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的民风民俗教案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案
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张明珠
[教材分析] 《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它共有四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定位在了解认识节日、习俗,体会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带来的乐趣。其中“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中介绍的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也都与种种节日联系在一起,因此把这块内容与第一块的“传统节日”重组整合在一起,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块的内容“传统的文娱活动”活动性比较强,安排在第二课时。在此谈谈第一课时的设想。
[学情分析] 通过从二年级语文课的学习,以及学生十年左右的生活经历,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为此,在进行本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我们的民风民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课堂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勤与思考、学习查找资料,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调查、归纳较强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通过本次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4、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2、简略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丰富的民风民俗。
3、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有关我国民风民俗的网站。
2、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过年的热闹场面
2、谈话:锣鼓声声,笑语阵阵,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过年时有哪些热闹的情景呢?
二、体验活动、师生互动
活动一: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
1、交流春节的来历:说到过年,同学们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过年就是春节,它是我们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说说,教师引导补充。
2、准备活动:很多外国朋友对我们的春节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呢!前不久,老师在互联网上认识了一位外国的小朋友迈克,他就特别想知道我们中国小朋友是怎样过年的,(点击“春节”:过年前会准备些什么?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咱们选一个给他讲讲吧。
3、活动互动:四人小组中一人扮演迈克,向其他的一个或几个询问,其他人作为中国小朋友给他做介绍。介绍时可以加些动作演演,可以自己操作有关春节的动画进行介绍。
4、全班交流:老师扮迈克,各组派代表来给迈克介绍。
5、谈过年的方式:同学们的春节真是过得丰富多彩。每一年我们都是这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过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过年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改变。2003年2月南京市举行了一次市民论坛,在论坛上大家谈到了“春节想怎么过”的话题,大家的想法五花八门,(点击:“我要投票”,出示几种选择)。
6、选择:现在我们也来选择一个自己最希望的方式,请按下你选择的序号。
7、显示统计结果:老师宣布我们小朋友的选择结果:外出旅游()个,在家休息()个,抓紧时间学习补课()个,和亲人团聚()个。
8、猜测南京的调查结果:这是我们的想法,当时在南京的调查结果呢?有一种过年方式获得了全票通过。猜一猜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
9、小结: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注重亲情、崇尚团圆的民族,不管身处何方,背井离乡的游子们都会在春节回到亲人身边共渡佳节。
活动二: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
1、交流:人称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还有不少呢!你能说出我国其他一些主要的传统节日吗?(出示: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2、小结:这些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3、准备活动: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外国小朋友迈克可感兴趣了,急着要我一个一个地告诉他,那我们就从不同节日的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几方面来向他介绍吧。为了让大家向迈克介绍时更清晰更详尽,老师把有关的主要内容都放在这个网站上,我们分成五组查看,然后每组选择一个节日准备向迈克介绍。
4、分组查看资料,师生一起商定每组介绍的节日。
5、分组练习介绍,选好代表。
6、每组派一名代表,随机点击网站有关内容,向全班交流。
Δ 清明:
小结:清明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真是踏青的好时节,同时也不能忘了我们的祖辈和那些流血牺牲的烈士们!
Δ 端午:
小结: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Δ 中秋节 : 小结:中秋又称“团圆节”。皓月当空,月光如水,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多温馨啊!
Δ 重阳节:
小结:关于有首诗非常有名,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自古中国人就注重亲情,节日就盼着团圆。
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同学们在这天要多为身边的老人做些事,送上一份诚挚的祝福,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Δ 元宵:这碗中的一个个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7、小结:迈克听了介绍会有什么感想呢?
老师也很有感想,无论是最隆重的春节,还是春节过后的元宵,还是春夏之际的清明、端午,还是处于秋季的中秋和重阳,每一个节日,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是那么地注重家人团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崇尚团圆的民族啊!
活动三:过一回少数民族的节日。
1、交流: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不同的民族都有它们特有的节日与风俗,各地区少数民族的节日可有趣呢。
2、猜一猜:出示“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图片,猜猜是哪个民族?在庆祝什么节日?
3、送礼物:有关这三个节日,老师有一份惊喜送给大家!我们还是分组一起来分享这份惊喜。
4、分组看有关这三个节日的三段录像。
5、准备活动:老师准备了一部分有关这三个节日的服饰、装饰品等东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节日的气氛吧。
6、分组穿戴好,一组一组上台,请其他组猜测:是什么民族,准备过什么节日?
