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 蒋学晶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5: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祖父的园子 蒋学晶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祖父的园子 蒋学晶教学实录》。

第一篇:祖父的园子 蒋学晶教学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

(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师:南瓜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倭瓜就是南瓜啊。

生:啊?(笑)

师:来,我们再一起来整理一下。(师板书)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她想起了园子里的祖父,她想起了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她想起了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她想起了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人:祖父

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倭瓜黄瓜玉米

事:栽花拔草铲地浇莱

师:这篇文章,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懂也难懂。萧红究竟想起了什么?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们也读得不少,这个句子,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唆。你找到的话,请你画下来。(生读、画)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是啊,这一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读、试背。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学生挑战欲望很强,气氛很热烈。最后老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请大家一起“读”,学生“读”得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把这段话大致背下来呢?

生:里面的句子是反复的,比较好记。

师: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师:我们试着再读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师:反过来,你们带着我读,好吗?(师生换读)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

生: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师: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反复结构的话,你们找找。(生默读,寻找。)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师:是呀,这也是一段反复结构的话,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师: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咱们节奏快一点读。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师: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生接)(迟疑)我就真劳动。

师:“我”是在真劳动?(笑)

生:她不是在劳动,她就是在玩。

师:在玩,你们说得比较客气。

生:她就是在瞎胡闹,帮倒忙。

师:哦,她是瞎胡闹,请你读一读第4—14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生默读、寻找依据。)

师:找到这样的例子了吗?我们不一定按文章描写的顺序来说。谁来说第一个例子。

生: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师:换谁都心疼啊。

生: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师:好嘛,真是帮倒忙,狗尾巴草留着,谷穗没了。(笑)

生: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师:典型的“人工降雨”啊。(笑)这样的事你们干过吗?

生(部分):干过。

师:这么说,有同感了。

生(部分):没做过。

师:这样的事竟然没做过,真是可惜了。我建议你们去试试。(笑)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

生:(读)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师: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师:活脱脱新版的小猫钓鱼。(笑)

师: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我认为最厉害的一次是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因为,把谷穗除掉了,后面就没有收成了,祖父一定会很生气的。

师:如果你是祖父,你会有什么后续行动吗?

生:我回去后要揍她一顿,让她好好长长记性。(大笑)

生:我也认为这次闹得很厉害,因为把谷穗锄掉实在是太可惜了,浪费粮食。

师:是啊,这一点,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

师:请默读一下他们的对话,我读一下他们的对话,你们来评价一下。(师读对话,故意把祖父的话读得比较严厉,把我的话读得充满羞愧的语气。)

师:怎么样?我读得还可以吧?

生:读得不好。

师:读得不好?我读得抑扬顿挫,怎么不好了?

生:你把“我”的话,读得太委屈了,“我”虽然把谷穗当野草割掉了,但是她仍然很理直气壮的。

生:祖父的话你也读得太凶了,这个祖父很慈祥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祖父很慈祥?

生:祖父在说的时候是笑的,不是紧绷着脸的。

师:你们再看看,在这段对话里,“笑”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是啊,有三次,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又笑起来,祖父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祖父是怎样的祖父?

生:祖父很宽容。

生:这个祖父很和蔼。

生:我很喜欢这个祖父,他很有耐心,不会乱生气。

生:这个祖父和孩子一样和自己的孙女玩在一起。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祖父很爱笑,关于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一个片段,我读你听。

祖父的笑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生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师: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

生:非常快乐。

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生:自由自在。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

师:但是蒋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了它们?倭瓜,你快乐吗?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我自由。(笑)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是这个园子里的植物,祖父都不管他们。

师:你的意思其他地方的植物都有人管?

生:因为祖父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你的意思其他园子里的植物想长却不能长?(笑)

生:我觉得就是萧红借写这些景物突出自己内心的快乐。

师:嗯,有点意思了,他认为这是“借景抒情”。

生:我觉得就是因为萧红自己很快乐,所以她觉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很快乐。(掌声)

师:这位同学厉害,他说到了“通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通感”。你们有快乐的时候吧?(生答:有)是的,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开心。你们有伤心的时候吧?(生答:有)伤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脸。这就是“通感”。

师: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她长大以后,人是很乐观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因为她的童年是在快乐中长大的,她的性格会很乐观。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很美满。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不开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人压力都是很大的,工作很辛苦。(笑)

师:我们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讲你听。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大家所猜测的,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我读给大家听:“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呼兰河传》里。

师: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了心里。

师: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尝试去读读——《呼兰河传》。

第二篇: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师:南瓜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倭瓜就是南瓜啊。

生:啊?(笑)

师:来,我们再一起来整理一下。(师板书)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她想起了园子里的祖父,她想起了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她想起了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她想起了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人:祖父

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倭瓜 黄瓜 玉米

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点评:显然,教者的采用了板书追问的方式,介绍作者、作品及主要内容。传递的信息特别清晰,尤其是写一写,看一看,理一理,胜过听一听的教学效果。可见蒋老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功底非同寻常。]

师:这篇文章,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懂也难懂。萧红究竟想起了什么?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们也读得不少,这个句子,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唆。你找到的话,请你画下来。(生读、画)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是啊,这一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读、试背。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学生挑战欲望很强,气氛很热烈。最后老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请大家一起“读”,学生“读”得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把这段话大致背下来呢?

