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电图教案三
科目:诊断学 教学对象:
教学时数:3学时(120 分钟)
教学内容:心电图 实训 一.实践目的和要求:
1.熟悉心电图检查的操作。
2.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图像、正常值。3.熟悉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二.实践地点:临床技能训练中心 三.实践内容的准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
2.多媒体教学课件、激光笔一支。3.心电图机两台。4.心电图记录纸10卷。5.心电图图谱每位学生一册。6.分规每位学生一只。7.报告单多份。
四.实践方法和时间分配:
(一)心电图检查的操作:
1.理论讲解。5分钟 2.操作演示。10分钟 3.注意事项及要求。5分钟 4.实践操作。30分钟
(三)正常心电图分析:
1.心电图的测量、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1)理论讲解。30分钟(2)图谱测量、分析。30
(四)异常心电图分析:
1.心房、心室肥大:(1)理论讲解。(2)图谱分析。2.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1)理论讲解。(2)图谱分析。3.常见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 ① 理论讲解。
② 图谱分析。(2)期前收缩(过早搏动): ① 理论讲解。
② 图谱分析。(3)异位性心动过速:
① 理论讲解。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分钟 10分钟
分钟 分钟 分钟 101010 ② 图谱分析。10分钟(4)扑动、颤动:
① 理论讲解。10分钟
② 图谱分析。10分钟(5)传导阻滞:
① 房室传导阻滞:
a.理论讲解。10分钟 b.图谱分析。10分钟
② 束支传导阻滞:
a.理论讲解。10分钟 b.图谱分析。10分钟
(五)小结: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20分钟
第二篇:心电图技能教案
心电图技能.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最早出现,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异常多说明心房的问题(2)PR间期:不等于PR段,而等于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3)QRS波群:幅度最大,心室除极全过程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缓慢和快速),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QTc间期[QT/(根号RR)])心电活动的传导: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延迟)-----希氏束---左右束支---蒲氏纤维--心室
3、心电图诊断的二个注意点(心律,传导,房室肥大,心肌改变):
(1)顺序一般为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等等(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①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结合临床
②B类:单看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③除上述二者外的其他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QRS波群命名:第一个向上的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R波之前第一个向下波为Q波 J点为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偏移)顺钟向转位:V5,V6上出现V3,V4的波形(右室肥厚)逆钟向转位:V1,V2上出现V3,V4的波形(左室肥厚)
4、看图的方法(其实须牢背的最主要其实就几个):
1.P波时间应<0.12s,若延长和或成双峰,要注意有无左房肥大,在aVR上向下 2.II导振幅应<0.25mV,若增高,注意有无右房肥大或肺动脉高压;
3.PR间期应0.12-0.20s,若>0.20,注意是否各类房室传导阻滞,若<0.12,看看有无预激综合征 4.QRS波应<0.12s:若宽大畸形,看看是干扰还是室早还是房早伴室内差传
若>0.12s常用以判断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束支阻滞,RV5<2.5mV, RV5+SV1<4.0mV(M), RV5+SV1<3.5mV(W)5.还有QTc间期,正常是<0.43s的,若明显延长,>0.5s,要看是否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 6.心率计算HR=60/PP(RR),明显心律不齐时可取平均值
心律失常的分类: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缓慢性-----快速性
二、危重心电图 A:[急性心梗]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胸闷/胸痛/心悸/上腹痛/甚至左肩背痛均应查ECG以鉴别急性心梗。临床诊断急性心梗主要依靠三个标准:(1)上述症状持续,特别是持续剧烈胸痛
(2)ECG有心梗表现且动态变化(3)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心肌坏死标志物其实主要指肌钙蛋白,特异性极高,只要高,基本确定有心肌坏死 临床心梗: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典型急性心梗ECG:(1)病理性Q波(2)ST段明显抬高特别是弓背型(3)T波改变(倒置或与ST融合成单向曲线)正常人V1,V2上不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而若仅有ST段很明显抬高,亦要注意心梗可能,可能较早期病理Q未出现,须动态查ECG。但若只有相邻二个以上的病理Q而ST-T无改变,一般认为是陈旧心梗。病理性Q波(异常Q波):
(1)时间≮0.04S(2)振幅≮同导1/4R波。除了aVR和III导
须注意的是:(1)III、aVR和V1正常亦可如此,而且实际上的aVR常常就是QS(2)临床常见一些rS图与QS波有点难分辨
(3)另有标准:时间≮0.03S、振幅≮1mm、Q波上有切迹,符合之一 胸导联的体表放置:V1,V2位于胸骨右左缘的第4肋间 V3于V2和V4连线中点
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相交处 V4,V5及V6基本位于同一水平线(腋前线,腋中线)电轴方向的判断:1导联和3导联QRS主波方向,对顶右偏,背离左偏
心梗的定位有重要临床意义:(缺血型,损伤型,坏死型)不同部位、范围的心梗危重程度及愈后不同
实际上临床最常的心梗部位是:(1)广泛前壁(前降支供血)(2)下壁(右冠或回旋支供血)(3)前壁(前降支供血)(4)前间壁(前降支供血)
左上图涉及六轴系统,图示:II、III、aVF最靠下面,因此当上述三导有表现时,为下壁心梗。左下图涉及我们做心电图的部位。只要根据各导在体表的位置就可判断了 如图:V1-V5都出现在胸廓的前面,故其有表现时,是广泛前壁心梗;
若只有V3-V5就是前壁;相应的,若V7-V9(做心电图时部位在背后),则是正后壁心梗; V1、V2、V3是间隔在左右室之间的,若其有表现,则是前间壁心梗。18导联里的V7-V9称为后壁,将V3R-V6R称为右室,故若V3R-V6R有表现(右室正常可有Q波,主要看ST段有无明显抬高)时,就是右室心梗。临床上最容易出现心源性休克、死亡的是广泛前壁心梗
