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

时间:2019-05-15 05:03: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

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苏教版教材的亮点,在教学实践中倍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本文试就该内容的教学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一、解决问题策略的本质

1.“策略”一词的渊源。

在汉语中,“策”与“略”开始是独立存在的。前者有马鞭、鞭打、授爵或应答、谋划等义;后者有巡行、疆界、侵夺、法度、谋划等义。由于二者都有“谋划”之义,所以合二为一,组成“策略”一词。我国文献中最早使用该词的大概是《人物志·接识》,其曰:“术谋于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这里的策略,是指“计策谋略”的意思。汉语发展至现代,“策略”一词被解释得具体一些,但本意没有变化,仍含有计策、对策、谋略、方略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策略”的词条解释是:(1)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2)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2.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

就学习心理理论的角度来说,“策略”是目标指向的旨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操作,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或认知技能。它的学习应属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即属于学习策略及认知策略的学习范畴,因此,有必要首先对“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进行简要的介绍。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论述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认为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而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技能,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包括个体挖掘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学习策略的认识,心理学界大体有三种说法:“等同说”,即把学习策略等同于认知策略;“方法说”,即学习策略是加工信息的具体方法、技能与程序等;“统一说”,即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与对信息加工进行调控的统一体。

3.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是指当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任何问题都含有“给定”“目标”“障碍”三个基本成分。解决问题是从问题的起始状态(给定)出发,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的作用下,调用(或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效地组织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活动,使认知操作活动实际起到消除问题的“障碍”,实现问题“给定”到“目标”的转换,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的一种内部心理机制。4.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就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界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来看,比较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之间的区别,认为“策略”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指向学生应付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自己“内部的”行为,是比方法上位的,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对方法的使用进行有效指导;“方法”属于“战术”的范畴,是指向学生的环境,使学生能处理“外部的”数字、文字和符号等,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的成分,两者是明显不同的。然而,通过考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著名学习心理学家加涅指出,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的规则(即方法),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部思维过程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解决同一问题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脱离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能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是和解决问题的内容、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说,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与应用”基本上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同义的,即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主要包含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重要组成成分,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起着支持作用。两者都属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程序性知识,它们的联系如下图: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下一页

对不起,自动分页错误,请直接点下一页即可接上页继续。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下一页

形象地讲,这两者的关系就犹如一张纸币的两个面,从外观上看两个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在拿起这张纸币时就必定同时拿出了两个面,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要做到既保持完整的纸币又要把这两个面彻底分开或单独取出,那是十分困难和有些不可能的。据此我们也就不难发现,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一一列举倒推、转化等,通常也可以称为枚举法、倒推法、转化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主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两者的联系,这样做并不等于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基本是同义的,这是因为学生在选择和使用策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即使掌握了同样程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由于有些学生采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较合适些,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强些。应该看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关系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关系是十分类似的。陈立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的知识、方法与思想》一文中认为: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前者呈“显性”,后者为“隐性”,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之又促进知识的深化以及向能力的转化。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质和理论根据。又认为:数学思想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与技巧的本质认识,是数学中的智慧和灵魂。因此,掌握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类似地看出,解题“策略”就是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体现,与解题“思想”基本是同义的,于是,解题策略也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掌握解题策略是解决问题学习的最高境界。而且,在即将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中,仍然多次出现了有关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要求的叙述,如:“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又如:“学生是否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否思考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通过画图进行尝试。”可见,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值得继续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5.解决问题策略的表征方式。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表征方式,一般认为其主要通过命题网络、产生式、图式等方式表征的。有关解决问题策略的名称、各种名称所包含的意义等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关于解决问题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的程序性知识,是用产生式表征的;对于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经验和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主要是以图式(或脚本)的方式进行编码的。由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实质上也表现为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因此其学习过程主要经过命题的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然后经过在相同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转化为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最后认识到一套操作步骤适用的条件,达到反省认知阶段。只有到达了最后的反省认知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才有可能在跨情境中广泛迁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此时,学生也就真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体验策略、形成策略和正确熟练地运用策略,不需要过多地纠缠于策略的意义进行说明或解释。教师如果能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科学准确、全面深刻的认识,无疑将对开展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解决问题策略的分类及常见类型 前面我们已经明确,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案、计划或办法都称作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我们可以从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层面上,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划分成两大类:算

法和启发式。算法是指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决问题的步骤。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学习的一般步骤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步:(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分析问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4)进行检验,写出答案。通过算

