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管理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
黄彦
(一)何谓“文言文”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二)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文分离。
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
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三)文言文的教学功能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
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上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四)如何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课内课外“粗识文字”
这一步可分为课外和课内两部分。我的具体做法是:提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对照参考资料疏通全文,教师要检查并适当公布检查结果。上课时可采用竞赛的方式,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相互提问、答疑,学生答不出的。再由教师解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小组得分可公布在黑板上或记录在班级评分栏里。
二、有的放矢“我问你答”
通过前面的粗识文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所以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查缺补漏、突出重点。教师在备课时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全面、有层次地理解并掌握课文知识的问题,教师问,学生答。
三、构筑框架“庖丁解牛”
具体做法是:分小组把各段的大意写出来,进行分段分层,然后教师收集各小组不同的分法,让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价、鉴定,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恰当地引导,最后师生共同确定最佳结果。
四、各抒己见“借鉴欣赏”
让学生查阅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特点、优劣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他们慢慢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另外,还可以先由教师做示范,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赏析他们认为精彩的语句。
五、加强诵读“琅琅上口”
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古语云“书读千遍,其义自见”,阅读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包含了回忆、判断、推测、确认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在这些思维过程的互相转换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不仅能自主地积累文言文知识,还能发现问题,并通过阅读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其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坚持多读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多读的方法,“读”必须是整体阅读与重点阅读的结合。初读必须坚持整体性,不能读一句,译一句,这样既影响阅读速度,有碍整体阅读质量,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习惯。借用陆象山的一句话就是“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那么“未晓处”如何处理呢?划下来,留待第二遍重点阅读时解决,一般来说,一篇文言文至少要让学生读三遍,按整体——重点——整体的顺序进行。如果课堂时间紧,前两遍可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时完成,对于阅读中发现且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到课堂上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六、情景设置“朗读背诵”
文言文教学还要和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结合在一起。在平时练笔中,鼓励学生用文言文或半白话文写作,当然,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可定时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也可以上完一单元文言文后,布置一篇与这一单元内容相吻合的作文,提示学生多引用课文里面的句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其他课余时间,采用话剧、演讲、竞赛、接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文言文学习,让学生喜欢学,喜欢读,喜欢背,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氛围。
七、赏析文章“有的放矢”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而对文章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分析得很少,有的甚至不分析,使文言文教学干瘪得可怜.这种作法是极不妥当的。首先,从文言文本身的文学价值看,总观现在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无论是第一册的先秦散文、第二
册的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还是第三册的宋代散文、明清散文等都是真正的精粹美文,其思想性、艺术性颇高。就思想感情而言,文中流淌的是作者从广阔生活中提炼而出的精华,是其情感与人格的渗沥,是其对生活的独特体悟,正是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之所在。另外,文章中所闪烁的艺术光辉,乃是作者心血、精气之结晶。其所用语言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所塑形象或为力拔山兮的楚霸王,或为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亦或为深明大义的蔺相如„„这些虽经千百年历史淘洗仍熠熠生辉的篇章,应该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进而领会。引导学生在对本民族历史的把握与亲和中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历史散文。
值得重视的是历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从命题的选文看,几乎无一例外是史传文学,这些选文一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也少有难解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语言相对规范,内容深浅适中。此外,文中主要历史人物都是正面的,诸如孝子节妇、清吏直臣等,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最先出现在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历史散文,选文以军事、政治为平台,揭示遥远年代国与国、君与臣等军国大事,故事本身可观赏性就很强,其中反映出来的直到现在还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心中的一些行为规则,是中学生应当好好把握的。如烛之武形象,在国难当头时放弃个人恩怨,深明大义;勾践形象,用卧薪尝胆、有仇必报等大器之举体现了一个谋略家的胆识;邹忌形象,像一个时刻在思考的思想家:触龙形象,面对不可理喻之人能够推己及人,以智慧胜,比烛之武更胜一筹,等等。这些形象构成一个明君、贤臣与说客共同活动的大舞台,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上层统治的化石,对学生理解君臣关系、国与国之间的争斗、说客话语的重要作用有着有益的启示效果。
还有一些虽非史传文学却与史有关的文章可以起到更深刻的作用,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谆谆告诫的是为政以德、居安思危;《六国论》《伶官传序》《阿房宫赋》等更是充满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对惨痛教训的总结,字里行间洋溢着贤臣与文人墨客对民族社稷的责任感。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里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
在对本民族历史的把握与亲和中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素,激励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大志,这正是体现教育良知的地方。
