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来的画》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5:2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剪出来的画》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剪出来的画》教学反思》。

第一篇:《剪出来的画》教学反思

《剪出来的画》 教学反思

一、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前有所思

教师的备课绝不是应付差事,除了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备教材,重要的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会在哪里出“坎儿”。已经是第二年教这个班级,绝大部分孩子喜欢画画、敢画敢表现,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非常胆小,比较畏惧画画,怕画错,因此,这节课在作业环节,我预期设置了两个不同环节:模仿大师与超越大师,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我要求他们能模仿马蒂斯作品中一个舞蹈的人物,剪贴成一幅画;同时,我准备了一些特殊的图形,供能力较弱的孩子选用。而对于大部分孩子,鼓励他们“超越大师”,能学习运用马蒂斯夸张、概括的剪纸方法,大胆地表现自己喜欢的舞蹈小人。

课上下来,绝大多数孩子都根据了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作业效果都不错,部分学生能利用我提供的图形剪贴,也加入了自己的改动,也保证了时间。

二、能紧扣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参与欲增强,推动学习兴趣。

马蒂斯剪纸特点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3次比较一层层的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第一次,通过比较我国民间剪纸和马蒂斯剪纸这两类中西方的剪纸,使学生在语言交流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得出:马蒂斯剪纸——简洁、流畅、夸张的特点,初次了解教学目标。第二次,通过猜人物剪影,比较真实人物与它的剪影,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概括物体外轮廓,将外轮廓的概念直观地输入脑海中。第三次通过比较剪影和简化后的剪影,让学生对“舍去其里,注重外轮廓,简化夸张“有具体体验。

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简化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我精剪了几个教学环节,首先我让孩子欣赏杨丽萍表演的独舞《月光》。舞台背景是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在月光下舞蹈家以独特的肢体语言勾勒出“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等一幅幅黑白剪影画,我是想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物的肢体动作所带来的不同的外轮廓特征,对他们能更好的理解马蒂斯的剪纸人物概括、夸张的特征有所帮助。

在3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基本都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完成创作在与学生产生互动环节:如课的开始部分,“把马蒂斯的作品用身体跳出来”;“当回小小马蒂斯”,摆一摆优美的舞蹈动作环节,所有的孩子都能积极参与,使自己的肢体动作都充分舒展开,激起了孩子的表现欲与创作欲望。我在课前上网搜集了马蒂斯剪纸的图片和我国传统的剪纸图片,而备课时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对比。而在实际讲授的过程中,没想到孩子们一看到这些图片就兴奋起来,学生将心中的激动转化成自己对剪纸真心地赞叹的同时,对马蒂斯剪纸表现手法似乎也成了“深有同感”,这样处理不是比教师再去空洞地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吗?我想如果每一堂课教师都这样重视,教师就会在自己的亲身操作中有很大的收获。

第二篇:剪出来的画[范文模版]

教学课题: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大师概括夸张的剪纸方法剪出舞蹈人物的动态。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体验大师剪纸风格。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大师的艺术创造精神,体验和感悟简约的艺术美。教学重点:剪出舞蹈人物身体的动态。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简练、生动。

教学准备:相关PPT课件,实物投影,彩纸,剪刀,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展示马蒂斯的剪纸作品、简单介绍

出示马蒂斯的剪贴画《克里奥尔的舞者》。问:你能看出这幅画是用什么方法完成的吗? 谁能用你的身体把他表现出来?

简单介绍20世纪的法国著名艺术大师——亨利-马蒂斯 引出课题:剪出来的画。

(二)初步了解,欣赏感知 引发学生通过自身肢体语言,感受舞蹈动态,提高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的能力,初步感受马蒂斯艺术风格。

(三)探究制作,教授剪法

比较一:比较中国民间剪纸和马蒂斯剪纸

马蒂斯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

师: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类中西方的剪纸有什么不同? 讨论比较:

马蒂斯剪纸的特点(利用轮廓,简要夸张地表现人物,色彩搭配对比强)。讨论比较得出结论:马蒂斯剪纸—— 造型上:概括、夸张。

色彩上:色块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

步骤:先观察外轮廓,舍去其里,然后简化、夸张。

(四)交流分享,深入研究

要求

1、模仿大师:模仿马蒂斯作品中一个舞蹈的人物,剪贴成一幅画; 学生开始按照教师所讲的步骤来制作剪纸。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作品展示:重点从造型上引导学生欣赏比较(色彩方面与底版搭配和谐)从造型和色彩上谈谈自己或评价他人的作品。

