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日》教学过程
《端午日》教学公开课教案
安宜初级中学 杨仁祥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条理,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端午的习俗,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3.体会文章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了解端午的习俗,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009年9月15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节日。
师: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你知道我们这儿这样过端午节的吗?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多媒体展示课题)请大家把课文打到102页。问: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
师:我补充一点: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新授
师: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
1、遇到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工具书;
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检查学习情况:(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 峒(dòng)泅(qiú)水 数 〔shù〕天前
擂(léi)鼓 鹳(guàn)
呐(nà)喊 shù(戍)军 一律(lǜ)
jiǎng(桨)手
泥jiāng〔 桨 〕
师:有人读完了,有人没读完也停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这种习惯不好。你没读完,你就继续读吧!
(部分学生继续读书)
师: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师:那你们找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师:没找到的人快速跳读课文。(有学生在轻声地交流,举手人数渐多)是哪句?齐读一下。
生: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的竞赛,直到天明方能完事。
师:好!也就是课文的第三小节。一共写了几项活动?
生(齐):两项。
师:第一项——(生齐)船和船的竞赛。
师: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1:船船竞赛。
生2:赛船比赛。
生3:龙舟竞赛。
师:非常好。三个字呢?
生(齐):赛龙舟。
师:(一气呵成)两个字呢?
生(齐)赛船。
师:非常好。这就是概括能力。我们就采用三个字吧。(板书:赛龙舟)第二项活动是什么?
生(齐):人鸭竞赛。
生1: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人鸭竞赛”就像人和鸭在赛跑,最好改为“追鸭比赛”就不会引起歧义了。
师(击掌赞叹):好极了。(众生颔首)三个字——
生(齐)捉鸭子。
师:两个字——
生(齐):捉鸭。
师:好。(板书:捉鸭子)(稍停,指“赛龙舟”)这是第几小节写的?
生(齐):第一小节。
师:(指“捉鸭子”)这个呢?
生(齐):第二小节。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课文的第三小节,通过第三小节,一下子就拎动了全文。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语文课文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一点突破法”。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及的是我当年的恩师姚烺强先生,他是“一点突破法”的创始人。
板块二:分析课文 二:介绍赛龙船。出示一首诗
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这首诗中从哪儿看出赛龙舟的激烈(龙舟迅疾、万人喝彩)点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课文如何来表现赛龙舟的激烈,请大家看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1、师:请哪位同学把你最欣赏的语段介绍给大家„„你为什么欣赏这一段?(这些文字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从动作去分析带头的拿、挥动、指挥;浆手持、划;鼓手敲打、调理
(2)我们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分析,有哪些声音(锣鼓声;呐喊助威声„„)视觉上描绘了哪几种色彩?(红、黄)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绘。
(1)声音:锣鼓声,人声、歌声、鞭炮声、加油声,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特点:喧闹、有节奏、嘹亮、粗犷、(2)视觉:色彩:红色的旗帜、龙身有的黄色的、有的红色的、江水浑黄色,桨手的服饰统一色彩。水花四溅
(3)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分析;
文中有对观众的描写吗?指名(两岸人呐喊助威)(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同学们,对观众的描写你觉得起到了什么作用?(烘托出赛龙舟的的精彩)象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4)从实写、虚写分析
师:在喧闹的锣鼓声、嘹亮而粗犷的号子声中作者想到了什么?(梁红玉击鼓)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呢?(战场、打雷、赛场„„)展示两幅图片:远景图,同学们你看哪在水中飞驰的龙舟象什么?(离弦之箭、飞龙、奔驰的骏马、脱缰的野马„„)
师:正是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使得场面描写特别生动。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练习。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我们来试着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
(4)师:总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 引申: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对吗?
