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的研究
浙大附中 李烈明
摘 要 运动技能的迁移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相互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安排学习,能强化动作技能的良性迁移,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干扰现象,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速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迁移规律;应用;教学质量
运动技能的迁移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各项运动中,都有大量各不相同的动作,有时已形成的动作技能有助于新技能的掌握,有时则妨害新技能的掌握,各种动作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已掌握了的动作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技能的形成,叫技能的迁移;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形成发生消极影响,起着阻碍作用,叫技能的干扰[1]。迁移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就比较容易学会骑摩托车,这是迁移的促进方面,但骑惯了自行车的人,在初骑三轮车时,由于身体平衡与手臂配合关系的改变,则感到很不方便,产生负效应。这种现象的产生,关键取决于两种技能共同因素的相似性或内结构方面的差异程度。
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相互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迁移和干扰现象,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着运动技能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安排学习,能强化动作技能的良性迁移,防止和克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干扰现象,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速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对技能迁移与干扰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
1.体育教学中的迁移与干扰现象
1.1纵向迁移
体育教学中技能的纵向迁移,是指同一项技术中各种动作之间的技能迁移。如铅球教学中的原地侧向推铅球与侧向滑步推铅球之间的技能迁移;篮球教学中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与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之间的技能迁移;体操教学中的前滚翻与纵箱前滚翻、鱼跃前滚翻之间的技能迁移等。体育教学中,每项技术都有若干技术动作,纵向迁移就广泛存在于各项技能的学习之中。
1.2横向迁移
体育教学中技能的横向迁移,是指同一项目中不同类技术之间的迁移。如排球教学中的正面上手发球与正面扣球之间的技能迁移;篮球教学中的单手肩上传球与单手肩上投篮之间的技能迁移等。由于在动作方面存在不少的相似之处,在教学中注意把不同技术间相似环节作针对性练习,就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1.3间接迁移
间接迁移是指A动作的掌握通过某种媒介对B动作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效应。如投掷手榴弹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方法要领时,结合学生已有的投掷石子的经验,使学生把投掷石子的动作迁移到投掷手榴弹的动作上来。
1.4部分迁移
1.4.1前半部分迁移
如支撑跳跃教材中,学生学会分腿腾越后,再学习屈腿腾越,动作的前半部分的助跑、踏跳可以迁移,而后半部分的屈膝并腿就会受到分腿的干扰。
1.4.2后半部分迁移
如技巧教材中,学生学会鱼跃前滚翻后,再学习手倒立接前滚翻,动作的后半部分低头含胸,团身动作可以迁移,而前半部分摆腿成倒立,则会受到干扰。
1.4.3两头迁移
如跳远教材中,学生学会了蹲踞式跳远后,再学习挺身式跳远,助跑、踏跳与落地动作可以迁移,而空中挺身动作则会受到干扰。
1.4.4中部迁移
如技巧教材中,学生学会了后滚翻后,再学习直腿后滚翻,中部的滚动与推手动作可以迁移,而两头动作则会受到干扰。
1.5已有的基本技能对掌握正确技术的干扰
1.5.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跑、跳、投的基本活动能力对体育项目中各种跑、跳、投动作技术的干扰。
跑: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跑的动作,一般是全脚掌着地,身体重心低,后蹬不充分,送髋不够,快跑时全身紧张。而体育运动中跑的技术应是前脚掌先着地,富有弹性,重心高,后蹬、送髋充分,大腿前抬较高,快跑时用力与放松交替明显。在学习跑的正确技术时就很容易受到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的习惯跑的动作的干扰。
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用全力做助跑起跳的动作,因此,对于起跳时的制动缓冲,两臂和起跳的协调配合就做不好,踏跳腿蹬地不充分,摆动腿和上肢制动不明显,在学习跳的技术时很容易出现这些错误动作。
投:主要是最后用力动作。人们习惯的投掷多是采用屈臂甩胳膊转动身体的用力方法,很难做出充分的蹬、伸、顶髋、振胸挥臂的“满弓”技术。
1.5.2习惯的用力方法和身体姿势对掌握正确技术的干扰。
人们上肢的习惯性用力是屈臂用力,而体育项目中有些动作技术则要求直臂用力。如排球教材中的双手下手垫球,学生在初学这个动作时很容易出现屈臂垫球的错误。
人们下肢的习惯性用力方法多是腿的屈、伸蹬、踏用力,而体育项目中有些动作技术则要求直腿用力。如双杠教材中的挂臂摆动屈伸上动作,学生在学习这个动作时,当伸展髋关节时很容易做出屈腿蹬伸的错误动作。
习惯性身体姿势对正确技术也有干扰。如人们在下蹲时习惯含胸、猫腰,而武术教学中的下蹲动作要求挺胸直腰,教学过程中,纠正这一错误动作往往需要下很大功夫。
2.体育教学中形成技能迁移与干扰的主要因素
2.1各种运动技能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共同成分和一般原理、规律。因此,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技能,产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反之,由于知识和技能掌握得较差,学习技能时,就容 易发生干扰[2]。
2.2运动技能发生迁移和干扰的基本原因是不同的技能具有共同的因素。如果两种技能在刺激和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要求,根据条件反射泛化的原理,相似刺激可以引起相同反应,就可以造成相互迁移[3]。但是,既然是不同的运动技能,那么它们必定在刺激物与反应方面又有不相同的成分,对人的心理特点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它们又有着相互干扰的可能[4]。
2.3两种运动技能的学习时间和掌握的熟练程度,也是影响技能迁移的重要因素。如果同时学习的两种运动技能,都没有达到熟练和巩固的程度,这两种运动技能就容易发生相互干扰。对于两种不熟练的运动技能,如果前一种掌握得比后一种牢固一些,则容易发生前一种运动技能对后一种运动技能的干扰作用。只有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运动技能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运动技能,这两种运动技能间才不会相互干扰。有时,在旧运动技能的干扰下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比单纯地学习新的运动技能还要困难[5]。
2.4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运动技能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已有知识的概括性之所以影响运动技能的迁移,主要是由于迁移过程必须依据已有的经验去辨别、理解当前的新动作。如果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较高,能反映动作的本质,学生就能依据这些本质特征去揭露新动作的本质,并把它纳入到已有的经验系统中去。这样,技能的迁移就会顺利地进行。反之,如果个体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较低,技能的迁移就会发生困难[6]。
2.5技能的迁移和干扰不仅受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着学生本人主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如果缺乏自信和兴趣;或过分紧张;或注意力涣散,都会妨碍运动技能的迁移。通常学生对某种运动技能的习惯性思维方向,尤其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这种影响既可能促使迁移的产生,也可能成为迁移的障碍[7]。
2.6教师的指导方式直接影响技能迁移的效果。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运用技能迁移的规律,重视启发学生去联想,去理解新旧教材的关系,重视解决新旧运动技能间的矛盾,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反应灵敏,思维活跃、富于联想,从而对学生新技能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3迁移与干扰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加强技术教学的顺序化,精选教学内容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编写教学进度和安排技术教学顺序时,对技能迁移要有一个总体的、系统的设想。合理的教学顺序应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每堂课的安排中体现。在学年、学期计划安排时,应使各项教材前后衔接、逐步提高,并使各项教材之间互相促进。在每次课的安排时,要精选教学内容,把那些刺激相似,反应相似的技术动作尽量安排在相邻的位置教学,使其获得较大的迁移效果,而把那些刺激相似、反应不同的有关技术尽量错开安排,以避免或减少它们之间的互相干扰。如在篮球教学中,先教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紧接着学习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就能有利于两种技能的相互迁移。而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的教学应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错开安排,以利于学生在初学阶段较快地掌握技能,这对他们后一阶段的学习将起到促进作用。