法的使用,就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得思维难度较

大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变成思维难度相对较低的规则的学习,利于学生迅速、正确地解决问题。启发式是一种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也可以称为解决问题的经验规则。如画图、分类、倒推、转化等都是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算法和启发式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两者有明显不同的使用范围。算法侧重于一般的解题步骤;启发式侧重于特殊的、某一类型的解题方法。虽然算法能够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但它不能取代启发式。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算法,有些问题是没有或尚未发现算法的;有些问题虽有算法,但还是应用启发式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还有些问题过于繁杂,实际

上是无法应用算法的。目前有影响的看法是:人类解决问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特别是解决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应用启发式。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特点而言,应该是在重视算法的学习基础上,注重突出启发式的掌握。分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策略的类型,除了普遍的算法以外,启发式中通常有这样一些解决问题策略的类型,现简要分述如下:(1)尝试。是指遇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从经验系统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直接利用,可以通过猜一猜、估一估、试一试的办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猜、估、试把新问题与已有的解题图式联系起来,并核对尝试的结果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2)综合。是指由已知条件出发向问题思考,把数学问题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

(3)分析。是指与综合相反的,由问题出发向已知条件靠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的问题,逐个解决后最终使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

(4)整理。是指通过列表、摘录条件等信息加工形式对数学问题中的有用条件得以保留、凸显、重组,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题意,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5)画图。是指通过根据数学问题画出实物简图、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等直观图形表达题意,以帮助学生加工信息,正确地审题、分析和检验,从而使数学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策略。它是一种具体化的思维策略。

(6)枚举(列举)。是指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具体事实,使数学问题的情境具体化,解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思维策略。

(7)简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指对于一些叙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者把大问题变化成几个小问题,使得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题中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晰,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思维策略。

(8)倒推(还原)。是指由数学问题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意义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向前一步步地推算,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策略。

(9)假设。是指对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量的数学问题,思考时可以先假定要求的两个或几个未知量相等,或者先假定要求的两个未知量是同一个量,然后按照题目里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并对照已知条件将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答案,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策略。

(10)转化(化归)。是指在遇到复杂的、陌生的新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中存在的相等关系,把新问题通过换角度、换方式、换叙述、换处理方式的办法进行变化,使得陌生问题熟悉化、多元问题一元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一般问题特殊化,使得问题的解决日益简捷,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策略。转化的方式通常有难与易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顺与逆的转化、特殊与一般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

另外,马云鹏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列举了猜测、作图、举例、情境、简化、验证、延伸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由黄希庭教授编著的《心理学导论》一书指出思 维的心智操作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这些内容都有助 于我们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启发式的理解,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查阅。

三、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年龄特征

由于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属于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的范畴,我们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可以确定,小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是存在阶段性的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但这种发展阶段性的具体情况,尚需通过大量和系统的实证研究来确定,此类研究目前还不多见。为了能够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触摸到一些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发展阶段的踪迹,我们不妨依据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认知策略发展的阶段学说,来推测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主要特征。

梅耶通过详细考察了学习与记忆中的复述策略、分类组织策略和表象加工策略的研究后,提出了儿童认知策略发展的早期、过渡期和后期三个阶段:(1)大致在学前期,儿童处于策略学习的早期阶段。此时儿童尚未掌握策略,能够自发地获得某些简单的策略,但并不能适当地应用这些策略。(2)小学时期,策略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此时儿童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策略,但尚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成人给予策略上清晰的指导,则他们是能利用已有的策略来改进学习的。(3)初中和高中时期,策略发展处于后期阶段。某些青少年已经可以于某些领域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并按需要调整策略。

另外,研究还表明:策略的复杂程度不同,出现的年龄水平也不同。越是比较复杂的策略,出现的年龄越晚,复杂程度高的策略出现的年龄就晚,如倒推、替换的策略就比画图、综合与分析的策略出现得晚。某些策略的出现似乎还存在着关键年龄。

由梅耶的理论我们可以简要地对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特征

作些分析:

(1)学生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

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没有专门学习整理、列表、综合等策略前,有时也能够粗略地用这些策略解决一些问题了。(2)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日益丰富和复杂,但通常独自不能够有效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3)小学生在成人的清晰指导下能够利用已有的策略改进学习。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学习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前,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约为30%左右;经过教学和练习后,学生再次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一般可以达到80%以上。(4)受小学生注意范围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的特点和其他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比较适合学习比较单一的学习策略。如学生在解决一个需要两种策略结合使用的问题时,正确率就比只用一种策略的问题明显下降。

四、解决问题策略的可教学性问题

由于对“学习策略”的可教学性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因此,关于解决问题的策

略的可教学性问题,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目前部分教师根据心理理论中的一些论

述,如“策略作为一组支配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技能,同其他认知能力的学习相比,可