三、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并且练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一网查一下端午节在全国各地还有那些相关习俗,作为一个探究性练习。
第二篇:端午日教学反思
端午节教学反思
(课件展示)本课新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新单词。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语言;便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并在一定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表演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堂之外。在整个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理念上
①、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②、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参与学习,达到初步运用
英语交际的能力。
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演课文。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三个注重:
通过游戏,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比赛,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享受竞争的乐趣; 采用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篇二:《端午日》公开课反思
《端午日》公开课反思
授课人:符晓静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端午日》这一课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通过这次的公开课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借此机会,进行总结,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取得进步。
一、课堂环节设置过于平淡,无亮点
《端午日》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分析,但在讲课过程中,由于教材处理不当,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在这节课的授课中,并没有凸出重难点,并且在重难点的讲解过程中由于对学情分析错误,重难点的切入点没有找准,导致了整节课的失败,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思维也显得十分混乱,甚至出现了学生误解老师的问题的情况。在公开课后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正,在这一环节的设置上,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分为集体朗读,小组读,再到个人朗诵。让学生对这一段精彩的场面描写多读,在读中感受比赛的气氛,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人物动作的生动描写。
二、选题失败
《端午日》是一篇自读课文,不适合进行课堂精讲。
三、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末倒置
《端午日》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分析“赛龙舟精彩的场面描写”,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分析场面描写上,前面的导入和作者简介应该以简练为主,不可在这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一篇课文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重难点的讲解,前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
无法深入挖掘重难点,问题分析得也不到位,略显仓促和匆忙。四:学会“不会”进行小组讨论篇三:端午节活动反思记录表
童心幼儿园幼儿端午节活动反思记录表 篇四:《端午的鸭蛋》的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城关中学二分校 蔡鹏高 2013年6月
我上了一节展示课。现在把上课的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上课前,我和廖老师就这一课的设计进行了交流。廖老师鼓励我进一步开放一些,上得有挑战性一些。并对教学设计谈了几点看法:读出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地提前,减少教学设计中的预设,让学生思维充分地展现,在点拨和引导和评价中展现教师的功夫。少表演、展示甚至卖弄。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廖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以前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李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廖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廖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黄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黄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比如八月十五团圆之夜吃月饼,春节喜迎春天的到来吃水饺,元宵节吃汤圆,大家还知道那些节日与吃有关系?让几个同学谈完教师小结:这印证了我们中国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汪曾祺走回农历五月初五的江南,去端午节品尝鸭蛋的香醇。介绍作者,认识字词。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上课时调整为: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请大家默读或浏览)
设计两个主问题: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读懂了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研读:
主问题:汪增祺是一个嘴馋的人吗?(端午节那么多的风俗,他为什么单单对鸭蛋念念不忘?)究竟是什么吸引他的?
抓住鸭蛋的特点:有名、质细而油多
探究是怎样写出来的?(小组讨论,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突出语言特点。)请你为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四、品味语言:我们除了欣赏这篇文章,还要研究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这篇文章和我们学过的其它文章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读出问题: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实际教学中把此环节提前至品味语言前)提示:词语、语句含义或文章结构、写法等方面均可以提。
五、拓展延伸:请你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为什么你会喜欢它? 教师小结: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同学们,请把“根”留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住。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开满星球。播放歌曲《把根留住》(实际上课时将这个环节略去)
六、推荐作业
1、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经验,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物品(如:年糕、月饼、汤圆、粽子等)或一件玩具(如:灯笼、炮仗等)。说出自己难忘的原因、感受、启发。
2、建议:课外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尊重学生,落实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服务者,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促进者。教学遵循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设计,力图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走向深入,展现个性。
第三篇:《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竞赛场面的同学请举手,包括在现场看过的,也包括在电视电影里看过的。
6、能不能用一些词语来概括一下你看时或看后的感受。(热烈、紧张、刺激,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7、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沈从文笔下龙舟赛的精彩画面,展示图片。
老师从旁解释:龙舟,龙头龙尾身狭长。船手一般有8-20个,持桨坐在两侧,船头有鼓手。比赛时船手随锣鼓声的节奏,合力划桨,冲向终点。看,河面上是龙舟一片如出水蛟龙,船手们你争我赶,奋力拼搏,鼓手们则指挥若定,两岸的观众更是呐喊助威,蔚为壮观。
二、初读课文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现代作家沈从文到湘西去了解一下他们那里的端午日风俗是怎么样的?同时也领略一下茶峒人是怎么过他们的端午日的。(板书:端午日 沈从文)
2、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出示小黑板)茶峒 擂鼓
呐喊
调理
不拘
泅水
戍军
蘸酒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适时纠正。
3、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播放课文朗诵磁带,要求学生在听朗读时思考下列问题(出示小黑板):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4、请同学先相互讨论一下刚才的问题,然后交流,明确:
第一问: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第三问:龙舟竞赛,竞追鸭子;热闹,有趣等,并适当板书。
三、深入探究
1、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庐江五中 侯义祥
教材简析
《端午日》见苏教课标版七上语文第十一课。这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按争看划船——赛龙船——竞追鸭子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教学重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联想的作用。教学难点: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教具准备:龙舟赛的相关图片和朗读磁带。教时安排:一教时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
2、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五月初五)
3、我们这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知道的请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并大声说出来。(包粽子,吃咸鸭蛋、挂艾叶菖蒲,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4、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知道包粽子的用意吗?(纪念屈原)交流、明确:对,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5、刚才我提到了龙舟赛,大家看到过吗?我们这里有这个习俗吗?请看到过龙舟
2、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交流、明确: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桨 手——持 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3、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讨论、交流、明确: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联想。
4、其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5、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写“两岸人呐喊助威”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明确:侧面描写。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6、请你们开动一下你们的脑筋,也来试着联想一下,假如你处在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之中,耳朵里充满了呐喊之声,你会联想到什么?
