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新设计】
在执教本课时,重点突破用典抒情的写法,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同时把本词与辛弃疾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让学生以写对联或小诗的形式评价辛弃疾和他的词,在深入理解辛弃疾感情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读与写能力的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了解不是太多,对词中的典故含义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作者为了押韵在词中改变句式,学生对此了解不足,造成对词的内容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和辛弃疾的经历,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打下基础。通过对句式的研究和词语的揣摩,让学生读懂词,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作品用典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过程】
【讲授】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新课
800年前,一个失意的武将,一个落魄的官员,一个爱国的词人,登上北固亭,举目远望,老泪纵横,把满腔的悲愤谱成一曲生命的绝唱——《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他就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文武双全的“词坛飞将军”辛弃疾。
二、进入新课
(一)了解作者
1.对于辛弃疾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词。请一位学生简单的介绍,教师补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积极抗金,希望恢复中原。其词现存620余首,写抗金爱国之情,抒壮志难酬之志。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词集《稼轩长短句》。
2.臧克家对辛弃疾的评价:
力挽山河,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3.学生齐读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初步了解辛词内容与风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写于1188年,辛弃疾48岁,闲居江西)
(二)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明确教学目标
2.知人论世
这首词写于1205年,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个皇帝),之前多年一直赋闲在家,不受重用。1203年被当时掌权的韩侂胄起用,第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获得名誉,巩固地位,没做好准备,草草北伐,只想侥幸成功。不听辛弃疾劝告,反而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有感而作。
3.学生自由读词,找出这首词的韵脚。
韵脚 上片 : 处 去 住 虎
下片: 顾 路 鼓 否
学生齐读本词,教师指导。4.观看视频朗诵,5.请学生朗读,教师点拨。
6.学生讨论:你从词中感受到作者的哪些感情?作者用典故与现实有什么联系? 讨论明确:
(1)仰慕之情 用 孙权、刘裕典故,表达对英雄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对比,讽刺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
理解语序:江山千古,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问题探讨:作者登上北固山,北望看到的是千里江山,怎不写成“千里江山”而要写“千古江山”?
讨论明确:“千里”只是从空间上说地方大,而本文题目是“怀古”,用“千古”符合题意;登上北固亭自然想到以前发生的历史故事,用“千古”准确,有历史的沧桑感。
(2)劝诫之情 借用 刘义隆 北伐失败的事情,来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做好准备,不要草率北伐。
讨论:“赢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仓皇北顾”中“北顾”能否换成“忍顾”?
讨论明确:
赢得仓皇北顾(赢得:落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博得)赢得仓皇北顾(北顾:向北回望而逃)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忍顾:不忍去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历史草率北伐的教训: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北魏拓跋焘追至长江北岸。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1164年张浚罢相病死。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大败,1207年被杀。
(3)失望之情 借用北魏皇帝拓拔焘追赶刘义隆,在瓜步山(江苏六合)建行宫,2 后成为佛狸祠,百姓在此祭祀,南宋朝廷不思收复中原,百姓精神变得麻木,表达自己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失望之情。
(4)愤慨之情 用赵王想起用廉颇,派使者探问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廉颇还有人来问,感叹自己被冷落,无人重用,无法报国。
讨论:“凭谁问”一句包含的感情?
7.回顾辛弃疾生平,理解在词中深沉而悲凉的感情。(1)投影辛弃疾生平:
岁前,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20岁参加起义。
24——42岁,南归以后,仕宦不顺,做地方小官,屡遭排挤。词作抗金救国,悲壮慷慨。
43——68岁,罢职以后,闲居在家。不忘报效国家,含恨去世。
无缘补天成顽石
愁到极处词更工(2)教师总结:
国家的灾难,个人的不幸,爱与恨的碰撞,经过文字的捶打,在他心中激荡,不能在战场上杀敌,只好啸成一股剑气,化作金戈铁马的词章,于是才有了《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千古绝唱。
(3)投影名家评论,加深对辛弃疾的理解
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公所作大声镗鎝(tāngtà),小声铿鍧(kēng hōng),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宋)刘克庄 《<辛稼轩集>序》
8.读《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两首词在写法与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 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讨论明确:
相同点:在写法上都用典,都采用对比手法。在感情上都表达了对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内心的痛苦之情,对朝廷不敢抵抗金兵、昏庸无能的愤怒之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投影梁衡对辛弃疾的评论,进一步理解辛弃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梁衡《把栏杆拍遍》
9.学生谈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或者喜欢、感受深的词语、句子。
10.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拟一副对联,或写一段小诗,可以化用辛弃疾词中的句子、词语或意象,写出对辛弃疾或他的词的评价。
教师示例: 悲中原不复老泪横流
叹壮志难酬热血空洒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11.教师填词,评价辛弃疾。
破阵子 咏辛弃疾 吴庆业
梦里吹角连营,胸中豪气词章。北固楼上望神州,哀故国萧条风光。热泪满衣裳。深恨灭金难成,高歌浩气苍凉。虎啸龙吟声悲壮,铁马金戈流韵长。英雄叹国殇。
三、布置作业
阅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感情、写法上有何异同?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板书设计】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抒情 [悲壮志难酬] [叹中原不复 ] 仰慕之情 孙权 刘裕 建功立业
劝诫之情 刘义隆 仓皇北顾
失望之情 拓拔焘 神鸦社鼓
愤慨之情 廉颇 尚能饭否
借古讽今
第二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重点】
1、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鉴赏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辛弃疾。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它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了解了词人辛弃疾,下面让我们在一起来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知人论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镇江知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录音,到诗文中去感受诗人空怀一腔忠贞热情、老当益壮的爱国热情。
四、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生听录音。纠正字词: 胥 榭 陌。生齐读,感受文章。
五、品味全文
(一)分析标题:
