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赵幼斌二十八式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第一式 预备式 预备式动作要求,两足并拢,脚跟并实,前脚稍虚,前肘稍虚,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要求立身中正安舒。
第二式 起式 重心稍向右移 左足轻轻拎起 向左先脚掌后脚跟,横开一步,两脚平行同肩宽 两臂自然下垂 要求立身中正; 第二动 两手向前平举 同肩高同肩宽 然后由肩走腕徐徐下落 掌心向下 五指朝前 落至两跨旁前。
第三式 揽雀尾 揽雀尾(包括 左捧 右捧 捋 挤 按)第一动 两腿微曲 右手弧形捧起 使掌心朝里;第二动 右脚尖外摆九十度 有掌心翻朝下 随起右转平抹;第三动 两手抱球 左足拎起 向正前方迈出一步 先脚跟落地;第四动 左脚尖稍扣 身体微右转;第五动 向左弓步 左手捧 右手踩 与跨平行 左手与肩齐 两眼平视;下来是揽雀尾右捧 接左捧式,第一动 抬右足 两手抱球 左足曲膝下座;第二动 右脚朝正前方迈出一步;第三动 随弓步两手整体向前捧出 注意右手抱在胸前 臂要圆;下一式捋 接右捧式 第一动 两臂向前伸 右掌心翻朝下 左掌心翻朝上 左手对右手;第二动 重心后移 向左转 两臂综合的后捋 保持两手相等的距离;下一式挤 接前式捋,第一动 左臂轻轻拎起 使掌心朝前 右臂掌心朝内 身 体微右转;第二动 弓步两手合在一起 右手掌心朝里 左手掌心朝前 接触右手的脉门处。下一式按(接挤的动作)第一动 两手臂翻朝下 左手经右手臂上 两手分开 同肩宽;第二动 重心后移 两臂曲回 使掌心翻朝内 松肩肘 收至两胸前;第三动 两腕微下沉 卷腰下按;第四动 两掌前推 随弓步两掌作腕向前推出。
第四式 单鞭
单鞭(接按式)单鞭的第一动 两掌放平同肩宽;第二动 重心不变 右脚尖内扣 两臂外弧形 画平弧向左 与左脚齐;三 两肘微开 两手回收 向右斜方伸出 同时抬左腿 右手伸出 渐渐握勾 左手抱在胸前;四 左脚向正前方迈出一步;五 随弓步 左手微内旋 弧形 向前按出 前手做到 单肩相对 后手握勾 微微后衬 使右手与右脚尖对。
第五式 提手上势 提手上势包括两组动作(接前式单鞭)第一组 第一动左脚尖微扣 体微右转 右手变掌 眼稍视右手;第二动 重心左移 右足提起 两臂曲肘回收 右手在前 左手在后;第三动 右足向前伸出 曲足落地 同时调腰胯 两掌微微向前送;第二组 左腿重心不变 体左转 左掌心翻朝下 右手下落成抱球装 同时右足拎起再伸出 落回原地 脚尖微微扣 然后横向靠出 肘微突出 重心转移右腿 成右侧弓步。第六式 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接提手上势)第一动 重心右移 腰身微右转 起左脚 左脚向前方迈出一步 脚掌落地 右手弧形上举 左手弧形左搂 两手上下分开,注意 两腿重心要分清 曲膝坐实 前脚脚掌落地 膝开裆圆 ;换一个方向再做一遍 白鹤亮翅 重心右移 身右转 两臂上下弧形分开 左脚落地 成左虚步式 注意 松腰胯 拔背 立身中正安舒。
第七式 左右左搂膝拗步
先做左搂膝拗步 第一动 右手落 左手起 重心后移 腰微右转;第二动 重心继续右移 右手右弧形上举 左手右弧形下落 同时提起左腿 右腿曲膝坐实 接着左脚向前伸出 右手收至右耳旁;三弓步搂左膝 推右掌 成左弓步式 注意 左手与左膝齐 二 右搂膝拗步 第一动 左腿重心不变 左脚尖外摆45度 二重心前移 两手弧形转至左侧 左手在上 掌心朝上 右手弧形落至左胸前 右腿拎起 左足曲膝坐实 接着 伸右腿 右手向前下伸 左手收至左耳旁 三弓步 搂右膝 左手向前退出 注意右手与右膝齐 三 左搂膝拗步 右脚尖外摆 45度 第二动重心前移;第三动 右转体右手向上举 左手弧形收至右胸前 同时提起左腿 然后 左足向前迈出一步 先脚跟落地 接着搂膝推掌弓步 前脚同时踏实。
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一动 重心前移,右手前送 右足跟前半步;第二动 重心 后移 右脚跟内收45度 随重心后移 右手回踩 左手提起 两手形成折叠式 接着 落脚跟 调腰胯 两手微微前送 注意 沉肩肘 松腰胯 拔背
第九式 抱虎归山 第一动 右腿重心不变 体右转 同时扣左脚尖 右掌心翻朝里 左掌心也翻朝里 同时收在右手臂内侧 第二动 重心回转 腰 左手下弧形向上 举起掌心朝上 右手收回到右胸前 第三动 体右转 向右后方 左手同时收在耳旁 第四动 搂膝 推掌 弓步
第十式 肘底看捶 第一动 右手平举与左手齐掌心朝下 五指朝前 第二动 右腿重心不变 体左转 扣右脚尖 两臂平移椭圆形摸转一圈 向右斜方伸出 同时伸右手作掌 左手心翻朝里 抱在胸前 抬左足 右腿曲膝坐实 接着体左转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 然后弓步 同时左手捧 右手随 随重心前移 右腿提起收半步 左手外裂 然后 随右脚下落 重心下移 随左手下踩 右手前伸 同时右手渐渐握拳 向下盖 左手从右手臂内穿出 同时 左手作腕 左足提起 下落脚跟落地 成左虚步式 注意 右拳心朝里 拳眼朝上 对住左肘下
第十一式 右左右倒撵猴
接肘底看捶 右倒撵猴 重心后移 右拳变掌 向后展出 注意 两臂要顺圆 同时抬左腿 眼看右手 二 侧左脚 右手收回 注意两脚不要在一条线上 三 重心后移左手抽回 右手左掌撑出 右脚尖同时摆正 成右虚步式;左倒撵猴 一重心后移 腰身左转 同时抬右腿 左手向右后方展出 注意 两臂顺圆 身右转 右足后撤一步 左手收在耳旁 然后重心后移 右手抽回 左手撑掌 往前推 右脚尖摆正 三 右倒撵猴 右手向右后方展出 重心后移 抬左腿 接着撤左步 右手收回 然后重心后移 两臂相错移动 右脚尖摆正 曲膝坐实
第十二式 右分左蹬脚 接倒撵猴 重心后移 抬右腿 右手向下落 左手向上举然后左腿立起 两手成为十字手 接着 两手微内旋 掌心翻朝外下 然后两手前后分开 右足向右斜方前展 提右脚尖 接着左腿曲膝下蹬 右腿下落 右掌心翻朝上 左掌心朝下收到腹前 然后上前一步 向右斜方迈出 两手摸转左手经右手臂上 向左斜方伸出 然后重心前移 左手操在右手外 两掌心朝内成为十字手 同时提起左足 然后两手内旋 掌心翻朝外下 收住右腰胯 左足蹬脚跟 两手前后展出 注意眼随左手方向前视.第十三式 转身左打虎 接蹬脚式 一右腿曲膝下蹬 左足下落 两手平落与腰齐左掌心翻朝上 眼视左手 二 体左转摆左脚尖 三接着向左转 左脚迈出一步 腰左转 左手弧形上举 两手同时往中间合拢左手在上 右手在下 换个方向再做一遍;一曲膝下落 两手摆平二向左转体 三 落左脚 左手上弧形平移动胸口前 两拳眼相对
第十四式 回身双风贯耳 接打虎式 第一动 重心不动 扣左脚尖 两拳变掌下落 与腰齐 右掌心朝上 左掌心朝下 第二动 提膝转体 使掌心朝上 第三动 落步下沉 弓步贯拳 两拳与头齐 ;换个方向再做一遍 接打虎式 一扣脚落掌 二收脚转体 合手 三上步沉掌 四弓步贯拳
第十五式 进步栽捶 接双风贯耳 第一动 提膝落拳 注意 左拳变拳 两手相扣 右拳心朝下 第二动 上步栽拳 弓步 搂膝 右拳向前下伸出 身体保持 斜中有正
第十六式 翻身白蛇吐信 接栽捶 第一动 起身 扣脚 左手弧形上举 右手捧臂胸前 重心在左腿 第二动 右拳变掌 抬右脚上前一步 右手展出 第三动 弓步推掌 右手收回
第十七式 单摆莲
接翻身白蛇吐信 第一动重心不变 右掌心翻朝上 左手心翻朝下 放至左手臂下 第二动 收左脚跟 重心后移 右掌心翻朝下 同时右脚尖内扣 第三动 起右脚 右脚拍左手 然后曲膝下落 两掌心朝下
第十八式 左玉女穿梭 一体右转 右脚向右前方落步 右手掌心朝里 向右转 左掌心朝下 落于胸前 第二动弓步合手 体左腿 第三动 体左转 伸左腿 两手开 第四动 弓步捧手推掌
第十九式 右野马分鬃
接玉女穿梭 第一动左脚尖稍外撇提左腿上步抱球 然后弓步分手 右掌心朝上 左掌心朝下
第二十式 云手单鞭 接野马 第一动收左脚跟左手捧 右手落 同时扣右脚尖 二重心左移抬右腿 两手向右侧卷掌 三右脚下落 内扣45度重心右移 两手右前方伸出 右掌心朝下 抬左腿 右手握勾 左手抱胸 三上步捧手 四弓步推掌 两手前后打开 立身中正安舒
第二十一式 下式 接单鞭 一右脚尖外摆重心右移 同时左手向前微伸 掌心朝右 二重心继续后移后坐 左手曲臂下 同时从腿内侧向前穿出 右手要平
第二十二式 上步七星 接下式 一重心前移摆左脚尖 左手起 右手落 扣右脚尖 二上步握拳 合在胸前 三 落脚成右虚步 调腰胯 两拳微微前伸
第二十三式 退步跨虎 接七星 一两拳变掌掌心相对 右腿后退一步 二重心后移两 掌下落 三提膝右转 两臂舒展 四落脚转正 右手在肩旁 左手与跨齐
第二十四式 转身摆莲
接跨虎式 一重心不变 左手上弧形 到头顶上 右手曲臂再前伸 二右手起左手落 两脚捻转以脚掌为轴 向右后方转动 三接着 摆左脚落地两掌心朝下 四重心左移 腰左转 五起脚 拍掌 曲膝下沉 再做一遍转身摆莲 一 两脚以脚掌为轴向后捻转 同时两手舒展开 二接着摆脚 落地 三重心左移 四起右腿 摆脚
第二十五式 弯弓射虎 一体右转迈步 两手平移到身前 二继续右转 两手握拳 向右斜方上调 三继续弓步 两手摆拳向左侧伸出
第二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一收左脚跟 重心左移 同时扣右脚尖 右拳向前伸出 左手变掌收回 二两手向左侧方移动 同时起右脚 三右脚向右斜方迈出 左手合手腕 四弓步翻拳 五上步推掌 六弓步打拳
第二十七式 十字手 接进步搬拦捶 一体右转 扣左脚尖 右拳变掌 两手同时向正前方上举 掌心朝外 二两手左右分开 抬右腿 三落下 两手与肩齐 同时两手腹前相交 四身体立起两手心翻朝里 同时上举 与颌骨齐
第二十八式 收势 接十字手 两臂前伸 两掌心翻朝下 左右手分开 二两臂徐徐下落 掌心朝下 五指朝前 三左足收回并拢 五指朝下
第二篇:赵幼斌85式太极拳教学视频
赵幼斌85式太极拳教学视频 赵幼斌85式太极拳1(1)20:59 赵幼斌85式太极拳1(2)21:00 赵幼斌85式太极拳1(3)09:29 赵幼斌85式太极拳2(1)20:59 赵幼斌85式太极拳2(2)21:00 赵幼斌85式太极拳2(3)11:14 赵幼斌85式太极拳3(1)1 赵幼斌85式太极拳3(2)21:01
20:59 赵幼斌85式太极拳3(3)21:07
第三篇: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一,预备式:两手自然下垂,两脚成轨道步,脚心
与肩平,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舌顶上鄂前齿与上鄂之间,口松,眼脸收,头有顶天之意。气沉丹田,要求:心静,体松。二,起势:
两脚成轨道步,以尾闾内收,腰的命门后拉,臂松,腋空,带动推两手臂,主动向前,抬起与肩平,两手臂气往指尖。收时自然下落,用肘部带小臂,双手腕下按,下沉,收至两胯旁。收腹,跨 微左转,眼看左,左手下采,两腿微屈,右手外翻,棚圆。即以胯 跟 带右脚跟 外摆90 度,抬脚转 跨,两手报球,左手护右手肘,脚跟落地,左脚跟内扣,重心在右,左手小臂棚圆,手腕略比肘高,同时右手从左小臂斜向下削,注意外三合,马步 2 一 8 开,为 左 棚式,要求:挡圆,臂园。
三,揽雀尾:
收右脚,膝盖拧劲,两手抱球,跨往左移,重心在左腿,尾闾放松,出右脚,脚跟落地,重心在左。松右跨根,同时用左腿 蹬直,松 胯过劲往右腿,左手掌离右手腕部一拳宽,弓步,为右棚式,转腰右手伸向前方。命门后拉,右手肘压住对方的手臂,跨左转。前跨推后垮,跨摆正后,左手掌边按住右手的内关穴,两手同时用力外棚。双手平抹,然后双手往回直拉,用力回拉至胸肋旁,跨往左,转跨摆正,后胯推前跨,沉腕,同时双手竖掌外推,掌跟用力。弓步推掌。要求:手心,脚心,腰心,一边3个点,共6个点来回运动。
四、单鞭:
