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这个故事围绕本单元的专题“生活中的启示”,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让孩子们懂得:每个人不论在有人的场合,还是在没人在的时候,都应该遵守社会规则。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处农村小学,学生对钓鱼这类的生活体验并不陌生,这样便于拉近与本文的距离,由于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詹姆斯的心情变化,在情感上与詹姆斯产生共鸣,为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涵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等词语。
2、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感受爸爸自觉严格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和詹姆斯的心理变化。
3、通过人物对话和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心理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将学文与导行结合,让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规则。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并感受他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将学文与导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
五、设计理念: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内涵比较深奥的课文,写得是作者在小时候发生的一件 事情,通过钓鱼--放鱼,从而得到了启示。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入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对于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引导学生关注“启示”,引导学生先从“钓鱼”入手,体会放鱼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假期中你们爱做哪些活动? 生1:打电脑游戏。生
2、打篮球。生3:踢足球。„„
师:你们钓过鱼吗?
(不少同学纷纷举手,师走到举手的同学旁)师: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钓鱼的吗?(学生谈钓鱼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钓鱼这项活动怎么样? 生1:很有趣。生2:很有意思。„„
师:今天,老师跟大家共同学习一个关于钓鱼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钓鱼的启示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钓到了什么样的鱼? 生2:什么是启示? 生3;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不少,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感知
(一)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学生自主读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小组汇报交流)
生1:3-9段写了钓鱼,10-11段写了启示。
生2:1-3写了钓鱼,4-9写了放鱼 10-11段写了启示。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钓鱼,再写了启示。生:(补充)还写了放鱼。教师补充板书:放鱼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钓鱼以及放鱼及启示。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
(1)师:(过渡语)很明显,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生:我读懂了我钓到了以条好大的鲈鱼。
生:我读懂了这条鲈鱼又大又漂亮。
生:„„
(2)师:“我”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这时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着重号。(板书:我父亲)
生:高兴
生:得意
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板书:得意)
(出示课件: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假如有一天,你钓到了一条这样的大鱼,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1:很激动 生2:高兴、兴奋
生3:很紧张,怕它蹦入水中 „„
(让同学们换位思考,进入情境,他们个个情绪激动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是呀!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鱼谁钓到也会激动,也会得意,詹姆斯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既激动又兴奋,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生练习读,指名读,教师做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3)师:“钓鱼”这部分有关于月夜的描写,写得很美,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吗?你想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什么?(美、静)生: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课件出示句子比较,体会语句的优美):
湖面上溅起了涟漪。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涟漪。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说说最喜欢第几句?为什么?
生1:第三句,因为更详细
生2::第三句写得生动、形象。
(4)指导有感情朗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学生进入课文后,充分体会到钓到鱼后,作者和父亲的“得意”的心情,与后 面的复杂心理变化形成对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指导学生对美丽的月夜的朗读,体会当时环境的美、静。
2、研读“放鱼”部分:
(1)师:(过渡语)在这么美的夜晚,“我”和“父亲”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大鲈鱼,我和父亲都很得意。但就在我得意的时候,父亲却做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名读,注意读出父亲的语气。
(2)提问:父亲为什么让“我”把鱼放回去?他这样做对不对?
