学生。了解他们,爱护他们,引导他们,最好的结果是通过尽量多的预设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消极或片面思想。切忌漠视这类群体,故意回避他们,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失去了学会客观成熟看问题的好机会!

第四篇:母亲的账单教学案例

《母亲的账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学习要掌握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彼得的可爱和母爱的伟大。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读了这篇课文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难、重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彼得的可爱和母爱的伟大。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会帮妈妈到超市买东西吗?那你们一定会认识这些。(课件)对,这是买东西的账单,今天我们要去看看小彼得给母亲开的账单。(板书课题)

二、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内容,老师巡视指导。

2、小组展示交流成果。

三、检测。小组内对学生的生字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四、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课后习题。

1、认真读课文,把两份账单多读几遍,对比着思考两个阅读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再和同组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先提出你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如,词句方面:“报酬”“款项”“如愿以偿”“蹑手蹑脚”“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说?内容方面:课文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做题目,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妈妈的账单算账单吗?)

3、出示两份账单。

a.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份账单,看你能否解决自己的疑问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报酬”就是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酬劳,比如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项”就是每一个项目多少钱;“如愿以偿”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国货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不弄出一点儿声音;“小心翼翼”是特别小心、认真)b.根据两份账单来汇报你读懂的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小彼得开出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并开列一份特殊的账单,使小彼得将钱还回的事情。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4、创设情境,体验情感。让我们同桌之间把自己分别想象成小彼得和母亲,在看到对方的账单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妈妈:真没想到,我的小彼得会给我开出一张账单来。他懂得了要劳有所获,但是他还不明白什么叫爱的奉献,世间有些情感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批评他吗?教育他吗?不,我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彼得:啊,我得到钱了,真是太高兴了!怎么,妈妈也给我开了账单?“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吃喝”这该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还有妈妈在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那样的慈爱,她付出了多少辛劳,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回报的,可妈妈只写了“0芬尼”。妈妈,我明白了,亲情是无价的,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我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妈妈,我错了,我要把钱还给您,您还会像原来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吗)

5、讨论深化 a、课文为什么以《妈妈的账单》做题目?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b、若给课文换个题目,你想换什么?(如《爱的账单》《无价的账单》《可贵的账单》《无法偿还的账单》等)

第五篇:《献给母亲一首歌》教学案例

《献给母亲一首歌》教学案例

——体验母爱

马圈子中学

周志芹

创意: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开辟学生学习语文的新空间和新视觉,开启学生真切体验亲情的心扉。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主要活动:过程准备、课外活动、课堂交流、真情记叙

教学步骤:做一做(课外)——说一说(课堂)——写一写(课外)课堂交流环节的教学步骤:母爱放送(展示)——回报母爱(倾诉)——母爱内涵(探讨)

课堂交流活动精彩片断

老师导入:一周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体验母爱,将你们分成绘画、摄影、采访、资料收集等小组开展活动,想必一周以来,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收获一定不少,今天就给你们提供一个交流体会、展示成果的舞台,上一堂交流展示课。

精彩片断一:

第一个环节:母爱放送(展示)

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上台来展示一下成果。

(一)摄影组播放抢拍的有关母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二)电影、电视收集组的代表上台展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感人的镜头。

(三)图片收集组的代表展示几幅有关人类和动物的母爱图片。多媒体显示几幅网上下载的母爱图片。

(四)讲故事组讲述几个有关母爱的动人故事,体会母爱真谛

1、藏羚羊跪拜

2、母爱的支撑

(五)采访组将采访到的真实的故事用小品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

为了满足儿子请同学一起过生日的心愿,下岗的妈妈为儿子买了新衣新鞋,忍痛留下三百元钱。

儿子和同学们在街上擦鞋时意外发现自称找到工作的妈妈竟然是靠擦鞋赚钱,儿子震惊又难过。

舞厅中儿子再也无心投入到同学们蹦迪的快乐里,他沉浸在感动、自责、伤感等复杂的情绪中。

家中受到母爱震撼的儿子执意要为妈妈擦鞋捶背,妈妈欣慰的扶起儿子相拥在一起。

精彩片断二: 教师过渡: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那么此时此刻你们想不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今天我给大家特意请来了几位母亲,让同学们对他们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恩之情吧!

第二个环节:回报母爱(倾诉)主持:哪几个小组要向母亲表示一下?