能更多地受个体的基因影响。”“策略能力的学习比其他认知能力的学习更困难,而且个别差异可能更大。”“随着个体的自然生长,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成熟。……新的学习策略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认为“策略”是不可以也是不需要教的,如沈重予先生在《浅说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教学》一文中指出:“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而“策略”只能在内部滋生,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把方法教给学生,但无法代替他们形成策略。还有的教师认为:策略是在应用的基础上慢慢感受的,是不可教的。根据前面叙述的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本质,本人侧重于关注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之间的联系,比较赞同“策略”是可以进行教学的。主要理由有这样几点:(1)策略的本质是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它的应用是在一定的对外办事的规则(方法)指导下进行的,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这些规则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即解题策略是与解题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策略不会脱离方法而单独存在,我们在进行方法教学的同时也就进行了策略的教学。(2)解题方法也是解题策略的一部分,当方法的教学进行到学生掌握了方法的本质,能够根据多变的问题情境,合理地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时,学生实际上就掌握了策略。(3)尽管解题策略的优劣受学生智商的因素影响很大,但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通过解题方法的教学能够使大部分学生的解题策略水平得到提高,这也说明策略是可以教学的。这是因为,策略性知识是可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进行练习,进一步概括为陈述性知识进行必要记忆的。(4)解决问题可以视为信息加工过程和知识建构过程的统一体。其中图式获得和策略应用尤其能体现个体智力活动的目的性,因此,图式与策略正是目标指向的、旨在解决问题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操作。这种心理操作当然是可以教学和训练的。(5)国内外已经有关于阅读推理策略、组织策略和儿童写作策略的教学的实验证明,只要方法恰当,策略性知识是完全可以教会的。(6)如果说策略不可以也没有必要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标题是否错误了?是否应该改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妥当呢?因此,紧扣策略与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分析问题,就会得出策略是可以教学的结论,并且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教会方法不一定形成策略,但形成策略一定是主要通过教会方法的途径实现的。

五、解决问题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教学原则

考察“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过程,可以将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过程划分 为三个阶段: 策略的孕伏阶段。主要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某种策略的萌芽,且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策略尚能够不自觉地运用,此时,在教学这种策略的单元前的练习中,可以先出现两三道用有关策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找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后面学习有关策略打下良好基础,起到策略学习的孕伏作用。

策略的感悟阶段。此阶段是解题策略的正式学习阶段,总体上要把握好四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是策略学习的基本点;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感悟策略是教学的支撑点;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策略学习的着力点;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恰当运用策略是策略学习的目标点。这一阶段的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1)引入。在有关策略学习的例题前,能够设计恰当新颖的引入,可以有效诱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策略学习时的心理需求。通常我们有三种引入的途径:一是情境引入,即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入策略学习。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策略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小动物选择食物”的情境:三只小动物高高兴兴来到餐桌前,餐桌上有3种食物:薯条、鸡翅、甜筒。让学生讨论三只小动物依次各要选择1种、2种、3种食物,分别列举各有几种选法。这样引入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为例题学习作铺垫。二是故事引入,通过与策略学习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学习。如学生学习“替换”的策略前,教师可通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教学。应该看到,许多短小有趣的故事中都隐含着某种策略,因此,故事引入是较常用的方法。三是先行组织者引入,即采用与策略学习有关的先导性材料让学生阅读或设计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为学习新策略作类比性引入学习。如在学习“倒推”的策略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体验行进路线的问题:从南京到上海的行进路线是“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当从上海返回南京时,行进路线是“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这其中就含有“倒推”的过程,用此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体会“倒推”的策略是可行的。

(2)体验。就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解题过程中获得对解题策略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意识和感受。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例题,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所要学习策略的主要含义和操作步骤。教学时做到多让学生讲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多让学生采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体会解题的策略,教师要注意恰当地引导、点拨,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或将策略以定论灌给学生。

(3)归纳。在学生对解题策略已经有足够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归纳,主要归纳以下几点:本课学习的策略是什么名称?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采用哪几个步骤?你是怎样思考的?运用某种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一般对策略的名称可以在引入和归纳阶段出现,对于某种策略的准确含义则不需要学生准确叙述,重点归纳对策略如何运用和策略的作用。如,六年级(下册)“转化”策略的教学中,在教完例题,学生对转化的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后,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学生讲出自己对转化策略的感悟后,教师进行如下总结:数学家认为,解题就是把新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即将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所以,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很重要。

(4)练习。对归纳出的策略结合“试一试”或“练一练”的习题进行模仿练习或适 度的变化练习,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并让学生注意策略适用的条件。