生1:对,因为还没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生2:对,父亲在对他的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生3:不对,反正没有人看见。
设计意图: 让孩子们参与讨论:父亲这么做对不对?从而体会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之严肃。
师:(过渡)同学们,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多令人高兴呀!可是父亲却要我把它放回去。如果是你,你舍得放走这条鱼吗? 生齐答:不舍得
(3)师:你的这种心情,文章中的“我”也有,而且心情很复杂!读课文“放鱼”部分4--9自然段,你能体会到“我”复杂的心情吗?划出相关词句,好好读一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词句,然后在学习小组内相互交流。
(生先自学,然后合作学习。)
(4)指名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急切、委屈、乞求
生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生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地争辩着,哭出了声。
生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同学们,鲈鱼如此难钓,父亲却要放了他,如果是你,你愿意吗?(让学生换位思考,深入人物内心去体会)生:不愿意(同学们异口同声,非常坚定的回答)
师:那么(师指屏幕上儿子与父亲的对话)读出你的抗议!(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动情,这声“爸爸”里包含着儿子怎样的感情? 生1:愤怒之情 生2:悲哀之情 生3:委屈之情 生4:很失落也很失望 „„
师:大家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分角色读读这部分内容,感受詹姆斯复杂的心情。(师生分角色合作读课文4--8自然段,学生读的很动情,很投入,有的学生还加上了手势动作对詹姆斯当时复杂的心情领会的比较深刻)
(5)师:儿子的抗议如此强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走进詹姆斯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师配乐描述:在寂静的湖边,詹姆斯向四周望去,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只船,当然也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件事。于是他又一次回过头来望着父亲,此时他的目光中充满了------,他分明是在对父亲------)
(学生交流,很动情,很投入。)
(师用屏幕出示句子: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联系当时的环境,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詹姆斯,你还想说些什么?还想怎样劝爸爸?(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生1:爸爸,没有一个人看到我们钓的鲈鱼,我们完全可以拿回家呀!生2:爸爸,这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鱼呀,周围没有一个人看到,不要放回水里!
生3:爸爸,求求你了,这是我看到的最大的一条鱼,我真的不想放走,不就还差两个小时吗?又没有人看到!(学生们情绪激动,争相发言,已完全进入角色)
师:面对儿子如此的不舍,尽管再有两个小时就可以钓鲈鱼了,尽管湖边再没有其他的人了,父亲的态度依然------生:很坚决
师:你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1:一个正直,有高尚品质的父亲。生2:非常自觉的父亲。
生3:是一个严格遵守规定的父亲„„
师小结:是呀!这是一个严格遵守规定的父亲,他的这种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在爸爸坚决的态度面前,尽管詹姆斯很不情愿放那条鱼,但他还是把鱼放入了水中,他的心情怎么样?你能读出来吗? 生1:很无可奈何
生2:很舍不得,很难过。
师:应抓哪些关键词呢?(慢慢,依依不舍)(师范读,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师小结:尽管詹姆斯非常的不情愿放那条鱼,但他最终用理智战胜了情感,把鱼放入了水中,他的做法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是抓住作者“放鱼”的复杂心理变化,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和父亲当时的心情,与刚钓到鱼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体会到放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为 “感悟启示”作好了准备。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是关键,我让学生抓住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多读,有自读、小组交流读、指名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四、拓展课文,明理导行
1、师:我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詹姆斯放弃了大鱼,他得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汇报交流)
生1:他得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师:什么道理?
生1:不论有人在还是没人在的时候,都应该遵守规则。
生2:他明白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自觉遵守规则。
生3:他得到了一种美德。
生4:由于他具有了这种美德,所以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建筑师。„„
师:对,他得到了值得一生骄傲的美德,同时还得到了影响并成就他一生的道理。师小结:严格自觉遵守规则,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难做到,但做到了将使人终身受益。
2、师:相信大家学习了本课,肯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请你看着课题,把心中的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写在题目旁。
(生思考并写出自己总结的一句话,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师: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规则。下列这些情况同学们肯定经常遇到。想想以前你是怎样做的?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又会怎么做呢? 屏幕出示:
(1)在商场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2)放学后,教室里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玻璃,没有一个人看到你,你„„
(3)在学校,考试时,老师多给了你分数,你„„)
(学生在小组内热烈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激烈地讨论、交流,从而明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此时,课文难点得以突破,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受到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的教育,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汇成江河,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自觉遵守规则,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最后,老师把孟德斯鸠的名言送给大家。(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生齐读这句名言)
师: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感受?把它写下来。
2、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
得意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启示
严于律己
做道德高尚的人
七、教学反思:《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理的文章,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一、钓到大鲈鱼,“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他做得对不对?
