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

时间:2019-05-12 22: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

第一篇: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由种树的道理论及治民的道理---顺应民情,不应该令繁扰民。

2、龚自珍《病梅馆记》:以梅喻人才,要疗救社会病态,拯救人才。

3、蒲松龄《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 揭露官贪吏虐的社会黑暗,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第二册:

4、杜牧《阿房宫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总结秦灭亡的原因。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规劝唐統治者切勿重蹈秦統治者的覆辙。

5、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寄情山水之间,旷达乐观。

6、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可喜——对项脊轩的眷恋之情。多可悲——家族衰败,亲人离逝。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三册:

8、《诸子喻山水》古代先哲由山水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9、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世界是无穷的,认识是无限的,故人不应该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冲破局限,超越自我。

10、苏轼《前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借主客问答,抒发对历史人物、英雄业绩转瞬即逝的感慨,生发对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叹,表现出被贬谪后惆怅迷惘的心情。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治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就眼前的江水、明月,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表现出作者豁达超脱、随遇而安的情怀。

1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论述志、力、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志”是成事的关键。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指出治学应深思而慎取。第四册:

12、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有智有勇,能言善辩。渑池之会——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将相和欢——表现蔺相如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1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14、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15、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16、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7、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可乎?”

18、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正确的目的、态度、方法去学习。第五册:

19、《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征战苦、思乡

2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表达归隐的决心以及听其自然、知天乐命的思想。

21、李密《陈情表》“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尽孝道

22、《秦晋殽之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

23、司马迁《鸿门宴》是刘邦、项羽两家为独霸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项羽由主动转为被动,刘邦由被动转为主动。“鸿门宴”后来成了潜藏着政治杀机的宴会。

24、班固《苏武传》“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历经磨难而坚贞不屈,具有民族气节、爱国

25、欧阳修《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第六册:

26、《论语》七则:孔子在《论语》中主张“修己以安人”,即修身养性,爱他人。“修己”是前提,“安人”是目的。本文重在谈“修己”,在修己中提高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

27、《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倡导舍生取义的立身处世原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阐述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浩然之气是一种道德体验,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28、屈原《国殇》是追悼楚军阵亡将士的祭歌,赞扬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虽死犹生,英灵不朽。

29、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记叙文天祥出使敌营、痛斥敌人的起情况和逃离敌营时经历的苦难历程,表现他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

30、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忠——勤于国事,发现和提拔人才 毅——身陷狱中,舍生重义,为国护才。

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体现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2、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同道相聚,环境幽雅;置身于大自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聚散匆匆,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对生命的眷恋与对造化不可抗拒的无奈。

33、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和愁苦。

34、欧阳修《秋声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对于人而言,人事忧劳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植物的摧残。

35、《文论十则》“古今之成大事业……阑珊处”

《板桥题画三则》“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师法自然,具有创新意识。

第二篇:文言文主旨

文言文主旨 一.《桃花源记》:文章通过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宁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现实社会黑暗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广大群众想摆脱压迫与剥削的要求。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二.《陋室铭》:本文通过对居室主人、事物、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写法:托物言志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本文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写法:托物言志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三.《三峡》:通过描写三峡的地貌及三峡不同季节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且在赞美三峡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伤感之情。

写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俯视与仰视相结合,动静结合;引用渔歌;抓住了景物特点;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

四.《记承天寺夜游》:文章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重点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描写、议论抒情句)写法:先叙事、写景,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五.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作者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和意欲归隐的情怀。

写法: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虚实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六.《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先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问师的种种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然后对比当时的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指出学业是否有成,关键在于自己用心与否,最后说明作序的缘由,表达对马生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目的:勉励马君则努力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写法:对比;本文借事说理,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 重点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七.《小石潭记》: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着力渲染幽深冷寂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凄苦悲凉的情感。

写法:移步换景;特写镜头;动静结合;比喻;抓住景物特点;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重点段:第二段。八.《岳阳楼记》:文章用优美的笔法描写了从画上观赏到的岳阳楼和洞庭湖浩荡无际、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用生动的笔触叙写了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不同情绪,再将这两种“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之心”对比映衬,从而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写法:对比;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动静结合;写景抓住特点,并有一定的顺序; 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重点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九.《醉翁亭记》本文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叙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借山水来排遣自己因被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微露文章主旨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十.《唐雎不辱使命》:文章高度赞扬了唐雎面对秦王的寻衅威胁,不畏强暴的勇气和据理答辩的机智,歌颂了安陵国君臣敢于与强秦针锋相对的斗争精神。