临床还常见下壁+广泛前壁一起梗,这种常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最严重类型)。引起晕厥的三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 简便的心电图阅读方法:第一眼找心率,看其快慢(有无窦缓或窦速)
看有无正常的P波,即其时限与振幅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观察心电图规不规整,心律整不整齐
在特殊导联上看看电压值(如肢2,RV5,SV1,V1,V2等)及QRS波群的形态
重要的几个间期:PR间期,QRS波群的时限,QT(QTc)间期
有无ST-T改变(缺血,损伤:心内膜下与心外膜下的不同)及病理性Q波或U波出现 分清心律不齐(非窦律?)的类型:房性,交界性/室上性,室性/早搏,心动过速,颤扑 传导阻滞(房室,室内:左右束支/完全与不完全)
无论要急诊PCI还是溶栓还是保守,都应该立即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300mg口服 上图为典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的心电图
B:[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 有心血管、呼吸系统基础病的,不管任何心律失常,只要平静状态心室率很快的,都应考虑为危重的ECG.若有心悸(明显快速心率一般都有)、胸痛、气促等症状,则更严重,须紧急处理,控制心室率。
胺碘酮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没事不要乱用,其并非非常安全。
(一)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室速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有恶化为室扑、室颤的趋势。特别是持续性室速(持续超过30S)。上图上宽大畸形QRS前无P波,故诊断短阵室速,若有P波,应考虑房速伴室内差传。
室速时常要跟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后者常不危重)鉴别。有时难以鉴别,则宁愿当是室速从而积极处理。ECG提示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每次心动过速都由期前P波发生,P波与QRS波相关,刺激迷走可减慢或终止 ECG提示室速:室性融合波,心室夺获,房室分离,全部心前区导联QRS波主波方向为同向性 无症状短阵室速者不须紧急处理,可予口服胺碘酮0.2gTid,主要是寻找病因(常是冠心病)治疗。若有心绞痛、肿水肿、低血压者,应该100J同步电复律。无脉室速同室颤,直接360J电除颤
(二)室上性心动过速
ECG说的“室上性”实际就是包括房性和交界性,起始突然,P波为逆行性且多埋藏,QRS波形态正常,RR间期规则)若心室率绝对整齐,心室率>160均应考虑室上速可能,若无法找到明显窦性P波,基本可以诊断; 若还找到房性P波,那房速应该是很能够明确了。室上速心室率有时可达180甚至200以上,患者多会有心悸表现。其跟2:1传导的房扑常常难以鉴别(食管导联找快速心房波),紧急处理就是用胺碘酮微泵控制心室率 急性发作期也可选用颈动脉窦按摩或药物治疗(腺苷/钙阻剂/β受体阻滞剂等等,明确药物使用的禁忌症)
(三)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房颤的诊断按脉或心听诊,形态各异的f波的房颤大都可以初步诊断(S1强度变化不定,心律极不规则,脉搏短促)但临床常见无明显f波的,基线基本是平的房颤(下图)
实际上,只要碰到心室率绝不规则的,而且各RR间期差别较大的,基本上80%以可认为是房颤了 若找不到窦性P波,基本可以诊断房颤,不须管有没所谓的形态各异的f波。一般认为:房颤的心室率是绝对不规则的;即一般:心室率规则的就不是房颤 但例如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某些其他心律失常时心室率可规则 房产的治疗原则:控制心室率,争取恢复窦律,预防血栓栓塞 房颤常常伴快速心室率,若>150,应该视为危重,其危害在于:
(1)房室收缩不同步,排血减少及后负荷增大,甚至可出现心绞痛、充血性心衰(2)易形成血栓致动脉栓塞。
若有心衰又无禁忌,西地兰0.3mg+NS20ml慢推是首选,若不够还加可达龙静滴或微泵,满意心室率是80以下
C:[可迅速死亡的恶性心电图]
(一)室颤和室扑(室颤QRS形态不正常,难以分辨,成串出现;室扑呈正弦波,频率150--300次/分)
室颤=心脏骤停。出现室颤/室扑时,一般病人已呼吸心跳停止。
在心电监护机看到这种情况,直接就给予300J电除颤;若无条件或不懂,立即心脏按压、抢救。
(二)尖端扭转型室速:多形性室速的特殊类型,发作时QRS波的振幅和波峰呈周期性改变(QT间期延长,U波明显)
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多种编码钠钾通道的基因变异)和获得性(心源性,药源性,代谢性,神经源性)治疗首先给予静脉注射镁盐,而且不易应用使QT间期延长药物(如IA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左颈胸交感切断术,或置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注意一定要有QTc间期延长的像上图一样畸形的室速才算是尖端扭转型,其极易变为室颤。
(三)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1)PR期间<0.12s(正常是0.12-0.20)(2)QRS起始部粗钝(时限>0.12S,delta波)
符合这二个基本可诊断预激综合征了;若有继发ST-T改变,更肯定。
V1的QRS主波向上为A型(预激在左室或左室后底部),向下为B型(右室前侧壁)
若无症状,无心动过速发作,不需治疗;但其可发作心动过速,可合并房颤,一旦发作,后果可能非常严重,D:[严重的缓慢心室率型心律失常] 不管任何原因引起的心室率(即QRS波的频率)明显减慢或RR间期延长,且有泵血不足的症状(晕厥、心绞痛等)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缺血、损伤、坏死致起搏细胞(P细胞)减少,心率减慢,严重的因供血不足出现晕厥
SSS心电图表现:窦缓<50次(并非由于药物引起)特别是有症状的均须考虑病窦的可能,阿托品试验阳性有助诊断
窦性停博与窦房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并存;快--慢综合征(交替发作)
病因大多因冠心病-右冠供血不足,或心肌炎心肌病损伤窦房结,因此病窦常发于冠心病病人
(二)窦性停搏
PP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P波发生,“P-P>2S,心率快时P-P>1.7s时算窦停
上图极佳,因为R-R间期最长也就2S左右,此患者未必有晕厥;若此人窦停后交界区亦无逸搏心律(窦房结、房室结双结病变可致无交界逸搏),只能由心室代偿,出现室性心率,但若心室都无冲动,那便是一条9S的直线,必死无疑。
(三)三度及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I型:最常见二度,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到心室,3:2和5:4较为常见
可于用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后新出现,可认为是致心律失常作用/洋地黄中毒吧,或者看有无电解质紊乱吧
2.二度II型: PP一直恒定,但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心房冲动传导突然阻滞)
2、三度(完全性):即心房不能下传到心室,注:有时P波刚好落在QRS上而不能看清楚
房室活动完全独立,P波与QRS波互不相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三度和二II治疗方面无争辩,安装永久起搏器才能救命
(四)长R-R间期 :临床上常见的是房颤伴长RR间期,RR间期的计算为:RR间期=0.2SX大格数
长RR者若无安装心脏起搏器保护切记不要用胺碘酮、洋地黄等减慢心率的药物!