策略的应用阶段。此阶段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策略的操作步骤(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运用策略所体现的方法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在新颖变化的问题情境中顺利地运用策略,达到策略学习的最终阶段。策略的有效形成需要学生对

            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下一页

第二篇: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1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2

本学期工作室的必读书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我利用假期时间认真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了很多。《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书中提到课程改革要建构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问题解决”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其思考技能(能够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习能力(会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

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深有体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生教育之本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此项工作本书也给了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思想。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不仅是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也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调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采取激励教学法。

读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觉得“问题解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资源以求解决之道。而且还告诉孩子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从小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我觉得它能够让我这些年轻教师从大方向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很全面理解和认识,并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前进的灯。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3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4

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学艺术问题与策略》一书,深受启发。这本书可操作性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把学到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基础。时代给我们这一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此,掌握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士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多途径、多渠道地加班充“电”,获取新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能。

第二,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关键。学习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由过去传统式的教学、讲解型的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也就是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导为核心,关注学情,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

第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保障。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可见,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运用教学艺术策略的先决条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5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6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彰显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强?在学习的道路上儿童自己能走多远?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徐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当徐老师举起撕成的纸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验证了纸撕成4片后,先投影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确只能将一张纸撕成4片,然后他有意地制造了一个使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激发学生猜想,使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巧妙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当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告诉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可“退”到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进而向学生渗透“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接着,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研究最简单的数据:1、4、7、10、13??通过对撕成纸片的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发现规律。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退”的办法来分析、发现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由受阻变为通畅,学生的心理从胆怯走向自信,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此时此刻,“知难而退”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列的过程中,通过枚举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在“退”中探求规律、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徐老师将撕成的4片纸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中的一张纸片撕成4片,一共是7片,学生继续撕下去??徐老师依次板书:1、4、7、10、13??。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7→10→13,依次增加3片,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增加1个3、2个3、3个3、4个3。“还有怎样的规律?”徐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发现,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除以3余1。”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减1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渗透无限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3n+1。最后,让学生判断: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学生能依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正确判断。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的`真谛,真正领悟到其中非常重要的“退”的那一步,于是徐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退是目的吗?退完就完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深入感悟“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需要退退退,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本质的时候,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寻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这是学习策略形成的精彩演绎!

徐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获得体验,仔细品味,这其中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许很多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会忘却这节课所学习的具体内容,但是徐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传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装入孩子们头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法宝”,却将始终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无法抹去,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徐老师的课,理性而严谨,灵动而睿智,让我们久久回味,特别是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果要说还有一点什么建议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猜测撕纸的片数和发现数列规律时压缩一些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把“退”中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在其它问题情境中进行再次实践体验,这样就能够增加这节课的内容厚度,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7

今天学习了吴厚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一次感觉到新教材的难教。新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意图很明显,授之以渔嘛,给学生以方法的学习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例2中出现的订阅报刊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最多订3种,一共有多少种订法?《科学博览》《优秀作文》《小小发明家》。教者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类分析。订一种、两种、三种各有几种可能,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形式共同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大组交流时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的列举显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有样可寻,有样可依,对于后面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这种方法是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者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先分类,再有序地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只有两三条例题,但练习中的题目都需要教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方法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行。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8

所谓的替换的策略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题,就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鸡兔同笼”的奥赛题型)学生学起来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巧创练习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1盒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3杯牛奶的钙含量,爸爸早餐吃了1盒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400毫克,你知道一盒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三、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第三篇: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1

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学艺术问题与策略》一书,深受启发。这本书可操作性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把学到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基础。时代给我们这一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此,掌握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士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多途径、多渠道地加班充“电”,获取新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能。

第二,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关键。学习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由过去传统式的教学、讲解型的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也就是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导为核心,关注学情,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

第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保障。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可见,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运用教学艺术策略的先决条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2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3

本学期工作室的必读书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我利用假期时间认真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了很多。《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书中提到课程改革要建构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问题解决”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其思考技能(能够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习能力(会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

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深有体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生教育之本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此项工作本书也给了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思想。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不仅是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也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调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采取激励教学法。

读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觉得“问题解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资源以求解决之道。而且还告诉孩子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从小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我觉得它能够让我这些年轻教师从大方向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很全面理解和认识,并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前进的灯。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4

作为一名已从教二十年的“老”资历教师,我深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重要性。学期开始,我园参加的“镇江市幼教艺术教研协作发展共同体”研讨活动中邀请了丹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的狄留芬老师为我们作精彩的讲座“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早就听说狄留芬老师长期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有及其丰富且独到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经验,是镇江市的学科带头人。上学期有幸见到过狄老师,她平易近人、温柔随和,脸上总是呈现一抹淡淡的微笑。她把自己在幼儿园音乐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使我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了解得更全面、更系统;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音乐活动的重要性;使我懂得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竟可以创设这么多有趣、多变的游戏;使我懂得幼儿园也可进行合唱教学;……更重要的是,我深深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与趣味,感受到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生受益。

