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案设计(精选)

时间:2019-05-15 03:5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端午日教案设计(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端午日教案设计(精选)》。

第一篇:端午日教案设计(精选)

《端午日》教学设计

灌云县下车中学 戴艳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端午日》向学生展示的是湘西“民俗风情”画,据此,笔者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生能说出湘西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及各习俗的特征。2.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切体会到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文章共有三节文字,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第三节对全文进行总结。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涵、用恰当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朗读体验以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这些能力既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教学情境设计】:

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两个信息,猜一猜是什么节日? 有一个传统节日,我们会放假,我们要穿新衣,我们会吃大鱼大肉,我们要吃粽子,插艾草……

【设计理由】:

七年级学生活泼纯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采用猜谜形式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镜头回放】:

师:今天,老师出个谜语考考大家,看谁猜得又快又准。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两个信息,猜一猜是什么节日?

有一个传统节日,我们会放假,我们要穿新衣,我们会吃大鱼大肉,我们要吃粽子,插艾草…

生:端午节 师:端午日。(板书课题)

师:各地的风俗不一样,想不想知道湘西人是怎么过端午 ? 生:想(齐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作家沈从文的家乡游一游,看一看。

【实践思絮】:

这一“小招”还真管用,短小精悍、生动趣味的导入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啊。

二、重点板块一——“走进湘西人家”

【教学情境设计】:

学生自由阅读第一节前三行,用“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

【设计理由】: 这里设计成指定性阅读,阅读量小,只有8行文字,老师的教学要求指向明确,“走进湘西人家” 限定阅读范围,学生容易把握。

【课堂镜头回放】:

师:大家阅读文章的前三行,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成果:“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那是因为。”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生1: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都穿着新衣,我猜想他们因为过端午节,所以心情很愉悦。

生2: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的额头上都画着“王”字,我猜想湘西人渴望避邪、过平安幸福的生活。

生3:我看见他们吃午饭特别早,11点就吃饭了,我猜想那是因为他们急着要去看赛龙舟。

生4:(期待了好久才获得发言机会,很高兴地)老师,我看见他们莫不锁门全家出城,各个码头都是人,我还看见城中的军官都到税关前来看热闹了,我猜想那龙舟赛一定非常吸引人。

师:那么,我们一起去看赛龙舟,好不好? 生:(大声、激动地)好!【实践思絮】:

在这个教学板块里,教师把阅读文本的活动生动地比作“走进湘西人家”,而且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思维的平台,化难为易;重视学生的“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的教学语言要色彩丰富,多用“暖色调”的词汇。

三、重点板块二——“来到湘西河街”

【教学情境设计】:

情境1: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用“来到湘西河街,我看到(听到、了解到),那情景真是。”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在龙舟赛场面中的所见所闻。

情境2:在分析赛龙舟时龙舟的模样、桨手的动作、观众的呐喊时,播放录像《龙舟竞渡》,并组织学生朗读。

【设计理由】:

赛龙舟是全文的高潮,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捕捉精彩镜头来感受场面的热闹。情境1的设计平台与第一板块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变化,这学习的平台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作用。

【课堂镜头回放】: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那情景真是!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学生饶有兴趣阅读了起来,几分钟后,教室里举起了数只手。)

生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画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 乡土风味浓厚!

生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 阵容不凡!

生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敲锣的很单纯的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 场面恢宏、令人振奋!生4:(早就举手了,终于得到发言机会,激动地)我说的也是这里,那情景真是团结协作!

生5: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又有几位学生也谈了对这部分的认识,如那情景真是“热闹非凡”、“非常精彩”、“激动人心”等等。)

师:现在,我分明感觉到大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了。大家想不想看看赛龙舟的录像?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高呼)想!师:好,我希望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想想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用来描绘录像画面。(播放剪辑的录像,学生看得津津乐道。然后老师让学生用曲线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师:下面我再播放录像,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刚才画下来的句子。(赛龙舟的录像又开始播放,这时候,教室里的朗读声也随着龙舟赛的逐渐激烈而愈加响亮、有力。)

师:朗读完了,可是我好像还沉浸在激烈的竞赛中。龙舟划到终点时,你们还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1:(“嗖”的举起了好多手)我看到胜利的人去领奖,奖品有红布、小银牌,不是重奖,但大家都觉得很光荣。

生2: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让人高兴和光荣。

生3:我看到合作争先,快乐分享!