生:里面的句子是反复的,比较好记。

师: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师:我们试着再读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师:反过来,你们带着我读,好吗?(师生换读)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

生: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师: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反复结构的话,你们找找。(生默读,寻找。)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师:是呀,这也是一段反复结构的话,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师: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咱们节奏快一点读。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师: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生接)(迟疑)我就真劳动。

师:“我”是在真劳动?(笑)

生:她不是在劳动,她就是在玩。

师:在玩,你们说得比较客气。

生:她就是在瞎胡闹,帮倒忙。

师:哦,她是瞎胡闹,请你读一读第4~14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生默读、寻找依据。)

师:找到这样的例子了吗?我们不一定按文章描写的顺序来说。谁来说第一个例子。

生: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师:换谁都心疼啊。

生: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师:好嘛,真是帮倒忙,狗尾巴草留着,谷穗没了。(笑)

生: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师:典型的“人工降雨“”啊。(笑)这样的事你们干过吗?

生(部分):干过。

师:这么说,有同感了。

生(部分):没做过。

师:这样的事竟然没做过,真是可惜了。我建议你们去试试。(笑)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

生:(读)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师: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师:活脱脱新版的小猫钓鱼。(笑)

师: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我认为最厉害的一次是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因为,把谷穗除掉了,后面就没有收成了,祖父一定会很生气的。

师:如果你是祖父,你会有什么后续行动吗?

生:我回去后要揍她一顿,让她好好长长记性。(大笑)

生:我也认为这次闹得很厉害,因为把谷穗锄掉实在是太可惜了,浪费粮食。

师:是啊,这一点,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

师:请默读一下他们的对话,我读一下他们的对话,你们来评价一下。(师读对话,故意把祖父的话读得比较严厉,把我的话读得充满羞愧的语气。)

师:怎么样?我读得还可以吧?

生:读得不好。

师:读得不好?我读得抑扬顿挫,怎么不好了?

生:你把“我”的话,读得太委屈了,“我”虽然把谷穗当野草割掉了,但是她仍然很理直气壮的。

生:祖父的话你也读得太凶了,这个祖父很慈祥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祖父很慈祥?

生:祖父在说的时候是笑的,不是紧绷着脸的。

师:你们再看看,在这段对话里,“笑”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是啊,有三次,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又笑起来,祖父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祖父是怎样的祖父?

生:祖父很宽容。

生:这个祖父很和蔼。

生:我很喜欢这个祖父,他很有耐心,不会乱生气。

生:这个祖父和孩子一样和自己的孙女玩在一起。

[点评:解读这个环节,使我不由得想起来了蒋军晶老师的成名作《月光曲》,在设计思路上延续了教者的重点段突破法。选择一个点,向周围辐射,交叉成一张密集的信息网。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节奏鲜明,意义丰富。]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祖父很爱笑,关于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一个片段,我读你听。

祖父的笑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生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师: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

生:非常快乐。

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生:自由自在。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

师:但是蒋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了它们?倭瓜,你快乐吗?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我自由。(笑)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是这个园子里的植物,祖父都不管他们。

师:你的意思其他地方的植物都有人管?

生:因为祖父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你的意思其他园子里的植物想长却不能长?(笑)

生:我觉得就是萧红借写这些景物突出自己内心的快乐。

师:嗯,有点意思了,他认为这是“借景抒情”。

生:我觉得就是因为萧红自己很快乐,所以她觉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很快乐。(掌声)

师:这位同学厉害,他说到了“通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通感”。你们有快乐的时候吧?(生答:有)是的,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开心。你们有伤心的时候吧?(生答:有)伤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脸。这就是“通感”。

师: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她长大以后,人是很乐观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因为她的童年是在快乐中长大的,她的性格会很乐观。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很美满。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不开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人压力都是很大的,工作很辛苦。(笑)

师:我们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讲你听。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大家所猜测的,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我读给大家听:“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呼兰河传》里。

师: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了心里。

师: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尝试去读读——《呼兰河传》。

[点评:如何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最好的办法是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蒋老师的策略是高明的,他选取了原作中的一个节选《祖父的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如此,教者还让学生猜作家后半生的样子,教师大段讲述萧红悲惨的命运。由此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奇心以及关注作家命运的同情心。另外,教者在揭示写作方法时,巧妙地设问,在学生不愤不发的时候揭示,瓜熟蒂落,十分自然。]

总评:这个课例的题目叫“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分量,也是浙派语文一贯倡导的主题高度,似乎跟小学语文之“小”不能相称。但,就是在这份“厚重”中,蒋老师实现了突破,实现了“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教学超越,为孩子所乐于接受。此得益于教者对教材的独特解读,善于选取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充分体验,乐于表达,并由此辐射全文,生成一张信息丰富的教学网。再加上,教者丰富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还不同的文本以相应的教学情调,使课堂多了一份诗意的润泽。

第三篇:蒋军晶《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蒋军晶《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板书:萧红)。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萧红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的作者。

师: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一样。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

师:老师有个习惯,当看到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就会去关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师:请再看我写——(板书:《呼兰河传》),这是一本书,所以蒋老师加了书名号,这本书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是《呼兰河传》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生:《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这本书。

师:蒋老师要写的第三个词是--(板书:回忆)。你们能说说“回忆”的意思吗?