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在商场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放学后,教室里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玻璃,没有一个人看到你,你„„;在学校,考试时,老师多给了你分数,你„„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本来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启示”上,但在课堂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对“启示”的揭示不够深
钓鱼的启示
作者姓名 许秀丽
单位 广饶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第二篇:《钓鱼的启示》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大鲈鱼,“父亲”却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34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像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过程记叙的:第1-3自然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写“我”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鲈鱼。第4—9自然段为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写“我”不能理解父亲的做法,无奈而又依依不舍地将鱼放回了湖里。在这一部分中,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和对父亲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出“我”和父亲心理活动的变化。第10—11自然段为课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写那个令“我”难忘的夜晚,让“我”获得了受益终生的启示,得到了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财富。这一部分有含义深刻的句子,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也更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但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体会、领悟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课设计的重要思想。通过朗读、默读、体会情感读等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在此基础上,加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
第三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1.1、单元学习内容及联系:
已学过相关内容
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直角、锐
角与钝角
认识长方形、正方
形与平行四边形
四年级上册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认识平角与周角
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2.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安排研究三角形、探索与发现
(一)(二),由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用撕、折的方法,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通过摆一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3.单元目标
1.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2.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3.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4.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5.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6.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4.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2.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并能根据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3.能根据提供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其是否能围成三角形。4.会辨认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逐课分析:
图形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2.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角形的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2.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º。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为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通过对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和归纳结论的方法。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教学重、难点 :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四边形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认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相应的练习,其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集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教学重、难点
1.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图案欣赏
1.教材分析和理解:
能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案的美;并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数图形中的学问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教材中“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本节课重在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过程,不必要抽象出公式。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1课时
1、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渗透“转化”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体会到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做,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和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3.[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第四篇:13 钓鱼的启示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读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正像单元提示中写到的一样“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专题“生活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永远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本组所选的四篇课文,情节性强——学生爱读;语言质朴简洁——学生能读;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从中有所发现,读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教学本组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最后,还得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城市善良、乐观向上、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二、课文解读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原作者是詹姆斯•兰费蒂斯,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我”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
“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一)“我”之所以不愿意放鱼,主要是因为:
1、鱼太大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鱼;如“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2、“我”等了好长时间,费了好大劲才钓到的鱼;如“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3、离“鲈鱼捕捞开放日”只差两个小时,而且没有人看到,所以“我”舍不得放鱼。如“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及“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二)父亲坚持要让我放鱼是因为:
1、是因为“鲈鱼捕捞开放日”的时间还没到,如“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2、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爱及严格地教育。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道德是没法妥协的,即使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也只得孩子去做,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
(三)“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说道德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放了大鲈鱼就是对的,是“是”;不放,就不对,是“非”。是与非大家都会分辨,但是真正让“我”放鱼的时候,“我”却不舍得了。说明“实践起来却很难”。但因为最终“我”在父亲的坚决态度下还是把鱼给放了,所以“我”最终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在一次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的时候一次次地抵住“鱼”的诱惑,并在三十四年后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所以说: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当三十四年后的“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懂得了从小受到严格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了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三、表达特点
就结构而言,文章结构简单、明了。就是钓鱼(1-3)自然段,放鱼(4-9)自然段,启示(10、11)自然段。另外,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抓住课文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细节:
(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一直在变化:
1、当我钓到大鲈鱼的时候,我是十分得意的。如:“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2、当父亲命令我把鱼放回湖里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急切,不理解的。如:“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3、当父亲说“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的时候,我是既委屈有难受的,如“‘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当“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的时候,“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当我知道父亲的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时候,我是无可奈何、遗憾且“依依不舍”的。如“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二)对于父亲的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的心理世界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中的“盯”字。父亲“盯”着大鲈鱼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从中读出父亲对大鲈鱼的喜爱。
2、“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中的“得”字。可以引导学生把“得”字换一个词,从而理解“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3、“‘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中的“平静”二字。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出爸爸的语气是平静的,但又是不容争辩的,爸爸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毫不含糊。[学情分析] 理解课文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且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因为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而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须从文中钓鱼这件事去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来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具体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来加深对“启示”的理解。[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及朗读的方法,理解“我”心情变化的原因,体会我为什么不愿意放鱼,理解关键语句,从而体会道德实践的艰难,感受父亲从小对我进行严格教育的良苦用心。
2、通过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拓展阅读《黑木炭白衬衫》一文,感悟人生启迪。[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教学环节]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本书,编辑了人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人们生存的时时刻刻,这本书的名字就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与收获,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新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个人、走近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一起学习“生活的启示”一组的第一篇课文,第13课《钓鱼的启示》。看老师板书课题。
注意钓的写法 与钩区别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作者回忆小时候的一件事,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了我和父亲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去钓鱼,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但是因为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坚持让我把鱼放了,我非常不舍。最后还是把鱼放回了湖中。(如果学生说得太详细,教师引导:抓住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果,经过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教师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三、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感悟生活启示
(一)小组学习“钓鱼”“放鱼”部分,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1、师:从钓鱼到放鱼的过程,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不断变化的,请默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词句,完成课后第二题。
屏幕显示:默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词句。得意→()→()→()得意→(急切)→(难受)→(依依不舍)
2、小组合作:
屏幕显示:(1)“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变化,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做好批注。
(2)小组讨论,准备汇报。◆体会钓到鲈鱼时的“得意”
师:“我”的情感变化大家都找到了,下面我们来仔细体会作者的心情。在钓到鲈鱼后,我为什么这么得意呢?