写法:侧面烘托;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十一。《出师表》: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明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北伐中原”的决心。

写法:综合运用了议论、记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但以议论为主。

重点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十二。《曹刿论战》通过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同时也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术、把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写法: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为突出“论战”,着重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2结构完整,前后呼应。结构:战前、战中、战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前后呼应:三而竭——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下视其辙;望其旗靡——登轼而望;故克之——齐师败绩;故逐之——遂逐齐师。3。人物刻画鲜活、生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采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4。对比衬托:鲁庄公的鄙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谋。其他重点看板书;重点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十三。《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通过叙述邹忌委婉地归劝齐王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并最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大治。其他重点看板书

写法:以家事喻国事;类比论证;三叠法 十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论证过程:归纳论证。

道理:困境出人才。成语:玩物丧志

多难兴邦

论证方法:类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十五。《鱼我所欲也》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十六。《马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主旨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写法: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十七。《核舟记》文章通过介绍核舟,热情地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王叔远卓越精湛的雕刻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写法:1文章对核舟的介绍井然有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正面对背面,逻辑顺序中有空间顺序。2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十八。《大道之行也》:文章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明祈盼出现一个太平盛世。十九。《五柳先生传》:文章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第三篇:苏教版课内文言文主旨归纳

苏教版课内文言文主旨归纳

九年级(上)

《醉翁亭记》:本文以“乐”为主线,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队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岳阳楼记》:本文热情的赞颂了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后的光辉政绩,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

《与朱元思书》: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本文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厌弃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九年级(下)

《出师表》: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本文用了设喻、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以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推论,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本文通过邹忌以自身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能兴国。

《曹刿论战》: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是写站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八年级(上)

《小石谭记》: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优美和寂静,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八年级(下)

《口技》:课文以口技表演之“善”贯穿全文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准确、生动,赞美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陋室铭》:本文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音调铿锵,作者通过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马说》: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其真不知马'是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而功成名就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本文的中心是劝学。

七年级

《三峡》∶ 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之情。

《爱莲说》∶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

1、后汉书 党锢列传 范滂传

原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埽亦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段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上。狱吏将加掠考,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等皆三木囊头①,暴于阶下,余人在前,或对或否,滂、忠于后越次而进。王甫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共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皆以情对,不得隐饰。”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这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甫曰:“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这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②,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

滂后事释,南归。初,滂等系狱,尚书霍讠胥 理之。及得免,到京师,往候讠胥

而不为谢。或有让滂者。对曰:“昔叔向婴罪,祁奚救之,未闻羊舌有谢恩这辞,祁老有伐之色。”竟无所言。

译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被州里人所饮佩,因品行孝顺、正直,有敦厚、质朴、逊让、节俭的美德而被提拔。太守宗资早已听说范滂之名,请他出任郡中功曹,并把政事都交给他处理。范滂在职期间,严加整顿不良风气。若有不孝顺父母、不友爱兄弟、不遵循仁义之道的,一律清除、驱逐出官府,不与其共事。大力推举那些品行卓异之人,选拔那些才高位卑的隐士。西平的李颂是范滂的外甥,官宦人家的后代,但他被乡里的人所唾弃,中常侍唐衡托宗资关照李颂,宗资便任用李颂为官吏。范滂认为做官不是李颂的本性,就搁置这件事,不召见李颂。宗资拿他也没办法,只好迁怒于他人,于是棒打书佐朱零。朱零抬头说:“范滂是主持公道的,他就好比用利刀去砍腐朽的东西一样。今天宁肯被棒打而死,也不能违背范滂。”宗资这才作罢。郡中才能中等以下的人,没有不怨恨范滂的,便共同指责范滂所用之人为“范党”。