平移左转,用胯 跟 带右脚跟碾脚,双手臂平行,两手相合,同肩高,同肩宽,画弧收到胸前,右手向右斜方伸出,手腕下沉,三指收紧,二指自然下垂,为吊手,后腿下沉,开 胯出脚。脚后跟落地,左手棚开外旋,脚掌踏平翻掌,弓步推掌。右手腕往后撑,转身时开跨,后腿膝盖拧劲,后腿內侧有掤紧感,后跨推前跨,转腰推掌,尾锥前推,身形舒长,s 往前按。要求:外三合,肩沉、背圆,亮跨。前后有撑劲。
五、提手上势:
左脚內扣45度,马步,两手展开,掌心朝下,两手虎口相对。收右脚,身体略向前,右手五指伸前,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正对右手肘窝,两手臂成夹状,含胸拔背,提手合力,左右合力,眼视右掌。右手向下,弧形抄至左手下,成抱球状。腰微右转,重心移往右腿,用肩靠,左手按住右手背,右手背为棚壮。要求﹕沉在左腿,劲往前走,命门后拉,劲点在掌跟,左右合。后为棚。
六、白鹤亮翅:
右腿下沉,右挤,右手从左手小臂(尺骨)处往旋转外翻,右腿下沉,出左脚轻提起,脚掌尖轻点地,腰往后退,右手上举,掌外翻至上额前。左手按掌大腿部,虎口朝前。要求:沉肩、臂圆、上下 撑掌。
七、左搂膝拗步:
腰右转,右手经中路自然下垂,右掌至上往下弧形往后拉,眼随右手虎口斜向上,同时左手内翻,掌心朝下,收左脚,同时右腿下沉,出左脚,脚跟落地,松胯跟,后腿推前腿,右手折手收至肩耳旁,眼朝前,左手经左膝前搂至大腿旁,推时大臂不动,右手小臂镙旋向前,手掌跟发力,虎口对肩窝,定势要圆、要平、左手往后走,按掌,虎口朝前,肩与手合。要求:腰腿蹬,卷尾闾,整个身心保持推劲。
八、手挥琵琶:
右脚轻提起,重心朝前,右掌前推 外翻,五指朝前送,右手往后拉,重心向后。左手提手伸向前,右手掌对左手左肘,上下合。左脚跟轻点地,两手微向前送。要求:开档、坐稳、两手上下合。
九、左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左搂膝拗步相同。方向相反,以左脚跟为轴,左脚外摆45度,重心前移,起右脚,腰 跨 左转,同时左肘松,手自然后移,使左掌心朝上,右手同时向左画弧,掌心向下,要求:重心不后移、实腿转换、胯根松沉、推掌,弓步,同时到位。
左右左做三个
十、手挥琵琶:
同前,注意:两手臂上下合,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十一、左搂膝拗步:
同前,注意定势要平要圆,后腿要蹬直。
十二、进步搬拦捶:
重心在左腿,左脚跟外撇,左手变掌沉腕与肩平,右手握拳对左腰眼,左手紧跟右手小臂,露四指,右脚外撇,踏实。搬﹕脚跟落地后重心前移,随弓步出左手紧贴右手小臂上,右小臂旋转成弧形向右搬。拦:左手左脚同时上前,脚跟落地,同时右手变锤,从腰间伸出。锤:左脚成弓步,右手出拳,左掌沉 腕 于右肘内,旋胯出拳。要求;手脚齐动,拳由心发。
十三、如封似闭:
左手抄至右臂下,右手折手回拉,左手臂外 翻 旋,右胯向右后旋转。胯向左 旋摆正,两手掌根下沉,放松,从胸前用力随弓步立掌推掌。脚跟用力,同时命门向后,要求:力在掌跟。
十四、十字手:
重心在 左脚内扣,身体右转,两臂堋圆,两虎口相对,移至额前,右 腿领起 同时收,两手臂平面展开收至腹前 合手,腿伸直,双手小臂内旋成十字手。要求:沉跨、两手虎口外翻,大指往上顶劲,劲在虎口。
十五、抱虎归山:
收右脚,身体右转45度,两腿下沉,重心在左腿,左臂以肘带手 迅速,下沉弧形上展,成挑掌,手背与肩齐,眼看左手,松腰跨,右转,右脚向西北方向迈出,同时右掌心朝下,做搂膝状。左臂屈肘使掌至左肩耳旁,弓步推出。作揽雀尾。注意:肘腰之间意气相连。
十六、肘底看锤 : 两手同肩宽,同肩高,划弧收至胸前,左腿提起,右掌向斜方向坐掌伸出,眼看右手,左臂外旋外硼,下采,右手坐掌前随推,以身体向左旋转,左手折手至胸前,左手收至肋前打出去,掌往上顶,同时右手变拳伸向左手肘底变锤,开跨,要求:两腿的虚实转换不要忽高忽低,
十七、左右倒撵猴:
右手自然向下再斜向上,双手为抱球状,左脚小腿轻沟起,后撤,身体重心向前,撤腿时虚实分明,不可挺胸腹,右手折收找左手肘窝,腰微左转,右掌 推 向前,右脚实脚碾正,身体要正,不得斜。后撤时,前腿为前虚步,后腿下沉。前撑后拉劲不可软绵,身体转时不能偏,脚后退时,同时要肩平,肩松,沉肘,坐腕,前攻,后守。注意;左右方向不同,连做五个。
十八、斜飞式:
双手抱肘,顺肩斜出右脚,脚跟落地,.转腰,两手臂要有搓劲,成马步转换,左掌下压,右手臂斜向上作伸展,虎口斜向上。注意:转腰胯,由马步调换,由靠变裂,左脚外边内扣,后跨腰和前臂拉成一条线。
十九、提手上式:
左右合,形合心合。
二十、白鹤亮翅:
同前。
二
十一、左搂膝拗步: 同前,二
十二、海底针:
右腿下沉,左腿提起以虚步,右手以肘带回,沉腕,划圆下插,此时下探之时,身体以腰为轴折腰,下叠,下身不可随意弯曲,变形,起身为叠起,不能顺势而为,要随时能停、能进、虚实分明。
要求:重心向前,要松跨,回来直接转跨,转腰,手腕往下切,下蹲折腰,起身折腰。力在双臂,往上竖起来时,命门往前推。
二十三、闪通臂:
腰折起,腿不动,两手背交叉,左手合至右手迟骨处,至胸前,拉开,两虎口相对,后跨推前跨,眼望左手的虎口,右手虎口对太阳穴,松肩。
二
十四、撇身锤:
左手变掌高举过头,转身180|度,左脚碾脚,右手变锤,下压,拳眼对腰眼,左手平胸 沉腕,右手臂斜打出去,以肘为轴,向外划出,不可塌腕。
二
十五、进步搬拦锤:
弓步左手出掌,右手以肘后撤变拳在腰,后坐出拳,左手变掌以肘后撤,撤时左脚跟内摆,外脚内摆,同前。搬拦锤。
二十六、上步揽雀尾:
摆左脚两手(左手棚,右手腕下沉 抱球,)沉跨,右腿上步,左手离右小臂下一拳宽,作右棚壮,右手用力往外伸,以腰带回作履,用腰功。二
十七、单鞭:
同前,二十八、云手:
1、重心不变,腰右转,左脚内扣,两臂撑圆,两虎口相对,右吊手变掌,下移,左手棚齐右肩,起右脚,落右脚成马步,过挡,两手撑圆,左手棚齐右手掌虎口,外手在眼眉之间。
2、右手棚齐左肩,左脚横迈,脚尖边落地,跨向左移,左右手上下移动,顺时针运转,手在眉眼之间,下在腹部,尤如在水中搅动。
3、向左移注意马步。移胯后腰往左转,移往右后腰往右转。
4、要求四平八稳,过劲虚实分明,注意:先以胯带腰,渐转成马步,沉跨,过劲,再胯带腰,如此五个云手。
二十九、单鞭:
前后用力。要开在合。
三
十、高探马:
右 吊 手变掌,眼望右手,掌心向下,以底椎为轴心,旋胯成螺旋桩,折手左右手平抹交叉,左手抚右肘,右手抚左肘,左手收至胸前,右手斜掌打出去,以眉齐,同时收左脚,脚掌轻落地,右腿 沉 起。
三
十一、左右分脚:
重心在右腿,下沉,左手手心朝上,领起左腿,开跨,右手手心朝下,左脚抬起脚跟落地,右手划弧,两手平抹,弓步出掌,于胸前。
两手相合于锁骨前,以小臂打开,沉肩坠肘,两手指尖平肩,右分脚。
右脚下落,左腿下沉,右脚跟落地,双手相交平抹,弓步出左掌,重心平移在右腿,两手相合,以小臂旋转打开,成撕开状,同时左分脚。
三
十二、转身左蹬脚:
两手下沉棚园,沉跨落地,左脚抬起,以右脚跟为圆心,转身,两手相合,两手臂张开,同时抬左腿,以脚跟蹬脚。
三
十三、左右搂膝拗步
沉跨,右手腕向后切,沉腕,旋跨出左脚,脚跟落地,同时折手至肩耳旁,松胯根,接两个搂膝拗步。胯要平移。
三
十四、进步载锤:
右手变拳,左手虎口跟着右拳走划圆,右拳收至腰旁,拳眼朝上,左手变掌坳膝下按,虎口朝前,身体前屈,拳往下冲。
三
十五、翻身撇身锤:
折腰起身,左手变掌高举过头,转身,左脚碾脚,右手变锤,下压拳眼对腰眼,左手平胸沉腕,右脚出脚脚跟落地,同时摆脚,弓步,左手紧跟右手臂斜打出去,以肘为轴,向外划出。
三
十六、进步搬拦锤
同时出左脚。左手出掌,右手以肘后撤变拳在腰,后坐弓步出拳,左手收回立掌在右臂
三
十七、右蹬脚:
摆左脚转腰平移跨,力在左脚,收右脚,提回来,合跨,两手相合,打开,同时右蹬脚。
三
十八、左打虎式:
收右脚,用膝胯起腿,下落,两手臂下沉相合,马上抬左脚,往右转腰跨,右手向下,左手翻掌变阴阳掌,眼看右手,开跨出左脚,弓步打拳,左手弧形下落翻小臂变拳,打对方太阳穴,右手打对方肋部,两拳眼相对。
三
十九、右打虎式:
用胯带脚跟,摆左脚,出右脚,转开跨,右脚跟落地,弓步打拳,右手弧形下落翻小臂变拳打太阳穴,左手打肋部。
四
十、回身右蹬脚
重心在左脚,收右脚,腿抬起,平移胯,尾闾内收,身体立起,两手合,开,蹬右脚。
四
十一、双峰贯耳:
左脚右转45度,右腿胎起,两手相切,捧起沉腕,离膝盖一拳远,从抬腿处,双手以腕向下沉,棒撩起小范围,同时弓步,五指朝前变拳打出去,打对方的太阳穴。要求:沉跨,落平往上双手斜向上。
四
十二、左蹬脚:
重心平移在右脚,收左脚,两臂撑圆交叉,展开,同时蹬左脚。
四
十三、转身右蹬脚:
收左脚,以右脚掌为圆心,园挡,沉胯右转270度,重心平移往左脚,调整好右脚掌,提膝有上拔之意,出脚不动跨与身,右蹬脚。四
十四、进步搬拦锤:
同前十二。
四
十五、如封似闭:
同前十三。
四十六、十字手:
沉跨,虎口往外翻,大指往上顶劲,劲在虎口有前棚之意。
四
十七、抱虎归山:
转左脚,手作抱虎状,接左搂膝拗步,转斜单鞭。
四
十八、斜单鞭:
左脚斜跨45度,作单鞭状。
四
十九、野马分鬃:
收右脚,沉跨,重心在左脚,两手抚肘,合劲,弓步,斜身 以肘先出,在以腰带两手展开,裂、按。右脚实脚转,重心在右脚,左手回在胸前,两手抚肘,合劲,以肘先出,蹬后腿,以腰带,两手展开,按、裂。连续作五个。五
十、揽雀尾:
同前。
五
十一、单鞭:
同前。
五
十二、玉女穿梭:
1、左穿梭;两手展开,以胯带左脚尽力内扣,松跨、松膝。右腿提起自然下落,弓步右棚。右脚重心不变,领起左脚迈出,两手臂相抹,右手抽回至腰,左手掌心朝下落至膝胯间,弓步弧形架推,坐掌,掌跟对胸口。;腰、脚、膝、跨一起出。
2、右穿梭;重心在左,左腿内旋,左脚尖尽力内扣,右手护左肘,左手护脸,右脚抬起,转跨,自然下落,左手收至腰部,右手平落膝胯前,落脚时弓步 同时 两手斜向上架推。
3、左穿梭;重心在右腿,领起左脚,左手护肘,右手护脸,转胯自然下落手随大腿下落至膝胯前,右手螺旋向前推,弓步架推。
4、右穿梭;与2相同。
注意;落平翻掌,腰有上拔之意。松跨松肩坠肘下沉,以胯带以椎为轴旋转。注意力打四个方向。
五
十三、揽雀尾:
同前。
五
十四、单鞭:
同前。
五
十五、云手:
同前。
五
十六、单鞭:
同前。
五
十七、下势:
右脚外摆,平移胯成马步,过劲到右腿,膝对脚尖,腿高平胯,下蹲时 手腕下沉,掌向右,左手找右手,顺势左手从胸前下到左大腿内侧 插 至脚跟,右手的吊手变降落伞下降变掌,后腿蹬起,掌尖带起来,并以腰引肘,肘带腕,柔顺圆活。
五
十八、金鸡独立:
1;左腿实腿外摆,左手顺势变平掌,右手放腰部,右腿抬起,以手带脚,以肘带膝,手掌上托,右手肘部与右腿保持一拳的距离,右手的掌跟顶对方的脸部,右腿顶对方的腹部,左腿直立为金鸡独立。
2;右腿顺势下沉,右手掌下按虎口朝大腿,左手以手带脚,以肘带膝,左腿顶起来,随手一起向上顶,左手顶对方的脸,左膝顶对方的腹部。要求:以手带脚,以肘带腿,脚直立。
五
十九、左右倒撵猴 :
小腿沟起,自然往后,身体劲往前,然后胯后退,命门后拉,手掌往前打。
六
十、斜飞势:
重心在左腿,双手抱球,护肘,顺跨转,马步,由左腿过劲到右腿,两手臂要有搓劲,左手下采,以肘引右手掌斜向上。
六
十一、提手上势:
左右合,后腿下沉,劲往前走。命门后拉。
六
十二、白鹤亮翅:
同前。
六
十三、左搂膝拗步:
同前。
六
十四、海底针:
折腰,手腕下沉下插,力在双臂。六
十五、扇通臂:
同前。
六
十六、转身白蛇吐信:
胯右转,摆左脚,右脚提起,左手沉腕 下落平胸前,右手握拳,脚跟落地,右拳弧形打出变成掌,掌朝上。五指朝前,与锁骨高,右脚踏实成弓步,左掌由胸前推出,左手掌心收回朝上收至胸前,右手变拳直打出。注意:动作要环环相扣,不可断劲。
六
十七、搬拦锤:
同前。
六
十八、揽雀尾:
同前。
六
十九、单鞭:
同前。
七
十、云手:
五个。
七
十一、单鞭:
同前。
七
十二、高探马带穿掌:
收左脚,抬起,重心在右腿,两手展开,眼望右手掌心向下,左手仰掌,右手折弯找左手肘,两手平抹,右手向前,身体向上。左手仰掌从右手小臂伸向前,右手掌托肘,左腿抬起,左手进一步向前,右手翻掌变按掌,右手翻左手进,后腿伸直,腿变弓步,左手五指伸向对方面部。