课件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得意。如:“啊,好大的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得意”“欣赏”“漂亮”,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深入体会作者此时的得意,并相机指导朗读。
师渲染:是啊,消耗了如此长的时间,我终于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我怎么能不得意呢?让我们一起读出“我”的惊喜与得意。
生:齐读。
◆体会放鱼时的“急切、乞求/委屈/难受、依依不舍”(1)我的心情变化
师:正当“我” 得意地欣赏大鲈鱼的时候,父亲却让“我”放了这条漂亮的大鲈鱼。请找出我和父亲争辩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课件出示: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生:分角色朗读。
师:孩子的话有两处。这两处的“我”的内心感受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读出你的感受。
生:第一处“我”很疑惑,更“急切”,因为“我”好不容易钓到这么漂亮的鲈鱼,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让“我”放掉鱼。而我也不愿放掉鲈鱼,心里很着急。(生:朗读此处)第二处“我”很委屈,也很不情愿,因为“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所以“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我更加地“依依不舍”因为父亲坚持要我放掉大鲈鱼。
师:你说得很好,理解的也很深入。是啊,“我”好不容易钓上来的大鲈鱼,父亲却坚决要我放掉,我多难过啊!请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
过渡:同学们非常会读书,从孩子和父亲争辩的这几句话中找到了“我”说话的提示语。通过这些提示语,读出了“我”的心情,让我们体会到了孩子的心情变化。孩子是多么不愿意放掉鲈鱼啊!如果换作是你,你一定也不情愿放掉鲈鱼。请同学们仔细默读1——9自然段,找找“我”还会以什么为理由说服父亲?
生:课文第八自然段“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从这一自然段我知道了周围没有人,即使作者不放掉鲈鱼,也根本没有人知道,所以作者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父亲。
(2)父亲的态度
师:面对孩子的种种坚持,面对这条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的大鲈鱼,父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从这段对父亲的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可抓住关键词句来谈。(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好一会儿”体会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理解到第二层意思,父亲会离我们更近,也更能让人体会到“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生:父亲在面对这条漂亮的大鲈鱼时,其实也不想放,从“好一会儿可以看出来”。
师:想一想父亲在这“好一会儿”的时间,都思考过什么?假如你就是那位父亲,你会想些什么?
生:鲈鱼很漂亮,也许想儿子说的以后可能钓不到这样的鲈鱼了„„ 生:尽管鲈鱼很漂亮,但是距离捕捞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应该放回去„„ 生:尽管鲈鱼很漂亮,但是放回鲈鱼是对的,如果因为鲈鱼漂亮而留下是不对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都能深入到父亲的内心,研究父亲当时的心里想法。的确,这位父亲当时也面临了这样的选择!但是父亲最终还是做出了决定,坚决要放掉鲈鱼。因为他斩钉截铁地说道——“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指导朗读,抓住“得”体会父亲的坚定,不容商量)
过渡:尽管离鲈鱼开放只有两个小时,尽管没有人看到他们钓到鲈鱼,可是面对孩子的争辩,父亲的态度不容争辩!父亲心里经受住了道德的考验、严格遵守了捕捞规定!在父亲这种严格遵守规定的态度面前,“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板书:依依不舍)
(二)感悟启示——学习(10、11)自然段
师:捕捞时间未到,就应该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这是我们都心知肚明的道理。可是,当我们将这种心知肚明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时,似乎并非像自己说得那么简单,似乎就变得艰难起来了。我想这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生:学生边读句子边谈理解 师:什么是简单的?什么是难的?
