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3:1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

第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

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施教。有人认为应重“言”,有人认为应重“文”,有人认为应“文”、“言”并重。这方法那技巧,更是五花八门,令人莫衷一是。文言文教学现状并没有因为争论而改变,你讲你的,我教我的,致使对研究施教的指导作用不大,甚至于研究者本身也不会按自己所讲的去教学。研和教两张皮的现象,一直长期存在着,这不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过于超前,而是我们的研究脱离了文言文教学实际。文言文教学有那么复杂吗?文言文教学就应该是文言文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只是让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教和学就应该奔着“读懂”这个目标前行。怎样能更好地“读懂”就怎样教怎样学,不要谈玄,也不要把太多的冠冕堂皇的责任都揽在文言文教学的头上,应抓住一些基本的做法,还它一个本来面目。一忌轻视积累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汇和句式上,其中语汇的差异最大。学外语要记忆一些单词,学文言必须积累文言语汇,学文言的主要障碍在于古今词义的不同,积累文言语汇,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就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毫无疑问,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在这一方面扎扎实实地用力,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在最本质的东西,而这一点也被一些研究者和施教者不同程度地轻视了,以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这样小儿科,应该有更高深的东西。这种对基础性的轻视,会动摇文言文教学的根基,致使文言教学框架难以构建,难以确保教学水平。文言教学的基本积累,需要我们重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首先要澄清思想认识,尊重文言文教学自身的规律,语言学习要从最基本的积累开始,学习文言文这种古代语言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和古人进行口语交流,只能通过书面留存进行积累,此外别无它途。其次在文言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应充分利用教材所选篇目强化文言语汇的积累,这种强本固基的工作要做得认真扎实,一丝不苟。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要做到字字落实,句中词语一个都不放过。不要怕麻烦,不要怕枯燥,不要为轻视积累找种种漂亮的借口,不要为积累添加“味精”。不要人为地制造“幸福家园”,吊胃口的做法不严谨,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叶圣陶在《读〈五代史·伶官传叙〉》一文中说:“要透彻理解这篇文章,篇中提到的一些史事,篇中所有词语的意义,都非知道不可。”①他对原文中“藏之于庙”、“入于太庙”、“自于人”、“积于忽微”、“困于所溺”五个句子中的“于”字及其它文言虚词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比较,对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作了准确的解读。实际上是示例的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抓住实质性的东西学习文言文。其三积累要有相应的方法。叶圣陶在《<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一文中说:“咱们学习文言应该采取一点学习外语的态度跟方法,一切从根本上做起,处处注意它跟现代口语的同异。”②他对文言同现代汉语的同异从语汇、文法、虚字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区别同异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基本积累,他甚至要求对文言虚词要逐个逐个地学。他所介绍的方法很有启发意义,就高中文言教学而言,依据课本在阅读中进行积累是最有效的方法。词汇、文法、虚字只有在具体的文章中才是鲜活的,学习者也只有在具体的文章中才能解读和掌握它们,脱离课文孤立地抽取进行归类分析的做法不科学,看似系统,实际上是一种肢解。学习文言文就应该把文字问题放在文章当中去解决,而不应该用编工具书的方法。其实,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及其在具体句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语法现象,只有在相应的语境当中才能讲得清道得明,文义理解了,其意义和用法自然就明白了,可以称之为“语境定义”。课文《鸿门宴》中有“项羽按剑而跽曰”一句,对其中“而”的用法,有人认为是表并列,有人认为表修饰,其实这句话是写项羽初见樊哙时一种紧张的防御姿势,按着剑跪直身子以防不测,显然是表承接。这个“而”既不是表示“按剑”和“跽”同时进行,也不是用“按剑”来修饰如何“跽”的,离开语境来解释,难免似是而非。本文“吾属为之虏矣”一句中“为”字,教参翻译为动词“成为”,这样理解是不符合语境的,上文中有“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这个“为”字在形式上很容易判断出是表被动,可解释为介词“被”,句中“且”是将要的意思,本句是范增对时局的分析和预测,是未然的。项王不听范增的意见,项庄行刺又未果,以致刘邦成功逃脱,在范增看来,项羽必败无疑,就非常生气地说,“吾属今为之虏矣”。“若属”句是说给项庄听的,“吾属”句是说给项羽听的,根据这两句在意脉上的联系,“吾属”句中“为”字应该理解为表被动,作介词用的。这样解释还有旁证:一是被字句强调被动,说明主语所遭受的情况,如“花被虫咬了”;二是被字句常用来表示不如意的事情,如“他被人骗了”。如果将“吾属”句中的“为”字理解为“成为”,像教参那样翻译成“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成为他的俘虏”,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不同!不应轻视积累,应重视积累,应当把实虚词及文法的积累放在具体的文言阅读中来进行。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积累也逐渐丰富,驾驭文言文的能力会逐渐养成,只有抓刚御目,才能纲举目张。二忌忽视阅读能力