七十三、十字腿:
右转身,收右腿,重心在左腿,两手臂相合,展开,沉肩坠肘,同时蹬脚。成十字脚。
七
十四、进步指挡锤:
收右脚,左手下按平肩,沉腕,右手变拳内绕拳眼对挡部,出右脚外摆45度,臂外旋拳心朝上,同时弓步左手左手拦出,后左手折手,先肘向外,右手收至腰间,拳心朝上,右手虎口随着右拳向右绕,左手搂膝,右拳打出,沉腕,拳微向上。打对方的档部。
七
十五、上步揽雀尾:
左脚实脚转,右手肘往回带,左手掌朝下与右手划弧,抱球,重心在左脚,出右脚,作揽雀尾状。
七
十六、单鞭:
同前。
七
十七、下势:
右脚外摆,沉跨成马步,眼随手,左手找右手,右手变吊手,向降落伞下落变掌,沉跨重心下降右腿,下蹲以胯齐,膝对脚尖,左手从胸前到大腿内侧至脚镙,七
十八、上步七星:
右腿跟上,过劲到左腿,然后外摆左脚尖45度,左手由掌变拳,右手吊手松下变拳,两手变拳交叉,拳心朝两则外,拳眼朝内,从胸前外撑,右外左内与锁骨齐,劲在左腿,开跨,右脚尖点地,成右虚步。七
十九、退步跨虎:
左腿坐实,两手变掌成阴阳手,右脚提起往后撤步,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拳变掌,左手下按,撤右手划弧上扬,高与头齐,掌心翻朝前,虎口相对,两手臂棚圆,沉劲在右腿,左脚掌轻点地。眼前视。
八
十、转身摆莲:
左手架至额上,右掌推至胸前,同时,两臂互划圆,平抹,身体下沉,然后以右脚掌带左脚掌向右230度,右手高与口鼻,左手与胸齐,当身体向右旋转时,使两脚尖平行,重心移至左腿,右腿成虚步,两臂成弧形,两手掌朝下,领起脚尖,迅速以大腿带小腿,划弧,以脚找手,(两响),右脚抬起不动手掌斜朝上。右手朝下,眼看左手,重心在左脚,右腿开跨成平衡状,落右脚跟,转身伸手,沉跨,转身腰带,左手掌朝下,眼看右手。
注意:虚实分明、沉跨、转腰、落跨、松腰、。打四个方向。
八
十一、弯弓射虎:
腰向右转右手折弯变拳,左手同时变拳,转腰,成弓步。左手拳心朝上,拳面朝前,右手拳心朝下,护太阳穴,成弯弓状,弓步打拳,右拳对太阳穴,左拳面朝前与身体成90度。要求:肘为弧形,身体成十字状,四平八稳。
八
十二、进步搬拦锤:
同前
八
十三、如封似闭:
左手从右臂处抄至右手肘部,左小臂外旋,胯微右转,胯转正,同时两手收至胸前,下沉腕,弓步推掌,力在掌跟。
八十四、十字手:
摆左脚,沉跨,收右脚,与左脚平行,两手展开在额前,两虎口相对,两臂棚圆,平面向下相合,大姆指往上顶,劲在虎口。
八
十五、收势:
两手平抹,以肘带手,往下按,身体往上拔,同时,收腹,双肾有外涨之感,双手收至两腿旁,全身放松,气卷往腹部。
收时,两手相合,放至腹部,意在丹田,静养片刻。
第四篇:杨式太极拳图解分解教学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 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 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 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 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
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 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 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 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 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 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 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 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
4.带有 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 区别。(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图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作后如,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 “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 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 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 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 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 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 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2.练习太极拳 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 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 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 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 似停非停”。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
第一式 预备式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二式 起势 第十六式 肘底 看捶 第三式 揽雀尾 第 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 第四式 单鞭 第十八式 斜飞 式 第五式 提手上势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第六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 手挥琵琶 第二十二式’海底 针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第十式 手挥琵琶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第十 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二十七式 单鞭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二十八式 云手 ———————& sdfs 第二十九式 单鞭 第五十六式 单鞭 第三十式 高探马 第五十七式 下势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第三 十二式 转身蹬脚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第三十三 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六十式 斜飞式 第三十四式 进步 栽捶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翅,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第三十八式 左打 虎式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六十六式 转身白蛇吐信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 蹬脚 第七十式 云手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第七十一式 单鞭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第四十七式 抱虎 归山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五十式 揽雀尾 第七十七式 下势 第五十—式 单鞭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第五十四式 单鞭 第八十一 式 弯弓射虎 第五十五式 云手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sdfsdfd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八十五式 收势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图 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 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 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asdff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 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 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 散乱。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 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 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 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asdf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2
揽雀尾
(一)左右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
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 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
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