7、小结:少数民族的节日可真有趣呀!少数民族的节日还有许多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8、查找资料,学生交流。
9、小结: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活动四: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
1、查找:通过活动我们了解祖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那么做了一个苏州人,你了解我们苏州有哪些民风民俗吗?我们可以问问我们身边的老人,也可以直接上网查询一下。现在我们就来查找吧!
2、活动:现在请我们的小导游来介绍你一个苏州的民风民俗吧!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绽放着不同的文化之花。课后继续去查阅资料吧,你们可以登陆网站“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旅游网”,一定会让你们大开眼界的。
大家也可以在需要某些资料的时候,进入“google”“百度”等搜索网站,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找到最好的材料,让你收获更多惊喜!
[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一、第一级界面:
1、网站主界面左边列出了本课的五项主要内容:“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日”、“苏州的民风民俗”、“我要投票”、“相关链接”的文字标志。
2、网站主界面右边是一张有关春节习俗的图片。
二、第二级界面:
1、点击主界面右边的春节图片,可以看到一段热闹的“过春节”的录像。
2、点击“传统节日”,界面显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六个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的图片。
3、点击“少数民族节日”,界面显示“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和“其他少数民族节日”等四大板块的图片。
4、点击“苏州的民风民俗”,界面显示“轧神仙”、“天贶节”、“吃雷斋素”等苏州的民风民俗图片及文字资料
5、点击“我要投票”,界面显示一个选择题:
春节时,我最希望:(1)外出旅游();(2)在家休息();(3)抓紧时间学习补课();(4)和亲人团聚()。
6、学生点击进行选择,网站系统及时统计,显示统计结果:
外出旅游()个,在家休息()个,抓紧时间学习补课()个,和亲人团聚()个。
7、点击“相关链接”,界面显示“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旅游网”、“google”四个小图标。
三、第三级界面
1、分别点击“春节”、“元宵”、“ 清明”、“ 端午”、“中秋”、“重阳”等,界面分别显示各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的图片或falss.2、分别点击“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界面分别显示三段庆祝活动的录像;点击“其他少数民族节日”,界面显示各种少数民族的节日图片。
3、分别点击“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民俗网”、“google”四个小图标,界面会进入相关的网站,可以查询了解更多更具体的民风民俗。
四、说明
1、鉴于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网站以生动活泼的录像、图片为主,辅以简洁的文字加以说明。
2、我们的民风民俗很多,范围很广,包括各类风俗的来历、传说等。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我在网站中只截取了一部分,以发挥媒体为课堂服务的宗旨,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更多更广泛的内容让孩子在课后根据相关链接和搜索网站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教学用一段热热闹闹的过年的录像导入,通过创设的情境把学生带到过年欢乐的气氛中,使过年时的种种情景一个个重现在学生脑中,为畅谈第一个也是最盛大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体验活动、师生互动
接着,我设计了四次活动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活动一: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
1、在为本课设计的网站三级界面中详细而简明地罗列了“春节”的各种民风民俗,让学生在自己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有了更全面更生动地了解,也让学生在“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的活动中有依据,介绍时更生动、更吸引人,课堂上更具实效性。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师创设向外国小朋友迈克介绍中国小朋友是怎样过年的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乐于表达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把喜闻乐见的春节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都作了交流。很好的地补充了教材。
2、在活动一中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希望的过年方式的小活动,通过网站的系统及时统计出结果。如果使用原来的手工操作,教师得发选票、学生填表、再收集起来、再一张张统计,要花费很多课堂上很多时间,课堂效率就低了。现在可以依靠网络的优势,孩子按一下键,很快就可以统计出结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而后又猜测了南京的调查结果,学生的猜测会不同,但我不是一定要有各规定,只是让学生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袒露了不同的心声,也明白崇尚亲情、崇尚团圆早已在每一个炎黄子孙身上刻下了烙印。所以学生的回答尽管角度不同,但论述过程中浓浓的中国情已在课堂洋溢。
活动二: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
点击“传统节日”,网站二级界面会详细而简明地显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六个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借助资料,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把课堂敞开,让学生把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源引进课堂。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多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活动三:过一回少数民族的节日。
活动中我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个民族,在庆祝什么节日;又通过送礼物组织学生观看有关这三个节日的三段录像;准备了一部分有关这三个节日的服饰、装饰品等东西,请学生分组穿戴好,请其他组猜测是什么民族,准备过什么节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这节日的气氛。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道奇葩。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教材上的那达慕大会、火把节和泼水节后,由学生穿戴好真切体验一回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学生饶有兴味地说着演着,兴趣盎然地感受着我国丰富的民俗人情。
活动四: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
通过活动我们了解祖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但做了一个苏州人,学生未必了解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我建议学生问问身边的老人,在课堂上直接上网查询一下。然后,请我们的小导游来介绍一个苏州的民风民俗。家乡的民风民俗非常有意思,但现在的孩子了解得并不多。教师带领孩子由书本走向生活,从了解祖国的民俗活动到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并通过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家乡的民风民俗,进而身体力行地传承这一活化文化。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课堂总结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学习从他人的经验中查找搜集自己所需信息,不仅学习“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苏州民俗网”来查找本课内容,并推广到从“google”、“百度”等搜索网站来查找自己日常学习、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四、几点其他思考