这里所谈的阅读能力,是就文言文而言的,包括自我积累的能力,把握主旨和理清思路的能力,理解掌握写法的能力,审美传承的能力。常有人抱怨文言文教学教得累,学得苦,进程慢,效果差。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文言文教学必须付出辛劳,二是教学中某些环节违背了文言文的教学规律,自然就事倍功半。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阅读能力的现象,其结果是,阅读能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教学在低层次的泥潭里一篇一篇地重复,累苦慢差就在所难免。重视阅读能力,有效培养阅读能力,是其走出困境的出路。

首先要重视自我积累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积累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积累就不可能形成能力。自我积累的习惯又是自我积累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伊始就要注重积累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由被动积累变成主动积累,在对语汇、文法、句式等具体的积累中,逐渐形成自我积累的能力,形成并增强了自我积累能力,阅读能力也就会随之形成和提高。自我积累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课堂上的有意识培养,还在于将阅读向课外延伸,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其次,注重培养把握行文思路的能力。看整篇文章,要先看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的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把握行文思路,才能读懂文章。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白话文教学,在过语汇关的同时,要适时进行把握思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对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联系都要做到准确把握,以至对整个文章行文思路进行宏观控制。在教学中,如果课文故事性较强且文字较浅易,则可以从整体感知开始,首先把握行文思路,明确条理层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字疏通,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即可采取这种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传授把握思路的方法,对这三篇文章可以分别抓住“退”、“刺”、“宴”字,分析它们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很快就掌握了整个行文的思路。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寻找发现不同文章思路的切入点,最终使其能独立完成。

其三,训练把握主旨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把文词、文句讲明白了事,务必切实训练学生把握主旨的能力。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不能在把握主旨的前提下理解课文,就会不自觉的肢解课文,曲解文意,造成误读,读出来的结果与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看完一篇文章,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的同学看完一篇文章,自我感觉很好,以为明了作者要表达意思,其实,与作者本意对不上号。究其原因,就是不能理解主旨,只能望文生义。抓住了主旨,就抓住了灵魂,读者只有掌握这个灵魂,才能真正地读懂课文。如对《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解读,教参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接着问答道:“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可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着秦国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帮郑防晋。”这样的回答,只是泛泛而谈,只叙表象,不得奥理。细读文本,不难发现,烛之武是抓住了一个“利”字来退秦师的,他对秦伯说的一番话,就是围绕着怎样做对秦有“利”来说的,使秦获得独利大利的同时,也有利于郑国和烛之武自己。没有“利”的只有晋侯了,别忘了他也是为了对自己有“利”,才“吾其还也”的。理解之所以不得要领,是因为对文本的主旨未能洞晓,不明白作者是通过一个“利”字来写烛之武的,他的勇,他的智,他的功劳,是通过这个“利”字表现出来的,其余的都是表象。由此可见,明了主旨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而把握主旨,并非易事,非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不可。

其四,训练掌握行文技法的能力。课本所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文质皆美的,其行文技法相当高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他们能发现写法,欣赏写法,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借鉴写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基于阅读,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学生发现、鉴赏写法的能力的形成要依靠课堂训练,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充分挖掘文本的训练价值。课文中的行文技法有着丰富的表现,就语言而论,要关注其独特性,如《烛之武退秦师》重在理趣,《荆轲刺秦王》重在义趣,《鸿门宴》重在智趣,抓住了实质性的东西,才便于吸收。就篇章结构而言,要关注作者如何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来表现文章主旨,如何使用多种手法去叙事,去写人,去说理。无法不成文,法会因人因事文而异,要通过有效地阅读训练来提高捕捉能力。

