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3.2公式法》教学反思
14.3.2公式法》教学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与学生简单的模仿,而应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起点能力,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一个是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我以“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 拓展”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可以说,对新问题的引入,我是采取了由浅入深的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不产生任何的畏惧感。接下来,通过例题的讲解、练习的巩固 让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完全平方进行因式分解。整堂课教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几点是:
1、突显特点。这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分解因式,而完全平方式的判定是关键。所以我比较重视完全平方式特点分析,应用。尤其强调完全平方式标准模式的书写,这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有利于中 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对提高那些拐脚的偏理科的数学尖子生的表达能力也有好处。对以后灵活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 程,求代数式最值等知识有正向迁移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课堂组织严密,无论是习题的设置还是语言的导入,努力做到了环环 相扣,逐步深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自主训练,我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尝试分解因式的方式完成例题教学。对课本上的练习题放手让学生自 己完成,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教学方式。
3、及时归纳。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及时的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如完全平方式特
点形象概括(口诀记忆法,结构的对称美),因式分解步骤概括以及换元思想,配方法的提出。
4.能够恰当的使用激励性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了“人人参与,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大胆展示”,的课堂效果。
5、重视动态生成。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我对例题教学作了及时调整,由师生合作完成改为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多项式特点,再让学生自主完成解题过程。
6、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践认知水平,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探索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总而言之,努力营造出平等、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想等方面的亮点给予帮助、鼓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因材施教,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篇:《3.2运用公式法》教学设计
运用公式法(1)教学设计
黄大恩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分解因式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是后面学习分式通分和约分,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以及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是分解因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初步体会了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 能力和数学应用 意识,渗透整体思想。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 :准确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善于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学法与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堂课采用观察、讨论、小组合作、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灵活地运用“整体(换元)”和“化归”思想把问题中的多项式转化成适当的公式形式。
2、学法分析:
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我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改变了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习方式。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发现新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例题探究,体验新知;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引入,发现新知
在美术课上,老师给每一个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课件展示),要求同学们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能给出数学解释吗?(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2b2 =(a+b)(a-b)(1)用语言怎样叙述公式?(2)公式有什么结构特征?
(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观察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既形成了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又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判断: 下列多项式式分解因式是否正确?(同桌讨论后回答)
(1)x24(x2)(x2)2(2)3x1(3x1)(3x1)
(3)9x2y2(y3x)(y3x)22(4)(x1)y(x1y)(x1y)
通过这一组判断,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既突出了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例题探究,体验新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例3.分解因式
(1)4x2-9(2)(xp)2(xq)2
用(1)引导学生得出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要让学生明确:(1)要先确定公式中的a和b;(2)学习规范的步骤书写。用(2)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同时感知“整体”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例4.分解因式
(1)x4y4(2)a3bab
通过例题4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4(1)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由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由,明确:结果要化简;分解要彻底。例4(2)由学生分析方法,明确:有公因式要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体会综合应用的思想。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学生板演,同学批阅,教师适时给予指导)(1)a2b2m2(2)-x2y2(3)49-25x2(4)4a2b2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应用意识,加强了知识落实,突出了重点。)练习2分解因式:(ma)2(mb)2(2)49(ab)216(ab)2(1)(练习2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先通过小组讨论本节课的知识及注意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我进行修正、精炼阐述。这样,小结既梳理了知识,又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2.布置作业
课本117页练习
(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探究,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应用平方差公式行分解因式时注意到它的前提条件;通过例题练习的巩固,让学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让学生更加熟练、准确,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让学生领会整体(换元)的思想,达到初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第三篇:因式分解----公式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重难点,虽然应用的公式只是三条,但要灵活应用于解题却不容易,所以我在制定这一章书的教学计划时就对教材的教学顺序作出了一些调整。因式分解的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逆运算,所以我将因式分解提前学,在学会乘法公式后暂时略过整式的除法直接学习因式分解,我认为这样调整后可以加强公式的熟练使用;另一方面我加强乘法公式的练习巩固,在没有学习因式分解之前,先针对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及逆用作了一个专题训练。
在学习因式分解的这个专题训练的效果是不错的,因为平方差公式以及完全平方公式都是刚刚学习且应用较多的公式。作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便开始学习因式分解。正式提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的时候,同学们都一副明了的表情。而我也强调的就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并且在练习中一再将公式罗列出来。然后讲授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讲课的时候是一个公式一节课,先分解公式符合条件的形式再练习,主要是以练习为重。讲课的过程是非常顺利的,这令我以为学生的掌握程度还好。因为作业都是最基本的公式应用,而提高题一般是特优生才会选择来做。
讲完因式分解的新课,我随堂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才发现效果是不太好的。他们只是看到很表层的东西,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式子,却无从下手。
课后,我总结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思想上不重视,因为对于公式的互换觉得太简单,只是将它作为一个简单的内容来看,所以课后没有以足够的练习来巩固。
2、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强调形式,反而如何创造条件来满足条件忽略了。导致他们对于与公式相同或者相似的式子比较熟悉而需要转化的或者多种公式混合使用的式子就难以入手。
3、灵活运用公式(特别与幂的运算性质相结合的公式)的能力较差,如要将9-25x2化成32-(5x)2然后应用平方差公式这样的题目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和我布置的作业及随堂练习的单一性及难度低的特点有关。
因式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难点,我认为我对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意到计算题在练习方面的巩固及题型的多样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去调整教学进度,多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第四篇:教学公式法的教学反思
公式法包括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它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2章整式乘除的教学内容,它是初中代数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式法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幂的运算,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一节内容,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知识做好了辅垫,它是学生学习因式分解,乃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为了能较好的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我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设计,精选了练习题,教学效果基本满意,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现关公式法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一、利用问题,巧妙导入,激发兴趣。教学中我能够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索引入新授内容,由于这一部分知识多为计算类的知识,学生对这些大量的计算感到反感,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即能让学生感到新鲜,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二、合理迁移,及时总结。教学中通过学生对多项式乘法运算设计与公式法教学相关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计算,学生观察所得结果合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分小组讨论并总结计算公式,进而明确公式法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应加强对公式结构的分析,尤其两个公式之着的区别,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做为重点、难点知识教学,通过对公式应用,公式变形的强化加深对公式的认识。
三、数形结合。在教学公式法时利用几何图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结构及其意义的理解,通过这种方法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更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代数与几何的相互关联提供了感性的认识。
四、精练精讲。这一部分知识是初中阶段计算最多,也是学生最易出错的,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课堂练习题的设计,练习题不易过多,但要有针对性,方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重要的是学生找不到合理的计算方法,导致无法正确的运用公式法解决问题。运用公式的变形解决问题就是一个难点,通过近五咱不同类型题目的训练,学生开拓了思维也感受了公式的重要性,为后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提了升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少讲多学。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明确学习任务,合理分工,形成小组互帮互学,小组比学,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较高,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第五篇:《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在讲解过程中,我没让学生进行(1)(2)步就直接用公式求根,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1.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检验一下判别式着一步单独挑出来做并不麻烦,直接用公式求值也要进行,提前做着一步在到求根公式时可以把数值直接代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本节课没有激情,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式法》解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缺乏一些创新,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少。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整节课的实施过程较顺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还不错,基本上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回想本课的教学,我还是过多地注重地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但是在课堂内容的呈现过程和内容探索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间的交流。例如判别式相关内容的归纳时,应该给更多学生发现、观察、归纳的机会,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个别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看老师怎么发掘而已,不要太主观地一味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我们一个奇迹。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