品德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并不仅止于我们日常所见的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这只是一方面的运用,其实,这两个学科的整合,还在于学生能通过信息技术,搜集自己所需的资料、信息,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有了以下思考:
(一)提高教师和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要想是信息技术在品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起到真正有益的作用,“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现代信息技术。因此,我很重视自身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学习分类查找录像、图片,并筛选适合上课使用的内容。然后参与网站的制作,熟悉流程和使用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充分体现网络技术的优势
有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对某些知识、某些问题的认识不足,也很难了解详细。在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网上寻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因为因特网是包罗万象的,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空间也就不是问题了。比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孩子了解较少,就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的高效整合。
(三)在活动中生成
课程标准强调,参与社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的能力。本课时运用教材,我就设计了四次活动:活动一:向外国小朋友介绍春节;活动二:向外国小朋友介绍其他主要的节日;活动三:过一回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四:小导游介绍我们苏州的民风民俗。陶行知说过:非得给学生机会训练其道德行为不可。讲故事,模拟表演,一定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符合道德行为必须加以训练的规律!这样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以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地引导儿童,必定会指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总之,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整合,就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时间里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
第二篇:我们的民风民俗
《我们的民风民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定安一小王华英
[教材分析] 《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它共有三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定位在了解认识节日、习俗,体会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带来的乐趣。其中“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中介绍的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也都与种种节日联系在一起,因此把这块内容与第一块的“传统节日”重组整合在一起,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块的内容“传统的文娱活动”活动性比较强,安排在第二课时。在此谈谈第一课时的设想。
[设计理念]
(一)在生活中建构
“教育即生活”。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
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节日是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因此设计学生搜一搜资料、聊一聊家乡过节时的风俗,用自己的感知来体会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在活动中生成
现在的学生在品德方面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认知与行为脱节,这与以前说教式的品德课型不无关系。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本课时运用教材,就设计了两次活动:加入角色,表演家里是怎样过年的;制作课件,猜测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和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过年的热闹场面)
教师:锣鼓声声,笑语阵阵,这让你想起了什么?(过年)过年时有些什么热闹情景呢?
【通过课件创设的情境把学生带到过年欢乐的气氛中,使过年时的种种情景一个个重现在学生脑中,为畅谈第一个也是最盛大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走进春节
1、说到过年,同学们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过年就是春节,它是我们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说说,教师引导补充。
2、师引:很多外国朋友对我们的春节也具有浓厚的兴趣呢!前不久,老师在互联网上认识了一位外国的小朋友迈克,他就特别想知道我们中国小朋友是怎样过年的,(出示课件:过年前会准备些什么?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咱们选一个给他讲讲吧。
3、活动:四人小组中一人扮演迈克,向其他的一个或几个询问,其他人作为中国小朋友给他做介绍。还可以加些动作演演。
4、全班交流:老师扮迈克,各组派代表来给迈克介绍。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师创设向外国小朋友迈克介绍中国小朋友是怎样过年的这样一个情境,使学生乐于表达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把喜闻乐见的春节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都作了交流。很好的地补充了教材。】
4、同学们的春节真是过得丰富多彩。每一年我们都是这样开开
心心、热热闹闹过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过年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改变。2003年2月南京市举行了一次市民论坛,在论坛上大家谈到了“春节想怎么过”的话题,嘉宾们的想法五花八门,有想出去旅游的,有想在家里舒舒服服睡一觉的,有想和亲人团聚的,有想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课件出示几种选择)这时,主持人让嘉宾举手表决选一个最希望过的方式,结果有一种过年方式获得了全票通过。猜一猜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
小结: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注重亲情、崇尚团圆的民族,不管身处何方,背井离乡的游子们都会在春节回到亲人身边共渡佳节。
【课程是灵活的,开放的生态系统。学生的猜测会不同,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袒露了不同的心声,但崇尚亲情、崇尚团圆早已在每一个炎黄子孙身上刻下了烙印,学生的回答尽管角度不同,但论述过程中浓浓的中国情已在课堂洋溢。】
三、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1、人称文明古国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还有不少呢!你能说出我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吗?(出示: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小结:这些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2、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我们就以这些为话题来聊一聊吧,可以从节日的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几方面来聊。
Δ清明:学生交流(时间、活动、传说),教师引导说出:
1、清
明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民间有踏青(也就是游山)的习俗,你能说说清明游山时的心情或看到的风景吗?