明显长RR的一般处理是:(1)查Holter明确最长RR到底有多长,发生在晚上还是白天
(2)明显的长RR(一般指3S)若发生在白天易发生晕厥
(3)积极治疗原发病(常见为瓣膜病、冠心病,或其他几乎所有心脏病)
(4)发生时间不长的房颤转窦尚有一定机会,同步电复律可能不够安全,少用 一般予安装临时起搏器后用可达龙静滴试图转窦
(注:要治疗原发病,若致房颤的原发病不解除,就算转窦了也易复发)
(5)转窦成功并维持自然好,若转窦失败则要说服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
明显长RR或不够3S但有泵血不足、晕厥等症状时,均要考虑安抚永久起搏器,否则后患无穷,严重的可能心脏停搏死亡 [电解质紊乱]:主要是低钾和高钾。,基本上严重高钾血症都是出现在肾衰患者
二、不会出人命但有临床意义的心电图
ST-T改变
确定等电位线(基线),一般以T-P段(T波起点-P波起点)作为等电位线 如果T-P段不易确定,可前后两个QRS波群起点的连线作为等电位线
在任一导联只要下移0.05mV就是“ST段压低”;V4-V6>0.1mV(或)V1-V2上抬>0.3mV(或)V3>0.5mV则为“ST段抬高” T波低平:对于主波向上的导联,只要T波振幅<同导R波1/10就叫T波低平
3、继发改变:心室肥大、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亦继发ST-T改变,此时未必是冠脉供血不足。
6、洋地黄影响:ST-T呈鱼钩样改变,主要与急性冠脉供血不足甚至心梗鉴别,必要时最好查查心肌坏死标志物。
(二)早搏
1、房早 :多为功能性,正常人24h心电监测,约有60%有房早的发生
二联律有点意义,考虑有无抗心律失常药产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早(较有临床意义)鉴别点:
(1)房早常是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波与其前后二个相邻的RR间期相加<2倍正常RR间期),室早多为完全性(2)房早伴差传产生的宽大畸形QRS常常不够室早大型且常传束支阻滞图片(rsR或M型)
(3)同步的某些其他导联QRS不宽大。
2、室早: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存在房室延搁,故一般无早搏的P’波(偶有),频发时患者常有心悸症状(1)普通的室早
QRS波提前发生,时限常>0.12s,宽大畸形,其后可出现代偿间歇
室早的类型:二联律即每个窦搏后紧接一个室早,三联律即每两个窦搏后.....连续三个或以上室早为室速
偶发的无须治疗;频发的可考虑口服胺碘酮0.2Tid后逐渐减频;有心悸症状的更须胺碘酮
频发而无明显诱因(如洋地黄中毒、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应查24小时心电图,明显有无短阵室速(严重心律失常)。(2)R on T现象: 室早波落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之上,临床并非少见
其危险在于易诱发室速甚至室扑室颤,应积极治疗,包括药物抗心律失常甚至考虑植入式ICD。
(3)多源性室早 :室早的联结间期不固定,并且在同一个导联内早搏形态不一致。
临床意义: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因素对心脏有损害时,如: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如治疗不及时或病情恶化可发展成双向型室速或扭转型室速,进而发展成室颤,但也有长期持续罹患者
(三)窦速、窦缓、窦不齐 :HR>100次/分,<60次/分,主要是注意刚好60或100次不算窦速/窦缓
明显窦缓(<50)均应考虑有无病窦
阿托品试验:阿托品1.5mg iv后计20min内心率,可接ECG机或心电监护,若一直未达90次/分,则为阳性 说明窦房结经阿托品作用仍无激动,窦房结有损害,支持病窦,但阴阳性无完全排除和确诊的意义
阴性又无症状的窦缓,多考虑迷走神经功能亢进,非器质病变,可口服654-2,5mg Q8h升心律
(四)房扑 :它很少持续存在,要不变成房颤,要不转为窦性
房扑4:1传导时,心室率一般在70--80次/分且整齐,单纯听诊易误为窦率
房扑伴有极快的心室率(其规则与否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的改变),可诱发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五)房室肥大
1、左室肥厚
RV5≮2.5mv,或RV5+SV1>4.0mv(M)或>3.5mv(W)(数值必须牢背)即诊断左室高电压 必须有高血压病、心肌病等病史或胸片或彩超明显有左室大的才能诊断左室肥大,敏感性较低 当左室大伴ST-T改变时,一般不另行诊断心肌缺血、供血不足等,而是诊断左室肥大伴劳损
2、右室肥厚
因电轴右偏少见,一旦右偏便要排除有无右室大,其是右室大的重要条件; 若RV1+SV5>1.05mv可诊断右室高电压,若在CPOD或可致右室大的疾病的病史时,即可诊断右室肥大
3、左房肥大
P波时间>0.12S且P波呈双峰即考虑,若有二窄等可致左房大病史,即可诊断左房肥大,否则一般诊断房内传导阻滞
若PV1呈正负双向,负向波的时间X振幅的绝对值>=0.04即诊断PV1终末电势异常,若有可致左房大的病史,即可诊断左房肥大
4、右房肥大
COPD继发肺心病时基本都会有P波高尖的表现。任何肢导P波只要>=0.25mv即为肺型P波,实际工作主要看肢导 有COPD、慢支等病史即可诊断右房肥大,系诊断肺心病的一个重要参考
三、临床意义一般不太大但能显示心电图诊断水平的心电图
(三)室内传导阻滞 :临床右束支阻滞很常见,不时见左束支、偶见左前分支阻滞,余束支阻滞少见
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时常可见)在体检查心电图查发现右束支阻滞应该视为没问题(?)束支传导阻滞最大的意义就是常常掩饰心梗的心电图表现,特别是左束支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基本上一看到V1或V2出现rsR或“M”型即可诊断,支持点还有I、II、V4-V6的S波宽大和/或有切迹....V1V2还常继发ST-T改变(这时就不要认为是冠脉供血不足了)
QRS波时限>0.12S则为完全性,否则为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一样。
2、左束支传导阻滞
V1、V2呈rS,且S明显宽大,r极小甚至呈QS型(异常Q波),V5、V6R波宽钝,即考虑诊断左束支阻滞 I,V5,V6导联小Q一般消失;V5和V6导联R峰时间>0.06s;ST-T方向多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其本身临床意义不大,主要是时常跟前间壁心梗图形难以鉴别,一定要根据临床症状,必要时查心肌坏死标志物鉴别
当左束支阻滞合并心梗时,更难,基本需要靠其他手段看有无心梗了
3、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首先找是否电轴明显左偏(超过-45。),以及II、III、aVF(下壁)有无呈rS(正常多是Rs,外表明显不同)
其次看有无III导的S波>II导的S波,aVL的R波>I的R波,若是,即可诊断
左前分支阻滞可引起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表现为:V5与V6导联S波加深,易误认为合并有右室肥厚
(四)窦性、房性、交界性心律的区别
诊断窦性心律要求:有P波,并在II、F直立,在R倒置,而且PR间期>0.12S II、III、aVF导正常为直立P波,若其中之一出现倒置(或说逆行)P波(P‘波),提示为房性或交界性心律
二者鉴别为:一般情况下,P’-R期间>0.12S为房性,<0.12S为交界性
以下情形不能诊断“窦性心律”:房颤、房扑,持续不断的室上速(房速、交界速)、室速........另外,安装起搏器后,心室起搏心律若符合要求是要诊断“窦性心律”的
第三篇:心电图学三基考试题
心电图学三基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8 分)
1、房性期前收缩的诊断条件应包括①,②
③,④。
2、心电图对 和 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3、洋地黄使心电图出现特征性变化,表现为、、。
4、前侧壁心肌梗死于、、导联出现梗死图形。
5、正常心率时 Q-T 间期的范围于 之间,正常 Q-TC 不超过。
6、心电图 ST 段上移可见于、、、。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54 分)
1、关于正常人 R 波,以下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QRS 波群在等电位线上第一个向上的波 B、Rv1-v5 逐渐减小 C、Rv1 不超过 1.2mv D、Rv5 不超过 3.5mv
2、关于正常人 ST 段描述正确的是()A、代表心室除极时间与电位变化
B、在任何导联中,ST 段下移不应超过 0.05mv C、ST 段抬高在 V1 V2不超过 0.5mv D、ST 段抬高在 V不超过0.3mv
3、关于正常人 T 波描述正确的是()A、代表心室肌缓慢复极的电位变化
B、正常 T 波方向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C、AVR 的 T 波直立 D、正常人可见“冠状 T”
4、Q-T 间期的范围是()A、0.32~0.44s B、小于 0.32s C、小于 0.44s D、大于 0.32s
5、右心房肥大心电图征象为()A、肢体导联 P 波电压大于 0.25s B、胸导联 P 波电压大于 0.3s C、P 波时间大于 0.11s D、P 波呈双峰
6、目测法提示电轴不偏的征象为:()A、Ⅰ Ⅲ导联 QRS 波群主波均向上 B、Ⅰ Ⅲ导联 QRS 波群主波主波均向下 C、Ⅰ 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 D、Ⅰ 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
7、目测法提示电轴重度右偏现象为:()A、Ⅰ、Ⅲ 导联主波均向上 B、Ⅰ、Ⅲ 导联主波均向下
C、Ⅰ 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 D、目测法无相应征象
8、标准导联反映()A、两肢体间电位差 B、身体某一部位的电位变化 C、右心室电位变化、D左心室电位变化
9、心电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在平面上经过几次投影而形成的()A、1 B、2 C、3 D、4
10、正常心电轴的范围是()A、0~+60 度 B、0~+90 度 C、0~-30 度 D、-30~-90 度
11、关于 P 波的说法哪些是对的()A、P 波在 AVR 是倒置的 B、在Ⅰ 倒置 C、在Ⅱ 倒置 D、P 波的振幅>0.25 毫伏 12、P 波的振幅,说法正确的是()A、肢体导联<0.25 毫伏,胸导联<0.2 毫伏 B、肢体导联>0.25 毫伏,胸导联>0.2 毫伏 C、肢体导联>0.25 毫伏,胸导联<0.2 毫伏 D、肢体导联<0.25 毫伏,胸导联>0.2 毫伏
13、关于逆行 P 波说法正确的是()A、Ⅰ Ⅱ AVF 导联倒置,AVR 导联直立 B、Ⅰ Ⅱ AVF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C、P 波的方向及形态不定 D、Ⅰ Ⅱ AVF 导联倒置,AVR 方向不定
14、P-R 间期正常值()A、0.12-0.20s B、0.12s 以下 C、0.20s 以上 D、0.06-0.10s
15、关于正常 Q 波哪个是错误的()A、时间不超过 0.04 秒 B、振幅不超过同导联 R 波的 1/ 4 C、V1 可倚 Q 波 D、V5 V6 可倚 Q 波
16、Ⅰ、AVL 反映心脏哪个部位的电位变化()A.下壁 B.高侧壁 C.前壁 D.广泛前壁
17、Ⅱ、Ⅲ、AVF 反映心脏哪个部位的电位变化()A、下壁 B、高侧壁 C、前壁 D、广泛前壁
18、AVR V3R V 1 V2 反映心脏哪个部位的电位变化()A、下壁 B、右心室 C、前壁 D、广泛前壁
19、V7—V9 反映心脏哪个部位的电位变化()A、左心室前壁 B、右心室 C、左心室后壁 D、高侧壁 20、目测法提示心电轴左偏的征象为()A、Ⅰ、Ⅲ导联 QRS 波群主波向上 B、I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 C、I、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 D、I、Ⅲ导联主波均向下
