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三忌和三讲究”

时间:2019-05-15 05:1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三忌和三讲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三忌和三讲究”》。

第一篇: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三忌和三讲究”

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三忌和三讲究”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作为“例子”的教材不再是“圣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拓展延伸成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魅力与效果让不少教师为之感叹。但是,如果我们不恰当的拓展延伸,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会让一堂课因为这个环节而显得主旨不明,重点不突出。在此笔者认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切实遵循“三忌三讲究”的原则。

一、忌内容泛化,讲究语文性原则

所谓语文性是指“语文课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产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而积累语言,练就丰富的想象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时下许多课堂文本拓展现象,既泛化了语文课的内涵,使语文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又取消了文本的特定性和约束力,文本成为了一个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想捏成什么样子就捏成什么样子,这种倾向对语文教育来说是致命的。因此,语文性是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首要原则。

例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威尼斯商人》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解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就设计了这样几道拓展题:(1)假如你是夏洛克的犹太朋友,你会当庭为他说些什么?(在提问的同时他还另外补充了相关的背景:莎翁所处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犹太医生叛国等材料。)这样的拓展问题就切实有效的使学生通过拓展思考题而更深入地解读了夏洛克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理解了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复杂的性格特征。(2)你怎么理解《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在提问时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大胆发言,在交流碰撞中升华自己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达到了真正的通过拓展来更深入理解本文的目的,体现了语文性。

相反,我们看另一位教师在进行《陌上桑》的教学时,对学生评价使君的行为是如何引导的?当听一位学生说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是使君的方式不对”时,这位教师立刻引导大家讨论如何对待美。于是热闹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说只能欣赏;有的说要保护,不能强行占有;有的说要懂得珍惜等等。教师继续引导:如果不美,该如何吸引他人的目光?学生的思维此时是活跃至极,说打扮得标新立异、说开香车、说带玫瑰……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大笑中结束了。尽管教师的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是语文课吗?确实,我们不必反对把语文课上到马路上、小河边、森林里,也不必反对语文课堂上有歌有舞有表演,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在学语文,是不是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这样说,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拓展延伸就是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当然,语文教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一节语文课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有所侧重。

二、忌舍本逐末,讲究文本性原则

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点;而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应该是围绕课文的时空。背离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拓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因为,语文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其主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任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都不能冲淡这个主题。所有的拓展必须围绕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语文文本。这是进行语文课拓展的重要原则。巴班斯基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凡是与学生的“学”无关的课外拓展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预设性拓展的处理往往能密切联系文本,而课内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多的随机性;其实生成性拓展更应该立足文本,否则“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无论是预设性还是生成性拓展,都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亲密地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潜心会文本”,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析、对话文本的基础上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如果对文本本身的研读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很难想像,文本拓展会有何实效可言。如《项链》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伏笔,拓展时导致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高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像语文课,不至于变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三、忌不着边际,讲究适度性原则

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尊重个性、开展个性化阅读就没有了原则。评价人物,不着边际;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背离拓展教学的原则。比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有老师就让学生讨论中国儒道佛思想来剖析苏轼的思想境界。我们知道中国的儒道佛思想是很复杂的问题,它和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经济历史各种思想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这样的拓展就不着边际,空泛而没有实效。

对于拓展,除了讲究上述两个“原则”外,还应讲究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1)拓展的数量要适度。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应把拓展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拓展内容只能作为文本资源的有益补充,教师要明白拓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读深、读透文本。(2)拓展内容的难易要适度。一般而言,拓展内容的难度要略高于文本内容,因为这样的内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如果难度太大,学生则无法理解,无学习兴趣可言;如果内容过浅,学生则没有挑战欲,也不会有什么学习兴趣。其实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不能脱离了语文性,要结合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要考虑到学生和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我们仔细斟酌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做到科学的拓展延伸,否则,就可能吃力不讨好,得不偿失,甚至干脆不能实现。

第二篇:读后感的“三要”和“三忌”

读后感的“三要”和“三忌”

现代文分析题考查的最后一题,往往有写××字的短文这样的题目。特往往是写读后感。那么怎样写读后感呢?下面就这个议题作些指导。

写读后感在褒贬人物、剖析事理、针砭时弊等方面都要有独到的见解。读后感从文体上看,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着重点在于“感”,它是抒发和阐述自己对原文所记叙的事件、描写的人物、阐述的道理等的感触。

读后感是训练阅读、写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种习作形式。

究竟如何写好读后感呢?可归纳“三要”、“三忌”。

第一:要认真阅读原作,掌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切忌不着边际地随便“瞎吹吹”。

读后感是由“读”和“感”两部分内容组成,当然重点是“读”。

“读”是“感”的依据和基础。“感”是“读”的生发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读”字上。

