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倒装句大全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二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一)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 等否定词);
第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二)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 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 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第三、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 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第三篇: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3)是名词宾语前置,例(4)是代词宾语前置。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宾 【实例】(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 【实例】(1)大王,亲高皇帝孙。(《史记·淮南王列传》).[译文: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2)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说苑·善说》).[译文:鄂君子皙是楚王的亲母弟。]
【类型】2.几项状语次序不合 【实例】(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沛公的话都报告项王。](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同上).[译文:汉军已经全部夺取楚地了吗?这里为什么楚地人这样多呢?]
【类型】3.状语插在其他成分之前 【实例】(1)素天下士归之。(《汉书·窦婴传》).[译文:天下人士一向归服他。](2)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荀子·正论》).[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是天下最善于令行禁止的人。]
第四篇:倒装句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四)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1、“„„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第二课时
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C.亚父者,范增也 D.具告以事 3.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亦足以畅叙幽情 D.晤言一室之内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宇文新州之懿范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D.都督阎公之雅望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10.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译文:
12.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B.时有北人索驭驎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13.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良庖岁更刀,割也。
14.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曰:“牛何之。”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是乃仁术也。⑥夫子之谓也。⑦百姓之不见保。⑧然则一羽之不举。⑨是诚不能也。
⑩构怨于诸侯。○1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2王坐于堂上。
A.①②③⑧/④○11/⑤⑥⑨/⑦/⑩○12 B.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C.①②③/④○11/⑤⑥⑨/⑦⑧/⑩○12 D.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15、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译文:
16、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5题 邻 女 说
[清]戴名世①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②,面黠③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④,人来费吾荼。”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⑤,粲然⑥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
者,则处女已嫁矣。”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数处女之过失。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注]①戴名世(1653—1713):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少年才思敏捷,有思明反清思想。1702年刊行《南山集》,内容多载南明抗清之事,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②膏:润发脂:染发膏。③黠(xiá):黑。④藏:通内脏的“脏”字,可译为肥皂。⑤竦肩枭颈:耸肩、缩脖子。⑥粲然:放肆大笑的样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聘之者。聘:下聘礼求亲
B.有陋汝者,奈何陋:认为„„丑陋 C.吾试数处女过失数:数落,责备
D.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 自媒:推销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组是()①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②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③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④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⑤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⑥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愿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谓的“处女”;实为作者自况,“邻女”则喻世俗:这里所表现的,不单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联系作者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B.本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写“处女”的品格磊落,而“邻女”滥嫁,表现了清初士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极能发人深省。
C.听了邻女的一番教导后,处女这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地方有过失,决心改变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发誓这一生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
D.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态,还是写处女远离世俗、落落寡合的神情,都显得绘声绘色,形象宛然。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孰得陋余而弃余?(3分)翻译:
(2)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4分)翻译:
(3)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3分)翻译:
参考答案
1.D(都是定语后置句。)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3.A 4.C(A被动句;B判断句;D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5.C(A句引(之)以为;B句列坐(于)其次;D句言(于)一室。)6.A(分别为判断句和被动句)7.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8.C(介宾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9.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10.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11.(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奇,意动用法。雅,平素。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12.A(判断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13.D(其他三句与例句都是被动句,D为判断句)
14.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 ④○11省略句 ⑤⑥⑨判断句 ⑦被动句 ⑩○12状语后置句)
15、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16、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17、1.C 2.B 3.C 4.(1)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3分)(2)而处女(你)没有相逢(相互)看顾的知己,处女(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能够嫁出去)啊?(4分)(3)但是我恐怕原来到我家的人将全部跑到你家门口(去了)。(3分)
第五篇:倒装句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法教学设计:倒装句
教学课例之教学设计
—高二英语组 张帆
book 5 unit 4 grammar: inversion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倒装句的概念;(2).在练习中体会并掌握倒装句的用法;(3).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4).解决从语法学习到实际运用的转化的问题。2.文化与策略
(1)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了解倒装句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作用;(2)通过句型转换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陈述与倒装的不同功能。3.情感与态度
(1)了解中英两种不同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语言的魅力;(2)通过语法学习,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探索情感。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课是本单元“语言学习”部分——“发现有用结构”。这部分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解以及大量相关练习,使学生语言表达技巧得到提高,通过语法学习让学生打下较好的语言基础。训练学生运用地道的英语句式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让学生观察本单元阅读课文中的几个典型倒装句,讨论分析倒装的原因和类型。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相关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倒装句的运用。
