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一)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 等否定词);
第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赤裸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二)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例如:①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尽一石粟)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 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 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第三、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 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④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⑥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第二篇: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三篇:倒装句总结归纳(精选)
倒装句归纳
最通常引起倒装的是某些状语前置。一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倒装,即整个谓语在主语之前;另外一种是部分倒装,只是操作词至于之前(操作词指句子中标记时态,人称和数的词,常见的有一般现在时的do, does, did, 完成时中的have, has, had,以及含情态动词句子中的情态动词。引起倒装的状语前置情况基本上如下:
A.当句首状语为方位介词或拟声词,谓语动词为 go, come等表示位移的动态动词时,通
常用全倒装。例如:
1.There was a sudden gust of wind and away went his hat.2.The door opened and in came Mr.Smith with a book in his hand.3.Bang!Bang!Bang!came three reporters of firecrackers.注意:如果主语是代词就不倒装。Lower and lower he went.B.当位于句首的是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时,也会全部倒装。
4.Under the tree lies a little boy.5.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stands a farm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runs a river.C.当句首状语为否定或者带否定意义的词时,一般使用部分倒装。
6.Never will I speak to a person like him.7.Visit our store.Nowhere else will you find such magnificent bargains(便宜货).注意:a.高中阶段常见的表示否定的词有:no, not, never, seldom, little, hardly, at no time, in no way, little, few, no only … but also, not until…
以关联词not only(but also)开头的分句,往往引起局部倒装:
Not only did he complain about the food, he also refused to pay for it.b.表示否定的词,如果不在句首,句子就不用倒装。
D.句首为 only + 副词、only + 介词词组、only + 状语分句时,也可以引起部分倒桩。
8.Only yesterday did he find out that his watch was missing.(only + 副词)
9.Only through sheer luck did he manage to get some tickets.(only + 介词词组)
10.Only because there were some cancelled booking did he get some tickets in the end.(only + 状语分句)
E.在以关联词 so(… that)开头的句子结构中,“so + 形容词” 是主语补语倒装,即全倒装;“so + 副词”是状语前置,即部分倒装。
11.So small was the mark that I could hardly see it.(“so + 形容词” 是主语补语倒装)
12.So much does he worry about his future that I even can’t sleep at night.(“so + 副词”是状语前置,即部分倒装)
F.当方式状语、频度副词状语等移至句首时,有时也可以部分倒装
13.Many a time has Mike given me good advice.
第四篇: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3)是名词宾语前置,例(4)是代词宾语前置。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宾 【实例】(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 【实例】(1)大王,亲高皇帝孙。(《史记·淮南王列传》).[译文: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2)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说苑·善说》).[译文:鄂君子皙是楚王的亲母弟。]
【类型】2.几项状语次序不合 【实例】(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沛公的话都报告项王。](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同上).[译文:汉军已经全部夺取楚地了吗?这里为什么楚地人这样多呢?]