生:道德判断是个很简单的问题,放了大鲈鱼就意味着“我”选择了“是”,是对的;不放,就意味着“我”选择了“非”,是不对的。这个大家都明白。但是真正让“我”放鱼的时候,“我”却不舍得了。说明“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句话的深入理解。生: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上课遵守纪律。
师:是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是不懂是非,而是是缺少选择是的勇气!那么,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父亲的选择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师:是啊,正是父亲严格的教育成就了作者今天的辉煌。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作者的人生旅途中,他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加引号的“鱼”对作者来说指的是什么呢?
生:金钱、职位、权力、名利、小便宜等种种诱惑。(如果学生答出具体的事,教师帮助提炼)
师:(小结)金钱、职位、权力、名利、小便宜等这些都是作者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种种诱惑,但在这种种诱惑面前,作者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我想,这都得益于三十年前的那个难忘的夜晚吧!三十四年前,年幼的他或许并不完全明白父亲的做法;三十四年后,当他一次次面临诱惑,有一次次成功抵制诱惑时,他才幡然醒悟——
课件出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生:齐读。师板书:严格的教育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道路上也会面临种种地诱惑,希望每一位同学在这种种诱惑面前,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一个诚实、有道德的人!
四、学习《黑木炭 白衬衫》
师:《钓鱼的启示》一课,我们通过理清人物心情变化的方法,弄清楚了事情的始末,读懂了作者在这件事中受到的启示。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主题丛书第51页的《黑木炭 白衬衫》一文,画出帕科心情变化的词句,找出原因,并画出你受到的启示,写写自己的理解。
气呼呼——开心——受到启示
气呼呼原因:第三段“华金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
开心原因:第四至七段
师:帕科用木炭砸白衬衫,希望华金遇到倒霉的事情,这样做了之后他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是他们也同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
师:“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是他们也同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谈谈你的理解。(当你对别人抱有坏念头的时候,自己往往也会受到伤害。对待别人要宽容。)
结语: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篇课文,课文中的父亲都告诉了孩子受益一生的启迪。其实,生活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也能从其中的小事情发现大道理。[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道德实践
放鱼
钓鱼 得意急切→委屈→依依不舍
严格的教育
不容争辩
附:《黑木炭 白衬衫》原文
黑木炭白衬衫
8岁的帕科放学以后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进门以后使劲地跺脚。他的父亲正在院子里干活,看到帕科生气的样子,就把他叫了过来,想和他聊聊。
帕科不情愿得走到父亲身边,气呼呼地说:“爸爸,我现在非常生气。华金以后甭想再得意了!”
帕科的父亲一面干活,一面静静地听儿子诉说。帕科说:“华金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情。”
他父亲走到墙角,找到一袋木炭,对帕科说:“儿子,你把前面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作华金,把这个塑料袋里的木炭当作你想象中的倒霉事情。你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华金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情。我们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帕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衬衫上砸去。可是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没有几块扔到衬衫上。
父亲问帕科:“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他说:“累死我了,但我很开心,因为我扔中了好几块木炭,白衬衫上有好几个黑印子了。”
父亲看到儿子没有明白他的用意,于是便让帕科去照照镜子。帕科在一面大镜子里看到自己满身都是黑炭,从脸上只能看到牙齿是白的。
父亲这时说道:“你看,白衬衫并没有变得特别脏,而你自己却成了一个‘黑人’。你想在别人身上发生很多倒霉事情,结果最倒霉的事却落到自己身上了。有时候,我们的坏念头虽然在别人身上兑现了一部分,别人倒霉了,但是他们也同样在我们身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污迹。”
第五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解
读
一、课标要求
阅读教学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一学期平均13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一学期平均10万字。
在第一学段阅读训练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有了新的要求。在读的方式上,课标明确提出“学会默读与略读”,为提高阅读的量奠定基础;在思维方式上,要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质疑问难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上,关注情感培养,重视感悟提升;另外,在积累的质和量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年级下期阅读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二、体例安排
像前七册教材一样,第八册单元“主题鲜明,体现了时代特色,颇具育人的针对性”。每单元有主体2—3篇主体课文,课文“选文丰富多样,文质兼美,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有新意。其中新选篇目占一定比例,且有不少优秀作品,富有儿童情趣和感染力。”