相互讨论两至三分钟,然后口头交流一下。
讨论、交流:运动场,足球比赛,大型歌舞演唱会,激烈的战斗场面。
7、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啦?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交流、明确: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
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他们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
8、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9、那他们图个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风貌?
讨论、交流、明确:图的是欢乐、热闹。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其实,在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还是拉拉队员,尽管得到的奖品值不了什么,拉拉队连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只有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10、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了,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11、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四、拓展延伸
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观看的话,请你用50到100字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归纳要点: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归纳总结: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课后学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老师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度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附: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看划船
侧面
赛龙船
虚实
追鸭子
详略
民风淳朴,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第四篇:《端午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功能是为刚踏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示的是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在继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后,紧接着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节选《端午日》。《新课标》中有关课程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端午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组织学生找关键句、解读关键词语,使学生能说出湘西端午节各习俗的特征以及过节时人们的心愿。
2.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切体会到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文章篇幅不长,才700多字。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七年级的学生品读文学作品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涵、用恰当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这些能力既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重点难点的主要活动策略有:模拟旅游,欣赏录像,口头小作文训练等。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把学习《端午日》比拟成带学生出去旅游。【设计理由】:
七年级学生活泼纯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端午日》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采用模拟旅游的新形式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镜头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旅游。(话还没有说完,学生就纷纷“竖”起了耳朵。)生:(纷纷好奇地)真的?到哪里去旅游? 师:(微笑)到湖南那神秘的湘西去旅游,咱们还要在那里过节呢!生:(又好奇地)过什么节? 师:端午节。(板书课题)生:(恍然大悟)噢!(兴趣开始增浓,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悄悄地翻动语文书。)师:我们的导游是著名的乡土作家沈从文先生(板书作者)。各位游客,让我们翻开语文书,湘西一日游启程啦!(师生翻开书本,进入状态。)
【实践思絮】:
这一“小招”还真管用,短小精悍、生动趣味的导入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任务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所以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啊。
二、重点板块一——“走进湘西人家”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前8行,用“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
【设计理由】:
这里一改寻常的“整体感知”阅读法,改成“移步换景”阅读法,阅读量小,只有8行文字,老师的教学要求指向明确,“走进湘西人家”这个短语明确引导学生在相关的范围内阅读和感悟。学生容易把握。【课堂镜头回放】:
师:大家阅读文章的前三行,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成果:“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那是因为。”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生:(阅读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1: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都穿着新衣,我猜想他们因为过端午节,所以心情很愉悦。师:(喜悦地)你善于观察思考,回答正确。
生2: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的额头上都画着“王”字,我猜想湘西人渴望避邪、过平安幸福的生活。师:(赏识地)你是个善于旅游者的人,你的猜想表达出了湘西人的心声。
生3:我看见他们吃午饭特别早,11点就吃饭了,我猜想那是因为他们急着要去看赛龙舟。师:好眼力!生3:(期待了好久才获得发言机会,很高兴地)老师,我看见他们莫不锁门全家出城,各个码头都是人,我还看见城中的军官都到税关前来看热闹了,我猜想那龙舟赛一定非常吸引人。师:(兴奋起来了,提高了音量问全体同学)各位小游客,刚才这位旅游小先锋的发现不知你们发现没有? 生:(大声地异口同声地)都发现了!
