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5 05:1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建议》。

第一篇: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建议

第五单元

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重点生字词的字音、字形,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2.掌握有关贾平凹、普希金、王安石、杜甫、陆游等文学常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写景状物语言。

5.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作品间的异同点,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1.诗文中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创造力,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3.采用课下搜集资料,课上讨论、交流、质疑等方法。

1.在山川溪泉中,在花草树木间,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通过对课文中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给学生以启迪。

本单元课文主要围绕着自然景物来选题。“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文化艺术外,还应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的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一棵小桃树》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歧途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3.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来品味、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紫藤萝瀑布》一文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而这三部分又各有层次: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烈、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次写花所受到的苦难,最后以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作结,回应前文;思花则由以上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和永恒。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是在教学中需层层深入探究的。

《一棵小桃树》一文虽然记叙的都是生活琐事,但其中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仔细观察思考才能感悟到。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这棵“小桃树”是他的“梦的精灵”,要想想作者的“梦”是什么,要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还要注意本文结构上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写得较“散”,其实一脉贯通,中心意思很集中,形散而神不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外国诗,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

《未选择的路》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训练入手。建议学生要认真听示范录音的范读,好好揣摩、玩味,理解诗歌借自然景物抒发的情感。

对《写作·文从字顺》的学习,平时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词汇,养成文从字顺的表达习惯。

《紫藤萝瀑布》 2课时

《一棵小桃树》 1课时

《外国诗两首》 1课时

《古代诗歌五首》 3课时

《写作 文从字顺》 1课时

第二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教案 宗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采用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由浅入深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把握文章内容。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宗璞

pú 浮想联翩piān 瀑布pù迸溅 bângjiàn嚷嚷rāngrang一穗suì 花苞 bāo 忍俊不禁jīng伫立zhù枯槐huái

伶仃língdīng盘虬 qiú 伶仃líng dīng

仙露琼浆qióng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三、作者简介

宗璞

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四、课文研读

1、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⑴本文主要从赏花、忆花和思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看花(1——6)忆花(7——9)思花(10——11)

⑵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线索)思想感情变化:

“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被紫藤萝吸引,心里有所感受,回忆起以前的事,从紫藤萝身上受到启发,领悟到生活的哲理:不应该让不幸压垮,应该积极地面对生命。

⑶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主旨)

2、第七——九自然段:忆花:

①作者在看见紫藤萝瀑布前是什么样的心情? 焦虑和悲痛

②为什么焦虑和悲痛? 生死谜,手足情。”

③花的命运:一大柱藤萝——稀零花串——花架被拆掉 ④如何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18、《一棵小桃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重点)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重难点)2.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重难点)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重点)导语设计

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小麻雀》,文章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不幸被猫擒住,展示小麻雀的危险处境和悲惨命运。小麻雀是个弱小者的形象,逆来顺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是否和小麻雀相同呢?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1)识记下列汉字。伫孱嵬懊丧执著矜持(2)理解下列词语。伫立孱踏青垂垂暮老楚楚 2.简介作者。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目标导学四:把握手法,拓展探究。

1.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3.教师总结: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教学提示】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梳理字词。

可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指名对作家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可采用指名朗读、分组朗读等形式,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先在组内完成,再进行交流。【学法指导】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特征(心理、感情),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纤纤”“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教学目标的设定和陈述是极为关键的,它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本课就是扣住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的。

2.深入文本,理解文意。如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扣住”可怜”这个词,从小桃树的生长环境,外形,遭遇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理解由物到人的环节中,还需要做进一步引导。

2.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9、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由诗歌《相信未来》导入。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三、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朗读训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思考: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耐心等待。

向往未来,将过去变成亲切的怀恋。

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这句话要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觉得很美好。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一般的诗歌总是用形象说话,通常都比较鲜明生动。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5、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1、我的灵魂在珍贵的诗歌之中。——普希金你能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这位敏感而深情的、执着而坚强的诗人心的激动吗?你能从中触摸到俄罗斯的民族之魂吗?你能唤醒自己的记忆与这位大师对话吗?你还能„„