3.2处理好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有负迁移因素的教材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类教材,在每节课或者相邻课之间的教材搭配时,不要同时出现。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解一种新的动作技能时,必然要同已知的熟悉的知识、技能进行比较,对新旧知识、技术、技能加以辨别,而这种辨别只有在已学到的知识得到强化,并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之后,才是清晰、有效的,否则这种辨别易含糊不清,产生混淆和干扰。例如,在一堂课中把急行跳远和支撑跳跃这两个内容搭配在一起,或放在相邻课中,就会由于它们在结构上相似和在“助跑--踏跳”上矛盾,而导致学生难以对一个技术达到“概括”的程度,也难以深刻理解两个技术的关系。因此,就容易干扰。在教学中,我通过合理安排两种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和注意处理好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就避免了技能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提高对知识技能的概括能力
动作概念的掌握与学生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运动技能进行概括是密切相关的。掌握有关知识技能越多,就越容易使技能发生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本质差别,将所学得的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促进动作概念的掌握,并引导他们揭露新旧技能之间的异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较好地排除干扰,加速技能的掌握。如在排球的垫球教学中,我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有关力学理论,来调整好球出手时的角度和控制好用力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原理指导自己的技术实践。这样不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球的飞行弧度与落点,而且使知识技能前后连贯纵横沟通。
3.4重视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迁移与干扰往往呈现双重性与复杂性,通过运用分析对比,能使学生明确各项运动技术动作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关的技术环节,能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例如,单杠教材中的单(双)脚蹬地翻上成支撑与高杠慢翻上之间的技能;双杠教材中的挂臂摆动前摆上成分腿坐与挂臂摆动屈伸上之间的技能;技巧教材中的头手翻与支撑跳跃教材中的横箱头手翻之间的技能;篮球教材中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与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之间的技能;田径教材中的投掷手榴弹与投掷标枪之间的技能,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抽象概括,找出新旧技能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处,从而为促进技能的迁移创造有利条件。
3.5采用诱导性和辅助性练习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采用诱导性和辅助性练习能较好地促进动作技能的局部和整体掌握。在教学开始阶段,可采用降低速度、缩短距离,减小动作用力与动作幅度,降低难度和采用分解诱导等多种方法,对动作的难点与关键环节进行强化刺激。同时要注意所采用的练习要与正式技能的刺激反应相似,符合内在联系,并做到逐步提高。如篮球教学中的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初学时动作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采用徒手三步上篮模仿练习,自抛自接三步上篮,慢运球三步上篮的分解法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分解动作的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完整技术练习,这样不但缩短了掌握完整技术的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3.6加强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新的技能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动作的基本功越扎实,对于新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8]。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去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一是合理安排、正确分配练习时间和练习量;二是采用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四是加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电化教学等手段,以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逐步将知识、技能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
3.7加强教学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教学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能对学生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运动技能的掌握,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的,一是加强动作的准确示范与讲解,使其明确动作概念与方法要领;二是采取语言诱导与诱导性练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点上给予学生启示和帮助;三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提高练习效果的心理准备状态;四是帮助他们了解习惯性动作与正确技术的差别,使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肌肉感觉,形成正确技术的动力定型。从而,加速了新技能学习的速度,提高了练习效果,促进了技能的迁移。
3.8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在课前,我认真作好场地布置和器材准备,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又以自己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友好的语言、新颖有趣的组织手段和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课上情绪活跃,富有联想,思维敏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使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这样就能有利于促进技能的良性 迁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版
2.《体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注释:
[1]《运动心理学》192、193页 [2] 《体育心理学》238页
[3] 《运动心理学》193页
[4] 《体育心理学》238页
[5] 《体育心理学》239页
[6] 《体育心理学》238、239页 [7] 《体育心理学》239页
[8] 《体育心理学》240页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注意规律的应用教育论文
前言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本身并没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它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而与过程分不开。注意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动作,完成和增加动作练习次数的必要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活动都能指向或集中于教师的讲解、示范上,使他们注意观察所学习的技术动作,完成在课堂上所需完成的动作,而不注意其它活动。利用注意规律组织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的最大特点就是主体事先无准备,当外界刺激突然发生后,立即引起主体的注意,并伴随着主体在情绪上的反映。体育课多在室外进行,各种干扰随时可能出现,学生在操场上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学中我采用了下面的一些方法,仅供参考:
2。1 消除“分心”,集中注意力。