师:那么,我们这些游客赶快跟着湘西人,也到河街找个立脚的地方,一起去看赛龙舟,好不好? 生:(大声、激动地)好!【实践思絮】:
在这个教学板块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步步提高。老师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小游客”,把阅读文本的活动生动地比作“走进湘西人家”,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这样的阅读分析,化难为易;老师的一句句赞美温暖着学生的心灵,激励着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一个个号召,使学生的若干分队会师于龙舟赛的盛会上。这一切都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语言色彩丰富,且主要是“暖色调”。常州市岳亚军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岳亚军老师有这样的见解: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教师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要让优秀成为教育者的习惯。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只能算是“冒烟”行为;这里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无不在激励、启发学生,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行为使学生的智慧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会“燃烧”的行为。所以,要抓课堂的高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感染力的会燃烧的教师。
三、重点板块二——“来到湘西河街” 【教学情境设计】:
情境1: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用“来到湘西河街,我看到(听到、了解到),那情景真是。”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在龙舟赛场面中的所见所闻。
情境2:在分析赛龙舟时龙舟的模样、桨手的动作、观众的呐喊时,播放录像《龙舟竞渡》,并组织学生朗读。【设计理由】:
龙舟竞赛是全文的高潮,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写场面的热闹。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抓住这两方面的精彩镜头来感受。情境1的设计平台与第一板块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变化,这学习的平台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作用。
这一部分,文本语言非常生动,特别是龙舟赛时的动作以及作者丰富的联想,录像《龙舟竞渡》能给学生视听方面带来全方位的真实体验,鲜明、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镜头回放】: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那情景真是!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学生饶有兴趣阅读了起来,几分钟后,教室里举起了数只手。)
生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画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师:感谢你让大家见识了龙舟的特点。
生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阵容不凡!师:“阵容不凡”概括得妙!
生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敲锣的很单纯的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师:(高兴地表扬)你的回答形象地让同学们看到了划龙舟的情景,大家都有点跃跃欲试了!生4:(早就举手了,终于得到发言机会,激动地)我说的也是这里,那情景真是团结协作!师:(用力点头肯定)观察细致,感受真切!
生5: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又有几位学生也谈了对这部分的认识,如那情景真是“热闹非凡”、“非常精彩”、“激动人心”等等。)师:现在,我分明感觉到大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了。大家想不想看看赛龙舟的录像?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高呼)想!
师:好,我希望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想想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用来描绘录像画面。(播放剪辑的录像,学生看得津津乐道。然后老师让学生用曲线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师:下面我再播放录像,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刚才画下来的句子。(赛龙舟的录像又开始播放,这时候,教室里的朗读声也随着龙舟赛的逐渐激烈而愈加响亮、有力。)师:朗读完了,可是我好像还沉浸在激烈的竞赛中。龙舟划到终点时,游客们,你们还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1:(“嗖”的举起了好多手)我看到胜利的人去领奖,奖品有红布、小银牌,不是重奖,但大家都觉得很光荣。
生2: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让人高兴和光荣。生3: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师:(激动的声音高了起来)你看问题真深刻!你的理解揭示了湘西民风的纯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践思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在本板块学习中,简单的句式催开了学生思维之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想表达、乐意表达甚至善于表达,直至把课文解读得丰富而深刻。生动的录像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最形象的手段,他们敢于朗读、甚至忘情地朗读,直至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高效的课堂其标志不是老师讲了多少精彩的问题,而是学生发现和解决了多少精彩的问题。
三、重点板块三——“跳入湘西小河” 【教学情境设计】:
文章的第二节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渴望。所以老师先让学生朗读一遍后,就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想像:“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要求学生现场来一段口头表达。【设计理由】:
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是用教材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该板块基于“旅游”这个大载体,创新地让学生修改大作家的文章,这就是“用教材”的教学行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满足了学生顽皮可爱的心理,又让学生尝到了创造文艺作品的快乐,尤其让学生再一次地体会到了湘西端午节特殊的民俗风情之美。
【课堂镜头回放】:
师:精彩的龙舟赛结束了,但我们的旅游活动还没有结束,下面还有让我们这些游客有奖参与的活动呢。请大家朗读一下第二节。生:(集体朗读)
师:各位游客,现在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像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片刻之后,顽皮的男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了。)生1:我衣服都没脱,情不自禁地跳入河中,向一只鸭子扑上去。那大鸭子吓得“嘎嘎”直叫。我再一扑,就抓住了。哈哈,我成了鸭子的主人!(全班大笑。)师:恭喜你!