后来因牢诬告(李膺)结党对抗朝廷,范滂也受到牵连,被关押在黄门北寺牢狱内。狱中官吏对他说:“凡是犯法被关押在此的,都要先祭拜皋陶。”范滂说:“皋陶是贤者,古代的正直无私的大臣。倘若他知道我范滂无罪,将要到天帝那里去替我申诉;倘若我有罪,祭他又有什么好处!”因此,众人也一同停止祭拜了。狱吏要拷打囚犯,范滂以同狱囚犯大多身体患病为由,就请求率先受格刑,于是与同郡袁忠争着接受酷刑。桓帝派中常侍王甫按次序审问,范滂等人的手、足、颈都被锁上木制刑具,用囊蒙头,暴晒在阶下受刑。其他在前面的人,有的对,有的不对,范滂、袁忠超越众人来到前列。王甫责问道:“你作为国君臣子,不考虑尽忠报国,却共同结成朋党,互相褒扬提拔,评论朝廷,虚构一些没有的事情,你们所有的阴谋策划,都是想干什么呢?都要以实招认,不得隐藏掩饰。”范滂回答说:“我听孔子曾经说过,‘见到善事便争着去做,好像自己赶不上别人一样,见到恶事便马上躲避,好像手碰到了沸水一样。目的是褒扬善人以及其高尚品德,铲除恶人以及其污浊行为。’我认为这应是推行王政的人所愿听到的,并不知道什么是结成朋党。”王甫说:“你们互相提拔,互为唇齿,有志向不合的,就被你们排斥,你认为这样做对吗?”范滂情绪激昂,仰天叹息道:“古人做好事,能使自身多福;今人做好事,却身遭杀戮。我死之后,希望能埋在首阳山侧,对上,我没有辜负苍天,对下,我无愧伯夷、叔齐。”王甫心怀哀怜,脸色变了。就一起给他们解除了刑具。

后来,范滂之事得到化解,南行还乡。起初,范滂等人被关进监狱,尚书霍讠胥为他上书申诉。等到后来事情了结,范滂再到京城,前去拜访霍但不因为解救自己而道谢。有人责备范滂,范滂回答:“古时叔向负罪入狱,祁奚救了他,没有听说叔向有谢恩的话,也没看到祁奚有自夸的神态。”最终他也没去道谢。

释词:① 本篇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垄断仕进之路,甚至公开卖官鬻爵。一批士大夫愤怒而起,批评朝政,抨击宦官。宦官诬陷他们结党对抗朝廷,加以禁锢。在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的党铟之祸中,党人李膺、范滂等百馀人死于狱中,其他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本文叙写范滂一生慨言直行,表彰其处污浊险恶而能振拔自立、激世励俗的非凡志节。文风跌荡清峻,悲壮激越。②汝南征羌:郡县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③厉:通“砺 ”,磨炼。④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服:佩服。⑤举孝廉:因品行“孝”、“廉”而被选拔。孝廉,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光禄四行:光禄勋考察人才时所规定的四种品行。光禄,光禄勋,汉时官名,“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后汉书·百官志》)四行,《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传》李贤注引《汉官仪》:光禄举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四行。⑥冀州:东汉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⑦清诏使:东汉官名,奉皇帝旨意,到地方调查处理事件。⑧案察:即“按察”,考察。⑨揽辔:拉起马缰绳。⑩慨然:感慨貌。(11)州:指冀州。(12)臧污:贪污。臧,通“赃”,受贿。(13)绶:拴系官印的丝带。(14)厌塞众议:使大家心服,提不出不同意见。厌,通“餍”,满足。塞,堵塞。(15)迁:升任。光禄勋主事:光禄勋的属官。(16)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当时士大夫清流中的代表。桓帝时,任太尉。灵帝时,为太傅,谋诛宦官,事败被杀。(17)“滂执”四句:范滂按公仪拜见陈蕃,本以为陈蕃会以贤士待己,不会拘于上下级礼仪。而陈蕃却接受了范滂的礼拜,范滂心怀不满,弃官而去。公仪,属下官员参见上司的礼仪。诣,拜见。止,阻止。版,拜见上司时所持之笏版。(18)郭林宗:郭太,又作郭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县)人,当时清流领袖人物,不应官府征召,好奖拔士人。让:责怪。(19)格:规范。(20)去就:犹“出处”,即做官或去官。古人认为决定去官或就官表现着一位士人的品行。(21)得无:难道不是。不优之议:不好的评论。(22)谢:道歉。(23)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官至太尉。辟:聘任。(24)三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衙门。掾(yuán原)属:属僚,下属官员。举谣言:采集反映民情的歌谣言论。(25)奏:弹劾。二千石: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26)猥:杂滥。(27)叨(tāo涛)秽:贪赃。叨,通“饕”,贪婪。秽,指赃贿。(28)简札:用作书写材料的竹简和木片,亦指功用相同的书写用品。(29)“间以”句:加以在朝廷聚会陈奏的日子很迫近。间以,加以,又因。迫促,日期临近。(30)审:核实。(31)方更参实:待进一步参证核实。方,将要。(32)显戮(lù路):指死刑。(33)诘(jié杰):反问。(34)投劾(hé河):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此为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35)先:从前。(36)请署功曹:请来委以功曹之任。署,委任。功曹,官名,郡守的属僚。(37)扫迹:扫除足迹,指断绝往来。(38)朝:公堂。(39)显荐异节:表彰举荐有非常节操的人。显,表彰。(40)抽拔:提拔。幽陋:隐姓埋名者和地位低下者。指因卑微而被埋没的人才。(41)西平:县名,今属河南。(42)中常侍:宦官名,主管宫中事务。以颂请资: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安排职位。(43)寝(qǐn侵):同“寝”,废止。(44)迁怒:把怒气发泄到他人身上。(45)捶:用鞭子或木棍打。书佐:属官名,掌文书。(46)仰:仰头。(47)清裁:公正的裁决。(48)齿:

切割。(49)笞(chī吃):鞭打。(50)归怨:把怨怒归聚到范滂身上。(51)“后牢修”句:据《后汉书·党锢列传序》,李膺做河南尹时,杀巫师张成之子。张成衔恨,其弟子牢修因上书诬告李膺结党对抗朝廷。皇帝震怒,捕李膺等二百馀党人。钩党,相互连结成朋党。钩,牵引,连结。(52)坐:获罪。系:关押。黄门北寺狱:黄门北寺控制下的监狱,当时由宦官主管。黄门,汉代官名。寺,官署。(53)皋陶:传说为尧时的执法官。(54)理:申诉,辩白。帝:天帝。(55)掠考:拷打。掠,打。考,通“拷”。(56)婴病:得病。(57)就格:受拷打。(58)楚毒:指酷刑。(59)辨诘:辨认审问。(60)“滂等”句:范滂等人都被加以刑具,以囊蒙头。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上的三种木制刑具。(61)暴:凌辱。此指被辱。(62)越次而进:超越囚犯队伍,走到前面。(63)惟:思。(64)部党:朋党,徒党。(65)褒举:褒扬、荐举。(66)虚构无端:无中生有,制造是非。构,制造。(67)情:实情。对:回答。(68)仲尼:孔丘的字。

(69)“见善”二句:见到善事便争着去做,好像担心追不上别人一样;见到恶事,便马上躲避,好像手碰到了沸水一样。原文见《论语·季氏》,文字与今本《论语》略异。汤,沸水。(70)“欲使”四句:意为原以为扬善抑恶、善恶分明,是王政所倡导的,不理解这样做为什么反被诬为结党为非。善善、恶恶,都作名词用,犹言每一善事、每一恶事。清,与下文“污”相对,形容善如同清澈之水洁净美好。闻,“闻见”的简省说法。不悟,不理解。更,反而。(71)循善:遵循善道,做善事。(72)大戮:死刑。(73)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相传商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此饿死。此句意谓自己愿同伯夷、叔齐一样守死善道,决不变心。(74)愍(mǐn敏)然:哀怜、同情貌。(75)桎梏(zhìgù志固):古代两种刑具,脚上的叫桎,手上的叫梏。此泛指刑具。(76)事释:被诬为结党的事得以化解。(77)始发京师:从京城洛阳出发。

(78)两:通“辆”,指车。(79)殷陶:字仲才。黄穆:字子敬。殷有贤名,黄被举为孝廉时,甘愿让给殷。他们与范滂一起被诬陷下狱。(80)重:加重。(81)霍谓(xǔ许):字叔智,邺(今河北临漳县)人。曾任尚书仆射,官至少府廷尉。范滂下狱时,曾上表为滂辩解。《后汉书》有传。(82)候:问候。谢:感谢。(83)让:责怪。(84)“昔叔向”四句:《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叔向因受弟弟羊舌虎牵连,在一次党乱中被囚。祁奚请人替他在国君面前开脱,乃得以释放。祁奚“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杜预注:“不告谢之,明不为己。”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复姓羊舌。婴罪,获罪。自伐,自夸。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