2。1。1 上课前教师就应选择好队形的位置和方向,上课铃声响后立即使分散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站好队形。教师在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时要言简意赅,富有号召力,让学生明白本次课学习什么,任务是什么,要求达到何种程度。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集中到课堂上了。
2。1。2 以多种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发出的口令、信号、手势等对上课学生是一种有声有形的客观刺激,这样能使学生分散的无意注意转向上课的无意注意之中。
2。2 采用适宜的练习方法,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体育课的练习方法既有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独特性和趣味性,动作具有优美性,这些都是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有利条件。如短跑教材多采用竞赛、接力等练习方法来加强练习时的竞争与对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短跑教材本身单调、枯燥的弊端。
2。3 如前所述,体育课多在室外进行,各种干扰随时可能出现,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根据体育课的这一特殊性,我们不妨用一些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评分法、评价法、目标激励法、鼓励法、游戏与比赛法、口诀法等来帮助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与间接兴趣相联系。教学中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意注意,要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
3。1 经常强化体育的目的、任务的教育,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必须同时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教育,锻炼身体的合理方法,锻炼项目的作用与锻炼负荷安排的知识,体育保健与卫生的常用知识,以及运动竞赛中主要的规则和观赏比赛的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锻炼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获得锻炼身体的良好实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学生对体育的目的、任务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他们的意志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其有意注意的能力就越强。
3。2 组织纪律是集中有意注意的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和严明的纪律,是无法保证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教师必须建立规范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必须有严密的组织程序,使每一个学生上课时必然没有分心的机会,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持久,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善于应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一种是由客观刺激物的直接兴趣引起的,一种是对客观刺激物的间接兴趣所引起,两种兴趣的转化必然引起两种注意的交替。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强调或过多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学生就容易疲劳。如果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就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应用注意规律是教师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日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日语教学中的语言迁移研究
摘 要: 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包括很多方面,本文就语言迁移理论这一方面加以剖析。在语言迁移理论方面,研究成果有很多,但还有些局限的地方。比如在迁移方向性上,目 前考虑母语中文迁移多,而非母语迁移,如二语英语对三语日语的迁移较少;研究单项迁移多,研究双向迁移、逆向迁移(英语对中文、日文对英语)少。本文就针 对这几个研究比较少的地方,对日语专业学生的中文、日文、英语的互相迁移加以研究。
关键词: 日语教学 语言迁移 迁移阶段
一、语言迁移定义
语言迁移问题一直以来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但迄今为止,语言迁移尚未形成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有的研究者把语言迁移的定义限制于母语对 二语的影响,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迁移的影响包括学习者已知的所有语言对目标语的影响。[1]最经常引用的定义是Odlin提出的定义,即“迁移是目标 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影响”[2]。
二、日语专业学生语言迁移的几个阶段
对 于日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语言迁移就比较复杂。中国是单语言国家,在研究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理论方面,我们可以把语言迁移定义为母语,即中文对英语的影响,而日语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完成了至少六年英语的学习,所以对于他们而言,语言迁移不仅涉及中文对日语的影响,而且涉及英语对日语的影响,甚至三语之间逆向 迁移的影响。在学习日语的第一个学期,我们可以把中文看成L1,英语看成L2,日语看成L3。在第二阶段,即大一第二学期,把英语和日语都看成L2。在第 3阶段,即大二及大二以后的阶段,把日语看成L2,英语看成L3,在不同的阶段语言迁移都是不一样的。
在第一阶段,日语专业的学生刚刚接触到 日语,需要从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汉字开始学习日语。大多数学习者较为轻松地渡过了这个阶段,也就是日语入门容易。在这一阶段,日语涉及未深,五十音 图相对容易掌握,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的相似性等因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这个阶段L1对L3的正向迁移影响占主导地位。相比中文的难度,日语也 许要简单一些,音调上也没有中文四声的高低起伏,音读的日文单词学生能很快掌握和背诵,甚至吴方言地区学生的方言中的一些发音和日文单词的发音一致。然而 这个阶段L2对L3的负迁移影响较为突出。在初始阶段,当学生学习日文数字发音时,如“8”(はち),学生容易说成“eight”,而学习“1”(い ち)、“2”(に)时则容易将其发成日语而不会发成英语,因为这两个单词发音和母语相似,容易记忆。所以在这个阶段L3和L1发音或语法条目相差大的,学习者就容易把L3说成L2。他们在练习日语句子的时候,也会夹杂着日语和英语。难以记住的日语长句子,却容易用英语表达,他们很容易以英语的形式表达出 来,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一方面继续着英语的学习,另一方面日语水平不高。在第二阶段通过一个学期日语学习后,已经进入到第二学期的日语学习。通过每天日语的强化输入,学生的日语交际水平可以逐渐达到相当于六年多的英语交际水平。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学习进展。一是强化训练,每天的日语精读 课、会话课、听力课、阅读课等都使学生沉浸于日语之中。二是以前的六年多的英语教学都是为了应试,学生没有开口说的机会。大量的习题也扼杀了大多数学习者 的主观兴趣,造成了“哑巴英语”的现象。这个阶段中文还是继续对日语的学习起到正迁移的作用。日语当中有很多汉字,熟悉了日语的五十音图和日语语法过后,一篇日文文章就很容易被学生看懂。这个阶段英语对日语的影响不大,日语对英语的影响也不大,学生在说日语的时候可以基本上不受英语的干扰,所以这个阶段英 语和日语都可以看成L2。
进入第三阶段,学生的日语水平已经超过了英语水平,可以理解成日语转变成了L2,英语转变成了L3。此阶段学生都会 准备日语二级和一级的考试。这时的日语难点就体现在听力、敬语、单词中的外来语、拟声词、拟态词、阅读题的模棱两可等方面。这时的L1的正迁移的作用明显 下降。例如在日语写作上,L1对L2会产生一些负迁移,表现在句法、单词、时态等方面。日语熟练后,反过来L2会对L1产生一些负迁移,表现在日语翻译中 文上,学生会发现他们所掌握的母语是如此匮乏,于是倾向于用日语的思维句型来表达中文。这个阶段l2对L3的负迁移较大。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听说读写时,经 常会夹杂着日语或产生日语的思维。由于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这之后用到日语会比英语多,一般情况下,日语一直是L2,英语是L3。除非日语专业的学生在 学好日语过后再强化英语学习,期望达到两门外语都精通的目的。可是现实中,这样的人并不多。即使大多数日语专业的学生英语都过了六级,也很难在使用日语的 工作中,熟练地说英语。英语和日语无论在单词、语法、时态上都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语言,所以达到都精通的地步很难。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制作了一个针对日语专业学生的表格如下。
三、分析与建议