拓展:学学马蒂斯夸张、概括得剪纸方法,大胆地剪贴一个你喜欢的舞蹈小人。

第三篇:《刮出来的画》教学反思

《刮出来的画》教学反思

《刮出来的画》是一年级的一堂绘画表现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功的学习到了刮画的方法,掌握了刮画的形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觉得本课的导入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以“一支神奇的笔”拉开了新课的导入。将学生的吸引力一下子牢牢抓住,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再设问“是不是真的是因为笔在起作用呢?”,“如果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急于解开这个谜底,积极投入学习中去,也就使得我能更好的开展教学。

本课由于面对一年级孩子,所以把原本的1课时分作2课时完成,重点教授孩子怎样均匀涂色。我交代学生可以涂单色也可以多色,但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漂亮的颜色,因此所有的学生无一例外的涂上多姿的底色。在示范涂色过程当中我重点强调涂色要重些,涂完整,不要留太多小白点,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做到,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让画面涂色均匀完整。

在此堂课发现有些学生涂色不均匀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没有用尽涂,而是因为蜡笔的问题,蜡笔不够油性,质量不好,导致涂的干巴巴的,所以对于这部分孩子我让其借用别人的蜡笔去画,效果和之前完全不同,并建议以后买蜡笔尽可能买好一些的。

在本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在上第二层底色时还可以让色彩更多样些。除了黑色之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深色,如深红、深蓝、咖啡、墨绿等等。这样让作品的内容能更丰富些。

第四篇:《剪窗花》教学反思

《剪窗花》教学反思

《剪窗花》教学反思

《剪窗花》是一首陕西民歌,带有浓厚的民族韵味,歌曲中出现较多的一字多音的演唱,也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旋律的细腻婉转。

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第三课学习的河北民歌《对十》,先复习歌曲《对十》及河北民俗—霸王鞭,再师生互动提问:饺子什么节家家户户要吃?春节;粽子—端午节;中秋节—月饼。.....学生兴致高涨,然后进入歌曲《剪窗花》的聆听,带着“今天学习一首陕西民歌,那里有什么民俗呀?”的问题初听感受,导出课题《剪窗花》。再次聆听时,以“歌曲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指导聆听,并与《对十》中衬词“哟”的特色,比较进行感受。然后,我来范唱,学生来哼唱,请学生在体验中比较、选择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优美、婉转(#);旋律特点:、、、、()~~~~(#)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出息了歌曲的风格、情绪及曲调。这时,请学生来听唱学唱歌曲,用右手左右各一拍进行摆动,感受歌曲旋律的委婉、连贯,齐唱、男女生分组唱、小组赛唱巩固歌曲。再请学生在演唱体验中找出歌曲起伏变化较大的部分,在白板上画一画,用音阶练唱及柯尔文手势,来体会这两次跳跃,感受到歌曲旋律的独特之处与陕西的语言特点。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欣赏了《剪窗花》。以“她们在什么时节?在干什么?心情如何?”来引领学生观看视频、欣赏乐曲。学生回答:过年;贴窗花;非常高兴。.....这时,我简介了作品名称《窗花舞》,以及主人公—白毛女,在新年夜等待躲债的爹爹回家过年的主题,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作品人物的喜悦心情。这样,体会、了解之后,大家再次演唱《剪窗花》,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优美地演唱,突破重难点。

学完之后,从这几课的民歌学习我体会到,在音乐教学中,这些民俗、地方特色与衬词,歌曲情绪、旋律特点、题材风格等,都是音乐课中引领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孩子们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与体验,在感受、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更好地表现作品。