生:“回忆”就是一个人想起以前的事。

师:那么,你觉得这个词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萧红在《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里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

师:是啊,呼兰河,很好听的一个名字,那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那是萧红长大的地方。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写了她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

师:在《祖父的园子》这个“片段”里都回忆了什么呢?先读读这篇课文。(生自由朗读)

师:刚才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这篇课文,我刚刚读完。有的同学早就读完了,请举手示意一下(有七八个学生举手),蒋老师不是要表扬你们,而是想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偏快了,这样快地读书,你没时间停下来想,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是,也有的同学还有三段没读完呢。有吗?(有五六个人举手)蒋老师要提醒你们,你们读得太慢了。(众笑)你们以后啊,上课前应该把课文读读熟。

师:下面,没读完课文的继续把课文读完,已经读完的,自己再选择其中几段读一读。(生读书)

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

生:她想起了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拔草。(师生板书“拔草”)

师:在园子里,“我”和祖父一起还做了哪些事?

生:“我”和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板书“栽花”)

生:“我”还和祖父一起铲地。(板书“铲地”)

生:他们还一起浇菜。(板书“浇菜”)

师:是啊,萧红想起了自己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栽花、拔草、铲地、浇菜。除了这些做过的事,萧红还想起了她在园子里看到的许多事物,她看到了什么?

生:她在园子里看到了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四个词,八个字,大家一起跟我写一遍,写完后,你就发现这八个字之间有个共同点。(学生书空)

师:除了这些小动物,园子里还有许多瓜果蔬菜呢,你发现了吗?

生:有倭瓜、黄瓜、玉米。

师:倭瓜你们一定看到过。

生:我们没有。

师:南瓜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

师:倭瓜就是南瓜啊。

生:啊?(笑)

师:来,我们再一起来整理一下。(师板书)作者萧红都想起了什么?她想起了园子里的祖父,她想起了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她想起了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她想起了和祖父一起在园子里栽花、拔草、铲地、浇菜。

人:祖父

物: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倭瓜 黄瓜 玉米

事: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点评:显然,教者的采用了板书追问的方式,介绍作者、作品及主要内容。传递的信息特别清晰,尤其是写一写,看一看,理一理,胜过听一听的教学效果。可见蒋老师的语文教学心理学理论功底非同寻常。]

师:这篇文章,你说容易也容易,说难懂也难懂。萧红究竟想起了什么?请你默读课文,你会发现这里有一段话写得很特别。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比喻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我们也读得不少,这个句子,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都觉得它很啰唆。你找到的话,请你画下来。(生读、画)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是啊,这一段话,很特别,如果你掌握它的特点了,读几遍,就可以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读、试背。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学生挑战欲望很强,气氛很热烈。最后老师指着空白的屏幕请大家一起“读”,学生“读”得不亦乐乎。)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快把这段话大致背下来呢?

生:里面的句子是反复的,比较好记。

师:是啊,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师:我们试着再读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师:反过来,你们带着我读,好吗?(师生换读)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开心。

生:我觉得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想到哪儿就到哪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觉得院子里的动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师:是啊,这就是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快乐、温暖。其实,在这篇课文里还有一段反复结构的话,你们找找。(生默读,寻找。)

生:我找到的是这一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再往后看,还有——

生: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

师:是呀,这也是一段反复结构的话,我们再来反复读一读。

师: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咱们节奏快一点读。祖父戴草帽--(生接)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生接)我也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也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也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也浇菜。

师:注意,特别的写法往往是因为有特别的心情。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生:自由。无忧无虑。快活。高兴。

师: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读一读。

师:祖父栽花——(生接)我就栽花,祖父拔草——(生接)我就拔草,祖父铲地——(生接)我就铲地,祖父浇菜——(生接)我就浇菜,祖父劳动——(生接)我就劳动,祖父真劳动——(生接)(迟疑)我就真劳动。

师:“我”是在真劳动?(笑)

生:她不是在劳动,她就是在玩。

师:在玩,你们说得比较客气。

生:她就是在瞎胡闹,帮倒忙。

师:哦,她是瞎胡闹,请你读一读第4~14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她是在瞎胡闹呢?(生默读、寻找依据。)

师:找到这样的例子了吗?我们不一定按文章描写的顺序来说。谁来说第一个例子。

生:祖父在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却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把菜种也踢飞了。

师:换谁都心疼啊。

生:她在铲地的时候,真的是乱勾一阵,所以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

师:好嘛,真是帮倒忙,狗尾巴草留着,谷穗没了。(笑)

生:她浇菜的时候根本不把水往地上浇,她把水往天空扬。

师:典型的“人工降雨“”啊。(笑)这样的事你们干过吗?