通过如上分析的结果,日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语际比较非常重要。这种语际比较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比较,还包括对文化习惯的 比较。任何一种语言的表达习惯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比如日语中的敬语、暧昧语等。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意识地比较中文和日语,预见学生在 日语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这些困难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注重语际差异性的同时又须注重语际共性。中文 和日语同处一个语言圈,存在很多语际共性。语际差异性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弱化负迁移影响,而语际共性的认识则可以使学习者更为积极地对待自己 的母语,内化学习动机,最终促进正迁移。在比较语际差异性和共性的同时,日语教师不仅要比较母语中文的迁移影响,还要考虑到英语的迁移影响。比较英语和日 语在语法、时态、外来语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掌握英语。日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但毕竟学习了八年的英语(初高中六年,大学两年)的日语专业学生放弃了英语实属可惜。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英语可以说是世界官方语言,所以要求日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即使不能说得像 日语那样流利,也要达到掌握英语的目标。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发现在日语学习后期L2会对L1产生负迁移,日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好日语的同时,不能忘 了母语,而要多看书,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样不仅不会占用日语的学习时间,反而会让日语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日语教师在日语教学后期要鼓励学生花 些时间学习英语,不能放弃学习英语,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好二门外语,还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 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现象,迁移广泛存在于二语习得和使用的各个层面,它可以是一种语言学习策略,也可以是一种社会交际策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掌握两门外 语的人才需求增加,因此在中国进行小语种教学,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母语对小语种的迁移影响,还要考虑到英语对小语种的迁移影响,以及小语种的学习对英语所产 生的迁移影响,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两门外语。
本文由留学生论文http://lunwenbaidu.com/
第四篇:课题名称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及教学应用
[课题名称]第十章 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及教学应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理解并掌握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以及迁移的具体含义和类型。
2、能够依据迁移规律来选择、编排、教授幼儿活动课程,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3、掌握促进“家—校”合作的正确方式方法,并建立起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原则。
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学课时]
3课时(理论)[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迁移的一般概述
一、导入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人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他们学习驾驶摩托车就会觉得容易得多;如果学会了英文,再学法语等就没有那么难了;儿童在做语文作业时养成了爱整洁的书写习惯,那么他们在做其他作业时也会变得爱整洁。还有平常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等,这些就是我们常见的学习迁移的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迁移?迁移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二、内容揭示 1.迁移的含义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学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中。比如幼儿认识了“石”字后,有可能促进对“岩”的学习;幼儿在幼儿园学会的观察技能可以迁移到幼儿园以外的其他观察活动中去;幼儿在家庭中养成的爱劳动的态度也会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来。迁移不仅存在于幼儿园内的各种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存在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等不同社会情境之间。
2.迁移的种类
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就幼儿的学习而言,比较典型的迁移类型主要有:(1)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幼儿在幼儿园形成了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助于其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活动。正迁移表现在幼儿对于新学或解决某一问题具有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从事某一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学习效率提高。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幼儿认识了“田”字后,将“由”也等同于“田”。负迁移经常使某种新的学习容易产生错误,致使学习效率降低。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
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我们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的迁移都属于此类迁移,如幼儿在幼儿园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影响到小学的学习活动。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以前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即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新建构等。比如,随着新的学习的不断进行以及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关于鸟的认识越来越科学、全面。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非常强调一般迁移,认为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态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适用于多种情境,并且能使以后的学习变得较容易。比如幼儿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态度可以广泛迁移于家庭、小学或其他各种不同的社会情境中。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习了“日”、“月”后,再学习“明”字,则比较容易产生具体迁移。具体迁移的范围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迁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三、强化部分 3.迁移的作用
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显然,学会学习或进行有效的学习是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要真正地学会学习,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迁移。所以,迁移在幼儿的心理发展及其社会适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迁移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环节
幼儿掌握各种知识经验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这些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或迁移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泛迁移,幼儿的知识经验才得以不断改造、扩展、概括、系统,心理才得以发展。