当然,强调评析结合,并不是说每篇文言文都要进行极详尽极全面的思想、艺术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篇文章及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抓住一两方面进行评析,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第二篇: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任玉芳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相关文学知识、文言知识链接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累实词、虚词,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加强文言文练习,特别是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语感、词语和句式积累、训练、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教学是传授文言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学习文言文意义深远,简言之:可以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明理、向善、修身养性);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言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的难点。原本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文言文在学生这里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对象。学生在文言文方面兴趣不大;费时最多,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固然也是因为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较远,但是我们教师本身就有采用各种技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责任;由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相关文学知识联系法。课本上的文言文只是我国文化经典中的些许范文,相关的文章、故事很多,我们可以做些知识链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联系到苏轼的个人生平,向学生讲苏轼坎坷的一生,讲乌台诗案,讲他《定**》中的面对人生风雨的镇定自若,讲豪放旷达的他也有柔情似水的《江城子》,讲余秋雨写的散文名篇《苏东坡突围》。学生对这个人物了解多了,提高了兴趣,就能深入进去理解其文。在讲到毛遂自荐的故事时,我也提到了毛遂自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毛遂在关键时候敢于表现自己,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毛遂正因为此次得到了领导平原君的赏识,在次年燕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被力荐率军御敌。结果赵国被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自刎而死。这种鲜为人知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中有这么好的东西,学生了解了,就会去找着看,钻着学。
2、采用相关文言知识联系法。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文言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前面学过的没有弄懂,后面困难就会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后来听文言文如听天书,做翻译题时望文生义,笑话百出,恐怕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前后文言知识的联系。比如刚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对初中的几篇文言文记忆深刻,能够流畅背诵,但是对文言语法知之甚少,所以我在高一讲文言知识时多联系初中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学生对课文熟悉,觉得都是自己会的内容,兴趣颇浓;对文言知识就容易理解了。古文教学要做到上下节课之间相互联系,上下两篇课文之间互相联系,上下册书之间互相联系。学生高二高三的文言文学习依此类推,知识相互链接,环环相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巩固知识。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词汇量是获得文言文语感的基础。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在日常授课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课后要总结。要学就学透:要学生掌握住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等,注意古今意义的演变;然后可以延伸到课外文段,继续巩固。虚词要把各种用法都给学生总结下。比如“而”字作为连词可以表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假设、目的等各种关系,要花时间给学生总结,让学生掌握。
2、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掌握不住就难以准确理解文意。即使考试没有直接考,但在考题得分点中也不时露出这两方面的要求。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多是通过解释实词和翻译句子体现出来。词类活用要根据语境、词性和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去辨析。比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字处在副词“欲”字之后,又位于“相如”之前,是在谓语动词的位置,在这里只能理解为动词“杀”。词类活用也有些规律可循。比如:不及物动词后跟宾语,那么这个动词常用作使动;形容词后跟着“之”字,常常用作意动等等。文言句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和现代汉语不 同。比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就是因为和现代汉语相比语序有所不同,所以才叫特殊句式;这个要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谈,否则学生较难理解。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比如判断句最关键的标志是名词或名词词组做谓语;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常常会构成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都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有“中心词+之„„者”等几种固定格式。要把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教给学生;告诉学生意动和使动的翻译格式。另外还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固定用语。比如:“无乃”、“得无”、“无何”、“之谓”“已而”“所以”“是以”等等。只有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才不为难。
3、积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通假字只要把课文中出现过的掌握住,然后根据语境能在课外文段举一反三运用就可以了。古今异义词如果讲得好,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兴趣的。随着词义的演变,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感情色彩变了,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和现代汉语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这个学生最容易错,比如:“是”字在魏晋后才有作判断词的用法,大多数情况则是指示代词“这”;古代的“走”是现在的“跑”等等。
三、加强文言文方面的训练
1、平时要注重练习。要在单元结束后进行练习和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用专门的时间去做专门的训练;只有精选试题加强练习,才能出成绩。
2、要特别注重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我的做法是平时授课的时候,就划出较为重要的句子,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另外在专项训练时,印发精心挑选的文言文小文段,这种文章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很适合学生练习。翻译能力要从直译开始训练,字字有着落,句句要翻译。能直译的坚决不意译。根据:“增”、“删”、“调”、“补”、“换”等原则去翻译;尽量做到“信”“达”“雅”。另外句中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一定要翻译出来,因为考试这个是按点给分的。译文尽量保持和原文的句式一致,不可随意乱改句式和语气。
四、采用灵活多样地教学方式
1、激情在先。教师首先应该怀着对文言文的热爱来教授文言文。一个教师只有热爱他授课的内容才能有高度的激情,才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感染学生,创造出激情飞扬的课堂!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内容厌倦、厌烦,怎么能影 响、感染、激励学生?文言文难懂,学生最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自己精神不振、照本宣科、刻板讲授、颠三倒四,怎么能令学生精神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呢?