生2: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了,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俘虏了。(全班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有很多学生举着手,向老师喊“老师,我!”“老师,我!”,老师又让几个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像。)【实践思絮】: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在《谈谈课堂设计》中说:教师要给学生留余地,尤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捉鸭子”这一部分,文章进行了略写,老师让学生来详写,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所以教室的学习氛围才会浓厚到一个高点。学生的创造力也令当时在场的听课老师惊讶了,他们感慨地说:真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啊。
四、课堂尾声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组织学生品味端午节成为韩国文化遗产的遗憾,从而来启发学生要热爱祖国的精神文化遗产。
【设计理由】: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民俗风情类的,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文以载道,课当然也应载道。所以课堂结尾来一点“道”的点化很有必要。【课堂镜头回放】:
师:各位小游客,咱们的湘西一日游就要结束了,在我们踏上归途的时候,有两个一直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我想与大家交流。第一个,咱们家乡过端午节的味有这样浓吗? 生:(大声地)没有!师:(故意不接话题)端午节这个风俗起源于哪个个国家? 生:(响亮地)中国!因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屈原!
师:说得对。2004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结果一举获得成功。从这一年起,世界上的人们知道,端午节是韩国的文化遗产。生:(教室里异常平静,一会儿议论多起来,激动、愤愤不平的感情充满了课堂。)凭什么我们就不能继承?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遗产!
师:你们的想法我能理解。季羡林先生曾经说,正是因为有了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湘西那一片有点儿神秘的土地,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才大白于天下。端午节的事情已经成事实了,我们确实很遗憾。不过遗憾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训:伟大的乡土作家实在太少了,我们应当好好地过节。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的努力。未来的一天,在中国的文化史册上或许会增添一部作品——《江苏常州金坛尧塘的花木节》,这作者或许是你,或许是他,或许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实践思絮】:
这两年,关注和研究课堂结尾的专家越来越多。从小处着眼,良好的课堂结尾能激发学生学习下一堂课的兴趣;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良好的课堂结尾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一堂课的结尾,在学生的脑海里牢牢地播下了两颗宝贵的种子。
第五篇: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端午日》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它介绍的是湘西人是如何过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精彩的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体会民俗风情。同时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学情特点,在问题的回答上给他们提供句式,真正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思绪飞扬,畅所欲言。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精妙。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假期出去旅游了吗?到过哪些地方呢?
今天老师也想带你们去旅游,去一个很神秘的地方。在湖南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叫湘西,那儿民风淳朴,景色怡人。同学们刚才看到的那些图片就是湘西风光图。咱们今天呢就跟随导游沈从文先生来个湘西一日游。还真巧,今天湘西人正在过端午节呢。
(幻灯片播放湘西风光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湘西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自然进入课文。)
端午节同学们知道吗?(PPT出示“端午节知多少”)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
二、认识作者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导游先生。
(ppt简介沈从文及作品,因为本文是节选自《边城》,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是为了更好的为了解作品服务。)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这样评价沈从文:“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
各位游客,咱们赶紧翻开语文书,湘西一日游马上启程啦。
(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进入角色,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
三、你会读了吗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还有同学又不会读的字吗?我来考考你们。(ppt出示词语)请同学一个接一个读。注意:有些词语笔画比较复杂,一分钟时间时间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加深印象。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字词是扎实基本功。)
四、走进湘西人家
下面咱们赶紧跟着导游先生一起走进湘西人家,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第一行到第八行,用“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
(提示: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例:
1、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都穿着新衣,我猜想他们因为端午节,所以心情很愉快。
2、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额头上都画着“王”字,我猜想湘西人渴望辟邪,过平安幸福的生活。
3、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他们吃午饭特别早,11点左右就吃好了。我猜想那是他们急着要去看赛龙舟。
4、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他们莫不锁门全家出城,各个码头都是人,我还看见城中的军官都到税关前来看热闹了,我猜想那龙舟赛一定非常吸引人。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表达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句式,可以照顾一些语文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大胆的站起来说。)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内容中有一个词语反复用了三次(是什么?)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观看者的阵容如此强大,也就暗示了什么?(龙舟赛一定很精彩。)那咱们这些游客也赶快跟着湘西人,也到河街去找个立脚的地方,一起去看赛龙舟吧。
五、来到湘西河街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剩下来的文字(第九行开始),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 2
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看到了(听到、了解到)了
,那情景真是!(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表达你的感受。)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前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文,因为这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只有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体会字词的精妙,场面的精彩,课堂提问始终紧扣文本展开,同样给学生提供句式,更好的锻炼学生语文学习中“说话”的能力。)
例:
1、我看到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画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18个浆手,那情景真是阵容不凡啊。
3、我看到了缠过着红布包头的手拿着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敲锣的很单纯的敲打,浆手手持短浆应着锣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了大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我们知道,《端午日》这篇文章选自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当年女主人翠翠就是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去茶峒看赛龙舟的,咱们一起来看看当年的情景。(多媒体播放电影《边城》赛龙舟选段)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赛龙舟场面,感受当时场面的气氛,再加上游客的身份,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影片再现了当年茶峒赛龙舟的情形,从画面上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龙舟竞赛的紧张热烈,怪不得这一天全城老小都要去看赛龙舟,下面我们再从文章中去感受沈老语言文字的魅力。请同学们齐读赛龙舟这一段场面描写。
(朗读中再次体会场面的热烈精彩。)
这里写到了赛龙舟的人,有带头的、桨手、锣鼓手,对于这些人,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外貌)尤其抓住了什么描写?(动作)
桨手——持、划
带头的——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下面,老师把这段内容稍作变动,同学们看看表达效果有没有变化? 桨手每人拿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 3
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摇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师:变化在哪里?