绘画组、歌曲收集组、诗歌收集组的组长纷纷站起来表示。

(一)绘画组给母亲献上自己创作的画

(二)唱歌组为母亲献歌(《妈妈的吻》)

(三)诗歌收集组为母亲献诗(《游子吟》、《妈妈的爱好》)

(四)诗歌组播放一段flash动画形式的诗歌朗诵 精彩片断三:

老师过渡语: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性格的差异,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就多角度的来理解母爱,来探讨一下母爱的内涵。

第三个环节:母爱的内涵(探讨)

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flash动画短片:狐狸的妈妈

老师:狐狸的母亲在自己孩子长大以后把它们赶出巢穴,强迫它们独立生活这种做法对不对?你们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正方、反方展开一些辩论

生1:我认为狐狸母亲的这种作法是不对的。虽然狐狸母亲是出于一种母爱,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自立,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还没有长大,就要离开母亲,失去在这个年龄应有的母爱,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所以我认为狐狸母亲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生2:我认为狐狸母亲的做法是正确的。理由有两点,其一,锻炼小狐狸的个人生存能力。其二,可以增长见识。人也要如此,不能依靠他人,要自食其力,才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生3:我也认为狐狸的母亲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因为母爱不等于溺爱。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狐狸的母亲不正是这样吗?如果孩子只是一味的追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母爱,那么受害的人会是我们自己。因为在失去父母这双拐杖后,便无法生存,所以我认为狐狸母亲的做法是正确的。

教师:同学们,在你们平时生活中也有跟小狐狸一样的体验吗?你们妈妈对你们爱的表现形式一定丰富多彩吧!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生甲:我很幸福。我妈妈就象小狐狸的妈妈一样,让我干一些家务活,经常教我烧菜。目前,我已经会烧好几道特色菜了,我真高兴。

生乙:我妈妈跟小狐狸的妈妈正好相反,不让我干任何家务活。有时我好奇地想烧顿饭,妈妈就说:去去去,小老子,看书去,你把书念好就成,现在学烧饭,将来你只能做个烧饭的,成不了大器。我觉得妈妈这样做对我的成长很不利,今天回去我得给妈妈好好端正端正思想。

生丙:我妈妈的爱真让我受不了,太严了。二十四个不让我看电视,什么节目都不让我看,周末也不许我跟同学去运动运动。有一次,妈妈下班回来看见我在看电视,气得他三步并作两步冲过来拿起剪刀就剪电线,只见电光一闪,差点没把妈妈电着。可妈妈却说:我这都是为你前途着想。哎!我真不知道是我对还是妈妈对。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这个疑惑。

老师:刚才这位同学把他的烦恼说给大家听了,并希望大家来帮他解决一下烦恼,我们来帮帮他好不好?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妈妈这样做对不对。

正方、反方展开辩论

生1:张政同学,我认为你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不拿高分上明牌大学,那么我们长大以后怎会有出路、现在学生的课程那么多,学习时间那么的紧张,如果现在花费时间去看电视,那么学习成绩怎能提高,怎能优秀。再说现在的电视大多充斥着色情、暴力、血腥等不堪入目的内容,所以张政你妈妈的做法是正确的。

生2:我不同意王力同学的观点,我认为张政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应当有自由的空间,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个人生存方式的权利,再说现在人才标准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不能光啃书本。

生3:我要反驳黄蔚庭同学的观点,黄蔚庭同学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决定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可是孩子毕竟还没有长大,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往往不能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所以我认为黄蔚庭同学的观点不可完全采纳。

生4:我不同意王力同学的观点,我认为:孩子需要宣泄,一天下来,上那么多节课,他们是很疲劳的,再说了,有时候还有来自同学、老师、父母的精神压力,那是他们的心情是非常压抑的,孩子需要放松,这样才能劳逸结合,有利于身心发展,从而才能更好的学习。

生5:张书艺:我也认为张政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我可以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浙江金华中学的一名中学生徐力,因为妈妈管教过严,不允许他看任何电视,不允许他看任何课外书,不允许他参加任何同学组织的课外活动,最后导致徐力同学精神崩溃,在与妈妈的一场冲突中,用榔头击伤了妈妈,造成了一场人间悲剧,儿子杀死母亲当然不应该,但是母亲不给儿子自由的严爱,才是导致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我希望天下的母亲能够引以为鉴。

教师总结出母爱的内涵:(投影显示板书)

母爱是为孩子无私的付出

母爱是给孩子成长的磨练

母爱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下载《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母亲》教学案例[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怀念母亲》教学案例(大全五篇)

    《怀念母亲》教学案例 《怀念母亲》一课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进行情感熏陶与爱心培育. 2、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3、培......

    《我的父亲母亲》作文案例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作文案例分析 ——儿童写作心理与小学作文教学 教学内容:我的父亲母亲 教学目标: 1、 借助课文及现实故事,感受父母之爱的真挚、平凡和伟大。 2、 学会选取生......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及地位《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开阳县南江乡中心学校罗建刚 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第4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湖南省常德信息科技学校 文君 教学目标: 1、分析“母亲”这个生动感人的形象,感受“母亲”的伟大,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2、在反复品读、感悟的过程......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 的 母 亲》教学设计 主备人: 卢氏县官道口中学 张聪苗 课题: 我 的 母 亲 邹韬奋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通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设计 ——刘开辉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