这次狄留芬老师带来了《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讨活动。针对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常见的问题:1.教学目标的单一;2.教学方法的枯燥;3.歌唱形式的老套;4.技能方法的缺失。一一做了分析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教学设计规范严谨。

解决思路或办法: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要得当,教学程序要严谨。

(二)教学准备充分。

解决思路或办法:教材要熟记,课前准备充分,教态要自然生动。

(三)歌唱活动中忽视对幼儿声音的关注

解决思路或办法:1.从养成“轻声”说话的习惯开始;2.教师正确范唱(熟记:情感投入、合理表达、把幼儿当观众);3.引导幼儿在体验作品情感的.基础上尝试用咬字、吐字、呼吸变变化。

狄老师重点研讨了歌唱活动的三个环节。歌唱活动一般有三个环节:导入、学唱、表现。

导入:动作导入、情景表演导入、讲故事导入、歌词朗诵导入、游戏导入、提供感性经验导入、绘画导入、发声练习导入、一日活动中的渗透(形成初步印象)。创设情景的目的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学唱(歌词):借助图谱、分句教唱法(难点部分)、按音乐旋律及词边做动作、利用课件跟唱、借助游戏学唱、反复重复练习(每一遍的运用不同的形式)运用多种形式,让幼儿体验歌唱带来的快乐。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易转移,情绪不稳定。如果仅让幼儿随着教师一遍遍的反复学唱,势必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对学唱歌曲失去兴趣,教师要想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高质量的进行歌唱教学,就必须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因为幼儿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中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歌唱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表现:歌表演、单独、集体、合唱、对唱、接唱、轮唱、集体与个别的互动,启发引导,使幼儿掌握演唱技巧。

最后,狄老师抛出了2个研究问题:

1.幼儿园唱歌活动有必要发声练习吗?

教师:有必要,但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以游戏为主,增强趣味性,不要过于强调纯技术上的发声练习。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能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表现什么样的声音是自然美好的?下巴放松,嘴巴自然张开,在讲话的基础上唱出

2.是否支持分句教唱的方法?

教师:不支持逐句教唱法,建议可以将歌曲中的难点句单独拿出来教唱,并采用游戏的方式。分句教的好处:便于幼儿模仿,提高音准。分句教的不足: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艺术形象和情感;难以促进幼儿积极记忆和思维。

从狄留芬老师的研讨里我学到了歌唱教学活动的新理念,以及歌唱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去把握、去解决,也不禁感慨狄留芬老师对歌唱教学的深入研究,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鲜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我以前都没做到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狄留芬老师的教研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5

今天学习了吴厚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一次感觉到新教材的难教。新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意图很明显,授之以渔嘛,给学生以方法的学习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例2中出现的订阅报刊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最多订3种,一共有多少种订法?《科学博览》《优秀作文》《小小发明家》。教者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类分析。订一种、两种、三种各有几种可能,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形式共同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大组交流时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的列举显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有样可寻,有样可依,对于后面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这种方法是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者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先分类,再有序地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只有两三条例题,但练习中的题目都需要教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方法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行。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6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彰显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强?在学习的道路上儿童自己能走多远?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徐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当徐老师举起撕成的纸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验证了纸撕成4片后,先投影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确只能将一张纸撕成4片,然后他有意地制造了一个使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激发学生猜想,使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巧妙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当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告诉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可“退”到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进而向学生渗透“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接着,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研究最简单的数据:1、4、7、10、13??通过对撕成纸片的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发现规律。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退”的.办法来分析、发现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由受阻变为通畅,学生的心理从胆怯走向自信,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此时此刻,“知难而退”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列的过程中,通过枚举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在“退”中探求规律、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徐老师将撕成的4片纸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中的一张纸片撕成4片,一共是7片,学生继续撕下去??徐老师依次板书:1、4、7、10、13??。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7→10→13,依次增加3片,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增加1个3、2个3、3个3、4个3。“还有怎样的规律?”徐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发现,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除以3余1。”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减1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渗透无限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3n+1。最后,让学生判断: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学生能依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正确判断。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的真谛,真正领悟到其中非常重要的“退”的那一步,于是徐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退是目的吗?退完就完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深入感悟“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需要退退退,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本质的时候,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寻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这是学习策略形成的精彩演绎!