(2).教材的重点:
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中高考要求的几个常用句式,如:状语、表语前置,否定副词连词位于句首等情况的倒装。
(3).教材的难点:
使用倒装的句式较多较繁杂,学生理解相对容易,掌握运用就较难。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中的“阅读”部分,对倒装句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在现实语法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过分把注意力放在语法规则上面,而不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句型转换、改错等练习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语法规则,而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的条条框框。
3.通过课后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尽量把所学的倒装句式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运用“学、做、导”的教学模式,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目标,感受成功,教学进度整体把握,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2).在教学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听说读写的实用性,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参与体验,教师起到“研究者、设计者、促进者、协调者”指导作用。
(4).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进步。2.教学方法:学做导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讨论法。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电脑、多媒体课件。4.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自学课本上语法讲解
口头训练
总结
课堂练习
(2)【教学过程设计】
篇二: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教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学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四种倒装句的特点,了解其翻译方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宾语前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特点。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归纳,做练习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倒装句,那在现代汉语中有没有倒装句呢?(请学生举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典型的谓语前置句,“奋斗吧,为了祖国的明天”是状语后置句。在文言文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我们不懂倒装句,往往会造成误读,闹出笑话。
一、考点解析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在高考中,它的设题方式一般是:
1、判断省略成分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二、现代汉语中语序:
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
③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④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⑧沛公安在?(《鸿门宴》)
a 其中 和 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 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类似的疑问代词还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b 和 是在否定句中,代 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类似的否定词还有不、未、无、莫、毋、弗等,类似的代词还有余、吾、尔、自、之、是等。c 和 是用“ 之 ”字和“ 是 ” 字以突出强调宾语。这两个字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d 和 是在介宾短语中,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了。
3、小练习
下列句子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请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填入序号。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b)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c)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a)
④一言以蔽之。(《论语》)(d)
(二)介词结构后置
1、概念: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并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矣。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a 和 是将介词结构“ 于?? ”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类似的例子还有。b 和 是将介词结构“ 以?? ”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三)定语后置
1、概念: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然后归纳总结出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之+定)
b人马烧溺死者甚重。(《赤壁之战》)(中+定+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中+之/而+定+者)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中+数量词)
3、小练习
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上述哪种情况,请填入序号。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d)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b)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a)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ac)
(四)主谓倒置
概念:也叫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译文:“梁惠王不仁!”
四、文言倒装句翻译技巧
五、相关练习
1、把下列句子归类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君何以知燕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⑤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⑥安得广厦千万间!⑦壮哉,我中国少年。⑧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⑨项王曰:客何为者?⑩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b)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
a 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贻余核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 天津)
五、板书
1、现代汉语正常语序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2、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用“之”“是”提宾
介词宾语中,宾语放介词前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于??”或“以??”结构放谓语之前。
+之+定”
定语后置“中+定+者”
“中+之/而+定+者” +数量词” 谓语前置 篇三:倒装句教案
授课教案
学生姓名: 祁羚 授课教师: 彭飞 班主任: 张茜 科目: 英语
上课时间: 2014 年 月 日 时— 时
教学主管批阅意见:
授课学案
学生姓名: 祁羚 授课教师: 彭飞 班主任: 张茜 科目: 英语
上课时间: 2014 年 月 日 时— 时
篇四:倒装句教案设计
必修5 unit4 grammar 倒装(inversion)observ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photography, but i took„ know.dos and don’t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倒装的定义
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有时为了语法结构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强调,而将谓语的全部或一部分提到主语前面,这种语序叫做倒装。
倒装可分为: a.完全倒装(全部谓语放在主语之前)b.部分倒装(只把谓语的一部分,即助动词或be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
here.here()
never
„()
二、完全倒装
1.以 here ,there, now, then引导的句子。
? there goes the bell.? for a moment nothing happened, then came voices all shouting together.the children rushed out.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boy went awa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rain poured dow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放在句首,谓语为vi.要用完全倒装。
a little boy stands under the tree.under the tre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picture hangs on the wall.on the w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以上完全倒装中:
(1)只有主语是名词时才能完全倒装,若主语是代词时,不能倒装。
(2)完全倒装句中常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而不用进行时。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________________.a.a village lie b.lies a village c.does a village lie d.is lying a village 4.为强调表语而把表语放在句首