师:(激动的声音高了起来)你看问题真深刻!你的理解揭示了湘西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实践思絮】:

真正把学习活动交给学生,学生才会更具有兴趣和动机。在本板块学习中,简单的句式撩开了学生思维之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有表达的欲望且善于表达,能够把课文解读得丰富而深刻。生动的录像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最形象的手段,他们敢于朗读、甚至忘情地朗读,直至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高效的课堂其标志不是老师讲了多少精彩的问题,而是学生发现和解决了多少精彩的问题。

三、重点板块三——“跳入湘西小河”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安排学生朗读第二节,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想像:“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如果你在现场,会不会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 ”要求学生现场来一段口头表达。

【设计理由】:

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教师是用教材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课堂镜头回放】:

师:精彩的舟与舟的竞赛结束了,即将上演的是人与鸭子的竞赛。请大家朗读一下第二节。

生:(集体朗读)

师:现在水面上各处是鸭子,谁追到归谁,此时此刻你也在现场,会不会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大胆想像一下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

生1:我衣服都没脱,情不自禁地跳入河中,向一只鸭子扑上去。那大鸭子吓得“嘎嘎”直叫。我再一扑,就抓住了。哈哈,我成了鸭子的主人!(全班大笑。)

生2: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了,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俘虏了。

【实践思絮】:

学生的创造力是没有上限的,给他一个支点,他会给你展示一个不一样的精彩 :真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啊。

四、课堂尾声

【教学情境设计】:

湘西的端午节让我们热血沸腾,其他地方的又是什么样子?另外几个传统节日,又是什么样子?有人说,传统节日就是吃的节日,过不过无所谓?年轻人觉得过洋节日比过传统节日有意思得多。

【设计理由】:

要让学生热爱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文以载道,课当然也应载道。所以课堂结尾来一点“道”的点化很有必要。

【课堂镜头回放】:

师 :你还知道别的地方端午习俗吗? 师:另外几个传统节日你们是如何过的? 师:你是如何看待传统节日和洋节的? 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

师:季羡林先生曾经说,正是因为有了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湘西那一片有点儿神秘的土地,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才大白于天下。“远方的家 ”让我们神往,给你一支生花的妙笔记下它吧!

【实践思絮】:

以点带面,教材只是冰山一角,由它衍生的诸多问题,不是课堂上也不是教师所能解决的,这就有意识无意识地引领学生课外翻看相关书籍,查找资料,关注系列问题,迈出向大语文学习的步伐。

第二篇:七年级《端午日》教案设计

《端午日》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赶鸭子场面的短文。下面是《端午日》的教案设计,欢迎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3.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学习重难点】

1.真切体会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重点)

2.品味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2.掌握重点字音。

额角(é)蘸酒(zhàn)茶峒(dòng)

短桨(jiǎng)缠裹(guǒ)伶俐(líng lì)

呐喊(nà)老鹳河(guàn)颈脖(jǐng)

泅水(qiú)束缚(fù)洞穴(xué)

擂(léi)鼓 打锣(luó)嘭(pēng)嘭铛(dāng)铛

3.解释词语。

嘭嘭铛铛:形容撞击金属器物的声音。

吊脚楼:也称吊楼,为苗族、壮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泅水:游水渡河。

调理:调弄整理。

4.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详细地描写百姓到河边看比赛的场面与龙舟竞渡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这种万人空巷、争看比赛的场景,为下文的龙舟大赛设置了悬念。其次,说明了赛龙舟不仅仅是赛手的事情,而且是全茶峒人的一件盛事,为下文中“两岸人呐喊助威”的景象做了铺垫。观看的人并不是比赛的旁观者,而是完全把情感投入其中、沉浸其中的参与者,河岸边与河面共同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富有感染力的比赛场面。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画出相关的词语)。(3)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明确:(1)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2)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3)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内容探究

阅读全文,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________________,那情景真是________________!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示例: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绘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壮观非凡!

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擂鼓打锣的很单纯地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鼓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4.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

5.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是让人高兴和感到光荣。

6.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充满友谊,人情味十足!

(三)亮点探究

1.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出湘西的端午日的氛围的?

明确: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像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2.什么是场面描写?本文有哪些场面描写?