徐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获得体验,仔细品味,这其中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许很多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会忘却这节课所学习的具体内容,但是徐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传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装入孩子们头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法宝”,却将始终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无法抹去,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徐老师的课,理性而严谨,灵动而睿智,让我们久久回味,特别是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果要说还有一点什么建议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猜测撕纸的片数和发现数列规律时压缩一些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把“退”中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在其它问题情境中进行再次实践体验,这样就能够增加这节课的内容厚度,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7

所谓的替换的策略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题,就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鸡兔同笼”的奥赛题型)学生学起来的确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创练习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1盒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3杯牛奶的钙含量,爸爸早餐吃了1盒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400毫克,你知道一盒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3、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8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9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第四篇: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1

今天我教学的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1、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师:实际上,今天我们接触的问题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古人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我过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2,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过程中寻找有效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的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3,数学问题的研究方式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本身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其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和他的讨论之中,并且尊重该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于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产生了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第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4,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不其然,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光我们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而且,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能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也是有必要的。同时,要沟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的,解决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教学中,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2

本学期工作室的必读书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我利用假期时间认真读了这本书,领悟到了很多。《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书中提到课程改革要建构的课程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个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体现。

“问题解决”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谋而合。书中还提到“问题解决”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并运用知识)、提升其思考技能(能够分析与综合信息等),发展其研究能力(能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等),精练其沟通技术(学会表达、说服、多媒体呈现等),强化其合作的社会技能(学会倾听、处理好角色关系、具有团队精神、民主素养等),增强其学习能力(会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解决问题,会反思),促进其实践能力(动手操作)和创新精神(能以灵活、多样、新颖、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发展等等。

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融合的,也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的一个有效的策略。

对我们教师而言,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需要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则为它们寻找理念转化指明了一个方向,即任何教学策略最终的目的之一都是要实现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书中还提到如何培养和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位老师都是深有体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学生教育之本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此项工作本书也给了一些很有效的指导思想。当一个人面临挑战时,不仅是他的.认知兴趣、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激发,他的智力潜能也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调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采取激励教学法。

读了《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觉得“问题解决”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寻求资源以求解决之道。而且还告诉孩子们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养成勤思、善思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必须从小具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读过这本书后觉得自己的教学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我觉得它能够让我这些年轻教师从大方向上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进行的现状有一个很全面理解和认识,并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前进的灯。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3

假期里,我阅读了《教学艺术问题与策略》一书,深受启发。这本书可操作性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作用。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把学到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第一,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基础。时代给我们这一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为此,掌握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士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其次,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多途径、多渠道地加班充“电”,获取新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强化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不断提高教学能。

第二,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关键。学习运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热门话题。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角色意识,由过去传统式的教学、讲解型的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教学转变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也就是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导为核心,关注学情,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

第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学艺术策略的保障。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可见,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实施运用教学艺术策略的先决条件。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4

今天学习了吴厚明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一次感觉到新教材的难教。新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意图很明显,授之以渔嘛,给学生以方法的学习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例2中出现的订阅报刊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最多订3种,一共有多少种订法?《科学博览》《优秀作文》《小小发明家》。教者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类分析。订一种、两种、三种各有几种可能,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形式共同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大组交流时我认为应该将学生的列举显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有样可寻,有样可依,对于后面题目的解答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这种方法是在平时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者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先分类,再有序地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只有两三条例题,但练习中的题目都需要教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方法的形成更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行。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5

徐长青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策略》这节课,彰显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他幽默风趣,洒脱自然,沉稳大气,体态语言犹如相声艺术大师,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创造了儿童喜欢的数学。他的课堂教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理性深刻,蕴含着“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给与会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在教学中不仅善于启发、点拨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主动探究,而且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既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会??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这一全新理念,也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的探究能力究竟有多强?在学习的道路上儿童自己能走多远?学生的心智潜能是巨大的,徐老师充分信任学生,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认知冲突。当徐老师举起撕成的纸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验证了纸撕成4片后,先投影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确只能将一张纸撕成4片,然后他有意地制造了一个使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激发学生猜想,使学生感觉到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巧妙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一句名言:“当你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要学会知难而——退。”告诉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可“退”到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进而向学生渗透“知难而退”“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接着,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研究最简单的数据:1、4、7、10、13??通过对撕成纸片的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可以发现规律。这样让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原来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退”的办法来分析、发现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由受阻变为通畅,学生的心理从胆怯走向自信,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此时此刻,“知难而退”数学思想的有机渗透,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徐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列的过程中,通过枚举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在“退”中探求规律、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徐老师将撕成的4片纸交给学生,让学生将其中的一张纸片撕成4片,一共是7片,学生继续撕下去??徐老师依次板书:1、4、7、10、13??。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4→7→10→13,依次增加3片,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增加1个3、2个3、3个3、4个3。“还有怎样的规律?”徐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发现,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除以3余1。”有的学生说:“撕出的片数减1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渗透无限思想,并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3n+1。最后,让学生判断:能撕成20xx片、20xx片和20xx片吗?学生能依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正确判断。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的真谛,真正领悟到其中非常重要的“退”的那一步,于是徐老师进一步追问:“现在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退是目的吗?退完就完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深入感悟“以退为进”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需要退退退,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本质的`时候,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知难而“退”,遇到困难可以退一步,回头看看,寻找规律再进一步探究,“退”是为了“进”。这是学习策略形成的精彩演绎!

