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说课稿 安宁一中 起光文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沈从文的《端午日》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这是一篇新编入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2、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①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 通过课文,分析作者描绘赛龙船的精彩场面,以及生动精炼的语言。③ 分析课文的详写与略写,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④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我把这篇课文放到了第三单元的开头,作为这一单元的开篇一课,所以我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分析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上,主要是为学习这一单元的其他文章开一个好头。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4、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描写赛龙船场面时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时,要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另外我还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法,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并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在讨论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发表各自的看法,经大家讨论后形成系统、统一的结果。教师提问时,派出其中一人作为代表发言。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我从这一目的出发,设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主要就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比如通过自我阅读、思考、探究以及小组内积极探讨交流的方式,已达到上述目的。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为导入新课、正文引入、细节品读、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具体细节如下:
1、导入新课
先由一首描写端午节的诗歌来引出端午节,再让学生回忆本地区过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最后,指出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这一过程计划用时3—4分钟。
2、正文引入
(1)预习检查:① 检查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程度,教师做相应的补充和评价。② 检查学生对文中部分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一些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等。
(2)诵读感知: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在阅读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其中最吸引的是什么?说说理由。(3)交流讨论:在阅读的基础之上讨论上述问题。这一过程计划用时8分钟。
3、细节品读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细致的分析赛龙船的场面,其次是分析观看龙舟竞赛的人潮和竞追鸭子的赛事。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课文分析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用事物的具体特征去分析场面。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这个激烈的场面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到文中自主找描写观众的文字,并适时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5分钟。
4、归纳总结
在总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以上,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先生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我们也增长了不少知识,我们明白了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对于我们一个集体的重要性,真是不虚此行!
5、拓展延伸
这部分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前提是时间充裕):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春节和中秋节,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例如求福保平安、辞旧迎新、对幸福美好未来的向往、企盼丰收等;渴望人人平安、家家团圆幸福等)
6、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用文字写下来,尽量抓住重点,并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可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这一作业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能够在学完本课之后主动去探求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达到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目的。五.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描写(正面)热烈 欢腾
龙舟竞赛 详写 紧张 激烈
联想(侧面)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竞追鸭子(想象)略写
第二篇:《端午日》说课稿 周璇
《端午日》说课稿
周璇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板书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文章紧扣“端午日”这个主题,按“赛龙舟---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重点描写赛龙舟的欢腾场面,展现了湘西淳朴的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设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因为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所以我将把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在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习文章描写赛龙船场面时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理解和答案,学会自学。但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弱,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时,应避免学生盲目寻找分析,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设置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比如通过自我阅读、思考、探究以及小组内积极探讨交流的方式,达到上述目的。
四、说教学设想因为本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层次清晰,所以我将本文设计为一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新颖有趣的问答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设计这样的导入:
老师这里有一首民谣,“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谁来告诉我们,这首民谣主要讲了什么节日?民谣中提到了哪些风俗呢?通过简单的阅读学生就可以回答民谣讲的是出端午节,并找出民谣中的“吃粽子,挂艾草,插桃枝”等风俗予以佐证。接着我便以“那么是不是所有地方的端午风俗都一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去感受湘西热烈的节日气氛。”来引导揭题,并板书课题端午日,作者沈从文
(1)充分的预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将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加以讲解。关于本文作者的介绍也将以学生讲述为主,教师补充为辅,以此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人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我将请学生在音频范读全文的过程中思考①湘西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在这些风俗中,作者着重写了哪些风俗。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③作者用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的?以此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训练学生整体思维和概括能力
3、细节品读
(1)精读课文才能对课文有深层次的把我。赛龙船的场面里“河边看龙舟、河上赛龙舟和胜利者领奖”分析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我将引导学生从三个“莫不”入手分析河边看龙舟的热闹。“桨手、带头人、锣鼓手”是龙舟竞赛的主角,在具体赏析这一段时,我将指导学生学生画出外貌和动作描写的词句,并让学生在图片欣赏、分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细致分析完本段内容后,老师提问“文章直接写赛龙舟场面激烈的方法我们叫正面描写,那么间接写比赛激烈的就叫侧面描写,大家找找看”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本段的侧面写作手法,老师补充分析想象联想手法。通过探究讨论“光靠有序的分工就够了吗?什么才是他们赢得胜利的关键?”这一问题,学生明白胜利者的成功来自于合作。
(2)本文捉鸭子的场面相对于赛龙舟为略写,我将设计“如果你是抓鸭人你将有哪些动作?”和“如果你是鸭子你会有哪些动作?”两个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感受军民同乐的热闹抓鸭子场面
4、总结全文
有层次的总结全文,可以适当提醒学生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结束语:“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抓住了这个重点,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接着我们仿佛置身于捉鸭子活动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喜庆的节日。
5、拓展
联系课堂内外,学有所想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以我设计了如下拓展: 通过作者对紧张激烈的龙舟比赛,热闹有趣的捉鸭子活动的描述,我们了解了湘西淳朴的民风,也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给大家带来的愉悦欢乐。请你也选一个传统节日谈谈它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6、作业布置
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掌握,针对本课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刚刚过去的运动会,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个精彩的比赛画面进行描写,要求适当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端午日
沈从文画王字
穿新衣
吃鱼肉
(略)捉鸭子
河边看龙舟 胜利者领奖(详)赛龙舟河上赛龙舟(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请老师同学指正!