2、创新在后。传统的串讲文言文的方法固然很好,按部就班,条理清楚;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今天中国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急剧变化。现在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让学生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聆听教师从头至尾的串讲已经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法(轻读、默读、齐读、分读等)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借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赏析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知识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总之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的任何学习一样,首先要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然后通过积累词语、理解重点的文言语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当然日常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有心的,有自己的思考的,有高度学习精神的教师同仁们去钻研的。我认为:只要在现实的教学中行之有效,能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都是好办法。让我们满怀激情、高举创新的火把去共同努力,创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黑永先《文言文阅读》
张 鹏 《中学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第三篇: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尝试(范文模版)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尝试
四会市青云小学周卓桃
摘要:
文言文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习并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文中蕴含的道理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但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难读难懂,老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启迪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方法
文言文,其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文采斐然,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与现代的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较大的差别。在小学最后阶段学习文言文,不光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还在于让学生吸收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审美情操。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文言文不仅难读而且难懂,教师引导起来也相当吃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那么,在教学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如何让孩子真正领略古文的魅力,喜欢文言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只安排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总共四篇文言文。很多教师缺乏文言文教学经验,采取读背与翻译的单一枯燥教学方式,认为只需要让学生会背会译就可以了,没必要做其他探讨研究。这种只重灌输不重学生个人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于是,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没有兴趣,有的甚至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读起来乏味。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学生眼中变得味同嚼蜡,平时强调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此刻如同虚设,实在令人遗憾。
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每位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明确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所作的具体规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以兴趣去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我们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小学文言文教学,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文言文里有丰富的知识、优美的景物、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例如,在学《学弈》之前,先让学生说说“全神贯注”的近义词,当有学生提到“专心致志”时,适时地提出,在《学弈》一文中就有这个词。这样学生就会很想知道这个词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学习。课文学完后,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小猫钓鱼》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寻找两者的异同之处。除此之外,激趣还可以在表演中进行。例如,学习《两小儿辩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用文言文表演,或编成现代课本剧再表演,这样,学生会在不经意中加深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三、教给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句式上明显不同,文言文是传统的,但教法不是传统的。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之以渔”,在小学阶段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于迈好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非常积极有益的。
1、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划出节奏与停顿。文言文教学不比外语教学,它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因为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都与古代汉语有着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所以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应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伯牙绝弦》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划出朗读的节奏,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自己认真的读课文,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同学读,同学评,互相提高,互相进步。
2、从诵读中理解。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宋朝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3、借助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理解文意。因为文言文难懂,古今词意差异较大,学生初学文言文会有一定的语言障碍,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对照书中注释进行简单翻译。如果实在有困难,可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来理解文章,帮助学生养成参阅工具书的好习惯,一旦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仍能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学生初学文言文时,应注意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文言文的学习与平时的语文学习进行对比,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增强学好文言文的勇气和信心。
四、启迪思维,触类旁通
小学阶段的几则文言小故事都旨用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说明深刻的哲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意思。它既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古人读书的追求——读书志在明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体会,谈一谈故事中告诉人们的道理。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对比,受到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把读书与个人的成长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巩固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应该要重视拓展性训练。例如,复述故事、改编课本剧、搜集文言名句等。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文言文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应该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让孩子真正领略古文的魅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共同努力开创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让中国传统文化重现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谈》(李莉)
2、《努力改进文言文教法》(吴晓辉)
3、《教学心理学》(张大均)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基础 情感熏陶 写作 做题技巧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列举了加强阅读,建立知识体系,情感熏陶,掌握技巧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心得,以期跟上新改革步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正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源,而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练就过应的基本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强调诵读,培养学生阅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 读。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 读,在初步理
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 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加强诵读是第一步。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 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 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
一。从初中 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 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 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面对花样繁多的问题。
三、陶冶性情,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梅花,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我们要鼓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 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李白傲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
甫关心百姓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心系国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豪放洒脱“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阅读其实是对话,是交流,是积累。它可以让学生在陶冶性情,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性格品质,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写作能力是面对高考的必由之路。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的作品都是经过筛选的古文化精华。教学中,在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 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成的民族性格特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有屈原型的操守坚贞。正直不阿;“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与民同乐,有孟轲的民主思想精华„„像这样当一个单元或学期、学年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类,可在青春、信仰。前 途、理想、知识、成材、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内,分别摘录出所学文言文中的语句、格言、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论据,而且在学习,品赏中,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真理。同时让文言文的文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文字,灵动飞扬,精彩纷呈!