2、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老师点播小结。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西游记》主题歌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幽寂()幽静寂寞。延绵()延续不断。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忧郁()愁闷。伫立()长时间地站着。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讨论: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2、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路:A、表面:自然界的道路月实际:暗示人生之路象征: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统摄全篇。(如:《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第一节:两条路第二节:选择的路第三、四节:未选择的路这样写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能让人思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于是对未选择的路产生怀恋向往,这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七、拓展延伸:

1、朗读诗歌:(《不远也不深》)沙滩上的人们朝着一边眺望。

他们背对陆地,终日注视着海洋。每当一艘船舰驶过它总要升起船身; 潮湿的大地宛如镜子映照着海鸥直立的身影。陆地不断变幻,无论真相如何——

波涛不断冲击海岸,人们观赏着大海的美色。他们不能看得太深,他们不能看得太远。但这何曾把人们的视线遮拦?

自由谈一谈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王勃

20、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2.背诵这首诗。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该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情绪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情绪情感。当然,诗无达诂,教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该注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教师适当讲解,让学生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浸。带动学生积极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与想象。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个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该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可缺少的环节。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注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背诵。

(作者以北方苍茫广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仔细品味。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思路点拨

1.朗读全诗,感受、沉浸;

2.画出诗人登临幽州台的情景,或者将诗歌改写为一个故事、一篇散文。3.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找朋友:从登高抒怀、怀才不遇、陈子昂的诗作等不同角度为《登幽州台歌》找“朋友”。5.加深体验,强化感受。练习举隅

1.默写《登幽州台歌》。2.划出朗读时的停顿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登幽州台歌》的同时之作,诗中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了无限钦羡。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燕昭王还接受郭隗建议,筑黄金台以延请天下奇士。未几,招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国势骤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登幽州台歌》主旨的理解。

4.有人说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可以引导我们从哲理的高度来思索人生的奥秘,从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伟大与永恒。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解。20、2《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三、教学过程: 《望岳》

1.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仰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4.逐句分析。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5.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仰望

《春望》赏析

1.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2.介绍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整体感知: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关于表现手法:

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石壕吏》

1.介绍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说明是夜里突然袭捕,令人惊骇)捉人。老头越过墙走,老妇出门看(突出老妇机警,掩护老头逃走)。(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让家庭快些脱离危险,说明河阳战事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独与老头告别,暗示老妇已被抓走)4.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第三篇: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哲理之思”,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其中编排了两篇教读课文《紫藤萝瀑布》《古代诗歌五首》,两篇略读课文《一棵小桃树》《外国诗二首》和一个习作。【教学目标】

1、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

2、利用比较方法,进行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

3、注意读写结合,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较方法,进行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

难点:注意读写结合,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法指导】

1、略读法。略读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如何写景状物,感悟生命真谛。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抒发的感情,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教学方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重点)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重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先来认识作者宗璞,她是一位女作家,出生在二十年代,原名冯钟璞,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后门》《知音》《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2、读准字音:

迸溅(bèng jiàn)伶仃(líng 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酒酿(niàng)

3、分组轮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再读课文,梳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这一路走来,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很多波折。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赏花 第 1-7 自然段 欣喜

忆花 第 8-9 自然段 遗憾

悟花 第10-11自然段 振奋(由花产生的思考)

惊喜——振奋——激动——疑惑、痛楚、遗憾——宁静、喜悦、振奋。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 ⑴颜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⑵外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先写花穗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然后写花的形状;“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最后写花的香味;

3、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小组讨论;先找出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用“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来回答。(1)比喻;

“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2)拟人;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方法中受到启发,并试着学会其中的方法。(难点)2.提高观察意识和思考意识。(重点)

一、复习旧知,巩固检测 本文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

二、探究赏析:

1.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2.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下文作者抒发人生感悟作铺垫。

3.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它们各有什么含义?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指被紫藤萝的旺盛所吸引。设置悬念。

“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照应开头。所以,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深化主题。

三、合作探究,感悟写作特色:

文章的写作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者说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前后桌之间进行讨论。