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北师大版教材在低年级的基础上,主题单元虽然减少了,但文章的篇幅变长了,内容深奥了,这就为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略读和默读能力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选材上,完成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认知的过渡;在体裁上,更加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寓言童话故事、新闻等,体裁的多元化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的阅读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三、编写意图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所在,北师大版教材的选文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充满趣味性。主题单元里的每一篇文章,就像一方方神奇的土地,孕育着多彩的希望。
实践证明,大量诗歌韵文的熏陶,很上口的有节奏感的语感积累,极富语文韵味的语言启迪,对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有极大的作用。大量的发散思维的训练,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教材中无论主体课文还是“语文天地”都精心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学生的想象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金钥匙”的安排,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片共同成长的天地。从学习习惯,方法策略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日积月累”为孩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一版块告诉孩子:语文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处处充满语文。
(二)、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金钥匙”是北师大版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以简短的提示,或是通过丁丁冬冬的谈话,向孩子们展示出来。适时的给孩子们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太阳”这个单元就有两把金钥匙:一,阅读时,想象当时作者在做什么,体会作者的心情。二,与同学交流批注笔记,可以受到启发。交流讨论后,要修改补充自己的批注笔记。一个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便于孩子们和教材和作者对话,一个侧重于讨论方法的指导,便于孩子们交流读书感受。这两个方法安排在四年级下期,既是对中段阅读教学“理解感悟”的一个指导提升,也是对“评价质疑”的一个铺路奠基;指导方法呈现出多角度,多元化。
另外,除过金钥匙提供的阅读指导之外,每篇文章都有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课后题。它既有“整体感知”的成分,也有“精读感悟”的体验,既有概括能力的指导,也有表达能力的品析:教材通过方方面面的指导,灵活的给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学习的渠道,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积累,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册教材内容、形式精美,符合小学中年级学生教学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内涵。诗歌与散文、现代与古代、中国与外国,主体课文与自读课文保持适当比例。有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敢于怀疑,不断探求新知识的《语言的魅力》、《沙漠之舟》等;有感染力较强,能启发学生想象思维能力的文艺作品,如《三月桃花水》、《太阳的话》等;还有培养学生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学到一些哲理的《跳水》、《挑山工》等。而且几乎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有一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由此看来,教材中蕴藏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很多很多,从各方面实现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四、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文化积累,整体推进,学会学习”既是编教材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积累,而不过多地费劲“深挖洞”;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追求记忆标准答案;重视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围绕阅读的结论下功夫。
(一)、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每一个单元,只是围绕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创设的学习周期和具体情境,因此教学时,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以《花》这一单元为例——
1、围绕“花”让学生想开去,说开去,充分发挥,大胆想象。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唤起了学生主题单元的兴趣。
2、浏览交流,提升略读默读质量。
畅谈结束之后,让学生浏览本单元内容,着重对主体课文《古诗二首》、《种一片太阳花》、《花之咏》及拓展阅读课文《朱德与兰花》进行略读和默读,捕捉课文的主要信息,而后在小组或全班对文章的内容等方面的收获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对单元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比较中强化主题概念,同时提升略读和默读的质量。
3、顺势选文,排列教学课文的顺序。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兴趣的价值取向,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文作为单元首选讲读课文,并依次进行阅读排序。“花”这一单元为例,学生可能对《种一片太阳花》比较感兴趣,可以排在第一位,同时可以调动喜欢《花之咏》、《古诗二首》的同学,采用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们推介文章。这样能充分调动起学习所有课文的兴趣。总之,以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选文,发掘教材潜藏的兴趣资源。
(二)、以读为主,交流提升。
1、用好“金钥匙”指导阅读
(1)质疑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提、梳理问题,逐步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进而培养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如:《朱鹮飞回来了》在初读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2.为什么说朱鹮飞回来了?
3.题目和单元主题“回归”有什么关系?
4.(12段)写了朱鹮的羽毛,用„„省略了头部、尾巴等内容,没有把他从头到尾介绍,为什么?