生(部分):干过。

师:这么说,有同感了。

生(部分):没做过。

师:这样的事竟然没做过,真是可惜了。我建议你们去试试。(笑)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

生:(读)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师: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生:她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师:活脱脱新版的小猫钓鱼。(笑)

师:这么多”瞎闹“中,你认为闹得最厉害的是哪一次?

生:我认为最厉害的一次是把谷穗当野草锄掉了。因为,把谷穗除掉了,后面就没有收成了,祖父一定会很生气的。

师:如果你是祖父,你会有什么后续行动吗?

生:我回去后要揍她一顿,让她好好长长记性。(大笑)

生:我也认为这次闹得很厉害,因为把谷穗锄掉实在是太可惜了,浪费粮食。

师:是啊,这一点,祖父也看不下去了,因此课文中有了他们一段对话。

师:请默读一下他们的对话,我读一下他们的对话,你们来评价一下。(师读对话,故意把祖父的话读得比较严厉,把我的话读得充满羞愧的语气。)

师:怎么样?我读得还可以吧?

生:读得不好。

师:读得不好?我读得抑扬顿挫,怎么不好了?

生:你把“我”的话,读得太委屈了,“我”虽然把谷穗当野草割掉了,但是她仍然很理直气壮的。

生:祖父的话你也读得太凶了,这个祖父很慈祥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祖父很慈祥?

生:祖父在说的时候是笑的,不是紧绷着脸的。

师:你们再看看,在这段对话里,“笑”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是啊,有三次,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又笑起来,祖父在和“我”说话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在笑。你觉得祖父是怎样的祖父?

生:祖父很宽容。

生:这个祖父很和蔼。

生:我很喜欢这个祖父,他很有耐心,不会乱生气。

生:这个祖父和孩子一样和自己的孙女玩在一起。

[点评:解读这个环节,使我不由得想起来了蒋军晶老师的成名作《月光曲》,在设计思路上延续了教者的重点段突破法。选择一个点,向周围辐射,交叉成一张密集的信息网。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节奏鲜明,意义丰富。]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童心未泯的祖父。祖父很爱笑,关于笑,《呼兰河传》里还有一个片段,我读你听。祖父的笑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又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生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师:因为祖父的宽容、慈祥,所以,你觉得我的生活是——

生:非常快乐。

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生:自由自在。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我们刚开始读这篇课文,觉得萧红是在回忆园子里的人、事、物(指板书),读到现在,我们发现,萧红回忆这些人、事、物其实就是在回忆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

师:但是蒋老师有一点不太明白,她自己心里的想法她当然清楚,但是园子里的瓜果、动物心情如何她怎么知道呢?难道她去问了它们?倭瓜,你快乐吗?我快乐。蜻蜓,你自由吗?我自由。(笑)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是这个园子里的植物,祖父都不管他们。

师:你的意思其他地方的植物都有人管?

生:因为祖父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你的意思其他园子里的植物想长却不能长?(笑)

生:我觉得就是萧红借写这些景物突出自己内心的快乐。

师:嗯,有点意思了,他认为这是“借景抒情”。

生:我觉得就是因为萧红自己很快乐,所以她觉得院子里的一切也很快乐。(掌声)

师:这位同学厉害,他说到了“通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通感”。你们有快乐的时候吧?(生答:有)是的,快乐的时候,看什么都顺眼,看什么都开心。你们有伤心的时候吧?(生答:有)伤心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都愁眉苦脸。这就是“通感”。

师:同学们,你们能否猜测一下,童年生活这么快乐、自在、无拘无束的萧红,长大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她长大以后,人是很乐观的,生活是很快乐的,因为她的童年是在快乐中长大的,她的性格会很乐观。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很美满。

生:我觉得她长大后不开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人压力都是很大的,工作很辛苦。(笑)

师:我们了解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萧红长大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讲你听。事实上,很少有人的生活像她这般坎坷多难。18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20岁的时候,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离开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困顿,起码的吃、住也经常没有着落。而且,她也并没有像大家所猜测的,拥有幸福安定的家,1940年,她跟着她的第三任丈夫到了香港,寂寞、苦闷,1941年,贫病交加的她,由于庸医的误诊,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1岁。当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经历之后,我们再去读《祖父的园子》,可能感受会有一点点不同。在《呼兰河传》的最后,有一段话,蜜蜂、蝴蝶、蜻蜓,倭瓜、黄瓜、玉米,还有祖父,再一次出现在萧红的笔下。我读给大家听:“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这些人、事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呼兰河传》里。

师:同学们,记在哪里了?

