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时间:2019-05-13 03:1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第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刘厂中学 张汝聪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如何让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让文言文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思索、勤总结。在二十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读”“说”“析”“背”“写”五步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模式 “五部曲”

本人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有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读文言文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现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承祖国文化、丰富现代汉语、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增强国民文化底蕴的需要,也是学生赢得考试的需要。在目前中学课堂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灌输式的串讲。教师落实了八字方针即“字字落实,句句讲清”,一字一句的讲解翻译,将所有知识一股脑儿的灌输给学生。几乎每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都如出一辙,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文言常用句式;翻译课文等千篇一律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完全失去对文言的兴趣。许多充满着情趣的文言被肢解成了字词的讲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学生方面,在中考这个大的指挥棒下,学生学习文言文缺乏主体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淡薄。中考这个无形的指挥棒禁锢着课堂学习,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有些同学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中考,平时完全无用武之地,这就使得学生从客观上不愿意多接触文言文了。还有就是文言文学习起来费劲,读起来拗口,难于理解也是导致学生不愿学的原因。

二、进行文言文教学有效探索的必要性 这种现状,让我们教师探索文言文教学怎样教才科学?怎样教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近几年,听了语文界泰斗余映潮老师的课,还自学了他的一些著作,本人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让课堂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我心想将这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会是个不错的尝试。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说”“析”“背”“写”文言文五步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五部曲”文言文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第一部曲“读”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文言文,读是非常重要环节。

1、读准字音。只有读准音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原意。如:《〈论语〉十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不读“shuō”而读“yuè”。《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的“不”,不读“bù”而读“fǒu”。《出师表》中“陟罚藏否,不宜异同”的“否”,不读“fǒu”而读“pǐ”。这些容易误读的字需要老师范读或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2、加强指导。文言文的读并不是让学生把每个字念出来就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诵读方法。①读准节奏。这里的节奏指的是停顿、断句,是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断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重要。如《〈论语〉十则》中“吾/日/三省/吾身”、《幼时记趣》中“见/藐小之物/必/细究/其纹理”,这些难点就需要我们教师指点反复诵读,逐步形成语感。②读出语气和感情。情是古诗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朋友情、思乡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地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产生共鸣,展开联想和想象。

3、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全员参与的集体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读,自由分散的个别读,分角色的朗读,带有表演色彩的朗读,打擂台形式的比赛朗读等。可根据不同课文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同一篇文章也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结合。如我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这节课学生学得乐在其中,我想主要是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总之,“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堂上,如果师生都能入神朗读,乃至成诵,把无声的文字读得有声有色有味,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作品的情感,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那么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定必轻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而是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第二部曲:“说”

1、说内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这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通常在一些浅显文言文的教学时,学生在通读文章后,我往往会设计一个问题: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或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虽然有时学生所讲与文章有所偏差,甚至闹出一些笑话,但这样一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既锻炼了口才,又训练了思维。

2、说翻译。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把文章每句话用现代文“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口头翻译课文,这样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了解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丰富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当然,教师不是把所有事交给学生,啥都不做了,相反,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翻译文章的方法外,还应当在难点、疑点处及时地给予点拨。

3、说疑问。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肯定他的善于思考。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什么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马上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学生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一旦被教师肯定,他们便会更愿意表现自己,更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说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如《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言”的性格特点。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再如在学习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我提了个问题:“大家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静思片时刻,学生即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说:“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挫折,但是一定要乐观面对。”有说:“当上帝为我关闭一扇大门时,也为我开启了另一扇大门,那一定会是我另一份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有说:“当挫折成为拌脚石时,退一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

(三)第三部曲:“析”

这里的“析”是“讲析”。对“讲析”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一味排斥,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一些教师打着践行新理念的幌子同样拒绝讲析,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烈烈轰轰,学生课后脑袋空空。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讲,总得有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归纳、总结„„讲解、讲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哪里需要略讲,哪里需要详讲。在教学中,我一般在如下方面进行讲析:

1、讲析文章主题。如在讲授《马说》时,学生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我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所以作者产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再如教《伤仲永》时,学生在谈方仲永成为“常人”的原因时,只会迁怒于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忽略了方仲永本人“不求上进”这一原因。这时教师不妨追问一句“方仲永变为常人,泯然众人,仅仅只是他父亲造成的吗?”仅此一问,常常能点醒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和分析课文,对文章中心、作者的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

