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5:3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的第1章,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此节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学过了一遍教材,又复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结构、细胞种类,以及物质进出细胞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内环境”,对学好后面的“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这一章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做好了引导,才会对后续学习有所帮助。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内环境的定义,又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相关内容更详细。资料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了“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作介绍。

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本节安排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只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

2.教学目标

2.1知识: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2能力: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基质;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过程

提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得出一份教案,一份学案,一份PPT。

3.1读一读(自主,5min),学案文本。

课前发放学案,了解学习目标后,学生自主大声诵读课本或学案,诵读过程中在本子上罗列本章节共分为几大块知识,每部分知识下面涵盖了哪些内容,比如: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由于是复习课,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引导其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成型的概念图或者体系是一轮复习的重点。

3.2想一想(自主,5min),重点难点。

教师用PPT展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有什么异同与联系?血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是不是内环境?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一段时间后,疱为什么又消失了?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什么关系?稳态的概念?稳态是绝对的吗?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人们对稳态调节机制是如何认识的?等等。

让学生在思考之后个别举手回来,每个问题可以请多名同学回答,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或者用图表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如果学生对某一题的整体认识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就当做简单知识对待;对某一题只有部分学生达到要求,当做中等知识对待;如果多数同学都无法讲清楚的问题,而且是教学目标要求要掌握的知识,则当做偏难知识。

3.3议一议(合作探究,10min),未解之惑。

对于中等和偏难的知识,需要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结果。期间教师可以走动,旁听小组成员的讨论,进行适时点拨、引导。此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要求老师做好调控和引导。

3.4讲一讲(主导,15min),知识总结。

采用PPT中图、表和简单的文字总结,讲述重要常考知识点,带领同学们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搭配动画,把各系统和体液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出来,建立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对本章内容有整体的、宏观的把握。

3.5练一练(应用,10min),知识运用,形成能力。

1.(2006年上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肌肉细胞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肌肉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组织液,故选C。

2.(2006年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递质小泡存于神经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A。

4.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学们都要不断思考,不断回答,不断发现问题,继而不断地解决问题,而老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制造问题,不断引导方向,不断调控局面。从而改变以往课堂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状况,学生是主体,拥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篇: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教学反思

高二年级的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学生不能静下来梳理和记忆相关知识,知识不系统,记忆短缺。

专业语言概括能力很欠缺。又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本节课用常见现象引入相关知识点,边讲边练、边总结。强调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系统,区别相关概念。

由于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课堂的练习性,课堂延伸不多。

第三篇: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b)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 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人体内血液的PH调节过程,使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通过运用实例分析,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学习内容。

2、学生预习并思考:

A、内环境: 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血液PH维持 正常值:----------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C、稳态 机制:在-------------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Ca、P含量降低时,会导致----病(成年)和-------------------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

六、课时演练:

1、在人体内,何处的水分不属于体液()

A、血液中的水分B、组织间隙中的水分 C、线粒体基质中的水分D、消化道中的水分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B、淋巴和组织液、血浆

C、血浆、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原因是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4、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与内环境稳态无关()

1糖尿病 ○2坏血病 ○3抽搐 ○4色盲 ○5性腺发育不全 ○A、1、2、3 B、3、4 C、2、5 D、4、5

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答案: 稳态:

课时演练

1、D

2、D

3、B

4、D

5、B

第四篇: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教案2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教案2

考点整合三:血糖的平衡与调节

1.人和动物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可用图表示

2.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可用图表示

(1)血糖正常含量:0.8~1.2g/L(或80mg/dL~120mg/dL);

(2)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平衡起主要的调节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惟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例3】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

A.图中①是胰岛B细胞,②是胰岛A细胞,③是肾上腺 B. ③所分泌的物质⑥和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协同的关系 C. 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D. ②所分泌的物质⑤若增加,则将抑制①分泌物质④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之间可表现为协同作用;血糖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下丘脑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激素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后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答案] D 【互动探究3】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分泌增多,促进了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________细胞受损,导致体内________分泌减少。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________直接提供。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B 胰岛素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ATP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机理以及细胞分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激素调节中血糖平衡知识的识记情况。(1)从低血糖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使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2)当胰岛B细胞受损时,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3)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经细胞膜排出细胞,全过程需要由线粒体供能。考点整合四:体温调节

寒冷和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来源:Z*xx*k.Com] 意义。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调节体温的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冷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2)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相关的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

知识总结] 内环境稳态的激素调节途径

【例4】(2010·上海卷,12)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解析]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引起体温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分析及与生理现象相联系的能力。分析图形,ab段体温升高,产热量增加,bc段体温降低,散热量增加。分析四个选项,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使体温下降,故D选项正确。[答案] D 【互动探究4】(2010·南通模拟)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 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 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解析] 本题考查体温的调节。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体内产生的热量运转减慢,散热减少;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但体温调节过程离不开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答案] B

第五篇: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内环境与稳态

华中师大一附中

汪红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2.基本的绘图能力。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教法建议 1.谈话法。2.讨论法。3.实验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生理意义呢?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师讲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

教师投影:(1)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患病?