5.朱鹮怎样飞回来的?
6.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来看,学生主要是从内容、中心、写法提出的问题。5个问题正是预设的重点阅读“写科考队员寻找保护朱鹮的过程”,1236都是课文的中心,4是写的方法。教师可以请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围绕着几个问题开展阅读理解活动
(2)、解答问题的能力
细致阅读四单元“手”的课后题及金钥匙,不难发现《手上的皮肤》要求解答课后题,其中课后还有金钥匙“第4自然段从三个方面说明指纹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课文上用①②③标出”进行指导,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给据金钥匙的提示来解决问题。第九单元“太阳”,还可以用本单元《海上日出》一课中出现的第一把金钥匙“阅读时,应当想象作者在干什么,体会作者的心情。”作为《太阳的话》和《海上日出》两课的朗读教学策略,这样,教师引导学生捕捉共性方法,来引领阅读教学的自主体验,从而完成有感悟到运用的过程。
(3)做好批注笔记
批注笔记是个性化阅读的外显形式,更是个人阅读经常采用的形式,所以不论是从教学上,还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发展的需要上看,都应该抓好。古人留下“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实际上就是写批注笔记。四年级的阅读教学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质疑、批注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人物心灵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后题的不同侧重来进行阅读的个性感悟过程。在整体把握阅读教学的“从整体入手,部分品析,再到回归整体”感悟流程前提下,我结合课后题选择每篇课文的感悟侧重点。如《丝绸之路》一课,先引导学生理解“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抓住“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品析张骞勇敢、机智、和忠诚。通过品析“日夜兼程、不露声色、人迹罕至”等词语理解张骞的探险精神。同时理解张骞在外交史上作出的伟大贡献。
如《天路》一课注重抓“神奇”、“天路”等关键词句品析;《草帽计》一课抓住“神机妙算”等关键词来品析。《三月桃花水》一课进行表达方法的感悟,《海上日出》一课可注重抓词串进行比较的方式,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巧妙地完成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当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样学习某一篇课文的,介绍一下自己的读书方法。
这样,在每一课的教学当中,心中有数的强化某些方法的演习,宽松的鼓励个性方法的使用,让学生有机灵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学会学习。
3、提升感悟质量
在原有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在相互比较中提高认识,总结意见,完成感悟的交流和提升。如在教学《种一片太阳花》这一课时,课上让学生围绕“我们院里的劳动者为什么喜欢种太阳花?”经过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这些环节后学生们也认真听取了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再把自
己和别人的想法加以整合,便完成了感悟的交流和提升
(三)、强化积累,全面发展。
1、听说读写相结合“春潮”这一单元,可以积累的有古诗、有词语、有资料、有句子„„对于这些内容的积累,不能采用同一渠道,要灵活多样。如:《三月桃花水》可以熟读成诵,默记于胸《春潮》里的“挤、激动、耳语、扯、”等词语的运用,要给孩子创造仿写的情景,加强理解与运用;《泼水节》里有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积累下来,为以后写文章做好准备„„听、说、读、写兼用才能完成语文上的积累。
2、集中分散相结合阅读积累,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我的摘录笔记,这个体现在平时的阅读中,随读随摘;另外一个是语文天地里集中提供的词、句、或是古诗词。通过这两种途径,孩子们既养成了一种长期的积累习惯,也在短期里拥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可谓一举两得。
3、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习《我们的手》时,可以给孩子们介绍作者西渡,介绍他的诗歌,激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学习《海上日出》是可以链接巴金的文章;《太阳》可以引发孩子们阅读后羿射日的故事„„通过这些拓展,把阅读积累引向课外。
4、知识能力相结合学完每个文化单元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小结,可以从个人的认知方面,可以从表达方面谈,还可以以小结的形式进行自我认知的评价,也可以对本组所有人员的讨论进行评价总结,完成小组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都有一定的收获,达到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就像一簇簇火苗,点燃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新的憧憬,也点亮了孩子们心中一盏盏求知的灯。面对她,我深感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她丰美的内涵,去追随她广袤的外延,我想,在北师大版的引领下,不只是孩子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就连我自己也在她的熏染下,更加热爱教育、热爱语文、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