持——拿 挥动——摇动 敲打——敲
同学们比较一下沈从文用的动词跟老师用的动词表达效果上有没有区别?哪个更好?
“持”:讲究拿的部位,带有握的意思,可以体现桨手的认真。“拿”比较随意。
“挥动”有挥舞的意思,更有节奏感,更用力,符合带头人的身份。“摇动”幅度比较小,缺乏节奏感,体现不出赛龙舟的紧张激烈。
“敲打”比“敲”更有力度,体现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用词的准确彰显着大作家的风范。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来比较揣摩字词,了解沈从文朴实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体会文字的精妙。学生在做赛龙舟动作的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亲近了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说画面的美在于它能够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我们在探究中感受它的精妙,所以说好的文学作品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
好,这段场面描写的精彩除了用词的精妙之外,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技巧,有同学能够发现吗?
对赛龙舟的人是正面描写,岸上的人是侧面描写。作者由龙舟赛想到梁红玉,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所产生的联想,所以这里还巧妙地运用了实写和虚写,使得画面更加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
师:龙舟划到了终点各位游客们,你们还看到听到了什么?
例:
1、我看到了胜利的人去领奖,奖品有红布、小银牌,不是重奖,但大家都觉得光荣。
2、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民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让人高兴和光荣。
3、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师:的确,我们感受到了湘西人淳朴和谐的民风。(继续熟悉文本,感知内容,了解湘西人的民俗民风。)
六、跳入湘西小河
精彩的龙舟赛结束了,但我们的旅游还没有结束,下面还有让我们这些游客有奖参与的活动呢,请大家齐读第二节
师:好,各位游客,现在水面上各处都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像一下,你会怎么来捉鸭子。这个鸭子可是谁捉到了归谁的哦。(播放ppt视频)
例: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展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他终于成了我的俘虏了。(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能否准确的运用动词的考察反馈,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课堂尾声
各位游客们,咱们的湘西一日游就要结束了现在咱们坐在回家的车上,回味一下,今天湘西一日游下来,你有哪些感想呢?(小组内先交流一下)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回顾内容,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并能够组织语言大胆的表达。达成情感目标。)
例:我感受到了湘西人非常重视端午节,而且他们那的端午节过的很热闹很隆重。
我感受到了赛龙舟场面的紧张激烈。
我感受到了湘西人淳朴和谐的民风。
我感受到了湘西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短短一节课,湘西人的淳朴团结,龙舟赛的精彩,军民的同乐深深地印在了我们脑海中。课文只是小说《边城》的一个选段,我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读一读这部小说。(PPT出示推荐阅读)
这部小说曾经在“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名列第二,第一的是鲁 5
迅的《呐喊》,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这本书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出版,并被十多个国家选入教材。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堂只不过是语文学习的一隅,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只有爱上阅读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而教师无疑应该是这个过程的引领者。)
八、课外作业
1、推荐阅读沈从文的《边城》
2、搜集了解各地端午的习俗。
九、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桨 手——持、划
带头的——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观 众——呐喊助威
梁红玉——击鼓助战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联想)6
实写 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