21、左房肥大的心电图征象()A、P 波时间小于 0.11s B、P 波在 V1 呈双峰 C、Ptfv1 大于-0.03mms D、呈先正后负的双向 P 波
22、左室肥大征象为()A、V5 或 V6 的 R 波>3.5mv B、RV5+SV1>3.0mv C、V5 或 V6 的 R 波>2.5mv D、额面心电轴右偏
23、右室肥大的征象有()A、电轴左偏 B、电轴右偏 C、AVR 导联 R/ S<1 D、V1 导联 R/ S<1
24、双侧心室肥大征象()A、肯定不正常 B、单纯表现右室肥大居多 C、不能表现单侧心室肥大 D、可以正常
25、ST 段下移多少对诊断“心肌缺血” 有意义?()A、≥0.01mv B、≥0.02mv C、≥0.03mv D、≥0.05mv
26、哪一种心电图改变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更大()A、ST 段水平型下移 B、ST 段上斜型下移 C、T 波低平D、T 波高大
27、“缺血型” 改变的心电图变化主要在()A、T 波 B、ST 段 C、Q 波 D、U 波
28、“损伤型” 改变的心电图变化主要在().A、T 波 B、ST 段 C、Q 波 D、U 波
29、“坏死型” 改变的心电图变化主要在()A、T 波 B、ST 段 C、Q 或 QS 波 D、U 波 30、心肌梗死的最佳溶栓时机为()A、急性期 B、亚急性期 C、慢性期 D、超急期
31、V7-V9 出现心梗图形代表哪个壁的梗死()A、前间壁 B、前壁 C、前侧壁 D、后壁
32、V1-V3 出现心梗图形代表哪个壁的梗死()A、前间壁 B、前壁 C、前侧壁 D、后壁
33、哪一个不是窦性心动过速的特征()A、窦性 P 波 B、P-R 间期大于 0.12s C、P 波在Ⅰ Ⅱ AVF 直立 D、心率大于 160 次分
34、哪一种情况下不会引起窦性心动过缓()A、甲减 B、甲亢 C、颅内低压 D、运动员
35、关于窦性心律不齐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P为窦性 B、同一导联P-P间期相差大于 0.12s C、多见于青少年 D、与呼吸无关
36、哪一个不是 SSS 的心电图表现()A、心动过缓 B、心动过速 C、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D、窦性静止
37、频发早捕是指()A、大于 3 次/ 分 B、3-5 次/ 分 C、大于 5 次/ 分 D、大于 10 次/ 分
38、哪个不是房早的心电图改变()A、出现 P 波 B、提前出现 P1 C、P1-R≥0.12s D、QRS 呈室上性
39、哪一项不是室早的特点()A、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 B、早搏的 QRS 波之前有固定 P 波
C、QRS 时间>0.12s D、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40、关于阵发性室上速哪项是错误的()A、节律绝对匀齐 B、频率范围为 150-240 次/ 分 C、QRS 呈室上性 D、仅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41、关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哪项是错误的()A、QRS 波群时间>0.12s B、QRS 波群呈室性 C、频率 140-200 次/ 分 D、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42、关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哪项是错误的()A、分房性、交界性、室性 B、频率<60 次/ 分
C、交界性的频率>70-130 次/ 分 D、一般无阵发性发作终止和特点
43、以下描述哪项是对的()A、心房扑动与颤动常见于正常人 B、心室扑动与颤动常见于正常人 C、心室扑动颤动属于致命性心律反常 D、扑动与颤动只发生于正常人
44、莫氏Ⅰ 型的特点,以下哪项是对的()A、P 波出现无规律 B、P-R 间期逐渐延长 C、P-R 间期恒定 D、无 QRS 波群脱落
45、莫氏Ⅱ 型 AVB 的心电图特点,以下哪项是对的()A、P波之后均有QRS B、P-R间期小于 0.12s C、P-R 间期逐渐延长 D、有部分 P 波之后无 QRS 波
46、Ⅲ度 AVB 的心电图特点哪项是错误的()A、P 波完全不能下传 B、P 与 QRS 波群无关
C、P 波频率高于 QRS 波频率 D、QRS 波群频率大于 100 次/ 分
47、RBBB 的心电图特点哪项是对的()A、V5 V6 出现宽大 R 波 B、V1 V2 呈 QS 或 rS C、QRS 在胸导联上形态不定 D、V1 V2 呈 rsR1V5 V6 的 S 宽阔
48、LBBB 的心电图特点,哪项是错的()A、LBBB 出现,说明心肌病变严重 B、LBBB 分完全性与不完全性 C、V5 V6 出现宽大的 R 波、畸形 D、以上都是错误的
49、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哪项是对的()A、电轴右偏达 900-1200 B、QRS 在Ⅰ AVL 呈 rS 形 C、QRS 在Ⅱ ⅢAVF 呈 qR 形 D、QRS 在Ⅰ AVL 呈 qR 形 50、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哪项是错的()A、P-R 间期>0.12s B、QRS 时间>0.11s C、可倚预激波 D、可倚病理性 Q 波
51、变异性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哪项是错误的()A、P-R 间期<0.12s B、QRS 时间正常
C、有预激波 D、是通过 Kent 束来完成的
52、下列各项哪一个是低血钾的心电图表现()A、QRS 波群均匀增宽 B、可出现窦室传导 C、Q-T 延长 D、T 波低平而 U 波明显
53、心电图运动试验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用以诊断冠心病 B、该方法有一定比例假阴性 C、可颐于“心力衰竭” 患者的诊断 D、可颐于评价冠心病的药物疗效
54、心得安试验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该试验无禁忌症 B、异常 ST-T 恢复正常为阳性 C、口服心得安剂量为 50 豪克 D、共作五次心电图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8 分)
1、心电图标准导联有()A、Ⅰ B、Ⅱ C、AVR D、V5 E、AVL
2、心电图机肢体导联线有哪几种颜色()A、红 B、白 C、黄 D、绿 E、黑
3、关于 P 波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代表左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 B、窦性 P 波在 AVR 倒置 C、P波时间不超过0.11s D、P波在胸导联振幅不超过0.25s E、以上都不对
4、关于逆行 P 波的说法哪些是对的()A、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B、P 波Ⅰ Ⅱ AVF 在倒置 C、P 波 AVR 在直立 D、代表心室除极时间与电位 E、以上说法均正确
5、关于正常 Q 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R 波之后向下的第一个波 B、R 波之前向下的波
C、时间不超过 0.04s D、振幅不超过同导联 R 波的 1/ 4 E、V1 导联可倚 Q 波
6、前间壁心肌梗死在哪些导联出现梗死图形()A、V1 B、V4 C、V2 D、V5 E、V3
7、单纯下壁心肌梗死在哪些导联上不会出现心肌梗死图形()A、Ⅱ B、Ⅲ C、AVF D、AVL E、V5
8、右心室梗死哪些导联出现梗死图形()A、V3R B、V4R C、V5R D、Ⅰ E、AVL
9、交界性早搏的特点有()A、产生逆行 P 波 B、QRS 波群与窦性者可以相同 C、逆行 P 波可在 QRS 波之后 D、早搏后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E、QRS 宽大畸形
10、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心电图特点()A、呈短阵反复发作 B、QRS 形态变化明显
C、可演变为心室颤动 D、可表现为持续性 E、频率<200 次/ 分
11、有关心房扑动的心电图表现是()A、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 B、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
C、QRS 波群形状和时限正常 D、F 波频率为 250-350 次/ 分 E、f 波的频率为 350-600 次/ 分
12、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是()A、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 B、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 C、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D、f 波的频率为 350-600 次/ 分 E、F 波的频率为 250-350 次/ 分
13、关于心室扑动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心室扑动比较少见 B、室扑为室颤的前奏 C、、室扑的频率、250 次/分左右
D、室扑波形难以区分 QRS 与 ST-T 段 E、预后较好
14、心室颤动的描述哪些是错误的()A、心电图上仍可以分辨出 QRS 形态但极不规则 B、QRS-T 完全消失而代之以颤动波
C、室颤频率为 200 次/ 分左右 D、室颤频率为 500 次/ 分 E、室颤频率为 250-500 次/ 分
2011 年下半心电图室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①有提前出现的异常 P 波 ②P′ —R 间期≥0.12 秒 ③QRS 正常 ④代偿间歇不 2 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QT 间期缩短;ST-T 段呈鱼钧状;T 波倒置、降低 4 V4-V6;Ⅰ;AVL 5 0.32-0.44s;0.44s 6 急性心肌梗死 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包炎 过早复极综合征
二.单项选择题 1A 2A 3A 4A 5D 6 A 7B 8A 9B 10 B11B 12A 13B 14C 15B 16A 17B 18 B19A 20A 21D 22C 23B 24D 25D 26A 27B 28A 29C 30D 31D 32A 33D 34B 35D 36B 37C 38A 39B 40D 41D 42B 43C 44B 45D 46D 47D 48E 49D 50D 51D 52D 53C 54B 三.多项选择题 1AB 2ACDE 3BC 4ABC 5BCD 6ACE 7DE 8ABC 9ABC 10ABC 11ACD 12ACD 13ABCD 14ACD
第四篇:心电图教案讲稿
第一章 心
电
图
第一节 临 床 心 电学 的 基 本知 识
一、心电图的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就单个细胞而言是以下的情况: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例关系;
2、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 呈反比关系;
3、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这种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vector),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结、希氏束(His bundle)、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顷野纤维网。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是控制心脏正常活动的起搏点,窦房结的冲动经前、中、后三条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向前延续成房室束(又称希氏束)。房室束先发出左束支后分支,再分出左束支前分支,本身延续成右束支,构成三条系统。左束支后分支细长,分支晚;两侧束支于心内膜下走向心尖分支再分支,细支相互吻合成网,称为浦顷野纤维网深入心室肌。(图3-3-1)。临床心电学对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