徐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反复训练,获得体验,仔细品味,这其中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与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也许很多年以后,这个班的学生会忘却这节课所学习的具体内容,但是徐老师在这节课上所传递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也就是装入孩子们头脑中的解决问题的“法宝”,却将始终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而无法抹去,让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徐老师的课,理性而严谨,灵动而睿智,让我们久久回味,特别是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如果要说还有一点什么建议的话,那么是否可以在引导学生猜测撕纸的片数和发现数列规律时压缩一些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学生把“退”中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在其它问题情境中进行再次实践体验,这样就能够增加这节课的内容厚度,也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6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目标之一。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为了更好的把握新课程的意图,更好的落实这一课程目标,学校数学组对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系列性的磨课活动。一轮探讨活动下来,大家感触颇多。

一、关注教材,由薄读厚,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现行的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神,贯彻新课程理念而编写的。教学时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后联系读厚教材:读懂教材要求教师能系统的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内容,而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结构中去,在知识板块中理解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而正确定位。纵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编排如下表:

册数教学内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下)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上)用枚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下)用“倒过来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上)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字斟句酌读透教材:读透教材就是要研读教材的一词一句、一图一画以及例题的前后顺序,练等等。例如,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安排的是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分成两步:例1教学替换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设思想,例2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例1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引发替换的需要,并借助直观形象的替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第90页的“练一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问题解决应用了例1的替换思想,但无论是把大盒换成小盒,还是把小盒换成大盒,替换后所有盒子里可以装球的总数都会比原来减少或增加,在这一点,它又为例2的教学作了铺垫。例2有可能经过两次甚至多次的连续替换思路的稳定、有序展开,需要依靠画图、列表、枚举等其他策略的支持。相应的“练一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例2那样的替换活动,为独立解决练习十七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字斟句酌,深刻领悟后,设计例1的教学时,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图文结合,发现策略。二:引导替换,运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顾策略,体验再认。

二、关注学生,由表及里,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经常思考: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可能还存在什么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资源,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彰显教学设计心理起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触及了哪些?”这一知识经验准备状态,更应关注“为什么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这个策略”的心理原点问题。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的例题是典型的相遇问题。主要编写意图是启发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用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题后“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信息吗?”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刚学过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便落在研究如何画线段图来整理信息。教学中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展示:1、展示学生尝试的原始线段图,从例题的文字叙述到示意图,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线段图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做全、做细了线段图。2、接着电脑演示完整的画图过程,让学生在规范的引领下再次感受线段图。3、最后,让学生进行完整的操作。那为什么列表与画线段图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要把浓重的笔墨倾注于后者?教师在解题说理的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比较,从而明白线段图在行程问题中更加形象与合适。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立体感。

三、关注教师,由虚到实,凸显课堂教学设计亮点。

教师要研究教材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领会教材预设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疑问,更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让课堂成为展示自己风采的场所。

六年级(上)导入新课时,擅长讲故事的女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体重。大臣们都想不出好办法来替大象称体重。这时曹操5岁的小儿子曹冲从人堆里走出来,告诉大家想到的办法。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称出石块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课件《曹冲称象》三幅图片)。

师:听了故事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曹冲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对啊!曹冲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策略,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你们也会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吗?