其五,努力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叶圣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处于事物纷繁的现代,读书迟缓实际上很吃亏;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的,自然要求他们速度,读得快算是成绩好,不然就差。③”他还说:“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速度,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文中训练好。”④高中文言文教学,自初始阶段应注重基础的积累,重点放在对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过了基础积累阶段,就应注重阅读速度的训练,培养学生敏捷迅速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开始宜来用诵读的方法,有了基础,就应采用“目读”的方法,不是一字一句地念,而是用眼睛快速浏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

其六,培养审美和传承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就是利用“文言”这个工具,理解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智慧,弘扬传统美德,传承民族精神。使古代文化的精髓能够在现代人身上得以传承,使得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教学时,在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训练,一个是传承。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通过传承让传统文化发挥作用。训练是手段,传承是目的。三忌小视熟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不能尽如人意,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而是我们没有用好管用的方法,熟读背诵就是一种管用的方法,因为没有用好,而被小视了。认为熟读背诵是小儿科,是认识出了问题,对熟读背诵的作用产生怀疑,是操作方法出了问题。

不可否认,熟读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读是吸收,通过读获得知识,借鉴写法,领悟思想,陶冶情操。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没有熟读背诵,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语汇的积累,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那自然就没有办法读懂文言文。同时,熟读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文言语感的形成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获得。所以叶圣陶说:“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诵才行。因为文言是另一种语言,不是现代口语运用的语言,文言的法则固然可以从分析比较而理解,可是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⑤新课标也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认识到位,还要方法得当。熟读背诵的内容要进行挑选,以教材中名篇名段为主。挑选的篇段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做到适量,让学生力所能及。熟读背诵要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其质量,不能机械地死记硬背,那是白费力气。正如叶圣陶所言:“死用记忆绝不是办法,漫不经心的读着读着,即使读到熟烂,也很难有心得;必须随时运用思考与判断,接着摘要记忆。”⑥还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督促检查的措施,使之落到实处。

仅仅想依靠教材上所选的有限的文言篇目来培养起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这是不现实的。熟读背诵的篇目只能算是精读的内容,精读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单靠课本完不成这个任务。在教学中还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教师要根据学情挑选历代的文言名篇,把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当作一个专题训练。

第二篇:高中文言文积累(三)

21(陈)万年尝病,召咸(陈万年之子)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万年乃不复言。

22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23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24(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25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26(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27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28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30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

(21、陈万年教子谄谀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0、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第三篇: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任玉芳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相关文学知识、文言知识链接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累实词、虚词,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加强文言文练习,特别是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语感、词语和句式积累、训练、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教学是传授文言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学习文言文意义深远,简言之:可以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明理、向善、修身养性);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言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的难点。原本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文言文在学生这里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对象。学生在文言文方面兴趣不大;费时最多,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固然也是因为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较远,但是我们教师本身就有采用各种技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责任;由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相关文学知识联系法。课本上的文言文只是我国文化经典中的些许范文,相关的文章、故事很多,我们可以做些知识链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联系到苏轼的个人生平,向学生讲苏轼坎坷的一生,讲乌台诗案,讲他《定**》中的面对人生风雨的镇定自若,讲豪放旷达的他也有柔情似水的《江城子》,讲余秋雨写的散文名篇《苏东坡突围》。学生对这个人物了解多了,提高了兴趣,就能深入进去理解其文。在讲到毛遂自荐的故事时,我也提到了毛遂自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毛遂在关键时候敢于表现自己,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毛遂正因为此次得到了领导平原君的赏识,在次年燕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被力荐率军御敌。结果赵国被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自刎而死。这种鲜为人知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中有这么好的东西,学生了解了,就会去找着看,钻着学。

2、采用相关文言知识联系法。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文言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前面学过的没有弄懂,后面困难就会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后来听文言文如听天书,做翻译题时望文生义,笑话百出,恐怕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前后文言知识的联系。比如刚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对初中的几篇文言文记忆深刻,能够流畅背诵,但是对文言语法知之甚少,所以我在高一讲文言知识时多联系初中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学生对课文熟悉,觉得都是自己会的内容,兴趣颇浓;对文言知识就容易理解了。古文教学要做到上下节课之间相互联系,上下两篇课文之间互相联系,上下册书之间互相联系。学生高二高三的文言文学习依此类推,知识相互链接,环环相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巩固知识。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词汇量是获得文言文语感的基础。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在日常授课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课后要总结。要学就学透:要学生掌握住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等,注意古今意义的演变;然后可以延伸到课外文段,继续巩固。虚词要把各种用法都给学生总结下。比如“而”字作为连词可以表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假设、目的等各种关系,要花时间给学生总结,让学生掌握。