1、最早出现幅度较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 极过程;
2、P-R段(实为P-Q段,传统称为P-R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始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幅度最大的QRS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 全过程;
4、除极完毕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成了ST段和T波;
5、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QRS波群己统一命名如下:
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S波是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R’波是继S波之后的正向波;R’波后再出现负向波称为S’波;如果QRS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QS波。至于采用q、R或r、S或s表示,应根据其幅度大小而定。
心脏的除极顺序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心室肌这种规律的除极顺序,对于理解不同电极部位QRS波形态的形成颇为重要。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和连接方法不同,可组成不同的导联。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己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lead system)称为常规12导联体系。
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之间关系密切。心电图是空间心向量环经过两次投影面形成的。
一、空间心电向量环在平面上投影(一次投影)
将垂直于平面的光线投照在某一物体上,该物体在这个平面上所形成 的影像称为该物体的投影。空间心电向量环是属于立体的、占有三维空间的环体。如果想全面系统观察心电向量环的大小、形态、运行方向和位置,必须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法记录。这三个平面分别是:额面(F面)用以观察空间心电向量环在左右、上下方位的变化;横面(H面)用以观察空间心电向量环在左右、前后方位变化;侧面(S面)用以观察空间心电向量环在前后,上下方位变化。空间心电向量环在上述三个平面上的投影,即形成了额面、横面和侧面(多用右侧面)心电向量图,称为平面心电向量图。平面心电向量图是空间心电向量环的第一次投影。
二、平面心电向量在导联轴上的投影(两次投影)
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关系密不可分,表现在心电图的实质是平面心电向量环在某一导联轴上的投影。肢体导联的心电图,即是额面心电向量环在六轴系统上的投影。胸导联的心电图,即是横面心电向量环在横面上的投影。向量环体投影在导联轴的正侧时形成 一向上的正向波,投影在导联轴的负侧时形成 一向下的负向波。波幅的大小取决于环体在导联轴上投影量的大小。
第二节心 电 图 的 测量 和 正 常 数 据
一、心电图的测量
心电图多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心电图记录纸由纵线和横线划分成各为1mm2的小方格。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表示0.04s(即40ms),当标准电压1mV=10mm时,两条横线间(1mm)表示0.1mV.一、心率的测量
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4次/分。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
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各波、段时间测量定义己有新的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时,应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 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如果采用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仍应采用既往的测量方法:P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四、平均心电轴
概念: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向量),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它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学中通常所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因此可用心电图任何两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的电压或面积计算出心电轴。一般采用平均心电轴与I导联正(左)侧段之间的角度示平均心电轴的偏移方向。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
自心尖部朝心底部方向观察,设想心脏可循其本身长轴作顺钟向或逆钟向转位。正常时V3或V4导联R/S大致相等,为左、右心室过渡区波形。“顺钟向转位”时,正常应在V3或V4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左心室方向,出现在V5、V6导联上。“逆钟向转位”时,正常V3或V4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右心室方向,即出现在V1、V2导联上。“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大,而“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大。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1、P波
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动起源 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I、Ⅱ、aVF、V4一V6导联中均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2)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小于0.12s。
(3)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小于0.25mV,胸导联小于0.2mV。
2、P-R间期
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年人的P-R间期为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 下,P—R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QRS波群
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多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V6 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R波振幅不超过2.5mV。在V3、V4导联,R波和S波的 振幅大体相等,正常人的胸导联R波自Ⅵ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小 于1,V5的R/S大于1。aVR导联的QRS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R的R波一般不超过0.5mV。aVL与aVF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I 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的R波小于1.2mV,aVF的R波小于2.0mV。I、Ⅱ、Ⅲ 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六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六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3)R峰时间(R peak time)R:又称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各种波形的R峰时间测量方法见图。正常成人R峰时间在V1、V2导联不超过0.04s,在V5、V6导联不超过0.05s。(4)Q波:除aVR导联外,正常的Q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时间应小于0.04s。V1~V2导联中不应有q波,但偶可呈QS型。
4、J点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R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点下移。
4、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在任何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应超过0.05mV。
5、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6、Q-T间期 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其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应为0.32~0.44s。
7、u波 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第五篇:心电图总结
心电图总结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大部分导联呈钝圆形; 导联I、II、aVF、V4-6直立,aVR倒置;其余导联双向; 时间:<0.12秒;振幅:肢导<0.25mV;胸导<0.2mV。P-R间期:从P波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 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时间:0.12-0.20秒。QRS波群为心室除 极波。时间:0.06-0.10秒;
波形:(1)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I、II、III导联的QRS 波群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2)正常人胸导R波自V1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振幅:左心导联I、II、V4下壁 II、III、aVF
前壁 V3、V4(V5)
广泛前壁 V1-4(5)
高侧壁 I、aVL、V5、V6
后壁 V7 – 9
临床心电图学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导在此处延迟0.05~0.07s),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的相