(二)迁移规律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迁移规律来指导幼儿的各种活动,可以促使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促进幼儿心理的加速发展。在进行教育和教学设计时,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方法的确定、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有助于加快教育与教学的进程,提高效率。
4.影响迁移的条件 研究表明,迁移的产生不是自动的,而是受制于各种条件。幼儿身心的各种特点、幼儿最初的学习水平、学习材料的特性等等,这些不同的因素及其各因素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迁移。此处仅介绍影响幼儿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一)相似性
许多研究证明,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似性既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如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主观因素的相似,如幼儿的学习方法、态度、情感、过程等方面的相似。
如果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以及学习的态度、情感等与小学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则幼儿比较容易迁移已有的经验,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活动中。这并非意味着迁就幼儿的原有水平,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扩展已有心理结构。这就需要幼儿园与小学有充分的沟通与衔接,双方都从促进幼儿迁移的角度考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多下功夫,尽量创造并充分利用各种相似性,以帮助幼儿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样,家庭、社区等也应考虑到相似性的问题,以使幼儿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迁移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经验。
(二)已有认知结构的特性
原有的经验或认知结构的不同特性影响着后继的学习,这是比较常见的说法,原有经验的特性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比如,有个研究者曾对一个3岁幼儿进行了实验。他让该幼儿在两张纸中的一张下面找到食物。一张纸是浅灰色,另一张纸是深灰色。食物就放在深灰色纸的下面。然后训练该幼儿学会在深灰色纸下面取得食物。当该幼儿学会后,改变实验条件,用一张颜色更灰的纸代替原来深灰色的那张纸,而用深灰色纸代替原来浅灰色纸,并将食物仍然放在颜色更灰的纸下让该幼儿再取食物。实验多次,该幼儿每次都从颜色更灰的纸下面取得食物。
这个实验说明,在前一次实验中,被试学会了在较暗的一张纸下取得食物,在后一次食物中,被试发现了与前一次同样的情境关系,并把两种情境联系起来。所以仍然对颜色更灰的一张纸作出反应。也就是说,该幼儿把原有的经验迁移到后面类似的情境中来。
一般而言,原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布鲁纳非常强调概括的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就幼儿阶段而言,要使幼儿的知识经验达到真正的概括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可以通过引导着幼儿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等活动,来理解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共同特性,进而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与概括水平。
(三)学习的定势
定势通常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倾向性,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而导致的。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就定势的积极作用来看,由于有了反复的经验,幼儿很容易以熟练的、习惯化的方式来应对眼前的问题,而无需重新学习。比如父母要求幼儿要有礼貌,见到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要叫“叔叔”或“阿姨”。有了多次的经验后,当遇到陌生的、、看上去与父母年龄相仿的成人时,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幼儿也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称呼“叔叔”或“阿姨”,以顺利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就定势的消极作用来看,容易导致幼儿思维不灵活,进而影响问题解决,也有可能阻碍创造性的产生。比如,由于幼儿经常把纸当做写字、绘画的用具,因此很容易把纸的功能局限在此方面。当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时,幼儿可能不容易发现纸还可以用来贴在窗户上以挡风,或者还可以用作抹布等等。这表明幼儿产生了功能固着,即由于过去的反复经验,幼儿对某种物体所具有的特定的、主要的功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识,当遇到问题时,经常想到的是这一功能,而不易发现其他的潜在的功能。
教师应指导幼儿利用其定势来解决新的问题,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要帮助幼儿克服定势的消极作用,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等方式,开阔幼儿的思维,使其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
(四)教育与教学指导
成人对幼儿的教育与教学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迁移水平。在幼儿阶段,教师或家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很多内容都教给幼儿,但要使幼儿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许多有用的经验,在教育与教学内容方面就必须精选与合理编排,即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适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能够使幼儿顺利适应不同情境的内容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合理组织这些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依据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等顺序来教学。还要注意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以外的情境之间的衔接,创设各种条件鼓励幼儿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除上面提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幼儿的智力、态度、外界的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迁移能力。幼儿园教师要理解迁移规律,并有效地利用迁移规律来进行教育与教学。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小学教育等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关系,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幼儿各方面的顺利适应和健康成长。
四、内容小结
共同回顾本课内容全篇。
五、练习
1.复习全课内容,并预习180-186页 2.完成课后练习作业。
3.思考并回答:以幼儿的活动为例,说明什么是迁移及其主要类型?
第二节 家庭一幼儿园的迁移与合作
一、内容导入
虎妈妈的战歌
美国 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 蔡美儿 中国式教育方法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要保证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先导和准备,也是协调多方面作用的重要环节。家庭与幼儿园的结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二者之间的双向迁移的作用,使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更为可行,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更为适宜,同时也可以使家庭教育更为科学,这也保证了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二、揭示内容
家庭一幼儿园迁移与合作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从严格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起点上进一步的扩大和深化。