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及右臂。(图4-5)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地,身体即渐渐右 转。同时,左肘稍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 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6)。动作一、二为左掤,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 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 子视。(图7)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图8—9和图9的正面图)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
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 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 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 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 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 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 保持“立身中正”。(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10)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 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 前(西)视。(图11-12)要 点
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 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 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 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 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 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三)挤式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 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 向着贴近右脉门内侧;右臂。(图13—
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14)要 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四)按式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
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16)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向前平视,眼神 要关及两掌前按。要 点
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坐实左抹回。
高与肩弓步;眼(图17)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 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
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图29—30)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 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31)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32—33)要 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 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
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 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 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 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 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 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34— 35)
要 点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 或后仰。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 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 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 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36)
动作二、三:步动作二、三。
同前左搂膝拗(接图31—32再接37)要点同前
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 动作一:左脚左掌渐渐弧形向左转体自前弧形向左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 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图39)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40— 41)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2接31-33)要 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 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图34—35)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相同。(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上步)。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眼神关及右手下 移,但不可低头。(图4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 弧,步
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后移,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图38)
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45,反面参看 图99)
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 于右腿,左脚提起;身体同时渐渐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掌心朝—47,反面 参看图100-101)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转;随转体,左掌继续向前探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
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
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46
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继续右出,右拳 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及左掌前探。(图48,反面参看
图102)
动作五: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踏实,弓左
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 渐左转。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眼向前平视,眼 神要关及右拳打出。(图49,反面参看图103)
要 点
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 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
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 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 上;右拳打
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动作一:右腿弯屈,左掌经右肘下向右外
掌,沉肘向里弧形抽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重心渐渐向后移到右腿。同时,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随掠随 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变回,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
朝里,两掌高与肩平,指尖朝上,两臂 交叉,右臂在里。眼神关顾两掌。(图50—51)
动作二:重心继续后移,坐实右腿;两掌向左右分开,稍狭于肩,随分随着两臂内旋渐渐使两掌 心翻相对。(图52)
动作三,重心渐渐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按出,随按随着两臂继续内 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与肩平;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53)
要 点
