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时间:2019-05-13 07:5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第一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何陋之有?(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或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第二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主+谓),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变成了”谓+主”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宾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四、宾语前置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刘)豫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

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②唯利是图(图利)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

①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③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不如决策东乡(向东)•练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称心如意,几家能够?

2、请奉命求教于孙将军。

14、足下何以待之?

3、求人可使报秦者。

15、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逼兵势耳。

16、君不之信

5、亮见权于柴桑。

17、皆可限以时月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8、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7、古之人不余欺也。

19、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0、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9、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1、大王来何操?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吾尝疑乎是

1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4、咨臣以当世之事

第三篇: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3)是名词宾语前置,例(4)是代词宾语前置。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宾 【实例】(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 【实例】(1)大王,亲高皇帝孙。(《史记·淮南王列传》).[译文: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2)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说苑·善说》).[译文:鄂君子皙是楚王的亲母弟。]

【类型】2.几项状语次序不合 【实例】(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沛公的话都报告项王。](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同上).[译文:汉军已经全部夺取楚地了吗?这里为什么楚地人这样多呢?]

【类型】3.状语插在其他成分之前 【实例】(1)素天下士归之。(《汉书·窦婴传》).[译文:天下人士一向归服他。](2)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荀子·正论》).[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是天下最善于令行禁止的人。]

第四篇:文言倒装句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题型:翻译题、选择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存在的原因是? 现代汉语标准句子结构是? 不同句子成分的标志是?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 ─谓─(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句 第一类:

1、王来何操?

“操何”

2、沛公安在?

“在安”

3、客何为者?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它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二类: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有”“欺”“闻”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它们分别作“信”第三类: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第四类、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小结: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常见高频代词“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在介宾结构(短语)之中,介词的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定语后置

•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四种常见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名(代)词 +形容词+者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名(代)词 +之+形容词+者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C、“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名(代)词 +之+形容词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中心词+数量词 名(代)词+数量词

练习: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佃民,租田种的人)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相与枕藉乎舟中

3、具告以事。

•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 等。

•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得复见将军于此。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 甚矣,汝之不惠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不仁哉!梁惠王也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第五篇:高中文言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莫、毋”等否定词);二是代词(如:尔、之、我、自、吾、己)作宾语。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时不我待。忌不自信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居则曰:“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庄子 寂寥而莫我知也。

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 了解了解我的(愤懑、苦闷)“,《愚溪诗序》柳宗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孟子》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动词、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范仲淹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司马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司马迁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庄子 牛何之?

《孟子》 则又何羡乎?

《赤壁赋》苏轼 客何为者?

《鸿门宴》司马迁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 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沛公安在?《鸿门宴》司马迁

世与我而相违兮,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且焉置土石?(且土石置焉?)(《愚公移山》)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彼且恶(wū)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三)用”之“、”是“将宾语提前。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还有“何......之有”格式。

1“何......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什么功劳呢?)

《信陵君窃符救赵》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前世教化各不相同,效法哪一个古代?帝王不相同,遵循哪一种礼法?)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韩愈 2“„„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本身行为正,不命令,别人也会遵行;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这说的不就是李将军吗!”

3“唯......是......”的格式,“唯(惟)”起称足音节的作用,“是”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唯命是听(成语)唯利是图(成语)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年》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唯巫言是用。

《宋史.列传》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夜以继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时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来表示。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jì)能属(zhǔ)者百余人耳 汉骑(jì)追者数千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司马光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有个乘船过江的楚国人。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有个叫毛遂的门客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遥远的江湖)《岳阳楼记》

(三)、状语后置:

1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主要以“于”“以”“乎”为标志。例如:

赵氏求救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2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虽董(监督)之以严刑,振(震:威吓)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四)、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美哉,我少年中国。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知人则哲,为帝难之。”信哉斯言!《后汉书.虞延传》 安在其不辱也?

下载文言文中的倒装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中的倒装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本站推荐]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 倒装句 :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 汝之不惠,甚矣! 《愚......

    文言文中的成语

    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

    文言文中至于的用法

    1.“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张岱的《于园》)对于其中“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的理解,出现较大争议:第一种观点,遵照课本节选的文字来理......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盍(盖)等;常用的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教案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教案 一、导入: 文言文具有简洁、精炼的特点,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经常省略某词或某成分。今天来学习一下省略句中的主语省略和谓语省略,我们在翻译的时......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一、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