人类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承担的,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虽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但家庭教育具有早期优势,是幼儿成长的奠基教育。父母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和评价,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最初的是非、善恶观念的形成,首先来自家庭,家庭成为幼儿认识世界的起点。由此可见,家庭承担着幼儿认识社会的启蒙工作,为幼儿适应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幼儿与父母长期在一起,建立深厚的感情,亲子关系良好,这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协调与补充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甚至走向社会后,家庭教育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的成长仍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利配合。这是因为幼儿园教育具有统一的模式、严密的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群体教育。虽然也强调要兼顾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差异,但其立足点总是要面向大多数幼儿。家庭教育则可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起到协调和补充作用。
幼儿人园前在家庭里生活的经历、积累的经验、形成的行为习惯、获得的能力、特别是语言等等可以迁移到幼儿园情境中,促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社会适应与健康成长。而幼儿园教育同样也可以迁移到家庭情境以及幼儿园以外的其他情境中。家园结合已经成为世界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共同方向,家园结合势在必行。
但就现阶段家园合作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园合作不深人,较多地停留在表面;家园合作的内容有所脱节,使家园之间的双向迁移受到限制。因此,应采取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加强家园之间的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
三、内容强化
促进家庭一幼儿园迁移与合作的措施 1.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制约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教育观念值得重视。(1)学习观
幼儿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应该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这些都属于学习观。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盼望孩子早慧成才,这种心态是非常普遍的。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家长很容易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希望孩子多花时间在认字、数数、计算等学科知识的学习上,甚至不顾孩子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强迫孩子学习。虽然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学习,幼儿很容易展现其学习成绩,但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机械地记住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幼儿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如何发现知识、如何与别人交往等等更为全面、更为重要、也更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有关内容。因此,幼儿园应帮助家长明白这个道理,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幼儿阶段的学习才有可能顺利迁移到下一阶段,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2)幼儿观
幼儿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还是父母的附属品?幼儿是需要严加管教的对象还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能动主体?这些都属于幼儿观。虽然大部分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也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问题之一。有的家长左右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使孩子很少有自己的主见;而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言听计从,倍加宠爱。这都反映出家长并没有正确地对待孩子,不懂得怎样真正地尊重孩子。幼儿园有责任帮助家长学会尊重幼儿,懂得如何理解、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何提出合理要求;如何帮助幼儿学会表达、提出自己的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如何帮助幼儿学会独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幼儿园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为了使家长乐于参与幼儿园教育,应使家长明白参与的意义以及如何参与。因此,幼儿园应通过各种方式将有关的信息传达给家长。例如,开家长会、发放家园联系手册或家长通讯、确立家长开放日等,说明家长参与的意义以及需要家长怎样协助教育幼儿。
家长的参与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参与是指家长实际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共同商议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加入幼儿活动、与教师配合或被邀请主持某种教育或教学活动。间接参与是指家长为幼儿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或将有关意见反映给幼儿园和教师,但不参与幼儿园各层次的决策和活动。
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参与,都有助于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了解,也有助于双方对幼儿的深入了解,进而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与措施来促进幼儿发展。
3.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全面培养
幼儿家长应了解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家庭中,尽量为幼儿营造一个民主、和睦、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另外,家长要积极、主动、经常地与幼儿园联系,熟悉幼儿的教师,了解幼儿园、班级的环境和活动条件,知道幼儿园对幼儿提出的各种要求,以及家长应该给幼儿提供的各种条件。
家长还应实事求是地将幼儿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在家中的表现等情况介绍给教师,不应隐瞒幼儿在家时的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以免贻误教育时机。但如果幼儿在场,则应注意谈话的内容,以免影响幼儿的自尊心。
四、内容小结
共同回顾本课内容全篇。
五、练习
1.复习全课内容,并预习186-190页 2.完成课后练习作业。
3.思考并回答:列举几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家园合作方式?
第三节 幼儿园一小学的迁移与衔接
一、内容导入
复习前篇,回忆并回答问题:影响幼儿迁移的因素?
促进家庭-幼儿园迁移与合作的措施?
四种家庭教养方式?
幼儿园一小学之间存在着广泛迁移的可能性,如能充分考虑到二者之间的迁移与衔接关系,可以促进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活动,促进其心理发展。相反,忽视二者的迁移与衔接关系,有可能造成两阶段的脱节或机械重复,或产生负迁移,致使幼儿适应困难或小学再教育的困难。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幼儿园一小学之间的迁移与衔接。
二、揭示内容
幼儿园一小学迁移与衔接的必要性及注意问题: 1.必要性
有人将儿童离开家庭走向幼儿园、走向集体生活称为儿童的第一次“社会性断奶”,将儿童进入小学、走向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天地称为儿童的第二次“社会性断奶”。儿童进入小学后,在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活场所以及与教师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心理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
在小学阶段,每个儿童都将更广泛地进行社会交往,更系统地进行知识学习,并开始接受行为规范及伦理价值方面的训练和引导,心理发展也有了质的改变与提高。小学教育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链条。如果丧失这种教育,人的本质水平就得不到提高,人的精神面貌也难以提升,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中,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并非意味着幼儿园小学化。完全把小学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把衔接变成让幼儿提前上小学,显然违反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比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或把小学的教材下放到幼儿园等等,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发展幼儿对入学的适应,反而使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幼儿甚至产生怕学、厌学倾向,给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次,幼儿园一小学的衔接并非一时一事,而是长期的工作。入学准备不应是急功近利的,不可能只靠大班后期来突击完成,必须作为整个幼儿园阶段的重要而长期的工作来对待。