2、讲析文章语言。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一读,比较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水中藻、荇交横。

学生一读,就说改句少了个盖字。我就让他们闭上眼睛,再细读这两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再细读了几遍,有说:“多了个盖字,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还有说:“原句不仅写出了月色的澄清,更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通过盖字,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再如在教授《爱莲说》时,我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形象美。然后请学生针对描写莲的句子议一议,可以看出、读出、悟出多少种“美”来。通过讨论点拨: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最后,我水到渠成地归纳: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外在姿态的赞美,其实是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

3、讲析文章写作技法。如在讲析《小石潭记》的美点探寻时,我说:“本文美不胜收,妙点纷呈。我们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体会课文的特别之处,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接着,我举了个例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12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小石潭周围古树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的清淡之景,也隐隐透露出作者的幽幽喜悦。”然后我要求学生读第二段,须读出一个妙点,读出美。过了一会,有生举手,一个说:“妙在比喻修辞的运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个说:“妙在动静结合的写法。‘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游鱼的欢快,由此也感染了作者。”另一个说:“妙在侧面描写。以鱼写水,未着一‘水’字,却将水的清澄写到了极致,堪称妙绝!”

学生在老师的讲析中体会文章用词之巧、写法之妙、内容之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第四部曲:“背”

读的最高境界是背诵。张志公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必须背诵,背诵起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1、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这样几番下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爱莲说》一文中第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于是我就通过还原的方式,让学生翻译我还原成课文原句,然后我翻译学生还原,如是几番,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

2、纲目线索法。如,背诵《桃花源记》按照文章的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也就理清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这样沿着作者写作思路背诵,也自然能很快背下来了。

3、对比记忆法。有的文章或段落,其行文非常有特点。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行文的某些特点,对学生的记诵是非常有好处的。如《鱼我所欲也》的最后一段,对比的特点尤为明显。再比如《岳阳楼记》的第三、四段,文章运用悲喜、明暗对比,教师指导学生弄懂了这些段落中采用对比这一行文特点,学生的背诵和记忆就容易得多,也会有效得多。

需提出注意的是,学生在背诵完了后,老师的检查落实非常有必要。我设三道关卡确保背诵的顺利进行。一是小组长关。每四人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早晚读由小组长检查。二是课代表关,小组长检查完后,报给科代表,由科代表在“背诵”一览表上积分,进行公示,形成竞争。三是老师关。上课前五分钟,抽签检查两三个同学,当堂背诵,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对不合格的同学,督促其按时补上。这样就可保证背诵要求的落实,促使学生将文言内化为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五)第五部曲:“写” 作为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如果能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不仅可以学到遣词造句法,还可以学到文章结构法,以及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应落实到写作上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借鉴,逐步学会写作、创作,并最终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写作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体验、挖掘,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1、改写。可以写一个片段。如教学《曹刿论战》,和学生探讨详略安排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写一个片段,展现“齐人三鼓”之后,鲁军击鼓,鲁军怎样士气旺盛,齐军怎样士气衰竭的战斗情形的。这个写片段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明白把握战机的重要性,而且使“齐师败绩”显得具体可感又真实可信。也可以改写整篇文章。如学了《狼》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该文改编成课本剧,不仅编,还演出来。学生改得兴致勃勃,演得也卖力。最后演得最好的那组,还在级部第二课堂展示上作了表演,取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2、仿写。如学了《陋室铭》后,我让学生仿写该文。结果收上来的作业令我眼界大开:

一生写了《师徒铭》:师不在老,博学则名。徒不在敏,努力则灵。斯是教室,惟吾学兴。柳树映门绿,阳光入窗明。谈笑皆鸿儒,往来非白丁。可以弹钢琴,阅心经。无叮嘱之乱耳,无生计之劳形。出发上五中,留驻上职校。校长云:何差之有?