many famous people were present at the conference.present at the conference were many famous people.hundreds of students are seated in the lecture ha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days when the chinese people used foreign oil are gon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倒装
各种时态怎样进行部分倒装? 将来时
„he will wri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时
„he writ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去时
„he wro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时
„ he is/was writ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
„he has/had writt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态动词 „he can wri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用于only+状语开头的句子,状语可为副词、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
只是在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学好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在他回来之后他妈妈才去睡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或介词短语never, seldom ,hardly, rarely, little, nowhere ,nor , at no time, in no way, by no means, in no case, under no circumstances等开头的句子。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ne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少乘出租车上学。seld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别的任何地方你都看不到如此漂亮的街道。
nowhere el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黑猩猩做事情对它们来说并不是自然的,对这些动物来说,做事情并没有多大意义。what the chimpanzees are trained to do is not natural to them,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not until„(直到„才„)的主句中。
直到小孩睡着妈妈才离开房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t only 置于句首,not only„ but also„(不但„而且„)结构中not only后倒装,but also后不倒装。
不仅旧城被修复了,新城也被建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o sooner„ than„(一„就„), hardly/scarcely„when„(一„就„),的句型中。注意:no sooner/hardly/scarcely后倒装,than/when后不倒装。此外,no sooner/hardly/scarcely后常用过去完成时had done,而than/when后常用一般过去时。他刚冲进教室课就开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 so/such „that(如此„以致„)的结构中,若so/such 置于句首,则主句部分倒装。
1)it is such an interesting book that john has read it twice.2)it is so interesting a book that john has read it twi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e was so proud that he never listened to any advi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于 so, nor, neither 开头的句子, 表示前面的情况也适用于另一人或事物。此倒装句谓语应与前句谓语的时态形式一致。
jack can not answer the ques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不能)he has been to beij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去过)i don’t know the answ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也不知道)注意:1)当 so引出的句子用以对上文内容加以证实或肯定,意为“的确如此”时,不可用倒装结构。---it’s raining hard.---so it is.2)如果上文所述两件事也适合另一个人或物,用so it is /was with sb.或it is/was the same with sb.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so it was with engels.8.由as(尽管)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用倒装句,即把表语或部分谓语提前。用though时可倒可不倒。倒装结构:表语十as+主语十系动词be;动词原形+as+主语十助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虽有耐心),he was unwilling to wait three hours.他虽然是个孩子,但已经熟知英语。
(当单数名词位于句首时,名词前无冠词)try as i might, i could not lift the stone.9.用于某些祝愿的句子。
1)may you succeed!2)long live china!把下面的句子改成倒装句。
1.he could begin to work again only when the war was over.2.i seldom go to work by bus.3.her father is a doctor.her mother is a doctor ,too.4.my teacher didn’t agree with him.i didn’t agree with him, either.5.he was so badly injured in the accident that he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6.he works so hard that he has no time to spare for traveling.7.though he is a child ,he is very brave.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误。
1.not only can mp3s provide us with fun, but also can they help us learn english well.2.under a tree was sitting two old men.3.often travel we to those places.6.long live do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7.rarely was a debate attracted so much media attention.篇五:倒装句教学案
语法复习七:倒装句
英语最基本的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但有时由于句子结构的需要或表示强调,就要采用倒装形式。将谓语动词完全移到主语之前称为完全倒装,只将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到主语之前称为部分倒装。强调性倒装和以so, neither, nor开头的句子是高考例题的热点。
(一)倒装句的意义
1、适应一定的语法结构的需要,主要是指疑问句句型结构的需要。
wa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founded in 1927?
2、为了强调某一部分,而把这部分放到句首,构成倒装。
e.g.never have i been late for school this term.(二)倒装的使用情况
1、在 “there be” 结构里,there是引导词,主语在be后。
e.g.there is a box on the table.2、在疑问句中。e.g.is she singing in the classroom?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3、在here, there等副词开头的某些句子里(要用一般现在时态)。如果主语是人称代词,主语和主要动词的词序不变。(完全倒装)
e.g.there goes the bell.here is an apple for you.4、重复倒装句型,用在以so, nor, neither开头,表示谓语所述的情况也适用于另一个人或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句中。so用于肯定句,表示“也一样”、“也这样”;nor, neither用于否定句,表示“同样也不,也不这样”。
e.g.i am watching tv.so is she.my parents didn’t watch tv last night.neither(nor)did i.5、直接引语的全部或一部分放在句首时,主句中的主谓也常直接倒装。(完全倒装)e.g.“very well,” said the french student.“bring me two eggs and a cup of tea, please.” said he.6、在以never, little, hardly, not only, few, not, seldom等否定副词开头的句子中,采用部分倒装。如不放在句首就不要倒装。
e.g.little did he say at the meeting.never shall i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army.比较: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army.7、用于以only所修饰的副词、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的句子中。
e.g.only when the war was over in 1918 was he able to get happily back to wrk.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earn english well.注意:如果only后的词组不是状语,不需倒装。
e.g.only wang lili knows this.8、为了表达生动,有时把表地点、方位的副词,如 up, down, out, away, in等放在句首,同时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若主语为人称代词,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不变,只将副词放在句
首。(完全倒装)
e.g.away hurried the boy.out rushed the girl.9、在虚拟结构中,条件从句的谓语含有were, had 和should这三个词是,可省去if,将这些词移至主语之前。e.g.had i time(= if i had time), i would go and help you.were i you(= 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abroad.10、as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要倒装(形容词/ 副词/ 名词/ 动词 + as + 主语 + 谓语)。e.g.proud as they are, they are afraid to see me.child as he is, he seems to know everything.(child前不加冠词)
hard as he worded, he made little progress.11、用于某些表示祝愿的句子里。
e.g.may you succeed!long liv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2、so + 形容词、副词及such 置于句首时要倒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