1.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情与理,如果有两三层更好。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2.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要细细观察。我们看,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3.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像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4.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了。

第五,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感触,作为积累,不仅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提高作文水平,也能让自己从无数的感悟中领会生活的真谛,从而成为生活的主人。也可将其视为心灵的成长历程。四: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要求要多角度的去感受。)

2、请你欣赏某一种植物,发挥联想,想想产生哪些感悟?(托物言志)(有向日葵、爬山虎、白杨树、牵牛花等)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2.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学法提示、自学、合作交流、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小麻雀》,文章写一只带伤的小麻雀,不幸被猫擒住,展示小麻雀的危险处境和悲惨命运。小麻雀是个弱小者的形象,逆来顺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是否和小麻雀相同呢?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1)识记下列汉字。伫 孱 嵬 懊 丧 执 著 矜 持(2)理解下列词语。

伫立 孱 踏青 垂垂暮老 楚楚 2.简介作者。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等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人世的认识海非常的肤浅,表现了社会的错综复杂和自己的幼稚天真。将自己的命运和小桃树的命运联系起来。

②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2.文章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一是突出了小桃树与奶奶的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子才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桃树,奶奶的保护才留存桃树。二是奶奶是作者感恩的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五、拓展延伸:

1.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 “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3.教师总结: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梳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理解两诗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学习《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理解两诗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学法提示、自学、合作交流、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简介作者,朗读感知

1、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3.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4、.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6、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重点)

2.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重点)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难点)

一、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简介作者,朗读感知

1.简介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全诗。

明确: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先朗读,后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明晰手法,研讨诗意: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四、合作交流,思考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明确: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3.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4.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学法提示、自学、合作交流、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幽州台在哪儿?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2.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三、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

明确: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4.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背诵)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来合上书本抒发一下感情的?

四、总结拓展,默写诗歌 1.总结学习古诗方法。2.默写古诗。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生默写古诗)3.拓展。

①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②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五、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明确: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六、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3.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①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②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③“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

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七、总结诗意,体会情感

1.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2.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重的哲理意蕴。

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 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 3.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诗,正音。

①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明确:“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②自由读——个人读——齐读。

③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 明确: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④自由读——个人——齐读。

⑤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汇报。

⑥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⑦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抑后扬。

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四、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3.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五、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明确: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六、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老师补充: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七、再读诗歌,体悟情感

学生齐读诗歌,自由读诗歌,体悟诗歌情感。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第四篇:第五单元复习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南召县思源实验学校 七 年级 语文 学科电子讲课稿

修改、补充栏

课题 :第五单元复习主备:高辉 第 16 周(6.18-6.22)备课时间:6月12日

复习目标

一,复习并掌握本单元重要生字词。二,复习并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三,复习并掌握本单元的诗词填空。

教法:三疑三探。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给下列汉字注音 17.紫藤萝瀑布

瀑布 迸溅 挑逗 凝望 繁密

笼罩 枯槐 遗憾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18.一棵小桃树

褪 忏悔 哆嗦 矜持 执着

服侍 猥琐 渺小 魂魄 幼稚

颤抖 赤裸 血气方刚 轰轰烈烈 祸不单行

19.外国诗两首

瞬息 怀恋 涉足 萋萋 幽寂

20.古代诗歌五首

悠悠 怆然 涕 岱宗 曾 眦 凌 览 遮 自缘 腊酒 鸡豚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箫鼓 衣冠 若许 拄杖 浩荡 吟鞭

二、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7.紫藤萝瀑布

1、向四外溅开。()2.稀少。()

3、多而密。()

4、孤独。()18.一棵小桃树

1.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2.软弱无能的人。()3.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4.悠闲自在的样子。()

5.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6.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举动)庸俗不大方。()19.外国诗两首

1.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2.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3.幽静寂寞。()4.延续不断。()

17、《紫藤萝瀑布》选自《 》,作者是,原名 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系。我们学过的文章有童《 作者是,代作家,原名。《 》 《 》《 》《 》等。)7.(容貌、),我国当代女作家。