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时,两肘略分开,腋 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2.重心后移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重心前移和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3.同前揽雀尾中按式要点1、2。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右转;随转体,两肘弯屈分开,带动两掌移至额前(距额部约本 人两拳左右);随移随着两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两臂呈环形;眼随转体通过两掌之间向前平视。(图54)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跟先离地,渐至全脚提起左移(与肩同宽),以脚尖先着地渐 渐全脚踏实;随即重心右移,两腿渐渐起立,两膝微屈,成开立步;随着重心左移,两掌分别自左右而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 抱交叉于锁骨前,右掌在外,交叉点距锁骨约本人两拳半;两掌经腹前时,即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 关及两掌划弧,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图55-56)
要 点
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这也是步法 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当右脚一踏实,就接做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一)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随着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
身体右转。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 使掌心翻朝下。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图57—58)
动作二: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掌继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经左耳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 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59—60)
要点同前搂膝拗步。(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 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图61)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是朝 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图62)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相同。(三)挤式、按式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图63—67)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图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图68—70)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随转体,左掌向左弧 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 两掌心遥对。眼
神关及左掌左移。(图71)
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 ;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图72—73)动作五: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左微转。随 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对准;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 盖,随盖随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图74)
要 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
断” 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 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 跟,距离要均等。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 ;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胯根内收,左脚尖仍稍离地。同时,左掌向前微伸;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 腹前向
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随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关左掌前伸。(图75).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提起;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掌向后稍 偏右弧形举至与肩齐,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后举。(图76)动作三:左脚后退一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朝东北);身 体渐渐
左转;右脚尖随即移向前方(东);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经右耳侧向前推出;
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77—78)(二)左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图 79—81)
(三)右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相同。(接图76—77再接图82)要 点
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两脚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 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度;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 不宽舒和别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郧退三步。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或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衔 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第十八式 斜飞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后提回。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划弧,屈臂置于左胸 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与左掌相对合抱。眼神关顾左 掌划弧。(图83)动作二: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向右后(南稍偏西)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扌列)出,高与额齐;左掌
向左弧形下采,高与胯齐,掌心朝下。左脚尖随右手例出向里扣。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
关及右掌例出。(图84—85,附图85的侧面图)要 点
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拥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例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例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例出时右臂要微屈。3.由于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停顿的现象。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 体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通过 右掌向前平视。(图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相同。(接图25—27)要 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参见图28)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参见图 29—33)第二十二式 海底针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当重心前移于左腿时,右臂外旋使掌心转朝左,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和身右转,屈右肘,右 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时沉腕。眼神关顾右腕提回。(图88—89)
动作二:左脚略里收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腰向左转,坐实右腿,左胯根内收,折腰下 沉;同时,右掌随转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前视,眼神要关顾右掌下插。(图90)要 点