有的考生说:“写读后感嘛,还不是随便瞎吹吹”在这类“瞎吹吹”的读后感里,有的议论好象“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夸夸其谈;也有的为了“标新立异”,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不肯在“读”字上下功夫,没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第二:要就文论理,或就书论理及就戏说理,紧密联系实际,切忌拘泥原作,以叙代议,就文论文,就书论书或就戏论戏。

写读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发表感想,也可以就原作某一侧面入手谈体会,切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都要紧紧联系实际,或重在联系社会现实,或重在联系学习、工作、思想等实际,文章应该“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样的读后感才有深度,才有现实意义。

反之,有些考生漫无边际的大段大段地抄录原作或复述文中的场景描写,末尾加上几句标语口号式的语句,这样的读后感,显然是失败的。

理来之于“文本”,用之于实际。我们有些考生写读后感的另一个毛病是大段大段引述原文或场景描写,有的甚至是改写、复述原作的故事情节,但议来议去还是拘泥于原作内容,悟不出道理,联不上实际。

第三: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视剧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实在太宽了。假如认真阅读、仔细观看的话,一定会有许多体会;很多感想。如果,这也写,那也想写,“拉在篮里便是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贪多嚼不烂”,什么都写不深,写不透,势必要吃“夹生饭”,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2006年市中考阅卷中发现有好多考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读后感,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有理有据,结构完整。深化了主题,干脆利落,结构严谨;达到了写观后感“引———议———联———结”四字诀的完美境界。

认真阅读原作,吃透其基本精神;就文论理,联系实际;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发表感想,也许是写好读后感的“秘诀”吧!

第三篇:三 走进语文课堂

三 走进语文课堂

走进语文教改课堂,就像一个初学游泳的人走进河里,只要不随波逐流,只要有不怕失败的勇气,你虽然有可能被呛着,但在一次次尝试之后,终会尝到能在水中畅游的那份惊喜和惬意。做一名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能适应新教材、适应新形势下的初中学生,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呢?在近一年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实践中,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加强政治学习,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做一个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人民教师。通过学习、内省、慎独等多种方式,提高政治觉悟、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像保持“党的先进性”一样永保“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爱生如子、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本色,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文化学习,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做一个知识多元化,而且知识在不断更新的语文教师。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断了解新观念新教法,做一个学习型社会里的学习型教师,做一个不止“一桶水”,而是“有活水”的“一口井”的教师,这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基础。

(三)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教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作为前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业务技能。、精心准备教具、教案和课件,做一个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语文教师。语文与其他学科比较,它更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上好语文课,平时积累重要,临场发挥重要,而在课前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上课所需的相关资料,确定重点、难点和教法并制作课件、教具——同样重要。

2、走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普通话流畅,讲话有激情,做一个能感染学生的语文教师。只有师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

3、导入新课,灵活多变、自然生动,做一个能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语文教师。一首诗、一首歌、一个提问、一段表演„„总之,选择适当的导课方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参与到语文课堂,带着求知的欲望积极地投身到语文课堂活动中。

4、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做一个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非常关键,千万不能什么文章都从头到尾句句讲、段段讲,以求面面俱到。

5、变学生客体为主体,做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赏析四个层面。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内参与和课外参与。课外的参与包括预习、复习、完成练习,也可以收集某主题的歌曲、收集名言、看书、记日记、记读书笔记、收集公益广告等。课内参与包括记课堂笔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默看课文、朗读课文、复述大意,也可以唱歌、背诗(文)、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口头作文、表演短剧、进行辩论等等。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把课真

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得到实现;才能夯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和赏析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语文课堂做过以下尝试——

读: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多人串读、学生或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读是常用而又实用的一种方式。抽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作文前有一点压力,把作文写通顺、写准确、写生动从而提高写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唱:上《最后一课》下课时,让学生起立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既加深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爱国感情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之情。平时偶尔自己或抽学生唱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歌曲,对活跃课堂,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很有帮助。