再次,衔接应当从幼儿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而不是偏重某方面。
促进幼儿园一小学的迁移与衔接的措施: 1.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
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是进入小学学习生活所必需的。幼儿园每天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增强幼儿的体质;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睡眠、人厕、盥洗和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的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各项活动中,教会幼儿正确的走、跑、做、行的姿势,如对大班幼儿可进行队列练习,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发展幼儿大肌肉群的协调机能和动作的灵活性及一定的耐力。同时要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训练手眼协调,为执笔写字打下基础,比如在教师指导下,训练幼儿较熟练、规范地使用学习用具、劳动工具,如剪刀、糨糊、笔、抹布、铲子等,使幼儿具有相应的操作能力。通过这些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动作的协调性,而且能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教师要有目的地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变成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幼儿不断地有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并能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愉快,以适应小学的学习需要。
为了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活动,应培养幼儿的基本的学习能力,如听讲、书写、阅读、思维等。
要求幼儿能安静地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讲解要求,培养幼儿听清楚、听准确,并能将听的内容基本记住的能力。
大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初步掌握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顺序和方法。教师还应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拿书的姿势等。
在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应克服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智力或思维能力的训练的倾向,应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来开发幼儿的认知潜能,使幼儿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运用知识等一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在训练幼儿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举手发言;正确地握笔、拿书、看书、写字;爱护学习用品,保护书籍、作业整洁;按时上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
3.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有关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研究证明:儿童入学后社会性方面的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独立与自理、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以及入学意识等五个方面。因此,幼儿园教育要培养幼儿有一定的独立能力,有自理的能力。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会收拾整理自己生活的小环境,保持物品、用具摆放整齐,不乱扔,会做大人的小帮手;要;了解各种有关的规则,如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等,知道做事情要守规则、守秩序,人多的时候要排队,不争不抢,上课发言要举手,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在人际交往时,要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礼貌待客,能尊重、关心同伴,乐意帮助他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执行任务前要记住任务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做事情要认真负责,要一心一意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在大班末期还必须加强入学意识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进入小学所必须的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4.培养幼儿对小学的感情和入学的欲望
一般来讲,小学是每个幼儿园大班孩子向往的地方,这种入学愿望是可贵的。幼儿园大班教师可通过讲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以组织幼儿参加一系列的活动,如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认识小学的教室,操场等环境,了解上课、课外活动等,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向往,使他们从思想上、情感上做好人学的准备。5.指导家长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
家长也要积极为孩子做一些入学准备,如帮助孩子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带孩子到将要上的小学走一走、看一看,增加他们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家长要帮助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指导孩子遵守各种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同时也要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即学习用品的准备,使孩子的学习用具安全、实用、方便。
6.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密切配合
幼儿园教师必须了解小学低年级的教育、教学情况,主动与小学保持联系,以便及时交换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作好衔接工作,使幼儿较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幼儿教师还应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了解每个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并利用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在教授新内容时,应考虑到刚入学的新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可以接受、可以理解的方式来教学。
幼儿教师还应跟踪调查本园幼儿进入小学后的各种表现,访问有关的教师和领导,有重点地解决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幼儿园工作。幼儿教师应主动适应小学的要求,努力培养幼儿具有较强的独立能力、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顺利、愉快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幼儿能否顺利地适应新环境,能否积极学习,这也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内容小结
共同回顾本课内容全篇。
幼儿园教育除了与家庭、小学密切结合外,富和深化幼儿园教育。
总之,迁移与衔接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家长、须依靠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
四、练习
1.复习全课内容,并预习第十一章192-198页 2.完成课后练习作业。
3.思考并回答:试对幼儿园小学化可能产生的弊端进行分析。
课本190页第7题。
教学后记:
这一章节内容不多,难度不大。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督促支持实地考察,就可以完成学业目标。从上课的课堂氛围及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建立于前几章节的自学效果也逐步体现出来,不同阶段学生可以达到不同学业目标。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给社会和科技带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视频等多媒体于一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将教学过程与娱乐融为一体,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组成要素。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对现代体育教学工作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在体育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一、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十分必要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现是要依靠多媒体教学平台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它的教学场地是需要在室内进行,而小学体育课的大部分教学场地是在户处,也就是说体育课是无法在室外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就给体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自身完善信息素质的问题。
多年来,本人尝试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应用于体育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图、文、声、像相结合,教学效果更明显。并且,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对备课过程发现的问题随时修正,课后可以针对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进行修改补充,达到优化、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人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完成了两个课件,一个是《篮球简介》这是一堂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技术介绍篮球的起源、发展及比赛场地、规则、竞赛要求。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成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内容,将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针对性融为一体,使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比以前在教室里只靠教师讲,粉笔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另一个是《篮球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这是一堂室外课的内容,通过先期给学生们进行多媒体信息讲解、演示,在上实践课时,学生们掌握技术的能力大大增强。经过这两次的教学,笔者感受到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在理论课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具体化,把一些枯燥的生动化。通过视频、音效、动画让学生在娱乐的心情下增长知识。
在实践课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例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时,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先期通过多媒体课件,把“鱼跃前滚翻”的动作分解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这样在实践中,教师再稍加讲解示范,便会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二、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在现代教育改革趋势下,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它的出现与运用正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引发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近几年来,大家都在探讨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运用,而体育这门学科有着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更应考虑它的辅助性、合理性。
其一,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时,体育教师可以根据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根据天气的变化,在课时计划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例如,在实践课中,如遇到雨天,可以改上室内课,用多媒体教学,把一些准备好的课件或通过网络下载的教学内容放给学生看,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体育课遇上雨天就成为枯燥的自习课。
其二,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还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俯卧式跳高的转髋等动作,这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受到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动作转瞬即逝,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是如何按动作要求作示范的,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中难点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也比较容易抓住动作的关键,突出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过程的目的。同时,学生练习的时间得到保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其三,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加广阔的知识面,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体育知识不再是单一的,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
当然,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比如部分体育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着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室内体育活动场地的缺失,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的进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信息技术已走进校门,进入课堂,只有明确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使之成为一种教学工具,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形式,才能适应当前现代化体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
三、对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优化的思考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教师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功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技术这一特殊工具,是一种为了更好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手段,而这并不等于说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实质上是在体育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而并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需要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时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时机,避免“为用而用”、“过渡使用”所造成的主次不分合影响目标完成。
3、制定优化政策,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各级有关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管理,建立起相适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中,要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出发,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使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达到科学与规范的要求,全面推进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谈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来源。甘肃教育、2013(2)关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讨论。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
信心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姓名:单位:盘锦市大洼区新兴学校电话: 刘 帅 ***