《氓》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第一章:

氓:据马瑞臣《毛诗传笺通释》观点,此为古时候女子对男人的称谓。古时女子对

男人相识之初称氓,约与婚姻称子,婚嫁之后称士。此处指弃妇的丈夫。

蚩蚩(chīchī):犹言笑嘻嘻,即忠厚老实的样子。

抱布贸丝:布是成品,丝是原料,用成品交换原料。贸,交换。

匪:同“非”,不是。

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结婚的事)。即,就。

送子涉淇: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淇,水名,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河南汲县

北淇门镇入黄河。东汉后改道,为卫河支流。

顿丘:本为高堆的通称,后转为地名。在淇水南。在今河南浚县西,淇水南岸。

愆(qiān)期:失期,约期而失信。愆,过。

将(qiānɡ):愿、请。

无:同“毋”,不要。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期,婚期。这是写男女约定婚期。

第二章:

乘:登上。

垝(ɡuǐ)垣(yuán):倒塌的墙。

复关:为此男子所居之地。此处用以代指其人。

涕:眼泪。

涟涟,泪流不止貌。

载,相当于“则”,即则笑则言,形容笑的程度。

尔:你。

卜:用龟甲卜卦。

筮(shì),用蓍草茎占卦。

体:卦象,占卜的结果。

咎(jiù)言:凶辞,不吉祥的话,犹言卜筮结果。

车,指迎妇的车。

贿,财物。指嫁妆。

迁:迁转,引申为搬运。这两句的意思是:把你的车赶来,把我的嫁妆运去。这是

写女子期盼男子来迎娶。

第三章:

沃若:沃然,光泽华润,比喻女子的青春时期。这句以桑叶肥泽,喻女子正在年轻

美貌之时。

于嗟两句:于嗟(xūjiē),感叹声。于同“吁”。鸠,鸟名。《毛诗传笺通释》:“鸠,鹘鸠也。食桑葚过,则醉而伤其性。”此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喻女子不可迷恋爱情。

士:指男人。

耽,乐,欢爱,过分迷恋。

犹:尚且。

说:读“脱”,摆脱。这是写女子自悔陷于情网而难以自拔。

第四章:

黄:桑叶变黄。

陨:堕,落下。这句以桑叶黄落喻女子青春已逝,容颜已衰。

自我徂尔:自从我嫁到你家。徂(cú),往。

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困的生活。三,指多年,非实指。

汤汤(shānɡ shānɡ):大水急流貌。

渐(jiān):沾湿,浸渍。

帏裳:车衣,亦称“童容”,女子车上挂的布幔。

爽:过失,差错。

贰:不一,改变。

行:行为。这句连上句说,女子并无过失,是男子自己的行为有二意。

罔极:没有规范,任意而为。罔,无。极,中,适中,标准。

二三其德:反复无常,之男子变心,前后行为不一致。这是写女子嫁后甘于贫困,而男子却变了心。

第五章:

靡室劳矣:所有的家务事都由我来承担。靡,无,不。室,指家务。

夙兴夜寐:起早睡晚。夙,早。兴,起,指起身。

靡有朝矣:不是一朝一夕了,犹言天天如此。

言既遂矣:目的已经达到。言,指“秋以为期”相约婚姻之言。遂:达到。和下句

连起来就是:男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便改变了初时“嗤嗤”的态度,而变得暴虐了。

咥(xì)其:嘻笑貌。其,形容词词尾,无实意。与上句联系起来,就是:兄弟也

不体谅我,对我表示讥笑。

静言思之:静而思之。言,句中语气助词。

躬自悼矣:自我悲伤。躬,身。悼,哀伤。这是写男子变心,兄弟不体谅,女子无

所依托而独自悲伤。

第六章:

及尔偕老:本打算和你白头偕老。郑玄笺:“及,与也。我欲与汝俱至于老,老乎汝

反薄我,使我怨也。”