还有一生写了《学习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中游则灵。斯自习课,独我闲情。纸条传得快,手脚动得勤。琢磨玩花样,寻思看手机。无父母之唠叨,无师长之提醒。虽非篮球声,堪比台球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3、写读后感。比如学习《幼时记趣》,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学生受启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玩泥巴”“捉迷藏”“烤番薯”“用竹叶、手指等吹曲”“捉蝇之趣”“钓鱼之趣”“玩玻璃弹子”„„儿时之趣尽集于课堂,学生着实来了一次甜蜜的回忆。既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提升其写作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如学了《伤仲永》后,我以《由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交来的作业可谓异彩纷呈,现摘录某段:“成功=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的名言告诉我们:勤奋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这些故事流传数千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感召着我们:成功者不一定是聪明人,但成功者一定是勤奋的人。对待成功,我们不能因自己有天赋而坐等机遇,我们要谨记“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砍断荆棘,劈裂顽石,架起桥梁,通向成功的目的地!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为了考试而教,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教。我的五步教学法,既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好学”“乐学”文言文起到了推动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语文报出版社(2012、5)

3、《中学语文教学》(初中刊).语文报出版社(2012、10)

4、张羡昌:《文言文教学的“八”个一》,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厌烦情绪,让文言文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思索,勤总结。在十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总结了“读”“说”“析”“背”“写”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模式;“五部曲”

笔者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较为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阅读文言文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一两年,我听了语文界泰斗余映潮老师的课,还自学了他的一些著作。本人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让课堂呈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我觉得将这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会是个不错的尝试。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说”“析”“背”“写”文言文教学“五部曲”。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五部曲”文言文教学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第一部曲“读”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分文章七分读”。学习文言文,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读准字音。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原意。如:《〈论语〉十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不读“shuō”而读“yuè”。《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的“不”,不读“bù”而读“fǒu”。《出师表》中“陟罚藏否,不宜异同”的“否”,不读“fǒu”而读“pǐ”。这些容易误读的字需要老师范读或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文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2.灵活多样的“读”。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全员参与的集体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读、自由分散的个别读、分角色的朗读、带有表演色彩的朗读、打擂台形式的比赛朗读等。如我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在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这节课学生学得乐在其中,我想主要是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第二部曲“说”

1.说翻译。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把文章每句话用现代文“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口头翻译课文。这样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了解相关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文言文词汇,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当然,教师不是把所有事交给学生,相反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翻译文章的方法外,还应当在难点、疑点处及时地给予点拨。

2.说疑问。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肯定他的善于思考。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什么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马上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学生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一旦被教师肯定,他们便会更愿意表现自己,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第三部曲“析”

这里的“析”是“讲析”。讲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哪里需要略讲,哪里需要详讲。在教学中,我一般在如下方面进行讲析:

1.讲析文章主题。如在讲授《马说》时,学生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我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报国无门。所以作者产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再如教《伤仲永》时,学生在谈方仲永成为“常人”的原因时,只会迁怒于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忽略了方仲永本人“不求上进”。这时教师不妨追问一句“方仲永变为常人,泯然众人,仅仅只是他父亲造成的吗?”仅此一问,常常能提醒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和分析课文,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主题。

2.讲析文章语言。例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一读,比较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水中藻、荇交横。

学生一读,就说改句少了个盖字。我就让他们闭上眼睛,再细读这两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再细读了几遍,有说:“多了个盖字,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还有说:“原句不仅写出了月色的澄清,更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通过盖字,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再如在教《爱莲说》时,我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形象美。然后请学生针对描写莲的句子讨论一下,能够看出、读出、悟出多少种“美”来?通过讨论点拨: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最后,我水到渠成地归纳: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外在姿态的赞美,其实是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

四、第四部曲“背”

读的最高境界是背诵。张志公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必须背诵,背诵起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1.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这样几番下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爱莲说》一文中第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于是我就通过还原的方式,让学生翻译我还原成课文原句,然后我翻译学生还原,如是几番,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

2.纲目线索法。如背诵《桃花源记》按照文章的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D离开桃花源?D再寻桃花源。这样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背诵,自然能很快背下来了。

五、第五部曲“写”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应落实到写作上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借鉴,逐步学会写作、创作,并最终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

