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3、宋何罪之有?()
4、战于长勺。()
5、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6、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7、异哉,是鼠之黠也。())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应为:世悲哉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应为: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应为:吾与谁归。我和谁一起相处。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句型:“中心词+定语+者”
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句型:“中心词+之+定语+者”
应为: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句型:“中心词+之+定语”
应为: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处远之江湖,则忧其君。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省略:投之以骨。
状语后置:以骨投之。(屠夫害怕了,)用骨头扔(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应为:于长勺战。在长勺交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应为:以尉首祭。用尉官的人头祭天 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桃花源记》
问(别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AE)《曹刿论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而竭。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3、宋何罪之有?(C)《公输》 宋有何罪?
4、战于长勺。(F)《曹刿论战》 于长勺战。
在长勺交战。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5、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D)《陈涉世家》
其尝与佣耕者故人闻之。
从前一位曾经与他一起雇佣给人家耕田的伙计听说(他做了王)。
6、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B)《周处》
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7、异哉,是鼠之黠也。(G)《黠鼠赋》 鼠之黠是异哉。
这只老鼠的狡猾是多么令人惊异啊。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一、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
例: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3.主宾搭配不当
例: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例: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
例: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二、成分残缺
1.缺少主语
例: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将“使”
删去即可。
2.缺少谓语
例: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3.缺少宾语
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美德”
即可。
三、成分冗余
1.重复多余
例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例2: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真知灼见”和“意见”重复。
2.否定多余
例1: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以免不出现事故。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否定多余。有些词语,如“禁止”“防止”“忌”“避免”“以免”等词语,本身就有“设法阻止”的意其后不能再用否定词,否则,将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修改时,将“不”
删去即可。
例2: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不承认,太阳不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否定多余。“不能不承认”这一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后边再加上“不是”这一否定词,整个句意最终就变成否定了。修改时,将“不”删去即可。
3.约数多余
例: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四千万元以上。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约数多余。概数词的前后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超过”“最低”一类的词语。修改时,“至少”和“以上”只可取其一。
四、其他常见类型
1.语序不当
例:这个问题对我印象很深刻。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语序不当。应改为“我对这个问题印象很深刻”。
2.结构混乱
例:牧童牵着牛在山坡上吃草。
【解析】“牵”和“吃”不是同一个主语发出的,不应该写成一个单句。
3.理解歧义
例:桌子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生日礼物。
【解析】可以改成这两种:
(1)桌子上放着许多礼物,是朋友们送来的。
(2)桌子上放着的礼物,是许多朋友送来的。
第三篇: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倒装句式方法。【学习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练习导学
阅读下面的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将画线的句子特征作判断,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问曰:“画孰最难?”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何为?““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1)客有为齐王画者(句式:)
翻译:
(2)不罄于前(句式:)
翻译: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探:双主探究)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③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
二、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③而又何羡乎?
(而又羡何乎?)
3.用“之”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②唯利是图。
(唯图利)③何陋之有?(有何陋?)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嗟尔远道之人为胡乎来哉?)③项伯东向坐(项伯向东坐)
三、定语后置: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③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三、(练:练习反馈)
1: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2: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D.请其矢,盛以锦囊。4:(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5.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沛公安在? 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7、阅读文段,指出画线的句子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岳飞诉冤
① 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
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
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
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 帝命拘桧,庭杖而死。答:
四、思:
1、背诵几种句式特点
2、作业黄皮p355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浅谈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前。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文言倒装句中,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四种情况。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一、状语即介宾结构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中,按出现频率来讲,位居榜首的应该是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或介宾结构放在了谓语的后面。其中尤以由“于”“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居多。由“于”构成的介宾结构一般多为“在„„”的意思,例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乎,相当于介词“于”)《赤壁赋》苏轼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鸿门宴》司马迁
有时也有“从„„”、“对„„”、“比„„”等的意思,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这里的“于”为“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第一个“于“为”从„„“的意思,第二个”于“为”比„„“的意思。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为 “用„„”的意思,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二、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言的。这种前置不属于起强调作用的临时倒装,它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二者缺一不可。这种句式的规矩比较严格,例外很少。例如: 大王来何操? 《史记》司马迁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都为疑问句,宾语分别为疑问代词“何“和”安“,正常的语序分别为”大王来操何“和”而今在安“。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也要置于介词之前。例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苏轼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
这两个句子中,“何”和“谁”都为疑问代词,都作了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放在了介词的前面,构成了宾语前置句。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就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无指示代词“莫”的句子。这种句式的条件也有二:其一,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分别为“莫”和“不”领导的否定句,宾语为代词“之”和“余”。
(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成公十三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韩愈
三、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有这样几种格式:
(一)中心词+之+形容词,例如: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屈原
这种格式中的形容词不能换成名词或代词等。
(二)中心词+“者”字结构
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结构可分为带“有”和不带“有”两种。例如: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苏轼
太子即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马说》韩愈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苏轼
(四)中心词+数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这种格式中的后置定语可以单用数词,也可以带上量词。
四、主谓倒置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准确地辨别和识认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意,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五篇:【备考】文言文倒装句
【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应为“回也,贤哉”。【宾语前置】
弗之怠。应为“弗怠之”。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
城居者未之知也。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白雪纷纷何所似。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其此之谓乎。应为“其谓此乎”。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应为“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状语后置】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应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冷光之乍出于匣。应为“冷光之乍于匣出”。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更有痴似相公者。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相与步于中庭。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当求之于上流。应为“当于上流求之”。蒙辞以军中多务。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应为“千里马。”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善泅者数百。应该为“数百善泅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应为“于万仞鲸波中出没”。(“于”引起状语,“万仞”修饰“鲸波”)其两膝相比者。应为“其相比者两膝”。【介词结构后置】
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应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