2、都给谁扫墓呢?课件随机出示“给烈士扫墓”的图片。
Δ端午:学生交流(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教师引导:
1、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呢?(赛龙舟)你们参加过赛龙舟活动吗?老师拍了一段录象,我们来亲临一下那热闹的场面。(播放一段赛龙舟的视频。)
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的来历。
教师小结: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Δ 中秋节:学生交流(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教师随机补充:
1、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学生说中秋节也有团圆的习俗,2、中秋又称“团圆节”。你们看:(出示图片)皓月当空,月光如水,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多温馨啊!)
Δ重阳节:学生交流(时间,登高、吃重阳糕、敬老的习俗,传说故事),教师补充:
1、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的活动可丰富了,除了有登高、吃重阳糕外,还有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有一位诗人还写过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同学们在这天要多为身边的老人做些事,送上一份诚挚的祝福,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幸福。
Δ 元宵:学生交流(时间、吃食、活动、传说或故事),教师补充介绍: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学生说元宵节有看灯会、猜灯谜的习俗。教师讲每到元宵节,梅州也常会举办这样的活动。人山人海的场面可谓热闹非凡。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把课堂敞开,让学生把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源引进课堂。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多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了解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过渡: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不同的民族都有它们特有的节日与风俗,各地区少数民族的节日可有趣呢。
1、出示课件中庆祝节日的图片,猜是哪个民族?在庆祝什么节日?
(1)猜出是傣族的泼水节后,教师请学生介绍对泼水节的了解。
问:你们知道泼水节的水代表着什么吗?(代表吉祥、幸福和健康)所以谁被泼得越多越预示着新年的好运。
(2)火把节。课件出示:“告诉你”,指名读:在节日里,彝族人民云集在一起,举行火把节。人们会开展斗牛、赛马、斗鸡、斗羊、赛歌、选美、摔跤、达体舞比赛等庆祝活动。
【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引进相关资料“火把节”,补充课本中的空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彝族人民的节日。】
(3)看“那达慕大会”中的摔跤、骑马、射箭比赛的图片,请学生猜测。教师介绍: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目,在每年七、八月举行。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运用看图猜测的方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把教材上呈现的三段内容重新调整为由易到难的顺序,泼水节和火把节的图片一目了然,第三幅图学生可能猜不到“那达慕大会”,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作一些介绍,学生会感到更有意思。】
2、你还知道少数民族的其它节日或风俗活动吗?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旗袍、中国结、窗花等一些形象的图片)
小结: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
【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道奇葩。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教材上的那达慕大会、火把节和泼水节后,由学生来介绍所了解的民俗活动,学生饶有兴味地说着,兴趣盎然地感受着我国丰富的民俗人情。】
五、课堂总结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960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上处处绽放着不同的文化之花。课后继续去查阅资料吧,你们可以登陆网站“国家文化网”“中国民俗网”。一定会让你们大开眼界的。
第三篇: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交流讨论,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有效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难点: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法:
讲解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分析法启发法等。学法:
讨论法、交流合作法、对话法、调查访问法等。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节日猜想
1.知道《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吗?《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是眼花缭乱,什么都是那样新鲜有趣!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大观园里逛一逛。不过我们今天逛的可不是贾府,而是民风、民俗大观园。(板书课题)2.让我们赶紧到园子里逛一逛吧!
3.噢,他们原来在玩猜诗歌说习俗的游戏,(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猜出来的都是些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可真多呀!那今天咱们就先去节日园看一看。
二、节日探秘
(一)端午节
1.你们看,前面就是"节日民俗园",里面的人可真多,那边锣鼓喧天,在干吗呢?但进去得买票,这个票也真奇怪,你要猜出门上的对联写的是什么节日,我们才能走进去。谁能回答?我们大家进去就靠你了!(㈡ ⒈看到对联,你想这是什么节日,锣鼓声响是在干什么呢? ⒉提到端午,你脑海里会想到什么?