四、加强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虽然出题内容不定,人物各异,主旨差别。但我们细心归纳,还是能够找到做题的技巧的。无论是文言翻译,还是诗歌鉴赏,都有一定的出题套路和原则,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
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 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 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只要平时加强文言文学习,经常阅读,经常练习,我们就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文言翻译就有许多方法。
1.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 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动莫名其妙,因此 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3.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的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补充。即被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学习,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可选取与课本相近的或相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文言文学习信心兴趣是根本,诵读与背诵是核心,词语落实是基础,语法掌握是关键,文本赏鉴是升华,拓展延伸是必然。注意了这些环节,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32)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5月,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7,(04)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而今,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考不考文言文,那么,我想,几乎很少人愿意去学文言文。有人曾在高中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学生认为 “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学生之间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可见一斑。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我想,这与我们当前并不景气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不无关系。当前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
一、教法僵化,形式固定
一般而言,老师在讲授文言文之时,教法僵化,形式也成了一种模式化教学。主要步骤如下,先是介绍作家作品,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接着逐字逐句的串讲全文,梳理字词,特殊句式,最后内容分析,思想讲解。整个过程已成为一种定势,毫无新鲜可言。
二、目标单一,“言“ “文”割裂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另一种是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
三、“从本到本”,缺少迁移 这种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其结果却是学生不能形成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己首先“钟情于文言文”。不管教材如何变、高考如何改,如果教师理念不更新,急功近利的只为考试,那么灰色文言教学就永远也不会有焕发阳光之时。因此,要改变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是否可以稍微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活教活学,一扫笼罩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阴霾。在日常的教学,听课以及观看了相关的教学视频之后,我有以下体会:
一、文言文字词活教活学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重点落实重点实、虚词,落实重点句式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在教学时,能否适当的换一个面孔,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某语文教师在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对于“年且九十”一句中的“且”,作了一下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来做一道数学题。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到底多大年纪啊?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答案:满90岁。
生2:选B。愚公将要满90岁,而A项是小于90岁,范围太大,应该是过了89岁。生3:不对,应该选D。大于89,仅仅是交代了下限,小于90仅仅是限制了上限,都不准确,不合乎“且”这个词的意义。应该是过了89岁还未到但即将到90岁。
师:哦,要正确判断愚公的年龄,对“且”这个词的理解很关键。当然还要运用数学的逻辑知识。那么,到底哪个是正确选项呢?应该是已经过了89岁,还没有满90岁,这样才是严密的,符合原文的,答案应该是D。这个例子中,教师灵活的落实了一个简单的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枯燥无味。
A:<90 B:>89 C: =89 D:90>x>89 生1:选A。文中说“年且90”,“且”是“将要”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未
二、文言文朗读法激活课堂 某老师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学生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采取了借助对人物语言进行揣摩朗读的方法。
比如“老妇必唾其面”一句,老师设置如下几种读法:“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等等。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们发现:第一种是强调决心,表明自己态度的坚决;第二种读法是突出手段的“下流”,以使大臣们畏惧;第三种是表现摆“老资格”,以势压人;第四种中间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或者停顿,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或者暂停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这样经过朗读比较,学生认识到:在赵太后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
这位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激活了学生思维,激活了文字中的人情世态,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耳目为之一新。
三、文言文情景活教活学
高中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我在讲授“宫廷刺秦”这一高潮部分时,先是给学生放了一段视频,以此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可是对于“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疑惑不解,秦王身上本来就有佩剑,为何如此狼狈? 对于这个细节,我当时想到了大学时的一个经历,一个同学做过实验,剑负于背,佩剑如果太长,则很难拔出。通过这个讲解,学生消除了疑虑,最终明白了为何“秦王还柱而走”了。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
因此,活教活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正是我们文言文教学努力的最终目标吗?愿我们一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