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时间:2019-05-13 07:5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第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17、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为“得于此复见将军。”)译: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第二篇: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说它“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初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三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 三国志〃 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

何以言之?(《 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愚会移山》)

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以„„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 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 做什么”。例如:

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 击飞列传》))

4.何„„ 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 呢”。例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

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 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述而》)

6.庸„„ 乎,译为“难道„„ 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7.其„„ 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 吗”或“大概„„ 吧”。例如: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

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 呢”。例如: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 君子于役》)

(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

1.得无„„ 乎,得无„„ 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吧”。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2.无乃„„乎,译为“恐怕„„ 吧”。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般之战》)

3.„„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

(四)表感叹的固定句式

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多么”。例如:

(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

(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

1.孰与,与„„ 孰,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

1.非„„ 则,表示选择。可译作“不是„„ 就是„„ ”。例如: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2.其„„ 其„„,表示选择。可译作“是„„ 还是„„ 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

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史记〃 赵世家》)

二、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陈胜者,阳城人也。(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此三者,吾遗恨也。(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1)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

(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5)梁父即楚将项燕。(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非死,则徙尔。(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例如:

(1)刘备天下枭雄。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

(1)臣诚恐见欺于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如:

受制于人。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如:

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

(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0)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

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

(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第四篇:文言文常见句式概括范文

文言文常见句式概括

设计人;何绪奇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激檄,何也?(同上)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第五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下载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倒装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

    文言文倒装句教案

    文言文倒装句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学习重点】......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大全

    浅谈高中文言文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 (定)─宾“ ,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

    【备考】文言文倒装句

    【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应为“回也,贤哉”。 【宾语前置】 弗之怠。应为“弗怠之”。 吾谁与归。应为“吾与谁归”。 城居者未之知也。应为“城居者未知之也”。 先生不知何......

    文言文省略句倒装句

    省略句 (省略了什么成分、补出来、翻译) 省略句主要有如下几类: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对于原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一般应将其补充出来。 1、主语......

    七年级文言文倒装句

    在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 就是所谓的倒装句(变式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定)宾 (全体)同学(都)做(语法)作业。 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形......

    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5-固定句式

    第五部分固定句式 1、“况······欤?”,“况······乎?”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可译为“何况······呢?”。 例: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译: 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