明确: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中主要有三个场面描写。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端午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赛的盛况。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四、板书设计

端午日

出城看划船

河上赛龙舟

胜利者领赏全民同乐

下水去捕鸭——军民同乐

天晚方完事——欢乐之久 淳朴民风

奋发向上

合作争先

五、课外拓展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好奇。“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水面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象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

示例: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的俘虏了。


第三篇:《端午日》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第四篇:《端午日》教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点: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赛龙舟,捉鸭子等。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四、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五、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唐代文秀的关于端午节的诗。(幻灯片1)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提问: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

3、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学生说,教师相机补充)

明确:文中提到的湘西的端午习俗有画王字,蘸雄黄酒,赛龙舟,捉鸭子等。

补充:还有挂艾蒲,系香袋等端午习俗,目的是避邪驱瘟;另外还有吃粽子等习俗是为了祭祀、纪念屈原……

4、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端午习俗。(幻灯片2)

教师小结:由于地方不同,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完全相同,那么,湘西人民是怎样迎端午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写的一篇短文《端午日》。(幻灯片3)过渡:让我们先走近作家沈从文,了解一些关于他的基本情况。沈从文(1902——1988),苗族人,生于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幻灯片4)教师补充两点:

1、沈从文老师只是小学毕业,却当上了大学教授,这一切完全是靠——自学成才;

2、如果你在新华书店看见沈从文老师的书,你一定要买回来看看。只要你打开他的书,你就会被书中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吸引!希望正处于金色年华的同学们能多多地亲近文学: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5)

1、了解湘西端午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并掌握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师解说:本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走进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湘西端午习俗的了解,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第五篇: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合作努力取得胜利”这一道理,感受“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

2、感受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

三、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元宵、端午、清明)

师:大家来看一首诗,看看它是写哪个传统节日的?(多媒体展示)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是怎样的的,大家知道吗?(多媒体展示)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

师:我们今天到湖南去了解那儿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问:作者是谁?(沈从文)

师:哪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沈从文?(多媒体补充展示)师: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二、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音。

蘸(zhàn)酒 茶峒(dòng)泅(qiú)水 擂(léi)鼓 .... 老鹳(guàn)呐(nà)喊 戍(shù)军 ...

2、自读课文思考: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文中的相关词语。

时间顺序

(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文中写了湘西的哪些端午习俗?分别用短语概括出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找出能够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三、深入研读精彩段落(赛龙舟场面)

师:课文详写了赛龙舟这个习俗,请大家找出这个精彩的场面读一读,并思考: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 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研读讨论

(一)作者写赛龙舟的场面调动了我们的哪些感官?龙舟上有哪些人?他们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作者如何对他们进行了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互相讨论)

我们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分析,声音(锣鼓声;呐喊助威声„„)视觉 色彩(红)

桨手:划船

带头的:指挥

鼓手:鼓点使鼓手合拍,鼓舞士气

外貌描写

头上缠裹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

挥动

指挥

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拼搏精神。

研读讨论

(二)在喧闹的锣鼓声、嘹亮而粗犷的号子声中作者想到了什么?(梁红玉击鼓)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呢?(战场、打雷、赛场„„)

虚实结合的写法,既写了场面,又写了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研读讨论

(三)师:大家刚才单单注意到了龙船上选手了,其实还有一大批人,他们虽是这比赛的配角,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是谁呢?找出描写他们的句子。对观众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两岸人呐喊助威

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这个场面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烘托出赛龙舟的的精彩。

研读讨论

(四)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都显出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师总结: 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从龙舟比赛中,我看到他们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引申: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四、研读精彩段落(追鸭子)

1、师:刚才同学们感受一下赛龙舟的激烈、紧张,文中还有什么风俗习惯也是很吸引人的„„请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

(赛船过后„„于是长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为什么会吸引你?(热闹,有趣)

2、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学生展示片段描写)

五、小结:同学们喜欢过端午节吧?为什么? 除了吃粽子,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悬艾草,系绒线,吃鸡蛋„„)

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也构成了我们国家文化、政治经济的多样性,大家课后搜集更多的关于端午节的习

俗,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风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吃肉(略)

赛龙舟(详)详略得当 追鸭子(较详)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教学后记:

下载端午日教案设计(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端午日教案设计(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龙舟......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教......

    《端午日》沈从文

    《端午日》教案 沈从文 江苏省灌云县初级中学张炳义 教学目标:1.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作者山东精炼......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湘西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 3、体会赛龙舟活动表现出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强化......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端午日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场面描写方法,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2.过程与......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 教学目标:1.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以及作者山东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浆手的风采,明白“......

    端午日教案

    端午日教案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多媒体展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

    《端午日》说课稿

    《端午日》说课稿 安宁一中 起光文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沈从文的《端午日》这篇课文,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端午日》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