隰(xí):低湿之地。

泮:同“畔”,边沿,边际。这句连同上句是说,淇尚有岸,隰尚有泮,而其夫却行

为放荡,没有拘束。

总角:古时男女幼时,结发为髻,向上分开,形如角。因此称年幼时代为总角。

宴:安乐,逸乐。此女子当在未成年时即与男子相识。

晏晏:和柔貌,和悦,温柔。

信誓:诚挚的誓言。

旦旦:诚恳貌。

不思其反:没有想到他竟然变了心。反,反覆,变心。

反是不思:既然变了心,那就不去想它了。反,指违反誓言的事。是,则。

亦已焉哉:(我们的关系)也只能从此了结。已,止,指爱情终止,婚姻生活结束。

这两句大意说,我是没有想到你会违反誓言,但我们的爱情却就这样地完了呀!这

是写女子怨恨至极,表示要与男子决裂。

【古诗今译】

农家的小伙笑嘻嘻的,抱着布匹来换织布的丝。你哪是来换丝?就是借机会找我商量婚姻事。我徒步送你渡过淇水,到顿丘才和你告别。并不是我在拖延日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生气,等到秋天来了再订婚期。

登上残破的墙垣,翘首远远地望着你住的地方。望不见你,哭得我泪水涟涟。见到你来了,我又说又笑的,心里好喜欢。求你算一卦,万望没有凶言。快把你的车子赶来,把我的嫁妆往你家里搬。

桑叶没枯落,嫩绿又鲜活。斑鸠啊斑鸠,别把桑葚啄!年青的姑娘要自重,和男子相爱要警觉。男子沉溺恋情中,还好理解和解脱。女子沉溺恋情中,只有自己吞苦果。

桑叶变黄而零落了,我的容颜也衰老了。自从嫁到你家里,多年过着贫困的生活。淇水奔腾波连波,也没有我的泪水多。思来想去我并没有差错,而是你无情无意抛弃了我!男人的心思真没准,当初你说的是一心一意,可现在你却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

你我夫妻已三年,所有家务都由我一个人承担。五更起三更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对你言听计从,你却暴虐地对待我!哥哥弟弟不但不体谅我,反而还嘲笑我。细想起来,只能一个人独自悲伤沉默。

当初发誓要白头偕老,这样的想法真是徒然!淇河虽宽也有岸,沼泽虽阔也有边。少年时代我俩多快乐,两小无猜天真烂漫。海誓山盟言犹在耳,如今你忘在脑后边。你既然是个负心汉,从此分手咱俩不相干。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忠贞于爱情、又能勤劳持家的女子被负心的男人抛弃之后,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怨、悔恨之情的名篇。作品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但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末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支配下,广大妇女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也表现了为人所歧视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热爱劳动、不甘心受欺凌、不甘心受压迫的美好品德。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兼有抒情的诗作,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展开了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女主人公可贵的思想品德。

第一章和第二章,作品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恋未婚时的情景:“氓”借“抱布贸丝”为因由,来找女子商量婚嫁之事。男子已经是急不可待而啧有烦言,甚至都要发怒了。女子深情地陪着他涉过淇水,直至送他到“顿丘”,耐心地向他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爽快地答应他“秋以为期”。

迎娶的日子快到了,女子急切地盼望着男子的到来。你看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中看得出她的那颗真挚的心,早已完全交给了她所爱的男人。因而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妇。

第三章,写女子婚后的情况变化。作品的主人公女子婚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章并没有交代,只是抒发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感叹。当然,这感叹是有来由的,是针对她婚后生活的实际遭受而发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她的感叹,完全可以想象到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她用鸠“无食桑葚”作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醉于对男人的爱恋,因为陷身于这种爱恋之中,其结果将使自己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女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说明她婚后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痛苦又来源于“与士耽”,这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痛苦是由于她所爱恋的男人负了心。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耽”字。“耽”,解释为“迷恋” 或“欢爱”,是不够确切的,在迷恋或欢爱前面应加上“过于”两个字,应为“耽”所表现的迷恋或欢爱是超出一般的。从这个“耽”字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是深深地爱着男子,而男子也曾经深深地爱过女子。问题在于,女子“耽”为什么不可脱,男子“耽”为什么就可脱?这便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在对待爱情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格。女子之所以不可脱,是因为她对爱情真挚、专一。当她失去了爱情的时候,她痛苦万分而不可解脱。男子所以可脱,是因为他爱情不真也不专,当他追求女子时,他可以表现为“蚩蚩”之状,装得那么忠厚老实;他可以表现为情深义厚,是那么急不可待。然而当他的目的达到了,满足了私欲的时候,他变了心,背叛了初衷。而这一切他是做得那么轻松自如、毫不介意。对于一个爱情不真不专一的人,当他抛弃了爱情的时候,他只会感到得意随心,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是女子婚后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人的怨愤之情。

