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
【内容摘要】:中国画亦称“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美术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艺术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厚的底蕴,绵长的历史,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中国画无论是在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传统艺术,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有着深刻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 兴趣 游戏 临摹 写生 创作
中国画亦称“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美术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艺术积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厚的底蕴,绵长的历史,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中国画无论是在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传统艺术,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有着深刻深远的意义。所以,中国画被列入了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中,成为学生必修的内容之一,让学生从小接触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内容中,对“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低年级学段的学习活动提出这样的建议: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体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学段中,出现了用中国画工具来进行表现的画作。主要的目的在于认识不同的造型工具,了解不同媒材的不同表现效果。浅显的了解中国画的与众不同。在中年级学段的学习活动建议就明确提出: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在高年级学段提出: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并在教材中相应的安排了以中国画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对中国画教学的内容呈现出了由浅入深的纵向递进关系。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国画教学的重要意义及教育的价值,全面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在国画内容的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夯实学生的人文根基,初步了解中国画。遵循教材内容的循序渐进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笔墨表达物象造型。通过中国画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感悟中国画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
中国画尤其是中国画中的写意画讲究的是一种意境,有别于油画的写实,却甚似于儿童画的天马行空。中国画的这一特征使得它比一般美术门类更加有利于
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浅谈以下几种方法,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
一、从用笔用墨入手,让学生感受笔墨情韵,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画的情趣是和用笔用墨等工具材料分不开的,重点在于笔到墨随,有笔必有墨。在四年级上册第八课中教学生进行水墨练习,让学生体会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变化,感受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故有用墨得体,则墨色有精神。在教学中我把“墨分五色”作为用墨的指导原则,学生在理解“焦、浓、重、淡、清”五色的意义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浓淡搭配有度,湿墨、干墨对比自然。
二、以欣赏及笔墨游戏为引导,笔法、墨法练习为根本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特性,也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了解和熟悉笔墨的性能,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之对中国画学习充满更大期待。
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外出参观的机会很少,教师可以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徐悲鸿大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为使学生加深对画的理解和印象,再衬以徐悲鸿事迹简介,徐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中,以自己的画作在国外展售,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济祖国穷苦人民,使学生赏其画、闻其人,感到亲切又倍受鼓舞。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通过欣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迸发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让学生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和领悟画家是怎样在宣纸上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对象。实际练习时,学生在感受过中国画工具材料的独特性能之后,通过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事物,进行大胆的个性创作。
中国画技法的掌握与恰当运用无疑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艺术学习者的视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其深刻体验创造过程中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才真正具有效果。在教学中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渴,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将学生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起了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以期提高运用、表现能力。
三、以临摹为手段,掌握基本表现手法,激发学习欲望
临摹只是中国画教学的一个手段,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也不是所谓的“依葫芦画瓢”,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学习艺术大师的表现手法。俗话说得好,“学其上上,得其中中;学其中中,得其下下。”临摹要有法有变,初始临摹,教师要示范重点,丰富多样的范画既展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也为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和个性的创作提供了参考的素材。后期临摹,要在欣赏中初步体会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画出与画家不同的作品。其次,刚开始临摹所选择的绘画内容要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并且是学生容易学到的事物,因为学生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观察作者的起笔、运笔、收笔,观察表现事物的形态,让学生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避免了学生的一味临摹的绘画上的依赖心理。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有技法上的收获,又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欲望。
四、以写生为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没有进行亲身体验与观察物象的情况下,而一味的照本临摹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化,对临本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离了临本便无从下手,画画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负担。因此,当学生临摹进行到一定的阶段,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技
能技巧及表现方法时,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以观察为基础的国画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积累表象素材,为学生的造型表现奠定了基础,再通过写生使学生更细致、更深刻、更具个性的认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校园的花草树木,生活所在村庄的乡土风情,村民生活,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把这些熟悉的场景变成水墨画,提高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和表现能力,充分体会水墨画写生的乐趣,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写生绘画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五、以创作为目标,升华学生水墨情结
中国画教学不可局限于课内,要课内、外相结合,小学生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大胆的体验中,提升国画的表现技法与表现能力。作为教师,对用笔的技法,物象的形体不必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多用鼓励性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大胆作画,创作出符合儿童的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作品。为学生在班级和学校里开展小型画展,展示创作的成果。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画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和作用,它无处不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玄妙哲理,用笔的提按、始转、线条的刚柔、明暗,墨色的浓淡、润燥,构图的疏密、虚实,色彩的对比、调合等等无处不体现了东方古代朴素的辩证原则。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技能训练的同时,美术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树立美术文化学习和传承的意识,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国画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在水墨画教学中发挥文化的的引领作用。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徐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 北京出版社 《小学美术教学》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论文题目:《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
单位:安次区葛渔城镇东街小学 姓名:王超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 2014-3-4 9:58:09
