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大全
浅谈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前。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文言倒装句中,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四种情况。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一、状语即介宾结构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中,按出现频率来讲,位居榜首的应该是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或介宾结构放在了谓语的后面。其中尤以由“于”“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居多。由“于”构成的介宾结构一般多为“在„„”的意思,例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乎,相当于介词“于”)《赤壁赋》苏轼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司马迁
有时也有“从„„”、“对„„”、“比„„”等的意思,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这里的“于”为“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第一个“于“为”从„„“的意思,第二个”于“为”比„„“的意思。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为 “用„„”的意思,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二、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言的。这种前置不属于起强调作用的临时倒装,它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句式的规矩比较严格,例外很少。例如: 大王来何操? 《史记》司马迁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都为疑问句,宾语分别为疑问代词“何“和”安“,正常的语序分别为”大王来操何“和”而今在安“。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也要置于介词之前。例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苏轼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
这两个句子中,“何”和“谁”都为疑问代词,都作了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放在了介词的前面,构成了宾语前置句。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就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无指示代词“莫”的句子。这种句式的条件也有二:其一,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分别为“莫”和“不”领导的否定句,宾语为代词“之”和“余”。
(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韩愈
三、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有这样几种格式:
(一)中心词+之+形容词,例如: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屈原
这种格式中的形容词不能换成名词或代词等。
(二)中心词+“者”字结构
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结构可分为带“有”和不带“有”两种。例如: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苏轼
太子即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马说》韩愈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苏轼
(四)中心词+数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这种格式中的后置定语可以单用数词,也可以带上量词。
四、主谓倒置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准确地辨别和识认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意,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篇: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③而又何羡乎?
(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②唯利是图。
(唯图利)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③项伯东向坐(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③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三、(练:练习反馈)
1: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2: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D.请其矢,盛以锦囊。4:(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5.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沛公安在? 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7、阅读文段,指出画线的句子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岳飞诉冤
① 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
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
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
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答:
四、思:
1、背诵几种句式特点
2、作业黄皮p355
第三篇:【备考】文言文倒装句
【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应为“回也,贤哉”。【宾语前置】
弗之怠。应为“弗怠之”。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
城居者未之知也。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白雪纷纷何所似。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其此之谓乎。应为“其谓此乎”。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应为“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状语后置】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应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冷光之乍出于匣。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更有痴似相公者。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相与步于中庭。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当求之于上流。应为“当于上流求之”。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马。”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善泅者数百。应该为“数百善泅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应为“于万仞鲸波中出没”。(“于”引起状语,“万仞”修饰“鲸波”)其两膝相比者。应为“其相比者两膝”。【介词结构后置】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第四篇:文言文省略句倒装句
省略句
(省略了什么成分、补出来、翻
译)
省略句主要有如下几类: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对于原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
1、主语的省略 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对话时可以用非主谓句,省略主语;如:(见到老熟人)问:“吃了吗”答:“吃了。”陈述事情的时候却要用主谓句,是主谓句就要有主语,文言文因为种 种原因,常常省略了主语,翻译时一般应将它补充出来。
示例: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都要补充出来,有些句子如果补了反而显得啰嗦、累赘。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面已经有了主语,后一句虽然少了主语,也没必要补充了,这样看起来更简练。
2、宾语的省略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动词宾语的省略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1)动词宾语“之”的省略。示例:
便要(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备酒杀鸡款待他。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之)学(《伤仲永》)
(2)介词宾语的省略,如介词“以”“为”“与”后省略宾语“之”。示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译: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别人。
①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谓语的省略 在结构相同的句子中,前一个句子用了某个动词谓语,后面相同的动词谓语可以省略。这一类句子也较少。
示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竭尽。练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论语》)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量词的省略 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示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练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译:
5、文言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示例: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小石潭记》)译:„„影子映照(在)石头上。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 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 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①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2、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 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 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 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⑦国之孺子之游者。(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 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3、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⑦覆之以掌。(以掌覆之)⑧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 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第五篇: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
在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
就是所谓的倒装句(变式句)。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形式:
1、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一.宾语前置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瓜牙,(强健的)筋骨。
二、定语后置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水做的,却[比水][更]寒冷。三状语后置
4、美哉,我少年中国。我们年轻的中国很美。
四、主谓倒装
试一试:
你能快狠准地判断出下列倒装 句的类型吗?依据是什么?
1、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定语后置
4、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
5、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
6、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
7、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状语后置
B、善哉,祁黄羊之论!主谓倒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青,取之王蓝,而责于蓝。
一[于(从)蓝]取、[于(比)蓝]青 ②陈涉等起(于)大泽中。
一>
[于(从)大泽中]起 ③电之以孝悌之,义。一[以(用)孝悌之义]申之 ④两人尝有德于项梁。一[于(对)项梁]有德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其中尤以由“以”“于” 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一>[于(在)河北]作战、[于(在)河南]作战 ②遂与秦王会渑池。一>[于(在)渑池]会见 ③得璧,传之美人。一>[于《给)]美人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中[于(给)]秦王 有时,介词(主要是“以”“于”)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判断方法一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一般会出 现“于”“以” 这样的标志性词语。
凡是出现“于”“以”这样的标志性词语的 都是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吗?
1、(愚公及子孙)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汉军)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判断方法二.1、确定主谓宾.2、明确定状补.3、是否在其位。
4、调换归各位
试一一试:换个方法,我能行。
1、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定语后置
4、人马晓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
5、(秦王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
6、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
7、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状语后置 一~
8、善哉,(祁黄羊之论!主谓倒装 小结
.方法一:状语后置句可以通过 “于”“以”来判断。.方法二:
1、确定主谓宾
2、明确定状补
3、是否在其位
4、调换归各位 当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C)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s 6*
3、'下列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B)A、沛公安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D)A、何陋之有? B、唯余马首是瞻。C、时不我待。
D、马之千里者
1、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C)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安得广厦千万间。D、宋何罪之有?
2、'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1、' 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B)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下列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得复见将军于此。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D)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且焉置土石?
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子邪,言伐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