“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渲染了气氛,导入了新课;而另一位男教师则觉得不太适合自己,尤其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于是他就“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什么叫策略?”学生们凭着已有经验,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方法,一种计策、一种谋略。虽少了几分热闹,但多了几许思考。

四、关注过程,由浅入深,呈现教学流程反思视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更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以及探究的深入与细致。

五年级(上)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示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教研组在第一次设计教学流程时是这样安排的:(1)先让学生说说从题中获取的数学信息;(2)然后用小棒实际摆一摆,观察所摆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3)操作后让学生说说长和宽的米数,引导学生有序填写下表: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这一教学流程的实施非常顺畅。教学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其所表达的信息是在教学时借助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自然展开列举活动。只是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进行列举。统一安排这一操作活动,使这些孩子兴味索然。据此考虑与发现,在第二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后简单分析:(1)“不同围法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试试看?”(2)学生进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馈: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宽摆1米,长就是8米;宽是2米,长就是7米,宽摆3米,长就是6米;宽是4米,长就是5米,再摆下去就和前面一样了,所以有四种。生2:我没有用小棒摆,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这样也找到了四组。师:“比较用小棒摆和直接列出的围法一样吗?”生:“一样。”——————第二次的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由地选择解题策略,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具操作寻求答案;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根据长和宽的和,直接列举,甚至达到了有序列举。教学虽然看似无序,却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7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各位老师,以上的一些纯粹是我个人在上完这节课后的一点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本来是不敢讲的,因为怕讲错了。不过一想,继续是交流嘛!应该说一些真实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虚心指导。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策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聪明的少年,曹冲就是其中的一位,《曹冲称象》的故事熟悉吗?一起来听听。(播放动画《曹冲称象》)

(1)CAI故事:《曹冲称象》

(2)提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2、(1)小结:曹冲称象时采用了“替换”的策略,用等重的石头替换大象,称出重量。把本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替换,变成了容易解决的问题(板书:替换)

(2)揭题:其实替换在数学上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教学例1

1、铺垫引入。

(1)出示图片:一瓶450毫升的果汁、杯子 师:小明把450毫升果汁倒入9只同样的杯子里,正好倒满,每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2)师:如果小明把果汁这样倒的话,课件出示:把45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你会列式吗?为什么?

师:为什么不能直接用450除以7呢?

师:现在这些果汁既分给了小杯,又分给了大杯,也就是说出现了两种未知量,所以不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那么,你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2、探究例1

(1)师: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指名学生回答)

(2)、师:现在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信封里的学具,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

3、学生相互交流后,展示方法。方法一:把大杯替换成小杯。

师:这样替换的依据是什么?(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师:为什么要去替换?

师:我明白了,你是想通过这样一种策略,把原本大小不一样的杯子替换成完全相同的小杯,这样就转化成了一个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方法二:小杯替换成大杯。

师:说说是怎样替换的?为什么要这样替换?怎样检验?

4、小结。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把大杯换成小杯来计算,把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那你觉得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通过替换变成一种杯子,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两个较复杂的量转化成比较简单的同一种量来考虑。(板书)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师:如果把“这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的关系”改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呢?

2、出示:小明把45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0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师:这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倍数(分数)关系,一个是相差关系。

(2)师:现在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生:用替换的策略。)师: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替换这个策略去解决?(生:因为这题也是两种未知量,只有先去替换才能平均分? 师:该如何替换,自己在纸上画一画,再解答。(3)学生交流。方法一: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

师:这里的替换与例题的替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例题替换时总量是不变的,而现在总量出现了变化。

师:看来究竟如何替换呢,依据是什么?

生: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说师演示、板书、验算。方法二:把6个大杯替换成6个小杯

指名学生说理,师板书。

3、小结:这题与例题在解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采用了“替换”的策略来解题。

不同点:例题替换的两个量间是倍数关系,练习题替换的两个量间是相差多少;例题替换后总量没有发生变化,练习题替换后总量发生变化。

师:所以,我们在运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数量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学以致用,应用策略 练一练:学校买来10个皮球和5个篮球,共500元。

(1)每个篮球的价格是皮球的3倍。每个皮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 填空:5个篮球替换成几个皮球?怎样求两种球的单价?

(2)每个的皮球价格比篮球便宜60元。每个皮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

填空:5个篮球替换成几个皮球?替换后总价是多少?

五、总结全课,优化策略

1、总结:组织学生回顾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师: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用替换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1)CAI:达能饼干的广告

如果用数学的眼光看这则广告,你们捕捉到什么信息?

(2)CAI: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3)CAI: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学生完成作业纸,教师巡视。指名上台展示自己的解法。

3、思考题:

四~六年级同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共去了210人。六年级去的人数是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去的人数比四年级多10人。四、五、六年级参加劳动实践各去了多少人?

4、延伸:师:学习本节课后,你能不能也编一道需用替换策略解决的问题或帮助某企业、超市设计营销或促销方案。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教学简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胡大刚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p4 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运用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以“宝贝向前冲”为情境。 (1)把7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 (2)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数学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第8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适用年级:五年级 课时安排:总计51课时 设计者: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设计时间:2015年1月21日一、课程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4页例1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

    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数数策略》教学设计 一年二班:张福东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之间”的意思,并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的个数的问题。 2、进一步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