2、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掌握不住就难以准确理解文意。即使考试没有直接考,但在考题得分点中也不时露出这两方面的要求。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多是通过解释实词和翻译句子体现出来。词类活用要根据语境、词性和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去辨析。比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字处在副词“欲”字之后,又位于“相如”之前,是在谓语动词的位置,在这里只能理解为动词“杀”。词类活用也有些规律可循。比如:不及物动词后跟宾语,那么这个动词常用作使动;形容词后跟着“之”字,常常用作意动等等。文言句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和现代汉语不 同。比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就是因为和现代汉语相比语序有所不同,所以才叫特殊句式;这个要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谈,否则学生较难理解。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比如判断句最关键的标志是名词或名词词组做谓语;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常常会构成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都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有“中心词+之„„者”等几种固定格式。要把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教给学生;告诉学生意动和使动的翻译格式。另外还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固定用语。比如:“无乃”、“得无”、“无何”、“之谓”“已而”“所以”“是以”等等。只有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才不为难。

3、积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通假字只要把课文中出现过的掌握住,然后根据语境能在课外文段举一反三运用就可以了。古今异义词如果讲得好,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兴趣的。随着词义的演变,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感情色彩变了,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和现代汉语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这个学生最容易错,比如:“是”字在魏晋后才有作判断词的用法,大多数情况则是指示代词“这”;古代的“走”是现在的“跑”等等。

三、加强文言文方面的训练

1、平时要注重练习。要在单元结束后进行练习和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用专门的时间去做专门的训练;只有精选试题加强练习,才能出成绩。

2、要特别注重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我的做法是平时授课的时候,就划出较为重要的句子,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另外在专项训练时,印发精心挑选的文言文小文段,这种文章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很适合学生练习。翻译能力要从直译开始训练,字字有着落,句句要翻译。能直译的坚决不意译。根据:“增”、“删”、“调”、“补”、“换”等原则去翻译;尽量做到“信”“达”“雅”。另外句中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一定要翻译出来,因为考试这个是按点给分的。译文尽量保持和原文的句式一致,不可随意乱改句式和语气。

四、采用灵活多样地教学方式

1、激情在先。教师首先应该怀着对文言文的热爱来教授文言文。一个教师只有热爱他授课的内容才能有高度的激情,才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感染学生,创造出激情飞扬的课堂!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内容厌倦、厌烦,怎么能影 响、感染、激励学生?文言文难懂,学生最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自己精神不振、照本宣科、刻板讲授、颠三倒四,怎么能令学生精神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呢?

2、创新在后。传统的串讲文言文的方法固然很好,按部就班,条理清楚;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今天中国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急剧变化。现在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让学生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聆听教师从头至尾的串讲已经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法(轻读、默读、齐读、分读等)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借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赏析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知识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总之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的任何学习一样,首先要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然后通过积累词语、理解重点的文言语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当然日常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有心的,有自己的思考的,有高度学习精神的教师同仁们去钻研的。我认为:只要在现实的教学中行之有效,能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都是好办法。让我们满怀激情、高举创新的火把去共同努力,创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黑永先《文言文阅读》

张 鹏 《中学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基础 情感熏陶 写作 做题技巧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列举了加强阅读,建立知识体系,情感熏陶,掌握技巧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心得,以期跟上新改革步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正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源,而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练就过应的基本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强调诵读,培养学生阅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 读。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 读,在初步理

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 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加强诵读是第一步。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 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 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

一。从初中 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 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 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面对花样繁多的问题。

三、陶冶性情,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梅花,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我们要鼓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 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李白傲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

甫关心百姓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心系国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豪放洒脱“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阅读其实是对话,是交流,是积累。它可以让学生在陶冶性情,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性格品质,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写作能力是面对高考的必由之路。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的作品都是经过筛选的古文化精华。教学中,在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 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成的民族性格特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有屈原型的操守坚贞。正直不阿;“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与民同乐,有孟轲的民主思想精华„„像这样当一个单元或学期、学年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类,可在青春、信仰。前 途、理想、知识、成材、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内,分别摘录出所学文言文中的语句、格言、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论据,而且在学习,品赏中,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真理。同时让文言文的文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文字,灵动飞扬,精彩纷呈!