应的波段。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1.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2)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3)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2.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 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V6导联QRS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V。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小于1,V5的R/S大于1。在V3或V4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等。在肢体导联,Ⅰ、Ⅱ、Ⅲ导联的QRS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与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正常人aVR导联的R波一般小于0.5mV,I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L导联的R波小于1.2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6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6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
(3)R峰时间(R peak time):过去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列s起点至R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正常成人R峰时间在V1、V2导联不超过0.04s,在V5、V6导联不超过0.05s。
(4)Q波:除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4.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波)重叠于QRS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点下移。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0.05mV;ST段上抬在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3mV,V3不超过0.5mV,在V4~V6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
6.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1)方向:在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T波方向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2)振幅:除Ⅱ、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刊同导联R波的1/10。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尚属正常。
7.QT间期: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很大,所以常用校正的QT间期(QTc)。传统的QTc的正常上限值设定为0.44s,超过此时限即认为延长。一般女性的QTc间期较男性略长。
8.U波:在T波之后0.02-0.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称为u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仍尚未完全清楚。U波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U波在胸导联较易见到以V3~V4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心房、心室肥大
一、心房肥大
心房肥大多表现为心房的扩大而较少表现心房肌肥厚。心房扩大引起心房肌纤维增长变粗以及房间传导束牵拉和损伤,导致整个心房肌除极综合向量的振幅和方向发生变化。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振幅、除极时间及形态改变。
(一)右房肥大
正常情况下右心房先除极,左心房后除极。当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时,除极时间延长,往往与稍后除极的左房时间重叠,故总的心房除极时间并未延长;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房除极波振幅增高:
1.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又称 “肺型P波”。
2.V1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0.15mV,如P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术和≥0.20mV。
(二)左房肥大
由于左房最后除极,当左房肥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时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房除极时间延长:
1.Ⅱ、Ⅲ、aVF 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s,导联P波增宽,其时限≥0.12s,又称“二尖瓣型P波”。
2.V1导联上P波常呈先正而后出现深宽的负向波。将V1负向P波的时间乘以负向P波振幅,称为P波终末电势(P-wave terminal force,Ptf)。左房肥大时,PtfV1(绝对值)≥0.04mm·S。
除左房肥大外,心房内传导阻滞亦可出现P波双峰和P波时间≥0.12s,应注意鉴别。
(三)双心房肥大
双心房肥大(biatrial enlargement)时心电图表现为: 1.P波增宽≥0.12s,其振幅≥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谓“肺型P波”及“二尖瓣型P波”,并非慢性肺心病及二尖瓣疾病所特有,故不能称为具有特异性的病因学诊断意义的心电图改变。
二、心室肥大
(一)左室肥大
正常左心室的位置位于心脏的左后方,且左心室壁明显厚于右心室,故正常时心璧除极综合向量表现左心室占优势的特征。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时,可使左室优势的情况显得更为突出,引起面向左室的导联(Ⅰ、aVL、V5和V6)其R波振幅增加,而面向右室的导联(V1和V2)则出现较深的S波。左室肥大时,心电图上可出现如下改变:
1.QRS波群电压增高,常用的左室肥大电压标准如下:
胸导联: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性)。
肢体导联:RI>1.5mV;RaVL>1.2mV;RavF>2.0mV;RI+SⅢ>2.5mV。
Cornell标准:RaVL+Sv3>2.8mV(男性)或>2.0mV(女性)。
2.可出现额面QRS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仍<0.12s。
4.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可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在以S波为主的导联(如V1导联)则反而可见直立的T波。当QRS波群电压增高同时伴有ST-T改变者,称左室肥大伴劳损。
在符合一项或几项QRS电压增高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阳性指标之一,一般可以成立左室肥大的诊断。符合条件越多,诊断可靠性越大。如仅有QRS电压增高,而无其他任何阳性指标者,诊断左室肥大应慎重。
(二)右室肥大
右心室壁厚度仅有左心室壁的1/3,只有当右心室壁的厚度达到相当程度时,才会使综合向量由左心室优势转向为右心室优势,并导致位于右室面导联(V1、aVR)的R波增高,而位于左室面导联(Ⅰ、aVL、V5)的S波变深。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可具有如下心电图表现: 1.V1导联R/S≥1,呈R型或Rs型,重度右室肥大可使V,导联呈qR型(除外心肌梗死);V5导联R/S≤1或S波比正常 加深;aVR导联以R波为主,R/q或R/S≥1。
2.RVI+Sv5>1.05mV(重症>1.2mV);RaVR>0.5mV。3.心电轴右偏≥+90度(重症可>+110度)。
4.以上心电图改变常同时伴有右胸导联(V1、V2)ST段压低及T波倒置,称右室肥大伴劳损。
某些右室肥大的病例(例如慢性肺心病),主要为右室流出道肥厚,心电图表现为:V1~V6导联呈rS型(R/S <1),即所谓极度顺钟向转位;Ⅰ导联QRS低电压;心电轴右偏;常伴有P波电压增高。此类心电图改变应结合临床资料分析。
诊断右室肥大,有时定性诊断(依据V1导联QRS形态及电轴右偏等)比定量诊断更有价值。一般来说,阳性指标愈多,则诊断的可靠性越高。虽然心电图对诊断明显的右心室肥大准确性 较高,但敏感性较低。
(三)双侧心室肥大 与诊断双心房肥大不同,双侧心室肥大(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的心电图表现并不是简单地把左、右心室异常表现相加,心电图可出现下列情况:
1.大致正常心电图 由于双侧心室电压同时增高,增加的除极向量方向相反互相抵消。
2.单侧心室肥大心电图 只表现出一侧心室肥大,而另一侧心室肥大的图形被掩盖。
3.双侧心室肥大心电图 既表现右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又存在左室肥大的某些征象(如Vs导联R/S>1,R波振幅增高等)。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sinus rhythm)窦性心律属于正常节律。
1.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一般心电图机描记不出窦房结激动电位,都是以窦性激动发出后引起的心房激动波P波特点来推测窦房结的活动。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为:P波规律出现,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即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正常人窦性心律的频率呈生理性波动,静息心率的正常范围一般定义为60~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时,PR间期及QT间期相应缩短,有时可伴有继发性ST段轻度压低和T波振幅降低。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失血、心肌炎和拟肾上腺素类药物作用等情况。
3.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
一般规定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近年大样本人群调查发现:约15%正常人静息心率可<60次/分,尤其是男性。另外,老年人及运动员心率可以相对较缓。窦房结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低下、服用某些药物(例如β-受体阻滞剂)等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4.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