18、《一棵小桃树>人。主要作品有小说》

修改、补充栏

19、《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 》,作者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 ”。他被认为是 的创建者和 的奠基人。著名诗作有 《 》、《 》、《 》 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未选择的路》选自 《 》,作者是

国诗人。

20、《登幽州台歌》作者是(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望岳》作者是(712-770),字。世称“ ”,其诗是“ ”。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世称。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 ”。有《 》。《登飞来峰》作者是(1021—1086),字,号,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 ”之一。著有《 》。

《游山西村》作者是(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号,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著作《 》《 》。

《己亥杂诗》作者是(1792--1841)代 家、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 》等文,和《 》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五、诗词填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 相信吧。……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从今若许闲乘月。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有约不来过夜半,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主题突破卷

4“科学精神”主题突破卷

六年级

语文

下(R版)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主题达标。

(29分)

1.照样子,写成语。(18分)

(1)有志者事竟成(六字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根求源(含有近义词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专心致志(表示注意力集中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排列错乱的短语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8分)

(1)猜答案 证实猜测 提疑问 听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现象 发现真理 实验研究 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与“见微知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二、主题探究。

(28分)

1.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8分)

(1)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

(2)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

2.根据课本内容填空。(20分)

(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___》。文中的两个小孩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了辩论。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从而制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蚯蚓的分布情况,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是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主题阅读。

(43分)

好 奇

壶里的水开了,壶盖噗噗噗地往上跳。那么多人看过这种现象,最多只是把壶从炉子上提下来,只有瓦特很好奇,他非要弄明白壶盖为什么能被水蒸气顶起来,于是就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蒸汽机。树上的苹果熟了,啪啪地往下掉,那么多人被砸到后,最多只是把苹果捡起来吃了。只有牛顿很好奇,他深入分析苹果成熟便坠落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说好奇心是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恐怕一点儿也不为过。没有好奇心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他们的口头禅是“什么都是浮云”。他们好似看破红尘的过客,又如心如止水的高僧,其实他们无非是为了掩饰自己那颗麻木的心。他们的眼睛虽然睁着,却视而不见;他们的耳朵虽然也没堵着,却充耳不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眼中只是浮光掠影,他们就像浮萍,永远无法洞悉海底深处的奥秘。肤浅的认知也注定了他们庸庸碌碌的一生。

有好奇心的人,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总想探个究竟。他们从来不满足于事物的表象,仿佛具有二郎神的第三只眼,总想看出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给人们带来一个旖旎的新世界。花开花谢,草长莺飞,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竺可桢先生却告诉我们,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里面深藏着复杂的物候学知识。稻田里长了一棵毛毛草,别人看到了,可能顺手就拔下来扔到一边,袁隆平却受到启发,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古往今来所有的发明创造,几乎都源于创造者有一颗好奇心。

好奇,是生命焕发“光彩”的字眼。好奇,是人类发展提升的源泉!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庸庸碌碌,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让你的灵魂插上翅膀;如果你不想你的事业徘徊不前,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为你的航船扬起风帆!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为了阐述观点,文章用了四个典型事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2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6分)

A.“看破红尘的过客”指的是不能观察、体会生活,不能有所发现的人。

B.“心如止水的高僧”指的是能参透世间万物的规律、领悟透彻的人。

C.“浮光掠影”指的是看问题肤浅。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根据句式和文章主旨,仿写句子。(9分)

如果你不想你的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请保持一颗好奇心吧,它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精神”主题突破卷

一、1.示例:(1)百闻不如一见 不费吹灰之力

(2)见多识广 高谈阔论

(3)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2.(1)听声音 提疑问 猜答案 证实猜测

(2)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实验研究

发现真理

3.C

二、1.(1)专心致志

(2)追根求源

2.(1)列子•汤问 太阳距离人的远近

(2)叶永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波义耳 石蕊试纸 魏格纳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阿瑟林斯基 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三、1.请保持一颗好奇心

2.①瓦特发明蒸汽机

②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③竺可桢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④袁隆平研制出耐旱的杂交水稻

3.B

4.示例:经历贫乏无味 引导你的脚步攀上高峰

下载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