第五篇:《剪一剪》教学反思

《剪一剪》教学反思

《剪一剪》这节实践活动课即以“剪纸”为中心,围绕“剪纸”贯穿整个课堂。这节课通过剪纸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这节课堂实践中,我主要将教学重点定为探索剪纸的规律。在课的一开始,我利用畅言电子课本中的资源给学生播放我国的剪纸艺术,让学生感受到剪纸的美,产生强烈的想要自己动手去剪的愿望。接着,呈现课本上四个手拉手小人的图片,问学生,能不能剪出这个样子?引导学生发现要先剪出四个手拉手的小人,可以先剪出一个。于是,我和学生共同回顾第一节课中,剪轴对称图形(松树、爱心和葫芦)的方法:折—画—剪。由于考虑到学生安全,没有要求学生带简单到校,所以,这个过程,是由我自己通过演示来完成的。顺利剪出一个小人之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刚才我对折了几次?剪出了几个小人?”学生回答:“对折了1次,剪出了1个小人。”根据学生的汇报,我及时板书如下: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接着,我提出质疑,“如果连续对折两次,能剪出几个手拉手的小人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2个。”于是,我再次演示,这次,我问学生:“连续对折后应该在哪里画半个小人?”这样发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将图画在闭合处,剪出的图形才会连在一起。两个手拉手的小人完成后,学生都开始“哇塞”起来。我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二次板书: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接下来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要想剪出4个手拉手的小人,应该对折几次?“学生仍然像刚才那样,想都不想地回答说:“4次。”“到底是不是4次呢?我们一起来看。”于是,按照学生的猜想,我将长方形纸对折4次后剪好再展开时,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我的手上。我感觉自己像个魔术师一样,我展开剪纸的时候,学生跟着说:“1个,2个,4个,8个。啊?原来有8个小人!”当学生亲眼看到的时候,无需再用语言去强调了。我继续板书,空出一行。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4次 8个

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上“3次”,问学生:“连续对折3次,能剪几个呢?”学生有的猜3个,有的说4个。看样子已经有学生发现一点规律了。最后,在学生的期待中,我将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了4个手拉手的小人。

尘埃落定。我将板书完善。

对折次数 剪出个数 1次 1个 2次 2个

3次 4个

4次 8个

对于对折次数和剪出个数之间的规律,尽管不是本节课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但是我仍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初步感知其中规律,也算是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拓宽了一步。

对于“剪一剪”的活动,如果用不同方式对折的话,剪出的图形是不一样的。所以,这节课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去剪。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尝试失败,找到正确的方法,发现剪纸的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整堂课是在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中学习,总结方法、发现规律。然而在课堂反馈来看,我未能很好的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的规范性。比如,学生找出规律,提出每次都多一半时,教师应引导总结规律,每一次都多一倍,使规律具有规范性。

2、找出规律后,让学生直接说说连续对折5次,会出现几个皮皮,从找规律到验证规律,最后应用规律。

下载《剪出来的画》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剪出来的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剪花边 教学反思

    《剪花边》教学反思 《剪花边》一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随着美术新课标的推行和实施,引发了我对小学美术课程的种种思考、探索与实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空间更灵活更广......

    剪纹样教学反思

    《传统纹样》教学反思近日,在学校组内我上了一节《传统纹样》美术研究课。这节课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纹样的魅力,学习了纹样图案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发散了学生的......

    剪雪花教学反思

    剪雪花教学反思 《剪雪花》是浙美版三年级级上册第15课的内容,本课课型题材新颖,来源于生活,是一堂以折剪为主的工艺制作课,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

    《剪花边》教学反思

    《剪花边》教学反思 《剪花边》教学反思《剪花边》这课是在《彩蝶飞飞》和《剪拉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习花边的剪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都能将花边连起来。因此,我把本......

    《刮出来的画》 教学设计

    《刮 出 来 的 画 》 教学设计 鳌江第八小学 李定好 一、设计理念 通过故事创编及游戏情境的创造,使学生更满怀激情地去体验和创作,在这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涂色......

    《喂——出来》教学反思

    语文有效教学案例——教学《喂——出来》 儋州市第三中学 李吉花 那天,我在初二(1)班给学生上课。我教学的内容是《喂——出来》。在“阅读感知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这个教学环节......

    《图形剪拼》教学反思

    1、 对于“1分为2,2分为4”这句话,同学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可以举“平均分”饼干的例子,让同学们复习“平均分”的概念,从而加深理解。 2、 小狮子分底盘一块,同学们对条件的......

    剪拉花教学反思

    群英学校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多彩的拉花》教学反思群英学校 杜蓓蓓这节课是非常的有意思!让一张张本没有弹性的纸变的有弹性,并且很好看。我在课前自己就先兴致勃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