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7:5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本站推荐]》。

第一篇: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本站推荐]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

倒装句 :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3、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1(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3)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4、状语和补语后置。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赤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张衡传》

语法与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

①凡吏于土者 ——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②二月草已芽 ——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③非能水也 ——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④范增数目项王 ——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再如: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4、名词直接作状语。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 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吾得兄事之。——“兄事之”即“事之如兄”。

②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操军破,必北还。——“必北还”即“必还于北”。

③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按照秦法应当杀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惧有伏焉。—— 伏:伏兵。

2、动词作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 ①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

②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蹶:使„„受挫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使之活。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③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④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⑤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②山多石,少土。—— 多、少:都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②大王必欲急臣 ——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足以荣汝身。——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②且庸人尚羞之。——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经·氓》)

第二篇: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3)是名词宾语前置,例(4)是代词宾语前置。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宾 【实例】(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 【实例】(1)大王,亲高皇帝孙。(《史记·淮南王列传》).[译文: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2)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说苑·善说》).[译文:鄂君子皙是楚王的亲母弟。]

【类型】2.几项状语次序不合 【实例】(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沛公的话都报告项王。](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同上).[译文:汉军已经全部夺取楚地了吗?这里为什么楚地人这样多呢?]

【类型】3.状语插在其他成分之前 【实例】(1)素天下士归之。(《汉书·窦婴传》).[译文:天下人士一向归服他。](2)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荀子·正论》).[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是天下最善于令行禁止的人。]

第三篇:文言倒装句

考纲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题型:翻译题、选择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文言文倒装句存在的原因是? 现代汉语标准句子结构是? 不同句子成分的标志是?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 ─谓─(定)─宾,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句 第一类:

1、王来何操?

“操何”

2、沛公安在?

“在安”

3、客何为者?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它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二类: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有”“欺”“闻”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它们分别作“信”第三类: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城中皆不之觉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未之多见也

第四类、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小结: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常见高频代词“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之”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在介宾结构(短语)之中,介词的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定语后置

•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四种常见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名(代)词 +形容词+者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名(代)词 +之+形容词+者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C、“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名(代)词 +之+形容词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中心词+数量词 名(代)词+数量词

练习: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佃民,租田种的人)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相与枕藉乎舟中

3、具告以事。

•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 等。

•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得复见将军于此。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 甚矣,汝之不惠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不仁哉!梁惠王也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1、()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D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第四篇:高中文言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莫、毋”等否定词);二是代词(如:尔、之、我、自、吾、己)作宾语。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时不我待。忌不自信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居则曰:“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庄子 寂寥而莫我知也。

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 了解了解我的(愤懑、苦闷)“,《愚溪诗序》柳宗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孟子》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动词、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范仲淹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司马迁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司马迁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庄子 牛何之?

《孟子》 则又何羡乎?

《赤壁赋》苏轼 客何为者?

《鸿门宴》司马迁

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 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司马迁

沛公安在?《鸿门宴》司马迁

世与我而相违兮,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且焉置土石?(且土石置焉?)(《愚公移山》)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彼且恶(wū)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三)用”之“、”是“将宾语提前。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还有“何......之有”格式。

1“何......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什么功劳呢?)

《信陵君窃符救赵》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前世教化各不相同,效法哪一个古代?帝王不相同,遵循哪一种礼法?)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韩愈 2“„„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过许多道理,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说的就是我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本身行为正,不命令,别人也会遵行;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这说的不就是李将军吗!”

3“唯......是......”的格式,“唯(惟)”起称足音节的作用,“是”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唯命是听(成语)唯利是图(成语)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年》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唯巫言是用。

《宋史.列传》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夜以继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时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来表示。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jì)能属(zhǔ)者百余人耳 汉骑(jì)追者数千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司马光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有个乘船过江的楚国人。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有个叫毛遂的门客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高的庙堂,遥远的江湖)《岳阳楼记》

(三)、状语后置:

1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主要以“于”“以”“乎”为标志。例如:

赵氏求救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2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虽董(监督)之以严刑,振(震:威吓)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四)、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美哉,我少年中国。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知人则哲,为帝难之。”信哉斯言!《后汉书.虞延传》 安在其不辱也?

第五篇: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何陋之有?(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或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下载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法与文言倒装句[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

    高中英语《语法-倒装句》教学设计

    Inversions Teaching Plan I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1. Students can recognize the inversion patterns, and get to know of its grammar meaning of emphasizing.......

    语法专题14倒装句及答案解析

    语法专题十四 倒装句 1. Try she might,Sue couldnt get the door open. A.if B.when C.since D.as 2. Only when he reached the tea-house it was the same......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

    高考语法之倒装句复习教案与训练(有答案)

    高考语法复习:倒装句教案 袁建平教学目标:掌握倒装的基本用法 重点难点:特殊倒装的理解与固定句型倒装的记忆 教学过程: 一.倒装的概述: 英语最基本的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

    倒装句大全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

    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本站推荐]

    同位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 ----......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语法--倒装句专练及答案解析

    2012-2013学年下学期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M8语法--倒装句专练及解析 1. _____can you expect to get a pay rise. A. With hard work B. Although work hard C. Only with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