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2017年小学科学一、二年级教学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 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 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 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 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 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 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 责任感。
二、科学知识分目标
1、物质科学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常见的力。
2、生命科学
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
3、地球与宇宙科学
知道与太阳、月球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知道天气、土壤等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技术与工程
认识身边的人工世界;了解常见的工具,知道简单工 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利用身边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简 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
三、科学探究目标
1、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作出假设
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 单猜想。
3、制订计划
在教师指导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4、搜集证据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 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5、处理信息
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6、得出结论
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 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7、表达交流
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 学讨论、交流。
8、反思评价
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 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探究兴趣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 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实事求是
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 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追求创新
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 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4、合作分享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 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 断得到改善。
3、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 会产生废弃物&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珍爱生命,保 护身边的动植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篇:小学语文一、二年级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红字为可笔试的评价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本人对于上述课程目标的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或三大要素为脉络来进行表述的。总目标对小学生经由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预期发展水平作了高度概括,分目标则对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内容作了明确界定。总目标和分目标一起,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虽然总目标分解为三个分目标,“但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同时能兼顾或达到多个分目标。
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的获取;二是科学技能的掌握;三是有关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标准》的分目标正是对应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表述的。调查研究表明,我们的教师对于传授科学知识最为驾轻就熟;对培养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似乎也并不陌生;但在引导、帮助儿童掌握科学技能尤其是掌握科学探究技能方面却感到困难重重,力不从心。所以,《标准》在分目标的第一部分就列出了科学探究。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中的“探究”,应同时指探究活动和探究技能;“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中的前一个“探究”侧重探究技能、而后一个“探究”则指探究活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及“但也需明确,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中的“探究”都是指探究活动。
讨论的要点:课程如此重视“科学探究”,是否可以不顾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呢?
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及自己阅读有关书籍理论得知:
我国新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的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形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
例如科学课标将此课程总目标分解成: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分目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各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可以而且常常需要在某一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某一个分目标比较侧重,但在另一堂课、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又会体现另一个分目标,所以从总体上来说,三个分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们的教师容易偏重科学知识这一个分目标而忽略了科学探究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目标。希望引起注意,避免出现这种倾向。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这是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
第四篇:通过学习“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请你简述 课程目标与教学...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请你简述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而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指明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应当达到的水平或程度;而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把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连接在一起。所以,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虽然处在不同层面,但可以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等。基于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起点的分析,便可以着手制订本课具体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改在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孙宏安教授在《新课程教学设计-小学科学》中对三维目标的阐述很值得借鉴。
如:《热水变凉》一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够搜集数据,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科学知识: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有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进行探究水变凉的规律的实验研究感兴趣,体验和感受探究解决水变凉规律问题所带来的乐趣,感悟到从实验中得出真知灼见。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科学学习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能动的过程; 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过程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过程。
对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依据科学课程的这几个特点进行。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三个分目标的达成不是单独进行,一个“好的”教学活动,一般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把三个领域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课程改革强调在构建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要求,也是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必然要求,其本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和体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学科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知识与技能只有与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否则,如果只学会了一些现成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而在教学中只讲结论不教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而教学强调过程,强调过程和结论的结合。
其二,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与重大影响。这里非常重要的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当然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但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当然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但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指对价值的评价,在这种对价值的评价中,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的意义,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意义;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这种价值观将导致学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它们作为教育总目标应渗透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并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对“三个维度”进行适合自己特点的整合是学科教学的宗旨所在。不同学科对“三个维度”的不同整合就构成了本学科的特点。科学课程对三个维度的整合就表现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等三个分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关键的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其中,行为主体最重要,由于课程标准要求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不是直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在不影响对目标正确理解的情况下,有些要素是可以缺省的。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一:小学科学教学心得
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知道用三棱镜、水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牛顿盘能把多种颜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你们真棒!”。“你们真像一个小科学家!我都要向大家学习了,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更多的自然科学问题”......这些语言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课上时,我经常说:“你们真棒!”,这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做到关注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又关注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并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对于学生的评价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评价以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多种形式进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为科学课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课教学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二:小学科学教学心得(1067字)
学科学教学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少的课时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尤为值得研究和探讨。这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根据半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情况和本人的教学经验,我在这方面收获很大,谈一谈我的教学心得: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教师应从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中的可测性。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掌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决策,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三:小学科学教学心得(1016字)
兴趣,增进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1、教师角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科学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加深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但是,它在给科学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认真研究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才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念,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既要做引路人,又要做学生的朋友。而现代教育技术正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
2、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这为教师创造了一个熟悉但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并深入研究、交流开展电化教学的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和提供软件资料,多渠道收集,或通过简单的辑纳编制新的软件教材。
3、媒体课件要适时适地适用妙用。
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科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应科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包括在科学学科中挖掘人文精神。它也不可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那么任何的教学也都失去了它的意义。总言之,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要尽量让它发挥“辅助”作用,真正为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服务。总之,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现代科学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对于整个教学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四:小学科学教学心得(2426字)
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自然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自然课堂教学中。“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以来,每次上课,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同以前从事的教学相比,《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角色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的教师在学习科学课标以后,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课堂教学之中,用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们直接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去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见解,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其独到的见解。根据课标的学习,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兴趣浓厚,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五:小学科学教学心得(1002字)
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摸式探究更合适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教师教的轻松,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乐于探究学习。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着”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学好科学课。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指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探索,就要提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提一些偏离生活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问题,只有那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乐于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所有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要出自学生本身,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事半功倍。
4、深入领会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素。速度———学习时间。
收益———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安全———学习体验。“学习的结果是关键,学习的体验是灵魂。”好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质量,才是关键。恰到好处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即有所学,又知所用。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照顾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5、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三者在课堂上完整体现才是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是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不掌握过程和方法就是纸上谈兵,科学课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使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日常生活所用。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品格,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增进其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