1.改写。如教《曹刿论战》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写一个片段,展现“齐人三鼓”之后,鲁军击鼓时,鲁军士气旺盛、齐军士气衰竭的战斗情形。这个改写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明白把握战机的重要性,而且使“齐师败绩”显得生动形象。又如学习《狼》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该文改编成课本剧,还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学生们改得兴致勃勃,演得也卖力。

2.仿写。如学了《陋室铭》后,我让学生仿写该文。结果收上来的作业令我眼界大开。一位学生写了《师徒铭》:师不在老,博学则名。徒不在敏,努力则灵。斯是教室,惟吾学兴。柳树映门绿,阳光入窗明。谈笑皆鸿儒,往来非白丁。可以弹钢琴,阅心经。无叮嘱之乱耳,无生计之劳形。出发上五中,留驻上职校。校长云:何差之有?还有一位学生写了《学习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中游则灵。斯自习课,独我闲情。纸条传得快,手脚动得勤。琢磨玩花样,寻思看手机。无父母之唠叨,无师长之提醒。虽非篮球声,堪比台球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为了考试而教,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教。我的“五部曲”文言文教学法,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好似文言文教学大海沙滩上的贝壳,难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张羡昌.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新模式[J].石家庄:商情,2013(01).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模式

文言文教学模式

一、导入:

二、板题、示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解词,翻译课文。

3、能正确书写n个生字。

4、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主旨。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了解文学常识:

2、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听清字音,听准停顿。(强调字音)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两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完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朗读,学生更正。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先弄懂关键词的意思,再试着翻译全文。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分钟后,我们比一比谁翻译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组织自学。

3、检测:(先提问词意)谁有信心翻译得好?指名翻译。学生评价、更正、补充。

4、强调词意或出示答案,学生齐读:

5、学生分成两组,课文、译文对照朗读。(换角色)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感悟主旨)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抓住关键语句,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分钟后发言展示,看谁思维敏捷。

2、学生自学,教师组织自学。

3、检测:提问或板演,学生补充、更正、交流。教师引导。(鼓励话语)

六、第四次“先学后教”(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然后背诵课文,看谁背得最快!背得最准确。

2、检测:谁有信心背得好?指名背诵,学生更正、评价。

七、总结:

八、以一带多:

九、布置作业 :

十、板书设计:

十一、教后记:

第四篇: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法尝试

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法尝试

由于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初中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加上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多方入手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因此,我首先用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上语文课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纯粹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如:讲《黔之驴》课文时,先从“黔驴技穷”的成语引入课文。讲《岳飞》课文时,“岳母刺字”的故事讲起。学生每次都认真倾听我讲的故事。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让科代表组织同学们找成语故事,并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一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并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

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一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而诵读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的重要途径,所以诵读这一环节,在课堂设计中也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课下记忆时可诵读;巩固复习时要边想边读。经过多次实验,我发现优美的散文配上合适的音乐来朗读,效果会更好。我尤其注意让学生反复诵读优美的工整的语句,让学生产生美感,产生共鸣,产生兴趣。如《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岳阳楼记》中的“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美工整的句子,都记学生反复诵读,产生兴趣,为理解打基础。

二、转变观念,用全新模式教学。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兴趣后,便可以比较轻松地进行文言文教学了。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将课堂上的教学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包拯》、《强项令》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

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边读边想边记获得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教师在这一步只是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第三步,方式灵活,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得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

三、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融会贯通。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除背文段外,还应熟记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常见虚词的翻译,作家、作品和出处。要想把这么多知识全部记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在这时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了。

首先在指导学生记忆文章的时候,往往先通过形象化的方法,以文章的顺序和意思为基础,或是结合图画,或是配合小品表演,或是老师采用手势示范,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内容中,同时

用文言将意思表达出来,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其次课文中的字词可让学生分类识记。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重点实词,学生通过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例句。这样,就将散乱的知识条理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学生既可以触类旁通,也可举一反三。至于常见的虚词,如其、之、以、于、而、则等,先由老师帮助他们按词性归类,然后归纳相同用法和不同用法,如教学《爱莲说》时,比较文中八个“之”字的用法这样,哪些“之”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已学古文中各找出两个例句。再有就是文学常识了,采取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中的作家、作品和出处,按朝代顺序整理出来,更便于记忆。