生:记在了心里。

师: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尝试去读读——《呼兰河传》。

[点评:如何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最好的办法是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蒋老师的策略是高明的,他选取了原作中的一个节选《祖父的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如此,教者还让学生猜作家后半生的样子,教师大段讲述萧红悲惨的命运。由此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奇心以及关注作家命运的同情心。另外,教者在揭示写作方法时,巧妙地设问,在学生不愤不发的时候揭示,瓜熟蒂落,十分自然。]

总评:这个课例的题目叫“记忆中的故乡、童年、亲人”,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分量,也是浙派语文一贯倡导的主题高度,似乎跟小学语文之“小”不能相称。但,就是在这份“厚重”中,蒋老师实现了突破,实现了“以小见大”“以微见著”的教学超越,为孩子所乐于接受。此得益于教者对教材的独特解读,善于选取文本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充分体验,乐于表达,并由此辐射全文,生成一张信息丰富的教学网。再加上,教者丰富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还不同的文本以相应的教学情调,使课堂多了一份诗意的润泽。

第四篇: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执教:郭南洪 文字实录: 吴月燕

执教班级: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小学五(3)班 执教时间:2013年5月6日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班长: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上两课我们跟随者作者感受了她童年那段美好的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那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吗? 生1:课文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生2: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师:很好!

生3:祖父的园子有多大多漂亮? 生4:祖父的园子给了她怎样的童年趣事? 生5:祖父的园子里发生了什么新鲜的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多会动脑筋,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祖父的园子》。打开课文,看看课文给了我们哪些提示。

师出示问题:(1)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2)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让我们走进作者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请大家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想想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拿起书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生朗读课文,开始。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的同学举手。生举手。

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把课文的生字读准呢? 师:出示生字新词,指名个别读。生一个读一个生字词。

师:看来大家都能读准确生字。读了课文,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祖父的园子给你的印象吗?

学1:漂亮。

师:能不能用个四字词语说一说。生2:各种各样。生3:多姿多彩。生4:丰富多彩。生5:五彩缤纷。

师: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上来把这个词写下来。生5板书:五彩缤纷 师:还有吗? 生6: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这个词也很好,请写到黑板上。生6板书:生机勃勃 师:还有吗? 生7:十全十美。师:还有吗? 生8:应有尽有。生9:绚丽多彩。生10:兴高采烈地。师:还有吗? 生11:兴致勃勃。

师:给作者很快乐,很自由。你来写“自由自在”。生板书:自由自在。

师:看来大家的词语很丰富。今天我们就走进祖父的园子来看看,探个究竟。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师: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祖父的园子是漂亮的?划出有关句子来读一读。

生找有关句子。师:先小组交流一下。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我看到大家画了很多句子。谁来说说哪些句子表现祖父的园子漂亮?

生1: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真的好美的园子,这里写了很多很多的什么? 生齐答:蝴蝶。师:还有吗?

生:第二自然段。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师:也是。还有吗?

生:到我有记忆的时候,院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和李子树,因为樱桃核李子都不大结果,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师:真会读书!

生: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有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蚱蜢,把蚱蜢推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蚱蜢不见了。

师:大家觉得这里写出了园子的美吗? 生齐答:没有。

师:这里写了在园子里玩,所以这里不能表现园子的漂亮。看来大家都找出了很多句子。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好好感受着美美的句子。出示有关句子。

生齐读:(1)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这里不但写的景美,而且感受到句子写得怎么样? 生1:很生动? 师:哪里生动? 生1:胖乎乎,圆滚滚。

师:胖乎乎,圆滚滚,还是动的。还有吗? 生2:像一个小毛球。师:用了什么方法? 生齐答:比喻的方法。

师:比喻的方法写得多好呀!还有啊——出示句子:(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生齐读。

师:五颜六色的,漂亮吗?、生齐答:漂亮!

师:太吸引人了!出示句子:

(3)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原子的西北角,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他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生齐读。

师:谁站起来用最美的生意来读一读? 生1:配乐读句子(1)。师:谁接着读第二句? 生2:配乐读句子(2)。师:太美了!全班一起读。生齐读句子二。

师:我们漂亮的女孩子接着来:“‘小的时候’

一、二起!” 女同学配乐读句子3。

师:在这样漂亮的园子里,你最想做什么? 生1:最想躺在那里享受。

师:享受大自然的美。你还想做什么? 生2:在这里睡觉。师:你呢? 生3:玩。

师:在这里玩闹一番也挺开心的。生4:捉蝴蝶。生5:看风景。

师:祖父的园子里的风景挺优美的,值得慢慢欣赏。生6:给菜园里的菜浇水。师:哪是浇水,根本就是瞎闹嘛!

生:她拿着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空乱扬。师:这是个天真的孩子!

师:作者在园子里有做了哪些事呢? 生自由默读,找出相关内容。

师:看能不能用概括性的词语来说一说,好像“扫地、擦窗”这样词语。

生1:捉蜻蜓。生2:拔草。师:还有呢? 生4:锄地。生5:追蝴蝶。生6: 摘黄瓜。生7:吃黄瓜。生8:逮蚂蚱。生9:浇水。师:哎呀,还帮爷爷浇水呢。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出示: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浇菜。

生齐读。

师:多快乐,拿起书本读读有关的句子吧!生齐读有关句子。

师:多舒服、多快乐。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显得很自由自在。课文 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园子自由快乐的? 生自由读课文,找有关句子。师:先小组讨论。生四人小组讨论。师:谁来说说?

