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句式

时间:2019-05-13 10:0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 句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 句式》。

第一篇:文言文 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一、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2)“„„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4)“„ „,„ „也”

例:夫战,勇气也。

(二)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例:中轩敞者为舱。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环滁皆山也。

(三)用“是”表判断。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四)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五)否定的判断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点明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明确的判断。(表肯定或否定)3.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9、“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增笑耳!”(《狼》)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二、倒转句主要形式:

1、宾语前置

例子: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隆中对》(时人莫许之)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所似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例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起于鲁。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战于长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蒙辞以军中事务多。躬耕于南阳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祭以尉首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3、定语后置(1)用 “者”表示

例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例子: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为人五,为窗八。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4、主谓倒装

例子: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三、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例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学所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国家危险时人民却依附,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被这个国家使用了)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子:(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日中(友人)不至。

(2)省略谓语:

例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

例子: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都尉拔出剑,吴广起来,夺剑杀了都尉)(4)省略介词“于”

例子: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口技人坐(于)屏障中。(5)省略量词: 例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中考链接:

1、下列各句中与“公将焉之”(之:到、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顾野有麦场。

• 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下列各句中,与“猫厌以腥膏”(厌:饱,腥:鱼,膏:肥肉)一句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 • • • • • • • • • • • • • • • •

B.仰而视之曰:“吓”。(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C.咨臣以当世之事。D.宋何罪之有。

3、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与“此正午牡丹也”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山峦为晴雪所洗。D.中轩敞者为舱。

5、下列各句中,与“差矣,汝之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甚矣,汝之不惠。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第二篇:文言文常用句式解析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

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

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第三篇:高一文言文句式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来表示 来表示,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 是”来表示,而往 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 表示;、者 也 表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

2、用:“……,……也。”表示;、,也 表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用:“……者,……。”表示; 表示;、者。表示 粟者,民之所种。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者也 表示; 者也”表示、者也 表示; 城北徐公,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注意: 并非所有用了“者 的都表判断。注意:并非所有用了 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者 臣闻求木之长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彼与彼年相若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5.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 乃、必、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 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 亦、即、诚、皆、则”等。等 如:是乃狼也。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环滁皆山也。布衣。臣本布衣。危急存亡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熊掌,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用动词 为”表判断。表判断。、用动词“为 表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如: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 东坡。

7、用:“……,……。”直接表判断; 直接表判断、,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如:刘备,天下枭雄。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 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 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 在 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 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 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8、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汉魏以后,是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问今是 如:“问今是何世?” 问今 何世?

9、用否定副词 非”等表示否定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是 的句式。等表示否定判断。不是”的句式、用否定副词“非 等表示否定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的句式。如: 不高也,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 得道多助,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 助》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 被。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常见的几种形式: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表示;、于。表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不拘于时。

2、用“……见……”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见 的形式表示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见 于 的形式表示 王而负赵。臣诚恐见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的形式表示、受 的形式表示 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5、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受 于 的形式表示 举十万之众,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用“为……”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为 的形式表示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7、用“为……所……”的形式表示; 的形式表示;、为 所 的形式表示 山峦为晴雪所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来表示被动。

8、用“被”来表示被动。、被 来表示被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任何标志。9.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任何标志 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 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 这种现象更突出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 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省略。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份,要以

以上下 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 承前省”、蒙后省 蒙后省”、对话省 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 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等形式。等形式。等形式 1. 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柳宗元 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 . 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 《鸿门宴)(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人。”(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左传 肴之战》(《(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 肴之战》)3.对话省 . 独乐乐,(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孟子)(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不 若与人。(孟子》二章)《孟子 若与人。”(孟子》二章)《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良曰:(今日之事)(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急。”(鸿门宴》(鸿门宴》 《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 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 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 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 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省略 . 一鼓作气,鼓 而衰 而衰,鼓 而竭 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蒙下文谓语省略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 歧路,(列子歧路 亡羊》 亡羊》)3.共知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共知省略,即根

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崔铣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 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蒲松龄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蒲松龄《聊斋志异促 织》)省介词:

(四)省介词: 非亢(非亢(于)九国之师 余自束发读书(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六)省量词: 省量词: 蟹六(跪而二(蟹六(条)跪而二(只)鳌

(七)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使 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 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 省略,所省多是代词 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但在文言文中,(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但在文言文中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 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 或介词)在古代汉语里,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 或介词)动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奚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 奚等)作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动词(或介词)动词(或介词)前。与归? 微斯人也,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彼且奚适也? 彼且奚适也? 而今安在哉? 而今安在哉? 则又何羡乎? 则又何羡乎?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作宾语,、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 有也。未之有也。恐年岁之不吾 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词的帮助,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 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 等词的帮助 动词前。之 和 是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何陋之、何厌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解。、句读之不知,D、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E、惟利是图、马首是瞻 马首是、惟利是

4、“自”做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做宾语时,、自 做宾语时 常常置于动词之前。秦人不暇自 秦人不暇自哀。令人长号不自 令人长号不自禁。情不自 情不自禁。

注意:、介词“以 的宾语比较活跃 即使不是疑问代词,的宾语比较活跃,注意:

1、介词 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

置。“余是以记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其中的 是” 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其中的“是 ” 《捕蛇者说))其中的 如: 余是以记之,是一般代词,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 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史记 项羽本纪》)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 例如:“ 亚父南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意思是 亚父面向南坐。” 《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 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语 之+定语 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的形式; 定语”的形式、中心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爪牙之利,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中心语 之+定语 者”的形式; 中心语+之 定语 定语+者 的形式 的形式;、中心语 如: 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3、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者 4.“中心词+而+定语+者” 中心词+ 定语+ 中心词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张博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5、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A、吏二缚一人诣王。缚一人诣王。、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百乘,、六七百乘 骑千余,卒数万 为人五 为窗八 C、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通计一 D、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四十万,十万。、项羽兵四十万 沛公兵十万 E、铸以为金人十二、铸以为金人十二

状语后置
第一、用介词 于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 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 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于蓝,于蓝。(荀子《劝学》 两个“于蓝)两个 于蓝”在翻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两个 于蓝 在翻 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 组成的介宾短语 在今译时,组成的介宾短语,第二、介词 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移到动词前作状 语。具告以 如:“具告以事。” 具告 申之以孝悌之义。申之以孝悌之义。” 第三、介词“乎 组成的介宾短语 组成的介宾短语。第三、介词 乎”组成的介宾短语。生乎吾前,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 语提前到主语前面。语提前到主语前面。甚矣,汝之不惠!如:甚矣,汝之不惠!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常见的文言文格式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用来)、无以 第一种:表陈述语

第四篇:文言文句式教案

文言文句式教案

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要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练习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练习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课外作业:

结合《优化设计》复习掌握好疑问句、否定句、固定格式等其他有关文言文句式用法

第五篇:文言文句式类型

文言文句式类型和具体分析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下载文言文 句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 句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倒装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一、判断下列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2、如鸣佩环。()3、何以战?()4、微斯人,吾谁与归?()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6、孔子云:“何陋之有?()7、时人莫之许也。()8、问......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导入: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能够清楚的辨析句子的特殊句式,就等于抓住了句子大的方向,敏锐的发现这些特殊句式,并把它们翻译好,翻译的通顺流畅,这样才不会......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复习资料——倒装句式 一、 谓语前置 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 宾语前置 1、 动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 四,倒装句式 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

    文言文句式及翻译练习精选

    文言文句式及翻译练习精选 判断句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斯固百世之遇也。 5、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差别很大。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文言句式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