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窦性心律不齐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较常见的一类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有关,称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另有一些比较少见的窦性心律不齐与呼吸无关,例如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以及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不齐等。
5.窦性停搏(sinus arrest)
亦称窦性静止。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功能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心电图上见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P波脱落,形成长PP间距,且长PP间距与正常PP间距不成倍数关系。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期前收缩
1.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
心电图表现:
①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
②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
③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2.房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atrial complex)
心电图表现: ①期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0.12s;
③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某些房性期前收缩的P 'R间期可以延长;如异位P '后无QRS-T波,则称为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有时P'下传心室引起QRS波群增宽变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称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异位性心动过速
异位性心动过速是指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根据异位节律点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理应分为房性以及与房室交界区相关的心动过速,但常因P'不易辨别,故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该类心动过速发作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QRS形态一般正常(伴有束支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呈宽QRS波心动过速)。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为 预激旁路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 reentry tachycardia,AVRT)以及房室结双径路(dual A-V nodal pathways)引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 nodal reentry tachycardia,AVNRT)。心动过速通常可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诱发。这两类心动过速患者多不具有器质性心脏病,由于解剖学定位比较明确,可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房性心动过速包括自律性和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两种类型,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
2.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心电图表现:
①频率多在140~200次/分,节律可稍不齐;
②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
③如能发现P波,并且P波频率慢于QRS频率,关系(房室分离),则可明确诊断;
PR无固定 ④偶尔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也支持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4.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
此类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可见一系列增宽变形的QRS波群,以每3~10个心搏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每次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十秒而白行终止,但极易复发或转为心室颤动。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心源性晕厥或称为阿-斯综合征。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由不同病因引起,临床上常见的原因有:
①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
②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逸搏心律伴有巨大的T波;
③低钾、低镁伴有异常的T波及U波;
④某些药物(例如奎尼丁、胺碘酮等)所致。
扑动与颤动
扑动、颤动可出现于心房或心室。主要的电生理基础为心肌的兴奋性增高,不应期缩短,同时伴有一定的传导障碍,形成环
形激动及多发微折返。
1.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
关于典型房扑的发生机制已比较清楚,属于房内大折返环路激动。与心房颤动不同,房扑大多为短阵发性。心电图特点是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多数在Ⅱ、Ⅲ、aVF导联中清晰可见;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多为250-350次/分,大多不能全部下传,而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如果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或伴有文氏传导现象,则心室律可以不规则。房扑时QRS波时间一般不增宽。如果F波的大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350次/分,称不纯性心房扑动。
近年,对于典型房扑通过射频消融三尖瓣环到下腔静脉口之间的峡部区域,可以阻断折返环,从而达到根治房扑的目的。
2.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许多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有出现心房颤动的可能,多与心房扩大和心房肌受损有关。但也有部分房颤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确切机制至今仍然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是多阶小折返激动所致。近年的研究发现:一部分房颤可能是局灶触发机制(起源于肺静脉)。房颤时整个心房失去协调一致的收缩,心排血量降低,久之易形成附壁血栓。心电图特点是: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通常以V1导联为最明显;房颤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一般不增宽;若是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个QRS波相距较近时,易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此可能是房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并非室性期前收缩,应注意进行鉴别。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目前多数人认为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是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的结果。出现心室扑动一般具有两个条件:
①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
②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
心电图特点是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心脏失去排血功能。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导致死亡。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由于心脏出现多灶性局部兴奋,以致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心电图上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均是极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传导异常
心脏传导异常包括传导障碍、意外传导和捷径传导。传导障碍又可分为病理性传导阻滞与生理性干扰脱节。
(一)心脏传导阻滞
病因可以是传导系统的器质性损害,也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功能性抑制或是药物作用及位相性影响。心脏传导阻滞(heart block)按发生的部位分为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阻滞。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传导延缓)、二度(部分激动传导发生中断)和三度(传导完全中断)。按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可分为永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及渐进性。
1.窦房阻滞(sinoatrial block)
常规心电图不能直接描记出窦房结电位,故一度窦房阻滞不能观察到。三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停搏相鉴别。只有二度窦房阻滞出现心房和心室漏搏(P-QRS-T均脱漏)时才能诊断。窦房传导逐渐延长,直至一次窦性激动不能传入心房,心电图表现为PP间距逐渐缩短,于出现漏搏后PP间距又突然延长呈文氏现象,称为二度Ⅰ型窦房阻滞,此应与窦性心律不齐相鉴别。在规律的窦性PP间距中突然出现一个长间歇,这一长间歇恰等于正常窦性PP间距的倍数,此称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2.房内阻滞(intra-atrial block)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在成人若PR间期0.20s(老年人PR间期>0.22s),或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心率没有明显改变而PR间期延长超过0.04s,可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可随年龄、心率而变化,故诊断标准需相适应。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分两种类型:
①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rbiz Ⅰ型):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通常每次延长的绝对增加值多呈递减),直到1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搏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Wencke-bach phenomenon)。通常以P波数与P波下传数的比例来表示房室阻滞的程度,例如4:3传导表示4个P波中有3个P波下传心室,而只有1个P波不能下传;
②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rbiz Ⅱ型):表现为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一般认为,绝对不应期延长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电生理改变,且发生阻滞部位偏低。凡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QRS波群脱漏者,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呈3:
1、4:1传导的房室传导 阻滞等。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较Ⅱ型常见。前者多为功能性或病变位于房室结或希氏束的近端,预后较好。后者多属器质性损害,病变大多位于希氏束远端或束支部位,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差。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来自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全不能通过阻滞部位时,在阻滞部位以下的潜在起搏点就会发放激动,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QRS形态正常,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或室性逸搏心律(QRS形态宽大畸形,频率一般为20~40次/分),以交界性逸搏心律为多见。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束支与分支阻滞
(1)右束支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
右束支细长,由单侧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其不应期比左束支长,故传导阻滞比较多见。右束支阻滞可以发生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见于健康人。右束支阻滞时,心室除极仍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接着通过普肯耶纤维正常快速激动左室,最后通过缓慢的心室肌传导激动右室。因此QRS波群前半部接近正常,主要表现在后半部QRS时间延迟、形态发生改变。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①QRS波群时间≥0.12s;
②V1或V2导联QRS呈rsR′型或M形,此为最具特征性的改变;Ⅰ、Ⅵ、V6导联S波增宽而有切迹,其时限≥0.04s;aVR导联呈QR型,其R波宽而有切迹; ③V1导联R峰时间>0.05s;
④V1、V2导联S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Ⅰ、V5、V6导联T波方向一般与终末S波方向相反,仍为直立。
右束支阻滞时,在不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或左后分支阻滞的情况下,QRS电轴一般仍在正常范围。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时,QRS形态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相似,仅QRS波群时间<0.12s。
右束支阻滞合并有心肌梗死时,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出现在0.04s之前,而右束支阻滞的特征性改变出现在0.06s之后,一般不影响二者的诊断。右束支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大时,心电图可表现为心电轴右偏,V5、V6导联的S波明显加深(>0.5mV),V1导联R'波明显增高(>1.5mV),但有时诊断并不完全可靠。
(2)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
左束支粗而短,由双侧冠状动脉分支供血,不易发生传导阻滞。如有发生,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左束支阻滞时,激动沿右束支下传至右室前乳头肌根部才开始向不同方面扩布,引起心室除极顺序从开始就发生一系列改变。由于初始室间隔除极变为右向左方向除极,导致Ⅰ、V5、V6导联正常室间隔除极波(q波)消失;左室除极不是通过普肯耶纤维激动,而是通过心室肌缓慢传导激动,故心室除极时间明显延长;心室除极向量主要向左后,其QRS向量中部及终末部除极过程缓慢,使QRS主波(R或S波)增宽、粗钝或有切迹。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①QRS波群时间≥0.12s;
②V1、V2导联呈rS波(其r波极小,S波明显加深增宽)或呈宽而深的QS波;Ⅰ、aVL、V5、V6导联R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
③Ⅰ、V5、V6导联q波一般消失;
④V5、V6导联R峰时间>0.06s;
⑤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左束支阻滞时,QRS心电轴可有不同程度的左偏。
如QRS波群时间<0.12s,为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其图形有时与左室肥大心电图表现十分相似,需要鉴别诊断。当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时,常掩盖梗死的图形特征,给诊断带来困难。若发现左侧胸导联均呈QS波,或Ⅰ、V5、V6导联出现Q波,或V1、V2导联出现R波等,应考虑合并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是指在正常的房室结传导途径之外,沿房室环周围还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束(旁 路)。
预激综合征有以下类型:
1.WPW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le syndrome)
又称经典型预激综合征,属显性房室旁路。其解剖学基础为房室环存在直接连接心房与心室的一束纤维(Kent束)。窦房结激动或心房激动可经传导很快的旁路下传预先激动部分心室肌,同时经正常房室结途径下传激动其他部分心室肌,形成特殊的心电图特征: ①PR间期缩短<0.12s;
②QRS增宽≥0.12s;
③QRS起始部有预激波(delta波);
④P-J间期正常;
⑤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需要注意:预激程度的不同,可导致delta波和QRS波时间的不同,少数患者QRS波的时间可<0.12s。根据V1导联delta波极性及QRS主波方向可对旁路进行初步定位。如V1导联delta波正向且以R波为主,则一般为左侧旁路;如V1导联delta波负向或QRS主波以负向波为主,则大多为右侧旁路。
部分患者的房室旁路没有前向传导功能,仅有逆向传导功能,心电图上PR间期正常,QRS起始部无预激波,但可反复发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此类旁路称之为隐匿性旁路。
2.LGL综合征(Lown-Ganong-Levine syndrome)
又称短PR综合征。目前LGL综合征的解剖生理有两种观点:
①存在绕过房室结传导的旁路纤维James束; ②房室结较小发育不全,或房室结内存在一条传导异常快的通道引起房室结加速传导。
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0.12s,但QRS起始部无预激波。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心肌某一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在与缺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异常改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
心肌梗死
绝大多数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除了临床表现外,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演变规律是确定心肌梗死诊断和判断病
情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
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3种类型的图形。各部分心肌接受不同冠状动脉分支的血液供应,因此图形改变常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心电图显示的电位变化是梗死后心肌多种心电变化综合的结果。
1.“缺血型”改变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最早出现的变化是缺血性T波改变。通常缺血最早出现在心内膜下肌层,使对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高而直立。若缺血发生在心外膜下肌层,侧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特别是3位相延缓,引起QT间期延长。
2.“损伤型”改变: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 '损伤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3.“坏死型”改变:
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心肌细胞丧失了电活动,该部位心肌不再产生心电向量,而正常健康心肌仍照常除极,致使产生一个与梗死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由于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室间隔或左室壁心肌,往往引起起始0.03~0.04s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所以“坏死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时间≥0.04s,振幅≥l/4R)或者
呈QS波。
临床上,当冠状动脉某一分支发生闭塞,则受损伤部位的心肌发生坏死,直接置于坏死区的电极记录到异常Q波或QS波;靠近坏死区周围受损心肌呈损伤型改变,记录到ST段抬高;而外边受损较轻的心肌呈缺血型改变,记录到T波倒置。体表心电图导联可同时记录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图形改变。因此,若上述3种改变同时存在,则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基本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