在京口北固亭,下面一起回顾一下有关词的知识。词是长短句,所以辛弃疾的《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
小令(58
字
以内)、中调(59 字至 91字)和长调(92字以上)三大类。这首词104字,属于长调。词按风格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含蓄蕴藉,具有柔婉之美,豪放词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此词属于豪放词。此外词按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阙,两阙的字数相等或是基本上相等,平仄也相同。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 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首词是双调。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从“千古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下阙从“元——最后”。
(二)明确用典
此词基本通篇用典。因此我们首先明确一问题,什么是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文的具体内容,首先来看词的上片。
(三)鉴赏上片
这首词的上阙盛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那么词人所盛赞的英雄人物是谁呢?让我们到诗文中去找答案。
1、鉴赏“千古江山——雨打风吹去。”
(1)、解释字词: 孙权 舞榭歌台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2)释义: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象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没有地方去找了,当年那些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英雄人物的事业余风,被雨打风吹而了无痕迹了。
(3)鉴赏:此层“江山”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禁锢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卷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人物孙权,他曾多次在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连昔日的繁华和功业也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此处用孙权典,不但即景抒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南的极大不满。即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2、鉴赏“斜——万里如虎。”
(1)、解释字词: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2)释义:夕阳余辉下的荒草古树,平平常常的街巷小路,人们都说,寄奴曾这里居住过,遥想到刘裕当年那种金戈铁马的军威,横扫万里的气势,真象猛虎一样!
(3)品味: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和京口有关的第二个人物,此处用刘裕典,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来表达自己对抗敌救国的迫切心情。即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小结:上片无论写人写地都是吊古伤今。吊古之意明写,伤今之意见于言外,即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在上片中,作者用孙权典,用刘裕典。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的下阙,看看下阙中词人又用了哪些典故?
(四)品味下片:
1、生齐读下片。
2、下阙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元——顾”,第二层“四——最后”。
3、析第一层:
(1)注释:刘义隆典
(2)释义:元嘉年间草率北伐,一心想建立战功,结果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皇失措。
(3)此处用刘义隆典,引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联想到第三个人物刘义隆,提醒当权者,要做充分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自取失败。这是借古讽今的写法,告诫当权者要以史为鉴。
4、析第二层:我们先来看前两句。(1)、注释:
(2)、释义:四十三年过去了,遥望江北,还依稀记得扬州路上战火弥漫的情景。
(3)析:此句是从怀古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扬州一带),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这种辛酸的场面自然又涌上心头,即忆烽火岁月。
(4)、注释:佛狸
(5)释义:怎么忍心回头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6)析:此处用佛狸祠典,想到第四个人物拓跋焘。作者描绘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早已忘掉这一切,在那里欢天喜地的祭祀。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此所谓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下面来看最后一句。
(7)书中注释
(8)廉颇:战国时期赵国老将,曾为赵国立过许多大功,被人谗害后出奔魏国,居大梁,后来赵国想重新起用他,派使者去探望,使者和廉颇一同吃饭,廉颇顿斗米、肉十斤(古代的斗、斤)比现在的小),披马上甲,表示自己身体还好,还可以上战场,但使者因为接受了廉颇仇家的贿赂,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饭量还很好,但是吃一顿饭时间,竟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听了,认为廉颇毕竟老了,就不再起用他。
(9)、释义:有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0)析:在此作者想到第五个人物廉颇,用廉颇典。作者一腔救国的热情无人能解,他虽居抗战前线却未受重用。辛弃疾雄心与廉颇相似,但它比廉颇还是失意,竟连人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强烈的悲愤和感慨,也表达着老当益壮的决心和意志。此所谓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11)析下片:下阙借古讽今,表达了作者北伐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耿耿忠心。
五、品味整首词
词人遥望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中原大地,念及国事,忧心如焚。自然的想到了曾经活跃的两位历史人物,北御大敌、内固国本的孙仲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他们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但他们抗敌的英雄气概,却在激励着后人,凭吊英雄,也是凭吊自己的过去,而现在南宋王朝眼看着大好河山被金人占领,却苟安江南,屈辱妥协,与孙刘比起来,是丧尽民族尊严和气节,这里赞颂孙刘的业绩,实际上是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词的下阙借古讽今,第一层用刘义隆典,提醒南宋当权者要慎重出战,莫倒覆辙,以史为鉴。第二层追忆往事,慨叹当前的处境,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用廉颇典,控诉自己的遭遇。
六、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上片的典故都与京口有关,下片的典故都与北伐相连。全词贯穿了一条感情总线,那就是对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民族危亡的担心,把历史时期不同、发生地点不同的事有机的组织到了一起。
风格:豪放悲壮
七、重新走进诗文,去体会这种豪迈悲壮。
八、作业:
1、背诵此词
2、课后阅读辛弃疾的《鹧鸪天》、《青玉案 元夕》、《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第三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播放幻灯片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投影幻灯片二三张)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
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四,分析诗歌内容。
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播放幻灯片及录音四)
2,分析上片: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用典。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米孙仲谋处”的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播放幻灯片五)
第二句用用刘裕典,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
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
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3,分析下片:用刘义隆典 作用: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
(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宋书
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严。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宋书