模仿:上《口技》一文时,让全班的学生参与模仿文中表演的口技,与文中“无所不有”的声音对比,学生更认识到了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所表现出来的口技的绝妙。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大无畏精神,我激情朗读《最后一次演讲》全文,而学生则根据老师暗示,模仿听众中或长、或短、或热烈的前后十次掌声。“演讲”结束,“掌声”结束,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而闻一多无所畏惧的形象则深深地印在了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表演:演课堂短剧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表演,表现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很有帮助。课堂上学生表演《皇帝的新装》、《自相矛盾》、《画蛇添足》,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游戏:为了让学生记住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八荣八耻”,我把“八荣八耻”编成童谣,让学生课外准备背诵,课内分组进行游戏:你拍一我拍一,“热爱祖国”是第一;你拍二我拍二,“服务人民心不二”;你拍三我拍三,“崇尚科学”敢创关;你拍四我拍四,“辛勤劳动”立大志;你拍五我拍五,“团结互助”知荣辱„„通过游戏,学生不但记住了“八荣八耻”,而且真正感受到了荣辱观的重要。

6、关心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做一个把“教育公平”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的语文教师。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有点自卑,有的学生总坐在教室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常常把“学习优秀的学生”当成课堂的宠儿,而“后进生”则只好坐冷板凳。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我们应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每人介绍一下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每人读一句、一段课文,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拟人句,每人说一个名人、一句名言,每人说一句成语、一句诗,每人讲一个短故事,每人出一个作文题„„有时一节课就可以使许多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有机会说一说、唱一唱,练一练自己的胆子,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识能力,从而做到“为了一切学生”。

7、注重教书、更重育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一个努力集严父、慈母、良师、益友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语文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对学生如何做人这方面的影响,甚至比学生家长、学生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有德育目标、有德育渗透,只有既教书又育人,充分运用赏识教育,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语文科“以人为本”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如沐春风,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知道怎样做人——的语文教师,才是最棒的语文老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

在近一年的语文教改实践中,虽也有过不如人意的时候,但我一点也不沮丧,因为班上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语文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明天的语文教学我国人民仍然充满了希望。这得归功于《新课程标准》,新语文教材,而最重要的则是创新教育理念

第四篇:面试说话三忌

面试说话三忌

编辑:演讲课题组文章来源:《演讲与口才》2006年1期

求职之难,难在面试,想要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成为 “笑到最后的人”,除了需要雄厚的实力、足够的自信、充分的准备之外,还需要你在面试现场恰到好处的口语表达。不会说话,即使就要到手的职位也会飞得无影无踪,让你功亏一篑,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下面三种招致面试失败的说话方式,希望广大求职者引以为戒。

一忌不说实话

某地铁公司招聘总经理助理,优厚的待遇吸引了近千名大学毕业生前去应聘,经过了初试、笔试、复试后,最后剩下三个人由总经理面试,刘强有幸在这三人之列。开始,总经理表情严肃,问了几个专业 方面的问题,刘强都答得不错,总经理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老总翻了翻刘强夺俄简历,突然问道:英语水平怎样,有没有过国家六级。刘强听了一愣,招聘要求中没有这点啊。他犹豫了一下,觉得到了最后关头,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于是点了点头:“还行,以经过了六级。”

“那好,introduceyourselfinEnglish.”刘强一听,头都大了。他专业一直不错,是班里的前几名,经常获得奖学金,就是英语一直不太好,四级勉强及格,六级几次都过不了。但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用英语介绍自己,刚磕磕绊绊说了两句,总经理打断他: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有消息我们会通知你。但刘强指导,他再也不会接到公司的通知了。刘强一直认为,他被淘汰是英语表达水平的问题,可后来公司反馈的意见是:其实职位对英语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刘强都不错,但他缺乏用人单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诚信。如果他把自己的情况 如实相告,录取的几率很大。但很可惜,他没有这样做,结果与梦寐以求的机遇失之交臂。

因为求职心切,有些求职者往往在简历中“注水”,编造各种获奖和社会实践经历,把自己包装成无所不能的完人,尤其是在面试环节回答问题瞒天过海,不说实话。这些都会导致求职的失败。要知道,哪个主考官是那么容易被糊弄的呢?

二忌咄咄逼人

李晓文是广州某重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大三就开始在一家报社实习,一年多下来,又上百篇稿件见诸报端。她觉得自己性格外向,脑瓜子灵活,天生就是干记者和编辑这一行的料所以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内部刊物招聘编辑时,李晓文毫不犹豫投了简历,自我感觉这个岗位非他莫属。

通过了资格审查和笔试,她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面试阶段。面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讨论,十个应聘者一组,由主考官给出一个栏目的策划草案,大家一起讨论一个半小时。李晓文一心想要显示自己的实力,希望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发言特别积极,一个人就占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而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有时候别人一开口就被她打断了,她接过话头就滔滔不绝,遇到有不同意见更是争个不休,看到其他人面露不悦,李晓文心想:那也没有办法,竞争就是这样残酷嘛。讨论完后她自我感觉还真不错,回到家就开始准备上岗后大显身手。然而,几天后,公司公布的录用名单上没有她。