四、加强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虽然出题内容不定,人物各异,主旨差别。但我们细心归纳,还是能够找到做题的技巧的。无论是文言翻译,还是诗歌鉴赏,都有一定的出题套路和原则,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

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 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 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只要平时加强文言文学习,经常阅读,经常练习,我们就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文言翻译就有许多方法。

1.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 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动莫名其妙,因此 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3.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的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补充。即被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学习,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可选取与课本相近的或相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文言文学习信心兴趣是根本,诵读与背诵是核心,词语落实是基础,语法掌握是关键,文本赏鉴是升华,拓展延伸是必然。注意了这些环节,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32)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5月,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7,(04)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而今,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考不考文言文,那么,我想,几乎很少人愿意去学文言文。有人曾在高中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学生认为 “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学生之间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可见一斑。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我想,这与我们当前并不景气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无关系。当前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

一、教法僵化,形式固定

一般而言,老师在讲授文言文之时,教法僵化,形式也成了一种模式化教学。主要步骤如下,先是介绍作家作品,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接着逐字逐句的串讲全文,梳理字词,特殊句式,最后内容分析,思想讲解。整个过程已成为一种定势,毫无新鲜可言。

二、目标单一,“言“ “文”割裂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另一种是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

三、“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这种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其结果却是学生不能形成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己首先“钟情于文言文”。不管教材如何变、高考如何改,如果教师理念不更新,急功近利的只为考试,那么灰色文言教学就永远也不会有焕发阳光之时。因此,要改变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是否可以稍微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活教活学,一扫笼罩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阴霾。在日常的教学,听课以及观看了相关的教学视频之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文言文字词活教活学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重点落实重点实、虚词,落实重点句式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在教学时,能否适当的换一个面孔,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某语文教师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对于“年且九十”一句中的“且”,作了一下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来做一道数学题。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到底多大年纪啊?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答案:满90岁。

生2:选B。愚公将要满90岁,而A项是小于90岁,范围太大,应该是过了89岁。生3:不对,应该选D。大于89,仅仅是交代了下限,小于90仅仅是限制了上限,都不准确,不合乎“且”这个词的意义。应该是过了89岁还未到但即将到90岁。

师:哦,要正确判断愚公的年龄,对“且”这个词的理解很关键。当然还要运用数学的逻辑知识。那么,到底哪个是正确选项呢?应该是已经过了89岁,还没有满90岁,这样才是严密的,符合原文的,答案应该是D。这个例子中,教师灵活的落实了一个简单的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枯燥无味。

A:<90 B:>89 C: =89 D:90>x>89 生1:选A。文中说“年且90”,“且”是“将要”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未

二、文言文朗读法激活课堂 某老师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学生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采取了借助对人物语言进行揣摩朗读的方法。

比如“老妇必唾其面”一句,老师设置如下几种读法:“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等等。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们发现:第一种是强调决心,表明自己态度的坚决;第二种读法是突出手段的“下流”,以使大臣们畏惧;第三种是表现摆“老资格”,以势压人;第四种中间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或者停顿,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或者暂停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这样经过朗读比较,学生认识到:在赵太后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

这位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激活了学生思维,激活了文字中的人情世态,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耳目为之一新。

三、文言文情景活教活学

高中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我在讲授“宫廷刺秦”这一高潮部分时,先是给学生放了一段视频,以此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可是对于“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疑惑不解,秦王身上本来就有佩剑,为何如此狼狈? 对于这个细节,我当时想到了大学时的一个经历,一个同学做过实验,剑负于背,佩剑如果太长,则很难拔出。通过这个讲解,学生消除了疑虑,最终明白了为何“秦王还柱而走”了。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

因此,活教活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正是我们文言文教学努力的最终目标吗?愿我们一道努力。

下载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整改“三忌”大全

    先进性教育即将进入整改提高阶段,党内外群众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先进性教育能不能创建成群众满意工程,能不能切实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能不能认真触及一些积重难返的问......

    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 1、后汉书 党锢列传 范滂传 原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

    高中文言文

    《氓》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

    高中文言文大全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作者/庄 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

    浅谈管理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

     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黄彦(一)何谓“文言文......

    访问学者申请三忌

    访问学者申请三忌 厚 谱 教 育:访问学者申请领跑者 曾有一个案例: 一位大学老师自身条件中等,想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借鉴于申请条件没他好的一位同学很容易申请到一所美国名校的......

    家庭教育三应三忌

    家庭教育三应三忌古有三字经,“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所以很多家长总认为严格就是好的。而有的家长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都不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