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狼居胥
,山名,今内蒙古境内。《史记
霍去病传》:元狩四(119)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
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五: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六:拓展研究:
读下面两首诗并分析词的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特点: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议论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
2、层次分明。
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
3、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毫无斧凿痕迹。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分析提示: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
七: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
八:本课小结
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去品味诗的美吧!
广东珍珠岩,广东珍珠岩厂
http://www.xiexiebang.com w1mN41H1Cr1z
123
第四篇:《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抗金复国的、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稼轩词的“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时安排:一课时 背景导入新课:
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面对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抵抗的现状,不由得想起在此建功立业的几个英雄人物,抒发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感慨。诵读感知课文: 诵读提示:
1.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英雄气概。
2.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字应读的响亮,稍作停顿。
3.句间和句中的停顿,应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研习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6、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
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
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问题研讨:
本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典故多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2、对比多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 3
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注意:“黍”读shǔ)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弃疾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板书:词风豪放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总结全文。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学生背诵全词,把爱国热情熔铸到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
第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教案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前教育 陈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抗金复国的、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稼轩词的“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 背景导入新课:第一教时
辛弃疾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任镇江知府时,来到北固山上的北固亭游览(京口即镇江),面对江山胜地,联系到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抵抗的现状,不由得想起在此建功立业的几个英雄人物,抒发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感慨。
诵读感知课文: 诵读提示: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英雄气概。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字应读的响亮,稍作停顿。
句间和句中的停顿,应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研习品味用典: 一.研习上阕:
1、师读上片,指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阕四句话的意思。然后提问:
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千古江山、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2、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3、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释词:风流:才略建树、英雄遗风。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屈辱求和。
4、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5、上片小结: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
6、学生齐读上片(指导背诵,抓住“千、舞、斜、想”四字。)二、研习下阕:
1、学生自读下阕,找出词中用典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同学交流、讨论后回答。
2、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释词:北顾:回头北望(追兵)。
②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这个典故?(结合韩草率冒进的背景理解)——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①写的是什么?
释词:可堪:那堪、怎堪。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②看到佛狸祠的一幕景象,作者当时是什么心情?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朝廷无能,百姓松懈,自己一腔热血却又连遭贬谪,此时此刻站在北固亭的作者想到了谁?
廉颇。
师补充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2)、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同学们能够理解他的辛酸、他的悲愤吗? 他的悲愤其实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用此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5、下片小结: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
6、齐读下阕,尝试背诵(抓住“元、四、可、凭”四字背诵。)第二教时
三、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板书: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四、朗读全词,完成背诵。
问题研讨:
本词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典故多
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世、借古讽今、抒发情怀、言简意赅、以一当十,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2、对比多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
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注意:“黍”读shǔ)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弃疾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的体现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的。
总结、师生同背全文。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师生同背全词结束)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的情思。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 辛弃疾
孙权、刘裕——向往、讥刺
借古抒怀 刘义隆——告诫 词风豪放 用典言志 佛狸祠——悲哀、忧虑、不满 爱国情怀 廉颇——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