显然,过分张扬,乱抢话头,咄咄逼人,缺乏基本的讨论礼仪,导致了李晓文这次的失败。“小组讨论”和“小组配合活动”是近年来用人单位大多喜欢的一种面试方式,它可以综合考察求职者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如创新策划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等。一言不发固然不可取,这让别人怎么知道你到底有什么水平呢?但也不是说得越多越好,嗓门越高越好,关键是言之成理,礼貌谦虚。李晓文应聘的是企业内部刊物编辑,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协调多方面的工作,文字功夫和策划能力固然重要,但谦逊、真诚的谈吐和处世之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考官很难接受李晓文这种咄

咄逼人的说话方式和过分张扬的个性,她被淘汰出局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三忌故意卖弄

在全省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王大勇以优异的笔试成绩进入了“三选一”的面试阶段。面试中,主考官先问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你单位要组织五人去外地考察学习,为期三天,由你组织安排,你觉得在哪些方面应重点考虑?主考官话音刚落,王大勇就说:我在学校一直担任学生会干部,组织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动,对于这方面比较熟悉。要组织好一次活动,首先是资金到位,充足的资金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然后就开始谈他在学校组织的一次艺术大赛,如何在他的努力下,拿到了一个服装品牌的赞助…..主考官提醒他:偏题了,请回到面试问题上来。王大勇接下来说:考察学习有特定的目的,但决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过后的行动才是目的,就像***部长曾说过……主考官打断他时间差不多了,面试结束。

最后的结果是: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王大勇却惨遭淘汰。主考官问的是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王大勇却将其当作展示自己知识面和长处的良机,大谈自己学生时代的得意和辉煌,以为这番表现足以打动坐在对面微笑的考官们。其实,针对提问言简意赅的回答是最重要的,你所说的正好是面试官相知道的,你所展示的能力正好是指为所需要的,这样回答才对路有效,而不合题意的滔滔不绝,答非所问,故意卖弄,只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过了新年,就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求职旺季,也许你正下一次极为重要的面试做充分的准备也许你正为上一次面试中的糟糕表现追悔莫及。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面试中不当的说话方式不止以上三种,但愿更多的求职者能从别人的失败经历中吸取教训,早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作者:羿采妍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编辑时间:2006年5月25日)

第五篇:家庭教育三应三忌

家庭教育三应三忌

古有三字经,“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所以很多家长总认为严格就是好的。而有的家长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既然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那么,仅靠严格是不够的,家长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点点滴滴来影响孩子,多鼓励、多赞扬,多引导、多尝试,多亲近、多商量;少训责少专制,久而久之孩子才能与孩子零距离,才能与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协调,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自己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如:星期天,妈妈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岁的儿子一个人觉得没事可做,一会儿来问妈妈:“你陪我出处玩,好不好?”;一会儿,儿子又来了,“妈妈,你什么时候好啊?”;过一会儿儿子又在叫:“妈妈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你来帮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钟,儿子就来了4趟,妈妈觉得真的是很心烦,实在无法安心写材料了。这时,妈妈想到了儿子平时最爱看《奥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非常专注,(平时,妈妈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于是,妈妈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儿子再也没有来打扰妈妈,妈妈终于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从表面上看,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由于习惯了有人喂,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吗,才6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要再让孩子自己吃的话,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吗,不急。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

下载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三忌和三讲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三忌和三讲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整改“三忌”大全

    先进性教育即将进入整改提高阶段,党内外群众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先进性教育能不能创建成群众满意工程,能不能切实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能不能认真触及一些积重难返的问......

    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忌”

    下岗职工再就业“三忌”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初战告捷,“下岗分流”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重新配 置的一种手段。下岗,意味着职工离开朝夕与共的生产或管理岗位,经过 短期培训后,通过各种......

    访问学者申请三忌

    访问学者申请三忌 厚 谱 教 育:访问学者申请领跑者 曾有一个案例: 一位大学老师自身条件中等,想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借鉴于申请条件没他好的一位同学很容易申请到一所美国名校的......

    《回顾__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 拓展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2、积累谚语。3、推荐课外读物。【课前准备】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

    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5篇范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施教。有人认为应重“言”,有人认为应重“文”,有人认为应“文”、“言”并重。这方法那技......

    回顾拓展三

    回顾〃拓展三学习目标 :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

    公务员报考三忌三宜

    公务员报考三忌三宜《新京报》的“京报调查”曾对6382读者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有85.4%的人选择了“工作稳定”,有83.4%的人选择了“福利待遇好”,有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