第三篇:苏教版语文七下《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说课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端午节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节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他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场面的多角度描写。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目标导学法,拓展训练法。学法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法,具体表现为讨论法、圈点解读法。此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四、版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为作者简介、字词检测、整体感知、写法指导、写作训练、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引入课题。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介绍作者沈从文并检查预习。
2、在已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探究问题:
(1)文中介绍了茶峒人过端午的哪些习俗?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2)重点提到了哪两个习俗?哪个是详写,哪个是略写?
通过这几个问题完成整体感知部分。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部分,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龙舟画面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设计几个问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多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重点是分析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动作和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特征,体现赛龙舟紧张热烈的场面。
(2)正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展示赛龙舟图片,从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3)虚实结合也是本文的一大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这一难点。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
3、小结并升华写法指导后就练习写作。通过观看运动会的一段视频,动笔写作场面描写。
第四篇: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合作努力取得胜利”这一道理,感受“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
2、感受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
三、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元宵、端午、清明)
师:大家来看一首诗,看看它是写哪个传统节日的?(多媒体展示)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是怎样的的,大家知道吗?(多媒体展示)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问:作者是谁?(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多媒体补充展示)师: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音。
蘸(zhàn)酒 茶峒(dòng)泅(qiú)水 擂(léi)鼓 .... 老鹳(guàn)呐(nà)喊 戍(shù)军 ...
2、自读课文思考: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文中的相关词语。
时间顺序
(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文中写了湘西的哪些端午习俗?分别用短语概括出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找出能够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三、深入研读精彩段落(赛龙舟场面)
师:课文详写了赛龙舟这个习俗,请大家找出这个精彩的场面读一读,并思考: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 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研读讨论
(一)作者写赛龙舟的场面调动了我们的哪些感官?龙舟上有哪些人?他们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了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互相讨论)
我们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分析,声音(锣鼓声;呐喊助威声„„)视觉 色彩(红)
桨手:划船
带头的:指挥
鼓手:鼓点使鼓手合拍,鼓舞士气
外貌描写
头上缠裹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
持
划
拿
挥动
指挥
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拼搏精神。
研读讨论
(二)在喧闹的锣鼓声、嘹亮而粗犷的号子声中作者想到了什么?(梁红玉击鼓)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呢?(战场、打雷、赛场„„)
虚实结合的写法,既写了场面,又写了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研读讨论
(三)师:大家刚才单单注意到了龙船上选手了,其实还有一大批人,他们虽是这比赛的配角,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是谁呢?找出描写他们的句子。对观众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两岸人呐喊助威
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这个场面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烘托出赛龙舟的的精彩。
研读讨论
(四)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都显出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师总结: 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从龙舟比赛中,我看到他们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引申: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四、研读精彩段落(追鸭子)
1、师:刚才同学们感受一下赛龙舟的激烈、紧张,文中还有什么风俗习惯也是很吸引人的„„请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
(赛船过后„„于是长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为什么会吸引你?(热闹,有趣)
2、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学生展示片段描写)
五、小结:同学们喜欢过端午节吧?为什么? 除了吃粽子,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悬艾草,系绒线,吃鸡蛋„„)
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也构成了我们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的多样性,大家课后搜集更多的关于端午节的习
俗,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风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吃肉(略)
赛龙舟(详)详略得当 追鸭子(较详)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教学后记:
第五篇:《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作用。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本文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代有位诗人文秀写过这样一首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道出了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你知道是哪个节日吗?(端午节)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讲讲端午节的由来呢?(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因而就有了竞渡、包粽子等风俗,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这位同学讲得很好,端午节其实是人们祭奠和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方式,后来就成了一种习俗流传至今。那么各地端午节的习俗是不是都相同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作家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板书:端午日
沈从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特色。
沈从文,现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那我们就随着沈从文先生一起走进湘西,去了解当地的端午习俗。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希望今天和同学们相互配合,共同来完成上面的两个目标,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三字短语“动词+名词”概括)第一问:①穿新衣 ②画王字 ③吃鱼肉 ④赛龙舟 ⑤追鸭子。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茶峒人端午节这天的重头戏是什么?(赛龙舟)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段文字(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同时思考两个问题:(1)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龙舟赛场面的气氛。(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气氛的?可以相互讨论
交流、明确: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引出正面描写。
2、大家刚才单单注意到了龙船的选手了,其实还有一批人,他们虽然是这场比赛的配角,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是谁?赛手们在同心协力、奋力争先,拼搏向前,那岸上的观众有什么反应?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作者由此想到了什么?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讨论、交流、明确: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联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引出侧面描写
3、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欢腾场面的侧面描写的内容?除了龙舟赛的船手们,最热闹的应该是谁呀? 交流、明确:看比赛的人们:“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他们不讲等级,不论老少,倾家出去,全城出击,争睹龙舟竞赛,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了龙舟赛的热烈欢腾。总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
4、老师看到这里,就要瞎想啦: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呢?(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5、那他们图个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风貌? 讨论、交流、明确:图的是欢乐、热闹。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奋力拼搏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其实,在校运会上,不管是参赛的选手,还是拉拉队员,尽管得到的奖品值不了什么,拉拉队连也奖品也没有,但大家图的就是能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对不对?同时,只有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你们说是不是?
6、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了,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竞追鸭子)
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还是为了突出节日的欢腾气氛!)
7、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懒得动脑筋啦,两三笔就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四、拓展延伸
我在这里要难为各位同学啦。如果你当时也在现场观看的话,请你试着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什么方法?(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
五、归纳要点:
今天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紧张、激烈。当然我们现在记住这些传统节日,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弘扬民族精神,我想这也是端午节赛龙舟的真正意义所在。
六、课后学习:描写一朵花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