生1:第17自然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 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

师:这段话中哪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 从这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愿意。

师:你说。生1:愿意。

师:从“愿意”这个词仲,你体会到什么呢?请同学来读读这几个愿意。生1:倭瓜 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生2: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生3: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师: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生:这个园子里的植物都是很随意的。师:很随意的,也很—— 生齐说:自由。

师:自由,快乐的。是呀它让我们体会到动物、植物都是那么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快乐、自由,那么让我们用美美的声音来感受一下那自由的园子。

师:花开了,一二起。生配乐齐读有关句子。

师:祖父的园子景色太美了,让我们感受到园子的景色它们是多么的漂亮,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那种——

生齐说:自由自在。

师:学了课文,你感受到什么?

生1:作者是在很快乐的环境下,还有很丰富多彩的环境下长大的。师: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的快乐。还有吗? 生2:我感受到作者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

师:祖父的园子是五彩缤纷的,漂亮的。还有呢?你说 生3: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师:大自然多美啊?看来今天大家都沉浸在祖父的园子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自在、那么的快乐。所以整个祖父的园子成了作者的——

生齐答:乐园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师: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受和收获?为什么作者能把课文写得那么生动、感人、有趣呢?

生:她用了很多好句,写得很生动。

师:没错,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把内容写得很具体、生动。你说。生:因为她的童年已经没有了,所以她很怀念她的童年。

师:没错,因为作者有了这份认真观察,所以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也因为自身感受,所以也写出了这样感人的句子。她的童年是快乐的,那么我们的童年又有让我们难忘、快乐的事呢?,让我们随着《童年》的歌声,一 起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快乐的事情。拿起小纸条,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童年的一段经历。

五、拓展练笔

师播放《童年》歌曲。

师:大家可以仿照第四自然段来写一个小段。也可以仿照13自然段的写法,写写你童年的快乐。

生:生练笔写自己难忘的童年。

师:我看到大家都写得很认真。也写得很具体。能否简单地汇报一下你的童年乐事呢?你说!

生1汇报。

师:打水仗,很快乐!还有吗?你说!生2汇报。

师:打雪仗,很快乐。你说!生3汇报。

师:我相信大家还有很多很多快乐的童年想跟大家分享,我们可以课后一起交流分享。

六、课外连接:了解萧红资料

师:最后,老师让大家来了解一下作者。出示有关作者的资料和作品。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资料。课后大家可以阅读一下他其他的作品。学生看到作者有那么多作品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

师: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非常出名的一本书,也是她最著名的书,叫《呼兰河传》,课后大家可以去看看。好,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

第五篇:蒋军晶《月光曲》教学实录

蒋军晶老师《月光曲》教学实录

蒋军晶老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刚才我们已经了解,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铺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吧? 生:对。

师:我们先来听写一组词语,请大家准备好。生准备。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听写?„„有吗?„„好,那位女同学。女生走向黑板前。

师边递粉笔边说:在黑板上写,可以把字稍微写得大一些。月光曲这篇课文,少一个传说,请写下“传说”;这个传说,讲的就是月光曲这个曲子是怎样写成的,第二个词语:谱写;(点评黑板上写的字)一笔一划工整有力。

下面听写一组词语,注意其中的几个生字。先听后写:盲姑娘、蜡烛、琴键 生写词语。

师:这一组词语里面:盲、蜡、键,都是生字。

师:行。同学们抬起头来,和这位同学一起看,写对了吗? 生:写对了。

师:尤其是这个“蜡”字,很多同学误认为它跟“烛”字是同一个偏旁:火字旁。其实它是„„ 师、生:虫字旁。

师:它原来的意思呢,是动植物的油。这个“键”是写对了,但是我观察了一下,笔顺不是很规范。左中右结构,最后写“建之”,明白吗? 生:明白。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生写完后,师:请入座。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1: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然后,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师:你非常善于联想。

生2:我认为清幽的月光应该是皎皎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宁静的月光是皎洁的月光。

生3:我觉得清幽的月光应该是特别轻柔、柔和的,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的月光。

师:师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你们觉得这个清幽的“幽”,应该选取哪一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同学们,这一个传说究竟讲了一个什么事儿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指黑板),说一说这个传说。请大家先自己准备一下。(课堂游走)说一说„„没事,放出声音也没关系!生准备。

师:嗯,同学们,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时,被人们称为是一个传说。因为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因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所感染,没有蜡烛的时候,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起了琴键,让思绪随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乐曲——月光曲。

师:说得真不错,他说的时候强调了《月光曲》行成的原因和当时的情境。谁愿意再说说。把这个过程简单的讲一讲。

生:就是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无意的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而贝多芬被盲姑娘热爱音乐的那种感情所震撼了。于是他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就谱写了这首著名的《月光曲》。师:是吗? 生:是。

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同学们,有一天傍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畔的一间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 师生:《月光曲》。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作《月光曲》这名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生默读课文。师: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句子划了下来。我相信有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描写的情境,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交流:哪一段话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谁先来读? 生1读。

师:这个同学读的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站在毛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咱们再往深处想一想,贝多芬读到哪一句时,被打动了呢? 生2读句子。

师:同学们,请你们按照你们自己的理解,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呐!读一读!生读。

师:嗯,谁再来读一读?„„打动贝多芬的心。生3读。

师:好的。她后面强调了“那该有多好啊!”读出了盲姑娘心里的那种“向往”,我相信贝多芬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生4读。

师:同学们,他又强调了贝多芬自己。贝多芬突然从一个陌生姑娘的口中,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能不心动吗?我们一字一句都要读进贝多芬的心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姑娘说„„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面听出言外之意。贝多芬从这一句话里面,听出了什么呢?