【类型】3.状语插在其他成分之前 【实例】(1)素天下士归之。(《汉书·窦婴传》).[译文:天下人士一向归服他。](2)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荀子·正论》).[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是天下最善于令行禁止的人。]
第五篇:倒装句教案
《文言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读课1节,练习课1节,讲评课1节。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四)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1、“„„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第二课时
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C.亚父者,范增也 D.具告以事 3.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 D.此乃天也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亦足以畅叙幽情 D.晤言一室之内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内惑于郑袖,外欺
于张仪 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祸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宇文新州之懿范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D.都督阎公之雅望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10.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译文: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译文:
12.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B.时有北人索驭驎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13.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D.良庖岁更刀,割也。
14.根据句式特点,下列各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未之闻也。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③曰:“牛何之。” ④对曰:“将以衅钟。” ⑤是乃仁术也。⑥夫子之谓也。⑦百姓之不见保。⑧然则一羽之不举。⑨是诚不能也。
⑩构怨于诸侯。○11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2王坐于堂上。
A.①②③⑧/④○11/⑤⑥⑨/⑦/⑩○12 B.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C.①②③/④○11/⑤⑥⑨/⑦⑧/⑩○12 D.①②⑤⑥⑨○11/③⑧/④/⑦⑩/○12
15、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译文:
16、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发《欧阳公事迹》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5题 邻 女 说
[清]戴名世①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曰:“可得闻乎?”曰:“发黄费吾膏②,面黠③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④,人来费吾荼。”曰:“若何以得嫁?”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曰:“有陋汝者,奈何?”西邻之女竦肩枭颈⑤,粲然⑥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而孰得陋余而弃余?”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曰:“有不类我
者,则处女已嫁矣。”
处女俯而叹。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数处女之过失。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处女将自以为美乎?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注]①戴名世(1653—1713):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少年才思敏捷,有思明反清思想。1702年刊行《南山集》,内容多载南明抗清之事,两年后以“大逆”罪被杀,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②膏:润发脂:染发膏。③黠(xiá):黑。④藏:通内脏的“脏”字,可译为肥皂。⑤竦肩枭颈:耸肩、缩脖子。⑥粲然:放肆大笑的样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聘之者。聘:下聘礼求亲
B.有陋汝者,奈何陋:认为„„丑陋 C.吾试数处女过失数:数落,责备
D.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 自媒:推销自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处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一组是()①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②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③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④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⑤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⑥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愿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所谓的“处女”;实为作者自况,“邻女”则喻世俗:这里所表现的,不单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联系作者的思想,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B.本文以对比手法为主,写“处女”的品格磊落,而“邻女”滥嫁,表现了清初士人对于国家民族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极能发人深省。
C.听了邻女的一番教导后,处女这才发现自己的许多地方有过失,决心改变自己,拂衣整袖后就立即起身跑回家,发誓这一生一定要通晓善嫁之理。
D.本文写人很有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邻女耸肩、缩脖子、捧腹大笑的不屑神态,还是写处女远离世俗、落落寡合的神情,都显得绘声绘色,形象宛然。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孰得陋余而弃余?(3分)翻译:
(2)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4分)翻译:
(3)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3分)翻译:
参考答案
1.D(都是定语后置句。)2.B(例句是宾语前置;A.被动句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D.介宾短语后置)3.A 4.C(A被动句;B判断句;D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5.C(A句引(之)以为;B句列坐(于)其次;D句言(于)一室。)6.A(分别为判断句和被动句)7.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8.C(介宾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9.B(ACD三项都是介宾结构后置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10.B(A、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分别是“以„„之形饰”、“于„„致思”、“以事验之”,B项是宾语前置,“未之有”应为“未有之”。)11.(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应召。(2)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奇,意动用法。雅,平素。征,征召。拜,任命,授予官职。
12.A(判断句,其余为定语后置句)
13.D(其他三句与例句都是被动句,D为判断句)
14.A(①②③⑧宾语前置句 ④○11省略句 ⑤⑥⑨判断句 ⑦被动句 ⑩○12状语后置句)
15、从前,齐王派淳于髡送只天鹅到楚国。出了都城门,半路上那天鹅飞走了,只提着空笼子,编造了一套欺骗的话语,前去会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送天鹅,在河上经过,不忍心天鹅的干渴,放出让它喝水,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绞颈自杀而死,担心人家议论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杀伤。天鹅是长羽毛的东西,多有相像的,我想要买一只顶替它,这是不诚实而且欺骗了大主。想要到别国逃亡,又伤心我们两位大王间的这次通使半途而废了。所以前来认罪,向大王叩头,接受惩罚。”楚王说:“好。齐王有像这样忠信的贤士啊!”优厚地赏赐了淳于髡,赏赐的钱财比有天鹅进献还加一倍。
16、先祖欧阳公四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把书上的字教给他。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又要他学作诗。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到村中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的书读完了便抄下来,没有抄完,已能背出来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味专心致志地读书,从小所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那样高的水平了。
17、1.C 2.B 3.C 4.(1)还有谁能够认为我丑而嫌弃我呢?(3分)(2)而处女(你)没有相逢(相互)看顾的知己,处女(你)要等什么时候得到配偶(能够嫁出去)啊?(4分)(3)但是我恐怕原来到我家的人将全部跑到你家门口(去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