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 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 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5.折腰时,自颈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低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动作一:身体右转并直起,左脚提回。同时。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
朝右; 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关顾右掌上提。(图9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臂继续微内旋、屈肘,右掌弧形
上托,置于右额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眼向左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2)
要 点
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 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时也 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 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随转体,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划弧置于肋前,屈 肘横臂,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神稍关右手划弧,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93)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而下经右小臂外 侧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动作。(图94)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
腿,蹬 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
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拳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 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5—96,撇身捶整个过程图的反面可参看图 143—147,彼此动作完全相同)
要 点
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与左脚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胡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 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眼神关顾右拳前伸。(图97)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图98)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 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 渐转向右平视。(图99)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图100-103,反面同图46-49。整个进步搬拦捶的过程图,反面还可参看图148-154)要 点
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 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前式图45-49与该式图99-103同。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随转体,左肘向 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 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104接图7)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
按式止 相同。(图 8-17)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七式 单鞭动作和要点均与第四式“单鞭”同。(图18—21接图105)第二十八式 云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肩平,掌心朝下。眼神关及右掌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右掌形运转,掌心朝里;左掌也同时
移,屈臂沉肘,手与下移。(图106—107)左腿,右脚向左提起随转体自右下向 左弧向左上弧形运出,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此时右掌也运至近左腕。眼随转 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左运。(图108)
动作三:右脚向左半步落下,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右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高处与眉齐)向右运转,掌心仍朝里;左掌也同时自左而下向右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 朝里(稍斜朝上)。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运。(图109)动作四:。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继续向右上运,向右接近右腕。眼神关及右掌右运。(图110)
动作五: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左转。左掌随转体继续自右而上经面前(高与眉齐)向左运;右掌继续自左而下弧形左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 斜朝上)。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左掌左运。(图111)动作六: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继续 自下向左弧形向上运;左掌继续自上而左弧形向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
下。眼神关顾左掌左运。(接图108)
动作七、八、九、十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仍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五同动作三。(接图112)
要 点
1.云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 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 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掤住而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脚跟一经踏实,另一脚的脚跟即 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为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 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 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图112)再接下一拳式“单鞭”。第二十 动
九式 单鞭
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
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 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并随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左掌继续经右上(向右接近右腕)
左运,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眼稍关右掌右运,即移顾左掌。(图113- 114)动作二与第四式“单鞭”动作四相同。(图115)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第三十式 高探马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心后移自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 至右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转为斜朝上。眼神关顾左掌翻转(图116)。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以脚尖点地,右腿同时渐渐起立(膝部 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体随着渐渐左转。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前方,掌心朝下,高与眉齐;左掌经右臂下侧向下弧形收于左腰前,手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探。(图 117-118)
要 点
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图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 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要拔腰,但不
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 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