生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弹得曲子。师:是啊。贝多芬听出了她内心满心的渴望。生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很喜欢音乐。师:很喜欢音乐,你听出来了。

生3: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了那个姑娘对音乐的追求。师:“追求”,而不是仅仅是“喜欢”了。你从哪里感受到?

生3:我是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感受出来的。

师:通过朗读我也感受到了,这是他内心梦寐以求的愿望。

生4:我是从姑娘说的话中:“那该有多好啊!”这几个字感受到的。因为这是一个盲姑娘心中的渴望,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可是她却没有办法能真正听贝多芬弹一弹,因为在课下我知道了,贝多芬他的音乐只能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一点,我是多么幸福。从这一点就可以打动贝多芬的心,盲姑娘对音乐的这种执着和渴望就能打动贝多芬为她做一首曲子。

师:我感觉到了,你真正是以贝多芬的身份,是以音乐家的身份在体会啊!富有同情心的贝多芬从这一段话里面,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5:从这段话里,他还听出了这位姑娘非常痴迷音乐。师:你用另外一个词形容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生6:贝多芬还体会到,这位盲姑娘之所以不能亲自听贝多芬弹的音乐是有苦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盲姑娘是在特别的压抑自己的情感。师:她的苦衷的什么?

生6:她的苦衷的她的家境特别的贫寒,所以她没有能力去亲自听到贝多芬弹琴。师: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什么词? 师生:贫寒。

师:我们读整个传说,你从哪些细节当中感受到了盲姑娘一家家境贫寒? 生1:我从他们点的的微弱的蜡烛,住的是茅屋,姑娘用的是一架旧钢琴感受到他们家的家境非常贫穷。师:种种细节让你感受到了。

生2:我从: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 师:两个“太”字让你感受到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生3:我从正在做皮鞋看出她的家境很贫寒

师:是的,贝多芬听到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她依然热爱音乐;虽然她家境贫寒,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生齐读。

师合作读:“是啊!可是„„”继续读。生读。

师: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1:我感觉贝多芬听到了这个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她一直有一个想听贝多芬弹琴的愿望,却对哥哥说是随便说说。师:你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姑娘。

生2: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盲姑娘一直在压抑自己的内心。她十分希望听到贝多芬亲自弹一弹这首曲子是怎样弹的,但还专门说她是随便说说,实际上这种随便说说并不是真的随便说说,而这是她压抑了自己内心的这种情感。

师:你用“压抑”这个词,我倒还不至于。但我跟你同样的感受是,盲姑娘在努力的掩饰自己的愿望。明明是梦寐以求的愿望,她却说是随便说说,贝多芬还听出了什么呢?

生3:我觉得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难以抉择的情感。一个是自己手足情深的哥哥,而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追求的音乐。盲姑娘特别的善解人意,她还是选择了她的哥哥,因为她家特别贫困,她不想再给哥哥造成负担,所以她就一直在掩饰自己。师:体会得真好,内心的感情非常复杂。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你读盲姑娘,我读哥哥。不读提示语了啊。师与生3合作读。

师:同学们,贝多芬就是从这一段对话中听出了,贝多芬不仅十分热爱音乐,而且她十分懂事。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还有那些句子,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1:贝多芬自己也说过:他的音乐是为穷苦人服务的。而这个姑娘的家也是非常贫困的。(读描述贫穷的语句。)贝多芬不但听出姑娘热爱音乐,而且还有点痛心,没有实现他的音乐为穷苦人服务的愿望。师:你是在以一个音乐家的心来体会这个曲子创作的心理。还有那些话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呢? 生2:„„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是贝多芬和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读了这段话,你有问题吗? 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贝多芬还要再为盲姑娘弹一曲? 师:这是你的问题,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贝多芬没有承认自己的贝多芬? 师:你的意思是,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2:我会先承认我就是贝多芬,然后再说我再为你弹一曲。师:这是第二个问题。还有吗?

生3:我想问的问题是: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姑娘的问题? 师:跟那位女同学同样的问题。

生4:贝多芬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他还要称一个非常贫困的姑娘为“您”?

师:是呀!我的理解就是:既是处于礼貌,也是处于对盲姑娘的尊重。生5:我还有一个问题是:贝多芬为什么还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师:就是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 生6:我的问题是,盲姑娘虽然看不见,为什么她一听就知道他是贝多芬?

师:这是你的问题,三个问题。我们边来交流边来思考这些问题。盲姑娘双目失明,为什么他能知道弹琴的是贝多芬呢?