四、挖掘文言作品的思想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很多文言作品都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作品的思想意义教育学生,也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爱莲说》中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的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我引导学生做人要做一个像莲一样高洁傲岸的人,不做争名逐利的人。又如《岳飞》课文中提到的岳飞治军的“诚、信、智、勇、严”,我也联系今天实际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法纪教育。再如利用《黔之驴》故事中的老虎善于思考的精神,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学会思考。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大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好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的提高。

第五篇:初中文言文新教法

初中文言文新教法

将课文改编成故事

邱前进

从前年秋季开始,全国的中学生开始使用新版的语文教材,新版教材一大特点就是:文言文篇幅大增。这不仅给学生,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才能上好初中的文言文呢?这是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文言文,无论在语音、语法,还是在词汇方面,都与现代汉语有极大的差异。不必说文言文曲折艰深的内涵,也不必说那之乎者也的拗口的读音,单是那一串串的生字,就让人退避三舍。对于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无疑会感到生疏难懂,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畏难的,害怕的心理,这样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对症下药。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新的教法:即把文言文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这样教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一,文言文改编成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根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能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就不再是由被动接受而呈现的一片死水微澜,而是“百家争鸣”的局面。

面对文字艰深的古文,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众所周知:中学生都爱听老师讲故事,只要教师一说讲故事,学生就会欢呼雀跃,全神贯注。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进行教学。

只要仔细分析文言文,就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言文都是一个个精彩有趣故事。例如:《扁鹊见蔡桓公》就讲了蔡桓公虽然有病,而且扁鹊也三番五次地警告他,但他却置之不理,结果活活地病死,真是可悲可叹;《卖油翁》中,卖油翁虽然看到陈尧咨十射八九中,这本来是很高的本领,可是他却只微微点头,何故?原来经验告诉他: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木兰诗》中讲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举不胜举,只要教师精心改编,一篇篇文字艰深的文言文,都可成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把课文改编成故事后,上课时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故事。由于故事浅显易懂,学生一听就明白,如此一来很自然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文言文上去,学生也就心情轻松愉快地接受了它,不再会有一种畏难害怕的心理,文言文也就不再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了。

第二,言文改编成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过去,许多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不惜花许多时间来逐字逐句地解释,这样做的效果却不尽人意,真是费力不讨好。然而,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不但一开始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自然就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这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铺平道路。因此,了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不妨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组,让学生先找出不认识的字,由他们自行讨论解决;接下来,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再加上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一篇课文和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许多学生都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翻译过来。所以课文的深奥内涵,经过听故事和结合注释,也就显现出来。

第三,文言文改编成故事,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理解课文的内容时,许多教师只是按照课文内容进行直译,因此缺乏生动性,使学生难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而把文言文改编成故事后,学生可以由故事进行深入的想象,不再局限于课文本身,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例如;《卖油翁》中的陈尧咨,当听到别人说他的技术只不过是手熟罢了,他当时是何等气愤,可课文只简单一句,没有描述他当时神态,语气如何。采用故事法,就可以使学生知道当时陈尧咨的神态、语气,他可能是脸红脖子粗,气冲冲地向卖油翁冲过来,他说话的语气是何等傲慢无礼,这些都可以通过故事表达出来。

总之,文言文改编成故事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下载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研究背景1、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遗产中最主要......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尝试(范文模版)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尝试四会市青云小学周卓桃摘要:文言文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习并诵读文言文......

    浅谈管理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

     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黄彦(一)何谓“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

    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 孟庄镇洪常小学 高年级语文学科课题组 一、教学模式简介。 古典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

    “352”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

    尝试对初中文言文的教法改进

    当今社会新思潮爆炸,知识思维多元化,人们总是一味求“新”,却逐渐地冷落了那些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旧”文章。其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学好这些古诗文对......

    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崇文实验学校初中数学组课改经验材料 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崇文实验学校数学六步教学法 数学“六步教学法”是在我校“自主合作,静思能群”课题平台上,以“211”模式为基......

    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模式初探——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南羊中学物理教研组:吕红梅、邱小平、李梅、李晶、杨鸿、李红梅、张永彪【摘要】本文从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入手,渗透了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