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传统的章回小说,或评书艺人,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卖关子,也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听众对下情的探究。这对我们教学工作很有启发。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的确,不喜欢音乐的学生大有人在。对此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座谈,从中了解和发现他的兴趣点。比如有的学生说喜欢看动画片,我就播放动画片给他们看,正当看得入神时我关掉了所有的声音,只留画面,他们感到很沮丧,看着我说“为什么?”我问“缺少了什么”,回答“说话和音乐声”这时我向他们解释了音乐的作用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从此他们对音乐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改观。其他还有说喜欢跳绳的,我就从节奏入手;有喜欢画画的,我就对他们进行音画欣赏......。总之,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对症下药,会有收效。
第四篇: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1、培养观察能力,产生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重视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悟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悟
北马路小学教师
敖
霞
很高兴和大家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此将我在日常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点思考和感悟与大家共同交流,或许可以互进共勉。
首先我想以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开始交流。“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这句名言让我懂得了教学的艺术关键在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句名言也一直激励着我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思考、实践。我总认为一个老师即使很有学识很有责任心,如果学生不喜欢你这个老师,不喜欢上你的课,那无疑是个失败的老师,所以我觉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与学的关键。其实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多少年来教育教学中的老要求老口号了,但真正用心去做的老师不很多,能做出成效的老师就更少了。做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件事确实需要我们潜心去研究,耐心去实践,静心去反思。
不只是学习,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基础,感兴趣的事就会很认真、很投入的去做,相反不感兴趣的事就会应付、消极对待,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的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和探求事物结果的重要动机”。对学生而言在学习中只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他们思维和想象,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同时获得成功的快乐。
我感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两个方面(即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一、直接兴趣
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来自课堂。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师如果以充沛的感情,民主的作风,渊博的学识,亲切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具体要从如下四方面努力去做:
1、认真备课,以极强的驾驭教材能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上你的课,这样,才能激起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都有体会,当我们精心准备了一节课,课上教师一定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教师语言严谨,课堂调空能力强,感受到的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很强,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教师教的轻松、带劲儿。如果一节课准备的不够充分甚至毫无准备,课上就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无层次、语言啰嗦不流畅等现象,此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从此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方法新颖、灵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的新颖性,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第一学段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和图片、多创设动手+动脑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多给与观察、表述等机会,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表达能力。第二学段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动手操作,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同伴交流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想做的更好要经常温习新课程标准,学习他人的先进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
3、利用教具、多媒体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当前教学活动的一项很重要的形式,它以有趣的音乐、图像、颜色、画面、动作,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它可以将数学中很多抽象的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变得直观形象、浅显易懂,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上学期听了二年级的 “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运用课件先出示蝴蝶、汽车等重合图片,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共有的性质,通过讨论,得出都能沿一条边对折后两边重合,从而得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后,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又利用多媒体给出一些数、字母、人体、物体等让学生自己去判断,通过动画重合展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教学效果良好。
多媒体是好,但并不是可以代替所有的教具,有很多时侯需要直观教具进行演示。例如:六年级数学认识圆柱、圆锥时,为了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新教材新增了在一根木棍上沾一张长方形纸旋转,沾一张三角形纸,让学生感受旋转中的几何形体,这一问题的教学用教具演示便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另外多媒体使用还要注意实效性,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4、表扬、鼓励与赏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赏识,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都有很大的帮助,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家都有同感,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欣赏、关注,教师的一句鼓励一次表扬也许会让学生铭记一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有针对性,如“做得不错”“你的方法很好,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头脑很聪明”“你进步多了”等语言经常应用,无疑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间接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都是来自教师在教学中的努力,还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我体会到的还有两个方面:
1、良好的师德形象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注重师德的教师很受学生的尊重,学生尊重你对你的课就会感兴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另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当然教师的穿着要高雅大方。教师在讲台上的形象也是为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提供引导作用。可见教师应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登上讲台,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优秀素质、积极进取精神、敏锐的数学智慧与学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每节课中教师都应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教学活动中,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这必将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最幸福的时候就是看到学生用敬佩、享受、快乐的眼神审视着老师,证明我们的课堂已经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感情迁移的问题还真不少。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中我们感受到学生更喜欢风趣、幽默的老师在学习疲惫时能及时调剂一下,让学生得到短时间的放松,同时可减少数学课的枯燥味。
(2)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慰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信心倍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尤其是课上回答问题出错时,一定不要太多责怪,多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让他们体面的坐下,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你,觉得你是了解他的,你是他的知己.学生才敢于在你面前出错,愿意向你倾诉.(3)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一个有尊严的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努力的,教师管理起来也是省力的。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在老师面前总有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所以教师经常有意和这些学生善意的说一两句话或笑一笑,都会让他们感到老师其实很关注他,从而会产生学习兴趣。(4)不挤占学生的其它课程,尤其是音、体、美课,学生期待在这些课上释放自己。不占用学生下课休息时间,这是学生最反感老师的地方。学生怕占课、怕拖堂的心理我们也经历过。不挤占课、不拖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抓好课堂40分钟的有效学习时间。如果我们能从以上这些方面用心去想、细心去做,回报我们的一定是师生和谐的课堂。
一堂好课,表现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最后以俄国托儿斯泰的一句名言结束和大家的交流,“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最大兴趣。
敖 霞
2009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