生1:„„而且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使她知道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师:他强调了盲姑娘用心听,而且对音乐热爱,所以她知道弹琴的就是贝多芬。还有其他的理解吗?

生2:因为盲姑娘非常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知道这首曲子确确实实就是贝多芬在弹。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里出现了一个词:知音,知音。上一篇课文《伯牙绝弦》也是一个传说,传说里说到,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他十分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而且能从他的琴声里面听到高山,听出流水。那这里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呢?

生3:因为她平时就非常喜欢听贝多芬的曲子,所以她一听就知道。师:因为她熟悉贝多芬的音乐。

生4:因为前面写到盲姑娘弹的琴声是断断续续的,可以看出盲姑娘不但是喜欢贝多芬的音乐而且非常想弹贝多芬的音乐,从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

师:你联系上文谈了自己的理解。

生5:我是从盲姑娘只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听出来贝多芬谈得非常纯熟,也投入了非常多的感情,这里也说明了盲姑娘就是贝多芬的知音。师:这是你的理解。生6:我觉得盲姑娘是听贝多芬弹了一遍,就能弹出那种感情。她非常理解贝多芬,所以她是他的知音。

师:盲姑娘非常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读出盲姑娘内心的那一份激动。„„放出声音读。生读。

师:自己读,谁来读一读? 生1读。

师:我能听出,盲姑娘内心十分激动。谁来读一读? 生2读。

师:我能感受她内心万分激动。为了读好这句话,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为什么只听了一首曲子,这么激动呢?

生1:我觉得因为盲姑娘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能„„她心中实现了这个梦想,所以她才回这么激动。

师:一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实现了,她会怎样说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这句话呢?请你再来读一读。生1读。

师:她这么激动,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2:因为贝多芬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他却为一个盲姑娘弹奏„„她感到难以置信,所以很激动。

师:你从这个句子里的哪个词感受到她的难以置信? 生2:我从两个“您”字感受到的。

师:第一个“您”表示猜测,你可以拖得长一点儿,来读一读这句话。生2读。

师:贝多芬在一间茅屋里遇见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一定和盲姑娘一样的,内心十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相信贝多芬再弹一曲,为的也是——知音啊!对吗? 刚才有的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我相信个人有个人的理由,谁来回答? 生1:贝多芬默认了。

生2:我觉得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他的知音,他就不想再说自己就是贝多芬。师:我想起一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让他们心有灵犀的就是这:“音乐”。生3:我记得上一课学的“俞伯牙所念钟子期比所致”。他们两个也是知音,所以没必要再说明了。

师:联系上文,再次证明了:音乐可以打通了两个人的心。

生4:我觉得盲姑娘已经知道了是贝多芬弹的了,他们已经心灵相通了。所以没必要再说自己就是贝多芬。师:最后一位了啊!

生5: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所以他不想用其他的语言来表达,只是用音乐这种行为来表达自己对盲姑娘的感谢。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你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有成为艺术家的潜质。师:好!同学们,贝多芬这时候决定为盲姑娘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屋内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在想什么呢?请再次拿出作业纸,联系上文,把贝多芬内心的想法写下来。生练笔。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吧!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1:他心想: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多么痴迷音乐的姑娘;多么深的手足情,让我再献上一曲吧,让我再谢谢自己的知音吧!

师:三个多么说明贝多芬此时此刻百感交集。他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呢? 生2:贝多芬心中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内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治知音的眼睛,让她重见光明,可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时,我最幸福!

师:是呀!同学们,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找到知音更感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为知音弹一首,更感幸福的呢?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3:我认为他会想:兄妹俩是如此地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而创作,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会,为知音开的音乐会。

师:是的!很多听写都已经强调了。贝多芬一生立志要为贫苦人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释放了自己,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月光曲伴奏,师朗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涌过来„„)继续听(只是音乐)。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段。贝多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贝多芬的内心。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对课堂中一个男生的回答印象特别深刻:作为一个音乐人,音乐就是他的生命。所以贝多芬选择用音乐作为语言来表达自己。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非常适合于这堂课的老师,蒋军晶老师: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他每一个朴素、扎实的课例都表达着他自身,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下载祖父的园子 蒋学晶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祖父的园子 蒋学晶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虞大明《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虞大明《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设计、执教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虞大明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一个普普通通的园子,对你我而言,或许印象模糊,或者压根就留不下印象,但是......

    浙江余杭特级教师 蒋军晶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作课: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级教师 蒋军晶 整理:苗红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请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 板书:萧红 师:你们说这个人与今天我......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瞎闹、一动不动”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心灵的花园 ——《祖父的园子》 教材分析 生命的园子 作者采用白描的写法,如数家珍似的将园子里的所有东西一点点地描摹与刻画,而这一切东西在萧红笔下似乎都有了光泽与灵性......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祖 父 的 园 子》教学设计 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 李时森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祖 父 的 园 子》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现代优秀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这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讲的都是菜园子里的事,学生也很感兴趣。作者是萧红,曾学过的《火烧云》就是她的文章。课堂上检查预习情况时,......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