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一)右分脚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体随着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图119)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体重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
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 胸前、右肘旁,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抹大半个平圆,即向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指尖斜朝上。眼神关顾右掌抹转探出。(图120-121)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随着微左转。同时,左掌微向前方上移; 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眼神关顾两掌交叉。(图122)动作四: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同 时,两掌向左右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23-124。附图124的侧面 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由于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角,而摄成侧面,今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
给读者看到杨氏原来姿势,另一方面也可作侧面图参考。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类似原因作为附图,后文不再说明)。
要 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均匀。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 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如果左腿起立 时两掌交叉呆滞现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屈。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 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二)左分脚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 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图125)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左右式相反。右分脚方向为东北,左分脚方向为 东南。(图126-130)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第三十二式 转身蹬脚
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
着不动,就会产生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31-132)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 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图133)要 点
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为着力 注:老师原来
以脚跟点。杨澄甫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 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图134)
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 转,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 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135)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 作,此式是面朝西。(图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要点 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图140 -141)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 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
方打出,低过于膝。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图142)
要 点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 胯。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直起、右转。随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 下;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移动。(图143)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4-146,反面参看图 94-96)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7-153,反面参看图97- 103)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与
左掌合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54-155)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右脚以脚跟慢慢向右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 起立,膝仍微屈。眼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56)要 点
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的要点3、4相同。
2.右 第三 动作
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十八式 左打虎式
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左掌自左
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 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转朝下。眼神关顾右掌。(图157)
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 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微外旋使掌心翻 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左转。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 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而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左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59-160,附图160的 侧面图和正面图)
要 点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 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的要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直。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拳 变掌弧形向左下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眼稍关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61)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右移,右掌自左
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外;左 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 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62-163)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重心随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 左平移,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始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6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前上 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向前平动作二相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 45度(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 随转体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屈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 侧为度)同肩宽。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拢。(图167)动作二:左腿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