(2)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引发什么现象?(3)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1)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2)血钙过低影响骨发育,血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症状。(3)引起尿毒症等疾病。[教学目标巩固]

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分析: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它不可能是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A 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分析: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稳态,机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注射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浓度相同,使血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变形或吸水破裂,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答案:A 3.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分析:毛细血管壁正常情况下,只允许水、葡萄糖、无机盐等小分子进出,进入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毛细血管壁受过敏反应的影响通透性增加时,原来应留在血管中的血液大分子蛋白质也能透出细胞间隙,组织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渗透压提高,水渗出增多,导致组织液有所增加。

答案:C 4.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因素是

A.pH

B.渗透压

C.酶

D.温度

分析: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主要有pH、渗透压和温度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答案: C 5.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是

A.强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B.强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C.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

D.弱酸和相应的弱碱盐

分析:血液中的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答案:C [布置作业] 复习题一、二。●板书设计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与调节

华中师大一附中 汪红兵 教材分析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兔疫》的知识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均有涉及,本章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它主要从内环境的稳态、营养与健康、兔疫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人体的稳态》、《人体营养与健康》和《兔疫》这三节内容在知识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们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本章正是通过这条主线,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不仅更加深入了解了有关人体健康的知识,而且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涉及的“稳态”、“调节”和“免疫”的内容相对抽象,这里有分子水平的物质基础,有细胞水平的结构知识,还有个体水平上的调控和表现,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本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紧密,也容易与理、化的相关知识相互渗透,因此这部分内容还是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培养学生思维综合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章作为选修教材的第一章,在全书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理解);

(2)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理解);

(3)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理解)。2.态度观念方面

(1)增强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3.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2.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3.分析:稳态是一个在生理学中涉及范围比较广的概念,通过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稳态的概念,已经了解了它的温度、渗透压和pH等理化性质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呢?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内环境中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必须稳定。因此,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人体内水和无机盐通过生命活动的调节其含量是稳定的,对于深入理解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还知道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而体液调节主要又依靠体液中的各种激素进行调节。具体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是如何经过生命活动调节达到平衡的呢?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作为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依旧要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分析出完成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具体激素是什么,完成神经反射调节的具体反射弧是什么,具体刺激又是什么,由于激素调节涉及到尿的形成等有关初中生物的知识,神经调节涉及到的反射弧比较复杂,因此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

教学手段

1.实物投影仪:展示相关的问题、图表和信息资料,创设探究的情境; 2.挂图、板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这部分内容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健康生活的主体,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生理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经过教师的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分析有关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去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和“渗透压”都是学生已熟悉的概念,因此通过分析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很容易引出内环境这一溶液中溶剂——水的含量应该是平衡的,溶质——无机盐等化学物质的含量也应该是平衡的,具体通过哪些来源和去路来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分析讨论,自己总结出来。“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可先从学生更熟悉的水平衡的调节开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喝水多的时候,尿就会多;喝水少的时候,尿就会少”?通过层层设问,诱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刺激导致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调节水平衡的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分别是什么?效应器释放出的激素名称及作用是什么?等等问题,然后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生动的印象。关于无机盐平衡的调节,首先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阅读教材、分析图表、小组讨论,最后总结出无机盐平衡也是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自学,讨论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并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作为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学过程

(一)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水的平衡和调节

“+”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

2、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Na+

(2)Ka+

(3)无机盐的平衡调节:如下图、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对于维持人体稳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及总结

肾脏在维持水和无机盐平衡中的作用。

正常成年人每天随饮食进入体内的水分与排出的水分大致相等。如果进入体内的水分过多,多余的水将由肾脏排出,尿量就会增加,反之则减少。人体内的无机盐种类很多,它们是构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并且在维持人体正常渗透压、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氯化钠(食盐)随食物进入体内的量和排出的量基本相等。食物中完全缺乏食盐时,肾小球滤出的钠几乎全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排出的尿中则可以无钠。临床上将尿中钠的排出规律概括为: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钾的排出则不同,即使在缺钾的情况下,尿中仍有相当量的钾排出。临床上将尿中钾的排出规律总结为: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因此,不能进食的病人,只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以维持代谢时,应该注意补充钾。

下载“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节 人体稳态一 内环境与稳态学案

    高三生物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第 1 页 共 1 页 一内环境与稳态 金沙二中高三备课组叶子 教师寄语: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学习目标......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一 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

    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②说出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历程。 ②说出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 1.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归纳内环境稳态的......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海城同泽中学宁国男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高考中主要以选择题......

    高一生物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模版]

    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的】 理解内环境的知识;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难点:稳态......

    示范教案一(1.1.1内环境与稳态)

    示范教案一(1.1.1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 测试(精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 血液B. 体液 C.......

    高二生物必修3部分学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3部分学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伏书俊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