婚后,女子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可她毫无怨言。想当初,她怀着对男子真挚的爱,度过汤汤的淇水嫁到他家;婚后,女子没有任何违背初衷的想法和表现,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了初衷。女子出于对男人的爱,婚后,她“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而男子却一改初恋时的态度,对她非常粗暴,甚至是虐待。女子回家向兄弟们诉说,兄弟们不但不能理解她,反而嘲笑她,真是教她满怀心事无从诉说,也只好自思自虑,自我伤悼了。

最后一章写女子从怨到恨,以至于下决心与男子决裂的感情。想当初嫁与男子时是想要与他白头偕老的,谁想到到头来竟使人生怨。负心的男子完全忘掉了总角之时两小无猜的恋情,也完全忘掉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谁能想到他能如此反复无常呢?既然如此了,那我们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吧!

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二三其德”的男人。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作品还描写了一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因此,作品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作品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写“氓”的行为表现,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形态——蚩蚩之状,而且也理会了他的内心——他是来打女子的主意的。再如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的都是女子盼望男子到来时的行为表现。这些描写生动地刻划出女主人公对她所爱的男子的深挚情谊,刻划出主人公女子那纯洁善良的心地,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第五章“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四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还经受得住贫困生活的考验,承担得起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即使含辛茹苦,仍然忠贞于爱情的高贵品格。

【注】

本文“注释”和“古诗今译”参考借用了桂平的博客,有删改。

桂平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df92b0100m8nv.html

以及借用了 开心老哥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oufengcai 《离骚》节选原文和译文 【原文】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译文】

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 给我本名叫做正则,给我表字叫做灵均。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 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 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 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只因走邪道而难以行步。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使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 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 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当初你与我曾山盟海誓,后来竟然翻悔另有他想; 我倒不难与你离别疏远,伤心的是君王反复无常。我已滋育了九畹春兰,我又种下了百亩惠草; 分垄栽培留夷和揭车,还套植了杜衡和芳芷。希冀枝繁叶茂花红叶绿,但愿待成熟时我将收割; 即便叶萎花谢也不悲伤,只痛心众芳的芜秽变质。众人争相钻营贪婪成性,个个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他们对内恕己外责他人,彼此勾心斗角互相嫉妒。急奔驰追逐权势财富,这不是我心中之所急; 老境慢慢地将要到来,我唯恐美名不能建立。清晨我饮木兰花的甘露,傍晚再餐山菊花的花瓣; 只要我的情操确实完美,长期饥饿憔悴何须伤感。采木兰的根须联结白芷,再贯串薜荔含露的花蕊; 举起菌桂嫩枝缝蕙草,把胡绳揉搓得又长又美。我真城地效法前贤楷模,并非世俗之人所戴所穿; 虽然不合于今人的时尚,我只愿依照彭咸的风范。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下载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文言文主旨归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文言文大全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高中古诗词文言文大全

    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

    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模版]

    如何学好高中文言文一、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关于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1.怎样学习文言文? 答 :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但也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这些方法的要点是:朗读背诵;分清主次;知识归类;科学的翻译训练;推断的训练.本书提供了一些值......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定稿)

    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析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瓶颈。由于学生文言词汇及语法积累量少,读不懂而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花费了大量的工夫,可考试......

    高中文言文背诵

    高中文言文背诵篇目与段落 第一册 十五、蒹葭(全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关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一、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我们是现代人,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呢?有不少同学在开始学习文言文时,感到很难学,就常常这样问老师。 首先,学习文言文是继承祖国传统......

    高中文言文学习法

    高中文言文学习法文言文是古人所用的语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仍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现代文因此,要真正学好现代文,就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