⒊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播放视频《端午节由来》“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为人们一直传诵与纪念。(教师播放“话说屈原”)
⒋对于“端午”你还有哪些了解?请大家读课本30—31页的内容。学生汇报。适时出示资料。
5、儿歌小结: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二)话“立春”
(1)(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学生齐读后说说二十四节气有哪些?(2)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在秦汉间完全确立,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立春的定义吗? 学生自由说
(3)在民间,很多地区会在“立春”时开展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你知道吗?学生自由说(教师播放“立春民俗活动”)
(4)学生自由讲述对二十四节气中其他节气及其民风、民俗活动的了解。3.赶“集市”(1)(教师播放“赶集”)有赶集经历的学生讲述赶集时的见闻和感受。(2)教师播放赶“集市”)学生了解赶集是我国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4 中秋节
聊着聊着,逛着逛着,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一轮圆月升上天空,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你们准备怎么过?(1)吃月饼
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习俗,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之意”。师:邀上三五知己,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着月饼,聊聊家常,多温馨啊!(2)赏月
师: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一块月饼,一杯清茶,一地菊花,一轮明月,真惬意啊!
如今,我们仍在传承着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享受着这份与家人团圆的温情。
(板书:华夏多民风习俗各不同)
3、我们班有谁的亲人在外地或在国外的?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捎去你的祝福?你想对他们都说些什么?
4、思念之情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是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人民同样也割舍不了中秋情结。他们除了以诗、电话、写信的方式诉说着思乡情外,台湾人民还在清明、中秋、端午、春节这些大型的传统节日里,专程来到我们中国大陆,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让我们一起在绵绵的思乡曲中,动情地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时,你就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你就是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6、这一千古名句道尽了人们无尽的相思,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有华人的地方,身上总是烙着那份挥之不去的民族传统情结,不管相隔多远,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紧紧相连。(板书:文化传真情)
三、节日畅想
1、儿歌小结:今天大家了解了许多的节日习俗,老师也把自己小时候的一首节日歌谣送给大家。(出示歌谣)
2、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只是“民风民俗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并成为法定假日。但是我们还需要在生活中继续去了解她,继承她,因为,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出示)
2布置作业:了解家乡的其他传统习俗。板书设计:
华夏多民风习俗各不同 节日大观园 文化传真情
民风民俗大观园
第四篇:我们的民俗民风教学设计
6.我们的民风民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节日,了解春节的来历及习俗。
2.了解春节,体会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春节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感受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首古诗,学生根据诗中的描写判断诗中所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2.说一说你还知道我们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3.师:是的!我们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板书:我们的民风名俗)
二、认识春节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里,最隆重、最热闹的是哪个节日呢?
1.介绍春节的来历。
学生介绍关于“年”的传说和春节小资料。
2.春节的习俗。
学生交流春节习俗并汇报。3.春节的内涵。
(1)出示课本猜一猜的内容,学生来猜,并说出理由。(2)美文欣赏,谈感受。(3)音乐响起,情感激发。
三、小结
春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能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也能传递人间的亲情,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将我们的节日习俗传承下去!好吗?
四、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了解它们的来历、习俗及美丽传说。
五、板书设计
6、我们的民风民俗
扫尘
贴春联
表达美好愿望
春节
拜年
传递人间亲情
守岁
„„
第五篇: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六上《品德与社会》课前准备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春节
北京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 初二至十六、“东岳庙” 初一至十五、“白云观” 初一至十九 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闽粤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广东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橘,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民居
闽南、粤北和桂北
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蒙古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羌族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第二单元第二课
六上《品德与社会》课前准备
美食
内蒙古
烤全羊是蒙古族人民膳食的一种传统地方风味肉制品,一道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大菜,是该民族千百年来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佳肴,是蒙古族招待外宾和贵客的传统名肴。
陕西
臊(sào)子(读音为轻声)面是西北地区汉族传统面食,以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最流行。也是西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名小吃。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其实臊子面说通俗就是肉丁面或肉末面。
青海
甜醅是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在是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都能看到独特的民间小吃“甜醅”。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
甘肃
兰州牛肉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甘肃省兰州地区的风味小吃。
服饰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高山族
高山族服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但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的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衣袖、领、腰及下摆都镶上彩色花边,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有的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着长裙,胸前挂一块斜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
第二单元第二课
六上《品德与社会》课前准备
民风民俗
简介: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分类: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
(2)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
(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相关法律:
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法制建设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民族法是以民族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部门法,我国的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各民族的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各项民主权益,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从维护其统治需要出发,重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还以法律的形式来调整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民族政治上实现了平等,党和国家制定了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法律体系,这是民族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单元第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