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旁分向左右划弧,随划随着两臂内旋,随即变拳向前上以虎口勾击,成钳形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图168-169和图169的正面图)要 点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迈步 的速度要均匀。
心皆朝里。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视。(图165)
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同。(图166)
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 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 时,两
拳变掌分向左右下落,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两 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图170-171)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仍微 屈。眼
神关顾左掌分开,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172)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下落 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同时,两掌随转体
自左右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73-174)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175)
要 点
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拳心 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眼稍关右拳左绕,即渐渐转向 右平视。(图176)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图46—49)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50— 53)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54—56)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接图57— 67)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接图68,再接图177—179)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一)右分鬃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 前提起。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神关顾左掌。(图180)
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 全脚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 于左胯旁。眼神关顾右掌(扌列)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图181)(二)左分鬃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
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 起。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 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182-183)
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 于右胯旁。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图184)(三)右分鬃
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图185-187)要 点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同时例 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 揽雀尾
动作一: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 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 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臂。(图188)
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的动作二、三、四相同。(接图6-9)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10-17)第五十一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89)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一)左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向前下划弧,左掌也渐渐下移。(图190)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 弧形上掤,左掌继续向前下划弧。眼神关顾右掌向右上拥。(图191)动作三: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 而至全脚踏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随转体,左掌经腹前向右弧形移至右小臂下侧;右掌也随转体继续稍右棚,即沉右 肘,自然带动右掌向下移回。眼稍关右掌后移,即转向前平视。图(192-193)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棚; 右掌(沉
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前面下方。眼向左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臂前棚。(图194)动作五: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
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
额前;右掌同时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
关及 右掌前推。(图195)(二)右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眼神关顾左掌移回。
(图196)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同时,右臂随转体右 掤;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继续向下移回。眼神先关及左掌下移,即转视右臂前方。(图197)
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左右相反,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 东南。(图198—199)(三)左穿梭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经右踝侧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屈肘横 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臂外旋、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下移,并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稍关右掌下移,即转视左臂前方。(图200)
第五篇: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教学动作分解口令 动作名称
陈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教学动作分解口令
动作名称:
一、太极起势
二、金刚捣碓
三、懒扎衣四、六封四闭
五、单鞭
六、白鹅亮翅
七、斜形
八、搂膝
九、拗步
十、掩手肱拳
十一、高探马
十二、左蹬一跟
十三、玉女穿梭
十四、云手
十五、转身摆莲脚
十六、当头炮
十七、金刚捣碓
十八、收势 动作歌诀: 起势捣锥懒扎衣 封闭单鞭鹅亮翅 斜行搂膝拗步连
肱拳探马蹬跟一 穿梭云手摆莲脚 头炮捣锥收势了
教学口令:
第一式 起势
1.并脚站立 2.开步(提-开-落)3.两臂前掤
4.屈膝按掌 第二式 金刚捣碓 1.右转松沉 2.左转前掤
3.右转平捋 4.提膝出步推掌 5.马步下捋6.弓步分手 7.虚步前合-起-落
8.提膝举拳
9震脚砸拳; 第三式 懒扎衣
1.旋腰十字 2.提膝按掌 3.出步切掌 4.右转茶壶 第四式 六封四闭 1.缠腰搭腕 2.下捋左转上棚
3.右转按掌收脚
第五式
单鞭
1.缠手抽丝
2.提膝出步 3.转体击肘 4.回转搭腕 5,弓步分手 第六式 白鹅亮翅 1.左转交掌 2.上步插掌 3.跟步分掌
第七式斜形 1.左转砍掌 2.右转提膝 3.出步推掌
4、马步合掌 5.弓步搂推 6.右转开掌 7.松合转正
第八式搂膝 1.松沉前合 2.收脚提掌
第九式 拗步 1.推掌下捋提膝 2.上一步 3.上二步 上三步交掌 第十式 掩手肱拳 1.左移开掌 2.右移蓄拳 3.蹬腿转腰顶肘发拳 第十一式 高探马 1.旋腰下合分掌 2.旋腰撤步上合分掌
第十二式 左蹬一跟 1.收脚交掌 2.开脚开掌 3.提收脚交拳 4.蹬脚开崩拳 第十三式 玉女穿梭 1.合分掌右转虚步 2.手脚提震 3.收脚交掌 4.蹬脚开崩掌 5.跳步穿掌--架掌插脚--转体捋掌
第十四式 云手 1.掤掌出脚 2.叉步左云-出步右云 3.叉步左云-出步右云 4.叉步左云 第十五式 转身摆莲脚 1.转体提膝 2.出步推掌 3.弓步下捋 4.旋腰摆莲 第十六式 当头炮 1.撤步前棚 2.右转后捋蓄拳 3.左转发拳
第十七式 金刚捣锥 1.右转后捋 2.左转马步下捋3.弓步分手 4.虚步前合-起-落5.提膝举拳
6震脚砸拳;
第十八式 收势 1.开掌捧气 2.按掌沉气 3.直立收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